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国际研讨会-Sino-Micro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浙江探索所地合作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与浙江探索所地合作新模式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6(26)5
【摘要】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率该所中青年科研骨干赴浙江银象、海正、天安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浙江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微生物发酵生产乳酸链球菌素(NISIN)技术转让合同”。
【总页数】1页(P123-123)
【关键词】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浙江;微生物发酵生产;模式;合作;乳酸链球菌素;实地考察;技术转让;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24
【相关文献】
1.构建中澳合作新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化人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 [J], 邱素芬;应晓清;王联晓;谢骏
2.探索区域发展与科研院所合作新模式——浙江省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介绍 [J], 蒋泰维
3."三位一体"合作探索服务新模式——记浙江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J], 浙江省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4."纺织之光"赴浙江理工大学回访,
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J], 张娜
5.浙江理工大学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J], 易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组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
生物组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生物组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涉及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组学研究正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从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两个方面来探讨生物组学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前沿问题1.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精细地研究生物体内每个细胞的功能和差异。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高精度和高通量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快速地发现在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等过程中产生的分子变化,从而深入研究细胞内机理,发现和探索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
2.系统生物学的应用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整合了分子生物学、网络分析、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体系外部与内部的相互作用,解析分子网络的拓扑结构,探索生物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稳态调节机制。
3.三维基因组结构的研究三维基因组结构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探讨基因的位置、形态和相互作用对基因调控、表达和遗传疾病的影响。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使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来解析三维基因组结构、动态调组和表观遗传学这些复杂的细节,为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研究热点1.CRISPR-Cas系统CRISPR-Cas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普适性的、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
它利用人工设计的RNA导向的CRISPR-Cas蛋白质来切割目标DNA,然后通过靶向修复机制介导基因重组或变异。
CRISPR-Cas系统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基因疾病的治疗、转基因作物的产生等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2.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一种基于代谢物水平的综合性分析技术。
几乎为所有细胞过程、生物响应和生态过程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
采用高分辨的代谢组学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组成类比物质与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癌症等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微生物组学研究及其应用微生物组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学科,它主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方法,来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功能及其在基因组水平上的进化。
目前,微生物组学在环境、农业、医学和工业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微生物组学在环境生态学中的应用微生物组学在环境生态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敏感,可以反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揭示了微生物在环境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例如,在海洋环境中,微生物组学研究发现,海洋微生物群落中丰富的代谢途径和网络体系,能够有效地依靠碳、氮、磷等营养元素,独立或合作的参与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环境物质变换过程。
另外,微生物组学技术还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分析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研究者们发现,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气候变化的发生。
二、微生物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组学是研究微生物群落进化和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微生物组学,可以开展多个领域的研究,例如人类肠道菌群的变化和鉴定、医院感染的追踪、临床诊断和预后、药物研发以及新药的测试等。
目前,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都与微生物群落有关,因此微生物组学技术成为了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肠道菌群的变化和鉴定是微生物组学在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通过微生物组学的方法可以更轻松地捕捉到肠道中的微生物变化,进一步研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例如,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微生物组学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微生物组学在农业领域中也有广泛应用。
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作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是指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解和研究。
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作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状况,进而更加高效地种植出优质农产品。
nature microbiology的介绍
nature microbiology的介绍Nature Microbiology是一本著名的科学期刊,专门发表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以下将以简体中文为您介绍Nature Microbiology 的内容和特点。
Nature Microbiology于2015年首次出版,由国际顶级科学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
Nature Microbiology致力于发表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涵盖了微生物的各个领域,包括微生物的进化、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感染学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该期刊在微生物学领域被广泛认可和引用,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发表成果的平台,也为科学界和公众提供了最新的微生物学知识。
Nature Microbiology以高质量和严谨的学术评审而闻名,只接受经过同行评审的原创性和高创新性的研究。
该期刊的同行评审非常严格,确保其刊登的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启发性。
这使得Nature Microbiology成为微生物学领域中备受认可的期刊之一,并为读者提供了可靠和前沿的研究内容。
Nature Microbiology的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评论、新闻与观点、展望、方法、回顾和评论等。
其中,研究论文是该期刊亮点之一,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
这些论文通常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科学发现,并对微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积极的影响。
Nature Microbiology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使其在微生物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首先,该期刊注重交叉学科研究,鼓励微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这一特点不仅促进了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也加强了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次,Nature Microbiology重视科学传播和公众认知,努力推动微生物学研究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理解。
通过新闻报道、观点文章和展望等形式,该期刊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公众,并对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进行解释和阐述。
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佚名【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年(卷),期】2012(011)011【摘要】根据中华医学会2012年学术活动计划,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共同主办,重庆医科大学承办的“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2日至10月15日在重庆国贸格兰维酒店成功举行。
本次研讨会围绕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的主题,特邀国内外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院士、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会议主题中的基础与临床问题,旨在加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多学科之间的沟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黄爱龙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姚智教授致开幕词,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谢小军、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张玲应邀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为了能给会议代表提供更多了解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机会,本次大会采用主会场特邀报告与分会场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大会期间,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杨胜利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徐建国院士和来自加拿大的学者及国内本领域的1O位知名专家分别为大会作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其中有关“志贺菌血清型变迁和血清型转化噬菌体”“乙型肝炎临床免疫学和抗病毒疗效的转化医学研究”“新发现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副粘液病毒”“中国CHIFNET监测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现状”“深度测序在HBV基因型转换研究中的应用一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等主题报告,不仅为与会代表传递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也为我国同行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F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学习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提高合理用药水平——2007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学研究进展培训班在威海胜利召开 [J],2.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 [J],3.中国微生物学会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感染与免疫和生物制品学术研讨会的通知[J],4.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七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在宁夏人民医院胜利召开 [J],5.第一届环渤海地区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J], 孙翠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学术会议微生物2024
引言: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在各种非生物和生物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功能特性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微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促进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世界各地定期举行生态学术会议,其中微生物生态学的会议是学术界的重要盛事。
本文将对某次微生物生态学学术会议进行全面介绍和总结。
概述:某次微生物生态学学术会议于2021年在某地举行,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工程师和企业代表参与。
会议围绕着微生物生态学的不同主题展开,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功能、微生物的环境适应策略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实验室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成果,交流了科学家们的观点和经验,并探讨了未来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微生物多样性1.1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1.2不同环境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1.3微生物社群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1.4微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意义1.5微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微生物功能2.1微生物的代谢功能研究2.2微生物在环境中的能源转化2.3微生物酶的功能及应用2.4微生物与环境中的化学反应2.5微生物在有机物降解中的作用3.微生物的环境适应策略3.1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适应能力3.2微生物在污染环境中的适应策略3.3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适应机制3.4微生物的氧适应策略3.5微生物的温适应策略4.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4.1微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2微生物与水生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3微生物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4微生物与大气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4.5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相互作用5.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展望5.1单细胞微生物及其功能的研究5.2微生物群体行为与基因调控5.3微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5.4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方法5.5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总结:本次微生物生态学学术会议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展示了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术会议微生物(一)2024
生态学术会议微生物(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术会议微生物(一)近年来,微生物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为了促进微生物研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学术界举办了一系列的生态学术会议,其中第一次微生物会议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内容进行概述和探讨。
正文:一、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1.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2. 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解析3. 陆地和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和环境适应性的探究4. 微生物种群与物种相互作用的调查和研究5. 微生物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功能维持和调控机制的研究二、微生物与生态系统过程1. 微生物参与的碳循环和氮循环研究2. 微生物驱动的生态系统功能演变和稳定性分析3.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4. 微生物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解析5. 微生物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三、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 微生物关键物种的筛选和保护2. 微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促进的影响3. 微生物的共生共存与物种演化的关系4. 微生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5. 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四、微生物与生态系统服务1.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中的应用2. 微生物对土壤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3. 微生物参与的水体净化和水资源保护4. 微生物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和改善5.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的潜力及其应用前景五、微生物研究方法与技术1.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2. 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3. 微生物样品采集、分离和鉴定技术的发展4. 微生物功能基因和代谢组的分析和应用5. 微生物组织学和数量遗传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总结:通过对生态学术会议微生物(一)的内容进行概述,我们可以发现微生物在生态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微生物与生态系统过程、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微生物与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微生物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微生物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为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研究进展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其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加深,微生物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领域。
近年来,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进一步加速了该领域的研究进程。
本文将介绍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背景和意义人体微生物组是指寄生在人体中的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总称,因为数量巨大而成为人体共同体的一部分。
微生物群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通过与人体相互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免疫、代谢等多个方面。
人类微生物组研究随之逐渐崛起,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200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正式推出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力求全面掌握人体上百万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物种的组成及功能。
该计划得到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持,被誉为微生物群落研究领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为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更清晰和完整地认识人体的生物学特征;另一方面,微生物组变化与许多疾病有关,比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症、糖尿病等,因此,学习人类微生物组的调控机理和变化规律,对于分析人体变化和疾病的机理、预测疾病的发生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进展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推出,大大推动了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
目前,微生物组学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学术界不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以及它们与人类疾病关联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
1. 人类微生物组组成人类微生物组中大约有1万多种细菌、1万种真菌和数百种病毒,涉及到人体皮肤、口腔、胃肠、生殖系统等多个部位。
不同肠系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这是人体微生物组呈现个体差异最明显的部分。
此外,人体微生物组随着外部环境、年龄、饮食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更改。
近年来,国际上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团队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测序,最终得出了人类微生物组的基本组成,包括以古菌为代表的三种原核生物和细菌双歧杆菌、嗜盐菌、肠球菌、厌氧菌等。
微生物组学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组学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微生物组学技术是指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为辅助手段,对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的技术。
近年来,微生物组学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基因功能和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一、微生物组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之一,其多样性极为复杂。
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培养,并且只能培养出一小部分微生物。
而微生物组学技术则能够在不需要培养微生物的情况下,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
从而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种类和丰度的信息。
这对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构建微生物分类系统、分析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生物组学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微生物基因组中各个基因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在基因功能研究中,比较基因组学是比较基因功能的基础,它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序列,挖掘出各个基因的功能。
三、微生物组学技术在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微生物与宿主交互的机制。
微生物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微生物组学可以通过将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宿主-微生物整体基因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微生物-宿主”之间交互关系的信息。
综上所述,微生物族学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远不止以上几个领域,未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应用微生物族学技术,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的发展,同时碾桌对于人类健康的了解更加深入,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基于线上线下的《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2021年14期高校思政高教学刊基于线上线下的《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孟建宇,冯福应,玛丽娜,武春燕,李蘅*(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思政改革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是我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举措[1]。
这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认真梳理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把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起来,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3],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才”与“思政育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全面展开,实现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立。
引导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正确的自我价值体系,是教学之本。
在当今多元价值的背景下,只通过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已有很大的局限性[4],而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是当今高校关注的重点话题[5-6]。
要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其渗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7],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路径。
《微生物学》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首批以混合式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改革的示范课程,本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秉持“以学生为本”,寓德于教,将学科育人与科学育人有机结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了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形成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维一体的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施意义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为指导,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地融合[8],使德育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9]。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组学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微生物组学是指研究微生物群体和它们与宿主及环境之间互作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化学过程,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而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则是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算法来解读微生物数据,从而挖掘微生物的生物学信息。
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意义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人体等。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产物有着广泛而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维持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然而,微生物组学研究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中微生物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可以得到微生物代谢通路、调节机制、信号网络和生态学功能等多方面信息。
这不仅可以推动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还可以为药物开发、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等方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微生物组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微生物序列数据,富集微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信息;能够识别微生物群落中大量微生物未知物种和分子机制;能够在微观层面上深入探究微生物代谢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组学研究领域。
它能够深入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等。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从样品中提取微生物DNA,将其转录成cDNA后进行DNA测序、下一代测序和元转录组测序等技术。
通过分析产生的序列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共生关系、群落结构和代谢方式等信息。
三、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微生物组学研究是典型的大数据科学,需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处理、分析和挖掘微生物数据。
微生物组学
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组学(orm bio-ety,简称mce)是一门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近年来微生物组学在生物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微生物组学的出现与发展,也推动了生物技术、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短缺、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有害物质超标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因此,微生物组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微生物组研究中,从宏观上[gPARAGRAPH3]指涉的是细胞和群体。
微生物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大量相互关联的微生物,通过自身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看,微生物组由非共生、共生、寄生、腐生和病原五种生态类型构成。
非共生类型是指无机营养型的单细胞或一些低等的动植物,在自然条件下数量很少,且绝大多数不会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危害;共生类型是指以无机营养型的单细胞或低等动植物为食物的菌类,这些菌类一般也是数量很少,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无害;寄生类型是指人类和某些动物、植物的活体或尸体内的某些细菌、真菌、病毒等对宿主的一种侵入方式,但并不伤害宿主,例如常见的阴道毛滴虫等。
最常见的共生类型是寄生类型;腐生类型是指一些藻类和地衣等真菌利用动植物遗体为营养源;病原类型是指各种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多数是从宿主体内直接侵入,对宿主造成感染,甚至使宿主死亡。
1、土壤。
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之一,如何给土壤施肥,选择什么样的肥料,怎样施肥,都需要考虑微生物的特性。
目前,对于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演替动力学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2、大气。
通过测定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可知微生物在土壤颗粒间移动的速率,微生物的浓度是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
3、食品和饮料工业。
主要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去利用微生物,增加酶制剂的利用价值。
4、城市环境。
在控制城市污染中,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已取得较好效果。
悬壶济世造福社会——第二届噬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
悬壶济世造福社会——第二届噬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刘芳男【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4页(P60-63)【作者】刘芳男【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在如今这个谈病色变的时代,一提到“超级细菌”,人们不禁闻之色变。
目前,“超级细菌”在临床上几乎找不到有效的抗菌药物,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
因此,抗生素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而这种战斗力强大的“超级细菌”,正是由于人们对抗菌药物(即抗生素)的滥用,让普通细菌逐渐进化成为对抗菌药物“无所畏惧”的超级耐药菌。
基于此,学界和业界致力于研发新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界,同样存在类似动植物界的食物链一样的关系,并发现了细菌“捕食者”噬菌体(Phage)。
这也让科学家们重拾对噬菌体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0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噬菌体学组主办的“第二届噬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纽宾凯酒店成功召开,武汉菲吉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噬菌体产品研发制造商承办了此次活动。
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大咖云集,群贤毕至。
其中包括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胡福泉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童贻刚教授,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高级科学主任Randall Kincaid博士,国际噬菌体研究中心(南京)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王冉博士,现代生物医药研究所副所长谢建平博士,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徐永平教授等嘉宾参加会议。
来自国内外90多所科研院所及企业的17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江城,对噬菌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并从四个维度举办了29场学术报告,充分展示了噬菌体的最新应用成果。
噬菌体,并不是近年来的新发现,早在1915年和1917年,就由英国微生物学家弗德里克·特沃特(Frederick W.Twort)和法国病毒学家费利克斯·德赫雷尔(F elix d’Herelle)各自独立发现。
微生物组学在生物技术中的作用和应用
微生物组学在生物技术中的作用和应用生物技术是指将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生物领域,以改良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疾病等问题的科学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蛋白质表达及纯化、免疫学等领域。
微生物组学是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领域,简单来说,就是对微生物所组成的生物群体及其所携带的一切基因作出的研究。
微生物组学的发展微生物组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生物学家们发现,研究微生物单一基因或单一表达产物的传统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微生物世界。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采用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工具,如:多样性研究工具、生物信息学工具、微生物培养和检测技术等,来研究微生物的分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等问题,从而迅速推进了微生物组学领域的发展。
微生物组学的意义从研究范围上看,微生物组学可以研究微生物个体及其群落中的基因、转录组、蛋白质、代谢产物和病毒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微生物组学可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进化、鉴定和诊断、生产利用以及医学等方面。
微生物组学的应用医学领域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对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
例如,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对临床样本中的病原体和益生菌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更好地了解人体微生物组的构成和变化,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另外,微生物组学技术也可以解决一些传统医学难题,如肠病毒、流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定。
食品加工领域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研究和评价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噬菌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对相关微生物进行检测和识别。
例如,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和变质菌,从而有效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而改进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
农业领域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研究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分析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微生物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对作物干旱、盐渍等灾害的抗性及其机理,通过筛选该类微生物,进而提高农作物的抗灾性和产量;另外,微生物组学可以研究作物-微生物体系,包括作物-森林体系和作物-草地体系的保持和再生。
人工智能与微生物组学
人工智能与微生物组学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热门话题。
而微生物组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当人工智能与微生物组学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微生物组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微生物群体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和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土壤中的细菌到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它们对生态平衡、人体健康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过去,研究微生物组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要全面准确地识别和分析它们并非易事。
其次,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难以捉摸。
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依赖于实验室培养和手工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误差和遗漏。
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微生物组数据。
例如,在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它能够从复杂的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数据中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与已知的微生物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未知微生物的归属。
在研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时,人工智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变化,预测不同微生物之间可能的共生或竞争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生态机制,以及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
通过对大量微生物组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有可能发现之前未曾被认识到的微生物功能基因和代谢产物,为新药研发、生物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当然,人工智能在微生物组学中的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微生物组数据往往存在噪声和偏差,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模型的错误预测。
另外,人工智能模型的可解释性也是一个挑战。
虽然模型能够给出预测结果,但有时候很难解释其背后的决策依据。
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启动
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启动
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世界》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经过近3年的酝酿和筹备,以解析人类共生微生物与健康关系为目标的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近日在德国海德堡宣布成立。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科学家出席成立大会并交流了各自的计划和进展。
【总页数】1页(P9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296
【相关文献】
1.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推进人体正常菌群基因组解析 [J], 河田孝雄
2.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体图计划启动——构建人类基因组检索中心 [J], 罗丹
3.为“微生物群落”绘“天书” 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启动 [J], 胡德荣
4.构建人类基因组检索中心--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体图计划启动 [J],
5.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成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
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组学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时代,微生物学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各个生态系统中,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而微生物组学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组学是一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和遗传多样性的学科。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中的所有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获得大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从而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功能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组学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组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微生物群落分析、功能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群落分析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群落中的所有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获得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信息,如菌群的多样性、丰度和分布等。
功能基因组学是指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中的功能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征和代谢能力。
宏基因组学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结构。
这些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功能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组学的应用广泛而多样。
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微生物组学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特征,如土壤微生物群落、水体微生物群落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等。
在人类微生物学领域,微生物组学可以用于研究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如皮肤微生物群落、口腔微生物群落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等。
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微生物组学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机制,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演化规律。
微生物组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首先,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能够获得大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分析和存储的问题。
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数据,成为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微生物组学,打开检验科全新视野的神奇钥匙
微生物组学,打开检验科全新视野的神奇钥匙
杨健
【期刊名称】《健康生活》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生物组学正在为医院检验科开启全新的视野。
通过微生物组学这把神奇的钥匙,医生可以深入探索人体内微生物的奥秘,了解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
微生物组学突破传统认知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微生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微生物种类超过10万种。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杨健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打开图书馆学大门的金钥匙——评蒋永福教授的《图书馆学通论》
2.倍福PC控制技术营造神奇水景 Beckhoff嵌入式控制器是打开“Waterdoor”的钥匙
3.宏基因组学——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钥匙
4.童话,打开写作之门的神奇钥匙
5.打开档案学大门的钥匙--学习和研究档案学的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组学的大数据研究
微生物组学的大数据研究
蒋兴鹏;胡小华
【期刊名称】《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数学、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从高维复杂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是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建模和分析的关键问题。
本文分析了微生物组学大数据的特点,对当前数据分析和计算研究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并综述了当前微生物组学大数据模式挖掘、网络重建与分析的研究概况。
【总页数】14页(P6-18,81)
【作者】蒋兴鹏;胡小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德克塞尔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13
【相关文献】
1.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及其在人体微生物中的应用 [J], 余培;薛晶;李伟
2.大数据:微生物组学及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J], 徐振江
3.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分析方法、挑战与机遇 [J], 盛华芳;周宏伟
4.微生物组学的大数据研究 [J], 蒋兴鹏;胡小华
5.寄情微生物不负科研梦——记中山大学教授贺志理领衔的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 [J], 倪海波[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国际研讨会
(第一轮通知)
为促进微生物学和组学的研究、发展和交融,增进国际合作交流,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和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主办,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承办、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微生物学会协办的“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4年6月27-30日在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召开。
大会将邀请微生物学、组学、计算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会议规模200人左右。
会议主题: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
分会主题:
1 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新技术和新概念
2 组学时代的基础微生物学
3 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应用
4 下一代测序技术、大数据、计算生物学与微生物学
5 合成生物学、宏基因组、微生物与微进化/共进化
6 微生物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
会议形式:
本次会议设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和墙报三种形式。
会议期间将组织相关的专题培训。
培训课程包括微生物学论文写作、国际期刊投稿和微生物学国际合作和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会议语言:
英语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中国微生物学会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
承办单位: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医学院
协办单位: 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微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会议组委会:
主席
邓子新 施文元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主席
执行主席
东秀珠周集中 杨瑞馥 汤一苇 奚传武 谢建平
委员(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王爱杰,王德寿,田广华,刘 钢,吕 红,孙 群,宋立岩,张敬仁,张建中,李大平,李文均,李永泉,李洪军,李晋涛,杨海花,汪世华,陆勇军,赵方庆,叶波平,周宏伟,姚玉峰,贺竹梅,饶贤才,徐书华,
徐平,徐健,谢建平,楼慧强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Babak Javid,Frank Yang,Guangming Zhong,Hao Sheng,Hua Wang,Issar Smith,James Galatan,Qijing Zhang,Yongqun He,Yossef Av-Gay,Zhao-Qing Luo,Wenbo Ma,王 磊,白林泉,冯家勋,毕利军,向 华,刘双江,李越中,杨 敏,岑 山,何正国,张立新,张建中,陆雅海,陈向东,邵 峰,金守光,周宁一,赵立平,胡福泉,唐纪良,段康民,高 谦,覃重军,童贻刚,谭华荣
会议时间、地点
本次会议将于2014年6月27-30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
日程安排:
2014年6月27日:报到,专题培训
2014年6月28日:举行开幕式、大会报告、晚间研讨会
2014年6月29 日:分会场报告
2014年6月30日:青年学者交流
论文摘要提交及注册:
请先注册报名再提交摘要。
网址:http://或/点击“组学时代的微生物学国际研讨会”。
在论文提交登陆对话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才能进行论文摘要的提交,论文和摘要截至时间为2014年5月10日。
论文和摘要截至时间为2014年5月10日。
会议注册费及食宿交通:
注册费:注册代表1200元(美元200)/人,会员代表1000元/人,在读研究生(凭学生证)和随行家属600元/人,现场注册参会代表各档
次增加100元,签到时请出示会员证和学生证。
会议期间食宿交通费自理。
参会代表可自行选择住宿:(具体酒店名称等详细内容在第二轮通知中公布)。
校内酒店:房费标准间为300元(含早餐)/天,校外标准间为190元(不含早餐)/天。
会务联系人
谢建平(86-23-68367108) 奚传武 (1-217-714-4835) Email:georgex@ Email: cxi@
中国微生物学会
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