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

合集下载

建筑

建筑

中 国 美 院 象 山 校 区
宁波博物馆
又名鄞州博物馆,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综合 性博物馆,宁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宁波博物 馆为宁波市与鄞州区合办,于2008年12月5日开馆, 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王澍设计,建 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以民间收集的 明清砖瓦组成瓦爿墙和毛竹铸成混凝土墙作装饰, 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馆内设有宁波历史
、宁波民俗等常设展览,并与其他博物馆 合作开设特别展览。其整个设计以创新的 理念 ,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 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 简约 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 充分体现了 “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 超前性、功能性和安全性”。
杭州 南宋御街
街景一角

又名鄞州博物馆,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宁 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宁波博物馆为宁波市与鄞州区合办, 于2008年12月5日开馆,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 馆。博物馆由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王澍设计,建筑 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以民间收集的明清砖瓦组成瓦 爿墙和毛竹铸成混凝土墙作装饰,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馆内设 有宁波历史、宁波民俗等常设展览,并与其他博物馆合作开设特 别展览。其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 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 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了 “独特性、艺术 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和安全性”。
水流古街
中山路从鼓楼至西湖大道段 设计为步行街,长约900米, 整个引水工程就在中山路道路 中间,但并非一渠到底,而是 由大大小小不等的14个水景池 串连而成的。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王澍:生于1963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院长,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设计师。

我当年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吐不快。

虽然我为说这话日后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不太在意。

我认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和传统的工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和现代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师,你出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你可以提出一个梦想,可以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一种材料,然后运用这种材料组织整个工程去实现你的梦想。

现代建筑师掌握了一种职业权力,他能设计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几十年,中国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重新计划,建筑师和规划师已经远不是扮演着一般意义给你设计一个房子的角色,他很深地介入了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候作为建筑师,如果没有批判性,没有自觉性,恰恰你手上掌握非常危险的专业权力,这样的建筑师就是不称职的。

现代社会,人们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得庞大无比,比如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因为人的欲望在无限膨胀。

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体,人的地位上升而压倒了自然、整个地球的一切位置。

而作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思维,一切就是用巨大的尺度来象征权力和财富,人们对大住宅面积的追求,就是用面积数量来强调自己的财富,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对合适尺度的把握。

城市到处都是巨型建筑,它完全和你失去了亲切的关系。

好像一切从天上来,像上帝在规划城市的态度,而不是从非常小、我们人生活的空间开始设计一切。

而我从中国园林传承了八个字的尺度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既要适应今天的巨型尺度,又要继承传统,这时候需要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模式。

比如在很小的房子里设计6米高的门,这就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小的建筑和今天城市的尺度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种自觉,不是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处理尺度所谓的协调关系,而是用一种互为矛盾的尺度,把尺度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一个问题。

三合宅

三合宅
朴的青砖墙面,实木地板、竹片楼 梯,连卫生间的脸盆、浴池也用青 灰色水泥砌成,没有一丝矫揉造作。 这是一座对生活方式有独到思想的 房子,空间不断流通,整个房子的 基本状态是“睡着了”,建筑师引 入的“席居”生活制度,让房子与 居者似乎同为“梦游者”。
五.功能
屋面的做法,为 了解决雨水的排 泄,双曲面就是 一种自然的选择, 在这里,造型的 考虑是次要的。 房子的基本状态 “睡着了”,建 筑师引入了“席 居”的生活制度。 房子与居者同为 “梦游者”。
九.设计图纸
平面图
剖面图
谢谢观看!
架和透窗构成,而另一
侧则由实体墙构成,在
整体上形成虚实相间的
效果。
八.材料的运用
一、在建筑外立面运用传统工艺和材料; 二、是北面镂空墙体外饰金砖; 三、面朝内院的一侧采用钢架玻璃结构, 四、室内用天然原木地板延续到室内的 各个空间,局部运用灰色板岩、琉璃、 天然云石和木材以增加室内空间的亲和 力。
三面围合的建筑空间与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的过渡衔接, 空间的表现形式自由;连续的组合,青砖白墙与竹树云 石相映成趣,建筑在这里与自然已和谐的融为一体。
王澍设计的三合宅在继承传统建 筑形势的基础上,保留了左右对 称的建造格局,但在内部空间的 构造上采用了自由组合的形式; 立面的构成更多的考虑到建筑外 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流动,光与 影的引入以及钢材玻璃等现代材 料的使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自然过渡相互融通的同时,让人 感受到现代建筑的气息打破了传 统建造中东西厢房三间五架的空 间格局,在这里,东西对称的厢 房挑高无柱的空间设计,其跨度 为 7.8 米× 35. 5 米,顶部界面采
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的建造形式, 使得内部空间的组合与使用更加 自由灵活。
建筑的回廊在这里有了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 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 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 中国传 中国 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 统文化 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普利兹克奖成立于1979年,每年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 献的在世建筑师。王澍在自己的代表作之一——中国 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建造中,思考和探索当代中国本 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 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 与山水共存的建筑模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象山新校 园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 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 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建筑产生了 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 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 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 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 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 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 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 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 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 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
王澍,男,1963年11月出生,2000
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现 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建筑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2月27 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 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 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 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 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 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 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 大奖。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 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 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4年轻的普利茨克 获奖者。

王澍 建筑分析课件

王澍 建筑分析课件
•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 方向。
•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 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4.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儿童馆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台
院子天井廊道
内院
天井
大厅
入口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 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 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美国 《时代》杂志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 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 影响力的人物。到2013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10年进行
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 江南竹林,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 庭院:在博物馆入口,建筑内
部和屋顶的庭院,包括真实的竹
子庭院,也包括虚拟的“竹影”
庭院(毛竹作为模版的清水混凝 土庭院)。
宁波博物馆
• 将宁波这个地区收集 到的各种旧建筑材料 再次利用,与新材料 一起在新的建筑上混 合建造。王澍想要间 奏一个有自我生命的 小城市,让它能唤醒 这个城市的记忆。

王澍

王澍

文人王澍关键词:建筑师普利策奖传统主要经历:1963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2000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品:1991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建成,地点:杭州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2000墙门(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1一分为二(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3拆筑间,建成,地点:广州、北京2003HZ093—728,建成,地点:杭州2004-2005三合宅/南京,在建,地点:南京2004-2005三合宅/杭州,在建,地点:杭州2001-2006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建筑设计,地点:宁波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在建地点:金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策奖的首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的得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正如颁奖词所说: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建筑在世界上也将拥有自己的舞台。

最新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

最新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宁波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简介
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 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 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 目前,第3层的施工外网已脱卸,博物馆雏形初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简介
建筑分为5个主要体量,东南、西南、东北三翼为 展览陈列区,西北翼为办公后勤区,中部的公共服务 空间和库藏部分将各部分连接起来,为了方便货物的 进出,库藏部分置于建筑的底层,成为建筑的“基 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个人简历——王 澍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 教授,在哈佛大学作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 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 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
中国当代建筑师 ——王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个人简历——王 澍
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 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王澍

王澍

王澍简介: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

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7年在杭州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1、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王澍

王澍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 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他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 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 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曹将PPTao
黄志坚 171102085 11环艺2班
关 于 瓦 山 旅 社 的 早 期 草 图
将屋顶融入山中景色,这只是种种思考之后的一个 具体表现。王澍只是用屋顶作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 一种媒介,类似国画家 画山水——他们都意在用一 种方式传达社屋顶那复杂的木支杆结构,以及下面隐藏着的钢结构主体。
这座长屋顶是整个 设计的中心,不论 具体物质上还是概 念上都是。不论你 站在建筑的哪个角 落,这座屋顶都仿 佛无所不在,显示 着他那由木头支杆 组成的复杂纹理 (当然实质上主结 构还是钢材)。
这是瓦山旅社的一个居住单元。复杂的 屋顶结构 及 夯土墙 十分显眼。
瓦山旅社的南立面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材质,有木支杆的屋顶结构,有竹子,有水泥,也有王澍 著名的“瓦片墙”。
而北立面则着重于显示屋顶的结构以及夯土墙。在这一面,建筑的主要形象与山景相衔接。
这座绵长的 建筑内部本身就应 该成为一种山水。 当你从建筑的一边 穿到另一边,这个 行走过程中经历的 种种视觉与空间体 验的变化都是构成 这个“山水”的一 部 分。
山和水,这 种形象不止存在于山水画中,同样也存在于浙 江的田园乡村。这也是王澍灵感的发源地。他把山和水融合起来, 共同构成了瓦山旅社的设计。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 科带头人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王澍作品1989年海宁青少年宫1991年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7年自宅1997年陈默工作室2000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年上海顶层画廊2000年墙门(雕塑)2001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一分为二(雕塑)2002-2003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年拆筑间2003年 HZ093—7282003年三合宅/南京2004年三合宅/杭州2003-2004年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

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

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

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

王澎作品

王澎作品
南京三合宅(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3-2006,已建成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二期
宁波美术馆(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王澎作品
在经历改革开放与数年的财富积累后, 中国成为最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国家。经 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不动产建筑业的大规 模投入以及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大量的地标性建筑在古老的京都屡见 不鲜,似乎当权者认为那代表着国际化 的都市与世界的前沿,大量的破坏性拆 迁、改建使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文明古 国再不复昔。
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如下国内书刊: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 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回望中国传 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 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 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宁波五散房】
五散房为分布在宁波鄞州公 园各处的小公建,总面积 2000余平方米。它们有着艺 术的概念,却不奢华,在一 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 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形 成闲趣、随适005年10月落成, 美术馆是由轮船码 头航运大楼改建而 成,建筑面积23100 平方米,规模仅次 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美术馆于2008年10 月11日正式开馆, 开馆以来,平均每 天都有200人光临这 个艺术殿堂。
士生导师。王澍喜欢阅读、箫管,擅长书法和山
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
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精品)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精品)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五散房——画廊
•瓦
爿墙配合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建筑大屋顶 。 •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 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 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 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 瓦爿墙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乡土 气息,它所呈现的那种“质朴”是王澍 所追求的。 • 王澍的很多建筑都会出现廊檐,这与江 南多雨的气候特点是分不开的。
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王澍的文人情怀
“文艺青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王澍的生平简介
1963年,生于乌鲁木齐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年至1995年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 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 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 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 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 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 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 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 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 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 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五散房
五散房——瓦爿墙初探
•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2000平 方米。这是一次小实验,为中国美 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项目积累了很 多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实际经 验,这也是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的 工作方法。”五散房分为茶室、画 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 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 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 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王澍介绍与设计经历

王澍介绍与设计经历

2012-3-5 09:15:27 上传下载附件(24.47 KB)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最西北部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计师,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

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

他的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

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

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

这些童年时代的兴趣,似乎要把他引向成为艺术家和作家的道路。

他在曾经住过的北京的院子和胡同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涂画。

即使他搬走多年后,邻居们依然保护着这些绘画,等待他回来。

然而,他最终选择在杭州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地。

因为杭州著名的自然风景,也因为那里一直也是中国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的居住地。

他的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他必须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于是最终找到了建筑学。

当他谈起当年他的老师知道他的计划时的反应,他说:“他们认为我一定是疯了,当时没有几个中国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建筑学。

”直到他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王澍才发现这正是他想要学的专业。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从1990年到1998年,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不想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

清 王澍 篆书作品欣赏

清 王澍 篆书作品欣赏

清王澍篆书作品欣赏
王澍(1666-1739),江苏金坛人。

清代书法家、字若霖,篛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别号竹云。

官至吏部员外郎。

康熙时以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

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

告归后益躭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

王澍在篆书方面,有卓越的突破和贡献的。

他那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

正如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

这种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翁方纲对王澍书学理论颇多驳难,见《考订论上之三》《欧颜柳论》《化度胜醴泉论》等文。

王澍篆书作品
城隍神篆书册。

建筑师王澍pl

建筑师王澍pl
沿街一入口
平面图
模型
结束语
“建筑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有影响的。”王 澍坚信这一点,他曾有一句名言:桌子是 从屋子里长出来的。现在,他说,每幢房 子都是一座空的剧场,建筑师有时像导演, 把屋子搭好,就可以等着自己设计的剧情 上演了。 我们期待着属于自己的舞台……
The end
宁波美术馆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 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 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 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 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 术殿堂。
沿街面
轮船码头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 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 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 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 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 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 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 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 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 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 的“巨门”。在许多扇门板的脚下, 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长的插销,当 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以一扇 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 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 间的通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 间的创造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 阅读来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 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店 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 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 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主义”式 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间有了更为 丰富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厅通向影视厅的连廊
• 院:
无论是“三围一开”的四合院还是面水临街的里弄, 院落和天井都是宁波的传统民居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具 有浓烈的生活情调。 结合各功能空间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了若干种类 型的内院。竹刻艺术馆的内院为营造实物场景一体化的 氛围提供空间基础;办公空间的内院调节了办公空间的 微气候,为办公人员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服务区屋 顶的内院,与屋面的室外活动结合,丰富了屋面的空间 层次。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公共大厅纵剖面
交通流线
陈列区在与横向“骨架”相接的地 方设置了竖向交通,每个竖向交通直通 底部的库藏区,既承担了观展交通,又 承担了货物交通。 又通过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者流线 的交叉。这三个竖向的交通成为博物馆 交通流线的竖向“骨架”。为了加强两 个横向“骨架”自身的联系,又在二者 之间设置了南北两个竖向交通,作为博 物馆交通流线的竖向“骨架”,其中, 南面的竖向交通使得报告厅有独立的对 外入口。
简介
建筑分为5个主要体量,东南、西南、东北三翼为 展览陈列区,西北翼为办公后勤区,中部的公共服务 空间和库藏部分将各部分连接起来,为了方便货物的 进出,库藏部分置于建筑的底层,成为建筑的“基 座”。 此外,通过与公共服务空间联系方式上的区别, 区分了办公后勤区和陈列区。这样布局,各陈列、管 理可分可合,并且在局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 形态模型
在博物馆入口,建筑内部和屋顶的庭院, 包括真实的竹子庭院,也包括虚拟的“竹影” 庭院,毛竹作为模板的清水混凝土庭院。
建筑观点
在王澍看来,6、7世 纪之前的中国和欧洲很像, 绘画艺术以人作为主要对 象。7世纪之后,经过一 系列残酷的内战、经济危 机、政治腐败、自然灾害 等,中国的整个知识界发 生了价值观的扭转——整 个兴趣开始面向自然。 “因为自然比人间社会更 美好,是需要长期维护的 对象。”
宁波博物馆
简介
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 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 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 目前,第3层的施工外网已脱卸,博物馆雏形初现。 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南,市民广场以西, 与广场东侧的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北约 260 m、东西约110m的 长方形,北面地界沿道 路呈弧形。
个人简历——王澍
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 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 授,在哈佛大学作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 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 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 是想变成美国!)。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 奖”普里兹克建筑奖,他是首 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苏州大学文正学 院图书馆
宁波滕头案例馆
建筑观点
王澍是当代中国建筑界走 地域化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建筑界最具中国传统文人特 质的建筑师”,故而其建筑具 有浓厚的中国文人品质。 “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 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 2012普里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 澍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 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 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 式让它们复活。” 王澍想告诉 人们的是,循环利用人们眼中 的废旧材料也能造出“桃花 源”。
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
平 面 设 计 图
三层平面
交通流线
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 在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 个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 性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 这个核心公共大厅可以将博物馆各部分功能联系在 一起,形成一个水平向的联系环;同时,架设其上的宣 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也可以将各陈列空间联系起来, 形成另一个水平向的联系环。这两个水平联系环构成了 博物馆交通流线的横向“骨架”。
造型设计
• 开窗:
我们根据到博物馆内部采光量需求,采用了更 为灵活的开窗方式,在包括立面及屋顶的整张表皮 上,依据内部空间采光要求布置了不同疏密大小的 圆窗,例如展览部分分布较疏,公共空间部分分布 较密。其灵感一方面来自于水中 富有动感、不断变化的气泡,另 一方面也是对舷窗的隐喻。
造型设计• 庭院:个人简历——王澍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200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扎根杭州 深度耕耘。 2010年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 大奖。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 院金奖。
个人简历——王澍
寺庙中的主殿在台地之上
查询区和休息区
造型设计
• 材质:
宁波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 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瓦同过一 种名“瓦片”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片墙材料包 括青砖、龙骨砖、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 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旧物。
造型设计
• 材质:
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 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 理,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 神游江南竹林,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 理念的表达。
宁波民居
竹刻艺术馆
• 院:
办公内院
屋顶内院
• 台:
宁波传统中,重要的殿堂往往建于用石块砌筑起来 的台座之上,寺庙中的主殿更是落在数层台地之上。 “起台”,这一能加强空间序列感和空间气势的工具, 很早就被发现和运用了。 对空间要求较为灵活的电脑查询区和休息区设立在 层层台面之上,行成了颇具气势的空间序列。最上层台 面向北侧敞开,视线豁然开朗。
空间设计
• • • • • 桥 径 廊 院 台
• 桥:
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 纵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 一番情趣。 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 内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 “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 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 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
竖 向 交 通 流 线
交通流线
于是,博物馆的交通流线形 成了两个横向“骨架”,五个竖 向“骨架”的基本格局。在此基 础上,又设置了若干的竖向交通, 形成了完整的博物馆交通体系。 这种交通体系下,观众对参 观路径一目了然,管理起来也十 分方便。
竖 向 交 通 流 线
空间设计
没有在形式上作过多地追 求,而是关注建筑的基本品质, 注重对功能和空间体验的挖掘, 在充分解析和提取宁波特有的 建筑思想、空间气质、场所精 神和营造方法的基础上, 将 “廊”、“院”、“台”、 “径”等宁波传统建筑中常见 的空间意向进行巧妙而生动的 传达。
公共大厅上方的“桥”
• 径:
宁波的寺庙往往依山而建,礼拜者沿着长长的蹬道 拾级而上,心中的期待感不断积蓄。 “径”,作为一种前导型空间,为主要空间的塑造埋 下铺垫。我们将博物馆的南入口处理为长长的坡道,给 参观者带了一种期待感的同时,引导其进入博物馆的公 共大厅。
南入口
• 廊:
宁波传统建筑讲究群落布局,建筑间依靠廊道彼此 相通,廊边栽花种树,各不相同。 增大了博物馆报告厅通向影视厅的连廊的宽度,使 得其既是交通空间又是休息空间,连廊旁的屋顶花园为 参观者营造了舒适的休息氛围。
博物馆概况
简介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 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 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 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 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 充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