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法之其他诊法的介绍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
浮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
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
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
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
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是有热的症候。
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
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气血不足则虚。
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
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
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
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症,热蕴三焦。
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
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
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精选可编辑ppt
13
➢诊脉的方法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诊脉时间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体位 布指 运指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平息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精选可编辑ppt
14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加
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 无力。 湿性重浊粘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 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精选可编辑ppt
41
【细脉相类脉】
濡脉 1.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
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 2.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 1.特征: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 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2.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37
(7)洪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 [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 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 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 而充实有力。
精选可编辑ppt
38
(7)洪脉相类脉
大脉 1.特征: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意义: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精选可编辑ppt
10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桡骨茎突
精选可编辑ppt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11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
一: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二: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
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关、尺,可采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三: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
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
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
临床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
古人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
医生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脉象。
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
时间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脉诊培训本次峰会课程:白天全天讲课:1.定脉部位;2.号脉七诊法;3.六部脉解;4.定至数;5.二十七脉名称;6.缓脉解,以知病脉;7.四时平脉;8.浮、沉、迟、数四大总纲;晚间课程:1.医案(病例讲解);2.家传绝学:阴阳惊吓脉法;3.预防病气的防护措施;。
中医脉诊方法
中医脉诊方法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
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
——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
——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
——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
上述四条线中间再画一个V形,代表脉管随着温度高低的大小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河面随着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最下面温度最低,冬季河面最小最窄。
对应脉象最细为石。
向上温度渐高,河面渐宽,脉管渐大。
同等流量下,尺部肾脉管最小,所以压力最大,手感为“石”,寸部脉管最表浅,压力最小,血液压力释放,象波涛汹涌的河面,手感为“洪”。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中医诊脉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诊脉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诊脉方法。
一、微阴阳脉微阴阳脉是中医传统脉象分类之一,它是通过触察患者脉搏的微微变化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平衡是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微阴阳脉的不同表现则代表了身体阴阳失调的情况。
比如,阴虚阳实的人会表现出脉象偏阳,脉息偏热,而阴寒阳虚的人则会表现出脉象偏阴,脉息偏寒。
通过观察微阴阳脉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状况,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二、脉象弦结脉象弦结是指患者脉搏的节律感觉像弦上挛结一样,形成一种结实而紧绷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脉象弦结表明患者体内有实热的存在,比如内伤热盛或外感热邪等。
脉象弦结的特点是节律不舒畅,脉息感觉紧绷而有力,如弓弦般的有力搏动。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弦结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机,然后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脉象迟数脉象迟数是指患者脉搏的搏动节律明显缓慢,脉息感觉减弱或延迟的状态。
脉象迟数通常表明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缓慢,气机不畅,甚至有气滞血瘀等情况。
脉象迟数的特点是搏动节律缓慢,脉息感觉弱不可闻或延迟。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迟数后,可以进一步辨别病机,例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以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四、脉象浮沉脉象浮沉是指患者脉搏的搏动节律变化较大,有时搏动深沉有力,有时搏动浮浅弱弱。
脉象浮沉通常表明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稳定,气机失调,病变尚未固定等情况。
脉象浮沉的特点是搏动节律不稳定,有时感觉搏动深沉有力,有时感觉搏动浮浅弱弱。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浮沉后,可以进一步分析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五、脉象细数脉象细数是指患者脉搏搏动细微,节律有序而清晰的状态。
脉象细数通常表明患者处于虚弱状态,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情况。
脉象细数的特点是节律有序而清晰,脉息感觉细小而不显著。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细数后,可以进一步辨证确定病因,如阳气虚弱、气血亏虚等,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脉诊法之其他诊法
脉诊法之其他诊法除了独取寸口诊脉外,脉诊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诊怯。
一、足三脉足兰脉是足部的趺阳、太溪、太冲三脉。
由于它们在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历代医家所注重。
如《脉诀汇辨》认为:足三脉为人生根本之所系,临诊之时不可不察。
其日:“予见按手而不及足者多矣,将欲拯人于危殆,盖亦少探本之原乎?”然而,诊此三脉,远不及诊寸口脉简便易行,因而不易普遍施行。
诚如《雪斋读医小记》所云:“仲景施之伤寒卒病急难重症则可,若欲令一般门诊,皆除靴脱袜,延颈以就诊,恐腾为笑谈矣。
”尽管如此,作为重症危症时的一种补充诊法,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况且,若手之寸口脉微弱难寻,则可诊足三脉以决诊。
如《医学人门》所云:“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二经,然手脉既失,亦可诊之以断死生,古人设此,正欲冀其万一耳。
”足三脉之所以能候人之根本,是因为人之元气藏于肾之下极,足脉为元气所发,故《三指禅》日:“阳气从下而耗,两足无脉,纵两手无恙,其命不能久留,两手无脉,两足有脉,调治得宜,亦可挽转生机。
”所以,此诊法即使在今日,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跌阳脉又称冲阳脉。
在足背内庭穴直上五寸处,为足阳明胃经所出。
诊此脉可以候胃气之强弱。
《医学入门》日:“动则有胃气,止则无胃气。
”《话人书》则称其为:“死生之要会。
”此脉之跳动,以缓而有力为常,若弦急或减弱则为病脉。
《医宗必读》日:“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尚可生也。
然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脉,若见此脉,为木来克土,谓之贼邪,不治。
”又如《医门法律》云:“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不当浮数。
”“趺阳脉浮,必是胃气虚馁、不可发汗。
”这些都是临床经验之谈,为诊此脉之参考。
另外,脱疽诊此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及进退。
2、太冲脉。
如《医宗必读》曰:为女子以血为本在足内踝后,跟骨上方之凹陷中,为足少阴经所注。
诊之以候肾气之盛衰如“盖水者,天一之气,太溪不衰,肾犹未绝,病虽危尚可生也。
”在足背、足大指率节后二寸之陷中,为足厥阴脉所注。
中医脉诊
8、脉位变异: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此属于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一)浮脉
脉象特征: 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水漂木。
临床意义: 主表证,亦见里证。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
正气趋向肌表以御外邪,故脉气鼓动于外,脉象显浮。 浮而有力,邪盛正不虚;浮而无力,体虚外感,邪盛而 正虚;若脉浮紧,外感风寒,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所致; 若脉浮数,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所致。 浮脉亦见于虚证。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 虚阳外越,脉浮无根,又称虚浮脉。故《濒湖脉学》 说:“久病逢之却可惊。”
位置浅显 —— 便于操作。
左手:心、 肝、 肾 右手:肺、 脾、 肾(命门)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 三指平齐、中指
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 单诊等指法。
是指用较轻的指力,以体察脉搏部位 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 是指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 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3、寻法 寻是寻找的意思。用力适中按至肌 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指力从轻到重,或从 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的指力,寻找三部脉 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又称中取。
实脉见于正常人,必兼和缓之象,且无病症 表现。两手六部脉均实大,称为六阳脉。为气 血充盛,脉道充盈,搏动力强所致。
(七)洪脉
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应指浮
大而有力,滔滔满指,呈波涛汹涌之势。 临床意义 洪脉主热甚。多因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而 致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所致;若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 致阴血亏损,元气大伤亦可出现洪脉,但应指浮取盛大 而沉取无根或躁疾,此为明精耗竭,孤阳将外越之兆。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脉诊‖诊脉的方法
脉诊‖诊脉的方法诊脉的方法:诊脉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平臂、布指、平息,举按寻、五十动等几点。
1.时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早晨病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宁静,诊脉选择这个时间最好;但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
《脉诀刊误》以为:“若诊病脉,则不以昼夜。
”进行脉诊时,应让病人先休息一下,使气血平静,然后开始脉诊,这样脉象就比较正确。
2. 平臂诊脉时,病人的位置不论坐卧,手臂宜向左右侧引伸平放,这样血脉的流行较顺,不致影响脉象。
《医存》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仰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
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3. 布指诊脉下指要讲求方法,首先以中指端按到高骨(桡骨茎突)关脉部位,跟着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从关前至鱼际的适中距离的寸脉之上,然后放无名指于中指之后尺脉部位上。
病人臂长布指略疏,病人臂短布指略密,以适中为度。
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也可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关部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则微微提中食两指。
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当三部脉有独异的时候,必须逐步推寻,以便明确这一部的不同脉象。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右手,右手按诊病人左手。
4. 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平息就是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数病人脉的至数(即次数)。
古人以自己呼吸去测病人脉搏的至数,所以脉的迟数,都以一息几次来计算,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此,平是平调的意思。
前人说:诊脉时应慎容止、专念虑、调鼻息,一定达到专念虑(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能调鼻息。
《内经·脉要精微论》记: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算之外,要做到虚心而冷静,全神贯注,以诊脉象。
中医基础-脉诊
中医基础-脉诊一.脉诊(一)脉象形成的原理①心脏搏动(动力)②气血运行(基础)③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肺主气,助心行血;脾主统血,固摄血液;肝主疏泄,通畅血脉;肾可藏精,化血)(二)脉诊的部位①三部九候法:即遍诊法,分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②三部诊法:首见于张仲景,即诊人迎(胃气)、寸口(十二经)、趺阳(胃气)三脉,也有加太溪脉(肾气)③寸口诊法:原理: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是“脉之大会”;二是肺朝百脉,寸口脉气能反映五脏六腑气血状况;三是此处脉易暴露,切按方便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三)脉诊方法:时间:清晨未进食最佳,实际中使病人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也可;切诊的时间至少一分钟,以3-5分钟为宜体位: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指法:以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以右手切按左手;①手指定位和布指:诊脉下指,用中指定关,接着食指按存脉,无名指按尺脉。
三指呈弓形,以指目按触诊体。
②单按和总按:三指同按为总按,目的是总体体会三部九侯脉象;用单指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为单按;临床上两者配合使用③举按寻:诊脉时运指力以探索、辨别脉象的指法;(举即用指轻按皮肤;按即用指重按筋骨间;寻即渐变指力来寻脉最明显的特征)二.脉象(一)脉位:脉管的浅深至数:脉搏的频率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脉力:脉搏的强弱脉宽:脉管的粗细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均匀度:脉动的节律(正常脉象——平脉:脉象从容,和缓流利,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脉象与年龄(越小越快)、性别、形体(身高脉长;瘦浮肥沉) ,精神,季节(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浮、冬微沉)、地理、气候注意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二)脉象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
教你简单学脉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
教你简单学脉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脉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中医诊脉方法,通常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诊脉通常是以清晨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工作,阳气没有扰动,阴气尚未耗散,尚未饮食进入身体,因而容易诊断出有病的脉象。
脉象及其主病长脉正常情况时脉体充满寸、关、尺三部本位,长而和缓气血流畅和平为气治异常情况时展开剩余80%脉体超过本位,长而洪、大、实邪气盛而正气亦不衰,正邪搏击短脉脉体不足寸、关、尺三部本位属气不足,为气病虚,气虚血少实,气滞血瘀数脉脉来急速,一息六至或以上数而有力为实热内心烦热数而无力为虚热大脉正常情况时脉体宽大而和缓气血充盛异常情况时大而有力则为邪热实证病势正在向前发展大而无力则为虚损,气不内守上盛上部脉大而有力气逆于上,胸满气喘下盛下部脉大而有力邪滞于下,腹部胀满代脉脉来缓弱而出现有规律的间歇脏气衰微,其病危重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清晰正气衰少涩脉脉来不流利,往来艰涩血少气滞弦脉来时若有若无,微细无力,或像弓弦猝然断绝气血已绝,生机已断在诊察脉搏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面部的五色及双眼的神色,综合判断疾病的吉凶:面部皮肤的正常五色:赤色应该像白布包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白色应该像鹅毛一样,白而有光泽;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碧玉;黄色应该像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明润。
另外,眼睛的颜色应该是黑白分明,如果黑白不清,就是精气衰竭了。
人的头、背、腰、膝、骨指的是五府,五府是身体强健的基础!哪些疾病的症状可以通过五府观察出来呢?头是精神活动的部位,如果头部低垂、目光呆滞,精神将要衰败;背是胸中脏气聚会的部位,如果背部弯曲而下垂,胸中脏气将要败坏;腰是肾气聚集的部位,如果腰部灵活性不足,肾气将要衰落;骨是精髓藏留的地方,如果不能久立,走路摇摆不稳,属于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弱。
人的脉象还与四季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天,人的脉象犹如圆规画圆那样圆滑;夏天,人的脉象犹如方形的矩一样盛大;秋天,人的脉象像秤杆那样平稳恒定;冬天,人的脉象像秤锤那样沉重下垂。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脉法大全寸部脉法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 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 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 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 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 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左寸见虚,心中恍惚; 右寸见虚,胃内衰微;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 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 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 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 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一中医诊脉方法有三种,包括遍诊法、三部脉诊法,寸口诊法。
1、遍诊法。
遍诊法是通过对头、手、足三个部位进行切脉的治疗方法。
2、三部脉诊法。
三部脉包括人迎、寸口、趺阳,通过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诊脉,可以了解具体患病情况。
3、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指的是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使用寸口诊法,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很少采用,只有在危急的病症和两手无脉时,才会在人迎、太溪等穴位诊脉,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诊脉时建议选择在清晨,并且要在安静的内外环境中诊脉。
诊脉前可以先让病人休息,使气血平静,以免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影响诊断。
二中医把脉是望、闻、问、切,是四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中医把脉,首先是时间,早晨或者上午好一些,因为这个时候气血未动,受到的干扰小。
其次是位置,位置高骨定关,高骨就是桡骨的茎突,对应桡动脉位置就是关,前面是寸,后面是尺。
寸、关、尺三部,手轻轻一搭是轻取、中取、沉取,所以是三部九侯。
左手寸、关、尺依次对应心、肝、肾,右手是肺、脾、肾,相应的部位表示相应的疾病。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有时单纯靠脉象诊断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一定要把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融入到把脉治疗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辨识疾病,更好的治疗疾病。
三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切脉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所特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中医诊断--【脉诊】“把脉”(七大类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把脉”(七大类脉诊)01—中医诊断——“把脉”(七大类脉诊)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黄帝内经》中讲,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不但要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
特别指出:早上是诊脉的最佳时间。
接下来小编将带大家进入脉诊的世界,了解、学习您所不知道的脉诊知识。
为了方便大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习,小编整理出了“脉象”归类总结(包括流利度类、脉位类、脉宽类、脉率类、脉力类、脉律类、张力类)。
一、流利度类。
1滑脉——多主饮食过度。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圆滑而似数。
主病:肝热头晕,肝火上炎,影响到情绪,导致头晕、头涨、头痛等症状,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肝炎或其他肝脏疾病。
2、涩脉——多主津液亏虚气血瘀滞。
脉象特征: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涩脉可见之于多种病证,如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等都可出现此种脉象。
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小,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诊法之其他诊法的介绍
除了独取寸口诊脉外,脉诊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诊怯,博粹堂中医介绍。
一、足三脉
足兰脉是足部的趺阳、太溪、太冲三脉。
由于它们在诊断疾病与判断预后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为历代医家所注重。
如《脉诀汇辨》认为:足三脉为人生根本之所系,临诊之时不可不察。
其日:“予见按手而不及足者多矣,将欲拯人于危殆,盖亦少探本之原乎?”然而,诊此三脉,远不及诊寸口脉简便易行,因而不易普遍施行。
诚如《雪斋读医小记》所云:“仲景施之伤寒卒病急难重症则可,若欲令一般门诊,皆除靴脱袜,延颈以就诊,恐腾为笑谈矣。
”尽管如此,作为重症危症时的一种补充诊法,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况且,若手之寸口脉微弱难寻,则可诊足三脉以决诊。
如《医学人门》所云:“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二经,然手脉既失,亦可诊之以断死生,古人设此,正欲冀其万一耳。
”足三脉之所以能候人之根本,是因为人之元气藏于肾之下极,足脉为元气所发,故《三指禅》日:“阳气从下而耗,两足无脉,纵两手无恙,其命不能久留,两手无脉,两足有脉,调治得宜,亦可挽转生机。
”所以,此诊法即使在今日,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跌阳脉又称冲阳脉。
在足背内庭穴直上五寸处,为足阳明胃经所出。
诊此脉可以候胃气之强弱。
《医学入门》日:“动则有胃气,止则无胃气。
”《话人书》则称其为:“死生之要会。
”此脉之跳动,以缓而有力为常,若弦急或减弱则为病脉。
《医宗必读》日:“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尚可生也。
然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脉,若见此脉,为木来克土,谓之贼邪,不治。
”又如《医门法律》云:“趺阳足脉以迟缓为经常,不当浮数。
”“趺阳脉浮,必是胃气虚馁、不
可发汗。
”这些都是临床经验之谈,为诊此脉之参考。
另外,脱疽诊此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及进退。
2、太冲脉。
如《医宗必读》曰:为女子以血为本在足内踝后,跟骨上方之凹陷中,为足少阴经所注。
诊之以候肾气之盛衰如“盖水者,天一之气,太溪不衰,肾犹未绝,病虽危尚可生也。
”在足背、足大指率节后二寸之陷中,为足厥阴脉所注。
诊之以候肝气之盛衰,“盖肝者,东方木也,生物之始,此脉不衰,则生生之机尚可望也。
”又,历来认以肝为先天,诊妇人之疾患,犹重此脉。
如《脉诀汇辨》日:“妇人主血,肝为血海,此脉不衰,则生生之机犹可望也。
”诊足部三脉,常以一指或两指诊之,其脉动当流利均匀。
《医学真传》形容为:“厥厥动摇,圆疾如豆。
”《三指禅》则指为“往来息均是常”。
至于《诊宗三昧》所说的:“脉法以寸口趺阳少阴三者并列而论,是即寸关尺三部之另别号。
”实不足称道。
而《通经身考》所说的:“气口即可以决死生,而余经之动脉可不弗诊矣。
况女子取太冲,如何可行?”则属封建陈腐之论,不足为法。
近人何希时所说的:“吾尝于产后将脱,喘脱垂危等重症,诊气口已微细难寻,模糊不清之时,加诊太溪以察肾气,趺阳以审胃气,心中得以了然。
可下短期之决诊,或可使论治处方得壮胆量,则未始非诊法之大助也?”则为阅历之谈,可为今日之法。
二、喉手对比诊法
又称人迎气口诊法。
此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人迎在喉旁,气口在寸口。
人迎以候外,气口以候内。
在喘、水、胀等病证的诊断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遍身诊
即三部九候诊法。
是《黄帝内经》时期,特有的诊脉法,自独取寸口诊法流
行以来,已很少有人使用。
此九脉常以单指或双指诊之,以相互协调为无病,一处相失或相减则此处有病。
何希时自诊九脉之后指出:“应指皆不甚明显,苟非潜心冥索,未易仓卒得之也。
”所以,难在普通门诊施行。
四、弹按相应法
此法亦见于《黄帝内经》即一手按内踝上五寸处,另一手当内踝而弹之,若中手,则无病,反之则有病。
未见后人有使用之记述。
五、脐下动气诊法
这是据《难经》“肾间动气”之说,而提出的一种诊法。
《医学正传》日:“肾间动气者,脐下气海,丹田之地也。
凡见人之病剧者,人形赢瘦,大肉已脱,虽六脉平和,犹当诊足阳明之冲阳,足少阴之太豁。
二脉或绝,查候脐下肾间动气,其或动气未绝,犹有可生之理;动气如绝,虽三部平和,其死无疑,医者岂可不详察乎?”脐下动气,即今日腹主动脉,其价值如何殊难评定,但近来有报道有诊腹主动脉以处方用药者,恐为此法之流欤?其他如伤诊鱼际之脉,以断预后,妇科诊中指脉,以断产之与否等等,都在脉诊范围之内。
学者亦应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