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知冷知热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知冷知热教学目标:1. 理解冷热是物体的感受和性质,能够根据观察判断物体的冷热。
2. 了解物质的受热与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理解冷热是物体的感受和性质。
2. 学会根据观察判断物体的冷热。
教学难点: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水杯、冷热水、温度计、果汁等。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放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在课桌上,让学生轻轻抚摸两杯水的杯壁,询问学生哪杯水更热、哪杯水更冷。
2. 引导学生发现,人们感觉到的热、冷并不是水的真实温度,是人体对温度的感受。
3. 引导学生关注触摸物体时的感受,了解触摸热物体感觉热,触摸冷物体感觉冷。
Step 2 学习新知识1. 展示温度计,详细解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指出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冷热的判断通常是主观感觉,不够准确。
2. 引导学生想一些日常生活中触摸物体来判断冷热的场景,如触摸冰激凌、烧开的水等。
3. 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触摸、测量等方式判断一些物体的冷热程度,记录下来并汇报。
Step 3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热的性质,了解物体受热后会发生变化。
2. 展示一张图片,其中有一个冰块放在桌上融化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出现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受热后的变化,如融化、变形等。
Step 4 总结归纳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冷热是物体的感受和性质,触摸物体来判断冷热不够准确,温度计可以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2.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摸过热的物体,如热水壶。
Step 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参考本节课的内容,观察家中不同物体的冷热情况,记录下来并写下感受。
Step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梳理,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Step 7 下堂课预告预告下堂课将学习物体的蒸发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植物特征。
(2)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植物种植和养护。
(3)了解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植物第1课时:认识常见的植物1.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学会用词汇描述植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1)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学习植物的分类知识,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第2课时:探索植物的生长1.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植物种植和养护。
2. 教学内容:(1)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需求。
(2)学习植物种植和养护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 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课后作业、植物种植养护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植物标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种植工具、观察记录表等实践资源。
3. 教学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文献资源。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动物第3课时:认识常见的动物1.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学会用词汇描述动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1)观察周围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学习动物的分类知识,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94796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の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の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の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の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の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の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の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の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の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の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の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の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の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の判断物体の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の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の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の单位。
3.摄氏温度の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の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の基本方法,掌握操作の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の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の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の各种各样の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の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の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の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の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の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の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1. 学习不同物体的特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探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第二章:我们的地球1. 学习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探究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和季节变化。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1. 学习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2. 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
第四章:动物的世界1. 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哺乳动物和鸟类。
2. 探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关系。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1. 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和器官。
2. 探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教学课件和教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六、教学计划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节:物体的特征第2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第二章:我们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基本特征第2节: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第三章:植物的生长第1节: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第2节: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第四章:动物的世界第1节:哺乳动物和鸟类第2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关系第五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基本结构第2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生活方式七、教学计划第六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节:观察物质的性质第2节: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第七章:简单的机械第1节:力的作用第2节:杠杆和滑轮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认识天气第2节: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适应与环境第十章:健康与生活第1节:健康饮食第2节:生活中的安全与卫生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控制溶解第一课:能加快溶解吗二、搜集资料与思考探究(一)活动设计设计你的专属“观测记录表”(以下记录表仅供参考)。
(二)理解与应用。
3.如果水温更高一些,同样多的食盐溶解速度能更快吗?为什么?4.如何让块状的冰糖尽快溶解?5.除了食盐,用搅拌、加热的方法还能加快哪些物质的溶解?试一试至少再找一种并验证。
【学习小结】本课从生活当中常常需要加快某些物质的溶解入手,让我们回忆并提取经验,猜想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
通过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过程,我们知道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两位同学放入嘴里的水果糖大小是不一样的,那就很难比较哪种方法溶解快。
()2.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冷水中比热水中溶解更快。
()3.把糖咬碎比整块糖在水中溶解慢。
()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二、取出珍宝(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列方法中能使水果糖溶解更快的是()A.放入冷水中搅拌B.放入热水中不搅拌C.放入热水中搅拌2.小红在比较食盐溶解快慢的实验中,正确的做法是()A.在比较水温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B.烧杯里的水是一样多的C.不断的往烧杯里加食盐3.下列方法中,能使食盐最快溶解的是()A.加热B.既加热又搅拌C.搅拌4.小红口渴了要喝糖水,爸爸讲蔗糖放入开水中用筷子搅拌,这样做是()A.使开水凉得更快B.使糖水更甜C.使蔗糖溶解得更快第二课:能溶解多少【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2.科学探究制订严谨可操作的实验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展开实验。
3.科学态度、STSE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记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湘科版)一、教材解读与总体设计1. 教材解读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涵盖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知识,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材。
2.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科学实验、生活经验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单元教学设计1. 单元一:水的分解和组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和组成,掌握水分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展示水的不同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让学生讨论水的形态变化和能量。
(2)实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水的分解实验,观察氢气和氧气的产生过程。
(3)展示与总结: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通过展示和总结,理解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4)拓展延伸:老师通过展示太阳、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重要性。
2. 单元二:物体的重力(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物体重力的概念,掌握物体重力与质量、高度、速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讨论重力与重量的关系。
(2)实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高度下物体自由下落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总结归纳:学生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总结物体重力与质量、高度、速度的关系。
(4)拓展延伸:老师通过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吸引物体的原理。
3. 单元三: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掌握折射、反射和透明物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通过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光的性质和规律。
(2)实验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玻璃棒的折射和光线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3)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の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の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の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の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の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の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の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の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の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の冷热の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の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の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の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の判断物体の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の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の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の单位。
3.摄氏温度の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の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の基本方法,掌握操作の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の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の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の各种各样の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の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の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の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の兴趣。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冷与热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知冷知热教学目标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2、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3、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 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 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 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热胀冷缩1 教学目标: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能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的应用。
3.理解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和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热水壶、冷水瓶、塑料瓶、玻璃瓶、铁片、蜡烛、放大镜、图画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4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平底锅,锅里有一些盖子,接着问学生:“你们在夏天煮东西时,是否发现锅口变大了?为什么会变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8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热胀冷缩的概念:“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师使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几个具体例子(如铁轨向日光方向开裂、水龙头在冬天漏水、热水壶里的封盖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总结出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思维。
3. 探究热胀冷缩的原因(8分钟)将一只玻璃瓶和一只塑料瓶放在教室中心,告诉学生它们在受热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注意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使用拇指和食指试图捏住瓶口的方式观察实验,让学生判断瓶口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用蜡烛或塑料瓶放在阳光下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了解材料受热膨胀或收缩的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与玻璃瓶相比,塑料瓶更容易受热膨胀汤变形,玻璃瓶相对稳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材料受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4. 热胀冷缩的应用(8分钟)教师通过图画、实物等展示热胀冷缩的应用,如:扳手卡紧螺母、轮胎鲁钉、汽车发动机的设计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是怎样利用热胀冷缩现象的。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我们每天都会喝开水,你知道为什么热水瓶口上的塑料嘴会比热水壶底部的塑料牢固吗?”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6. 小结(2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热胀冷缩现象的意义和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单元一: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2.能够使用天气图标描述天气。
3.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
教学内容1.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
–各种天气现象:晴、阴、雨、雪、霜、露、雾等。
2.能够使用天气图标描述天气:–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图标。
3.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影响天气的内部因素:湿度变化、气压变化等。
–影响天气的外部因素:太阳、地球自转等。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天气变化的规律。
2.天气图标的认识和使用。
3.影响天气的因素。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回忆天气现象,引出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
2.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概念。
3.了解各种天气现象及其图标–讲解各种常见天气现象以及相应的天气图标。
–让学生掌握这些图标的含义并能够应用于天气描述。
4.了解影响天气的内部因素–讲解湿度变化和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内部因素对天气变化的作用。
5.了解影响天气的外部因素–讲解太阳、地球自转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外部因素对天气变化的作用。
6.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要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元二:水的消失与出现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换。
2.手工制作简单水循环模型。
3.认识水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使用水。
教学内容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换:–液态、固态、气态的认识。
–蒸发、凝华、沉淀、溶解等基本操作的掌握。
2.手工制作简单水循环模型:–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水循环模型。
3.认识水的重要性及怎样正确使用水:–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怎样使用水。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动手制作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液态、固态、气态及其转换。
2.水的循环过程。
3.水的重要性及节约使用。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饮水思源、水资源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围绕认识事物的变化和性质,引领学生研究“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研究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冷与热):本单元从自然界、生活中的冷和热现象导入,引出温度计并由此展开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接着进行热传递现象的研究。
安排了“感觉冷热”、“测量温度”、“自制液体温度计”、“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怎样传热”、“测量变化的水温”、“材料的传热本领”、“自制保温盒”等10个活动。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本单元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按“各种天气现象——观察天气——天气预报”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多姿多彩的天气”“测量气温”“观测风”“雨下得有多大”“怎样预报天气”等5课。
通过“观测气温”、“观测风”、“观测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指导学生运用温度计、自制简易风向仪和雨量器进行观测,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本单元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亲身参与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的饮食、起居和变化,并培养学生负责、细致、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以及珍爱生命的情感。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3. 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 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2.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第一章:春天里的植物1.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的常见植物。
学会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认识春天的植物。
观察并描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
1.3 教学步骤1. 引入:讨论春天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植物。
2. 讲解:介绍几种春天的常见植物,讲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3. 观察:学生观察植物的实物或图片,描述植物的各个部分。
4. 实践:学生动手制作植物观察卡片,展示对植物的认识。
1.4 作业布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第二章:天气与季节2.1 教学目标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关系。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天气与季节的关系。
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
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3 教学步骤1. 引入:讨论天气和季节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讲解:讲解天气和季节的关系,介绍常用的天气观察工具。
3. 观察:学生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使用天气观察工具进行测量。
4. 实践:学生制作天气观察表格,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2.4 作业布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填写天气观察表格。
第三章:土壤与植物3.1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学会观察土壤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观察并描述土壤的特征。
讨论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3.3 教学步骤1. 引入:讨论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土壤。
2. 讲解: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介绍常用的土壤观察工具。
3. 观察:学生观察并描述土壤的特征,使用土壤观察工具进行测量。
4. 实践:学生制作土壤观察卡片,展示对土壤的认识。
3.4 作业布置观察并记录一次土壤的特性,填写土壤观察表格。
第四章:动物的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种子萌发》第一课时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种子萌发》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3.掌握观察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种子发芽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用观察法探究种子发芽。
2.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想图片上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种子,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种子与图片上的物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习环节1)谈论种子的重要作用当问及种子的作用时,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种子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通过观察种子,可以发现它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种皮和胚芽。
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防止它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受到损害。
胚芽则是种子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具备萌发的潜力,能够生长出新的植物。
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过程的开始,它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才能开始,如正确的温度和湿度等。
2)讲解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和氧气。
种子的存活并不取决于地下土层的氧气含量,而是取决于种子与土壤中的空气的交换。
在种子进入土壤之前,它们通常处于休眠状态。
种子吸收了水分后,可以激活发芽的生理机制。
温度也是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种子的生长速度和影响。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种子最容易萌发。
氧气是种子发芽所需的第三个必要条件。
所有的植物种子都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种子的呼吸作用会使种子内部的能量和水分得到释放,从而激活发芽过程。
3)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及实验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观察种子在水的情况下的变化,第二组观察种子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的变化,第三组观察种子缺少氧气时的变化。
每组同学需注意观察种子的时间和变化,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1. 认识科学实验器材。
2.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第2课:观察与思考1. 学习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3课:动手做实验1. 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第4课:探索与发现1. 学习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科学小发明1. 学习科学小发明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 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2)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1.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4.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安全性。
3. 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六、教学计划第6课:我们周围的环境1. 学习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知冷知热【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二)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教学重难点】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地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指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原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教学反思】本课分两部分,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感知、判断物体的冷热,从而发现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在此基础上,引出温度和测量物体温度的科学仪器“温度计”。
第二个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知道温度的单位,学会读写“摄氏温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出水的温度。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活动准备
(2分钟)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能
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吗?回去准备材料和查找资料。
教学反思:
课题:1-2热胀冷缩
课时:1
总课时数:3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二.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5、充分发挥教材所凸显的科技史特色资源的优势,如创设情境、进行方法引领、情感熏陶等。
记载
检查情况
教导处
教导主任年月
课题:新学期第一课
课时:1
总课时数:1
教学目标:
1.在教室和实验室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讲述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2.了解科学课堂模式,了解科学课的学习环节,学会上科学课。
3.教育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科学活动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2、
2.你打算怎样开展今后的科学学习活动。
3.评出小组优秀个人,奖红花一朵。
下节课开始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请大家回去浏览科学课本。
教学反思:
课题1-1知冷知热
课时:1
总课时数:2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新版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课时:了解天气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天气的概念,并能描述不同天气的特征。
- 能够运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如水、温度计等)理解天气的变化。
教学重点- 掌握不同天气的特征和概念。
- 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昨天的天气情况,进而引出天气的概念。
然后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天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让学生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及看到这些天气时的感受。
2. 导入新概念,引出天气变化的原因(10分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变化的原因(如太阳、气压、风力等),并与生活常识结合,让学生理解天气的变化。
3. 扩展练(10分钟)带领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如水、温度计等)来观测天气和理解天气变化。
4. 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再次强调天气变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特征。
第二课时:了解大自然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大自然的概念,并通过场景模拟游戏感知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 能够搭建简单的小花园,了解种植和养护植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大自然的概念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 理解种植和养护植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辨认不同的动植物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家庭附近或学校附近的花草树木,引出大自然的概念,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动植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对动植物之间关系的探究。
2. 导入新概念,引出生态系统和环保(10分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环境(包括动植物)的影响。
3. 扩展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场景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花、蜜蜂、蝴蝶等),体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观察和总结。
4. 小花园搭建(20分钟)带领学生搭建小花园,教授种植和养护植物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冷与热1.知冷知热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现象。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1.讲述1400 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二.活动感觉冷热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 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刻度、玻璃管、玻璃泡)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
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再测4 杯水的温度。
(安全教育)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2.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3. 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 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2.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 ,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 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 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5.)汇报。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活动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实验的设计:(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三.小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二.活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3.热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物体怎样传热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2 .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3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
5 .汇报。
6 .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 .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测量变化的水温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4.谁的传热本领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
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二.活动材料的传热本领1 .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自制保温盒1.让学生明确隐含的知识点:告诉学生热传递的方式及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可能的减慢热的传递。
2.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保温盒图例,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减慢热的传递的?3.小组讨论:怎样做保温盒。
4.汇报各小组的方案并完善。
四.作业:课后制作设计的保温盒。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一.教学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二.活动比较保温盒的效果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
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四.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1.多姿多彩的天气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