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变迁
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变迁清朝八旗制度是历史上一项独特的军事组织制度。
八旗是清朝的核心军队,也是清朝政权维护政治和军事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八旗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一、八旗制度的起源八旗制度最初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女真部落所采用的军事组织制度。
女真部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部落之一。
努尔哈赤在1583年建立了小蓝旗,开始了他的统治。
小蓝旗由三百人组成,成员主要是努尔哈赤的亲信和手下。
随着努尔哈赤的统治不断扩大,他逐渐组建了更多的旗帜并将它们合并成三类,即黄、白、红旗。
这些旗帜中最具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是白旗,由努尔哈赤的亲属和心腹组成,是一个域内最强大的军队。
在后来的扩张过程中,努尔哈赤又加入了蓝、红、黑、粉八旗。
八旗制度是建立在满洲族部落组织基础之上。
清朝建立后,满洲族成为了领袖阶层和中枢力量。
清朝利用八旗成为统治新疆、东北及西藏等地的基础。
同时它也是维护清朝政治和军事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八旗制度的发展八旗制度逐渐演变成为清朝的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八旗的数量不断增加。
嘉庆时期,八旗的数量达到了六十四面,按照旗的大小和战斗力可以分为三级。
旗面的数量变化使得八旗人口也随之扩大。
在乾隆年间,八旗人口增长到500,000人,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7。
八旗的任务逐渐扩展。
八旗不仅是军队,还包括了政治和社会任务。
在清朝内部,八旗属于名义上的贵族集团,并具有政治和经济管理的权力,管理着固定领地和资源。
八旗的管理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管理体系,包括军队、政治和社会结构。
清朝政府设立了八旗经验院、厂、营等机构,以保证八旗的战斗力和生产力。
政府也将八旗人员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亲王、贝勒和权贵家族,他们都享受特权,并且根据军功和地位赋予不同的职务和功绩。
三、八旗制度的变迁八旗制度在清朝后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在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的情况下,它逐渐失去了效力和影响力。
八旗制度是谁首创 八旗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键入文字]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八旗制度的作用是什么满人靠着自己的八旗军,打败了明朝的军队,建立了自己的满清王朝。
那么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呢?说到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
公元1559 年努尔哈赤出生在,1626 年驾崩,享年六十七岁,是中国长寿的皇帝之一。
努尔哈赤戎马一生,成就很大。
他统一了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是女真族的可汗,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努尔哈赤出身贵族,其家庭是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的一个奴隶主。
1583 年,努尔哈赤全家被杀,只剩下了他一人。
他立下报仇的誓言,一定要杀死尼堪外兰,在家人报仇雪恨。
后来努尔哈赤遇到多人拥戴,于是开始起兵统一女真族。
努尔哈赤戎马一生长达44 年,历史上更是有许多人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军事将领。
他善于使用军事谋略,他指挥军队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使得他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这些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有什么关系?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以后整编了自己的军队。
他把自己的军队分为了四部分,分别用四种颜色的旗帜来代表,这就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和正蓝旗的来源。
后来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他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和镶蓝旗。
他把军队兵种分长成甲、短甲、巴雅喇三,这三个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也就是八旗制度的初步形成。
综上对于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回答是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是哪八旗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制度,关于八旗制度是哪八旗的回答具体如下:八旗制度是满族人得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
他起初把自己军队分为了四旗,分别用1。
《八旗与清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军事力量》 (2)
军事力量:八旗是清 朝时期的重要军事力 量,具有强大的战斗 力和组织能力
政治体制:八旗制度是 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体 制,对清朝的政治稳定 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八旗制度 对清朝的社会结构、 民族关系和文化传承 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八旗制度 在清朝时期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弊端,如权 力斗争、腐败等问题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八旗制度下,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 繁,推动了清朝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八旗对清朝文化传承的影响
满族文化:八旗制度促进了满 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言文字:八旗制度对满族语 言文字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俗习惯:八旗制度对满族风 俗习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八旗制度对满族宗 教信仰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籍兵的比较
八旗兵:清朝时期 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由满洲、蒙古、汉 军组成
绿营兵:清朝时期 第二大军事力量, 由汉人组成,主要 承担地方防务
蒙古兵:清朝时期 第三大军事力量, 由蒙古人组成,主 要承担边防任务
外籍兵:清朝时期第 四大军事力量,由外 国人组成,主要承担 特殊任务,如外交、 贸易等
对八旗的评价
作用:在清朝时期,八旗成为 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对清朝 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旗的演变过程
起源: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 各部时,将各部族分为八旗, 每旗由一位首领统领
发展:皇太极时期,八旗制 度逐渐完善,成为清朝的基 本政治制度
鼎盛:清朝入关后,八旗制 度达到鼎盛,成为清朝统治 的核心力量
衰落:清朝中后期,八旗制 度逐渐衰落,军事力量Biblioteka 渐 削弱起源:明朝的卫所制度
绿营军的比较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开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根底上,创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那么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开展,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稳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军事制度。
这个制度自清朝建立以来一直存在,助力清朝统治中国直至灭亡。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八旗制度的探讨。
一、八旗制度的由来八旗制度首次出现在明朝末年。
当时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为了将各部落整合起来,统一抵抗中国的入侵,创建了满洲部落联盟。
随着部落联盟扩大,努尔哈赤决定对自己的族人进行军事改革,引入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采用的是军民合一的模式,即旗下兵马不仅参加军事行动,还担任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职责。
这一制度的产生迅速提高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和统治能力。
随着女真族不断扩张,八旗制度于清初被引入中国境内。
清朝皇帝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采用了八旗制度。
清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
满洲八旗主要由满洲人组成,汉军八旗是为汉族人准备的,而蒙古八旗则是为蒙古族人准备的。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清朝能够实现对千万广大的领土区域的有效统治。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的组成很简单:每个旗下会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战士、家人和随从。
战士是旗下军队的核心,而家人和随从则提供身边的支持和保障。
在旗下,战士被视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为两类:马弓手和步兵。
马弓手是八旗制度中兵力最强的部队,他们驾驭马匹,在各种敌情下快速移动并准确射击。
步兵是八旗中的主力,他们装备了各种武器,参加军事行动,并负责卫兵和保卫城墙。
在家人和随从这个部分,家人是指家庭成员或召集的服务员,他们负责照看战士的生活和健康。
随从则是战士的仆人或奴隶,他们负责战士的日常生活和照顾马匹,确保整个旗面的日常生活运作正常。
三、八旗制度的优点八旗制度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能够让皇族和大臣们有一个安全的后盾。
每个旗下都亲自操纵着一支有组织和有训练的军队,维护着自己的地域。
其次,八旗制度能够促进贸易。
由于八旗士兵的移动能力和行政权力的优势,他们能够很好地发展贸易和商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
最后,八旗制度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管理,确保了皇帝的统治权利。
满洲八旗战斗力强悍,他们当时是怎么组建的?
满洲八旗战斗力强悍,他们当时是怎么组建的?
本文导读:努尔哈赤意识到,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在强大的军队也不能承受一场长时间的战争。
于是就创立了八旗制度。
他借鉴了完颜阿骨打时期女真人的牛录制:十个人为一牛录,选一个领袖“牛录额真”。
努尔哈赤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红黄蓝白四旗,分别以这四色为旗帜,每个旗7500人。
把10人一牛录改为300人为一牛录。
这也就是努尔哈赤当时的总兵力。
三万人左右。
到了1615年,随着他部队的扩充,又创立了第二个红黄蓝白四旗。
把原有的这四色旗帜周围镶一圈边,红色旗帜周围镶白边,其它三色旗帜镶黄边。
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女真八旗。
即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八旗。
努尔哈赤时期就这八个旗,总共也就六七万人。
到了皇太极时期,八旗又一次扩张了。
除了满八旗之外,又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有东北其它少数民族的打牲八旗。
一共是三十二旗。
加在一起20万人左右。
这也就是皇太极对抗大明的全部家底。
八旗制度是一个创举。
它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平时耕田打猎,八旗统一领导。
战时,拿起旗号出去就直接打仗了。
也就是说,平常是一个经济政治单位,战时是一个军事单位。
八旗制度,对于日后满洲人能统一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清八旗制度与八旗色彩琐谈
满清八旗制度与八旗色彩琐谈作者:色研来源:《纺织报告》 2012年第4期清朝是中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也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从清朝建立到辛亥革命满清政府被推翻,共持续了296年时间,前后经历了十二个皇帝。
八旗制度是满清政府统治集团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由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
创建初期设置为四旗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于公元1614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扩张的需要,,将四旗正式定名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1.清朝“八旗制度”历史渊源在远古的先秦时期,满族人的先祖被称为肃慎人,在北魏时期又称为勿吉人,靺鞨人。
唐朝时期,靺鞨人在牡丹江一带建立的国家,称为“渤海国”。
后来,渤海国被契丹人攻灭。
靺鞨中一支被称为女真人的部落了建立大金国。
金国在宋朝时期占领广大中原北部地区,宋朝被迫撤退至南方,建立南宋王朝。
蒙古部落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在北部草原地区日益强盛,扩张势力,进攻大金国。
公元1234年,强盛的蒙古部落灭了金朝。
金国被蒙古人灭后,一部分女真人被迁移到中原,另一部分留在东北。
明朝时期,在东北的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辽宁苏子河流域)、海西女真(吉林松花江一带)、黑龙江女真(黑龙江流域)。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
总领称之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明朝万历十六年(公元1583~1588年),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征服了女真各部,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于公元1601年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的社会制度,并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国”。
公元1614年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呢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呢本文导读:明朝末年,起源于现在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族,在一个英明领导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努尔哈赤创立的制度就是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在狩猎制度的基础上改制而来,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战时经济制度,它把所有的壮丁全部编入队伍,没有战事时就自己在家经营。
一旦有了战事,自己携带兵甲加入部队,很快就能集合一支大军出战。
这样的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女真族整个少数民族的能量,为清军入关甚至打下全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清军入关时自己统计的数据,兵马共计18万,再加上家属和奴仆,整个满族(女真)不会超过一百万人,这样的人口和军力统一中国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明朝政权太过腐朽,崇祯皇帝死亡后,很大一部分的汉人军队投降了清朝成为了清廷的绿营兵,真正一统天下的主力部队其实就是这支以汉人为主的部队。
而满族的八旗主力在做什么呢?攻占北京后,八旗部队作为最值得信任部队在被安排在北京周边,用来拱卫北京城。
为了奖励他们清廷颁布了圈地令,八旗权贵们跑马圈地,将北京周边的富饶土地全部圈占,而且还将明皇室的皇庄田地也分配给了八旗部队。
不但如此清廷还延续关外的八旗制度对满人实行,出生就发养老金的福利政府政策,也就是说只要是在编的满族人,朝廷每月会按照编制发放工资,而满八旗不需要工作就可以去领取,再加上入住北京时圈占的土地。
满八旗的日子过得是相当舒适的。
现在研究表明,越是福利制度好的政府,人民往往越懒,比如欧盟的希腊,政府债台高筑民众们上午游行要求增加福利,下午就都去海边做日光浴了,很少有人在辛勤工作。
政府通过高福利将民众培养成了猪。
八旗制度同样也是如此,满族子弟在终日游手好闲中,学会了吃、喝、膘、赌、斗蛐蛐、玩核桃。
百年时间就把原本一个马背上的勇武民族,生生给培养成了只会吃喝玩乐,寄生在清王朝身上的蛆虫。
而满族官员也多是从八旗军人子弟中提拔,旗人子弟这样的素质往往为官无能,只会上下其手贪污枉法。
八旗制度名词解释
八旗制度名词解释八旗制度是中国清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军事、政治和社会制度,由满洲人创立和管理。
这个制度在清朝开始时被称为"旗",后来改为"八旗",代表着八个不同的军事编制。
每个旗下都有一支军队和相应的土地资源。
八旗制度最初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其建立的后金国时期创立。
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平定汉人抵抗势力以及保障族群特权,努尔哈赤将后金的军队划分为满洲人八个旗,分别是左、右、中三旗和正白、镶白、黄、红四旗。
每个旗下设有统治机构,包括旗府、百户所和队所等,且拥有专属的领地和财产。
随着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顺治继位,八旗制度逐渐发展壮大。
八旗制度的最重要功能是军事,旗兵是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
旗兵由满洲贵族、军人和军属组成,他们有严格的训练和纪律,是清朝统治的基石。
旗兵按照旗名和地位分组,每个旗都有对应的旗头和旗主。
旗兵们在平时居住在不同的旗营中,有军屯、军舍和军田供其使用。
除了军事角色外,八旗制度还有政治和社会功能。
旗人享有特权地位,拥有豁免赋税、优先获得官职和领地等特权。
他们组成了清朝的精英阶层,担任重要的地方官职和朝廷职务,是社会上的贵族和士绅。
旗人在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同时也要承担特殊的义务和责任。
八旗内的旗人们相互之间也有团结的精神,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八旗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它维持了清朝政权的稳定,促进了满洲族群与汉族的融合,确立了清朝的多民族统治。
但是,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它限制了社会流动和人才的选拔,过分依赖旗人血统和出身来安排官职,使得清朝官僚机构中出现了腐败和官僚主义。
另一方面,八旗制度在民族关系上造成了一定的矛盾和不公平,满洲族群在政治和经济上被特别保护,而汉族则受到歧视和限制。
总的来说,八旗制度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重要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功能。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旗人的身份和地位在社会中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八旗制度_精品文档
八旗制度简介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军事制度,后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
八旗制度是清朝建国初期由努尔哈赤创建的,被后来的君主朝廷所采纳并逐渐发展壮大。
该制度的核心是将八个旗(旗下分为正旗和辅旗)划分为清朝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旗人享有诸多特权,统治着中国的大片土地。
本文将深入探讨八旗制度的起源、组织结构、特权和影响等方面内容。
起源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国(后来的清朝)时的军事组织形式。
努尔哈赤将自己的骑兵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有正旗和辅旗。
正旗由优秀的汉族和满族混编的兵士组成,辅旗则是满族人。
每个旗下分为数个部,每个部有部长负责指挥。
这种组织形式的灵感来源于蒙古帝国的旗帜制度,但加以改进和发展。
组织结构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根据旗人的血统和军事能力来划分。
根据血统不同,旗人被分为红、白、蓝、黄四色旗。
红、白、蓝旗属于正旗,黄旗属于辅旗。
根据军事能力,旗人被分为三级:高级旗人、中级旗人和低级旗人。
高级旗人担任高级将领职务,中级旗人担任中级军官职务,低级旗人则分配到不同的辖区中担任各种职位。
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非常严密,旗人生活、工作和管理都受到严格的约束。
特权八旗制度赋予旗人众多特权,这是为了巩固清朝统治和奖励旗人对于清朝的贡献。
旗人可以享有土地、税收和军功等特权。
首先,旗人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在土地税收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其次,旗人可以免除一些常规劳役和税收,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此外,旗人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有机会获得世袭爵位,使得旗人家族的地位不断提高。
这些特权为旗人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了旗人对清朝政权的支持。
影响八旗制度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八旗制度不仅为清朝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还为其奠定了稳定的社会治理基础。
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和特权使得旗人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较高,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的稳定。
其次,在经济方面,八旗制度的特权使得旗人可以享受土地收入和减免税收等优惠,促进了旗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一、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考研知识点: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 一)明代时女真三部发展迅速,到17 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 年建立大金政权。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后金政权建立后.与明朝政权之间的斗争逐步升级。
不久,皇太极改屋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并对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东北地区:清不断发展壮大,经过继任者的努力最终人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二)清人关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国内局势,积极笼络关内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宣布减免赋税,注意恢复生产;严明军纪;严禁贪污。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激进、极端的措施,如薤发令、圈地、强迫汉人投充和严审“逃人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初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军。
民族矛盾—对汉人“剃发令”、“圈地”、“投充”、“逃人法”。
各地民间抗清。
南方的抗清斗争依托明政权的几支残余力量分为几个地区:江南,以南明福王政权为主导;东南,以鲁王、唐王为主导;西南,以桂王政权为主导。
郑成功抗清并收复台湾。
二、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清朝强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中央设置了内阁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基层政权组织采取保甲制(牌甲制) 。
清朝还在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设特别行政区。
与此同时,采用“京察”和“大计”等针对各级官员的考察制度。
清代中央主要政权机构:内阁,顺治十五年( 1658 年) ,改内三院( 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
清代内阁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军机处,(或称设军机房) ,以亲王、大臣充任。
历史趣闻清朝的八旗是哪八旗?八旗制度是谁首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的八旗是哪八旗?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导语: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努尔哈赤先是仿照此俗,编立牛录,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牛录军事组织。
每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每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每固山设固山额真(旗主)一人。
每固山有一种颜色的旗帜。
最初有黄、红、蓝、白四旗。
到1615年,由于人口的增多,又增设四个固山,在原来各色旗帜周围镶一道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以志区别。
初设的四种纯色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即满洲八旗。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凡满族人都被编入八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这样,八旗制度就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天聪元年(1627年)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继位,又将归附的蒙古人、汉人组织起来,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清朝入关实际上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生活常识分享。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XX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XX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36年建立清国。
八旗制度特点: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清朝的“八旗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八旗”分别指什么?
清朝的“八旗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八旗”分别指什么?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瓦解,前后存续三百余年时间,历经兴衰。
可以说整个清朝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清朝“八旗子弟”从兴起、繁荣、落后再到衰亡的历史。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早期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依靠血缘和地域形成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的部落,部落集体组织的方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额真又称厄真,是“主”的意思。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后来由于归附者众,就将原来的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总称八旗。
这是八旗制度的形成。
八旗之下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
皇太极时期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编制与满八旗完全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中,正黄、镶黄和正白旗为上三旗。
上三旗归皇帝亲自指挥,兵是皇帝亲兵,皇宫侍卫也从上三旗中挑选。
下五旗包括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别统领。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保卫边疆和防止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显现,战斗力也逐渐减弱,在清朝后期更是屡战屡败,不得不依靠汉族的一些地主武装。
八旗制度
满洲八旗制度引子: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八旗蒙古八旗制度努尔哈赤皇太极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八旗起源于“牛录”。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将牛录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成为固定的战斗组织。
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度基础上,正式创建旗制,设立四个以不同颜色旗帜命名的组织,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皆纯色),分管各牛录。
规定每牛录编为三百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四旗扩大为八旗。
旗的颜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础上镶以不同的色边,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其编制为三级:五牛录编为一甲喇,五甲喇编为一固山(汉译为旗),每固山为一旗。
每旗三级的官名分别为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
共设八固山,即八旗。
每固山领有步骑士七干五百名。
皇太极继位后,先后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颜色与满洲八旗相同,建制一样,按三级编制,共二十四旗。
满洲八旗的旗主世袭,蒙古、汉军八旗的因山额真由皇太极直接任命,可随时撤换。
八旗兵制兼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三种职能,最主要的是战备。
从清军入关至十八世纪中期,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完全封建化,八旗兵制出现了相应的变革。
定都北京后,确立八旗常备兵制度,仍按民族分别编制。
以满洲八旗为主干。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了守卫京师调集了八旗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入京,史称禁旅八旗。
禁旅八旗内设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亲兵营、骁骑营、神机营、健锐营等,前四营中严格禁止汉军加入。
禁旅八旗主要分为“郎卫”和“兵卫”两类。
郎卫主要负责保卫宫廷,由正黄、镶黄、正白旗中担任,清廷挑选上述三旗中的精锐为御前侍卫。
乾清门侍卫,雍正时把侍卫的挑选范围扩大到其他五旗。
侍卫分为两班,宿卫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的为内班,宿卫太和门的为外班。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一、单项选择题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 B)。
A .康熙 B. 雍正C. 乾隆D.嘉庆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 A)。
A. 康熙B. 雍正C. 乾隆D. 顺治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
A .西藏 B.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C .新疆 D. 满洲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A)。
A.努尔哈赤B. 皇太极C. 多尔衮D. 豪格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
A.大理寺B.都察院C.理藩院D.军机处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 A)。
A.军府制B.伯克制度C.州县制度D.盟旗制度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 C)。
A.《钦定宪法大纲》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
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
A.曹锟B.段祺瑞C.黎元洪D.徐世昌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 D)。
A.孙中山B.袁世凯C.蒋介石D.林森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
A. 段祺瑞孙中山B.段祺瑞黄兴C. 段祺瑞蒋介石D.段祺瑞黎元洪二、多项选择题1、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 )。
A.行政名实不符B.目标定位不明C.机构分工不清D.部门职责混乱E.权力运行分散2、清朝三大宪,有“三台”之称,是指( CDE)。
A.尚书B.御史C.督抚D.布政使E.按察使3、清朝的司法机构,堪称达到传统社会最为完整系统的程度。
中央司法机构有(CDE )。
A.布政司B.提法司C.刑部D.大理寺E.都察院4、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明确提出了( BCDE)。
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
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作者:转载中学教研来源:转载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07-4-20 中学教研属性:★★★八旗兵·绿营兵·新军·北洋军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
由此产生八旗兵。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
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出箭一枝,以十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大箭”的意思)。
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三百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
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又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
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
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
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计六万人。
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清入关后,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巩固其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了武装力量。
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
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府无权征调。
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
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
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
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
在各省者,有督、抚、提、镇诸标,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
另外还有军标(设在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漕标(漕运总督统辖)等。
为了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清朝统治者除将他们的基本武装力量八旗兵分别驻守在京城和各省城镇要地外,绿营兵也配合驻防,二者互相穿插交错,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和镇压,又便于八旗兵对绿营兵进行监视和控制。
满清八旗及姓氏
满清⼋旗及姓⽒满清⼋旗及姓⽒⼋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于明万历⼆⼗九年(1601年)正式创⽴,初建时设四旗:黄旗、⽩旗、红旗、蓝旗。
1614年因“归服益⼴”将四旗改为正黄、正⽩、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镶红、镶蓝四旗,合称⼋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正黄旗姓⽒爱新觉罗⽒、阿穆鲁⽒、阿礼哈⽒、阿克占⽒、安达拉⽒、爱浑⽒、阿图拉墨⽒、敖拉⽒、阿尔拉⽒、敖拉托欣⽒、阿鲁⽒、敖佳⽒、阿尔布⽒、阿拉边前⽒、安佳⽒、阿塔穆⽒、阿赉⽒、阿喇⽒、阿尔巴齐⽒、爱义⽒、敷⾂⽒、阿穆尼普塔斯⽒、阿拉克塔⽒、阿鲁特⽒、艾耀施⽒、阿鲁络特⽒、.碧鲁⽒、巴雅拉⽒、布尔察⽒、把尔达⽒、博和理⽒、拜都⽒、布赛⽒、拜格⽒、布雅穆齐⽒、布达喇⽒、布尼⽒、拜晋⽒、碧喇⽒、毕鲁勒⽒、巴尔拉⽒、拜英格理⽒、⽩佳⽒、博尔衮⽒、博和罗⽒、博都理⽒、巴雅尔齐⽒、拜嘉喇⽒、博尔济⽒、博尔卓克⽒、巴颜⽒、鲍佳⽒、布希⽒、布萨⽒、弼尔雅⽒、边佳⽒、布尔尼⽒、拜察⽒、博尔济吉特⽒、把岳忒⽒、布鲁特⽒、布尔哈齐⽒、宝济⽒、博尔济斯⽒、巴雅喇⽒、博硕⽒、博尔济⽒、博尔济克⽒、博络⽒、布楞都尔本⽒、巴雅克⽒、博尔器济斯⽒、博第斯⽒、博尔苏特⽒、巴理⽒、⽩苏⽒、布苏克⽒、巴颜图⽒、巴济理⽒、博尔齐特⽒、⽩达尔⽒、博和罗克⽒、富察⽒、博罗特⽒、⽩禅⽒、步古鲁特⽒、绰克秦⽒、褚库尔⽒、崇⾥鲁⽒、蔡佳⽒、崇吉喇⽒、墨尔迪勒⽒、墨尔哲勒⽒、苍玛尔达⽒、陈佳⽒、绰络⽒、舒穆鲁⽒、崔穆鲁⽒、崔佳⽒、成尼⽒、彻叶勒⽒、程佳⽒、迟佳⽒、吹霍克亲⽒、察哈尔⽒、常佳⽒、曹佳⽒、潮穆特⽒、曹丹⽒、彻穆衮⽒、崔珠克⽒、布尔图⽒、董鄂⽒、多尔衮⽒、⽥佳⽒、沙拉⽒、申穆哩⽒镶黄旗姓⽒达络克⽒、冬果尔⽒、达鲁特⽒、鄂卓⽒、鄂济⽒、额苏理⽒、鄂托⽒、鄂谟拖⽒、额尔图⽒、额尔吉⽒、额尔赫⽒、鄂苏尔瑚⽒、额⾊⽒、鄂罗⽒、额尔格济⽒、额尔格图⽒、鄂通⽒、鄂济理⽒、鄂卓络⽒、额哲⽒、额宜苏⽒、额诸⽒、额穆特⽴⽒、鄂卓⽒、鄂尔图特⽒、鄂密特⽒、额哲特⽒、鄂拉本⽒、鄂喇坤⽒、鄂谟克⽒、额尔辉额哲特⽒、费莫⽒、富尔库鲁⽒、傅佳⽒、伏尔哈⽒、富森⽒、傅锡理⽒、富⾊勒⽒、福塔⽒、费佳⽒、福锡⽒、范佳⽒、富苏瑚⽒、佛多锡墨理⽒、⽅佳⽒、富珠理⽒、丰嘉⽒、富思库⽒、⽠尔佳⽒、郭络罗⽒、葛济勒⽒、噶努⽒、郭尔佳⽒、卦尔察⽒、格格⽒、郭尔本⽒、果尔吉⽒、郭佳⽒、⾼佳⽒、⼴佳喇⽒、郭浑⽒、郭罗⽒、葛尔克⽒、古尔吉⽒、贵岳理⽒、公仪理⽒、格晋⽒、公鄂理⽒、葛佳喇⽒、⾼达玛⽒、赫舍⾥⽒、黄佳⽒、辉和⽒、辉图⽒、瑚锡哈理⽒、虎尔哈⽒、赫舒理⽒、辉罗⽒、赫宜⽒、洪鄂春⽒、瑚雅拉⽒、哈尔察⽒、翰颜⽒、赫叶勒⽒、赫佳⽒、瑚雅⽒、赫济理⽒、和岳络⽒、瑚克锡勒⽒、瑚逊⽒、赫尔济⽒、宏义⽒、佳⽒、赫锡特⽒、赦尔诺络雅苏⽒、黄佳⽒、哈尔图特⽒、赫尔⽒、哈纳克⽒、哈苏特⽒、哈理特⽒、杭津⽒、瑚尔汉⽒、瑚尔浑⽒、钮祜禄⽒、鸿果络⽒、瑚鲁克⽒、瑚尔库尔⽒、赫勒⽒、侯佳⽒正⽩旗姓⽒图门⽒、亨奇勒⽒、韩楚哈⽒、瑚琥⽒、哈尔吉⽒、洪达理⽒、胡锡⽒、何齐拉⽒、桓泰⽒、瑚尔哈苏⽒、恒吉理⽒、杭佳⽒、瑚尔泰⽒、洪果奇⽒、哈巴⽒、洪衮⽒、哈尔拉⽒、瑚塔⽒、浑达奇⽒、瑚⿍⽒、瑚佳⽒、瑚图理⽒、瑚图⽒、韩楚⽒、瑚尔佳⽒、瑚尔哈喇⽒、⿊赫穆⽒、哈苏理⽒、哈萨喇⽒、哈思呼理⽒、瑚德勒⽒、瑚鲁⽒、哈思琥⽒、鹤尔苏⽒、赫哲⽒、哈尔塔喇⽒、和尔⽒、赫鲁克⽒、海佳⽒、黄古台⽒、都拉格尔齐⽒、耿⾳⽒、郭尔罗特⽒、郭尔罗斯⽒、公吉喇特、龚吉尔⽒、功格喇普⽒、龚吉特⽒、精奇理⽒、觉禅⽒、济礼⽒、吉鲁⽒、精吉⽒、嘉普塔喇⽒、贾佳⽒、姜佳⽒、嘉哈玛⽒、嘉穆瑚⽒、嘉瞻⽒、济拉喇⽒、吉礼图⽒、济喇敏鄂玛特⽒、济鲁特⽒、江吉⽒、精吉集⽒镶⽩旗姓⽒那⽊都鲁⽒、纳喇⽒、尼马察⽒、宁古塔⽒、钮赫勒⽒、尼沙⽒、钮颜⽒、尼奇理⽒、聂格理⽒、尼竺浑⽒、穆和林⽒、尼阳尼雅⽒、尼理⽒、钮瑚特⽒、尼锡理⽒、钮赫⽒、纳塔⽒、讷迪⽒、尼格勒⽒、尼玛哈⽒、诺络⽒、努尔汉⽒、努鲁⽒、努尔哈拉⽒、纳哈塔⽒、尼庸特⽒、尼⾳图⽒、钮图⽒、农吉勒⽒、那克塔⽒、讷勒⽒、那⽊图⽒、尼珠⽒、南福禄⽒、纳赖⽒、耨勒特⽒、奈曼⽒、纳喇⽒、纳雅⽒、奇塔喇⽒、强恰理⽒、庆格理⽒、齐达勒⽒、齐克腾⽒、奇德理⽒、恰喇⽒、秋佳⽒、秋舒理⽒、齐穆克⽒、奇垒⽒、洽特⽒、齐补齐努特⽒、齐普齐特⽒、启普樵⽒、齐普楚特⽒、舒舒觉罗⽒、萨克达⽒、赛密勒⽒、萨哈尔察⽒、索察⽒、舒禄⽒、⽯穆鲁⽒、萨尔都⽒、舍颜⽒、顺布鲁⽒、舒发察⽒、苏拉喇⽒、⾊勒理⽒、舒尔都⽒、塞楞吉⽒、苏克察⽒、舒克都理⽒、索济雅喇⽒、索彻理⽒、申穆理⽒、索络恰⽒、沙达喇⽒、苏尔⽒正红旗姓⽒⾊尔杰⽒、⽯富察⽒、荪绰尔⽒、塞赫理⽒、索多理⽒、萨穆希尔⽒、松吉⽒、⽯佳⽒、萨尔图⽒、实宝禅⽒、舒鲁⽒、塞克图⽒、沙喇图鲁腾⽒、萨尔珠特⽒、索诺图⽒、沙岳特⽒、札库塔⽒、苏穆察⽒、苏尼特⽒、⾊彻⽒、沙查海⽒、式勒⽒、舒穆尔⽒、孙尼耀特⽒、索罗噶尔⽒、孙津⽒、他塔拉⽒、通颜觉罗⽒、泰楚鲁⽒、托活洛⽒、图⾊理⽒、托谟⽒、汤务⽒、图克坦⽒、塔穆察⽒、图普苏⽒、托尔佳⽒、图克敦⽒、唐达⽒、佟鄂络⽒、佟塞勒⽒、图尔敦⽒、佟启⽒、图佳⽒、塔喇⽒、泰瑚特⽒、图尔塔拉⽒、通阿拉⽒、特济⽒、塔坦⽒、唐尼⽒、尔佳⽒、托和尔秦⽒、唐颜⽒、图萨喇⽒、图勒理⽒、通果苏⽒、塔他尔⽒、佟尼果特⽒、唐古尔⽒、泰锡纳喇⽒、通塞理⽒、塔尔瑚努特⽒、唐吉特⽒、托罗特⽒、⼟默特⽒、佟尼耀特⽒镶红旗姓⽒叩德⽒、库雅拉⽒、科奇理⽒、喀尔达苏⽒、喀尔拉⽒、库穆图⽒、康仪理⽒、克⾳⽒、夸尔达⽒、恺颜⽒、克尔德⽒、克叶勒⽒、喀尔沁⽒、琨都勒⽒、凯隆⽒、克伊克勒⽒、康锡理⽒、孔尼喇⽒、喀尔库⽒、孔果络⽒、喀克锡理⽒、喀喇⽒、喀尔拉哈⽒、克勒⽒、喀尔佳⽒、扣岱⽒、科本⽒、库布特⽒、扣恳⽒、克尔德⽒、克勒德⽒、克理特⽒、克穆齐特⽒、喀尔努克⽒、科尔亲⽒、库布克⽒、克穆楚特⽒、克穆楚⽒、鲁布理⽒、赖布⽒、勒第⽒、禄叶勒⽒、楞布尔勤⽒、罗察⽒、罗岳⽒、拉颜⽒、留济理⽒、来默⽒、李塔理⽒、穆尔察⽒、满札⽒、梅勒⽒、蒙古尔济⽒、墨尔哲勒⽒、墨尔迪勒⽒、墨尔齐⽒、穆燕⽒、蒙鄂索⽒、梅赫理⽒、蒙古楚⽒、鄂穆绰⽒、穆克图⽒、梅楞⽒、谟克拖⽒、马察⽒、蒙鄂络⽒、墨勒⽒、穆雅⽒、墨佳⽒、墨尔迪⽒、墨克廷⽒、玛尔丹⽒、穆卢⽒、墨克勒⽒、谟尔齐理⽒、穆尔德⽒、穆齐⽒、马尔屯⽒、莽吉绰⽒、墨尔吉⽒、穆⾊陈⽒、茂仪⽒、蒙果资⽒、密札⽒、莽果⽒、谟岳络⽒、蒙果⽒、梅佳⽒、孟克宜勒⽒、莽佳⽒、穆达齐⽒、穆佳⽒、墨呼理⽒、墨尔赫⽒、蒙古尔济⽒、满津⽒、玛佳⽒、墨尔吉济特⽒、谟尔启特⽒、玛尔吉特⽒、马郎阿⽒、玛喇拉⽒、蒙古⽒、马吉特⽒、玛札克⽒、墨尔启⽒、谟锡勒⽒正蓝旗姓⽒吴雅⽒、兀札喇⽒、吴札库⽒、乌苏⽒、温彻亨⽒、温察⽒、吴鲁⽒、乌⾊⽒、温特赫⽒、乌尔古宸⽒、温都⽒、乌尔汉⽒、乌苏占⽒、乌尔答⽒、乌礼苏⽒、武尔格齐⽒、吴灵阿⽒、武聂⽒、⽡理⽒、万旆哈⽒、武佳⽒、倭勒⽒、⽡⾊⽒、乌苏理⽒、吴察喇⽒、乌尔瑚济⽒、倭彻赫⽒、乌雅察⽒、翁钮络⽒、倭赫⽒、吴聂齐⽒、温屯⽒、倭彻库⽒、吴济佳喇⽒、⽂达⽒、武库登吉⽒、⽡尔佳⽒、翁尼理⽒、吴札尔瑚⽒、吴拉⽒、翁果特⽒、⽡尔吉⽒、倭彻勒⽒、⽡尔喀⽒、乌颜齐⽒、吴鲁理⽒、乌锡⽒、吴库理⽒、吴尔锡⽒、吴努齐⽒、温登额⽒、乌努⽒、乌什拉⽒、乌勒理⽒、⽂札⽒、乌宇⽒、⽂德⽒、翁阿理⽒、乌新⽒、乌济吉特⽒、翁科特⽒、乌齐喜特⽒、兀鲁特⽒、威吉特⽒、完颜⽒、乌亮海⽒、乌兰⽒、乌理津⽒、吴喇忒⽒、翁济尔⾦⽒、乌理特⽒、王札普⽒、乌尔汉⽒、伍尧⽒、乌齐熙理⽒、乌纳特⽒、王吉⽒、乌喇特哈克⽒、翁舍占⽒、乌郎哈特⽒、吴佳⽒、兀札喇⽒、汪札尔⽒、旺舒特⽒、王古尔亲⽒、西林觉罗⽒、锡克特理⽒、喜塔腊⽒、达禅⽒、赫锡赫理⽒、锡克济拉⽒、锡墨勒⽒、徐吉⽒、锡尔弼⽒、锡克德⽒、希萨尔⽒、徐察⽒、锡勒尔吉⽒、西法齐⽒、锡强⽒、锡玛拉⽒、锡尔馨⽒、希普苏⽒、西尔图⽒、修墨理⽒、哲尔齐⽒、哲尔德⽒、札拉理⽒、札苏理⽒、叶穆⽒、彰锦⽒、珠格⽒、珠尔苏⽒、哲柏⽒镶蓝旗姓⽒伊尔根觉罗⽒、颜札⽒、伊尔库勒⽒、宜特墨⽒、裕瑚鲁⽒、伊拉理⽒、俞尔库勒⽒、佑祜鲁⽒、扬佳⽒、叶库理⽒、叶赫勒⽒、叶赫⽒、颜济理⽒、虞佳⽒、伊库鲁⽒、殷佳⽒、攸络库⽒、伊拉齐⽒、⽟克墨⽒、伊喇⽒、伊穆⽒、伊勒尔济⽒、犹格理⽒、⽟尔库⽒、雅佳⽒、叶禄⽒、伊尔穆⽒、⽟图墨⽒、伊穆图⽒、⽟鲁⽒、杨额理⽒、雅尔萨喇⽒、伊苏⽒、杨那⽒、俞库勒⽒、犹格⽒、姚佳⽒、颜珠⽒、伊博⽒、叶墨勒⽒、岳察⽒、岳诺特⽒、伊图默⽒、叶何⽒、雅苏⽒、禹尔⽒、伊尔佳⽒、阳吉⽒、尹斋⽒、岳罗亲⽒、叶古禄特⽒、扬蔼⽒、伊札尔⽒、朱尔奇⽒、卓显⽒、彰札尔⽒、札拉尔⽒、卓特⽒、张佳⽒、肇佳⽒、札哈苏亲⽒、兆巴尔⽒、珠佳⽒、札哈拉⽒、章图理⽒、钟吉⽒、卓尔和亲⽒、札穆尔⽒、札鲁特⽒、章穆⽒、卓启斯⽒、札穆雅⽒、卓尔特⽒、札赖⽒、卓多穆⽒、珠尔吉特鄂谟克⽒、兆络特⽒、郑讷鲁特⽒、兆达尔⼲⽒、札穆恳⽒。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清朝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的一种兵制和行政制度。
该制度在清朝建立初期的1644年至清朝灭亡的1912年期间得以保留,并且在整个清朝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旗制度由顺治帝于1644年创建,被称为八旗的是由满洲人组成的军队,分为正黄、协白、镶黄、镶白四个旗,每个旗又分为左、右两翼,共计八个旗。
八旗制度不仅仅是军事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架构。
八旗制度在清朝的初期是作为对抗明朝的军事组织而形成的。
当时,满洲人的势力还不足以征服全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以八旗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来维持统治。
八旗制度通过划分为八个旗,为满洲人提供了团结和凝聚的力量。
每个旗都由各自的旗主负责管理,并且旗下的人们也享有各种特权和优惠。
八旗制度的核心是军事组织。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兵力和指挥官,他们在战争和军事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基地,拥有自己的驻扎地。
八旗的士兵和指挥官都接受了专业的军事训练,使他们成为战场上的精锐部队。
八旗的士兵通常骑马并使用弓箭,这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八旗军队在很大程度上负责保卫国家边境和进行对外征战。
除了军事组织,八旗制度还涉及社会和行政管理。
每个旗下都有自己的社区和村庄,这些地方为八旗人提供了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这些社区和村庄是由旗主或其他权威人物负责管理的。
八旗人享有一些特权,例如免税和免役。
他们也有自己的法律和法规,用于维护秩序和处理犯罪问题。
八旗人还享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权,使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八旗制度还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统治和控制作用。
八旗军队和八旗社区的存在使得满洲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其他族群。
其他族群被视为“阿哥”(汉语译音),没有与满洲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这种不平等对满洲人的统治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的统治逐渐被汉族人抵制和反抗。
尽管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清朝晚期逐渐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力。
总的来说,清朝八旗制度是一个基于军事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制度。
八旗
的堕落》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兵的抗敌斗争》 《 八旗通志初集》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创立,于1911年辛亥 革命后随清王朝覆灭而衰亡,共存在 296 年
八旗外谈之百姓“看戏”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江 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 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 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摘自网络 还有一些人却站在街上惊 奇地望着我们,一面冒着危险在看我们外国 人和他们的同胞作战,一面却非常镇静地在端着碗吃饭。 《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
读都读晕了!
八旗外谈之名字传说
相传月亮与太阳天天在一起,导致凡间日夜不分,于是玉皇大帝 派八龙合作拱开了月亮与太阳,由于日头跑得快,很就跑到头里去了。 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后边。八条小龙完成了任务,累得筋疲力尽, 纷纷朝地上掉下去,正巧落在了不知从哪飘来的八条不同颜色的布上。 它们不仅落在布上还张在了布上。
两次鸦片战争中,除了1859年的大沽口之战,中国军队皆遭败北,八旗 兵 没有将敌人御于国门之外。 黑龙江名族月刊 1834年虎门战役,虎门60个炮台在短时间内被全部摧毁——由于大炮固定 在水泥台上不能瞄准,发射的炮弹要靠运气很好才可能落到英国战船上。 当时一位英国人事后回忆:那更像烟花而不是大炮。 摘自网络
张亮 车辆三班 2013210657
八旗简介
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四旗是 后来增设的)
八旗既是一种社会管理制度也是一种军队管理制度。
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平常每牛录300户,作战时每户出一个壮丁,父 死子继,兄亡弟代,在全军出动时才有每牛录300人。一般作战,每牛录 只有几十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 真又称都统1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1614 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
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寅吃卯粮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
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
比喻指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后来的女官,无论女丞相还是女将军,只是诸王宫里承担杂务的人,没有军政之权。
东王府里的女官,在内辽之时,还悉数遭到杀戮。
而女营,更是实行禁欲政策的产物,女营里的女人,也只是干粗活的命。
后来供给制维持不下去,女营也就没了。
至于缠足,也是出于习俗,广西客家女子不缠足,天国当然不提倡缠足,但似乎罕有明文禁令。
在当时,缠足与否,跟妇女解放无关。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
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
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一一牛。
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
到19 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
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
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虽然我们国家的水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工业废水都排到了江河湖海中,清澈见底的河流被废水污染得臭不可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更具特殊意义。
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怀
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增强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玻璃画在清代社会非常流行,价格也十分昂贵,不但原框都是木质的,具有中国特色,而且首选金丝楠木等极其贵重的木材。
“玻璃画在17-18世纪的时候特别珍贵,堪比稀世珍宝,只有皇宫才有实力使用,往往被作为皇帝后宫建筑的构建进行展示。
后来慢慢流行于大贵族之间,一般家庭承担不了。
”郭红梅介绍,当时玻璃画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炫富”。
“主要作为宫廷贵族炫耀身份、财富的一种手段,放到厅堂里,画的内容涉及风景、动物、植物、人物等。
”
其实老一辈史学家早已指出过,清朝的统治特点,是沿袭明而不同于明,正是这些不同于明之处,造成清朝统治得以成功的诸多特征,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八旗制度。
清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一再强调“八旗为我朝根本”,极言这一制度对他们统治的重要性。
八旗制度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
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
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八旗铠甲半分佐领5 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
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
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
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
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
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
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
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 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
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
康熙五^一年(1712)增至258 个,又半分佐领1个。
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
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
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
此后终清不改。
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 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
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
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 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
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
顺治十年(1653)增奉恩将军为十等。
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
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 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
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
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
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
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