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19-09-19T16:30:42.753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0期作者:王珍

[导读] 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全世界出行的方式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顺应此变化,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指引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业,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应不断同步更新。本文立足于现实,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情况,探讨了应用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加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建设。

宁波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大发展时期,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在保障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作用巨大,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前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某学院顺应时代发展和朝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于2016年正式开办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并加入某省交通运输专业合作委员会,开启了培养应用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新篇章。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针对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以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交通工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不断优化和完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和实践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订单培养校、企、学"人才培养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订单培养校、企、学"三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项目与企业生产项目、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训管理与生产管理、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融合在一起,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与乌鲁木齐城轨集团合作,对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实行订单培养的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同时,构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产教融合项目为载体,通过工学交替加深对专业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为此,构建了"基本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具体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由专门的课程来支撑。第一项基本能力培养主要依靠通识教育课程来保障,通过毛概、马哲、思修以及形势政策系列课程理清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通过大学体育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计算机基储C语言以及大学英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第二项专业能力的培养涉及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数理系列大类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和科学逻辑思维,通过力学、地质学、测量学及制图系列学科专业基础认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基本技能;其次,通过设计、规划及经管系列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规划和管理能力;最后,基于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逐步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三项拓展能力的培养则包括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按照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发展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交通土建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施工、管理维护为主,开设道路工程施工与监理、功能路面结构与材料以及道路养护与管理等课程;交通系统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交通环境、运营管理与维护为主,开设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以及道路交通环境工程等课程;交通信息控制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通信及智能交通仿真设计为主,设置交通系统动态仿真技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以及交通通信系统概论等课程。综合拓展能力则通过结合专业方向设置的专业任选课,从设置的交通岩土工程概论、地铁与轻轨、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智能交通技术、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交通土建工程造价、交通工程项目管理以及桥梁工程等课程中任选4门,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教育来培养。通过上述"能力培养+课程保障"的模式,构建出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教学法改革

3.1"教练型"教学法改革

项目化课程改革后,通过教学组织改革,探索教练型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慢慢从生拉硬拽型教练到融入示范教练,最终到引导推行型教练转变,或者说在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从规则制定、明确分工、奖罚制度到老师本身需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训练到最后教师可以脱离,引导推动激励整个项目团队前进,在一个项目中几种教练型教法法不停转换的过程。

3.2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开展

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构建以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理论+经典案例+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经典的工程案例和实际项目的实践融入课堂理论教学,对于专业导论以及交通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可以结合交通工程领域的发展,选取一些经典的交通工程案例,采用理论讲解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通过课题互动讨论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加深学生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具体的工程案例和实际工程项目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结合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锻炼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深入现场,强化办公软件与专业分析软件使用的基本技能,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大学教育低头族、旷课族涌现的形势下,学院也鼓励老师将慕课、翻转课堂以及超星移动教学等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融合,重构课堂师生关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的局面,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师生以及社会群体共同参与。校企联合、产学融合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是今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也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宿州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本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有平台优势,广纳英才,不断扩充专业师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