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引导 精品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引导年高考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索与回味。
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更给人许多鲜活的启示。
高考作文命题虽小,但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小,可谓是从细微处切入了时代。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给笔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多地方的命题已逐渐摆脱八股式命题方法,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贴近现实,富有时代内涵。
我们研究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既能看出在过去一年里语文教学的导向和追求,又能找出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对年的高考起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
综观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发现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高考作文回顾题型渐趋明朗,偏重材料作文年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的题型,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一枝独秀。
年高考作文试题,打破了以往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三分天下的格局,在今年的套试卷中,新材料作文略占上风,为个,分别是陕西卷、辽宁卷、上海卷、全国卷、海南宁夏卷、福建卷、湖北卷、安徽卷、四川卷、山东卷;命题作文紧随其后,有个。
分别为江西卷、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重庆卷、全国卷;仅仅有一个,是天津卷。
天津卷去年的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的作文是全国高考作文题中仅存的一个,今年也是仅仅这一考区以的方式出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很值得我们关注。
按照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保持三年连续性和一贯性的原则,年天津卷的作文题也很有可能是。
这是倒是我们拭目以待的。
命题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出特点。
如浙江卷的考题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题中给的材料很具象,也适合学生引申发挥。
谈的是与父辈的文化反哺,相信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关键在于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在审题下笔前多反思、反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从而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摘要】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分析;教学建议。
【正文】一、试题分析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是“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三个词作为线索的引导作文。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以“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为切入点,展开文化自信、致知敬学、理性思辨等多维方面的内容,体现高考作文内容要有时代性、针对性、价值性等要求。
通过对2019年作文试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特点:1. 题材广泛。
试题面向全体考生,没有明确的题材限制,可以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考察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2. 背景鲜明。
题目中明确了“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这一背景,体现了高考作文的时代感。
3. 要求明确。
试题对于考生的写作要求比较明确,要求考生展开多维方面的内容,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论证。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采用了开放性命题的方式,题材广泛,背景鲜明,要求明确。
这样的试题设计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能够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观点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建议针对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可以给出以下教学建议:1. 强化语言基础。
高考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考察,因此需要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文采和表达能力。
2. 拓展知识面。
作为开放性命题,试题没有明确的题材要求,要求考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3. 提高思辨能力。
试题要求考生有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4. 注重实践能力。
试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针对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拓展知识面、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2019年高考作文题为“文化自信与中国梦”,考查了考生对于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理解和思考。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一、作文命题意图1.提高学生文化自信:试题要求考生阐释什么是文化自信,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文化自信对行为态度和认同感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自信是了解自己文化创新、文化辉煌、文化卓越的过程,更是了解、理解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骄傲和信心的必要条件。
2.增强国家自信:试题要求考生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探讨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对于使国家和人民更好地获得自信、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加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和认同,丰富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二、应试技巧建议1.把握主题:考生可通过梳理试题中的关键词,如文化自信、中国梦、传承发展、文明交流等,找准主旨,突出重点,以确保作文篇章清晰、主题鲜明。
2.举例说明:独有的生活实际举例具有极佳的效果,同学们可以从国人的祖先、传统节日、文学艺术、中医药、奥林匹克精神等方向,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和实践,详细说明文化自信对自己、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3.深度思考:为了写出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展现出优良的格局和深度思维水平,考生应该运用逻辑、概念和复杂分析等各种思维手段,从多方面探讨文化自信在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建议1.树立文化自信:通过阅读、观赏、游览、体验等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丽、智慧、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与民族的关系。
要促进学生对于个体、社会、文化的思考和总结,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增强知识储备:Bishop Fulton J. Sheen曾说过:“不管某人知道多少,他总是有得学的。
”作为思维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学生们应该增加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分析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与
分析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与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与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一、命题趋向个人化过去,高考作文常常是对一个抽象的话题进行论述,要求考生从社会角度出发,分析问题,阐述观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文题目涉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要求考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表达。
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目为“感知身边的奋斗”,突出了个人感受和体验的重要性。
二、关注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热点话题层出不穷。
高考作文也在关注这些热点话题,要求考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为“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直接点名批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三、注重质量和文化内涵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文化内涵,要求考生以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写作技巧进行表达。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目为“你在等什么”,在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要求考生展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提倡创新思维高考作文命题鼓励考生展示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和解决。
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目为“有人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遭遇’,你认为这种遭遇对你有什么影响”,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展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五、关注考生的实际问题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考生的实际问题,要求考生围绕个人成长、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
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目为“父母总是希望我们做得更好”,关注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综上所述,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与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个人化、关注热点话题、注重质量和文化内涵、提倡创新思维以及关注考生的实际问题等方面。
这一变化趋势旨在激发考生的个人创造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更好地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
相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考作文命题将继续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方式出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一、材料作文的类型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
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
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
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
”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新闻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
还有分为: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
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与趋势预测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与趋势预测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意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
这里曹丕强调了文章的价值,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肯定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一功能。
我们通常讲的“作文”与曹丕讲的“文章”的含义虽然不尽相同,然而对于近千万考生来说,对于为国选才的选士制度来说,却也有点“经国之大业”的味道;另外,恢复高考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能够设想的将来,高考取消的可能性不大,同样,高考作文取消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从隋唐科考开始计算,这“大业”也已经逾千年了,因此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可以称得上是“不朽之盛事”了。
因此,严肃地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及特点,严肃地研究高考作文备考的策略,显然也是为这“大业”添砖加瓦,为这“盛事”做些补益。
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及特点:第一,用“四个自信”引领高考作文命题,统率高考作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石,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明白事物的是非本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的典型事件,在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的同时,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学生思考过去之我、现在之我、未来之我,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将小我和大我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二,凸显时代主题,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和社会。
近几年高考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关注时代精神,走进生活哲学,展开个人演绎,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成为高考作文命题一种新颖鲜活的共同价值取向。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趋势?语文要怎么备考?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趋势?语文要怎么备考?我们知道,每次高考结束之后,专家们会对命题做出解析,判定其难易程度,当然还有对下一年命题趋势的预测。
2019年高考即将到来,小编和大家再次分享2019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看看高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如何备考,赶紧看过来!2019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有哪些趋势一:阅读量将会继续适量增加。
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考查目标的语文高考,必将越来越注重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考查核心是快与准,也就是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双重考查。
近三年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基本以每年500字左右的速度递增,相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
高考语文注重阅读的考查,也是以考改促课改的一种方式,必将推动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同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趋势二:题型将会继续走创新之路。
2018年高考语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变脸,或许意味着以后高考测试的“变脸”将成为新常态。
这种变化,体现了高考语文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让考查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真正成为高考的旨归。
趋势三:有可能考查作文多种类型。
从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的朴素回归以及全国卷Ⅰ和卷Ⅲ的变化可以推测,2019年高考作文不一定囿于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的作文题目的类型。
趋势四: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变化可能性很大。
从2018年三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变化可以推测,三篇现代文阅读文本题材和体裁都有变化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还很大,《考试大纲》上提到的每类文本的多种类型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趋势五:文言文阅读存在变数。
这一年来,在各种变化层出不穷的考改背景下,全国卷Ⅱ,甚至可以说全国三套卷,最稳定的一道大题就是文言文阅读,几乎一点儿变化都没有。
但在变化、创新成为主旋律的考改背景下,文言文阅读无论是文本类型还是三道主观、一道客观的题型,都不能否定存在变化的可能。
趋势六:语言文字运用题将成为试验田。
前几年全国新课标卷每年都是“稳中有变”,“稳”的是绝大部分,“变”的就是语言文字运用题最后两道主观题中的一道,因此被称为“试验田”。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为两篇,分别是A卷和B卷的作文题,A卷的作文题目为“平凡的人生如何演绎不平凡的故事”,B卷的作文题目为“爱心传递”。
A卷的作文题目是让考生写一个平凡的人生,如何演绎不平凡的故事。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人生经历,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要求考生能够触及人性的深处,能够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来传递普世的情感和价值。
这个题目也要求考生能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能够把一个平凡的人生活故事写得生动有趣,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B卷的作文题目是“爱心传递”,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近距离接触的亲身经历,来表达爱心的传递。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到爱心的存在。
这个题目也要求考生能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用文字或者语言的方式来传递爱心的力量。
二、教学建议针对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作的基本功,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才能有真实的素材和情感。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或者通过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分析和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生或者表达爱心的力量,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的分享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常识。
写好作文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常识。
可以通过一些思维导图和文学常识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常识。
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
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从2019年高考作文看2019年命题走向一、2019年高考作文的特点2019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
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
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
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
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
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
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19年话题模式的影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考生首当其冲,最有生活体验,也最有发言权。
上面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意义重大。
3、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平凡与自豪”,都属于价值观范畴。
发人深省且充满思辩性。
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在为伟大而骄傲的同时,也要为平凡而自豪——正确对待平凡,这样的话题广大考生大有发挥的余地。
北京卷“包容”,湖北卷“买镜”,都跟道德修养有关。
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绵延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给考生写作的灵动。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观: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让考生走进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使试题充满人文色彩。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两种题型需重视 精品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两种题型需重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
在纵观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展望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议。
一、把握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为主,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
多年考查固然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宿构现象难以避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淡化等),但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不容抹杀。
这一优点,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向的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这与多元、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是相吻合的,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的有益补充。
所以在年的备考中,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
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的省份(如广东、江西、浙江)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命意作文(所谓命意作文即提供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二、重视两种题型两种题型指寓意类和关系类作文。
(一)寓意类话题。
即本身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等隐含意义的话题。
如,年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
对于寓意类审题立意时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
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这是把握题目的关键。
具体应注意:()从材料中找到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
比如在雨燕减肥的材料里,有多个关键词应引起重视,它们是安乐窝离巢减肥等,大体说来,它们分别比喻安逸的生活环境走出安逸环境而接受考验,改掉自身的种种不足。
其中的关键句为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这句话意味着强化自己的能力,就能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并一展抱负。
()要有整体意识。
比如,雨燕减肥的材料,从整体上看,包含一组对比:幼年的雨燕……第一次离巢前……构思作文时就应根据这组对比,由物及人加以迁移。
()试着把原话题改换成一个显性话题。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分析及范文示例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分析及范文示例目录2019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及范文6篇2019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目及范文3篇2019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目及范文4篇2019年高考作文北京卷题及多篇范文2019年高考作文上海卷题及多篇范文2019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及多篇范文2019年高考作文浙江卷题及多篇范文2019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及范文6篇作文真题适用地区:山东、广东、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安徽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责任担当:社会责任、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材料对劳动持正向评价,并且指出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但是材料的重点在“可是”部分,这部分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引导语“请结合材料内容”提醒考生必须以此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思考,脱离材料基础即为偏题或跑题;若不结合材料只泛泛地谈“劳动”则会被视为落入话题作文的窠臼。
2.立意限制。
题目要求考生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自己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2019年全国九套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下水作文
2019年全国九套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下水作文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综评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汉语作文题1道,其中4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1.贴近时代,积极反映家国主题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精心选择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历史,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天津卷作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
北京卷作文“2019的色彩”引导考生将个人的成长节点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全面发展,回应素质教育时代强音2019年作文试题突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努力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
全国汉语卷作文“奥运我最爱”回应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这一热点事件,呈现奥运格言、奥林匹克口号以及运动员的豪言壮语,引导考生深刻理解体育精神,领会体育中包蕴的爱国情怀。
2019年高考作文考查趋势分析与预测
2019年高考作文考查趋势分析与预测作者:李良渚来源:《高中时代》2019年第03期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既要创新又要稳妥。
从近两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走向现实、走向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中去。
分析与总结近两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分类与变化,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进行展望与预测,积极地投入到备考之中。
1.社会时事与个体感受的有机融合。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发现对生活现实、时事热点的考查一以贯之,2019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应该依然会延续这一特点。
如2017年全国卷1的作文材料提供了12个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明显这十二个关键词都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热点,要么是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点有关的,能够表现中国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阶段新理念的;要么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
总之,都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出了命题者对考生是否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国家发展的考查。
再如2018年全国卷3的作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走好我们这个时代的长征路。
围绕以上材料作文。
这三则标语明显是对时代精神最好的总结和体现。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表明新一代领导人对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表明我国的发展观更加科学;“走好我们这个时代的长征路”,则是要告诉青年人在新时代下,应该肩负使命,勇担责任,积极投身于这个激情澎湃的新时代之中,为新时代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是对新时代的精神及其发展最直接的考查。
而北京卷大作文之二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则明显是对全国卷3的作文材料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的形象化考查,与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导向异曲同工。
近五年高考作文分析解读及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近五年高考作文分析解读及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随着高考越来越临近,对于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及分析解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近五年高考作文题目出发,分析其考察的主要内容与趋势,并对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进行展望。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分析解读1.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初心和使命”2019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初心和使命”,旨在考察考生对于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和感悟。
这篇作文要求考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否能够坚守初心和使命进行思考,并谈谈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初心和使命。
这篇作文题目的考察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二是如何通过努力来实现初心和使命。
这两个方面都很实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人生自古谁无死”2018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人生自古谁无死”,要求考生谈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作文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谈谈如何珍惜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篇作文题目的考察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珍惜生命。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很实用,当今社会存在很多人们都很难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篇作文的考察,可以引导考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3.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分享与成长”2017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分享与成长”,旨在考察考生在交流中的分享精神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
这篇作文要求考生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如何通过分享和交流来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这篇作文题目的考察内容主要是关于分享和成长的经历,可以引导考生去分享交流自己的成长故事,增加考生的交流和思考水平。
4.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欢迎来中国”2016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欢迎来中国”,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外交往的重视程度。
这篇作文要求考生对自己认为的中国文化进行阐述,并表达出推动中国对外交往的意愿。
这篇作文题目的考察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文化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性,可以引导考生去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推动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性。
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命题研究
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命题研究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作文命题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开放化的趋势。
其中,2019年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反响,其命题形式和内容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命题形式2019年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采用了“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围绕‘遇到困难,选择怎样的方式面对和解决’的话题,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这样一种开放、放松的命题形式。
与传统的命题形式相比,这种形式更加先进、灵活,既反映了现代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才华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命题形式,可以充分地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思辨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考生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
命题内容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的命题内容是“遇到困难,选择怎样的方式面对和解决”。
这是一道经典的道德题,旨在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商。
这个话题简单而常见,但众所周知,常见的问题不一定就很好回答。
关键是要考生能够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感受,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深入思考困境,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因此,这样的命题要求考生有比较高的思辨能力、进取心和人生观。
通过这种考试形式,既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够引导考生拥有敢于挑战自己、勇于接受挑战的好品质。
思考点在作文命题研究中,我们也要注意到,高考作文命题的深度和难度并不止于此,更多的思考点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
例如:困难是什么,如何面对和解决它?选择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什么?面对困难我们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这个话题和我们的内心如何产生共鸣,并引发思想方面的反思和发掘,等等。
这些思考点是一个良好的作文思维路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的命题思路和论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
总之,对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来说,它不仅是一种考核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更是考查考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力和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关注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深入分析和探讨作文命题所涉及的思考点,以此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写作空间,逐步提高语文作文能力。
详解: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1卷(附范文)
详解: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1卷(附范文)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1卷原题再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1总体点评:今年的全国一卷一如既往地有气度,有情怀。
首先,题目材料关涉的主题词是“劳动”,这既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又是最近主流媒体一直传播的一个声音。
对劳动的重视,对劳动意义的探讨,这是一种大国气度。
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饱含感情的话里,我们都能感知到奋斗背后的是汗水、是劳动这个真谛!其次,材料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前世今生,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讲劳动是财富源泉,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行为讲劳动的传统,再到现实中不重视劳动的现象讲对劳动的反思,这则作文材料可谓用心良苦。
这是一种大国情怀。
其现实意义更是不可小觑。
本题关注社会问题,人工智能的大发展以及学习压力大形成的不重视、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都不可能以强制和量化的方式去处理。
所以用一份备受关注的试卷来引导青少年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以及对劳动本身的深入探讨,对于在全国形成一种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一步成为劳动者的良好风尚起到一个极好的导向,有心了。
02作文趋势:主题开放,回归语文今年的作文材料,仍然是在近三年作文趋势上的理念延展和内涵深入。
从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看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和趋势
58㊀ʌ课堂聚焦·备考研究ɔ从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看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和趋势毛刚飞(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㊀315000)ʌ摘㊀要ɔ每道作文题目其实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地区在写作教学上的理论追求,通观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文章提出2020年乃至今后高考作文命题值得语文教师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是如何体现任务特点㊁如何体现情境特点㊁如何体现体裁特征㊁如何弘扬价值追求㊁如何体现思辨色彩㊂理想中的作文应该在体现时代旋律的同时,也能保持个人的柔软的情感写作空间㊂ʌ关键词ɔ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命题趋势ʌ作者简介ɔ毛刚飞,浙江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宁波市名师,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对象㊂2019年高考早已硝烟散去,但是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里出现的相关变化,值得我们认真总结㊂每道作文题目其实从侧面体现了一个地区在写作教学上的理论追求和实践探索,在新课标发布不久㊁在新教材即将使用之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题目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体现了新课标的某些特征,寄寓了作文题目应该具备的价值观㊂通观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认为高考作文命题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㊂一㊁如何体现任务的特点任务 这个概念无论在课程设计㊁教学过程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有充分的体现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 )里这样说道: 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㊁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㊂ 在2019年的高考作文中, 任务 的意味也有了很好的体现,譬如全国Ⅰ卷作文在呈现了一段材料后,有这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 复兴中学 )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㊂要求写演讲稿,提出倡议的内容,并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㊂这就改变了以往写作中比较模糊的一般的要求,任务的指向更加明白㊂在全国Ⅱ卷中,更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任务意识㊂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情境要求,不同的选择空间,很好地演绎了 任务 的特点㊂其实 任务 这个概念,在美国高考作文Essay中很早就有㊂每篇Essay包括命题人的 提示 (话题材料)和写作 任务 (命题和写作要求)两大部分,如以下题目:提示: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应该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㊁更加坚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㊂这种途径启示我们应该持续关注我们的错误,我们应该记住它们,无论这些错误曾经带给我们多么巨大的伤痛,置我们于多么窘迫的境地㊂59㊀然而,因为一些过往的错误而使自己顾虑重重将会一无所获,我们应该尽快将它们遗忘㊂任务:尽可能快地忘记曾犯的错误是最佳策略吗?计划和撰写一篇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㊂用推理和来自你阅读㊁学习㊁经历或观察的实例来支撑你的观点及态度㊂在上面的作文中, 提示 和 任务 成为作文的组成部分,提示部分是一种开放式的材料,呈现了大致的内容和思路,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写作空间㊂任务部分提出了大致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㊂另外在‘美国语文“这本书里,有一个 给校长的建议 的微型写作课,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一组同学一起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应该改变的学校里的问题或情况,然后写一份给校长的建议,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需要关注,以及你们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正的原因㊂尽管高考作文有它的规定性和限制性,但是该题目本身所体现的任务的具体化和某种项目化还是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㊂二㊁如何体现情境的特点情境是新课标的高频词㊂新课标在论及语文课课程的性质时,有这样的话语: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㊂ 应该说2019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都提供了某种特定的情境,譬如全国Ⅱ卷作文题,情境感还是很明显的,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完成相关的写作任务㊂譬如全国Ⅲ卷中的漫画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 ,老师说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㊂我们宁波语文圈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含着眼泪对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宁波的报纸媒体还专门做了报道㊂另外,我们认为体现写作的情境性还要关注写作的交流语境,考虑文章的读者意识,需要与相关的写作对象有适宜的对话和互动㊂新课标里在涉及 语言表达与交流 时这样说道: 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㊂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仔细考察,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适宜的有交际意味的情境在2019年的高考语文中表现得不是很明显㊂我们来看2019年宁波中考作文试卷,也许这份试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㊂1 ‘宁波晚报“的‘今日新闻“栏目需要新闻稿件,请以今天(6月14日) 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㊂消息中涉及具体地名㊁人名㊁校名以✕✕代替,150字左右㊂2 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 话说家乡 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㊂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㊂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㊁可议论㊁可说明……(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㊁校名㊁地名等㊂这个题目就是真实情境的体现,就是一种交际写作的体现㊂要求学生以 宁波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为背景挖掘新闻素材,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写作㊂学生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而且要揣摩并设想新闻稿件读者的需求,明白读者对这次考试所要关注的最主要信息㊂而出一期 话说家乡 专刊,无论是风光㊁风俗,还是风尚㊁风味,都是让学生去关注他们真实的生活,去拥抱他们生长的那一块土地㊂三㊁如何体现体裁特征一段时间以来,有些省份的高考作文只允许学生写论述类文章,其他文学形式的作品在高考作文中是不允许写的㊂高考的指挥棒也影响高中的写作教学,一部分学校根本不顾及教材里有关文学类的写作内容,一些学校甚至在高中的初始阶段都不允许学生写论述类以外的作品,导致了文学写作这条路子几乎处于封闭的状态㊂我们并60㊀不否定论述类文章对高中学生思维成长上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以后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重视研究等方面的意义,但是其他类型的文学写作给学生的作用同样不可抹杀,其本身所具备的轻盈和灵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独特的作用㊂而且客观地讲,有些学生擅长理性演绎,有些学生擅长创构㊂这两种能力就如同鸟的一双翅膀,两只翅膀都强劲,就能飞得更加的高远㊂2019年10月19日宁波市举行了全市高中部分优秀学生现场作文竞赛,题目是这样的:苏轼眼里,时间是一条江,大江东去,浪涛带走千古豪杰;培根眼里,时间是一个伟大的革新家,岁月之手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莎士比亚眼里, 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 ……时间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时间分明有自己的形态㊂它或许是一座老桥,从明朝开始,还立在今天的某条河上;它或许是一个终将获胜的真理,过程无比曲折,最后正义还是胜出;它也可能是一种心灵的成长,从懵懂无知到通透清朗,时间主导着人世的一切,更改着人世的一切㊂时间究竟有怎样的形态呢?请以 时间的形态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对时间和岁月的感知,写出在时间深处,人㊁事物㊁情意的动静㊁今昔㊁常变㊂要求:1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㊂2 可以抒发一份真挚的情感,描写一些特别的景致,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㊂3 写一个文学作品,一般不少于1500字㊂应该说这个题目给一些有文学才华的同学提供了一种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感知时间是心灵向上生长必须具备的能力㊂高考应该是公平性的考试,高考作文题目只允许写议论文或者只允许写文学艺术作品都会使一部分人难以展现他们的相关写作才能㊂我们在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里看到了一种曙光,北京卷除了微作文外,还设置了两道题目,这样的题目设计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写作空间,既可以选择写记叙文,又可以选择写议论文,应该说代表了一种方向,而且从某个角度说,全国统编考后,北京的试卷更值得关注和重视㊂另外,我们在全国卷里,看到对文章的体裁做了要求,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体意识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高考作文㊂四㊁如何弘扬价值追求作文题目的关注度很高,从各个角度说,每道作文题目都带着时代的某种痕迹㊂弘扬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旋律,这也是 立德树人 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㊂2019年的作文题总体上体现了这样的追求㊂例如,全国Ⅰ卷中要求学生写 热爱劳动㊁从我做起 的倡议书;全国Ⅱ卷选择1919㊁1949㊁1979㊁2019㊁2049年中华民族的大事件,让学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某种情境的写作;北京卷 文明的韧性 和 2019的色彩 题目中体现的对重大文化现象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天津卷中由方志敏㊁陶行知和黄大年对国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论述所组成的体现家国情怀的材料;上海卷让学生去寻找 中国味 ;浙江卷中隐含的 不忘初心 的观点;江苏卷中体现的 共存相生 的文化价值,无不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不体现了一种时代的主旋律㊂当然有关价值追求,我们认为也未必一定要走统一的宏大的路子㊂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 文以载道 的说法,我们对 道 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未必一定是主旋律很强的题目,有些也可以是规律性的东西,有些也可以是思辨性的考察㊂我们认为理想中的作文应该在体现时代旋律的同时,也能保持个人柔软的情感写作空间㊂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该考虑它的学科特性,语文作文题目毕竟同政治㊁历史的论述题有着本质的区别㊂五㊁如何体现思辨色彩尽管我们高中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的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尽管我们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新课标在涉及 思维发展与提升 时这样说道: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㊁形象思维㊁61㊀逻辑思维㊁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㊁敏捷性㊁灵活性㊁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㊂ 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高考作文的思辨性㊁批判性是相对缺失的㊂在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里,相比较而言,上海㊁江苏和浙江卷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仔细考察这3道题目,也有某种故意为之的痕迹,材料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逻辑和思辨㊂譬如说浙江卷,从文学创作理论说到我们作为生活的 创作者 如何对待 读者 的态度,这一过渡比较牵强,文脉不够畅通,给不少学生以审题的陷阱㊂作文本身存在的思维缺陷可能也会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㊂譬如说上海卷从音乐的中国味说到我们该如何更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中国味,让学生谈谈如何更好地认识事物㊂命题者试图把红色的主题意味和思辨色彩合在一起㊂江苏卷从水㊁盐说到事物相生,说到文化交融,似乎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起兴手法㊂这些在严格意义上都缺少严谨的推理㊂笔者在2019年宁波市高中提前招生考试中曾命制过这样的一道小作文题目:有些事情如果放置在时间的长河中打量㊁观察,所谓的结局很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停顿和休憩㊂因为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真正地结束,而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或形态继续发展着,变化着,影响着,又似乎永无止境……请以你所认知的历史㊁文学㊁科技㊁体育等事件来形象地诠释和具体论证这段话中所蕴含的道理,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以上的小作文㊂这道题目试图在调动学生的人生经验时体现思辨色彩的追求㊂当然如果我们放眼国外,我们从他们高考的作文命题中更能看清我们自己,譬如法国高中文科会考作文的相关题目: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吗?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2016年)观察是否足以了解?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2017年)文化让我们更人性吗?(2018年)有可能逃脱时间吗?(2019年)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向法国类的作文靠近,但是他们的作文题目确实要求学生有比较宽广的哲学视野,作文题目的思辨色彩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学习,我们期待未来的高考作文题具备更加开放的视角,能让学生的思想在考场上自由驰骋㊂注:此文入选‘新时代中国高考作文改革档案(2020:创意制胜)“(责任编辑:周彩珍)(上接第57页)时代在变化,语文备考也应该与时俱进㊂ 书取代了 卷子 ,命题者对这一个词的小小改动却透露出了高考命题的大视野与高格局㊂高考命题趋向提醒我们,我们的备考中要有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要有丰盈的阅读供养我们灵魂的成长,语文的学习应更加符合语文学习的内在的规律㊂以考试撬动我们日常的学习,高格局㊁大视野必将成为未来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题中之义㊂总之,新时代下语文高考作文的备考需要我们变换思路,重新统筹布局㊂针对未来作文命题的五难境遇,我们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㊂一方面加强日常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将传统课堂进行翻新拓展,打造并拓展语文学习的辽阔疆域㊂扎实推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最终助力学生实现基于 人 不断被打破的人文成长㊂注:此文入选‘新时代中国高考作文改革档案(2020:创意制胜)“(责任编辑:周彩珍)。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1. 引言1.1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作文的命题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
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依然是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作文。
我们将对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命题材料和命题要求等方面。
我们将探讨2019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分析今年高考作文可能会涉及的热点话题和题材。
然后,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作文教学建议,包括写作技巧和方法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提升高考作文水平,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相信考生们可以更加理解2019年高考作文的要求,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作文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考生提供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优异成绩!2. 正文2.1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分析题目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
今年的作文题目涉及到了许多与当代社会热点及现实问题相关的话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青少年教育等。
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能力,能够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题目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和思辩能力。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题目要求考生发挥想象力,提出新颖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有一些题目要求考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展示自己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性。
这种特点考查了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题目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表达方式多样化,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丰富文章表现力。
这种特点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在内容、形式和要求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和升级,考生在备考时应该注重对这些特点的把握和理解,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019年今年高考作文题型和特点-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9年今年高考作文题型和特点-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今年高考作文题型和特点研读今年全国20个高考作文题,突出的印象是,作文题型丰富多彩,审题难度整体降低,文化味趋浓,内容更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
与往年比,以题传道的趋势继续弱化。
题型上,以话题作文为主,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均占比例。
201X年全国卷出了一个“乌鸦学鹰叼羊”的材料作文,今年复习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力度。
翻开各地的高考模拟试卷,新材料作文题也比往年明显增加,显示了全国卷对高考复习突出的导向作用。
全国Ⅱ卷果然又出了一道新材料作文《帮助》,但是各省所命的高考作文题,话题作文仍占绝大多数。
作为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各地的作文题型变化比较温和,也是可以理解的。
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中,前些年流行的关系型话题明显退潮,只留下四川省的《一步与一生》、宁夏的《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词语型话题得到青睐,如广东的《传递》、湖北的《母语》、福建的《季节》等都是双字词语;比喻型文题仍占了一定比例,如江苏的《怀想天空》,最好写出天空的比喻意,如将思维引向写自己的生活天空或自己的精神天空,就比较有深度。
内容上,进一步降低了审题难度,面向自我,贴近生活,积极反映社会热点,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重庆的《酸甜苦辣话高考》对应的是恢复高考30周年;陕西的《出事了》直面的是现在的安全问题以及社会的办事风气;全国Ⅱ卷的材料作文《帮助》从透视新闻人物和背后的道德故事引发思考;广东的《传递》难免受奥运火炬传递的启迪,这些题目都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民生问题,体现了21世纪教育要求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大领域的价值取向。
关注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有较浓的文化味。
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强调诗意、理想,强调精神层面的生活追求,具有良好的引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一、材料作文的类型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
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
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
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
”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新闻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
还有分为: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
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
而且很多分类都不甚科学,各种类型之间彼此包含、互有交叉。
我们认为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情境代入型(任务驱动型)。
材料往往会为考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呈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考生自觉地代入情境中,直面具体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在多维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以当事人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情境写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欲望,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基于表达需要去完成写作任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把这种类型定义为任务驱动型,说这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进行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就是让考生在特定情境中,代入特定的角色,对矛盾或两难的问题发表看法、说理论证。
此外还有新课标乙卷“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和北京卷“假如我和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代入性和情境性都很强。
第二种:评论看法型。
材料往往选取一些贴近现实与学生实际的事实或现象,不提示任何角度和方向,只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
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比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翅膀的颜色”,湖南卷“大树旅行”,湖北卷“泉水与喷泉”,重庆卷“公交车等人”,山东卷“丝瓜藤与肉豆须”以及广东卷“感知自然”等。
第三种:话题阐释型。
材料往往以话题、名言、观点等形式呈现,材料短小,话题性较强,重在引导考生对给出的话题进行阐释、分析。
比如2015年上海卷的“坚硬与柔软”,北京卷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天津卷的“范儿”,江苏卷的“智慧”,浙江卷的“文与人”,福建卷的“路”,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等。
话题作文属于阐释性的作文,而阐释性的作文具有封闭性、空泛性的特点,同时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另外,与具体问题的探讨相比,抽象概念的思辨容易公式化、概念化和空疏化。
可以说这一类型试题还需探究改进,不能只停留在阐释为主的层面,似应更多以发现问题为主。
相比较而言,材料作文中情境类写作有更大优势,如张开所说:“材料作文是发现性作文,而很多标题作文是阐释性作文,材料作文比起标题作文来更能激发考生有创意地构思,有创意地表达,符合新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因此,对于近年来高考材料作文“话题化”的趋势,我们要保有足够的警惕,一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新材料作文的命制,一方面防止重蹈以往话题作文的覆辙。
总之,三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各有利弊、互有短长,从防套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从开放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从审题难易性上看,第二种最难,第一种次之,第三种最简单;从数量上看,第三种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一种最少;而从发展性上看,第一种是方向,第二种是过渡,第三种则是末路。
二、材料的来源“材料”是“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典型的标志,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基石和重要参考,更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因此,材料作文命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选择、表述与设计。
我们知道,新材料作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实性与时代性,这既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回应,也是国家对现代中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来源于社会。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取材于新闻事件,见于2015年5月8日的荆楚网和2015年5月9日的《长江日报》。
还有2015年天津卷作文题目“范儿”,2015年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王看病”,2011年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2008年全国新课标乙卷“汶川地震”等都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2.来源于学校。
学校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地方,材料取材于学校,最大的好处是拉近考生与材料的距离,让考生快速进入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去,激发考生表达的冲动和写作的欲望,讲真话,抒真情,进行个性化写作。
比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山羊过独木桥”,2014年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还有2015年的四川卷“班会课上对老实与聪明的讨论”等。
3.来源于历史与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现代国人继承、借鉴、反思的东西。
比如2015年浙江卷“作品与人品”,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还有2013年天津卷“__而知之”等。
4.来源于书本与名言。
比如2015年福建卷“路”,抄录了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引用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话:“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还有2011年上海卷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引用契诃夫小说里面的话“一切都不会过去”。
4.自创。
除了以上途径之外,还有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是自创,这一种对命题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命题者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等各种因素,审慎而科学地创作、完善。
比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途径”,2014年辽宁卷的“灯火与星火”,还有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等。
但自创要注意切勿胡编乱造,背离生活常识和文学真实,也不能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比如2015年江苏卷认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似乎显得概念不清、范畴不明,不太靠谱,不太严谨。
三、材料的要求无论材料来自哪里,都应该对材料进行改造、修饰、审察,务必使材料在新与旧、远与近、大与小、宽与窄、虚与实、深与浅之间达到平衡。
材料过新可能会曲高和寡,学生无从下笔,过旧就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显得老套、缺乏新意,青年作家宋石男就批评2015年四川卷作文题目“平庸无奇,陈旧迂腐,而且过于宽泛,完全看不出命题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此外,江苏卷的“智慧”,福建卷的“路”等也平平无奇。
远与近强调的则是材料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材料与现实太近,政治性就会增强,语文味就会减弱,学生写作的空间也会变小。
比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呼应的就是“依法治国”,作家梁晓声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没有争论的价值,而作文题目在引导这类事件的争议性,明显是出题人脑子进水。
”而材料与现实太远,就会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脱离语文实际,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写作。
比如2015年北京卷“与心目中英雄生活一天”就距离学生太过遥远。
大和小指的是材料所展现问题的大小,问题过大,学生思考会空泛、肤浅,流于表面;问题过小,学生思维又不能展开,逼仄而难以发挥。
比如2011年的的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这个话题太过宏大,让中学生写只能人云亦云,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大白话。
宽与窄指的是材料开口的大小,开口过大,限制性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套作;开口过小,文章立意显得偏狭,不够多元,有主题先行之嫌。
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评价2015年高考作文时就说:“今年的大多数题目,出题意图都太过明显,即考生应该写什么,命题者倡导考生写什么,答案基本已经在题目中有所暗示。
”虚与实指的是材料的质地,材料过实“会让材料看起来沉重,不轻盈,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的空间也就极其狭隘,无非是就事说事,就锅造饭,使得行文干瘪、乏味。
”过虚又会“回避现实的具体问题,而纠结于抽象的概念,写作很容易演化为哲学原理的演绎,结果将‘思辨’搞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分为二,陷入了此亦是彼亦是的折中论和调和论,大大滴淡化和弱化了命题的思想内涵。
”重新跳入话题作文“玄而又玄”的泥沼。
比如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农民工老王看病”,过实的材料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写出的文章很可能会千人同腔,万文一面。
正像孙绍振所说的:“命题者往往将题目作为反映现实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甚至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这就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
”材料的深与浅是指材料的语义要尽可能做到明白晓畅,勿隐晦、勿艰涩。
另外,材料还要做到合情合理、避免争议。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就直接选取新闻事件,毫无修饰与改造,导致作文题目公布后引发考生对当事人的不满,进行人肉搜索,并进行人身攻击,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和伤害。
同时选材还要尽量典型、典雅,截取现实社会与时代发展中的一个侧面、一个镜头、一种感受、一个事件,能突出反映现实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四、材料的功用高考新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材料,因而对材料功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新材料作文的批改和教学。
然而,自从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以来,有关对材料使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材料作文在写作中一定要引材料、用材料;有人则认为只要作文的观点和主题是材料的一个写作角度,就可以抛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