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法律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法律与影响
2011.08.04
1966年,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带领黑人孩子前往密西西比州全白人的学校(AP Image)。
1966年,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带领黑人孩子前往密西西比州全白人的学校(AP Image)。
(本文由詹姆斯•帕特森撰写,摘自美国国务院出版物《历史学家谈美国》[Historians on America]。
)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法律与影响
作者:詹姆斯•帕特森
法律与影响
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在1954年5月听到最高法院对“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的裁决时,对一位朋友感言道:“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充满各种可能的世界!”
当时的其他黑人领袖对最高法院的这项一致裁决——取缔政府支持的美国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制——也同样感到振奋。
黑人主办的《哈莱姆阿姆斯特丹新闻报》(Harlem's Amsterdam News)称此裁决为“自解放宣言以来黑人最重大的胜利”。
该案原告首席律师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回顾说:“我当时高兴得一切都麻木了。
”马歇尔预期,在5年内,国家支持的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将被完全取缔。
1954年黑人领袖和白人自由派人士的这些热情期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布朗案(此项裁决后来的简称)否定了最高法院在早先“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 ,1896)中作出的关键性裁决,即只要黑人和白人分别使用的设施是平等的,政府官员可以实行种族隔离。
最高法院的这项裁决肯定了“隔离但平等”的理念,使之被用于美国处理黑人与白人关系的许多方面。
1863年,在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Abraham Lincoln)发布《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解放了美国黑奴。
然而,《宣言》并没有导致美国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平等。
到1910年,法定的种族隔离在美国南方11个州无处不在,在交界州(即介于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州)也很普遍,不仅表现在公立学校,也涉及医院、养老院以及贫民、聋哑人和盲人设施。
这些州的黑人不仅必须使用隔离的洗手间、饮水池、餐饮柜台、候车室和火车车厢,而且必须坐在公共汽车和电车的后部。
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地方通过巧妙设计的法律禁止黑人投票。
旅店和汽车旅馆、餐馆和餐饮柜台、公园和海滨、游泳池、图书馆、音乐厅和电影院等许多设施仅供白人使用,进而带来进一步的种族隔离。
在南方公路上驾车旅行的黑人根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会找到过夜的旅馆,或者甚至是厕所。
一些娱乐场所展示有“黑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标志。
这一严格实行的制度影响到各级公共教育。
南方的所有白人州立大学——还有介于南北方之间的很多学校——禁止非洲裔美国人入学。
1954年,有21个州规定或准许在公立学校实行隔离。
当时这样的学校涵盖11173个校区和总数为1150万白人和黑人学生,占美国公立学校2883.6万学生的近39%。
尽管普莱西案裁决规定要有平等的设施,但是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隔离”显然毫不意味着“平等”。
许多黑人学校校舍——特别是在最南部(Deep South )——都是些破旧的木质房,没有暖气、电源、室内卫生设备和自来水。
黑人学生挤在拥挤不堪的教室里,合用白人学校淘汰的旧课本。
这些学校的黑人教师未受过良好训练,工资也很低。
黑人学校通常没有餐厅、礼堂、图书馆、科学设备和体育项目。
在布朗案原告中,来自南卡罗来纳州克拉伦登郡(Clarendon)的学生因当地官员拒绝提供校车,上学要来回步行10英里。
南方的许多黑人孩子到六年级或七年级就辍学,几乎仍是文盲。
布朗案的裁决肯定了美国平等与公正的理念,为根除这些邪恶带来希望。
马歇尔等积极人士认为,取消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制不仅将推动教育机会平等,而且会促进种族间的宽容。
假以时日,将有可能实现种族融合,人不再会因肤色而被剥夺人生机会。
布朗案裁决的导因
布朗案的裁决产生于两批活动人士的努力。
一批是黑人学生的父母和坚决反对歧视的白人自由派同盟人士。
其中最早期的活动人士是南卡罗来纳州克拉伦登郡学生的父母。
他们在1947年要求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校车。
另外,弗吉尼亚州、德拉瓦州、堪萨斯州和首都华盛顿这四个实行隔离的地区的学生父母也寻求法律协助。
布朗案集合了这五项控诉,诉案名称则取自焊工、二战退伍军人奥利弗•布朗(Oliver Brown)。
布朗的女儿琳达(Linda)被禁止在堪萨斯州托皮卡她家附近的白人学校上学,她每天要早早起床、走过危险的铁轨扳道区、再穿过托皮卡最繁忙拥挤的商业街,才能坐上校车到一个黑人学校上学。
一开始,黑人父母不敢对隔离制提出挑战。
他们只是要求在“隔离但平等”的制度内有真正切实的平等。
他们的要求在当地激起强烈抵制。
白人解雇了提出申诉的黑人雇员,中断他们在当地银行的信贷。
在克拉伦登郡,敌对的白人后来放火烧毁了黑人抗议活动领袖约瑟夫•德莱纳牧师(Rev. Joseph DeLaine)的一座教堂。
当有白人夜间向他家开枪时,他开枪还击,随后跳进汽车逃离。
南卡罗来纳州当局称他是逃犯,他从此不敢返回家乡。
另一批活动人士是律师——其中大多数是黑人律师;他们任职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的独立分支法律辩护基金(Legal Defense Fund)。
其中的带头人是马歇尔。
马歇尔是位于首都华盛顿以黑人学生为主体的霍华德大学法学院(Howard University Law School)的高才生。
这所法学院在1930年代和40年代培养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律师。
马歇尔平易近人,但又是一位勇敢无畏的民权倡导者。
他长期以来一直为黑人受理诉案,特别是取消法学院种族隔离的案子。
他针对克拉伦登郡黑人父母的申诉,将法律辩护基金的力量投入到争取在公立学校中实现种族平等的斗争。
1950年,在认识到在所谓隔离但平等的制度中绝对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后,他和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其他领袖决定要求废除学校隔离制。
从今天的角度看,作出反对学校隔离制的决定似乎是显然和必要的。
但在当时,这是非常有争议的一步。
许多黑人并不特别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白人孩子一起上学。
其他黑人担心,消除隔离制即便能够实现,也会导致他们的学校关闭,而这些学校虽说资源极其匮乏,但仍不失是重要的就业机构和在南方得以同心一致的地方。
此外,迎头挑战隔离制的决定更进一步激怒了南方白人。
佐治亚州州长赫尔曼•塔尔梅奇(Herman Talmadge)宣布,他决不会接受不同族裔混合的学校。
他后来还声称,废除隔离制会导致种族间通婚和“种族杂交”。
但是,马歇尔和他的盟友继续向前推进,在1950年至1952年间,帮助将所有五个案件送交下级联邦法院。
虽然其中大多数未能胜诉——法官拒绝推翻普莱西案——但他们从当时出现的有可能推动改善种族关系的更广泛动向中受到鼓舞。
被视为保卫民主之战的二次世界大战暴露了种族主义的丑恶。
在冷战时期主导西方的哈里•杜鲁门总统(Harry Truman)等美国政治家敏锐地认识到,美国的种族隔离是对美国声称领导“自由世界”的讽刺,因此必须对它提出挑战。
此外,数百万南方黑人当时迁移北方,他们在北方可以更自由地组织结社,他们的选票也能够对地方和全国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由于这些以及其他原因,美国北方许多白人在1950年代初期对隔离制产生了怀疑。
正如一位作家后来所描述的:“出现了一股历史潮流,而最高法院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对这股潮流的力量具有敏锐感觉的杜鲁门,在1948年下令取消美国军队中的隔离制。
当布朗案于1952年12月提交最高法院审议时,杜鲁门政府的司法部支持马歇尔撰写的法律诉状。
然而,最高法院则是一个未知数。
当时,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中至少有三人据信反对取消学校的种族隔离制,而其中一位便是来自交界州肯塔基的首席大法官弗雷德•文森(Fred Vinson)。
另外两位大法官显然尚未作出决定。
最高法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倡导种族公正的人士不敢为获胜打保票。
就在此时,命运似乎要惠顾法律辩护基金及它所代理的原告,1953年9月,文森因心脏病发作猝死。
在听到此讯息时,与首席大法官持对立立场的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大法官(Felix Frankfurter)据说对一名助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得到上帝存在的迹象。
”杜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Dwight Eisenhower)任命加利福尼亚州长厄尔•沃伦(Earl Warren)接替首席大法官。
在种族问题上持保守立场的总统并没有预想沃伦会主张取消学校的隔离制。
但是,新任首席大法官很快便令他意外。
本质上是自由派的沃伦很快展开努力,说服他的同事推翻学校隔离制。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沃伦的努力,最高法院持怀疑态度的成员转变立场,支持沃伦的意见。
沃伦在1954年5月宣布布朗案的裁决时指出,种族隔离使黑人孩子产生自卑感,有损他们的学习动力。
他在意见书结尾时说:“在公共教育领域,没有'隔离但平等'之说的立足之地。
隔离的教育设施从本质上就是不平等的。
”他指出,黑人孩子过去被剥夺了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14th Amendment)保障的法律“平等保护”。
落实最高法院的裁决
布朗案是一项历史性裁决。
在5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最高法院作出的美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裁决之一。
布朗案聚焦公立学校,直指种族隔离的核心,并且成为最高法院1950
年代后期一系列裁决所遵循的先例——这些裁决取消了其他公共设施中的种族隔离,如海滨、市立高尔夫球场以及(在1955年-1956年长达一年的黑人抵制运动之后)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公交车等。
而且,在1950年代初,显然没有哪个政府机构——包括艾森豪威尔政府及国会(当时由南方议员主宰)——能够向种族隔离制开战。
难怪埃利森、马歇尔和其他许多人把这项裁决誉为美国种族关系的一个重大关头。
但是,情况很快清楚,布朗案不会创造奇迹。
像美国历史上最高法院的许多裁决一样,这项裁决仅限于这些案子提出的具体问题,因此,没有明确涉及许多其他形式的种族隔离——如公共设施——或者比较非正式然而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如投票或雇用。
这项裁决也有意避免挑战一系列将跨种族通婚定为非法的州的法律。
由于布朗案针对的只是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因此它对美国其他学校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应。
在那些地方,种族不平衡的学校不是州或地方法律使然(de jure discrimination,法律上的歧视),而是非正式行动的结果(de facto discrimination,事实上的歧视) ,即是由不同种族居住在不同街区这一现实所造成的。
在1950年代,如后来一样,事实上的种族隔离的社区和学校在美国北方大量存在。
布朗案裁决的谨慎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由于沃伦和其他大法官担心对种族隔离地区的压力过猛,因此他们没有下令立即取消学校种族隔离。
在进行了一年的审议后,法院作出第二项裁决,即“布朗之二”(Brown II)。
这项裁决避免对何种程度的种族平衡为合法作具体规定。
“布朗之二”没有提出采取落实行动的具体期限,而只是声明,应以“以全力稳重的速度”予以落实。
这一含糊的用语使南方白人当局感到可以拖延时间,而对南方联邦法院应如何处理日益增多的纷争则作用甚微。
但是,几乎可以肯定,无论最高法院在1954年—1955年可能有过什么表态,也无论它愿将步伐放得多么缓慢,南方白人都会激烈地抵制贯彻布朗案的裁决。
的确,并且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既在当时也在后来,学校是美国公共机构中对改变种族关系最敏感,也最抵制的地方。
虽然交界州的许多地区渐渐取消了隔离制,但是最南部的白人(往往受到三K党[Ku Klux Klan]和其他极端主义组织的辅助)强烈反对变革。
1956年,国会中几乎所有的南方议员共同发表了所谓《南方宣言》(Southern Manifesto),誓言要用“一切法律手段”反对学校取消种族隔离。
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奥瓦尔•福伯斯(Orval Faubus)公开违抗最高法院,迫使不情愿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他从未支持布朗案的裁决——派遣联邦军队前去小石城中区高中(Central High School),贯彻象征性的种族合校。
如同在新奥尔良、纳什维尔、夏洛特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小石城愤怒的白人走上街头骚扰和威吓走在上学路上的黑人学生。
1964年,即在布朗案裁决10年后,只有不到2%的黑人学生在南方公立学校与白人同校。
对民权运动的推动
此后,自由派人士为争取废除学校种族隔离制的斗争终于取得进展。
推动进展的力量是1960年至1965年间以迅猛的速度大力高涨的民权运动。
在1964至1965年间,民权运动的压力促使国会通过了两项历史性立法,即1964年的《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和1965年的《投票权法》(V oting Rights Act)。
这两项法律得到林登•约翰逊总统(Lyndon Johnson,1963年至1969年)政府中的联邦官员的大力实施,从而将一系列种族歧视的做法几乎完全取缔,其中包括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
而且,《民权法》授权对继续无视布朗案决定的地方校区停止提供联邦资金。
面对当时轰轰烈烈的自由派气氛,包括最高法院在内的联邦法院开始命令
学校当局不仅要毫不延迟地废除种族隔离,而且必须做到“种族平衡”。
到1970年代末期,南方有大约40%的黑人公立学校学生在白人学生占至少50%的学校上学。
布朗案的裁决与民权运动的兴起——进而与这些急剧变革——有何关系呢?学者和一些人提出不同的答案。
当民权运动在1960年代初期突飞猛进时,许多人认为布朗案是推动它的重要催化剂。
他们在当时及后来还指出,这第一项重要裁决振奋和鼓舞了后来被人称为的自由派“沃伦法院”(Warren Court),以沃伦最高大法官为首的法院大力推进少数族裔、刑事被告、穷人和其他需要法律保护的人的权利。
约翰逊总统于1967年任命的最高法院第一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是帮助形成这一自由主义司法思潮的人物之一。
今天,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布朗案对民权运动领袖具有象征性的作用,因为法律毕竟最终站在了他们一边。
“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不再被宪法认可。
他们还认为,布朗案作为沃伦法院作出的第一项重大裁决在1960年以后激起了对权利的更广泛的认识,振奋了其他群体,并在很多方面增进了他们的权利——如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同性恋者和其他少数派人士。
这些是这项裁决留下的最重要的深远意义。
然而,就布朗案实现其初衷目标——让公立学校系统完全取消种族隔离——而言,它的效力是否如一则不那么明确。
相反,到1960年,情况明确显示,马歇尔等人采用的法律战略未能取缔学校的种族隔离。
由于认识到法律诉讼进展迟缓的局限性,马丁•路德•金牧师(Reverend Martin Luther King Jr.)、争取种族平等大会(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以及学生非暴力统一行动委员会(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等组织内的激进人士采取了直接行动的战术。
战术之一是“静坐”抗议,即黑人群众到实行种族隔离的南方他们不应去的地方坐下来。
另一项战术是“乘车自由行动”(freedom rides)”,即活动人士乘坐开往南方的公交车,迫使全国公共汽车线和汽车站取缔种族隔离——这些行动引发了地方白人暴徒的暴力反应。
另外还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些对抗行动引发的暴力事件出现在千百万电视机屏幕上,震惊了美国,促使人们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捍卫美国的理念和价值观。
布朗案裁决今天的意义
自195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
白人的态度更加开放,出现了相当规模的黑人中产阶层。
在1950年代或60年代难以想象的旨在制止歧视的“平权”(affirmative action)政策,获得了最高法院的肯定。
1960年代划时代的民权法继续享有坚固的政治支持。
有才能的非洲裔美国人走上了各种领袖职位,包括美国国务院国务卿。
部分由于布朗案所揭示和开创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宪法允许、国家支持的种族隔离的悲哀的旧日已经一去不返。
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布朗案没有改变一切。
在新千年时代,美国仍存在着很大的种族不平等。
黑人的实际中等收入虽然比过去好得多,但仍只及白人中等收入的70%左右。
数百万非洲裔美国人继续生活在贫困、犯罪和吸毒严重的市区。
虽然法律上的种族隔离现在无疑已受到禁止,但是由收入、文化和互不信任等构成的障碍仍然造成种族分离。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自1980年代以来,公立学校重又出现种族隔离。
在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法院因谋求创立种族结构平衡的学校而规定在地方上实行用校车将学生从一学区送到另一学区的复杂做法。
这种被反对人士称作的“强迫性车运”做法遭到许多白人的激烈反对。
因此,虽然近年来许多自由派人士反对重新隔离,但他们没有得到法院的多少支持——自1990年代以
来,法院通常的裁决是,实际中形成的居住点隔离——不是有意的种族主义公共政策——带来了这种再度隔离的趋势,因此不应由进一步的司法手段去扭转。
许多黑人——他们与白人一样最关心的是送孩子上好学校——得出结论认为,为争取校车接送或其他复杂的消除教育隔离的办法而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斗争,在今天无论从精力还是财力上已经不再值得。
今天,在白人学生占多数的南方公立学校上学的黑人学生比例下降到30%左右。
由于现在许多北方工业城市的一些市区地带绝大多数人口为黑人,因此,在南方以外,黑人就读于白人占主体的学校的比例更低。
拉美裔美国人也往往在种族比例不平衡的学校上学。
许多以少数族裔学生为主体的学校都不如附近市郊以白人为主的学校——主要体现在学校学生的平均开支和教师培训,当然还有学生的学业水平。
如果拉尔夫•埃利森或瑟古德•马歇尔今天仍在世,他们无疑会对布朗案最终帮助从法律上取消了学校的种族隔离制而感到欣慰。
但是他们也会看到,这一重大裁决虽然是向推进种族公正迈出的必要一步,但它尚未导致建立起一个全面融合的社会。
美国白人和黑人远比在50年前融合,特别是在工作场所。
但是,在美国,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创建让所有人都真正平等的社会的斗争尚未达到目标。
------------
詹姆斯•帕特森(James T. Patterson)是研究现代美国的历史学家, 2002年从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退休。
他最新的书著包括《宏大的期望:1945年至1974年的美国》(Grand Expect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74)(获班柯罗夫特历史奖(Bancroft Prize));《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民权运动里程碑和不完美的遗产》(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A Civil Rights Milestone and Its Troubled Legacy);以及《不安稳的巨人:从水门事件到布什诉戈尔案的美国》(Restless Giant: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atergate to Bush v. Gore)。
Read more: /st/chinese/publication/2011/08/20110804104433x0.9785054.html# ixzz1WTrcqg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