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合集下载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大全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大全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最新集锦大全太极拳懂劲指明法歌诀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

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

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

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

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

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

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

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

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

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

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

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

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

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

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

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

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

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

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

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

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太极拳练功解歌诀学拳无路练为径,拳劲有道用乃通。

十看百问终糊涂,生欲受用下死功。

死功练出灵活劲,规矩求得拳正宗。

死功就是不退缩,一步一步攀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后万遍精。

年年不如月月练,天天不如时时功。

拳法秘诀一字练,练被练化练进攻。

练松练沉练变易,练气练意练觉听。

练快练慢练定力。

练刚练柔练中庸。

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往往有科学上的解释,但也有一些现象并没有被科学界完全解释清楚,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一、白山黑水白山黑水位于吉林省和辽宁省交界处,是中国北方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白山指的是长白山,长白山融合了万物之气,形成了神秘的能量场,而黑水则指的是长白山山脉中的汇水。

白山黑水为什么会这么神秘呢?一般人都说是因为白山黑水拥有丰富的自然气场和地球磁场所致,但科学界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二、“太极玄理”现象太极玄理指的是一种神秘现象,即两个相对的物体或事物会出现一种交换状态的现象,就像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互相转化,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太极玄理现象并没有被科学界所承认,但在中国古代的太极拳、易经等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三、潜意识的奥秘潜意识是人们不自觉地形成的心理活动,它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潜意识的奥秘并没有被科学界完全解释开,但人们已经发现潜意识往往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一些困难和挫折,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未来科学研究能否完全理解潜意识仍未知。

四、鬼影闪烁现象鬼影闪烁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现象,即在固定场景下,人们的视觉或感官能够感知到一些像幻影一样的物体或轮廓。

这种现象并没有被科学界所解释清楚,但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所致,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灵异现象。

五、地球的磁极反转地球有一个磁场,它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的危害。

但地球的磁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

而地球的磁极反转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现象,它不仅使地球的磁极方向反转,还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电子设备损坏,甚至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科学界对于地球磁极反转的原因和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科学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还有很多,这些现象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然和人类的性质。

未来科技的进步,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神秘的现象。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
太极拳内劲是一种身体内部的力量,是通过太极拳的拳脚动作和身体姿势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能量。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太极拳内劲是由身体内部的骨骼、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等组成的各个环节协调运动所产生的。

在太极拳练习中,太极拳家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使得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和谐地运动,从而产生内劲。

2. 太极拳内劲是通过太极拳的拳脚动作所产生的。

太极拳的拳脚动作包括手指、手腕、肘部、肩膀、臀部等部位的关节运动,这些关节的运动需要协调配合,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拳脚动作的要求。

太极拳家通过长期的练习,使得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协调地运动,从而产生内劲。

3. 太极拳内劲是一种能量。

太极拳内劲和身体的能量系统密切相关。

太极拳内劲的产生和身体的能量转换有关,它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太极拳内劲的大小和强度取决于太极拳家的身体素质和练习经验。

4. 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一种注重身体内部运动、强调和谐协调的运动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通过理解太极拳内劲的科学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享受太极拳的益处。

拓展:
太极拳内劲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军事、体育、医疗等领域。

在军事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士兵的训练和作战中的运用;在体育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在医疗领域,太极拳内劲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和改善身体状况。

陈式太极拳的科学修炼法

陈式太极拳的科学修炼法
太 极 天 地
增 强 体力 ,特别 是 增 强 下 肢 的 能

非 常符 合 有 氧代 i 运 动 的六 条 标 身 } 准 ( 骨 节 、 肌 肉群 参 与运 动 , 大 大
强度 低 , 力 强 , 作 不 间断 , 耐 运 一

传 统 陈 式 太 极 拳 的科 量 。
3 快 慢 相 间 , 多 腾 挪 闪转 、 许
实 践 ,感 觉 陈照 奎 老 师所 传 授 的 这套 正 宗 传 统 陈式 太 极拳 ,完 全 符合 上述 十条标 准 :
四肢顺逆缠丝 , 强调松柔 , 发劲松
活 弹抖 ,肯 定 可 以增 强 人 体 的柔 韧 功 能 ,对 输 通 经络 及 调 整 气 血 仃 大 益处 。 7 拳 架 锻 炼 , 结 合 技 击 训 、 再 练 , 调 化 字 当头 , 屈 就 伸 , 强 随 顺 势借 力 ,因敌 变化 示神 奇 ” “ 。推手 强 调 听劲 ,与 对方 所 有 接 触 点上
2 钻 研拳 理摸 规律 、
积极 传播 也 是好 事 。 同时 ,还 要
本 着 教学 相 长 的精 神 , 当教师 , 边
须 有 一定 文化 基 础 。正 如 陈鑫所 云 :学 太极 拳 , 先读 书 , 理 明 “ 必 书
白, 学拳 自然 容易 。 所 以 , 习此 ” 练
边 做 学生 ,而且 要体 悟 当老 师是 暂 时 的 ,而在 博 大精 深 的太 极拳
面 前 ,当小学 生 则是 永 久 的。学
“ 拳 先 明理 , 明则 功 进 ” 学 理 。
其 拳 理 完 全 是 遵 循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太 极 阴 阳和谐 辩 证 法 。 因
此 ,要仔 细 钻研 和 切 实抓 住 以下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对太极拳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太极拳发展现状1. 太极拳的普及程度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养生的运动方式,受到了泛博人民群众的爱慕和追捧。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健身运动,许多城市和社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培训班,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参预。

同时,太极拳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协会和培训机构。

2. 太极拳的比赛和表演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太极拳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来进行比赛。

国内外的太极拳比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吸引了大批的参赛选手和观众。

此外,太极拳的表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许多太极拳团队在国内外的演出中展示了太极拳的魅力。

3. 太极拳的科学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太极拳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推进。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太极拳的身体机制、运动规律以及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缓解压力具有显著效果,这些科学研究为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太极拳未来发展策略1. 加强太极拳教育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太极拳的教育和传承。

各级教育部门应将太极拳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太极拳教师和教练员。

同时,可以通过开设太极拳专业课程和培训班,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推动太极拳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

2. 推动太极拳国际化太极拳在国际上的普及和认可有助于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可以通过组织太极拳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太极拳比赛等方式,增强太极拳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影响力。

同时,可以与国际太极拳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太极拳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创新太极拳形式和内容太极拳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可以将太极拳与其他健身项目结合,创造出更多适合不同人群的太极拳形式,如太极拳健身操、太极拳舞蹈等。

如何判断太极拳理是否具有科学性

如何判断太极拳理是否具有科学性

如何判断太极拳理是否具有科学性一、太极拳理的特征科学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是对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和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是由假说在实践中逐渐转化而来的。

太极拳理论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它应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真理性指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做到:建立这种理论所凭借的经验材料是真实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是能够重复的;根据这些经验材料,提出的假说中的假定性规定,必须进一步获得实践证明;根据这种理论所作出的预见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太极拳理是对太极拳运动的正确反映和太极拳运动规律的客观揭示,是传承者的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要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洗礼。

2、全面性全面性又称普遍性,指的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努力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我们绝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太极拳从明末河南温县陈王庭创始以来,经过陈长兴、杨禄禅、陈发科、孙禄堂、陈照奎等众多名家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当今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同时太极拳理论也有了全面的发展、多部专著传世。

由于太极拳理融合了易经、中医、养生学、气功、兵法等众家之长,因而对其的研究就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哲学、保健、技击、美学等方面揭示每个拳势的规矩、用法和功效。

3、系统性自然界的事物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它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组成完整的统一体。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都应该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科学推论三部分组成的有机系统整体。

目前,在中国的武术体系中,太极拳体系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太极拳理论已基本形成一个体系。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也基本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拳理、拳法风格各异。

由于市面上的太极拳书籍纷繁杂多,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而且一些名家的理论相悖、这就导致初学者不知从何处入手,无法判断好坏。

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及特点介绍太极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太极拳的整个思想是由于刚开始的太极所得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含义(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

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

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

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

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

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

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太极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太极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太极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打手要言》说:「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也就是说太极拳是「借力打力」的一种武术。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意思是说:「打太极拳时,是由我自己来发动这个太极拳的机器,但是这个发动机器的连续动力,却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当我借到别人的力量发动了我的太极拳的机器,这个机器一启动之後,继续受到别人动力的持续作用,就能够更有效地运转,而产生太极拳各种优异的战斗效能。

太极拳就像一个「闭回路系统」,所谓「闭回路系统」就像现代马桶一样,你按下冲水开关,那个开关就拉开出水孔,让水从水箱中冲出,将马桶里的秽物冲到化粪池。

在这过程中,水箱里的水一旦流出来,水箱里的浮球又会往下落,落到一定的程度,又启动了出水口,水就从水管中供应进来,一直到浮球浮到一个高度,又自动压住出水口,这时水箱的水又停在水满的状态。

譬如水塔的「闭回路系统」,其目的是维持水塔内的水位高度。

动作流程是这样的,当水一直从进水口流进水塔内时,由於水位的上升,连带使得浮球跟著上升,这时浮球的上升牵动著槓杆,而当浮球到达原先设定的高度氶A进水口的盖子也同时盖起来了。

同理,当水位下降时浮球也跟著下降,而槓杆连动使得进水口处盖子被打开且让水流进来。

重复上面的动作,水位就会永远被维持在设定的高度了。

又假设这是一个没加盖的水塔,即使遇上雨天,水塔也依然可以维持水位在原先设定的高度。

太极拳从别人借到的持续动力,经过太极拳的控制器之後,所形成的作用不再是原来借到的力,而是形成各种有效的反击功能,反击对方;如果对方不断地施力,太极拳就不断地借力,让机器运作,再借由机器里的控制器,作出各种反击。

这就是太极拳的「闭回路系统」。

太极拳所谓的「借力打力」并不是把别人身上的力量从左手借过来,再从右手打出去;也不是别人有一百斤力量,我就向他借一百斤力量,然後用这一百斤力量回击他。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的「机」就是太极拳「闭回路系统」,这个「闭回路系统」,经过良好的设定,在启动之後,会像马桶和水塔一样,达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作用。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

印证太极拳非凡科学健身效果2016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入选论文杜聿鸿当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经人所共知。

那么,太极拳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用什么来检验呢?毫无疑问,最有说服力的当属自身体验、亲身实践了。

作为健身项目,太极拳好吗?和其它体育项目比较有什么不同?实事求是地说,没有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回答正确;或者可以说,多数人把太极拳仅仅混同于一般性体育锻炼而可能说“好”,他们认为选择太极拳,无非是爱好不同、选项不同而已;岂不知,这对太极拳来说真是太冤了!近年来,本人在陕西宝鸡和咸阳的大众拳场,在焦作和天津的国家赛场,调查询问了众多拳友,只要是“长期坚持打好拳的人”,别的不说,无一不说自己“不感冒”,个个都是印证有非同一般性体育锻炼的非凡科学健身效果的实例!这个运动项目“好”字的含金量,在这些武术人身上,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拳友有象“神经病”一样的“痴迷”太极拳,道理就在这里。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少人愿意走路跑步、跳舞打球,而不愿意打太极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压根儿不相信”这个“大不一样”;加上他们不习惯太极拳的“慢”,认为太不好学,就选了一个既好学、又方便的运动项目。

可以说,我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从不知到知、受益醒悟过来的人”了。

太极拳,是科学健身的武术运动方式之一,可使人体身心放松、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增强免疫力效果极其明显,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这类太极拳的宣传材料,甚至有关的科学“传神”,我早有耳闻,但总觉得云里雾里的,半信半疑;直到自己亲身加入练拳队伍,才有了切身体悟,心中豁然开朗。

我的“体悟”是:只要用心,按前辈的要求,认认真真地,扎扎实实地,坚持长期不间断地练了,其它一般性体育锻炼没有的科学健身效果“神气”,自然而然地就有了。

时至今日,我打拳整整5年,已经深深地尝到了甜头, 4年没吃1片感冒药;这一非凡效果,对我这个已经是古稀之年的人来说,真可谓人生健康路上的奇迹!这种“奇迹”,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太极拳科学健身神气”的反映吗?军人出身的我,虽“甘油三脂”较高,没大毛病;但是,前些年老感冒,把我整的实在够呛。

太极拳运动疗法的中医科学内涵

太极拳运动疗法的中医科学内涵

1 5
确定菌株有无克隆陛, 菌株的克隆胜说明病人和病人之间的传播 , 必须采 用传统的消毒隔离等感染控制措施 ; 非克隆『 生 说明有其他的原因 导致爆发 流行, 如抗生素的选择错误, 当然, 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感染陛疾病, 特别是那些体外难以 培养的病原微生物如 : 流感病毒、AR 、 O 西尼罗河病毒、 S S C V、 天花病毒、 炭 疽杆菌、 对苯唑西林耐药的金葡菌 , 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 真菌中的菌 丝型霉菌等 ; 对于这些病原菌, 快速诊断技术的提供对于临床是迫在眉睫 的事, 其主要技术是D 扩增技术, NA 特别是适时定量的P R C 技术。 此法已成 为检测脑脊液中的百 日咳博特菌的“ 金标准”其次抗原检测也是一种 比较 , 有前景的快速诊断技术, 可以在2 h内对肺炎病人的肺原菌进行筛查。 综上所述, 临床微生物在临床诊治感染l 生 疾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容 忽视, 由于我国医院感染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临床微生物室与感染控制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I 我们还应结合临床不断探索更准确、 便捷、 经济的微 生物学诊疗方法, 在临床诊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文献
【 关键词 】 太极拳 中医 内涵 对称平衡
【 中图分类号 】 8 R 7
调息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1 1 - 0 5 0 1 7 — 5 3 2 1 ) 1 0 1— 2
选择杨氏、体力好者可选陈氏)( ( ,配合中药为主)每天练06 .4 。 .—15 , 时, 每周卜_次I 5 拳式对称平衡、 舒展、 匀速、 标准 ;倍的胸腹式深长细缓匀 2 呼 吸, 点疗 区或休息 室 、 , 地 家 或公 园、 馆 , 拳 由医生 、 教练 指导 , 依病 隋体质 辨证施拳 、 施治, 时间强度 、 层次不一。 并注意热身、 补水。

太极拳起源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太极拳起源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李永彬的《太极拳起源辨异》中指出, 对太极拳起源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比较 有影响的观点有太极拳始于张三丰、陈王 廷创造太极拳、太极拳为陈卜首创等。从 有记载的史料分析,认为张三丰创造太极 拳, 这 还 有 待 进 一 步 的 探 索 与 论 证; 认 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中兴者,而陈卜是太 极拳的奠基者;认为太极拳不太可能由某 一两个人根据什么原理而一下子有新悟而 发明出来,必然有一个历史继承,它是历 代拳家和拳术爱好者在继承前人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所获得的丰硕 成果。
朱晓东、冯霞的《太极拳发展研究综 述》中提到,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 5 种 不同的说法: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明初 14 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清乾隆年 间王宗岳所创;据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 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潘白云的《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中提到,关于太极拳渊源之谜,虽早有官 方定论,但近 1 个世纪来各门各派依旧纷 争不休,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 张三丰、清陈王廷和王宗岳等 5 种不同说 法。但相比之下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这一说法史料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2.2 对太极拳发展的研究现状
江建华、鹿兰峰的《太极拳运动的发 展走向》中提到,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太极拳应向多元化发展,突出其健身、 医疗、娱乐等功能。为了促使太极拳运动 健康发展,必须系统深入地研究太极拳文 化,研究传统的太极拳与太极拳技击,分 析、研究其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机制。
朱 晓 东、 冯 霞 的《 太 极 拳 发 展 研 究 综述》中提到,太极拳产业化己初见成
李 志 龙 的《 浅 谈 太 极 拳 的 起 源 和 发 展》中认为,关于太极拳的渊源,其说法 不一,但陈氏世传太极拳是今天各种流派 的太极拳之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太极拳运动科研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太极拳运动科研现状分析

第19卷第3期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9月Vol.19No.3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2009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太极拳运动科研现状分析李富刚(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摘要:以1979—2008年间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有关太极拳方面的学术论文(共310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30年来我国太极拳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得出:我国太极拳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攀升的过程;研究领域与方法从单一学科研究到交叉学科研究、描述性研究到实证性研究、技术性研究拓展到多个不同领域等的研究;研究内容具有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太极拳健身价值、教学、现状发展、文化和技术训练等方面;基金课题较集中在上海、河南、天津、福建等4个省(市)地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建议:各级决策部门高度重视、扩大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等.关键词:太极拳;科研现状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0(2009)03-0026-07收稿日期:2009-09-15作者简介:李富刚(1979—),男,河南偃师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助教,硕士.————————————————————————————————————————————1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历史的车轮已滚过了整整30个春秋.在这30年里,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各种娱乐、休闲与健身活动层出不穷.太极拳作为一门古老的东方体育活动以其不朽的魅力在现代生活中重焕异彩,日渐成为民众青睐的健身项目.因此,对于太极拳运动的科学研究日趋成为科研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领域,本文试图以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30年来有关太极拳运动科研方面的310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期望了解和掌握各个时期太极拳研究的特点与问题,进而对未来太极拳运动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加快推进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发展.2分析与讨论2.130年太极拳科研论文的现状2.1.130年太极拳科研论文现状分析据统计,30(1979—2008年)年间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刊登的有关太极拳科研论文共计310篇(不包括会议、比赛信息等).从图1我们可看出我国太极拳运动科学研究的论文数量基本呈现出不断攀升、逐渐增加的趋势.具体说来可分为两个阶段:2.1.1.1缓慢发展阶段(1979—1998年)这20年中论文共计93篇,1995和1996年论文量最多,均为9篇;平均每年约5篇论文,前10年基本都低于平均数,后10年基本高于平均数,总之,这一时期的论文总量和平均量都不高,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11982()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1]446(2)从事太极拳科学研究的人员队伍相对较薄弱民间传统体育学硕士点少,博士点只上海体育学院一家招生(1997年才开始招生).(3)这一时期职称的评定对科研的要求相对不高.(4)体育类学术刊物相对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季刊和双月刊,刊登量相对有限.2.1.1.2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8年).从表1可看出,自1999年始,太极拳科研论文量开始大幅增长,年平均论文量达到21-22篇,10年的论文总量共计217篇,发展较为迅速.原因是:(1)太极拳科研工作者的增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师资队伍也日渐壮大.而且,随着博士点、硕士点的增加(截至200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共45个,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从1997年只有上海体育学院一家单位增至目前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三家单位),研究生的数量也大幅度提升,各学校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发表论文量有相应的要求,这也进一步壮大了太极拳科学研究的队伍.(2)各级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加大了课题立项数量,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从事科研的资金保障.(3)体育类核心期刊有所增加,期刊发行周期缩短.如:2004年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增添为核心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等都从原来的双月刊变为现在的单月刊,大大增加了论文的刊载量.表11979—2008年来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太极拳论文统计一览表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合计篇数年份篇数0198963199055199141199262199365199483199594199695199751199862964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篇数总计1321141923362124202621731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年份论文(篇)图11979—2008年来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太极拳论文统计一览表2.1.230年太极拳科研论文研究内容分布特点据表2显示:1979—2008年间太极拳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太极拳教学方面的研究、太极拳文化研究、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太极拳技术训练研究、太极拳社会化竞赛方法、规则与赛制研究等.总的说来,这几大方向在这30年里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内容具有不平衡性.其中对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的论文量最多,为148篇,占论文总量的47.74%;太极拳文化研究65篇,占20.97%;太极拳教学方面的研究31篇,占10.00%;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30篇,占9.68%;太极拳技术训练研究,占9.68%;太极拳社会化竞赛方法、规则与赛制研究6篇,仅占1.94%.此外,太极拳在中小学的教学、太极拳产业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网络化运作、太极拳在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等涉及较少,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适当的关注与重视.2.1.330年太极拳科研论文基金课题的种类分布特点在310篇论文中,有22篇是基金课题论文(详见表4),7篇省部级课题(分别是:4个教育部博士基金课题,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个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18个厅局级课题,基金项目占论文总数的6.13%.说明国家对太极拳科学研究重视不够,立项课题主要为各省教育局和高等院校课题,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是太极拳项目是非奥运项目,国家本来就未列入重点研究项目.另外,从课题立项的分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上海、河南、福建、天津等四个省(市)地区,占基金总篇数的54.54%,这说明我国太极拳课题研究立项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2.230年太极拳科研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分析2.2.1太极拳技术训练研究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太极拳科研工作者对太极拳技术训练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如:1984年张顺江等人的《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2]28-40,23首次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以“三论”为方法,高等数学为手段,对太极拳技击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不过,1987年,学者习云太就以《〈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质疑》[3]41-45一文从6个方面对太极拳运动技击原理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再思考.刘志成等人[4]15-22运用三维高速摄影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的先进方法,对传统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理论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分析,填补了太极拳生物力学定量研究领域的空白.2000年后蔡金明[5]345-346运用力学公式:“Ft=m(v-v0)”分析了太极推手的力学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太极推手为何要十分讲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田金龙博士的《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6]57-61采用力学原理,并与太极拳演练技术紧密结合,围绕“扎根”和“拔根”对太极拳“根”的技术进行分析.此外,他还对太极拳中“沾粘连随”与“敷该队吞”两大技法进行了比较分析,[7]51-53,66得出两大技法原理一样.总之,这些论文都为我国太极拳运动技术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推动太极拳技术训练的科学化进程.2.2.2太极拳文化研究—年期间,研究者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孟乃昌[]5指出太极拳以阴阳学说表21979—2008年全国核心期刊太极拳论文按研究内容统计一览表研究方向论文数量(篇)比例(%)合计(篇)1太极拳锻炼健身价值研究2太极拳教学方面的研究3太极拳文化研究4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5太极拳技术训练研究1483165303047.74%10.00%20.97%9.68%9.68%6太极拳社会化竞赛方法、规则与赛制研究6 1.94%310表31980—2008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太极拳论文基金课题的种类统计分析课题种类论文数量(篇)合计(篇)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42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3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课题(T0902)1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JKGAC-138)16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17天津理工学院“育苗课题”18天津高教局管课题19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20103)110集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4411C16140)111集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课题(4411-S40117)1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规划课题(TWB1057)11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007Q003)114、辽宁省教育厅课题(20060474)115安徽省教委教学研究资助课题子课116福建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JB99016)11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资助项目(04C557)22219791999.847-2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知识加以研究.吴庆华[9]79-81运用石塔心理学派的思想来研究太极拳所具有的阴柔美与阳刚美、曲线美、节奏美、形神和谐美、理性美等审美特征.温力[10]1-4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太极观念对太极拳的影响.张林艳[11]60-61,57分析了太极拳运动体现出民族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天人合一观”.2000—2008期间,太极拳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张俊博士的论文[12]175-179提出:“太极拳秉承道教贵生思想,以健身、养生、悟道为旨趣.力主太极拳要以技击为末、养生为本.太极拳修炼从体育层次的‘养生’开始,经过技击,在更高阶段即哲学层次上以悟道的形式向‘养生’复归,实现自己价值定位,充分了悟自身在世界上的价值,使自我与世界达到统一和谐.”他所倡导的健身、养生、悟道的修炼过程与当下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追求理念也是一致的.郭志禹[13]57-61从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机理与文化举隅详细阐释了中国太极拳文化系统的3个子系统(运动健身、运动健心、运动养生),提出:“运动健身子系统主要适合青少年、中年人群,运动养生子系统主要适合老、弱、病人群,运动健心子系统连接其他两个子系统,适合运动健身也适合运动养生.”另外,郭志禹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考证了太极拳的养生文化,[14]49-52,59姜娟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太极拳的健身文化价值.[15]42-44总之,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颇多,成果颇富,深化了太极拳的文化含义.不过,这方面的重复性研究也较多.2.2.3太极拳现状与发展研究对太极拳现状与发展的研究始于武东的《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6]93-96此文以1994年全国太极对手赛为研究对象,从比赛弃权和取胜场次,比赛胜负比分,使用技术动作得分情况以及对运动员的有关问卷调查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表明:(1)目前太极推手总体水平低,选手差别明显.(2)技术动作单一,技术风格雷同.(3)训练体系不完善,手段不利.(4)太极推手必将成为走向世界的新型民族对抗项目.杨静[17]52-54探讨了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我国太极拳传统派别间的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竞技化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李绍成[18]64-66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历程概括为由乡村走进城市、由北方传向南方、由传统步入现代、由中国走向世界四段历程;发展特色在于其自身的本固枝荣、舍己从人、著盛研丰和益寿延年.关于社区太极拳的现状研究主要有广州市社区太极拳活动[19]99-101、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的情况[20]75-77、临沂市社区太极拳活动[21]47-49等,它们都探讨了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特征与存在的诸多问题.李旺画[22]43-46将太极拳与瑜伽进行比较来探讨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对策,吕韵钧[23]24-26将中国太极拳习练者与日本太极拳习练者进行对比得出:(1)两国参加太极拳练习的群体中主要是以离退休的中老年人为主体.(2)两国太极拳练习者在太极拳练习的时空特征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中国的太极拳练习者喜欢安排在早晨和公园等户外的公共场所进行练习;而日本太极拳练习者主要在体育馆里练习为主,并且时间安排较为分散,自主性差.综上所述,太极拳科研工作者从比赛、规则、社区、项目比较、国内与国外比较等方面对太极拳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为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略.2.2.4太极拳教学方面的研究太极拳课与其它项目体育课相比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学起来较为枯燥,而且太极拳轻灵、缓慢、柔和的运动特点与许多青年学子活泼好动的秉性并不十分吻合,因此,对太极拳的教学研究必然成为研究者关注与思考的对象.如1991年陈秀龙的《普修课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法探索》[24]57-61提出:把“分段式”教学法改变为“三环节”教学法,即抓学习动机、基础训练与套路教学.并表明,“三环节”教学法比传统的“分段式”教学法效果好.这是我国第一篇探讨太极拳教学的科研论文,开辟了我国太极拳教学、教法的研究领域.紧接着孙建国[25]53-57依据运动生理学中的诱导现象和技能迁移原理,设计了适宜太极拳初学者采用的圆运动练习方法,它能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吕广臣[26]110-111的对练法提出:从练好“站桩功”到基本功,再到套路的联系方法.杨玉冰[27]687-688以盲人为研究对象,探究盲人如何通过教学学会太极拳,开启了研究盲人太极拳教学的先河.杨春元[28]79-82,86对体育人文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体育人文研习型教法的观点,并从太极拳入手探讨了这一教法的价值取向,且对其作用和意义作了简要的归纳.此外,沈剑英的目标化教学方式[29]101-103、曾锡银的动作攻防含义[30]148-149、王汝英的探究型教学法[31]112、彭鹏的“体操式”教学法[32]96-98、杨敏的表象训练方法[33]68-69、胡勇刚的反馈法[34]8-10、邓凤巧的语言提示法[35]90、肖亚玲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36]961-962,985等论文都对太极拳教学、教学效果的提高等进行了研究,丰富了我国太极拳的教学方法,对太极拳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但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如动画模拟教学)等方法进行太极拳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对太极拳教学评价、教学测试标准方面的研究也期待着进一步开展.2.2.5太极拳竞赛、规则的研究就太极拳竞赛与规则方面的研究来说,竺玉明[37]60-63从武术竞赛的两种评分标准探讨了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评分标准及其分值比重的分配首开这一领域的研究,紧接着高娅[38]63-65运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日本武术太极拳竞赛体制的结构(即年度全国性太极拳竞赛,地方太极拳竞赛,民间太极拳竞赛等),为我国太极拳竞赛体制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但温力[39]15-18则从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的技术特点入手,认为太极拳比赛缺少竞技体育所必须的区分度,得出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的结论.并指出:“如果太极拳脱离了竞赛规则的限制,将以更自由、更多姿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发展.”笔者认为这篇论文对太极拳现行的比赛规则提出了质疑,促使我们对太极拳的竞赛体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以期找出更合理的太极拳竞赛模式.总之,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我国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制定提供相应了的理论参考,推动了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快速传播与发展.2.2.6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一直是太极拳科学研究中较受瞩目的领域,30年来学者运用运动生理、生化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来详细探讨.2.2.6.1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的基础阶段(1979—1989)1979—1989年间,这一阶段有关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的论文仅有14篇,这些论文采用相应的实验仪器与多种研究方法,对太极拳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机制[40]7-14、太极拳对人体经络波的影响[41]45-46,26、太极拳练习的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42]1-7,19、太极拳练习与“淤血”改善[43]5-8、太极拳练习对唾液免疫球蛋白含量[44]8-9、血清四类免疫球蛋白含量[45]12-14、血浆[46]66-68、心率血乳酸和血糖浓度[47]74-79、血脂、血清钙磷指标[48]1-6、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变化[49]55-58的影响、太极拳练习对肌电图[50]64-69、心室性期的影响[51]、太极拳对妇女抗衰老的作用[52]64-65等多个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与研究.总的说来,尽管这一时期我国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已比较广泛,但论文数量与研究深度都略嫌不足,这与当时武术发展的主要任务、实验条件、科研队伍等因素密切相关.2.2.6.2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8)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的论文量也迅速提升,据统计,体育类核心论文达到了134篇.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表明:(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范围很广,内容主要涉及到太极拳对人体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研究、太极拳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太极拳对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影响、太极拳对人脑功能的影响研究、太极拳对人体骨骼、脊柱的影响研究、太极拳健身强度的研究等七个方面的研究.反映出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为太极拳锻炼提高人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实证.(2)从研究方法和研究仪器上看,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数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有所提升,医学设备仪器(如Qualisys红外光测量方法、脑电图进行功率谱分析、经颅多普勒(TCD))等)的使用,增强了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的精确性.(3)从研究对象上看,中老年人是研究对象的主体,这不仅反映了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太极拳的习练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群.总之,我国太极拳科研工作者在这十几年中对太极拳健身价值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全方位的,研究的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与深化、研究对象不够广泛、实验仪器陈旧、研究方法滞后等问题.3结论与建议3.1结论30年来,我国太极拳运动的科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攀升的过程.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从单一学科研究到交叉学科研究、描述性研究到实证性研究、技术性研究拓展到多个不同领域等的研究,为我国太极拳运动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由于实验仪器陈旧,研究方法不多(主要就是实验分组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等因素,使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较少,重复性研究较多.通过30年太极拳科研论文的分析与讨论,得知:(1)太极拳科学研究内容具有不平衡性现象,大多数都集中在太极拳健身价值、技术训练、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太极拳健身价值方面的研究表现突出,为我国开展太极拳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2)国家和各级政府机构重视不够,基金课题立项偏少.(3)课题立项具有较强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上海、河南、天津、福建等4个省(市)地区.(4)研究对象不够广泛,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3.2建议3.2.1政府机关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决策部门要重视太极拳运动事业的发展,进行有目的的科研立项,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使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健康、有序的发展.3.2.2扩大研究对象以往关于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主要以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如老年人平衡功能、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问题的研究,而以儿童、少年以及青年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武术段位制进中小学的旗帜下,今后要尽量加大以儿童、少年等人群为主的太极拳健身价值研究.3.2.3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科技书刊编辑部主任李晓宪先生在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管理与科研知识培训班上讲到“低水平重复研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远离我们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和研究方法有关系.”可以说,科研方法的突破成为研究成果由量转变为质的关键点,比如尽管我国科研工作者对习练太极拳的人群进行了生理、生化、心理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实验研究仪器、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可与国外先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联合,共同研究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参考文献:[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张顺江,袁旦.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J].体育科学,1984,(3).[3]习云太.《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质疑[J].成都体院学报,1987,(3).[4]刘志成,门惠丰.太极拳推手中绷发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4).[5]蔡金明.对太极拳推手过程的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6]田金龙.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4).[7]田金龙.太极拳中“沾粘连随”与“敷该队吞”两大技法进行了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8]孟乃昌.太极拳的哲学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1987,(4).[9]吴庆华.太极拳的审美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1994,104(2).[10]温力.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J].武汉体育学院,1995,111(4).[11]张林艳.关于太极拳运动的思维方式及其民族文化精神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6,32(12).[12]张俊.试论道教哲理对太极拳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2007,(1).[13]郭志禹.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14]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15]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16]武冬.对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4).[17]杨静,王建华.竞赛规则的演变对推动太极拳发展的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8]李绍成.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19]李蓬.广州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2001,(1).[20]李之俊,沈勋章,阮恩茜,庄剑青.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21]杨永惠.临沂市社区太极拳活动的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李旺华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5)[3]吕韵钧中日太极拳练习者基本特征的社会调查与分析[]体育科学,,(5)22.J .200727.2.J .199818.。

陈小旺:太极拳是一种科学运动

陈小旺:太极拳是一种科学运动

92第9期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极拳乃是中华武术之精髓,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开、合、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无形似有形。

3月13日,陈小旺太极拳分享及体验在深圳桃园太极华藏举行。

深商总会、深商联会长庄礼祥,深商联常务会长邱玫,金蝶软件国际集团董事会主席、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联盟主席徐少春等100多人出席活动,一起分享陈小旺大师的太极养身秘笈。

陈小旺被誉为“当代太极第一人”,同时也是正统太极拳要义的持续推广者。

自八十年代末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正统太极拳,现已有30余万海外弟子。

他表示,练太极拳是一种科学的运动方式,能够使我们全身形成一个运动体系,一气贯通,起到健身的基本原则。

创造太极的鼻祖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结合针灸大成、皇帝素位以及经络学说,把武术的动作融为一体,符合人体科学,一个姿势、一个动作,都遵循人体的循环系统,而练习的工作就像把门和矿石放在炉里面烧,通过高温以后,留下铁水。

我们练太极拳不是为了动作,而是要通过动作把全身练成一个运动体系。

所以,阴阳概括了宇宙基因,一切事物发展的统一规律,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我们的思想也适用阴阳平衡,缩小误差,包括心理平衡,这个过程叫养性。

练太极拳就是要通过修身养性保证健康,同时平衡贯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是一种习练之后能保持身体和心理平衡、老少皆宜的运动。

身体如果哪一部分不疏通,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而习练太极拳则像将止水的水流加大,能对有障碍的身体产生一定的疏通作用,健身、健心。

多年的潜心钻研,陈小旺对太极拳拥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太极拳崇尚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人文化的核心。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无论是有形的身体运作,还是无形的大脑运动,都是一幅无形的太极图。

陈小旺:太极拳是一种科学运动太极拳崇尚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人文化的核心。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无论是有形的身体运作,还是无形的大脑运动,都是一幅无形的太极图。

太极拳健身的科学原理

太极拳健身的科学原理

太极拳健身的科学原理太极拳是一种古老而广泛流传的拳术。

它通过慢、均匀的动作,注重身体姿势的平衡和调整,达到健身、放松、增强身体机能的目的。

太极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广大人民喜爱和推崇。

其实,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拳术形式,并不仅仅是一种舒缓的运动方式,对于人体的健康和身心的放松有着科学的原理。

首先,太极拳的慢速运动要求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得到充分地伸展和拉伸。

这种缓慢而流畅的动作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新陈代谢。

这对于预防和缓解动脉硬化、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太极拳的运动要求身体每个关节都要得到适当的弯曲和伸展。

这种运动方式有助于增强关节、肌肉和韧带的灵活性,减轻关节的压力和疲劳感。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减少运动损伤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第三,太极拳掌握了宇宙万物相互作用的哲学理念,讲求阴阳平衡。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的左右两侧保持均衡,从而引导身体内外能量的协调流动。

这种动作要求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增强免疫系统,并提高整体能量水平。

此外,太极拳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培养心理的平静和冥想状态。

有研究表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

这是因为呼吸的调节和冥想状态可以平静神经系统,减少压力和焦虑的产生。

另外,太极拳的训练强调身体的中心力量和稳定性。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增强身体的稳定性。

这对于预防跌倒和运动损伤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年长者来说尤为重要。

总结来说,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拳术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科学的健身原理。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关节柔韧性、调节神经系统、提高心理状态和培养身体的平衡感。

因此,太极拳被大量人民选择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太极拳的运动量适中,既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进行。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和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方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传统太极拳运动,讲究自然、协调、平衡,当中的运动规律是非常有助于协调人的生理机能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

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

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1、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

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

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

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

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

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

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

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据考证,目前流行的大极拳,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系列,其中包含了“太极拳十三势”。

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朝时,武当内家拳分成了两支。

南支以宁波张松溪的“松溪内家拳”见著;北支则由山西的王宗岳在西安传给了蒋发,再由蒋发教给陈家沟的陈长兴;陈长兴后来将大极拳传给了杨露禅。

除了陈、杨两家主流外,太极拳现今还有武氏、吴氏、郝氏、孙氏、郑子(郑曼青)等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传说纷坛,先后有顾留馨、唐豪、吴图南、雍阳人、赵斌(杨澄甫的外孙)等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张三丰与今日大极拳的关系。

由于也有文件记载,太极拳可能在唐朝就有了,张三丰应是集其大成并让太极拳普遍流传的关键人物。

主要引据包括:.明代宋远桥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指宋氏太极功是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明代俞莲舟的《太极拳真义》中,指俞氏太极功是唐朝李道子所创。

.明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指内家拳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

王征南是内家拳大师,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学拳。

黄百家在他的《内家拳法》中,指张三丰是北宋微宗时候的人。

.乾宣道长严嘉康的《武当秘鉴》中,指张三丰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三拳合一为太极拳。

.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将太极传给了李瑞东,李的传人公布了陈长兴有关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陈长兴在其中讲述了他的老师蒋发,因拜王宗岳为师,而尽得内家武当派悟修的真传。

•陈蠢所著《陈氏大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所著《太极拳正宗》,明己师承蒋发。

.太极大师吴图南访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的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

陈鑫并指陈长兴在拜蒋发为师后,因族人视为耻辱,禁其再教炮捶。

因此太极十三势在陈长兴门下,可能是单独习练。

吴氏经陈鑫引荐.亲睹杜育万演练蒋发所传之太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和《十三势歌》,是现有最早的太极文献,也是太极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科学的樊氏太极拳

科学的樊氏太极拳












19 2 9
年得 知 张之江 先生 在南 京

创 立 中央 国 术 研 究 会 ( 后 改 为 中 央 国 术 馆 ) 樊 桂便 在 天 津 筹 建 中 原 国 术 研 究会 并 向 当 时 的 天 津政 府 提 出 建会 申请 1 9 3 2 年得 到获 准 后 于 当年 6 月 2 1 日 研 究会 挂 牌 成 立







开的 年全 国民族形 式体育表 演 及 竞 赛 大会 工 作 后 受 聘 到 天 津 大学 体 育 考 研 室 任 武 术 老 师 樊 桂 到 天 津 不 久 便 成 为集 河 北 形 意拳 八 卦 及 太 极 拳 于 身 的燕 赵 国术名 人 张 兆东 先 生 门下 张兆 东先 生 深 知 樊桂 的 父 亲 樊 永 庆 是 山 西 形 意 拳车 毅斋 大 师名 下 高 徒 称 樊 永庆 是 自己 的 大 师 兄 也 知 道 商 震 将 军 任 河 北 省 主 席 时 樊 桂 是 卫 队武 术 教 官 因此 对 樊 桂 高看 眼 上 世 纪 3 0 年 代初 于 学 忠 任河 北 省 主 席 1 9 3 2 年 1 0 月 到 任后 按 当时 国 民 政 府 指 示 精 神 为 准 备 组 建 河 北 省 代表 队 在 1 9 3 3 年南 京 召 开 的 全 民 运 动 会 及 为举 行 第 二 届 国 术 国 考 等事 项 做 了 大 量 工 作 由 于 国术 国 考 的 准 备 提 出 由 省 政 府 组 织 在 燕 赵 武 术 豪 杰 集 中地 天 津 卫 进 行 围 术 擂 台赛 选 拔 人 才 于 当年 1 2 月 份 告 知 国 术 界 开 始 报 名 当下 有 三 百 多人 报 名 参 加 1 9 3 3 年 4 月 当时 政 府 组 建 了 擂 台赛 的 组 委 会 和 裁 判 组 任 命 张 兆 东先 生 为裁 判 长 制 定 了 比 赛 要 求 精 武 一 其 中要 求 所 有 参 赛 者 都 要 和规则 立 生 死 状 ( 死 伤 自负 ) 到 当年 9 月 1 2 H 报名截止 时 立 状 参赛仅有六 十 九人 这 些 人 中 大有 清 朝 王 爷 和 民 国 初 年 军 阀们 的 保镖 和 武 术 界 的 知 名高 手 张 兆 东 对 其 门下 参 赛 有 自己 的 规定 不 以 多人 参赛去 拼名次 必 须 经 内部 竞 争 并 按 比 赛 规 定 的 级 别 由公 认 的 优 胜 者 人 参 赛 樊 桂 战 胜 张 兆 东 门下 中 的 所 有 高 手 如 李 子 洋 魏美 如等 获绝 对 优胜 被 准 允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形之定力现代力学可以解释,本人在《太极拳与万有引力》和《太极拳-科学-哲学》等论文中有过多次解释。

练太极拳首先是练形体的定力,行拳的第一力学应用就是人体的重力顺应地球引力的应用,符合“天人合一”的道家哲理。

方法是全身放松,立身中正,顺随地球引力,一沉到底,将头顶到脚底的全部重量通过脚底传导到地面上去,使身体空灵,这就是高手站桩不累的原因。

站桩是静桩,太极拳是活桩,高手打太极拳不会累,可以用于养拳养身。

原因是高手打拳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境界,在动态中调节身体平衡,是动中求静的活桩,若用高速相机分解动作的画面,则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无可挑剔标准静桩,这是本人在电脑中观看大师行拳的视频时的感悟。

气之定力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太极拳的行拳击技的动力是意气合一的劲能量或称气能和动态中的势能借用的技巧,不是常人的僵力拙力。

从起势到收势都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不用力。

这一条本人和他人推手时也深有体会。

每次我稍有用力时,便被对手借力失偶了,而我用意气合一的劲时,便暂时安然无恙,我的功夫不如人是另外一回事。

拳家高手的劲,单用现代物理力学是难以解释,劲是拳手“天人合一”的与宇宙能量的交换,这个气是体内的先天之气,与拳架合一的呼吸之气的融合,非但不是能耗,而是养气,对内循环于周身经络,推动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其他物质的新陈代谢,达到健身却病的养身功能。

对外循环于体内外,吸纳负离子等有益气体,积蓄于丹田,排泄体内的二氧化碳等浊气。

所以说练太极拳不是耗气,是养气,行拳的这个气就是生命的能量积蓄,并能通过意识的指挥,将能量在瞬间调节到体内的任何位置,这就是气的定力,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二层次。

心之定力太极拳在击技中以柔击化,也非常人的拙力僵力,而是柔劲,这个柔劲就是借地面的反弹力,转化为由脚到手的螺旋运动的缠丝涌劲,加上丹田气的膨胀形成的绷劲作用于对手,通过圆弧切线原理,在与对手接触点上可以无限放大和万向变化物理学上称为波,以及空灵的意识听觉,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的主动权,借天借地,因势而变,应敌而动,牵动对手失去重心而克敌制胜的玄机,外人称“四两拨千斤”。

如何科学的修炼太极拳

如何科学的修炼太极拳

如何科学的修炼太极拳
吴联军
【期刊名称】《文体用品与科技》
【年(卷),期】2012(000)018
【摘要】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的核心是
技击,技击属于竞技体育的范畴,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人体的潜能,发挥最好的运动水平。

竞技体育所必备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必备基础,太极拳的修炼,除了对这些形体素质的要求之外,对人体的筋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对人体的气血和神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将形体、气血、神意三方面的要求都修炼完成,方可步入纯太极的大门。

形体、气血、神意有机的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三方面密切相连、密不可分,同时又各具其特性和作用。

【总页数】1页(P7-7)
【作者】吴联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 221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太极拳修炼感悟——太极拳功能之研究 [J], 张宝银
2.“净意虚空”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境界——对原始太极拳盘架行功的新认识 [J],
杨德川;
3.『净意虚空』是太极拳修炼的高境界——对原始太极拳盘架行功的新认识 [J],
杨德川
4.太极拳修炼与个人修养 [J], 吴颖锋;薛奇英
5.太极拳内劲的修炼方法 [J], 耿向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据考证,目前流行的大极拳,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系列,其中包含了“太极拳十三势”。

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朝时,武当内家拳分成了两支。

南支以宁波张松溪的“松溪内家拳”见著;北支则由山西的王宗岳在西安传给了蒋发,再由蒋发教给陈家沟的陈长兴;陈长兴后来将大极拳传给了杨露禅。

除了陈、杨两家主流外,太极拳现今还有武氏、吴氏、郝氏、孙氏、郑子(郑曼青)等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传说纷坛,先后有顾留馨、唐豪、吴图南、雍阳人、赵斌(杨澄甫的外孙)等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张三丰与今日大极拳的关系。

由于也有文件记载,太极拳可能在唐朝就有了,张三丰应是集其大成并让太极拳普遍流传的关键人物。

主要引据包括:.明代宋远桥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指宋氏太极功是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明代俞莲舟的《太极拳真义》中,指俞氏太极功是唐朝李道子所创。

.明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指内家拳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

王征南是内家拳大师,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学拳。

黄百家在他的《内家拳法》中,指张三丰是北宋微宗时候的人。

.乾宣道长严嘉康的《武当秘鉴》中,指张三丰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三拳合一为太极拳。

.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将太极传给了李瑞东,李的传人公布了陈长兴有关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陈长兴在其中讲述了他的老师蒋发,因拜王宗岳为师,而尽得内家武当派悟修的真传。

•陈蠢所著《陈氏大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所著《太极拳正宗》,明己师承蒋发。

.太极大师吴图南访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的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

陈鑫并指陈长兴在拜蒋发为师后,因族人视为耻辱,禁其再教炮捶。

因此太极十三势在陈长兴门下,可能是单独习练。

吴氏经陈鑫引荐.亲睹杜育万演练蒋发所传之太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和《十三势歌》,是现有最早的太极文献,也是太极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令人确信,太极举的原版应只有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十三势,以“人刚我柔”的“走”,和“我顺人背”的“粘”字为诉求,其实践则以揉手(推手)、大捋为主。

在《十三势歌》中,还出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字句,显示王宗岳并非以纯武学的角度来推广大极,拳术之外,也注重健康与长寿之道。

王宗岳的阴符枪则是太极札杆的前身。

陈长兴为陈家写下的有关太极著作有《太极拳十大要论》、《用武要言》等,立论精辟,是陈家有关太极拳最早的著作。

在他的《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明确地为太极拳的刚柔属性做了解释:“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沾、连、随、腾、闪、摺、空、棚、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由于目前的陈氏太极中并无“棚”、“捋”、“挤”等字眼,说明太极拳自陈长兴后,十三势可能是单独习练,直到陈长兴教给杨露禅,经杨家的改革,将十三势融入陈家武功。

至于刚柔并济的诉求,可能出自陈长兴的体会,太极拳的心法是柔的,但全身肌肉必须刚强,才能有效传导经全身重力与地表压缩、反弹而来的能量,固然筋肉、骨骼只是在力学上的桥梁,但桥梁必须刚强,才能承受重力;反过来说,人体的任何动作,必须先放松肌肉,才能快速收缩运动,太极拳讲究的是动作前完全的放松,如果还没动心意就已经硬了,肌肉早就收缩变硬,想快也快不了。

此外,从诸多手法、步法、身法、实战技巧看,太极拳自此已融入这武林世家,而自成一格。

陈家第十六代的陈鑫,著书立论,使陈家武学的源流泛太极化。

他扩大了陈长兴与太极拳的关系,促成陈家武学冠上“太极”之名。

陈鑫的著作甚多,有《太极拳经谱》、《太极拳缠丝法诗》、《葛手十六目》、《葛手三十六病》、《太极拳图说》等,他将陈氏的缠丝劲系统化,对太极力学与运用有精辟的研究。

陈鑫对当时推手(葛手)的许多弊病,观察入微,如果现行的推手系统能体会他的心意的话,就不会像斗牛和摔跤般,惨不忍睹了!陈家因远处河南,其发展不如地处京城的杨家快,唯一让人开眼界的,应是l 928年陈发科(1887--1957)到北京的展示,据说他技惊四座.劲力惊人。

在他积极推广下,以刚柔并济为主的陈氏第一、二路拳,吸引了许多以武艺为目的的学习者,目前也有走纯柔健康路线的拳架,以加强推广。

杨家在推动太极拳上功不可没。

杨露禅受聘在端王府教拳,与次子班侯、三子健候名满京城.班侯更被誉为“杨无敌”。

据说杨露禅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因同在王府教拳而认识,二人曾比武三日,不分上下,彼此都很称许对方。

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推广拳艺最力,在其学生的协助下,著有《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

至此杨式太极拳走纯柔的路线,吸引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学习者,风行全国,目前已普及于世界每个角落。

受到陈、杨二式的熏陶,更有吴式(吴鉴泉)、武式(武禹襄)、郝式(郝为真)、孙式(孙禄堂)等太极拳诞生,目前以杨式最为普遍,陈、吴式次之。

其中,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等,是最早,也是最精辟的太极力学与哲学的经典之作,与王宗岳的著作一起,成为往后各家各派的理论基础,其功至伟。

杨澄甫弟子之一的郑曼青,以其深厚的知识,将老子和中医思想进一步融入太极拳,对太极拳在美国的生根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主要文论有“陆地游泳说”、“接地之力”等。

日前的太极拳有两种不同的夙求,一为健身,一为武术,两者均有助于修身养性。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与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同属内家拳,其力学基础也比一般武术复杂,较难理解,也较易失之于有形而无体,丧失其实质而不自知,其特点要之如下:1.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均可成就内劲,老而弥坚。

2.人体的重力集中,重心只放在一脚,地表单方向回馈重力,没有分力。

3.全身是一体成型的转动,脚底是转轴。

4.利用地表回馈的能量,全身肌肉的同步起始没有个别的关节运动。

5.上半身肘关节没有明显屈伸的动作,从肩至手如一个连杆般运动。

6.用大脑的意念(气)透过运动神经,整合全体的肌肉运动。

7.被动开始,主动攻击;后动而先至,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触觉、胆识。

8.利用别人的力量还击,四两拨千斤。

由于太极的易学难成,非经名师指点:无法得其精髓。

名师难求.且不乏“名”而不“明”者,所谓“知难行易”,正如太极拳的学习过程。

相对的,如跟对师傅,学到正宗的心法,往往可省下数十年的光阴。

一旦豁然理解,必将—日千里,功力猛进,或可成为太极传说中的人物,度过一个充实、健康的人生。

内家与外家劲力曾有很多武术家不厌其烦地比较内家与外家功夫的异同,其中不少入主张,少林功夫是外家的,武当则是内家的。

由于太极拳传由武当的始祖张三丰所创,自然也列入内家的行列。

此外,形意拳和八卦拳也是一般公认的内家拳,与太极拳鼎足而立。

事实上,不论是内家或外家的功夫,内外的修为均普遍存在,因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灵与肉体的良好结合。

因此,即使是少林的武功、易筋经和六合心意拳也很难说它们不是内家的。

随着时代的演变,内在的潜移默化,更受到普遍的重视,内外家的区分也就更难了,它不能单纯地以攻防动作的物理分析来划分.也没有确切的规格。

曾经有人为内家和外家的武者外貌,作了下列的比较(如图):.眼睛:外家炯炯有神,内家则目光内敛。

.手臂:外家张于张臂,耀武扬威;内家则双手抱元,守住丹田。

.说话:外家宏亮威武,内家雄浑深沉。

太极拳的源流众说纷纪,一般公认的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一开始可能是以太极十三势为主,即;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并以推手和大捋为主要训练的方法。

这种高不可测的武功,是借助重力与地表间的回馈,以脚踩后地球的反弹力来发劲,力距自地面起,力距之长为各种武术之冠,但外在动作看来轻松自如,神秘的力量被后人尊为内家武功,非大智慧者不可能创此绝技。

王宗岳的学生蒋发到陈家沟后,展现太极绝技,授徒陈长兴。

可能受传统观念约束缚,这十三势松柔的绝技仅止于陈家私练和密授.与带有少林色彩的陈家武功有所不同,由于陈式家谱中对其武艺的叙述并无“太极”的字眼,现行陈式第一、二路武功的太极两字,也可能出现于陈长兴之后。

尽管如此.风格独特的陈式太极,可能已融入了太极的内涵,尤其是与陈长兴有关的支流门派。

陈氏太极的动作刚柔并济,身体如螺旋般地运动,充满爆发力,吸引了许多练武者的投入。

后来,陈长兴将技艺传给了长工杨露禅,除了陈家固有的拳架外,更将十三势教给了杨露禅。

其后,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将陈家武功与太极十三势融合,并发展出一套以健身为主的松柔拳架,就是时下流行的杨氏太极,成为最普遍的健身运动之一。

因大势所趋,陈氏也出现仅有松柔动作的保健版。

自然的,以十三势为主的推手、大捋、发劲等秘密,只有入门后再精选的弟子才学得到,更因其原理精致,四肢发达也不见得体会得出,更难从拳架中学到内劲。

难怪这种即使在“门内”也未必学得好的武功,被视为内家武功。

然而,太极拳之所以被视为内家武功,早在它们的拳架变成又慢又柔之前,就已如此,究竟我们应如何为内家功夫下定义呢?以下各点,可供参考:1.在战略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2.当我们被内家劲力打倒或推飞之际,接触在身上的部分,并末感觉劲力应有的压力或冲击,而是松柔的触觉,但威力之大又无法抗拒。

3.内家高于有神奇的根,可在谈笑风生中让许多人百推不动,犹若高山盘石,令人敬畏。

4.内家高手有惊人的抗打和抗踢的能力,仿佛有铁衫或金钟护身般。

5.内家师父在发劲或承接外力击打时.经常是笑颜常开、轻松自如的样子,外在的动作少而静。

6.训练的过程文静,没有电影情节中又喊又叫,又蹦又跳的情形。

所渭“以静制动”,突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被动哲学;然而,太极拳在对手处处表现出进击倾向下,却能拥有“被不动,我不动;被微动,我已动”的灵敏度。

再加上推人时,轻轻一触,往往可将人推飞数尺之外,这种神秘的作风与力量,让人觉得这种力量异于一般的力学习惯,从外在看不出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是给予“内家”的称号,以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武术印象。

不过,客观而言,以静制动应该是武功高深、观察力敏锐的表现,可以是各种武术家的武学修养之一,并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内家功夫才具备。

我们毋宁以科学的力学角度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对执著于内家特色的武术家来说,如何将太极力学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让未曾开过眼界的人大感不可思议,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责任。

然而.内家的表现,绝非只把招式动作打得很慢很静,就可自诩为内家武者,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掌握其力学原理,使劲力在几乎没有臂部屈伸的动作下,发出惊人的威力,才称得上是内家高手,其秘诀就在于向地球借力量,即太极大师郑曼青所谓的“借地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