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招式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以其深奥的力学原理而受到广泛关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首先,太极拳强调下蹲的重要性。
下蹲动作有助于降低中心重心,增加身体稳定性。
下蹲使骨架和肌肉处于均衡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促使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自由地运动和发力。
此外,下蹲还有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使练习者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力量和耐力。
其次,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之一。
放松指的是练习者在进行各个动作时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松弛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摩擦和阻力,提高身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放松还有助于减少肌肉对关节的压力,避免关节受伤。
同时,放松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呼吸深度和平衡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力量的干扰。
内合外开是太极拳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
内合指的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密集的力量球。
内合有助于提高力量的集中程度和穿透力,使太极拳的攻击更具威力。
外开则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扭转来释放出内部聚集的力量。
外开的目的是将内力转化为外力,以达到对敌人的击打和推动。
内合外开的力学原理使得太极拳的攻守兼备,既有攻击力又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是太极拳的转动。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转动来发力,使整个身体都能参与进攻和防御。
身体的转动可以提高力量的速度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连贯。
转动力学原理的运用使太极拳的动作既能够迅速击打敌人,又能够快速回到防守位置,使练习者具备更高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最后,太极拳还利用重力来增加力量和稳定性。
太极拳的练习者会利用身体的姿势和重心的分布来合理利用重力。
通过合理利用重力,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发力和抵抗外力。
重力的利用也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和受伤。
因此,了解和应用重力力学原理对太极拳的练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武 澄 清 讲 : “ 两 拨 千 斤 ,合 即 拨 也 。 此 宇 能 四 悟 ,真 有 夙 慧 者 也 。 马 虹 先 生 讲 , 要 拨 开 千 斤 来 ”
力 , 先 合 住 它 , 而 后 顺 着 它 ,顺 其 势 ,借 其 力 ,在
顺 遂 中 加 一 点 自 己 的 力 ,拨 开 它 ,使 之 落 空 ,就 可 以 以 小 力 胜 大 力 。 通 常 讲 “ 能 合 ,谁 能 赢 ” 便 谁 , 是 这个道 理 。
在 只 有重 力或 弹 力 对 物体 做 功 的条 件 下 ( 者 或 不 受 其 他 外 力 的 作 用 下 ),物 体 的 动 能 和 势 能 ( 包
括 重 力 势 能 和 弹 性 势 能 ) 发 生 相 互 转 化 ,但 机 械 能 的 总量 保持 不 变 ,这个 规 律 叫做 机 械 能守 恒定 律 。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主 要 实 现 势 能 和 动 能 的 转 化 ,将 人 体 的 重 力 势 能 或 弹 性 势 能 转 化 为动 能 , 以达 到 锻 炼 人 体 机 能 或 技 击 的 目的 。 这 种 能 量 的 转 化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表 现 得 最 为 明
显 ,特 别 是 发 劲 时 的 “ 活 弹 抖 ” 松 活 弹 抖 发 劲 松 。
是 在 周 身 放 松 的 基 础 上 , 由 大 脑 指 挥 , 以腰 脊 为 总 枢 纽 ,结 合 丹 田带 动 , 以 螺 旋 弹 抖 的 形 式 调 动 全 身 力 量 节 节 贯 穿 ,集 中 到 一 个 发 射 点 上 , 一 瞬 间 以迅 雷 不 及 掩 耳 的 速 度 从 肢 体 的 某 一 部 分 爆 发 出 来 , 产
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是一种对抗练习,在战术上,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在技术上,讲究沾粘连随,发放寓于引化,十分注重用力技巧。
重心稳定的要素
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平衡,迫使对手倒地或移出界外为目的。
所以稳定重心,保持自身平衡,是战胜对方的防守基础。
根据平衡规律:平衡稳定的大小与人体重心垂线的投影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许多太极拳论著中都强调“中定劲”是稳定重心的关键,并对身体任何保持中定作了详尽的论述。
推手在体势要领方面讲求尾闾中正,上下一条线,两手旋转不离正中,腰部要松沉,胯、膝要松活,这些要领都是为了使重心垂线投影点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尽可能降低重心高度,使各方向的稳定角为最大值。
由于人体的支撑在下方,两脚支撑面狭窄,属于不稳定平衡,而人体重心的特点又是随动作而变化,当人体受力发生前俯、后仰、侧弯时,重心可能偏移至体外,发生倾倒或移动。
推手讲求周身均有虚实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手
1
法、步法、身法诸方面。
人体在受外力作用,重心偏离支撑面的时候,通过步型调整,步法变换,使两脚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朝有利稳定重心的方向变换虚实,构成新的支撑面;或通过手法、身法的变化,降低重心高度,来稳定重心。
这些有助稳定重心的“补偿运动”,就是为了使身体重心垂线随时保持在支撑面内。
使重心在支撑面内保持最大的平衡角,这是从力学角度保持人体稳定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周身虚实变化,使人体机能处于最有利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倾能力,为发力创造有利条件。
这是人不同于机械体,从生理角度构成平衡稳定的基础。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功夫炉火纯青。
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
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完全运用内气功力。
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
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
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
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绝技演练视频【一】/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视频【二】/u58/v_NDgwNTYyMzE.html/u19/v_NTcxNjAwNTY.html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视频【三】/a/4608892-1872097305.html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太极拳名家李和生名片李和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炎黄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日本中日友好协会名誉理事。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作者:顾杰郭振兴王万宾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12期【编者按】武术功架发力来自三个力源:传递力、整体冲撞力和相对冲撞力。
本文用牛顿定律研究了太极拳,发现杨澄甫的大架和牛顿定律不谋而合。
本文分析了杨澄甫架的弓步“三力源”对推力的影响。
结论是弓步适合于发推力,“三力源”都增加了弓步发推力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杨澄甫架的坐步“三力源”对拉力的影响。
结论是坐步适合于发拉力,增加了坐步发拉力的能力。
坐步也能发推力,但发推力的能力不如发拉力的能力强。
两方推手,弓步推胜坐步推,这印证了古典理论—“发劲如放箭”。
弓步也能发拉力,但发拉力的能力不如发推力的能力强。
两方推手,坐步拉胜弓步拉,这印证了古典理论—“引进落空”。
引言师祖杨露禅(1799—187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
后来被荐往北京,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较量,一发必成功,遂被誉为杨无敌。
先师杨澄甫(1883—1936)自幼随父学拳,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
澄甫公武功盖世,口德与手德并重,时时处处,谨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样也。
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满天下。
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
澄甫公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拿住对方劲路,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
先师伯杨少侯(1862—1930)的推手讲求“圈子要小,用劲要巧”、信手相应、应物自然,制人于“莫名其妙”中,发放风格与其弟澄甫有别,言“发人不在猛远,而贵在取别人的重心离地,重心已起,即别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样便怎样,又何须发人于千里?原处起、原处落会更凶更猛……所谓兵不厌诈,计胜人也。
指上打下,声东击西。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一、合力原理应用合力也叫叠加力。
它的原理也就是避开对方攻击,顺着对方的力,加上我的力,两力作用于对方身上,是合力的应用。
在推手中就是以小力打大力,以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双方在盘手中,对方用双手推我胸部,我即落胯、下沉,两手下捋,同时转身退步,将彼前倾而跌地。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牵羊的道理。
又例如在盘手中,我双手推彼胸部,彼接我之力,后退牵羊,紧跟着我即上步前推,使对方失势后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推舟的道理。
使用此原理,要注意体现“柔”、“顺”、“随”三字。
柔就是柔化引动对方的重心。
顺就是顺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顺势顺劲而加力。
随就是彼走我应,人去我随,我始终舍己从人,跟随而去,得势而合,伺机取胜。
二、惯性原理应用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
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中叫惯性。
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例子,如人们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站立着,驾驶员突然急刹车,人们也就向前晃动,甚至发生跌仆。
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
利用惯性原理是太极推手顺势借力的理论依据,对对方的攻力,要讲究粘随不死顶硬抠巧妙地运用惯性原理。
既能减轻自己的体力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使对方陷入被动而失去平衡。
例如双方在推手中,我用意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认为时机已来就用猛力抵抗,只想推我出线,我即让步松手,使对方身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去而失去平衡,或对方用大力向我进击而来,我用�蚓⒔佑�,他用更大力击我,我速松手,使对方向前而落空。
这就是惯性原理运用的具体体现。
又如,当对方全身向前运动时,我运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刹车”,并加大他上体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惯性,这时对方如不相应地动步相随,就会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后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才不致被对方利用我的运动惯性。
在推手中运用惯性可减轻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性必须冷静、沉着、恰到好处。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习拳者都知道太极拳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力量,这也是太极拳的特点。
那么太极拳的化劲和法发力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欢迎阅读!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化劲的力学原理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
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
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
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做此运动让你舒筋壮骨吃好睡好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
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化劲的物质结构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2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2化劲的操作和形成现以轮轴结构为载体,再做一个模拟实验。
化劲在这个载体上的操作和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化劲的蓄势阶段,目的在于建立不稳定的平衡。
用一个很大的外部作用力千斤之力,紧紧压在轮子的边缘上,并使外力的方向通过轮子的中心,由此,外力对轮子的力矩等于零,外力再大,也不能使轮子转动,于是外力和轮子组成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系统,外力和轮子都具有平衡的不稳定性。
第二阶段――化劲的爆发阶段,目的在于具体地实现化劲的两个功能,操作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以小化大的操作。
用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施加在轮子上,作用点为轮子上任意点。
由于此时轮子和外力都已进入不稳定状态,于是干扰力就能有效地拨动轮子,然后轮子就能有效地拨动外力。
这个过程就是以小化大具体实现的过程,施加干扰力就是以小化大的爆发和开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一种表现形式――四两拨轮子,轮子拨千斤。
化劲的第一个功能至此操作实现。
这里还要对干扰力的作用和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施加干扰力以前,虽然外力早就作用在轮子上,但因外力通过轮子中心,不能推动轮子转动,而干扰力则可推动轮子开始转动,是启动轮子转动的动力。
在轮子启动后,外力偏离轮子中心,就能推动轮子转动,成为轮子继续转动的动力。
在轮子启动后,干扰力的作用宣告完成,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退出现场。
干扰力是一个瞬时的作用力。
它不拘形式,敲打一下、振动一下都可以,关键在于形成干扰作用,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
第二步,改变外力方向的操作。
使外力改变方向的动力,不是其它而是外力本身。
在轮子转动的过程中,外力和轮子相互作用,外力给轮子一个作用力,而轮子则给外力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具体作用,就是促使外力改变方向。
然而这个反作用又是来自作用力,即来自外力本身,因此可以认为外力的改变方向是外力自我作用的结果。
同时,外力改变方向也离不开轮子的参与,轮子是中介物,是产生反作用的载体,可以认为外力改变方向是轮子对外力借力还力的结果。
太极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太极拳「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武禹襄《打手要言》说:「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也就是说太极拳是「借力打力」的一种武术。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意思是说:「打太极拳时,是由我自己来发动这个太极拳的机器,但是这个发动机器的连续动力,却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
」当我借到别人的力量发动了我的太极拳的机器,这个机器一启动之後,继续受到别人动力的持续作用,就能够更有效地运转,而产生太极拳各种优异的战斗效能。
太极拳就像一个「闭回路系统」,所谓「闭回路系统」就像现代马桶一样,你按下冲水开关,那个开关就拉开出水孔,让水从水箱中冲出,将马桶里的秽物冲到化粪池。
在这过程中,水箱里的水一旦流出来,水箱里的浮球又会往下落,落到一定的程度,又启动了出水口,水就从水管中供应进来,一直到浮球浮到一个高度,又自动压住出水口,这时水箱的水又停在水满的状态。
譬如水塔的「闭回路系统」,其目的是维持水塔内的水位高度。
动作流程是这样的,当水一直从进水口流进水塔内时,由於水位的上升,连带使得浮球跟著上升,这时浮球的上升牵动著槓杆,而当浮球到达原先设定的高度氶A进水口的盖子也同时盖起来了。
同理,当水位下降时浮球也跟著下降,而槓杆连动使得进水口处盖子被打开且让水流进来。
重复上面的动作,水位就会永远被维持在设定的高度了。
又假设这是一个没加盖的水塔,即使遇上雨天,水塔也依然可以维持水位在原先设定的高度。
太极拳从别人借到的持续动力,经过太极拳的控制器之後,所形成的作用不再是原来借到的力,而是形成各种有效的反击功能,反击对方;如果对方不断地施力,太极拳就不断地借力,让机器运作,再借由机器里的控制器,作出各种反击。
这就是太极拳的「闭回路系统」。
太极拳所谓的「借力打力」并不是把别人身上的力量从左手借过来,再从右手打出去;也不是别人有一百斤力量,我就向他借一百斤力量,然後用这一百斤力量回击他。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的「机」就是太极拳「闭回路系统」,这个「闭回路系统」,经过良好的设定,在启动之後,会像马桶和水塔一样,达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作用。
揭秘太极拳_运行方式的原理_顾新法
太极拳实战讲究以势赢人,实际就相当于“仗势欺人”。
双方在推手时,一方虽然力气大于另一方,但是不掌握太极劲法,一旦失势,无从对抗,就会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后果。
这如同古战场上甲方兵强马壮,乙方虽然力量薄弱却占据了山上有利地形,待对方进入狭窄山谷,乙方从山上向下放滚石檑木,此时,甲方虽然比对方战斗能力强,但是也只有被打,无还手之力。
由此可见,双方对垒,取势的重要性。
太极推手实战的占势,虽与作战方式不同,但道理一样。
首先要明了对方进攻的意图,当对方推来,我用手臂与他打来的部位接触,运用“粘、黏、连、随”的方法感知和掌握对方力的动向,将对方来力在运行中化解并引向背势,然后进行反击。
这个过程都是在太极拳“∞”运行方式中运用内功技法来进行的。
一、太极“∞”运行方式的内容(一)太极拳“∞”运行方式的理论根据对照太极图,以双脚之间的横向距为直径,画一个圆为底盘,它代表了太极拳在定步时的运行范围。
双脚为支撑点,身体重心则在此圆中沿着正“∽”或“反∽”(“~”)路线运行。
圆底盘的“~”轨迹恰恰勾画出一对方向相反的阴阳鱼形。
鱼的图形和黑白颜色表示身体重心在双腿上,为一虚一实。
圆盘上的“~”曲线是对称的分界线,画出一对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阴阳鱼形,代表“虚、实”是互变的,表示随身体渐渐移动,支撑重心的腿由实渐渐变虚,同时,另一腿则渐渐由虚变实。
圆底盘中间的这条“~”分界曲线,还表明我腿脚及胯将身体移动时的运行轨迹,其两侧的大小相等阴阳鱼形还表明,身体在移动中用旋转劲调整着身形,保证身体两侧的对称运行,以达到身体平衡、中正。
太极图的黑白眼,白鱼黑眼,则表示,重心腿为“实中含虚”,虚腿则“虚中有实”,这就要求支撑重心的实腿“不全然占煞”,虚腿“不全然无力”,要求双腿曲蓄有余,为太极“∞”往复运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太极图显示了“一阴一阳为一太极”。
那么,一正“∽”与一反“∽”(“~”)相合,组成了一个“∞”形,它表示完成了太极拳运行的一个往复周期。
浅谈太极拳中的“力”与“劲”
方威力大得多 的原因。吴图南先 生有言 :所谓太极劲 乃学 ‘ ’ “ 力
也 。”他将我们与生俱来 的或通过 锻炼 而得 到的力 称之为 “ 本 力 ”也就是 我们通 常所 说的“ , , 力” 而将通过 太极 拳或太极 功训 练得来的力称为太极 “ 。 劲”
3 太 极 拳 中“ 与 “ ” 强 身 作 用 力” 劲 的
对太极拳动作初学者多不习惯 ,往往要 消耗许 多不必要的 能量 。 这是 因为有些对完成动作是无用的 , 甚至起妨碍作用的肌 肉也参加工作 ,结果不该用力的地方由于肌肉的紧张和收缩而
出现僵力 ,而该用力量 的地方却 由于对抗肌的放 松不协调而被
松 的前提下 , 以螺旋形式发 出来 的与真气相结合的力 , 是能够达
带是 运动装置 的消极 部分 ( 杠杆 )肌 肉收缩 则为运动 的积极部 ,
提到太极拳 , 提到“ , 劲” 我们会 自然而然的想 到练习太极 拳 时常提到 的一句话 :太极用意不用力 ” “ 。然而 , 这里 的“ 不用力 ”
并不是否认 太极拳 中“ 的存在 , 力” 而是强调 太极拳 中所用之力
都是 以劲力为基础 的。陈式太极拳家陈长兴有言 :太极拳千变 “ 万化 , 无往非劲 , 虽不侔而劲归一 。 “ 势 ”劲归一” 即是强调太极劲 的整体性。而太极拳 的 “ 阴阳相济” “ 、刚柔兼备 ” “ 、上下相随 ” 、
“
一
中国传统医学认 为 , 劲与力皆产生于“ ” “ ” 气 。 气 之流行于血
太极拳运 动中 , 无论是太极拳 单练 、 练还是太极推手 , 对 都
关系到“ ” 劲 的运用 。无论是 “ 、捋 ” “ 、按 ” “ ” “ ” 拥” “ 、挤” “ 、采 、捌 、 “ ” “ ” 还是“ 、粘 ” “ 、随 ”“ ” “ 、顺 ” “ ” 肘 、靠 , 沾” “ 、连” “ 、来 、叫” “ 、送 ,
试析太极拳技击运动中的力学原理
随 着北 京 申奥 的成 功 , 我 国 各 地 正 蓬 勃 兴 起 一 股 全 民 健 身 运 动 的热 潮 , 极 拳 是 人 们首 选 的运 在 太 动 项 目之 一 。 清 晨 , 们 只 要 留 意 市 区 中 的 公 园 、 林 、 场 、 边 空 地 等 处 , 可 看 到 有 一 批 批 参 练 在 我 树 广 河 就
太 极 拳 的 人 。 是 因 为 , 极 拳 不 仅 具 有 健 身 的 作 用 , 且 有 它 独 特 的 医疗 作 用 。 此 , 们 有 必要 对 太 这 太 而 为 我 极 拳 运 动 进 行 分 析 与 研 究 。 文 仅 太 极 拳 在 技 击 上 对 力 学 原 理 的 运 用 予 以 剖 析 , 根 据 个 人 的 学 习 和 本 并 探索 , 较为基本 的几个要点 , 进一步地分析与研 究 。 把 作 1 太 极 拳 的 用 力 符 合 牛 顿 运 动 定 律
影 响 他 自 己 的 重 心 。 太 极 拳 者 , 这 种 情 况 下 , 然 要 动 步 相 随 , 保 持 自 己 的 平 衡 , 我 们 在 遇 到 电 练 在 必 以 如
车 突 然 停 止 时 应 当 趁 势 向前 迈 步 以 免 倾 跌 , 同 样 的 道 理 。 是 2 太 极 拳 的 慢 力符 合动 量 定 理 首 先 举 日常 生 活 中 的两 个 例子 :1 ( )在 天 平 的 两 个 盘 上 各 放 相 当 重 量 的 物 体 , 其 平 衡 。 时 , 用 使 此 如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传统太极拳运动,讲究自然、协调、平衡,当中的运动规律是非常有助于协调人的生理机能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
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
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1、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
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
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
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
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
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
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
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
太极的原理
太极的原理
太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武术等领域。
它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补性原理:太极中,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观念非常重要。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本特性使得它们具有相互补充、互相转化的特点。
例如,在太极拳中,身体的动作需要通过阴阳力的调和来实现平衡和协调。
2. 动静转化原理:太极拳的动作以圆圈形式展现,通过缓慢而连贯的运动来体现内外动静的转化。
动作的过程中,身体有时处于静止状态,有时又处于运动状态。
这种动静的变化不仅呈现了太极的美感,也具有培养身体平衡、柔韧性和力量的作用。
3. 能量传递原理:太极强调内部能量的培养和运用。
通过身体的放松和呼吸调控,将内部的能量转化为外部的力量。
在太极拳中,发力不是依靠肌肉的用力,而是通过内劲和外劲的配合来实现。
这种能量传递的原理使得太极拳有独特的防御和攻击方式。
4. 心身合一原理:太极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平衡。
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还可以培养心理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太极拳注重内外一致,身体的动作需要与心理的状态相协调,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体而言,太极的原理基于阴阳互补、动静转化、能量传递和
心身合一的概念。
通过练习太极,人们可以实现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太极拳人体劲力的本源
的 “ 体 劲 力 ” 人 。 太 极 拳 一 代 宗 师 杨 澄 甫 在 其 论 著 《 极 拳 术 十 太 要 》 写 道 : 用 意 不 用 力 。 太 极 拳 论 云 , 全 是 用 意 中 “ 此 不 用 力 。 练 太 极 拳 全 身 松 开 , 使 用 分 毫 之拙 劲 , 不 以
是 气 血 流 注 , 日贯 输 , 流 全 身 , 时 停 滞 。久 久 练 日 周 无
习 , 得 真 正 内劲 , 太 极 论 中所 云 ‘ 柔 软 , 后 能 则 即 极 然
极坚 刚 ’ 。 极 功夫 纯熟之 人 , 膊 如 绵裹铁 , 量 也 太 臂 分 极 沉 。 练 外 家 拳 者 , 力 则 显 有 力 , 用 力 时 则 甚 轻 用 不 浮 , 可 见 其 力 乃 外 劲 浮 面 之 劲 也 。 外 家 之 力 最 易 引 动 , 不 足 尚也 。 ” 故
动 的 劲 力 , 然 是 “ 发 于 骨 , 发 于 筋 ” 必 力 劲 。
根 据 理 论 力 学 , 连 杆 结 构 是 静 定 结 构 , 稳 定 三 是 结 构 , 最 大 承 受 重 量 。 重 时 运 动 员双 臂 与 双 手 间 能 举 的 杠 铃 杆 , 成 稳 定 的 三 连 杆 结 构 。 太 极 拳 “ 发 于 构 力 骨 ” 要 求 发 力 到 骨 , 能 掀 掌 拔 根 , 能 飘 浮 , 使 , 不 不 要 骨 最 大 限 度 承 受 外 力 , 这 与 力 学 的 稳 定 理 论 完 美 融
的 关键 , 说 明 太 极 拳 向 外 劲 力 也 必 须 有 感 受 , 分 量 “
极 沉 ” 对 太 极 推 手 打 中另 一 个 体 而 言 , 是 太 极 拳 是 这 的外 劲 。 另 外 , 极 拳 的 内 劲 通 过 人 体 经 络 , 以极 太 可 大 地 调 节 人 体 外 劲 的 强 度 、 向 与 爆 发 点 , 式 与 陈 方 杨 式 太 极 拳 宗 师 们 在 此 方 面 有 许 多 指 导 性 阐 述 ,他 们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形之定力现代力学可以解释,本人在《太极拳与万有引力》和《太极拳-科学-哲学》等论文中有过多次解释。
练太极拳首先是练形体的定力,行拳的第一力学应用就是人体的重力顺应地球引力的应用,符合“天人合一”的道家哲理。
方法是全身放松,立身中正,顺随地球引力,一沉到底,将头顶到脚底的全部重量通过脚底传导到地面上去,使身体空灵,这就是高手站桩不累的原因。
站桩是静桩,太极拳是活桩,高手打太极拳不会累,可以用于养拳养身。
原因是高手打拳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境界,在动态中调节身体平衡,是动中求静的活桩,若用高速相机分解动作的画面,则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无可挑剔标准静桩,这是本人在电脑中观看大师行拳的视频时的感悟。
气之定力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太极拳的行拳击技的动力是意气合一的劲能量或称气能和动态中的势能借用的技巧,不是常人的僵力拙力。
从起势到收势都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不用力。
这一条本人和他人推手时也深有体会。
每次我稍有用力时,便被对手借力失偶了,而我用意气合一的劲时,便暂时安然无恙,我的功夫不如人是另外一回事。
拳家高手的劲,单用现代物理力学是难以解释,劲是拳手“天人合一”的与宇宙能量的交换,这个气是体内的先天之气,与拳架合一的呼吸之气的融合,非但不是能耗,而是养气,对内循环于周身经络,推动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其他物质的新陈代谢,达到健身却病的养身功能。
对外循环于体内外,吸纳负离子等有益气体,积蓄于丹田,排泄体内的二氧化碳等浊气。
所以说练太极拳不是耗气,是养气,行拳的这个气就是生命的能量积蓄,并能通过意识的指挥,将能量在瞬间调节到体内的任何位置,这就是气的定力,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二层次。
心之定力太极拳在击技中以柔击化,也非常人的拙力僵力,而是柔劲,这个柔劲就是借地面的反弹力,转化为由脚到手的螺旋运动的缠丝涌劲,加上丹田气的膨胀形成的绷劲作用于对手,通过圆弧切线原理,在与对手接触点上可以无限放大和万向变化物理学上称为波,以及空灵的意识听觉,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的主动权,借天借地,因势而变,应敌而动,牵动对手失去重心而克敌制胜的玄机,外人称“四两拨千斤”。
拳法的力学原理
拳法的力学原理拳法力学原理是指在拳法运动中,通过身体运动和力量的合理利用,达到最佳攻击效果的一套科学原理。
首先,拳法力学原理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力矩。
力矩是指力对物体产生的旋转效果,也可以理解为力的杠杆效果。
在拳法中,当拳击手的拳头击中目标时,拳头对目标施加了一个力矩,这个力矩可以增加拳击力量和效果。
因此,在拳法中要尽量利用力矩,通过身体的旋转和运动来增加拳击的力量。
其次,拳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动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时的量度,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在拳法中,当拳击手运动的速度越快,质量越大时,拳击的动量就越大,攻击力也就越大。
因此,在拳法中要尽量利用身体的协调和迅速的速度,通过快速的击打来增加拳击的动量和力量。
另外,拳法力学原理中还需要考虑身体的重心和稳定性。
身体的重心是指人体质心的位置,而稳定性是指身体保持平衡的能力。
在拳法中,身体的重心和稳定性对攻击的力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当拳击手出拳时,要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以承受住拳击的反作用力,并增加拳击的力量。
同时,通过合理的调整身体的重心,可以使得击打更加牢固和有力。
因此,在拳法中需要注重身体姿势和平衡的练习,以增强拳击的力量和稳定性。
此外,拳法力学原理还与力的传递和抵抗有关。
在拳法中,力的传递是指通过身体的连续协调运动,将力从身体的中心逐渐传递到拳头或者腿部等攻击部位,进而实现攻击的目的。
而力的抵抗是指在进行攻击时,身体受到外界力的反作用,要尽量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身体的稳定来抵抗这些反作用力,以保持攻击的强度和稳定性。
因此,拳法中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提高力的传递和抵抗能力,以达到更高效的攻击和防御。
最后,拳法力学原理还与能量转化和消耗有关。
在拳法中,能量的转化是指通过身体的运动将初始能量转化为击打目标的能量。
而能量的消耗则是指在进行攻击和防御时,身体消耗的能量。
因此,在拳法中需要合理利用身体的能量,通过运动和技术的配合来实现能量的转化和节约。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素以柔化见长,以小力胜大力著称。
太极拳打手歌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
因此“四两拨千斤”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名词。
太极拳论更有“用意不用力”之论。
以至人们一谈太极拳就是松柔,讳力忌刚,似乎,太极拳成了一点都不能用力的运动,谁用力或讲力就大错特错。
其实“用意不用力”亦是一种用力方法,是用力的学问,否则就不会有“意到气到力自到”之说了。
正如拳论所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当然,“用力之久”并非长期用力,而是下工夫之意,也就是掌握用力的方法。
实际上,太极拳本身就是用力的学问。
传统太极拳虽讲劲,但并不排斥力。
劲者,原字为会意字,乃是左斤右力之合,力大之谓。
劲不过人为地在力之外加进了人文色彩而已,但并不能改变力的本质。
太极拳所称之劲,不过灵活的整合之力。
称劲的目的,就是不要用僵拙之力。
任何运动,都是矛盾双方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没有力也不可能有劲!力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能量有动能和势能。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运动反过来也能产生新的力量,即通过运动使能量得以转换。
有势则用力,有力亦有势,所以称势力。
因此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与势而已,用势即太极。
太极拳亦不过一拳耳。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
”那些所谓的不动就能把人打出去的功夫,不过“痴人说梦”而已。
拳不能离开运动,运动离不开力学。
力学是研究力的学问,力是力量的简称,力有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运动力学还包括物质的质量和速度。
在拳中无非有两种力:静力和动力。
从效能上看,无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发力方法虽然有慢快,有刚有柔,亦无非松紧而已,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所谓的劲力将无从谈起。
太极拳通过自身的优美运动,对生物运动力学做了完美的诠释。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一、拳中所求力的形式。
人的运动不同于机械,是有弹性的运动,肌肉筋腱骨节都是有弹性的,而且人的运动是有思维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神经反应和传导的结果,人体运动力学有其独特性,关键是依其理而指导。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力 臂. 如果 用 的力小 , 又想 使物 体发 生转 动 , 么就 那
得加 长 力 臂 , 能 达 到 一 定 的 力 矩 , 物 体 发 生 才 使 转 动. 物理 学领 域 中的力 矩 , 运 动生 物 力学 领 域 , 在
1 太 极 拳 “ 两 拨 千斤 ”的生 物 力 学 机 制 四
李 辉
( 州学 院 体 育系 , 滨 山东 滨 州 2 6 0 5 6 3)
摘 要: 通过 力 矩转 动原理 、 惯性 定律 、 力原理 以及反 作 用力原理 分析 了太极 拳 的“ 合 四两拨
千 斤”借 以充 实太极 拳理论 . ,
关 键词 : 太极 拳 ;四 两拨 千斤 ;生物 力 学
臂 的乘 积 , 多用 M 表示 , 矩 ( 力 M)一 力 ( ) F ×力臂 ( ) 力 矩 是 描述 物体 转 动 效 果 的物 理量 , 体 转 L. 物 动 状态 发生 变化 , 定受 力 矩 的 作用 . 过公 式 可 肯 通
极拳 “ 四两 拨 千 斤 ” Ⅲ 要 想 深 层 次 的研 究 太 极 拳 .】 劲 力 的产生 、 传递及 作用 效果 就必 须从 运动生 物力
还表 现在对 太极 拳 技击 原理 分 析 时 只是 简 单 的 说 明 了一些力 学原 理 , 有结合 实 际 的运 用来 分析 太 没
力是 使 物 体 改变 运 动 状 态 的原 因 , 多用 F表 示. 力臂是 在垂 直转 动 轴 的平 面 内 , 转 动 轴 到力 从
的作 用线 的垂直 距离 , 用 L表 示. 矩是 力 和力 多 力
力是使 物 体 改变 运 动状 态 的 原 因. 的大 小 、 力 方 向、 用点 是力 的 三要 素 , 作 直接 影 响力 的作 用 效 果. 通过 不 同方 向力 的合 成 与分 解 , 以改变 合 力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张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内在物理力学规律的。
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
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
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
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
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
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
此时,我就可趁对方重心动摇,立即发劲击他。
对方如果身体前倾并不甚猛,而正在挣扎,我还可以运用叠加力的原理,顺着对方迸击力的方向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就很容易失重而倒。
太极推手中的“引进落空”正是利用了惯性,又恰当地利用力的合成来达到以小胜多的效果。
例如:甲用肩背向乙胸“靠”,乙则及时转腰闪身,使甲的靠力落空,甲受惯性支配,身体继续向前扑而失去平衡,这时乙顺势在甲背后朝运动的方向一“拨”,使甲身体沿着运动方向产生加速度,跌得更远更快。
太极拳之所以能在技击上取得以小打大。
“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是充分利用了惯性。
(3)反作用力的应用: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反作用力。
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在太极拳技击中,出手时总是以用力少为上,不肯立即用大力去打击对方,也绝对不用硬打硬进的手。
其目的是为了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自身。
这是因为,在打击对方时,对方也会有一个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我。
因此,为了避免打击对方时有可能造成的自己的损伤,用力以少为好。
另外,根据这一定律,当对方从上向我进攻时,我可以直往下部进攻。
由于对方作为支撑反作用力的底部被袭击,因此其上部的手的作用力也就大大削弱,以至不能造成什么威胁。
此外,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虽然性质相同,但它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自己的效应,而不能相互抵消,其效果是不同的。
因而在推手中要善于向对方施力,使其产生反作用力,我则虚实变化不定,对方的重心易为我所牵动,使对方处于败势,我则乘虚而入,胜得巧妙。
(4)杠杆原理的应用:由物理中的杠杆平衡定律,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则要使F1*OA=F2*OB。
若力臂OB较长,则力F2就较小。
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正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在太极推手中经常运用杠杆原理,平时在练习拳架时,时时都注意力的传递,其力的来源始于脚跟,由腰臂传递力可达于手指。
太极拳的发力,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
这样身体的几大关节接牢连在一起,就相当于增加了力臂的长度,全身组成力臂。
在推手中搭手要轻,脚跟之力源源不断传递上来,使自己被对方接触到的部位如手、腕、肘、肩、胸、腰、胯等部位成为支点,或接近于支点,使对方的力处于短的力臂那端,自己则处于力臂较长的那端,用较少的力胜对方的大力。
更有甚者,能将自己接触的部位随时调整成为支点与地接通,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力,就像管道接通那样,来多少去多少,将对方之劲力通过自身之骨骼,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脚跟入地而去,而自己则双脚不动步,稳如泰山。
太极拳众多拳式,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斜飞势、单鞭、三换掌、高探马、白鹤亮翅、倒卷肱等,都是两手、两脚、上下、左右、前后、平圆、立圆、斜圆、交叉力、多点进攻的方式,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
比如在太极拳推手中,当对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冲来;我左胸抵住对方右手,左手托住对方右肘,右手抵住对方左胸,用我左胸与左手合力抵住对方向我冲来之重心,这个合力如同接手先顺后抵。
合力是指左胸内含里裹与左手托踏行成拿死对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击之力抵住对方全部前冲之力。
这时我右手向对方左后推按,用力不大对方必倒。
(5)动量定理的应用: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运动物体的动量,一般以mv表示,m—质量,v—速度。
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一般以Ft表示,F—力,t—时间。
动量定理即:物体在时间t内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一般以P=Ft= mv2–mv1,其中v2指变化后的速度,v1变化前的速度。
根据动量定理F△t=m△v,可以看出,要将一个人从静止状态推出或击倒,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时间,即将对方猛力击倒;也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将对方缓缓推出。
在太极拳技击中,主张以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一出手就要有意识地粘住对方身上不间断地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从而增大动量M△V.由于对方质量M是不变的,所以增大动量,就意味着增大了对方的速度,即迫使对方身体移动或被推倒,从而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目的。
在太极推手中两人在用力的过程中,经常看见技艺较差者被对方长劲发出一段距离,可以理解为,太极技艺高者,发力大,且作用的时间也长,冲量大,因而使太极技艺差者的速度变化大,因而对方被抖弹得远。
当然,动量定理的应用是有条件的。
动量定理适用于具备速度变化的物体。
因此,要把人推走有个诀窍,即乘势,乘对方的运动趋势即速度变化时加力。
要抛掷人也应视人有后退之预动时,此时加力,力和力作历时间的累积才起作用。
太极拳讲得机得势,为的是创造动量定理适用前提;为的是让力和力作历时间的累积起作用。
(6)自锁条件的应用:如图所示,作用于物体的法向力FN与切向静摩擦力FS 的合力FRS与接触面公法线成一偏角φ。
当物体处于平衡的临界状态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偏角φ也达到最大值φf,称为摩擦角。
当作用于物体的全部主动力的合力F的作用线在摩擦角之内,则无论这个力怎样大,物体必保持静止,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在太极推手中,应用自锁条件,力小可胜力大。
善太极推手者,无论对方来多大的推力,只要调整身势,转化虚实,使对方作用于自身推力角度变化,应用自锁条件,无论对方推力再大,我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对方不得机时,随机应变而取胜。
(7)摩擦原理的应用:摩擦是机械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无论人行走,车辆行驶和机械运转都存在摩擦,摩擦可使机械发热,零件磨损,使机器精度降低,缩短使用寿命,有它不利的一面。
另外,摩擦可使皮带传递运动,制动器利用摩擦刹车,螺栓利用摩擦锁紧等,有它有用的一面。
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静摩擦,当要推动一辆车时,使车刚开始运动的力是最大静摩擦力,而当转动起来用的力就要小些,此时只要克服动摩擦力就可保持车辆的移动。
太极推手中,双方的脚都要站立在地面上,由于人有重量,地面对脚有一个支撑力。
一般认为在相同的地点,地面的材料是一致的,穿的鞋底材料与地面之间和摩擦系数是一致的,要推动对方,就要向对方施力,由静摩擦平衡原理可知,实际上这个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反作用力,由静摩擦定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趋势相反,大小与两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反比,即:Fmax=f×N,Fmax—最大静摩擦力,f—静摩擦系数,N—正压力而这个正压力N是由自身体重,对方施于我身上的法向分力组成,因而要使最大静摩擦力Fmax增加,就要使对方施加于我身上的力转为法向分力,这样可以提高最大静摩擦力,自己才站得稳,施与对方的理财有可能增大,因而在太极推手中,讲究想方设法调整姿势,坐腰转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将对方施与我身上的力转化为法向分力,对方用力越大,法向分力亦越大,静摩擦力越大,自己反而借对方之力,站得更稳,处于顺势,立于不败之地。
(8)旋转的应用:在力学上,旋转是省力的,在太极拳的技击实践上,也有意识地运用了旋转的原理。
太极推手之妙不似长拳直冲直打,而在于圆的运动,用粘随劲顺引对方的力,从而改变敌方的重心。
这种利用人的大多数关节,如腕、肘、肩、胯、膝、脊椎等作弧线的化解技术,既是推手的主要防守技术,也是转守为攻,曲中求直,达到以小胜大,以柔制刚的手段。
这种技术在运用中,仅产生旋转,不发生位移。
比如,对方以右手击我右肩(或以左手击我右肩,可以类推),我的左肩应顺着来手的方向转身避让(只旋腰,不动步),使对方的力不受我身阻力而继续前进,以引动对方身体,同时,我立即以右手击对方的左肩,无须用很大的力,就能使对方身体旋转而发生不稳状态。
这只是用两肩作比。
太极拳的“列”劲,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在对方的两臂上“化”“打”并用,以使对方身体倾斜,然后再趁势加力于对方身上。
另外,如果从防守的角度分析,旋转可以使防护面积增大,可以加强力的作用时间,使运动更加稳重、有力、定向。
旋转还具有化解来自任何方向力的作用。
同时也能使自身的整体性更完整,而使对方难于应付。
正因为如此,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以旋转的原理为依据,使整套拳法都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
推而言之,不仅举手投足要不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也不离圆圈。
久而久之,在每个圆圈形的动作中,都已包含着化守和发攻两个方面。
功夫越深,这个圆圈也就越小,运用于技击之中,则能把外力引进,使之落空,在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主的一霎那间,运用“四两”之劲,即可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跌。
(9)力偶原理的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司机转动方向盘,钳工用丝锥攻丝纹,人们用手指转动水龙头等所运用的这种两个大小相等,作用线不重合的反向平行力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力偶的特性:它既不能合成一个力,其本身又不平衡,所以力偶是一个最简单的特殊力系,一个力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对物体的作用只能产生转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