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合集下载

无极图、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无极图、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无极图、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太极图》与《无极图》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极图》体现了道教的修炼之理。

其图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玄牝”出于《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一句。

黄宗炎认为这指的是人身体中介于肚脐与命门之间的下丹田,此处是道教修炼时所谓“祖气”发生之处。

修丹之士首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自己的下丹田修炼出原始的“祖气”。

因这个原始“祖气”能生天生地、成人成物,具有玄妙的作用,故因之可以称为玄牝之门。

在修炼出原始“祖气”后,第二步要将此“祖气”从下丹田中提起,并在自己周身运转小周天,进行修炼,去除阴质,目的是将之煅成纯阳,这就过渡到此图的第二圈,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

在这一步,通过修炼,要将有形之精炼化为精微之炁,将精微之炁炼化为出入有无之神。

第三步为“五气朝元”,即将修炼之后产生的先天精、气、神贯通在自身五脏六腑之中,使精、神、魂、魄、意交融成一体。

据有的丹经说,这步所体现的是内丹修炼的大周天功夫。

第四步,取坎填离,所谓坎离也可以看作即是神气,通过神气相依不离,成就阳神和圣胎。

丹家则借《周易》之理称之为“取坎填离”,因为就《周易》卦象而言,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则可以形成乾卦纯阳之体。

这个乾卦纯阳之体在内丹中可以称之为阳神、或者叫圣胎。

结圣胎、出阳神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可算是非常高的境界了,但还不够。

《无极图》认为,终极的一步要将结就的圣胎复还于无极,这就过渡到第五步“炼神还虚,复归无极”。

至第五步,内丹修炼的功用才可谓达于极至。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无极图》自下而上对道教内丹修炼中“逆则成丹”的原理做了详细说明。

《太极图》与道教亦有密切之关系。

周敦颐虽然是一个儒者,但他胸襟开阔,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而是能广泛吸收道、释的思想,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儒学思想体系。

据史书记载,他喜欢“从隐者浮老游”,与禅师、道士往来密切,曾与鹤林寺僧寿涯交往,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之偈。

太极概念的认知

太极概念的认知

太极概念的认知太极,又称太极拳,是一种深受全球人们喜爱的武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太极的核心概念是“太极图”,它由一个黑白相间、形成一个圆形的图案组成。

太极图的上半部分是黑色,象征着阴,下半部分是白色,象征着阳。

阴阳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动态的、和谐的整体。

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太极的核心观念。

太极的哲学思想源于道家的观念,强调了“无极而太极,动静之机”的思想。

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的整体,万物无一不在变动之中。

太极强调了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的辩证统一。

它提倡“以柔克刚”的原则,认为通过柔和、圆滑的动作可以克服敌人的刚硬力量。

太极拳是太极的具体运动形式之一。

太极拳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功的培养。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细腻,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进行,既能够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柔软性,也能够培养人的内心力量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练习者需要放松身体和内心,专注于每个动作的细微变化。

通过这种专注和全神贯注的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种意识和集中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的自我调控和意识集中的能力,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太极的认知还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些概念息息相关。

例如,“道”是太极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太极拳的练习中,注重呼吸、调息和身体力量的平衡,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另外,太极的认知还与中医学的理论有关。

中医讲究经络的流通和阴阳的平衡,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也涵盖了这些思想。

太极拳的动作慢而细腻,通过舒展身体、调整呼吸,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平衡阴阳,达到身心的健康。

总的来说,太极概念的认知是一个涵盖多个方面的丰富概念体系。

它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强调了阴阳的平衡和和谐统一的观念。

太极拳作为太极概念的一种体现,通过练习过程中的身心锻炼,提升了人的自我调控和意识集中的能力,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素质都有积极的影响。

古代哲学的圣图——太极图

古代哲学的圣图——太极图

古代哲学的圣图——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面重要的一个圣图。

有很多企业把图画错了。

正确的图如上二、各部件的意义:1、外圆:表示宇宙是一个整体。

2、黑眼:表示阳中有阴,在易经里面讲阳极生阴,就是阳到了极点,就要生阴。

在中医里面讲热极生寒,人体发热到顶点了,反而感到寒冷,大夏天的冷得发抖等等。

他代表的是阳转化为阴的转折点。

3、白鱼:表示阳。

就是光明,白天的意思。

4、S曲线。

这个曲线最有意思。

这是古人用圭尺立在地上,太阳运行一天或者一年形成的影子画出的一条线曲线,近似于一条反S线(特别留意:看这个图,你发现一天和一年的S线形状相同)。

怎么画出来的呢?看下图,这个图很重要,后面我们会专门讲。

5、黑鱼:表示阴,阴表示什么呢?是指夜晚,月亮等。

这有很多表示,不同领域代表的具体事物是不一样的。

以后遇到具体实例具体分析。

这是一个符号而已,好比数学里面的减号一样,至于减什么,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6、白眼:表示阴极生阳。

在易经里面讲冬至一阴生,就是指的这个白眼。

中医里面讲寒极生热,就是指这个东西,等等,他代表的是阴转化为阳的转折点。

从这些部件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你阴阳怎么转变,不管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但阴阳总量不变,都在这个圆里面,这就是和现代科学讲的物质不灭定律是一回事哈。

在易经里面,他表示的还不单是物质不灭,所有的东西,不管是信息,能量,都是总量不变的。

幸和不幸等等,都是总量不变的,但一定会有差异化存在,均衡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存在长久的均衡。

对于易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

保险作为转嫁风险及财务管理工具,其所具有的特点与易经展现出的道理暗合。

易经揭示了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潜在的人生规律与运行法则,从中可以总结出两点道理:1.天下的事物,人物,随时随地都在变,没有不变的,好的会变不好,不好会变好。

2.如何预测这个变,如何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

而这两点道理说明了人在“变易”、人生“无常”,就如谈到保险时常说的,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临。

《道学十讲》——太极图

《道学十讲》——太极图

《道学十讲》——太极图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

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

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

“阴阳相交,归于太极”,这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宇宙中的万物皆为阴阳相交而生。

谓之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两合其精,乾坤乃成。

乾坤者,宇宙也。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

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

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

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

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哲学起源·太极图

哲学起源·太极图

哲学的起源: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先民概括阴阳易理,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它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对其寻根溯源,探赜索隐。

后世所绘太极图种类有很多,如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

但一般认为,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为主,外套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环形图案。

今日所见太极图为纯粹的阴阳鱼图,并无外套的八卦,实为时代发展要求图形日趋简明的结果。

人们对太极图诠释历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传?系辞上》,就显得合乎逻辑了。

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

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

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

与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参透了太极法则中的矛盾论与和谐论。

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

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

“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

“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

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太极图在表达什么?四句话教你彻底领悟它

太极图在表达什么?四句话教你彻底领悟它

太极图在表达什么?四句话教你彻底领悟它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自北宋陈抟老祖制成此图后流传天下,到如今可谓家喻户晓,我们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易学书籍的封面,甚至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到处都可见其影像。

但你可知道,这个图形有什么寓意在里面呢?
实际上,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的图形表达式,它的寓意下面分四段解释。

但你可知道,这个图形有什么寓意在里面呢?
实际上,太极图是中国古老阴阳学说的图形表达式。

一、太极图最外层一个大圆里面分为不同颜色两部分(通常为黑白两色),寓意为“太极生两仪”。

即任何一个世界(理解为一个系统,或一个事物也可)内都可平分为平等的、对立(或性质迥然不同)的两个部分。

二、太极图的内部宛如游动的两尾鱼,寓意为:事物内部的阴阳两部分并非是僵化的、禁止的,而是常常循环往复运动流转的,并且运动中两者也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三、太极图阴阳鱼的本方的大头与对方的小尾相挨,表示着阴阳在旋转运动中的强弱互相变化,表示太极内部阴阳的互生互克,此消彼涨。

四、黑白两边,最中心处恰有一个对方颜色的小圆即所谓的“鱼眼”处,此表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根”(可理解为:事物发展到极限就开始诞生与其性质相反的东西,或“任何事物内部都蕴藏与其性质相反的东西”)。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后世“物极必反”之说亦是从此处引申而来。

(注:历史上太极图也曾出现过其它图形,但我们以最通行的这种图形来解释即可)。

太极图的含义和意义(太极图蕴含了哪些含义?)

太极图的含义和意义(太极图蕴含了哪些含义?)

太极图的含义和意义(太极图蕴含了哪些含义?)太极图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

古人用两条鱼重叠的图形符号,白边代表阳,黑边代表阴。

白底黑点代表阳中之阴,黑底白点代表阴中之阳;外圆的圆代表无限。

太极的意义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天、人、地。

白边表示天空,黑边表示地球,两部分的交点表示人。

黑方块中的白圈为天的中点,宁静生动,阴极生阳;白色方块中的黑点是地球的极点,表示动极安静,阳极多云;天地交汇进化成人类,老人属于中部地区。

周敦颐说:“立天之道,说阴阳;立足之道,柔中带刚;立人之道,说仁义,“圣人必以仁义为主理以静,立人之极”。

对于中部的其他事物,古人说:“天地动,授之以气,授之以气,万物生”,“言者求气换...什么是气交换?岳位上下,齐在交,人在居。

气之异,人缘由此而生,万物由此而生”,“性之精,性之形,合此为精,以成其人”。

既然天地成了人,就要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混合元素统一。

第二层意思是指形式和功能,也就是形和神。

万物由气生成,而生物太极由形、气、神组成。

神之外动,为阳;形为主,静而阴为主;通过气相连接。

人体太极的阳面是神,阴面是形,形与神是相通的,所以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保持形、气、神三位一体,但关键在气。

《淮南子》说:“形为生命之家;气,生命的充盈;神者,命之制也;若失位,三者皆伤。

”《太平经》说,“夫人生有混沌之气,气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光。

欲得长命者,应守神而与神相合,精而不去其形,包括三位一体。

在外,他们会温柔自见,而在体内,他们会见光,瘦而亮,轻而精,他们会很有安全感。

如果他们快乐,他们就会和平。

”第二层含义还包括精、气、神,白边为神,黑边为精,中间部分为气;白边黑点表示神静而神生,动极静而神生,神静而神实,黑边白圈表示神生,神实而满。

第三层意思是指杂技的规则,即字、动、紧、刚、柔、实、虚必须融为一体,符合天地运万物的规律。

所谓“静与阴阳相合,动与阳同波”,符合四时,即《内经》所说的“促天地,抓阴阳”。

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太极图》与《无极图》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极图》体现了道教的修炼之理。

其图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玄牝”出于《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一句。

黄宗炎认为这指的是人身体中介于肚脐与命门之间的下丹田,此处是道教修炼时所谓“祖气”发生之处。

修丹之士首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自己的下丹田修炼出原始的“祖气”。

因这个原始“祖气”能生天生地、成人成物,具有玄妙的作用,故因之可以称为玄牝之门。

在修炼出原始“祖气”后,第二步要将此“祖气”从下丹田中提起,并在自己周身运转小周天,进行修炼,去除阴质,目的是将之煅成纯阳,这就过渡到此图的第二圈,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

在这一步,通过修炼,要将有形之精炼化为精微之炁,将精微之炁炼化为出人有无之神。

第三步为“五气朝元”,即将修炼之后产生的先天精、气、神贯通在自身五脏六腑之中,使精、神、魂、魄、意交融成一体。

据有的丹经说,这步所体现的是内丹修炼的大周天功夫。

第四步,取坎填离,所谓坎离也可以看作即是神气,通过神气相依不离,成就阳神和圣胎。

丹家则借《周易》之理称之为“取坎填离”,因为就《周易》卦象而言,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则可以形成乾卦纯阳之体。

这个乾卦纯阳之体在内丹中可以称之为阳神、或者叫圣胎。

结圣胎、出阳神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可算是非常高的境界了,‘但还不够。

《无极图》认为,终极的一步要将结就的圣胎复还于无极,这就过渡到第五步“炼神还虚,复归无极”。

至第五步,内丹修炼的功用才可谓达于极至。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无极图》自下而上对道教内丹修炼中“逆则成丹”的原理做了详细说明。

《太极图》与道教亦有密切之关系。

周敦颐虽然是一个儒者,但他胸襟开阔,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而是能广泛吸收道、释的思想,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儒学思想体系。

据史书记载,他喜欢“从隐者浮老游”,与禅师、道士往来密切,曾与鹤林寺僧寿涯交往,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之偈。

浅谈太极图

浅谈太极图

浅谈太极图太极图又称“阴阳鱼”,一黑一白,各有其目。

二鱼首尾相接,你追我赶,生动活泼。

在太极图中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人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理解。

它那圆形的统一体内,包含着一阴一阳两个相互依存的对立面,白表示阳,黑表示阴。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浅谈太极图。

欢迎阅读!浅谈太极图二者的根本关系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第一方面是阴与阳的统一关系,可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矛盾双方同于一体之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失去一方则另一方亦不成立。

<二>双方相互联结。

双方呈相互拥抱之势,相互吸引,你粘我连,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三>双方相互包含。

白方有一小黑圈,黑方有一小白圈,这表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矛盾双方还呈相互转化之势。

它们都不是方直固定的,都有运动变化的势态。

白方到一定程度消逝,让位于黑;黑方到一定程度消逝,让位于白。

其包含“相反相成”之理。

在中国哲学中,这是矛盾最根本的属性,阴阳互补,圆融和谐,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

第二方面,是阴阳对立关系。

对立性也可说是斗争性。

图中黑白分明,阴阳相异,反差鲜明,表示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分化,相互限制,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乃至相互对抗等倾向。

双方以此构成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黑白二端,首尾相连,你咬我衔,黑有吞白之状,白有并黑之势,此种情状说明矛盾有动荡不宁的本性,标志着图中的均衡实属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随时有可能转化为不平衡。

一旦黑白失衡,或黑盛于白,或白盛于黑,就必然出现变态、病态、导致非对称的,反常的,阴阳失调的局面。

太极图勾画出生动活泼的运动过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辨证规律。

从一个角度看,白与黑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积累的渐进过程,黑不是突然消逝,白也不是突然产生,这黑包含着质变与量变这一关系的基本原则。

从另一个角度看,白到极盛时出现黑,黑到极盛时开始出现白,则包含着“物极必反”的道理。

此图是简洁的。

中华古代文化→太极图

中华古代文化→太极图

中华古代文化→太极图
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
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
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
表示阴中有阳。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

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

浅析“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浅析“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众所周知,“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构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案,从图案的画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构图,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而又抽象,如果拿它与世界上的任何图标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图案,非常的不简单,简洁抽象的构图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其图案的丰富、深刻,与世界上任何古老的图案相比,难有能出其右者。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经过历代学者、专家,以及道家、儒家等杰出人士的图解、诠释和引申发挥,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异常丰富,哲理十分深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哲学思想、宗教理论、民间信仰,还是军事、政治、建筑、风水、文学、棋类等,都这样那样地受过“太极图”理念的影响。

至今,“太极图”仍在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和生活。

而且,“太极图”的哲学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大家知道,在韩国的国旗上有明显的太极标志,在蒙古国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印记;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以及韩国亚运会会徽上,也能看到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也能隐约感受到太极的阴阳观念……还有很多对立因素、阴阳相补的,都这样那样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

探索“太极图”的起源,可以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力图了解自然现象的观念的总结和概括,或许是自然界的互动、互补、对应,对立而又统一,启发了先民们去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概括成了阴阳易理,并以简洁、玄妙的图式表现出来。

千百年来,“太极图”以浅而喻深,简易而又博大精深的方式表现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巧妙的构图去表达幽玄的意理。

如果比较当代计算机以图形界面去去连通着操作系统,你会佩服中国的古代人构思“太极图”的伟大创举:图形与数字结合,具象蕴涵着抽象,简单意味着丰富,简洁包含着深刻。

《易经》太极图哲理的现代解读及对现实科学研究的启示

《易经》太极图哲理的现代解读及对现实科学研究的启示

《易经》太极图哲理的现代解读及对现实科学研究的启示《易经》的哲理用一个太极图就高度给我们概括了,我们看上去觉得很简单,很简洁,可是我们真正的弄懂了吗?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了吗?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按古代总结的说法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以上是古人以静态的总结。

那么我们现在用动态的角度在来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事物想得到长久的存在,就要保持阴阳平衡,而阴阳不平衡是常态,在我们想要一个事物得到长久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想法让其阴阳平衡,同样要想让这一事物尽快消亡,那么我们就要打破平衡,事物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这个事物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上面的这些结论不是迷信,而是我们的老祖宗通过多年的察天观地归纳总结出来的,是有科学道理的,也是能指导我们现在的一些科学研究的,甚至是一些前沿科学。

易经的哲理不但指导了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民日用而不知。

而对它的深刻研读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不难推导出对我们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苹果手机来说,它的程序永远达不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程度,它不敢宣布它的程序是永远攻不破的。

因为我们易经里有一个观点,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你这个程序要发展,要有新东西,就必须有漏洞,否则你都封住了,它就不会发展了。

苹果这样的高科技程序用我们的解释很简单,用图就看的更清楚了,你阳里面有一个洞吗?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

这样一个图,简单到谁都觉得懂,都能说出这么两三句。

但是深一点,你真懂吗?懂了,用他指导你的生活,指导科学研究,你就会发现会是另一个样子。

先来说一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这是一个动图。

有人一看到这个图觉得这是一个静图,这是错误的。

这个图是截取了这个动图中稳定态来表示出来。

动图的开始是无极生太极,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

怎么会从无到有,先说大的方面,用现在的科学解释,质能互换。

能量变物质,物质变能量。

太极图:太极图-起源,太极图-发展阴阳太极图

太极图:太极图-起源,太极图-发展阴阳太极图

太极图:太极图-起源,太极图-发展阴阳太极图太极图:太极图-起源,太极图-发展阴阳太极图话题:阴阳太极图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太极图阴阳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式说是《易经》“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内宇宙全息。

阴阳太极图_太极图 -起源太极图“太极图”的起源。

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叫”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2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陈立夫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使用毛笔中锋所画,早于孔子四千年。

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

”(《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陈先生将双龙相互缠绕之图直接称为“双龙太极图”。

太极图蕴含的是什么哲学思想?

太极图蕴含的是什么哲学思想?

太极图蕴含的是什么哲学思想?1.阴阳互相依存。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2.阴阳互相对立。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

3.阴阳交融滋生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4.太极是相对的。

以人为单位,则家是太极,以家为单位则国是太极,以国为单位,则地球是太极,以行星为单位,则恒星是太极。

,“太极层层不穷”。

“太极”大到我们想象以外的大,“小”到我们想象以外的“小”。

5.阴阳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以男人为阳,则女人为阴,以白天为阳,则黑夜是阴。

6.太极阴阳无穷无尽,是时空的总括、是多维的,“太极图”只是一个抽象的、相对的平面图。

7.阴阳消长,有递增与递减的转换。

“今日之祸福必有前日之因”“今日之行为必有他日之祸福”。

8.阴阳消长过程中,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4节气在是其中的一些“质变点”的反映。

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9.“阳之极即阴之始”,“阴之极即阳之始”,即物极必反的道理。

也是符合佛家“轮回”的道理。

“阳间”一个生命的逝去,必是“阴间”一个“鬼魂”的诞生。

“得意之时常省心,一时失意莫灰心”。

“人不可能一辈子走好运,也不可能一辈子走坏运”。

10.“阴阳交融,生生不息”,事物进化的依据,智慧、“灵魂”进化的依据。

11.阴阳总量是相对平衡的,但某一时空点的阴阳是不平衡的。

不平衡的阴阳才会才是运动与变化的推动力。

阴阳的不平衡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阴阳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明白了这个哲学,我们就不必“怨天尤人”了。

12.“太极层层不穷”。

“大太极”之中有“小太极”。

“阴阳鱼”的“眼睛”,就是“大太极”之中的“小太极”。

“大太极”是“小太极”所处的环境,所以大环境对于一切事物来说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的。

13.“小太极”也是包含阴阳五行等元素的,所以“小太极”虽然会受到“大太极”环境的影响,但也会有自我的“主动权”。

这就是“先天不足,后天来补”的哲学思想。

经典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终极思想!

经典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终极思想!

经典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终极思想!可以这么说:太极图是世界上最强最经典的一张图,这张图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终极思想,如果可以用一张图来概括这个世界,那么,只能是太极图!宏液滴落在阴阳符号让我们从表面上先看一下太极图,首先它是圆的,预示着圆满,包含着万有。

圆是一个非常完美而特殊的图形,无论从那个地方算,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无论从哪个方向走,最终都会回到那一个点。

在这个圆的里面,包含着一黑一白类似于鱼形的图案,白鱼有个黑色的眼睛,黑鱼有个白色的眼睛,这里的白代表阳,这里的黑代表着阴。

这一黑一白的两条鱼俗称阴阳鱼。

太极图演变图鱼的小头代表起始,从萌芽转态一直壮大,直到兴盛的顶峰,在顶峰过后,就开始逐渐衰退,而另一种状态又会逐渐的进入萌芽状态,如此周而复始。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里面关于道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注意这个“反”字!很多人最难理解道德经的就是这个“反”字。

天人合一这个反,就是宇宙的起始到终结,再到起始的一个过程!也可以通“返”。

宇宙万物就是如此的生生不休,宇宙万物就是一个如此循环的过程。

读懂了太极图,就是读懂了宇宙的运行规律!我们之前说过,一个圆,无论从哪个方向走,一直走,最终就是返回到初始的地点。

这里面有个现象,就是不管阴阳哪个极点,在最强盛的时期,都给另外一个极点留有余地。

这就是阳鱼里面的黑点,和黑鱼里面的白点所包含的内容。

宇宙是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而社会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说的就是这阴阳鱼眼睛里面的辩证关系。

所以说我们传世的这张太极图是科学且辩证的,是包含着无上大智慧的。

我们应该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易经里面有“否极泰来”的说法,还有后来俗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太极图的种类及意义

太极图的种类及意义

太极图的种类及意义太极太极,始见于《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是宇宙的本源,是儒家哲学中表示最高哲学的范畴。

太极又称无极。

汉儒张载、王廷相等以'气'立论,而宋儒朱熹及其弟子以'理'立说,太极实际所指当以前者为是。

太极图(一)太极图的理论根据太极图以《易传·系辞上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理论依据。

(二)太极图的种类1.空心圆图此类图在宋元易学著作及《正统道藏》中常常可以见到。

因太极即无极,无边无际,无形无象,故以空心圆示之。

2.周子太极图此图系周敦颐所作,并附有《太极图说》。

1.本图据朱熹《晦庵集》,与《太极图说》并行。

图及《图说》均经朱氏校定。

2. 图中自上而下,共分五层,以说明太极生成万物的模式。

第一层为大圆图,代表太极之本体,即天地万物之本体。

第二层为黑白三轮图,又称'水火匡廓图'。

右标'阴静',左标'阳动'。

黑白之圈轮廓相抱,象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第三层为五行交合图,又称'三五至精图',象征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行以小圈为主,分居五方,水居右上,火居左上,木居左下,金居右下,土居中央,代表五行的小圈即交于其上的三轮图,又自相联系。

第四层亦为大圆圈,代表阴阳五行的生成皆禀男、女气质,故右标'坤道成女',左标'乾道成男'。

第五层为一大圆圈,代表以上程序化生大自然中形态万殊之物,故圆圈下标示'万物化生'。

天地自然之图1.本图据明代赵执谦《六书本义》,亦称'先天太极图''太极真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

2.图中黑白回互环抱,象征'太极'生阴阳两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众所周知,“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构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案,从图案的画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构图,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而又抽象,如果拿它与世界上的任何图标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图案,非常的不简单,简洁抽象的构图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其图案的丰富、深刻,与世界上任何古老的图案相比,难有能出其右者。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经过历代学者、专家,以及道家、儒家等杰出人士的图解、诠释和引申发挥,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异常丰富,哲理十分深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哲学思想、宗教理论、民间信仰,还是军事、政治、建筑、风水、文学、棋类等,都这样那样地受过“太极图”理念的影响。

至今,“太极图”仍在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和生活。

而且,“太极图”的哲学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大家知道,在韩国的国旗上有明显的太极标志,在蒙古国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印记;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以及韩国亚运会会徽上,也能看到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也能隐约感受到太极的阴阳观念……还有很多对立因素、阴阳相补的,都这样那样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

探索“太极图”的起源,可以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力图了解自然现象的观念的总结和概括,或许是自然界的互动、互补、对应,对立而又统一,启发了先民们去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概括成了阴阳易理,并以简洁、玄妙的图式表现出来。

千百年来,“太极图”以浅而喻深,简易而又博大精深的方式表现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巧妙的构图去表达幽玄的意理。

如果比较当代计算机以图形界面去去连通着操作系统,你会佩服中国的古代人构思“太极图”的伟大创举:图形与数字结合,具象蕴涵着抽象,简单意味着丰富,简洁包含着深刻。

“太极图”是中国古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

其实,图形后面的深刻意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寻根溯源,探赜索隐,力图了解其隐含的奥秘。

为了探索“太极图”,后世根据典籍的记载和相关的传说绘制了很多关于“太极图”的揣意图,如早期的“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还有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

“太极图”有各种各样的图形,但后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代太极图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中间的核心部分是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外面环绕着八卦。

当然,八极图演变至今,出现了纯粹的阴阳鱼构成图,外边没有套八卦,这可能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对于图形追求其简化简洁的趋势。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从古到今有很多探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些说法有很有道理,一些说法很神秘,而有些说法则颇具哲理,当然,这些说法至今仍属各持己见,难有定论。

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在古代的典籍中,有不少的记载,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所作的图,据说是根据河图和洛书图所研创出的简易图,河、洛两书的神秘性给伏羲太极图也带来了非常神秘的色彩;二,一些关于艺术起源的书上常说,太极图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由具象的图像渐渐演变为抽象的图案;三,由于太极图与周易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易与太极,就披上了互为因果的神秘色彩;四,影响最大,最具哲理意义的几种说法是,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哲学大师周敦颐所绘,或为五代宋初的道教名士陈抟所绘,或为宋元之际的佛教徒寿涯所绘。

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还附有代表宋代儒学家从哲理的角度解读太极图的注文,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后来成了宋明理学学说初创时期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献富有深刻的中国哲学意蕴:“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这篇文章把太极论、阴阳观、五行说、气化论,以及交感、化生、互动、衍化、天地、刚柔、仁义等,融合在一起,承继先哲观点,开启后世道理,把发展观和和谐论统一起来,在论太极天道的同时,阐述着人道之理,从万物生生变化中,参悟着“中正仁义”的伦理哲义,隐含着“立人极”的道德理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以及《太极图说》对后世人解读“太极图”影响很大,北宋邵雍,南宋胡宏、陆九渊,乃至清代的戴震等,其解“太极图”的思绪和理路,皆有着周敦颐的思想影子,其“人为万物之秀,人为天地之贵”的思想观念,至今仍值得品味再三。

伏羲与太极八卦文王八卦太极河洛与太极周氏太极图太极八卦附1:《太极图的哲学内涵及社会学意义》作者/明赐东太极图博大精深,玄妙幽邃,宛若一帧无字天书。

它是原始的,又是现代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自新石器中后期诞生起,历代仁人智士呕心沥血,穷究其奥妙,代代阐释,终而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太极哲学。

毋容置疑,太极哲学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象征之一。

太极哲学是否还能引起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共鸣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太极图的哲学意蕴与社会学意义加以阐释与总结。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匀称且相互交感、涵容的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

它看似简单,却有着广博精深的哲理内蕴,大体可归纳为九大哲学命题:(1)宇宙一统的一元论:太极圆圈代表着宇宙的原初是浑圆的一体,世界万物都起始于这个“一”。

现代宇宙学中关于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最好的说明。

(2)一分为二的二元论:用两鱼形、s曲线或其它方式将太极圆一分为二,并用阴阳来区分。

(3)包孕万物的变化论:太极图变化至大无边、至小无内,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4)生生不息的运动观:即生动活泼的双鱼追逐,昭示着宇宙万物处在永恒运动之中;(5)黑白鱼眼阴阳帅印的核心论:太极图用黑白鱼眼,表示对立双方各拥有核心。

如楚汉之争中的刘邦和项羽就是“鱼眼”。

(5)对立共容的矛盾同一律:对立阴阳共容于太极圆中,揭示了矛盾同一律。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包容共存的前提,只有包容才能共存,中华包容文化由此而产生。

(6)波浪起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太极图s曲线代表着波浪起伏中的一对波浪,由此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起伏和矛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7)首尾相接的轮回观:太极图阴阳鱼首尾相接,体现轮回。

(8)周全圆满的人生终极理想:太极圆表达了人类周全圆满的理想追求。

(9)对称平衡的“太极和”理念:太极图以大小相等、对称的图形方式,揭示了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以追求阴阳平衡和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和谐的“太极和”目的论。

概括之,不难发现太极图实际上包含着“宇宙一统的一元论”与“一分为二的二元论”这两个最基本的宇宙观,其它哲理命题都是这两个基础命题的展开。

受近代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过去对太极图哲学内涵的阐释更多着眼于对其一分为二的二元论思想的认知,虽也讲二元对立下的统一,但更多的是强调二元的对立与矛盾,即矛盾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与斗争。

这种强调以矛盾对立为目的的哲学思想催生了社会学领域的“斗争论”思想。

“斗争论”认为,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依靠斗争而获得。

典型例子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说的“一切生命都在进行一场永恒的斗争”。

希特勒以“斗争论”为指导思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文革”也“以阶段斗争为纲”,并制造了人类文化历史上罕见的十年文化浩劫……从宇宙本体及生命本体考察太极哲学的“宇宙一统的一元论”,不难发现它强调的是人与万物以及万物自身既矛盾又联系,既对立又包容的关系。

与近代对立统一哲学相比,太极哲学虽也强调对立与矛盾,但并不象近代哲学那样把对立矛盾当作目的,而是把对立矛盾作为实现万物发展新的平衡的一种手段,人与万物就在矛盾对立中不断演化、共生,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不断妥协、涵容,在平衡中达成新的和谐才是万物发展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一”,是宇宙万物的生命的元。

当人类文明进程步入到不断二十一世纪时,社会生活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纷纭复杂的格局,促使人们重新阐释古老的太极图。

在阐释中,发现太极图所蕴含的“宇宙一统的一元论”的宇宙观,以及“太极和”理念能拯救近代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太极和”理念虽承认矛盾与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但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事物的矛盾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妥协、共存与共容,共容与共存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简言之,圆润的太极图形启迪我们,在一个矛盾对立体中追求平衡,在众多矛盾平衡体中追求相互的包容、化合,在矛盾对立中最终走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永恒动力。

在此意义上说,“太极和”理论较之近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科学合理。

梳理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不难看出“太极和”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它成就了中华文化儒道互补以及儒道释三足鼎立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

在百家争鸣中儒道胜出,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文化,其后儒道又与外来的的佛教文化形成三教既鼎立又合一的局面。

促成中华文化这种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是中华先辈对太极文化阴阳互补精神的深刻领悟与贯彻。

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中国人最理想的人生状态莫过于头戴儒家帽,身穿道家袍,脚穿佛家鞋。

因为儒家教人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追求事业高峰,重视人的现世价值与意义;道家则教人无为而治,返璞回归,以心灵的超越解决人的现实困惑;佛家解决的是人的痛苦以及轮回。

由于儒道佛三教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满足了人的生命需求,故而能彼此共存共容、平衡和谐。

这不但成为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从以上的简单梳理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太极文化其实就是中国的源文化,其哲理精髓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各种子文化。

换言之,各种子文化都与太极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系,用波浪图形表达如下:通过以上对太极图所作的哲理层面与历史层面的简要梳理与阐释,我们完全可以说,太极图是中华哲学的第一图,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