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招式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以其深奥的力学原理而受到广泛关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首先,太极拳强调下蹲的重要性。
下蹲动作有助于降低中心重心,增加身体稳定性。
下蹲使骨架和肌肉处于均衡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促使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自由地运动和发力。
此外,下蹲还有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使练习者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力量和耐力。
其次,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之一。
放松指的是练习者在进行各个动作时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松弛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摩擦和阻力,提高身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放松还有助于减少肌肉对关节的压力,避免关节受伤。
同时,放松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呼吸深度和平衡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力量的干扰。
内合外开是太极拳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
内合指的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密集的力量球。
内合有助于提高力量的集中程度和穿透力,使太极拳的攻击更具威力。
外开则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扭转来释放出内部聚集的力量。
外开的目的是将内力转化为外力,以达到对敌人的击打和推动。
内合外开的力学原理使得太极拳的攻守兼备,既有攻击力又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是太极拳的转动。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转动来发力,使整个身体都能参与进攻和防御。
身体的转动可以提高力量的速度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连贯。
转动力学原理的运用使太极拳的动作既能够迅速击打敌人,又能够快速回到防守位置,使练习者具备更高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最后,太极拳还利用重力来增加力量和稳定性。
太极拳的练习者会利用身体的姿势和重心的分布来合理利用重力。
通过合理利用重力,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发力和抵抗外力。
重力的利用也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和受伤。
因此,了解和应用重力力学原理对太极拳的练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武 澄 清 讲 : “ 两 拨 千 斤 ,合 即 拨 也 。 此 宇 能 四 悟 ,真 有 夙 慧 者 也 。 马 虹 先 生 讲 , 要 拨 开 千 斤 来 ”
力 , 先 合 住 它 , 而 后 顺 着 它 ,顺 其 势 ,借 其 力 ,在
顺 遂 中 加 一 点 自 己 的 力 ,拨 开 它 ,使 之 落 空 ,就 可 以 以 小 力 胜 大 力 。 通 常 讲 “ 能 合 ,谁 能 赢 ” 便 谁 , 是 这个道 理 。
在 只 有重 力或 弹 力 对 物体 做 功 的条 件 下 ( 者 或 不 受 其 他 外 力 的 作 用 下 ),物 体 的 动 能 和 势 能 ( 包
括 重 力 势 能 和 弹 性 势 能 ) 发 生 相 互 转 化 ,但 机 械 能 的 总量 保持 不 变 ,这个 规 律 叫做 机 械 能守 恒定 律 。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主 要 实 现 势 能 和 动 能 的 转 化 ,将 人 体 的 重 力 势 能 或 弹 性 势 能 转 化 为动 能 , 以达 到 锻 炼 人 体 机 能 或 技 击 的 目的 。 这 种 能 量 的 转 化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表 现 得 最 为 明
显 ,特 别 是 发 劲 时 的 “ 活 弹 抖 ” 松 活 弹 抖 发 劲 松 。
是 在 周 身 放 松 的 基 础 上 , 由 大 脑 指 挥 , 以腰 脊 为 总 枢 纽 ,结 合 丹 田带 动 , 以 螺 旋 弹 抖 的 形 式 调 动 全 身 力 量 节 节 贯 穿 ,集 中 到 一 个 发 射 点 上 , 一 瞬 间 以迅 雷 不 及 掩 耳 的 速 度 从 肢 体 的 某 一 部 分 爆 发 出 来 , 产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功夫炉火纯青。
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
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完全运用内气功力。
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
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
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
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绝技演练视频【一】/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视频【二】/u58/v_NDgwNTYyMzE.html/u19/v_NTcxNjAwNTY.html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视频【三】/a/4608892-1872097305.html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太极拳名家李和生名片李和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炎黄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日本中日友好协会名誉理事。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作者:顾杰郭振兴王万宾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12期【编者按】武术功架发力来自三个力源:传递力、整体冲撞力和相对冲撞力。
本文用牛顿定律研究了太极拳,发现杨澄甫的大架和牛顿定律不谋而合。
本文分析了杨澄甫架的弓步“三力源”对推力的影响。
结论是弓步适合于发推力,“三力源”都增加了弓步发推力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杨澄甫架的坐步“三力源”对拉力的影响。
结论是坐步适合于发拉力,增加了坐步发拉力的能力。
坐步也能发推力,但发推力的能力不如发拉力的能力强。
两方推手,弓步推胜坐步推,这印证了古典理论—“发劲如放箭”。
弓步也能发拉力,但发拉力的能力不如发推力的能力强。
两方推手,坐步拉胜弓步拉,这印证了古典理论—“引进落空”。
引言师祖杨露禅(1799—187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
后来被荐往北京,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较量,一发必成功,遂被誉为杨无敌。
先师杨澄甫(1883—1936)自幼随父学拳,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
澄甫公武功盖世,口德与手德并重,时时处处,谨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样也。
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满天下。
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
澄甫公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拿住对方劲路,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
先师伯杨少侯(1862—1930)的推手讲求“圈子要小,用劲要巧”、信手相应、应物自然,制人于“莫名其妙”中,发放风格与其弟澄甫有别,言“发人不在猛远,而贵在取别人的重心离地,重心已起,即别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样便怎样,又何须发人于千里?原处起、原处落会更凶更猛……所谓兵不厌诈,计胜人也。
指上打下,声东击西。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习拳者都知道太极拳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力量,这也是太极拳的特点。
那么太极拳的化劲和法发力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欢迎阅读!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化劲的力学原理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
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
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
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做此运动让你舒筋壮骨吃好睡好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
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化劲的物质结构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
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原理
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原理太极拳内功的形成和本质用压强(包括大气压强)、流速、动能、动量和激波五个物理原理结合循环系统的生理原理,不仅能解释清楚,而且还能把所有与太极拳(包括其他内家拳、禅功、气功)有关的任何问题都解释清楚。
简单地说,太极拳内功的形成是古人对压缩动力学、激波原理和人体循环系统的认知和开发运用,本质是腹部放松扩张和收缩挤压与肺呼吸肌的舒张和收缩同步叠加产生的强大的张力和压力,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由肺循环管道传导作用于心脏血液,血液在意念引导下定向集中快速流动而产生的变量动能;太极拳的内劲则是动能以动量形式传递外放的作用力,这一作用力在液体激波作用下发生应力和温度的数倍突变跃升。
更简单地说,太极拳的内功锻炼是对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的仿生应用或深度开发。
为了说明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和生理原理及其本质,可以先忽略循环系统本身的力,并了解五个物理原理和人体循环系统的生理原理。
(1)压强的原理。
当储水的皮球受力的挤压时,压力就会通过皮球表面作用于里面的水,并以压强的形式传导。
压强的值为P=F/s,其中P 为压强、F为压力、S为物体表面积,也就是说当物体表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2)大气压强原理。
大气会从多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称大气压。
计算公式为P=pgh,其中p是大气密度,g是重力常量,h为高度,地面上标准大气压约等于760毫米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L 013*10⌒5帕斯卡,通常也叫标准大气压,人体内外同时受到气压的作用且恰好都相等。
大气压强可不小,它相当于10米高的水柱对底部产生的压强。
密闭容器中,如果里面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存在压力差,而具有吸力,这就是真空原理。
1654年,抽气机发明者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16匹马(每边各8匹)分别反向拉两个直径30厘米铜质空心抽出球内空气的紧扣半球,费了很大的劲才拉开。
真空原理在我国古代也常用,如中医的拔罐。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36个回答牧马人19387846508-01 09:54 关注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
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
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
○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
太极一动分两仪,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
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
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
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
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
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
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
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
"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是指在冲突或竞争的情况下,通过相互合作、借力而行、变化应对等策略来寻求最优解的原理。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被运用到博弈理论中,强调了平衡、反馈与调和的重要性。
太极博弈原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和而不同”。
在博弈中,双方的目标和利益可能存在冲突,但通过互相合作,双方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太极拳中的概念“阴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在博弈中,双方也可以通过相互借力和变化应对,使局势发生转变。
另一个关键概念是“以柔克刚”。
太极拳中的概念“用力由心,
不用力抛开”强调了通过柔韧和灵活的方式面对对手的攻势。
同样,在博弈中,双方通过识别对手的优势和弱点,运用变化和策略来应对,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太极博弈原理还突出了平衡和反馈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核心概念是“动静相济”,即运动与静止相结合。
在博弈中,双方需要时刻保持平衡,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对手的变化。
同时,通过观察对手的动作和反应,双方可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太极博弈原理强调了在冲突和竞争中,通过相互合作、借力而行、变化应对等策略来寻求最优解的重要性。
这一原理不仅在太极拳的实战中体现,也可以应用于博弈理论中,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
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起源于中国道教的太极哲学。
太极拳的原理是以太极哲学为基础,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配合,达到身心合一、阴阳调和的境界。
太极拳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平衡,太极拳强调阴阳的平衡,动作中的刚柔相济、开合相生,体现了阴阳互补、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身体的放松和舒展,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2. 气的调和,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通过深而缓慢的呼吸,调和身体内外的气血,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呼吸的配合,以保持气的畅通和调和。
3. 动静结合,太极拳强调动作的连贯和流畅,但又要求动作中有静止的内涵。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平衡感,以达到动静结合的境界。
4. 心意合一,太极拳要求身心合一,动作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内力,通过意念和呼吸的配合,使身体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自然。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用心感受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以达到心意合一的境界。
5. 松柔利索,太极拳的动作注重松柔和利索,不做无谓的用力,以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效果。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身体的放松和柔韧性,以达到松柔利索的状态。
总之,太极拳的原理是以太极哲学为指导,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配合,达到身心合一、阴阳调和的境界。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阴阳平衡、气的调和、动静结合、心意合一和松柔利索,以达到太极拳的境界。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太极拳的原理,从而受益于太极拳的修炼。
试析太极拳技击运动中的力学原理
随 着北 京 申奥 的成 功 , 我 国 各 地 正 蓬 勃 兴 起 一 股 全 民 健 身 运 动 的热 潮 , 极 拳 是 人 们首 选 的运 在 太 动 项 目之 一 。 清 晨 , 们 只 要 留 意 市 区 中 的 公 园 、 林 、 场 、 边 空 地 等 处 , 可 看 到 有 一 批 批 参 练 在 我 树 广 河 就
太 极 拳 的 人 。 是 因 为 , 极 拳 不 仅 具 有 健 身 的 作 用 , 且 有 它 独 特 的 医疗 作 用 。 此 , 们 有 必要 对 太 这 太 而 为 我 极 拳 运 动 进 行 分 析 与 研 究 。 文 仅 太 极 拳 在 技 击 上 对 力 学 原 理 的 运 用 予 以 剖 析 , 根 据 个 人 的 学 习 和 本 并 探索 , 较为基本 的几个要点 , 进一步地分析与研 究 。 把 作 1 太 极 拳 的 用 力 符 合 牛 顿 运 动 定 律
影 响 他 自 己 的 重 心 。 太 极 拳 者 , 这 种 情 况 下 , 然 要 动 步 相 随 , 保 持 自 己 的 平 衡 , 我 们 在 遇 到 电 练 在 必 以 如
车 突 然 停 止 时 应 当 趁 势 向前 迈 步 以 免 倾 跌 , 同 样 的 道 理 。 是 2 太 极 拳 的 慢 力符 合动 量 定 理 首 先 举 日常 生 活 中 的两 个 例子 :1 ( )在 天 平 的 两 个 盘 上 各 放 相 当 重 量 的 物 体 , 其 平 衡 。 时 , 用 使 此 如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传统太极拳运动,讲究自然、协调、平衡,当中的运动规律是非常有助于协调人的生理机能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
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
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1、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
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
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
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
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
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
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
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文章目录一、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2. 什么是太极拳3. 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二、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三、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1、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
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
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
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1.2、杠杆定律能四两拨千斤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四两拨千斤论点之后,就成为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拳理拳法和鲜明特点,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不相信四两能拨千斤,说这是形容夸大之词,不可能做到。
更有甚者说成是先辈拳师的自我吹虚。
其实这并不神奇,只是力学的杠杆定律。
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固定点称支点,克服阻力的点称重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
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省力。
1.3、延时加速使太极拳威力无比历史上有人曾怀疑太极拳绵软不能打人,时至今日也还有人说太极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击。
其实,太极拳技击威力无比,特别利害。
老拳谱有滚、磨、弹、断、踏、拍等十几种劲法。
只要被击中,轻者击倒,重者伤其内脏。
这是由太极拳发力技法特点所决定,并不夸大。
2、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据考证,目前流行的大极拳,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系列,其中包含了“太极拳十三势”。
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朝时,武当内家拳分成了两支。
南支以宁波张松溪的“松溪内家拳”见著;北支则由山西的王宗岳在西安传给了蒋发,再由蒋发教给陈家沟的陈长兴;陈长兴后来将大极拳传给了杨露禅。
除了陈、杨两家主流外,太极拳现今还有武氏、吴氏、郝氏、孙氏、郑子(郑曼青)等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传说纷坛,先后有顾留馨、唐豪、吴图南、雍阳人、赵斌(杨澄甫的外孙)等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张三丰与今日大极拳的关系。
由于也有文件记载,太极拳可能在唐朝就有了,张三丰应是集其大成并让太极拳普遍流传的关键人物。
主要引据包括:.明代宋远桥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指宋氏太极功是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明代俞莲舟的《太极拳真义》中,指俞氏太极功是唐朝李道子所创。
.明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指内家拳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
王征南是内家拳大师,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学拳。
黄百家在他的《内家拳法》中,指张三丰是北宋微宗时候的人。
.乾宣道长严嘉康的《武当秘鉴》中,指张三丰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三拳合一为太极拳。
.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将太极传给了李瑞东,李的传人公布了陈长兴有关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陈长兴在其中讲述了他的老师蒋发,因拜王宗岳为师,而尽得内家武当派悟修的真传。
•陈蠢所著《陈氏大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所著《太极拳正宗》,明己师承蒋发。
.太极大师吴图南访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的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
陈鑫并指陈长兴在拜蒋发为师后,因族人视为耻辱,禁其再教炮捶。
因此太极十三势在陈长兴门下,可能是单独习练。
吴氏经陈鑫引荐.亲睹杜育万演练蒋发所传之太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和《十三势歌》,是现有最早的太极文献,也是太极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太极的原理
太极的原理
太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武术等领域。
它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补性原理:太极中,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观念非常重要。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本特性使得它们具有相互补充、互相转化的特点。
例如,在太极拳中,身体的动作需要通过阴阳力的调和来实现平衡和协调。
2. 动静转化原理:太极拳的动作以圆圈形式展现,通过缓慢而连贯的运动来体现内外动静的转化。
动作的过程中,身体有时处于静止状态,有时又处于运动状态。
这种动静的变化不仅呈现了太极的美感,也具有培养身体平衡、柔韧性和力量的作用。
3. 能量传递原理:太极强调内部能量的培养和运用。
通过身体的放松和呼吸调控,将内部的能量转化为外部的力量。
在太极拳中,发力不是依靠肌肉的用力,而是通过内劲和外劲的配合来实现。
这种能量传递的原理使得太极拳有独特的防御和攻击方式。
4. 心身合一原理:太极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平衡。
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还可以培养心理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太极拳注重内外一致,身体的动作需要与心理的状态相协调,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体而言,太极的原理基于阴阳互补、动静转化、能量传递和
心身合一的概念。
通过练习太极,人们可以实现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太极拳人体劲力的本源
的 “ 体 劲 力 ” 人 。 太 极 拳 一 代 宗 师 杨 澄 甫 在 其 论 著 《 极 拳 术 十 太 要 》 写 道 : 用 意 不 用 力 。 太 极 拳 论 云 , 全 是 用 意 中 “ 此 不 用 力 。 练 太 极 拳 全 身 松 开 , 使 用 分 毫 之拙 劲 , 不 以
是 气 血 流 注 , 日贯 输 , 流 全 身 , 时 停 滞 。久 久 练 日 周 无
习 , 得 真 正 内劲 , 太 极 论 中所 云 ‘ 柔 软 , 后 能 则 即 极 然
极坚 刚 ’ 。 极 功夫 纯熟之 人 , 膊 如 绵裹铁 , 量 也 太 臂 分 极 沉 。 练 外 家 拳 者 , 力 则 显 有 力 , 用 力 时 则 甚 轻 用 不 浮 , 可 见 其 力 乃 外 劲 浮 面 之 劲 也 。 外 家 之 力 最 易 引 动 , 不 足 尚也 。 ” 故
动 的 劲 力 , 然 是 “ 发 于 骨 , 发 于 筋 ” 必 力 劲 。
根 据 理 论 力 学 , 连 杆 结 构 是 静 定 结 构 , 稳 定 三 是 结 构 , 最 大 承 受 重 量 。 重 时 运 动 员双 臂 与 双 手 间 能 举 的 杠 铃 杆 , 成 稳 定 的 三 连 杆 结 构 。 太 极 拳 “ 发 于 构 力 骨 ” 要 求 发 力 到 骨 , 能 掀 掌 拔 根 , 能 飘 浮 , 使 , 不 不 要 骨 最 大 限 度 承 受 外 力 , 这 与 力 学 的 稳 定 理 论 完 美 融
的 关键 , 说 明 太 极 拳 向 外 劲 力 也 必 须 有 感 受 , 分 量 “
极 沉 ” 对 太 极 推 手 打 中另 一 个 体 而 言 , 是 太 极 拳 是 这 的外 劲 。 另 外 , 极 拳 的 内 劲 通 过 人 体 经 络 , 以极 太 可 大 地 调 节 人 体 外 劲 的 强 度 、 向 与 爆 发 点 , 式 与 陈 方 杨 式 太 极 拳 宗 师 们 在 此 方 面 有 许 多 指 导 性 阐 述 ,他 们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形之定力现代力学可以解释,本人在《太极拳与万有引力》和《太极拳-科学-哲学》等论文中有过多次解释。
练太极拳首先是练形体的定力,行拳的第一力学应用就是人体的重力顺应地球引力的应用,符合“天人合一”的道家哲理。
方法是全身放松,立身中正,顺随地球引力,一沉到底,将头顶到脚底的全部重量通过脚底传导到地面上去,使身体空灵,这就是高手站桩不累的原因。
站桩是静桩,太极拳是活桩,高手打太极拳不会累,可以用于养拳养身。
原因是高手打拳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境界,在动态中调节身体平衡,是动中求静的活桩,若用高速相机分解动作的画面,则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无可挑剔标准静桩,这是本人在电脑中观看大师行拳的视频时的感悟。
气之定力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太极拳的行拳击技的动力是意气合一的劲能量或称气能和动态中的势能借用的技巧,不是常人的僵力拙力。
从起势到收势都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不用力。
这一条本人和他人推手时也深有体会。
每次我稍有用力时,便被对手借力失偶了,而我用意气合一的劲时,便暂时安然无恙,我的功夫不如人是另外一回事。
拳家高手的劲,单用现代物理力学是难以解释,劲是拳手“天人合一”的与宇宙能量的交换,这个气是体内的先天之气,与拳架合一的呼吸之气的融合,非但不是能耗,而是养气,对内循环于周身经络,推动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其他物质的新陈代谢,达到健身却病的养身功能。
对外循环于体内外,吸纳负离子等有益气体,积蓄于丹田,排泄体内的二氧化碳等浊气。
所以说练太极拳不是耗气,是养气,行拳的这个气就是生命的能量积蓄,并能通过意识的指挥,将能量在瞬间调节到体内的任何位置,这就是气的定力,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二层次。
心之定力太极拳在击技中以柔击化,也非常人的拙力僵力,而是柔劲,这个柔劲就是借地面的反弹力,转化为由脚到手的螺旋运动的缠丝涌劲,加上丹田气的膨胀形成的绷劲作用于对手,通过圆弧切线原理,在与对手接触点上可以无限放大和万向变化物理学上称为波,以及空灵的意识听觉,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的主动权,借天借地,因势而变,应敌而动,牵动对手失去重心而克敌制胜的玄机,外人称“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素以柔化见长,以小力胜大力著称。
太极拳打手歌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
因此“四两拨千斤”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名词。
太极拳论更有“用意不用力”之论。
以至人们一谈太极拳就是松柔,讳力忌刚,似乎,太极拳成了一点都不能用力的运动,谁用力或讲力就大错特错。
其实“用意不用力”亦是一种用力方法,是用力的学问,否则就不会有“意到气到力自到”之说了。
正如拳论所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当然,“用力之久”并非长期用力,而是下工夫之意,也就是掌握用力的方法。
实际上,太极拳本身就是用力的学问。
传统太极拳虽讲劲,但并不排斥力。
劲者,原字为会意字,乃是左斤右力之合,力大之谓。
劲不过人为地在力之外加进了人文色彩而已,但并不能改变力的本质。
太极拳所称之劲,不过灵活的整合之力。
称劲的目的,就是不要用僵拙之力。
任何运动,都是矛盾双方的力的作用的结果。
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没有力也不可能有劲!力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能量有动能和势能。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运动反过来也能产生新的力量,即通过运动使能量得以转换。
有势则用力,有力亦有势,所以称势力。
因此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与势而已,用势即太极。
太极拳亦不过一拳耳。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
”那些所谓的不动就能把人打出去的功夫,不过“痴人说梦”而已。
拳不能离开运动,运动离不开力学。
力学是研究力的学问,力是力量的简称,力有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运动力学还包括物质的质量和速度。
在拳中无非有两种力:静力和动力。
从效能上看,无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发力方法虽然有慢快,有刚有柔,亦无非松紧而已,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所谓的劲力将无从谈起。
太极拳通过自身的优美运动,对生物运动力学做了完美的诠释。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一、拳中所求力的形式。
人的运动不同于机械,是有弹性的运动,肌肉筋腱骨节都是有弹性的,而且人的运动是有思维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神经反应和传导的结果,人体运动力学有其独特性,关键是依其理而指导。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力 臂. 如果 用 的力小 , 又想 使物 体发 生转 动 , 么就 那
得加 长 力 臂 , 能 达 到 一 定 的 力 矩 , 物 体 发 生 才 使 转 动. 物理 学领 域 中的力 矩 , 运 动生 物 力学 领 域 , 在
1 太 极 拳 “ 两 拨 千斤 ”的生 物 力 学 机 制 四
李 辉
( 州学 院 体 育系 , 滨 山东 滨 州 2 6 0 5 6 3)
摘 要: 通过 力 矩转 动原理 、 惯性 定律 、 力原理 以及反 作 用力原理 分析 了太极 拳 的“ 合 四两拨
千 斤”借 以充 实太极 拳理论 . ,
关 键词 : 太极 拳 ;四 两拨 千斤 ;生物 力 学
臂 的乘 积 , 多用 M 表示 , 矩 ( 力 M)一 力 ( ) F ×力臂 ( ) 力 矩 是 描述 物体 转 动 效 果 的物 理量 , 体 转 L. 物 动 状态 发生 变化 , 定受 力 矩 的 作用 . 过公 式 可 肯 通
极拳 “ 四两 拨 千 斤 ” Ⅲ 要 想 深 层 次 的研 究 太 极 拳 .】 劲 力 的产生 、 传递及 作用 效果 就必 须从 运动生 物力
还表 现在对 太极 拳 技击 原理 分 析 时 只是 简 单 的 说 明 了一些力 学原 理 , 有结合 实 际 的运 用来 分析 太 没
力是 使 物 体 改变 运 动 状 态 的原 因 , 多用 F表 示. 力臂是 在垂 直转 动 轴 的平 面 内 , 转 动 轴 到力 从
的作 用线 的垂直 距离 , 用 L表 示. 矩是 力 和力 多 力
力是使 物 体 改变 运 动状 态 的 原 因. 的大 小 、 力 方 向、 用点 是力 的 三要 素 , 作 直接 影 响力 的作 用 效 果. 通过 不 同方 向力 的合 成 与分 解 , 以改变 合 力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一、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2. 什么是太极拳3. 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二、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三、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1、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1、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
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
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
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
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1.2、杠杆定律能四两拨千斤
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四两拨千斤论点之后,就成为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拳理拳法和鲜明特点,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不相信四两能拨千斤,说这是形容夸大之词,不可能做到。
更有甚者说成是先辈拳师的自我吹虚。
其实这并不神奇,只是力学的杠杆定律。
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固定点称支点,克服阻力的点称重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
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省力。
1.3、延时加速使太极拳威力无比
历史上有人曾怀疑太极拳绵软不能打人,时至今日也还有人说太极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击。
其实,太极拳技击威力无比,特别利害。
老拳谱有滚、磨、弹、断、踏、拍等十几种劲法。
只要被击中,轻者击倒,重者伤其内脏。
这是由太极拳发力技法特点所决定,并不夸大。
2、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