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和杨氏太极拳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1.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开创于明末清初的有名拳师陈王廷。
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
从陈王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一直对原有的拳套进行改编加工,逐渐构成近代所传播的一、二路拳套。
这两套拳式动作连贯、速度不同、强度不一,身法、活动量跟难度不同,但都合乎刚柔相济的准则。
第一路拳动作由简到繁,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应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使劲方式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和婉,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形状上拥有缓、柔、稳的特色。
做动作时,以身法引导伎俩,要求到达动分、静合不断变更的后果。
运动量能够本人调节,因此较适合于身体较好的人训练,也适合于体弱者锤炼身体。
第二路也称炮锤,动作庞杂,请求快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敏捷、富有弹性。
套路中的跳跃、腾移动动作,具备快、刚、跃的特点。
在运动时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系列螺旋动作,从而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同一功能,很适合青丁壮人训练。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年、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捷,构造谨严,身法中正,动作温柔、轻灵冷静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造成奇特的作风。
因为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素,练法简易,因此轻易被人们接收,开展得最为广泛,是加强体质、疗病保健的手腕之一,是目前在我国和国际上推行最快、最遍及的一项技击运动。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基础上发展翻新的。
杨式太极拳本来有大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本上订正的。
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42年,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年加工改良形成的一个流派。
吴鉴泉演拳,安分守己,松静天然,独具静态之妙。
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形成
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形成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发后(即1645年前后),传衍了约200年,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期(即1840年前后),一直在陈家沟陈氏中口传手教,历经六代人的传承发扬。
陈长兴和陈有本二人,感到太极拳传承已久,恐怕许多精华被遗传失弃,便开始由博归约进行总结概括。
陈长兴归纳出老架(亦称大架)一、二路,陈有本归纳出新架(后称小架)一、二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值河北永年广府镇青年杨露禅,向陈长兴求学太极拳。
初因家族订出禁约,不肯收其为徒。
后杨在陈德瑚家为伙计,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社,传授子孙太极拳,杨在服务众人中暗中学会了太极拳。
杨在深夜习练太极拳时,被陈长兴发现,见其刻苦自学,十分聪颖而有悟性,收其为弟子传授了太极拳。
杨经过十八年三进陈家沟学成太极拳后,回乡开办武馆,因有名声被请到北京王宫中去教授太极拳。
杨的同乡武禹襄,见他学得太极拳,也奔陈家沟拜师求学。
陈长兴因年迈让其随侄儿陈清萍学习。
武学会太极拳后,也回到永年广府镇传授,并刻苦钻研太极拳的理论特点。
杨在清宫中传授太极拳,结合王公贵族不能吃苦的特点改动深难动作,经其子杨健侯衍定出杨氏太极拳。
武经过研究,吸取当时人员的特点改动,经其外甥李亦衍定武氏太极拳。
民国初年时期,杨氏太极拳习练人员中,有一满族人全佑传其子鉴泉。
其子改汉姓姓吴,吴鉴泉又衍化出吴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经郝为真,传授给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又衍化出孙氏太极拳。
至此,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形成,在全国各地传播。
现经国家体委承认,在海内外广泛推广普及。
陈氏家族中的太极拳理论家太极拳自从明末清初创发后,在陈氏家族中历代都有人阐释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瑰宝。
由于许多史料被战乱灾荒等原因所遗失,现根据有文字记载的有以下几位,值得后人褒扬。
他们中有: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仅留下了《太极拳拳经总歌》;陈氏十四世陈长兴:自陈王廷后太极拳传承约200年,他第一次由博归约和阐释太极拳,作出了《太极拳十大要论》《陈长兴太极拳总歌》《太极拳战计篇》《用武要言》等;陈氏第十六世陈鑫:到了民国时期的1920年左右,陈氏十六氏陈鑫深感太极拳应该从理论上阐明它,以正确地引导人们习练和推广太极拳。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
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路变化及发展过程。
最后就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四个流派的太极拳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太极拳名字由来太极拳成为“长拳”、“棉拳”、“十三式”、“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着《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
太极拳属武术——大拳系。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二、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庭①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着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本文持陈王庭创拳之说。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着名拳师陈王庭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哪种太极拳最好
哪种太极拳最好
一、哪种太极拳最好二、太极拳什么时间练三、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哪种太极拳最好1、哪种太极拳最好
太极拳的种类繁多,若说练习人数最多的应属杨式,大开大合,运动量适中。
另外常见的有陈氏,最初的太极套路,保留了一些发力动作,当年杨露禅先学陈式,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杨式。
杨氏后出现孙式,讲究步伐灵活;吴式,讲究导引化解。
陈式老架的发力动作比较难学,练着比较苦。
杨氏传统套路103式,简化后有49式。
要求简单可以考虑国标,比如竞赛套路42式,简化套路24式等,都是国家体委简化的,基本以杨式太极为基础,不过动作连接的合理性上要比几代人总结的传统套路差一些了。
还可以考虑陈式8式,陈正雷在老家基础上化简的,保留了陈式的意境。
2、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根据这种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
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3、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
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以降血。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太极拳的类别有哪些
太极拳的类别有哪些
太极拳的类别有哪些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
下面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太极拳的类别,希望对您有帮助!
太极拳的类别
1、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
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2、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
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3、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4、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
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5、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
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6、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
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7、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8、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作为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推手。
派别和种类传统太极拳门派当中,论源流久远,广被承认,修习者众的,以武当、陈、杨、吴、武、孙、赵堡太极(和式、忽雷架)等派为最。
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
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
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
其中武当太极拳一直在道庙内单线秘传,而门规甚严,故难得一见。
以下介绍一些衍生自太极拳的支派:陈氏太极拳:洪式(洪均生)、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杨氏太极拳:~杨露禅1799-1872~载漪1856-1922~溥俊1885-1942~毓巍1908-1998~御㡣汉之锖1952- ~曌皈道主~僲掰神搿~悬针垂露锥雪漏痕~曌罡镇刹殛紫电皈䰱勰化御飞风~[1]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李瑞东1851-1917,有李氏太极一派。
传杨露禅在京城所授第一个套路[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于周玉祥,周玉祥传吴锦园,吴锦园传台湾叶金山,有宗岳门王府皇家太极一派。
富周- 富英- 萧公卓- 翟英波- 李正1953-府内派太极杨露禅也教过武禹襄(1812-1880)太极拳,后来武禹襄经过赵堡镇,从学于陈清萍,学会赵堡太极拳。
后来,其兄武汝清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得到一本《太极拳经》,送给武禹襄。
武禹襄刻苦参透《太极拳经》,参照所学,创立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 李亦畬1832-1892 郝为真1849-1920 孙禄堂1861-1932 董英杰1898-1961 乐奂之1899-1960 杨露禅的满族弟子中以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
赵堡、陈氏和杨氏太极拳之比较
赵堡、陈氏和杨氏太极拳之比较一、赵堡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之比较赵堡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有共同的渊源,从地域来说陈家沟隶属赵堡镇管辖;从传承来说,赵堡太极拳要久远(参见赵幼斌杨式太极拳一书);从传承理念来说,赵堡太极拳可以传外姓,择其优秀者而传之,和当今的考证相符,而陈氏太极拳只在陈氏一族中传承(参看杜元化正宗太极拳一书);从太极拳的动作和名称加以比较,两家太极拳的动作名称差异很小,赵堡太极拳108式更符合中国108星宿(36天罡,72地煞)的认知,所以87式的陈氏太极拳是不全的改进的赵堡太极拳;从修炼赵堡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中可以看出,陈氏太极拳的金刚捣捶是赵堡太极拳的领落,陈氏太极拳的中盘动作很多有悖拳理,它与赵堡太极拳中斜行、开合和海底针三个动作非常相似,所以陈氏太极拳应该起源于赵堡太极拳;从练法上看,赵堡太极拳动作松柔,讲究双手运化如背丝扣,强调以柔克刚,而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和缠丝劲,弹抖劲都显得刚性,与以柔克刚的拳理有悖;从拳理上讲,赵堡太极拳有一圆,二分虚实,三直四顺、六和八节等与易经思想和,而陈式太极拳没有这些理论支撑(见陈鑫论陈氏太极拳)。
由以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陈氏太极拳是在学习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去掉一些动作,增加了一些动作,再加以改进。
如:增加的有披身捶、掩手肱捶、三换掌、退步压肘等等;改进的有白鹤亮翅、野马分鬃、斜行拗步、倒卷肱、中盘等等;去掉有鹞子翻身、扫退、回头看画、黄龙搅水等等;在练法上增加了缠丝劲、弹抖劲和爆发力掩手肱捶的练法。
陈式太极拳的创新和改进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二、杨氏太极拳与陈氏、赵堡太极拳之比较杨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到陈家沟学习陈氏太极拳后创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也算是同出一门,杨氏太极拳采用了陈氏太极拳的85式,对陈氏太极拳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去除了陈式太极拳中所有发力的动作,去掉了弹抖劲和缠丝劲的练法,采用了王宗岳太极拳歌中捧捋挤按(太极推手)为核心的练法,同名动作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让太极拳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1.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
陈王廷(1600—1680年),又名陈奏庭,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文武双全。
陈王廷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的108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氏太极拳原有七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
因之现今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
除陈氏传授之太极拳外,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①动作有快有慢,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②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③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复式丹田呼吸法(也称反呼吸法),而一般的太极拳采用的是单式丹田呼吸法。
金刚捣碓 2.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杨露禅艺成时,已40岁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人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他们生活奢侈,但体弱多病、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
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杨氏太极拳因练法简易,流传较广,其特点如下:①立身中正安舒。
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
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摘要】陈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两大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套路动作和攻防含义。
本文将对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在竞赛套路动作和攻防含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和比较。
首先分别介绍了两个流派的竞赛套路动作,包括每个动作的起势、中势、收势等步骤;然后对套路中的攻防含义进行分析,探讨每个动作在实战中的运用和技巧;最后比较了两个流派的套路动作和攻防含义,指出它们在细节、力道、用法等方面的差异和优劣。
通过对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流派的特点和精髓,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攻防含义,比较,详解,分析,异同点,总结1. 引言1.1 介绍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陈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两大流派,分别由陈长兴和杨露禅所创立。
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的比较一直是学习者和爱好者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陈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各有特点,攻防含义也有不同之处。
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太极拳的精妙之处。
陈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注重于力量的凝聚和爆发,动作简洁流畅,强调以意驭力。
攻防含义多侧重于近身搏击,以短打短进为主要战术。
而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则偏向于柔和缓慢,注重以柔克刚,动作舒展流畅。
攻防含义多侧重于远程控制和应对,以回避转化力量为主要战术。
在比较陈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与攻防含义时,可以发现二者各有千秋。
陈氏太极拳擅长于短兵相接,力避空手相搏;杨氏太极拳则善于以柔克刚,变化莫测。
二者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对于练习者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流派进行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
2. 正文2.1 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详解陈氏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经典拳种,其套路动作精妙细致,蕴含着丰富的攻防含义。
在竞赛中,选手需要通过准确、流畅地表现套路动作来展现出自己的功夫实力和内在修养。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
它以圆滑、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式为特点,被誉为“长寿拳”。
太极拳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一、太极拳传统分类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古老的一种,由陈王廷所创。
其特点是动作缓慢、轻柔,并注重内功修炼。
2. 杨式太极拳杨氏家族创立了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自然伸展和舒展,动作流畅优美,力度适中。
3. 吴式太极拳吴氏家族所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强调手臂的灵活性和腰部的协调性。
其动作简洁明快,注重实战应用。
4. 孙式太极拳孙禄堂所创立的孙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更加灵活多变,并且注重身体平衡和呼吸。
二、太极拳现代分类1. 竞技太极拳竞技太极拳是现代太极拳的一种,其规则和比赛方式与其他武术竞技相似。
竞技太极拳注重实战应用和身体的协调性。
2. 养生太极拳养生太极拳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一种运动。
它强调身体的舒展和放松,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等。
3. 太极剑太极剑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它以剑为主要武器,动作轻盈流畅,并注重身体平衡和内功修炼。
4. 太极扇太极扇是以扇为主要武器的一种太极拳变化。
它动作优美、柔和,并注重手臂灵活性和呼吸控制。
三、不同分类之间的区别1. 动作风格不同不同分类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动作风格不同。
例如,陈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其动作缓慢、轻柔;而吴式太极拳则注重实战应用,其动作简洁明快。
2. 内功修炼程度不同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但不同分类之间的内功修炼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其内力更为深厚;而杨式太极拳则注重身体的自然伸展和舒展。
3. 运动目的不同不同分类之间的运动目的也有所不同。
例如,竞技太极拳注重实战应用和身体协调性;而养生太极拳则以健康为目的,强调身体舒展和放松。
四、结论总之,太极拳可以分为多个分类,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无论是传统分类还是现代分类,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太极拳不论哪一种流派,基本理论和技术是相通的,只是风格上有所区别。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在太极拳的流派划分上,还有“氏”、“式”、“派”之说。
在20世纪初期,各派太极拳多以“氏”来命名,如“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因为这些流派都是以其创始人或重要贡献者的姓氏来命名的。
后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渐地改成叫“式”,这是因为,在太极拳传播过程中,逐渐打破家族传承的体系,广泛向社会上传播,也出现了许多外姓的杰出弟子,太极拳已不局限在某一家族的内部。
当然,很多太极拳世家也很好地继承了先辈的传统,涌现了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毕竟太极拳的范围大大地拓展厂,所以很多人认为,继续以“氏”来命名,含义上就有些狭窄了。
另一方面,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在推广中,为了避免家族色彩,更好地体现现代的观念,所以也多用“式”来称呼太极拳流派,叫做“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
也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叫“式”也不准确,更严格地说,大的太极拳流派应该叫“派”,如“陈派太极拳”“杨派太极拳”等。
为什么呢?他们认为,派是指风格,现在几大流派太极拳各自在风格上是比较明确、比较确定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特别是有较高造诣的人,随着每个人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练拳过程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即使练同一种流派的太极拳练出来的样式也有所差异,这应该是“式”,而该流派应该叫“派”。
但因为有些人认为,称呼为某某派,容易让人联系到武术的“宗派”、“门派”,所以这种称呼法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我们这里还是依照现在通用的说法,以“式”来命名。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一: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式太极拳也是现在流传较广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几个大的太极拳流派的总根源,这几种太极拳流派均脱变于此。
陈家沟坐落在温县的城东。
据族谱记载,陈氏的氏祖是陈卜,原来居住山西洪桐县,后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后来这个地方陈氏的人丁逐渐兴旺,常杨村也就改名为陈家沟了。
陈氏和杨氏太极拳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
282百家论坛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刘君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办公厅摘要:本文主要对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进行对比,对其中的典型招式从攻防以及套路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且得出相关结论。
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更好地明确两种不同的太极拳存在的优缺点。
关键词: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套路动作;攻防一、陈、杨氏太极拳简述陈氏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更加重视重心垂直轴的变化,通过肩肘髋膝几个重点的关节角度进行变化实现在重心水平上的波动,这也充分说明了太极拳中的“立如平秤”。
陈氏太极拳要求相对的平稳,但不是绝对的平稳。
通过左右侧肩关节的角度变化能够体现出该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协调对称、动作连绵平缓,因此也能够总结出陈氏太极拳节奏更加鲜明。
在陈氏太极拳中,节奏是其最为明显的表现,这也能够体现出其韵味。
通过具有舒缓的动作波浪式前进,同时其中的柔化动作慢、刚 发动作快,整个拳法套路都是非常连贯协调额,因此在演练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精神、意念之间的高度协调,同时也能够做到刚中带柔、快慢相间。
较之于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有些许不同。
从运动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后者主要是通过骨盆运动的方式,也就是通过骨盆绕一垂直轴来进行性转换的幅度更大,并且在该过程中保持相应的旋移性。
在步法过程中,重心向回旋移并左右脚跟着地的时候,因为绕一垂直轴的幅度要大,所以骨盆绕丫冠状轴后仰。
骨盆后仰的时候,躯干从头到尾间变成一条直线,可以更好地当作身体的转轴,以便更好地转动在一垂直轴。
两种不同的太极拳都能够通过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过程来提供活动的能量,陈氏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对于心脏的要求更高。
二、陈、杨氏太极拳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陈、杨氏太极拳在演练中的套路动作以及相应的攻防含义都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本文仅选取其中一些动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读者可以见微知著,更好地了解陈、杨氏太极拳的练习价值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但是其中要明确的是,太极拳的演练并没有好坏之分,同时对二者进行比较也无贬低之意。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的传承: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世传之太极拳,取法太极阴阳开合之理,运刚柔化发之劲,为中国武术之上乘者。
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
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
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
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
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陈氏拳艺,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所传者为老架,有头套十三势及二套炮捶。
另第十四世祖陈有本所传之新架,则是删去头套中之震脚发劲,变化难练之架式而成。
第十五世祖陈清萍所传者为新架之小架,简称小架,又称赵堡架,此套拳路是从新架变化出来,且更为紧凑。
此趟头套十三势之三种架式,拳套着势之结构和运用缠丝劲的法则,完全相同,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
老架着势宽大,有发劲震脚和跳跃等较难之动作;新架略去较难演练之动作,架式则与老架同样宽大;小架架式则较为紧凑,发放抖劲之手法亦较多。
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原有七套。
为长拳一套,十三势头,二,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
因之现在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
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
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
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推荐文章太极拳的视频教学热度: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有何不同热度:杨式太极拳习练六要热度: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热度:陈式太极拳训练六部曲热度:按目前全国各地流传的太极拳来说,以陈式拳为最古老,以杨式拳为最普遍。
这两家拳术虽同属十三势,但运动特点和形象有显著不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
欢迎阅读!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一、姿势动作的区别:陈氏太极拳有以下特有的动作:金刚捣捶,懒札衣,掩手肱捶,伏虎势,悬脚灵(即二起脚),兽头势,雀地龙,朝天蹬,当头炮......等等。
还有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扫堂腿,旋风脚,摆脚跌叉等。
此外,还有为数教多的单震脚及双震脚等动作,有不少动作和长拳动作近似,因此,有人把它误认为是少林拳。
杨式太极拳有以下一些特有动作:揽雀尾,搂膝拗步,搬拦捶,抱虎归山,倒撵猴,左右分脚,左右打虎势,玉女穿梭,扇通背......等。
全套动作中没有震脚,腾空跳跃虚坐到地等动作。
二、在用劲方面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对于用脚,发拳等动作都要求刚柔相济,也就是在全身关节放松,肌肉也不紧张的原则下,能打出刚劲(寸劲)来。
劲以腰脊发出,蓄劲时要缓,发劲时要快,凡环形或弧形动作都·要求使出螺旋形的缠丝劲。
杨氏太极拳对每一动作都要求轻灵,沉着,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动作的速度要求均匀,不缓不急,如行云如水一样。
凡环形或弧形动作不作螺旋形的缠丝劲。
三、其它方面:练习陈氏太极拳对姿势动作或呼吸匀动等要求都很高,学起来较难,目前流传范围不如杨家的广。
杨氏太极拳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较普遍,因它的套路轻松灵活,舒展大方,不用刚劲,没有跳跃,劈叉等较难动作,特别适合体力较差,中年,晚年及脑力劳动着练习。
陈式太极拳在陈家沟土生土长,动作鄉土气息。
忽快忽慢,螺旋缠绕,松活弹抖,闪展腾挪。
重技击实战。
杨式太极拳驻京城进皇家大院,动作贵族气息。
大开大合,大虚大实,端庄大方,气势宏大。
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有什么区别?
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有什么区别?杨氏太极拳的创立颇有传奇色彩,是由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后创编,按其逻辑杨氏太极其特色应该与陈氏太极一样。
但历史的发展演变又有了质的变化。
首先要明白杨氏太极拳的由来,据传杨露禅为了配合教授宫廷人士把自己学到的陈氏太极发力部分去掉,没了发力部分,其它动作就跟着改变,最后变成如今以养生保健为主。
他嫡传下来的杨氏太极拳是什么样,民间很少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
根据我自己在公园练拳看到的两种太极套路终结出的区别有1.发劲上的区别,杨氏太极拳流传于民间,比较常见的套路是很少发力。
以柔为主,整个套路演练如行云流水。
而陈氏太极不管什么套路都有发力招式,没有发力发劲就不叫陈氏太极,有刚柔相济之说。
2.拳架上的区别,杨氏太极不需发猛劲,在拳架上就不用过低,腿部舒服很多。
陈氏太极下盘较低,一个摆脚跌叉,脚都挨地上了。
3.掌形上的区别,杨氏太极拳大多数是荷叶掌,手掌撑开5指。
陈氏太极是瓦伦掌,母指与小指相应,食指与无名指相呼应。
4.呼吸上的区别,虽然都要求逆腹式呼吸,杨氏太极要求柔和一点,陈氏太极要发力时要呼吸猛一点,吸到一定程度憋住一个劲呼出,发出的劲才大。
这四点只是大体上的区别,如果要详细说还有很多不同之处。
只有在演练时才能慢慢体会出来。
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练拳时也有相同之处,分别是•中正安舒,步伐轻盈,•以腰带动全身,气沉丹田•意起脚根,行于腰,主宰于肘•棚、捋、挤、靠•上下相随•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两种太极归根到底其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弘扬正义。
演练杨氏太极与陈氏太极都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只要自己喜欢,身体情况允许都可以练练。
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有何不同
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有何不同太极拳的流派主要有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和式等几大派系,它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那么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杨式太极拳除在套路的风格上与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区别外,在其他要领方面也有一些区别。
陈式太极拳大架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手形要求为瓦棱形,食指领劲;杨式太极拳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
再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
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
裆的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共同点杨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演化。
杨式太极拳在理论、要领方面与陈式太极拳是一致的,是共同的。
《杨禄禅太极拳谱》中说:“当洪蒙之时,天地未分,无边无际,混圆而已,恍恍惚惚。
其中含有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
随在恍惚之中,绝未见其气,有撇有停,毫无主宰,而蹈于流水,此天地未分之形象也。
人身也如天地之混圆,人身无处不混圆。
天地有三直,是上中下;人身也有三直,即头身腿。
天地有四顺,是寒温暑凉;人身也有四顺,即身手脚腿。
天地有六合,是上下四方;人身也有六合,即身手脚膝胯膀。
天地有四大节,是春夏秋冬;人身也有四大节,即两膀两胯。
天地有八小节,是四立二分二至;人身也有八小节,即两手两肘两膝两脚。
天地未见有撇是数,未见有停是气;人身亦不撇亦是数,亦不停亦是气。
不过有四时嫌滞,天地有主宰是理,而不流水是节;人身也有主宰是心,而不流水是节制。
不过未免有少混,所吾人本太极。
以造拳必须是从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不撇不停不流水作起是练拳。
洪蒙之时所以名无极,虽说与天地有关,并非外烁,强为索拉也。
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之由来
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之由来(太极拳粉丝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家史了)2015-12-07太极钩沉太极钩沉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系明末清初战将、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所创。
其为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
陈王庭报国无门,晚年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他博众家武术之所长、结合易学阴阳之理、参考传统中医经络学说、吐纳导引之术,创造出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太极拳!从现有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
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
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
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后世代代英杰辈出,尤其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时,将陈氏太极拳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
无论看戏、赶会,站立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
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他不但将陈王廷所创之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不足者补之,重复者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即现在老架(也称大架)一、二路,并且据己所得,发展了太极拳理论。
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
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比较一、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传统武术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
其中陈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两大分支之一,在套路动作、攻防含义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陈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及攻防含义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太极拳的精髓。
1. 陈氏太极拳套路动作陈氏太极拳套路动作注重动作的连贯流畅,注重内力的运用。
套路中的动作多为圆润、缓慢,有如行云流水一般。
在套路动作中,体现出了太极拳的意境和哲理,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
陈氏太极拳套路动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以缠丝劲、按引劲为主要手法;步法多为小步,灵活轻盈;身形变化多样,屈伸曲折;螺旋转换频繁,以柔克刚,以曲克直;呼吸配合动作,宛若潮起潮落。
2. 陈氏太极拳攻防含义陈氏太极拳的攻防含义注重以柔克刚,以快制慢,以小胜大,以慢胜快。
在实战中,陈氏太极拳注重对手的力量和方位的利用,通过变化多端的动作和身形,来控制对手的攻击,并寻找对手的破绽,以达到制敌的目的。
陈氏太极拳的攻防含义以化解对手的攻击为主,常通过躲闪、转移自身位置等方式来化解对手的攻击,并借此发动反击。
陈氏太极拳强调以御敌之法攻敌,以退为进的策略,表现出了太极拳的典型特点。
杨氏太极拳套路动作注重周身的舒展、轻灵、蓄劲,注重动作的圆滑、流畅,通过松柔的动作来表达出内功的境界。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以平稳、均匀、开阔的动作为主要特点,注重用力均匀,步伐有力、灵活。
杨氏太极拳套路动作的特点主要包括:手臂动作圆滑,气场宽广;步法以大步为主,力度均匀、有力;身形变化自然,抬顶沉肩;动作节奏缓缓,动作刚柔相济,形神兼备。
陈杨氏太极拳在套路动作上都注重以圆融、流畅、轻盈的动作表现,但在具体的动作变化和力度运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变化多样,螺旋转换频繁,以柔克刚,同时步法较为灵活轻盈;而杨氏太极拳的动作力度较大、步法有力,同时手臂动作更宽广、气场更开阔。
陈杨氏太极拳在套路动作和攻防含义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具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但都体现了太极拳的内在精髓和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陈氏和杨氏太极拳那个更优秀以我个人练拳经验,无论是这二者还是其他派别的太极拳是无法裁决出哪个更优秀的,因为所有派别的太极拳练到最后练的是“听劲”,只要“听劲”练会,无论你是练哪派太极拳在实战中所使用的招式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变化,是看不出你是练哪家太极拳的。
关于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明师陈正雷有重要论述: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
二、拳架开展大方。杨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三、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禄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 、《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关于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在杨氏亲族传人杨振铎,杨振基先师的著作中都有重要论述。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赵斌先生在【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第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章“太极拳问答一百条”中,也专门讲了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形象的概括了七句话:“柔和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速度均匀,上下相随,精神贯注,呼吸自然”。其拳架风格“舒展大方,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杨澄甫的另一位入室弟子崔毅士先生也曾论述过杨氏太极拳的特点:“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浑厚庄重”。上述特点,有些是各大门派所共有的,而杨氏太极拳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些则是杨氏太极拳所特有的,赵斌先师在晚年授徒教拳时也对杨氏太极拳的特点讲了一些自己的重要观点。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四、行动速度均匀。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