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社会局势的变动,赫尔巴特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死板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由此“催生”,这一思想针对关注民主和教育、生活与教育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流传。

由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民国时期的实业发展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贴近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人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教育界的留学生,如陶行知、胡适等人,他们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此之前中国对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已经大肆宣传,杜威的到来掀起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的热潮。

尽管在此之后由于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杜威的影响力在中国不如从前,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未消失在大众眼前,仍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时,要注重结合本国的国情和教育背景,国内教育学家不断将思想演变修正,使其更加科学地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2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1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什么?首先,“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对教育是什么的首要的回答。

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要具有生活意义,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形式;第二,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其次,“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不断生长,教育作为一种方法来促进个体生长和发展,教育为人的生长提供指引方向。

生活与生长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杜威的解释是这样的:生活是发展,而不断发展即生长就是生活,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

“教育即生长”这一观点是从心理学来对教育进行他的阐述。

最后,“教育即经验改造”。

上述两个观点表明在杜威的观点中,教育是生长生活的过程,那在这一观点之中,它实际上也是对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这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Culture ▁文化|哲思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919年到1921年,杜威应中国几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来华访问和讲学。

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他恰好见证了这片东方土地上发生的变革。

同时,他的思想也给渴望“启蒙”的中国人带来新奇和激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就此展开1919年初,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利用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学术休假机会,开始了他的日本游历,主要目的是文化考察,感受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东方文化。

当得知杜威在日本游历、并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演的消息后,他的中国学生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等人,想请他过来做个短期访问。

2月,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即致函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商讨邀请杜威访华的办法。

陶行知在3月12日致胡适的回函中,形容获悉杜威到日本讲学时是“又惊又喜”,建议“南北统一起来”,联合邀请杜威来华。

一方面,蔡元培以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积极与杜威所在单位哥伦比亚大学校方沟通,允许杜威居留中国一年且不影响其在原校的聘任;而胡适也立即致函正在日本讲学的杜威,邀他来华讲学。

另一方面,适逢南京高师郭秉文赴欧考察教育而取道日本的机会,陶行知及时将邀请杜威来华一事商告郭秉文,并决定由郭秉文途经日本时,当面向杜文/裘伟廷威提出邀请。

于是,郭秉文在抵达东京后的次日(3月14日)专程拜访了杜威,盛邀其访华,住上一年,作教育讲演。

后来,就由北京大学牵头,与教育部、南京高师、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等单位联合正式发出邀请。

对中国之行十分感兴趣的杜威,欣然接受胡适、郭秉文等人的邀请。

他在给胡适的复信中说:“我接到你的信非常欢喜。

我每日总想写信把我们想到中国来游玩的事告诉你……你问我能否在中国讲演,这是很荣誉的事,又可借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讲演几次,也许不至于对我的游历行程有大妨碍。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或被称为是“教师的教师”。

生平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

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著美国以外的地区。

1952年6月1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约翰-杜威因患肺炎病故,终年92岁。

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

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麼目的。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杜威的教育观,并批判地继承其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杜威认为哲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哲学’并非把现成的观念从外面应用于起源和目的根本不同的实践体系: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的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

所以,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哲学乃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1]。

”这一定义最大的可取之处便是强调哲学对教育的指导意义,认为哲学是教育的基本理论,倡导用哲学的观点把握教育实践,建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哲学的必要性,这对于各国教育尤其是中国基础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2]。

学习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首先应当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核心命题,它们分别是“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以及“从做中学”。

这几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与其认识论密切相关,他对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都与其哲学视野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的哲学思想。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杜威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加快教材与课程改革,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现行教科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偏离学生兴趣;学生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接受现成的固有的经验;课程设置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等。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等著名的观点使教材改革更加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

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各科新式教材,都大幅度地增加了应用性的内容。

杜威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启示论文

杜威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启示论文

杜威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结合我国自身特色构建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探讨其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问题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一、引言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来源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被誉为“现在教育之父”。

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创新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杜威教育哲学内容简介1教育本质1.1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杜威教育哲学,始于他用“经验“阐释”生活“,又用“生活”与“经验”阐释“教育”。

基于此,杜威为教育下过一个专门的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这种改造和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1]1.2教育即生活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我们探讨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是教育服从这个目地。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地。

”[1]2教育的目地就是成长“我们探讨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是教育服从这个目地。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地。

”[1]杜威反对把成人的目标看成是儿童的标准,他认为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无需用一个外在的,成人的目的来约束自己”。

3教育的原则是“从做中学”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主张“在做事中求学问”。

他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学习内容和形式,提倡儿童的个性和自由。

杜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1.杜威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制改革上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达成了共识即“教育之真义”要“以儿童为本位”“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这基本上成了新学制的具体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用了杜威的相关教育理论。

所谓“以儿童为本位”就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即反对以任何外在的目的把儿童塑造成某一定型的人格,主张一切从儿童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

所谓“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也就是对杜威“智能个性论”和“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学说”的概括。

并于1922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学制”。

这个“新学制”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壬戌学制”。

从这个对从20世纪中国的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看,可以说“壬戌学制”奠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格局,为中国结束旧式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从而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向了现代化的轨道。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新学制的标准和内容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了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

学制所依据的标准、学制内容都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学制所依据的标准是:①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可以说,这几条标准充分反映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

这七条中,第①、④、⑤条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和儿童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③条则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以儿童为中心”主张的反映。

②、⑥则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民主性思想。

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界的教材也产生了影响中国旧式教育的教材受“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的教育方针所限,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几乎以“千年不变”的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在充满学究气的陈旧教材中接受着“千年不变”的教育。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

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

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

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

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

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

“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

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上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

但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没能长久地坚持下去,但它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发展。

关键词:杜威;教育体制改革;教育; 知识杜威是西方著名的教育思想大师,是一位激励人们广泛地去思考教育目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家。

中国人关注和研究杜威已有近90年的历史,这种文化现象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极为罕见。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他亲自到中国讲学,其停留时间之长,所到地域之广,宣扬自己学说之系统,产生影响之广泛,是其他任何一位外国思想家、学者都望其项背的。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平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举世瞩目的平民教育运动,而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直接导致和推动了这场运动的展开,这场运动是民主思潮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杜威所倡导的平民主义教育,突出强调了在自由平等的民主社会中,不容许少数人垄断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一般民众接受现代知识的武装,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和坚强个性。

杜威宣扬,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就必须发动一场平民运动,把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平民身上,同时也应该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平民运动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功不可没,它大大提高了下层老百姓读文识字的能力,也开创了工农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建设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学制的建立民国初年,教育部颁发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为当时教育的发展政治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废除小学读经;初等教育中男女可以同校;取消了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学堂;允许非高等师范类学校私人办学;缩短修业年限等。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教育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完全等同予社会,最多只能是个“小”社会,是向社会过渡的跳板;3.在“做”中学杜威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普遍知识的学习;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同实践绝对对立起来;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启示1.面向生活、注重活动教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合理因素的存在,只要不将其绝对化,不把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就有借鉴意义;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导致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借鉴杜威“面向生活”的理念,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使学生有效地参加活动课程,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2.强调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做中学”强调了训练独立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改革我们传统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革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当把校内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应当自由地相互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3.注重习惯的培养中国的家庭和学校,强调让儿童熟记、死背很多规则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来让儿童来按照标准执行;这些规则是通过外部的压力强加给儿童的,这就使儿童丧失了应有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自在“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养成习惯;4. 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育中的当然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应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在很大程度应该成为“助学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中心与边缘、教授与接受、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协商的关系;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认为学校就是 社会 的缩小版 . 是“ 把 现 实 的社 会 生 活 简化 起 来 , 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 ” l l _ 而 这一 理 论 显 然 存 在
着许多弊端 , 抹 杀 了 学 校 与 社 会 的 区别 , 将学 校与社会 等 同
起 来 。 虽然 学校 里 也 存 在 着各 种 交 际 , 但 其主要任务是为 了
握所学 内容 。 对 学 习充 满 主 动 性 与 积 极 性 , 但 教 育 并 不 是 为 了儿 童 的未 来 生 活 所 规 划 与 准 备 的 , 教 育 不 是 作为 一种 谋 生 的手 段 , 而是 儿 童 与现 实社 会 生 活 的 桥 梁 。在 教 育 的过 程 中
要 以儿 童 为 中心 。 尊 重 其兴 趣 与 爱 好 , 促 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
2 0 1 5年 1 O月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o u r n l a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c o n o mi c s f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浅 析 杜 威 的 实 用 主义 教 育 思 想
义 教育 思 想 的演 讲 ,更是 加 快 了实 用 主 义 教 育 思 想在 中 国 的
传播 与发 展 ,对 中 国 教 育无 论 是 理 论 上 还是 实践 上都 产 生 了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提 出了“ 教育即生活 ” “ 学
校 即社 会 ” “ 在 做 中学 ” 三大 教 育 原 则 。
者 开 始将 实用 主义 教 育 思 想运 用 于 中 国的 教 育 事 业 ,并非 生 搬硬套 , 而 是 与 中 国 的社 会 实 际 相结 合 . 建 立 属 于 中 国 自己 的 教 育 理论 。杜 威 的实 用 主 义 教 育思 想 在 中国 传 播 的 代 表性 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影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

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

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

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

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

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摘要: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杜威研究学者的积极传播,加上杜威本人亲自到中国的访问和讲演以及杜威教育著作的翻译出版,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思想上,而且也表现在教育实践上。

本文将从杜威来华前的国内文化背景、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试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中国教育思想作者:教育学院一、杜威来华前的国内文化背景在杜威来华的前几年,新文化运动即已兴起。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结合,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袁世凯政府祭天祀孔,把读经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面对这股复古思潮,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坚持民主主义理想,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人权”(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

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迁到北京。

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先后参加编辑或撰稿工作,使《新青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进步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改革。

他积极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力倡导进步的思想文化。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聚集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杜威来华初期,正值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新青年》杂志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科学思想和文化教育,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教育、学术的交流。

杜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应邀来华访问、讲学的。

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摘要]20世纪初叶以来,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后得以广泛传播,杜威的职业教育在思想、制度、实践三个层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平民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根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优势,在给现代美国职源分析业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得以广泛传播有着极为深来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为我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刻的社会背景。

20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社会激烈震荡、各种供了思想营养,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和推动了我国职业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历史更新时期。

这一时期,一战的爆发使育思潮与职业教育运动,而且对此后中国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欧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无暇东顾,减弱了对中国的经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济控制,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因此,民族工业空前发展起来,出现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发展的实业界急需与其相适应的人才,而当时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集中表现为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际、生活实用。

普通教育学生失学率、辍学率居高不下,能完成普通教育者也因没有专门技能而无法谋生;实业学校又偏重理论而轻视实习,学生因职业技能太差而不受实业界欢迎,出现了实业界急需人才而实业学校学生不能就业的尖锐矛盾。

实业教育急需改革,这正是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传入并产生影响的历史契机,而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本身所具有的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学校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本质特点,与19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寻求实用的精神高度吻合,顺应了当时中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此外,杜威的中国弟子,如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黄炎培等人,在中国教育界身居要职,宣扬与实践实用主义精神不遗余力,一时使杜威思想成为当时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主导潮流。

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及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及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个 是 杜 威我 不 信 任 一 切
没 有 充 分 证 据 的 东 西 。 杜 威 先 生 教 我 怎 样 思 想 , 教 我
处 处 顾 到 当前 的 问 题 ,教 我 把 一 切 学 说 理 想 都 看 作 结 论 的假 设 。 ”蔡 元 培 曾 说胡 适 之 于 杜 威 , “ 但 临时 的 不
代 西 方 的事 情 ,现 代 意 义 的 史 学 学 派 的 形成 也 是 较 近 的事 ,但 是 学 派 的 研 究 却 并不 是最 近 发 生 ,也 并 不 仅 存 在 于 西 方 。 学 派 的研 究 与学 派 的产 生 并不 同 步 ,在 学 派 一 词 出 现前 ,史学 界 已有 学 派研 究 之 实 ,只 不 过 当 时 不称 为学 派 研 究 ,而 用 学 案 一 类 的词 ,如 《 明儒
学 案》。 《 明儒 学 案》 采 取 “ 本 而 万 殊 ” 的 学 术 史 一
观 ,对 明 代 理 学 思 想 的 发 展 历 史 做 了总 结 。 “ 本 ” 一 是 列 出每 个学 派 的相 同观 点 、核 心 思 想 。 “ 殊 ”列 万
回 国后 他 们继 续 拥 笃杜 威思 想 ,并指 导 自己 的 研 究 实
践 ,形成 了 中国杜 威 教 育学 派 。 胡 适 于 11 9 0年 转 入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跟 随 杜 威 学 习 ,

封 建 传 统 思 想 的一 种 否 定 ” 这 也 就 是 说 ,在 五 四 之 。
后 ,除 一 批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的 爱 国 救 亡 运 动要 得 到 肯 定 外 ,另 一 群 从事 文 化 、科 学 教 育 的工 作 者 ,也 应 该 得
到积 极 的 评 价 ,这 其 中 就 有 中 国杜 威 教 育 学 派成 员 ,

论述近代思想传入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论述近代思想传入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论述近代思想传入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杜威于1919年4月来到中国,并在那里呆了两年多。

他在弟子胡适等人的陪同下,遍访中国各地的学校,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议,传播了他的实学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受到它的影响:一是在教育制度上,1922年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制定并实施了新学制,其中深受杜威影响的学者如陶行知对学制的制定起了决定性作用;新学制的内容也充满了实用主义,新学制的七个标准以及学制不同阶段的具体改革。

二是在教育理论上,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所提出来的;“活教育”理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儿童五指活动”,在儿童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做”为基础的的学生主动学习,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都体现了实用的思想。

第三,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影响,如中学的学分制和选修制,综合课程的实施,高中的分科制,有通识课和职业课;提倡白话教材,将儿童文学纳入小学教材,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将学校与社会、书籍与生活联系起来;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维纳卡特计划等教学方法引入中国,注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

四是对人物和思潮的影响,如蔡元培提出的教学的自助性教学原则是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工读主义思潮是受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的影响;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衔接。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中国成了一股新潮,给了国内教育不一样的思考方向。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的发展,它不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而是能够改变国家和个人状况的有力武器。

我们也开始探寻中西方教育之间的差距,重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进和摸索,不再忽视儿童也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过于注重“以儿童为中心”而影响到教育质量。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摘要:文章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20-30年代的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进而得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第一,对1922年“壬戌学制”的制订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第三,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杜威(John Dewey)同时代的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杜威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并不予以足够的认同,但却对他予以极高的评价:“约翰·杜威生于1859年,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对此评价,我完全赞同。

他不仅在哲学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影响了教育、美学与政治领域里的学者。

”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权威对杜威的地位也以高度肯定:“他关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

”在中国有传播其思想学说的弟子,“五四”时期,他来中国讲学长达两年多,教育界泰斗蔡元培尊称他为“孔子第二”。

他的教育理论无疑促进“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杜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影响的一些原因分析首先,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

就其经验论来说,他把经验看做人的遭遇和行动的过程,在认识和行动的关系上,以行动为中心,同时强调人是行动的主体,突出经验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种重视行动和人的创造性的哲学,显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真理观尽管在其本质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从强调概念学说的工具作用出发,把实践放在实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位置上,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

且其以效用为中心的哲学,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及重名轻实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而其思维五步法的方法论,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作用。

其教育学说,则是针砭传统教育而建立的现代教育理论新体系,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包含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诸多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教育改革者革新教育的先驱者

教育改革者革新教育的先驱者

教育改革者革新教育的先驱者在教育领域,有一群对传统教育抱有不满,并积极寻找改革方法的人们,他们被称为教育改革者。

这些改革者不满于传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他们以革新的眼光来思考教育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他们被誉为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本文将介绍几位教育改革者,并着重讨论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改革者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教育领域,在整个进步主义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玛丽亚·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教育改革者之一。

她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并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

她强调儿童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主张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并为儿童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三、乔治·卡尔维奇乔治·卡尔维奇(George Curzon)是英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者。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教育界影响深远,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倡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重视实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他的观点对英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启示。

四、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改革者。

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陶行知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单纯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

他提出的实验学校教育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认可。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反思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反思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
吗 ?显 然 , 答案 是否 定 的 。 到 学 生 的认 同 ,甚至 会 引来 学 欢 的教 育方 式 又从 何谈 起 呢 ? 如果 杜 威还 在世 ,想 必他 生 的不满 和 反感 。尤 其遇 到学
切 教 育 和 教学 合 于 儿 童 展 。其 中 , 他 提 出“ 教 育 即
的心理 发展水平 和兴趣 、 生长” 的观 点 , 根 本 目的 在 育 方 式 都 离 不 开 考 试 , 学 需要 的要 求 ,本 文 结合 杜 于 将 儿 童 从被 动 的 、压 抑 生 在 教育 方 式 的选择 上 没
教 育 思想 中 的合 理 成分 并 展水 平 和 兴 趣 、 需要 的要 过程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干
提 出改进 建 议 ,从 而探 讨 求 。 ” 扰 因素 的压 抑 ,使 他 们 无
出既 符 合 学 生身 心 发 展规 教 育方 式 。
然 而 ,纵 观 当代 中 国 法 沿 着 自己 的轨 迹 自主地
当然 ,就 目前 中 国 的教育 纵 ,适 当 的放 手 能够 给予 学 生 自由发 挥 的空 间 ,这 有利 于 其
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 ,应试教 大环 境来 说 ,这 种 理想 中的教
育条件下的教育变得形式化和 育 方 式 并不 能 一蹴 而就 ,但 尊 才 能和 兴趣 的 发展 。相 信 没 有 功利化, “ 满 堂灌 ”的教 学 方式 重 学 生 发 展 的 教 育 方 式 符 合 哪 个学 生愿 意 一直 被 学 习束 缚 让 学 生 的 学 习 变 得 越 来 越 被 “ 以人 为本 ” 的教 育 理 念 , 这 是 着 ,他 们也 希 望有 时 间和 空 间
动, 教学 似乎 被“ 看 作把 知 识灌 未来 教 育发 展 的主流 趋 势 。因 做 自己喜 欢 的事情 。 因此 , 受 学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杜威在其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尤其是在学校德育方面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中国德育启示正文: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杜威于“五四”运动前夕来我国,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传播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界,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德育教育。

在题为《教育哲学》的讲演中,杜威又论及了“道德”的构成。

他指出:“须知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

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

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

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必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

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转而以新的道德观和教育观为基础,建构一种宽广的、切合实际的、正常的道德教育思路。

具体而言,这种思路表现在对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全新诠释。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合金,培养学生的社会智慧、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教育的道德目的应该贯穿一切教学,通过“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教育家。

他继承了皮尔斯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将他们的思想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将实用主义哲学推广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教育革新运动(“新教育”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杜威来、访华讲学为契机,该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在众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四”之后在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

一、杜威访华行程及主要讲演1919年4月30日,杜威偕夫人艾丽丝(Alice) 、女儿露茜(Lucy)一起来到中国,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杜威在中国各地巡回讲学,曾到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一共作了200多次的讲演,内容基本上均涉及教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所作讲演场场座无虚席,这些演讲经过中文口译、记录、整理并校正后,随即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有的则汇编出版。

1921年8月2日,杜威离开中国返美,而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整个二十世纪20年代乃至三四十年代都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王剑依据北京《晨报》、上海《申报》、上海《民国日报》、长沙《大公报》等近代报刊,以及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相关历史人物的年谱、传记等的记载,并加以细致的辨析考证,整理出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

①杜威的中国行程以及主要讲演概况表①王剑.“杜威中国之行”若干史实考释[J].教育史研究,2002,9(3):34-36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1915年后中国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继之而起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急需理论的武装和思想的指导,因此在这个时期,西方各种思潮繁荣兴起。

而实用主义思潮在众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脱颖而出,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形成了一股实用主义热潮。

有研究发现杜威是受到五四知识界几乎比较一致欢迎的外国思想家。

当时活跃于文化舞台上的各派人物都表现出对实用主义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好感。

如革命民主派和早期共产主义者对杜威及其学说就大都表示敬意。

陈独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实用主义可以与唯物史观并存,因此表示“相信尊重”实验哲学。

①毛泽东也曾信奉实用主义。

他在《湘江评论》发刊宣言中说,当前“中国就成功或者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见于思想方面,为实验主义”,把实用主义当做思想领域的指导性学说。

直到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时,毛泽东仍是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实用主义哲学的,并且受胡适实用主义观点的影响,1919年在长沙发起成立了“问题研究会”。

周恩来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号上也称“现在世界的最新思潮是‘实验主义’”。

②而且杜威来华后的巡回讲学以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所以这段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分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和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与技术的进步的同时,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的失谐。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杜威提出通过教育来维护民主制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等实用主义教育观点,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是为适应现代大工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减弱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高潮,这就向教育提出了培养适应民族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尽管民国初期确立的学制对职业教育表现了相当的注意,但普遍存在的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状,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改弦更张,渴求我国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情形有相似之处③。

所以,在我国,杜威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相近性实用主义是一种经验主义哲学,强调效果和功利性,中国的学术传统重视理论学说的实用性、现实性,轻视与现实人生、社会生活无关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抽象;重视经验和现状,轻视学理和未来。

传统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官僚士大夫高扬“经世致用”旗帜,力主“更法改图”,竞相“谈灜海故实”以谋外御外,开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其方案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洋务运动时期,一批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倡导“中体西用”,从物的层面上引进学习西方文化,更体现了实用主义的立场和态度。

此外,明清以来占据中国思想界主要地位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有某种相似之处。

孙中山大①本志宣言. 新青年[N], 1919,12(7)②元青.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③蒋良富.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5-8力提倡的“知难行易”说也加深了国人对杜威“从做中学”思想的认识。

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杜威教育理论中的某些观点的一致性和相近性为中国人接受杜威教育思想扫除了认识上的障碍。

①(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满足和适应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需要杜威在中国所宣扬的美国及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观念与五四新知识界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企盼追求一拍即合。

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们高举反封建传统的旗帜,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民主思想广为流传。

而美国自我标榜的民主、自由和表面的科技发达,经济繁荣都深深的吸引了当时的中国人。

将美国作为中国建设的目标,所以来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需要。

(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及留美杜氏弟子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序幕是由以蔡元培为首的当时教育界的要人在1912年掀起的。

蔡元培是较早接受并宣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

从1912年起的七八年中,他一再通过文章和演说,向国内教育界介绍杜威。

而之后一批杜氏弟子的回国更加速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在中国的传播,并直接促成了杜威访华一行。

据统计,1909年至1929年,清华赴美留学生中,习教育者占总数的5.04%。

②其分布的学校,尤以杜威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大学院最为重要(当时,哥大师院是世界上研究育的最大机构)。

庄泽宣在《告赴美学教育者》一文中,也把哥伦比亚大学列为美国教育著名学校的第一位。

据统计,从1909年到1950年,在哥大师院的中国留学生达304人。

③赴美留学的学生,许多回国后都担起了中国教育界的要职。

而哥大毕业的学生尤为突出,如胡适、郭秉文、陶行知、蒋梦麟、陈鹤琴等,他们都是杜威的弟子,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信奉者,他们不仅发起邀请老师来华,陪同他去全国各地讲演,自担任翻译,还积极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宣传其老师的主张。

正是这些先进知识分子和留美杜氏弟子的传播,使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以迅速广泛的传播。

三、杜威访华及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目的的确定、新学制的形成、教育理论的发展、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以及平民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实用主义教育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学制的制定上。

第一,1919年l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台会对修改学制展开正式的讨论,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影响,在讨论教育目的问题时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了“废止教育宗旨”的①蒋良富.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3-4②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77-179.③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78-179请求:“从前教育只知研究应如何教人,不知研究人应如何教;今后之教育应觉悟人应如何教,所谓儿童本位教育是也。

施教育者不应特定一种宗旨或主义以束缚被教育。

盖无论如何宗旨、如何主义,终难免为教育之铸型”故“今后之教育,所谓宗旨,……应毅然废止。

”①所以,1922年以总统令公布的新学制,取消了教育宗旨,代之以七项标准。

第二,1922年公布的七条学制标准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张:1、使学生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②在这七条中,第1条“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实际上是杜威教育理论中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反映:教育是社会的,也是为了社会的,社会进步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第5条“注意生活教育”正体现了杜威“教育为生活”的思想,学校应该在教育中带领学生生活,正如杜威强调的“教育即是生活,并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与其主张的“学校的专业应同学校外的生活连贯一气。

”一致。

这两条都体现了杜威对教育在社会,在生活上的作用的重视。

第3条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即“生长论”,这也是杜威来华后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中所着力阐述的注重个人本能趋势主张的反映;第2、6条则体现出杜威在华所着力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民主性原则;第7条讲的是办教育应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情况,是对“一般的”,“终极”目的的警告的反映。

由此看来,新学制在关于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深深打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烙印。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新学制确立的影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新学制的影响体现在新学制的制定过程和其内容。

在新学制的制定过程中,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学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实用主义教育信徒充当了主力。

以当时的广东省为例,新学制是以广东省前一年提出的学制草案,经1921年l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次会议讨论过的初稿为底本的,而广东省在当时的政局中,无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大本营,例如,汪兆铭是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会议的主持人,而陈独秀及金曾澄等人则在制订学制初本草案中起了主导作用。

所以,民主、科学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对这些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进步知识分子制订学制产生了影响。

此外,胡适、陶行知、廖世承等杜门弟子以及俞子夷、舒新城等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学者在新学制形成之前纷纷对新学制发表意见,对新学制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1922年l1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济南开会讨论学制,讨论稿正是由杜威的得意门生胡适起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