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简答题答题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 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2 .开头的作用 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或做铺垫,埋下伏笔。
例: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答案: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 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 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 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 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 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 ,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七)物象类
指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物象,或一种意象。分析作用宜从 文章结构、艺术表现、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等角度思考。
例: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 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1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 得心灵的解放。(牵涉到作者的情感) 2启发了作者为 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牵涉到作者的 情感) 3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 山者的探索精神。 (牵涉到作品的艺术表现) 4有助于 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牵涉到作品的结构形式) 5凸 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牵涉到内容主旨)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 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 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 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 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 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 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 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 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五)表现手法类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 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以小见大: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 4.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文章第4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4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 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 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 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 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 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答:1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 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 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 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2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 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 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耍玩一整 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 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展开。
例: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答: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 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 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 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③含蓄蕴藉。如“这一 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 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 情感。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 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6.联想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7.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
的本质特征。
例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 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答: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 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 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 无忧无虑的生活;——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 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 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 引力。
例1: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 流的情境和氛围。
例2: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 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 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 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 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 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 ,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 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四)表达方式类 1.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2.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3.描写角度:动静结合,正面侧面,视觉嗅觉听觉。 4.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5.插叙:与主材料形成关联(或对比,或衬托,或补
3 .过渡句段的作用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还可以加上
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例: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2分) 答案:“仰望中的攀登”出自第二段的结尾。回答“作 用”要扣住形式(结构)、内容两方面。从结构上看, 该句前面有“开始”二字,其主要作用是领起下文(引 出下文),又和文章开头的一二句呼应,可以说是承上 启下。从内容上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写实,一是写 虚。实写攀登司马祠时由高到低的路线,虚写对司马迁 的仰望之情(从“仰望”中可以看出)。
例2:07年天津卷。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 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 来”这句话。(4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 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 情。
例: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 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例: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具有 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牵涉到结构)
2“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 子孙; (牵涉到内容)
3“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是人生亲 切之感; (牵涉到内容)
4“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 载体; (牵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5“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 染力。 (牵涉到艺术表现)
例: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 上的作用。
答: (1)全开头写迪坎儿村路旁的那棵梭梭树,引发下文 作者对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比较和对现代人丧失与自然 交流能力的反思;结尾再写梭梭树,与开头前后呼应, 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关联) 在迪坎儿村看到的梭梭树使作者倍感亲切,抒发了作者 对梭梭树、迪坎儿村及其所代表的生存方式的赞美与喜 爱。(情感) 只能当烧柴的梭梭树在迪坎儿村却得以完好地生长,象 征了一种抛弃功利、尊重自然的生存态度,与现代人失 去敬畏之心、无法与自然交流的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 作者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渴望与自然自由交谈的美好 愿望。 (手法) (主旨)
(三)修辞方法类
1.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于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 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
4.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 中,增强气势。
5. 引用:从内容上看,是有力的材料;从语言上看,典雅, 有书卷气。
6.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 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7.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例1: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 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 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用了比喻。(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 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 孩子费尽心血。(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 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 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 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 气氛。举例。
例: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 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 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散文欣赏答题策略
(基本题型及解题思路)
答题的要点意识—— 手法,主旨,情感,关联
(一)行文段落类 1.标题的作用 2 .开头的作用 3.过渡句段的作用 4 .结尾的作用
(二)人称表达类 (三)修辞方法类 (四)表达方式类 (五)表现手法类 (六)语言类 (七)物象类 (八)材料类
(一)行文段落类 1.标题的作用 表层义,深层义,结构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
充),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6.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的
情感。 7.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来传 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8.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例: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 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 作用? 答: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 强。
答案: 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
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分);又把二 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衰落 的遗憾与惋惜之情(2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 叙写做好铺垫(1分)。
4 .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
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例: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 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 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 达特色。 答案:(1)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2)从视觉、听 觉、嗅觉多角度描写。(3)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 表达富有韵味。
例: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 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 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 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 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 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4分) 答案:
①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② 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
Fra Baidu bibliotek
(二)人称表达类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 性和亲切感。也有将抒情对象拟人化的作用。
例2:作者在第三段由眼前的“兰草”想到了胡适的有关兰草 的诗及其看兰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眼前“兰草花苞”的珍贵和“我” 看到春色“乍然光临”的幸运、喜悦。
(六)语言类
指指出语言的特点,或欣赏语言。分析欣赏宜从是否形
象、是否蕴藉、是否凝炼,以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 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2 .开头的作用 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
基调,或做铺垫,埋下伏笔。
例: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答案: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 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 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 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 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 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 ,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七)物象类
指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物象,或一种意象。分析作用宜从 文章结构、艺术表现、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等角度思考。
例: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 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1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 得心灵的解放。(牵涉到作者的情感) 2启发了作者为 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牵涉到作者的 情感) 3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 山者的探索精神。 (牵涉到作品的艺术表现) 4有助于 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牵涉到作品的结构形式) 5凸 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牵涉到内容主旨)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 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 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 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 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 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 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 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 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五)表现手法类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 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以小见大: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 4.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文章第4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4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 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 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 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 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 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答:1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 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 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 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2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 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 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耍玩一整 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 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展开。
例: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答: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 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 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 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③含蓄蕴藉。如“这一 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 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 情感。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 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6.联想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7.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
的本质特征。
例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 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答: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 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 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 无忧无虑的生活;——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 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 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 引力。
例1: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 流的情境和氛围。
例2: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 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 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 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 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 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 ,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 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四)表达方式类 1.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2.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3.描写角度:动静结合,正面侧面,视觉嗅觉听觉。 4.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5.插叙:与主材料形成关联(或对比,或衬托,或补
3 .过渡句段的作用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还可以加上
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例: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2分) 答案:“仰望中的攀登”出自第二段的结尾。回答“作 用”要扣住形式(结构)、内容两方面。从结构上看, 该句前面有“开始”二字,其主要作用是领起下文(引 出下文),又和文章开头的一二句呼应,可以说是承上 启下。从内容上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写实,一是写 虚。实写攀登司马祠时由高到低的路线,虚写对司马迁 的仰望之情(从“仰望”中可以看出)。
例2:07年天津卷。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 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 来”这句话。(4分) 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 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 情。
例: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 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例: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具有 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牵涉到结构)
2“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 子孙; (牵涉到内容)
3“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是人生亲 切之感; (牵涉到内容)
4“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 载体; (牵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5“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 染力。 (牵涉到艺术表现)
例: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 上的作用。
答: (1)全开头写迪坎儿村路旁的那棵梭梭树,引发下文 作者对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比较和对现代人丧失与自然 交流能力的反思;结尾再写梭梭树,与开头前后呼应, 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关联) 在迪坎儿村看到的梭梭树使作者倍感亲切,抒发了作者 对梭梭树、迪坎儿村及其所代表的生存方式的赞美与喜 爱。(情感) 只能当烧柴的梭梭树在迪坎儿村却得以完好地生长,象 征了一种抛弃功利、尊重自然的生存态度,与现代人失 去敬畏之心、无法与自然交流的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 作者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渴望与自然自由交谈的美好 愿望。 (手法) (主旨)
(三)修辞方法类
1.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于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 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 深刻的印象。
4.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 中,增强气势。
5. 引用:从内容上看,是有力的材料;从语言上看,典雅, 有书卷气。
6.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 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7.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例1: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 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 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用了比喻。(2)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 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 孩子费尽心血。(3)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 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 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 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 气氛。举例。
例: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 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 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散文欣赏答题策略
(基本题型及解题思路)
答题的要点意识—— 手法,主旨,情感,关联
(一)行文段落类 1.标题的作用 2 .开头的作用 3.过渡句段的作用 4 .结尾的作用
(二)人称表达类 (三)修辞方法类 (四)表达方式类 (五)表现手法类 (六)语言类 (七)物象类 (八)材料类
(一)行文段落类 1.标题的作用 表层义,深层义,结构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
充),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6.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的
情感。 7.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来传 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8.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例: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 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 作用? 答: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 强。
答案: 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
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分);又把二 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衰落 的遗憾与惋惜之情(2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 叙写做好铺垫(1分)。
4 .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
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例: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 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 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 达特色。 答案:(1)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2)从视觉、听 觉、嗅觉多角度描写。(3)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 表达富有韵味。
例: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 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 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 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 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 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4分) 答案:
①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② 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
Fra Baidu bibliotek
(二)人称表达类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 性和亲切感。也有将抒情对象拟人化的作用。
例2:作者在第三段由眼前的“兰草”想到了胡适的有关兰草 的诗及其看兰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眼前“兰草花苞”的珍贵和“我” 看到春色“乍然光临”的幸运、喜悦。
(六)语言类
指指出语言的特点,或欣赏语言。分析欣赏宜从是否形
象、是否蕴藉、是否凝炼,以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