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是两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目前对于拜糖平和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效果比较研究还比较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拜糖平与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效果。

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组情况: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拜糖平组和二甲双胍组。

治疗方案:拜糖平组口服拜糖平治疗,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治疗。

治疗时间为3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

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拜糖平组和二甲双胍组的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显著下降,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也有明显改善。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在两组患者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在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时,发现拜糖平组在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二甲双胍组。

而在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方面,两组的治疗效果相似。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拜糖平与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对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也有一定控制作用。

但拜糖平组在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这可能是因为拜糖平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且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而二甲双胍则主要通过抑制肝糖原新生和提高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拜糖平可能是一个更为理想的药物选择。

结论拜糖平与二甲双胍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但拜糖平在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建议拜糖平可能是一个更优先的治疗选择。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未来还需更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我们的结果。

二甲双胍治疗社区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社区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社区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分析一、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治疗机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抑制肝糖原合成二甲双胍可以促进糖原合成的抑制,减少肝脏释放葡萄糖和血糖升高。

2.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二甲双胍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组织更容易吸收葡萄糖。

同时,它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量,使得机体能够在需要时及时释放胰岛素以及控制血糖水平。

3.减少葡萄糖的吸收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减缓糖分的进入血液,进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1.有效缓解血糖升高社区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血糖升高,二甲双胍的减少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的吸收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血糖升高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中,约80%的患者百天HbA1c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2.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来源于高血糖状态下引发的病理变化。

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减少了心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因此所需的住院次数和医药费用。

这说明二甲双胍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还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

3.维持生活质量社区糖尿病的患者存在着身体不适、精神状态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等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甲双胍患者的疗效分析发现,自我评估问卷(QOL)中,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1.低危安全性二甲双胍片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其中以胃肠道不适和乏力最常见,且一般为轻度。

此外,二甲双胍也不会增加血糖过低的风险。

2.少与其它药物发生药物间作用二甲双胍能够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使用胰岛素时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

而且,它与大多数其他糖尿病药物的药物间作用比较小,因此不会很容易出现多药不良反应或交叉感染。

3.使用范围广泛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物具有治疗糖尿病、肥胖症、糖耐量异常等多种用途。

其使用范围广泛,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总之,二甲双胍已经成为社区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治疗糖尿病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而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疗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根据学术文献,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二甲双胍的基本特点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异生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于葡萄糖的合成,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促进血糖排泄: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了血糖水平。

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1.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许多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疗效。

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了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性。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机会。

2.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观察除了短期的临床疗效外,二甲双胍在长期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且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分析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的应用

分析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的应用

分析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的应用一、前言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以血葡萄糖慢性增高为主要特征。

临床研究显示,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患病者具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病症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1]。

目前。

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利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

该药物可以在不影响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降糖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强化患者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量。

本文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从我院随机挑选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40)和研究组(n=40)。

在常规组中有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35-69岁之间;在研究组中有2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36-68岁之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比较。

纳入标准:均满足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并发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有严重脏器功能性障碍;有药物过敏;有严重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饮食疗法,入院后由专门人员给予患者糖尿病知识教育,且根据患者体质指数,计算每天热量和运动量,指引患者每天进行日常运动,科学搭配三餐。

常规组,给予患者门冬胰岛素治疗,首次治疗时药物剂量控制在每天10-12IU,皮下注射,每天2次。

治疗2-3天后,结合患者血糖水平,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增加2-4IU左右,且以此类推[2]。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患者二甲双胍治疗。

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g,每天2次[3]。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天。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血糖水平、治疗有效率、血脂水平。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总结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为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地位和临床疗效1、临床地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药物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治疗糖尿病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的FPG(空腹血糖)及PPG(餐后血糖),可使HbA1c下降1.0%~2.0%。

与其他口服降糖药作为一线治疗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2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

3、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能够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内T2DM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

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预防糖尿病。

4、减重效果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6周,正常、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分别下降1.47kg、2.81kg、2.92kg。

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的使用可增加患者体重,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体重少增加2.28~3.85kg。

5、降糖机制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作用于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激活AMPK,改善肌肉、脂肪、肝脏的能量代谢。

降糖外作用1、改善血脂的作用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胰岛素水平,起直接或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3、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

4、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二甲双胍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对降低血糖的影响论文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对降低血糖的影响论文

二甲双胍的临床与应用【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而二甲双胍降糖药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优势。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症。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加上中国方式的改变如饮食无节制、缺乏体育锻炼、生活紧张、肥胖等,这些因素使糖尿病的患者迅速增多。

二甲双胍的作用优势双胍类药的应用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首例药物苯乙双胍(又称降糖灵),苯乙福明,但苯乙双胍服用后可使血乳水平升高27%~52.2%,成为在国外被淘汰的原因。

迄今已有多个商品问鼎如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是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1 项为期56 个月的临床研究,初始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联合二甲双胍,或单独应磺酰脲类降糖药,结果证实:联合应用双胍类可显著减少心梗发生的风险,相对于磺酰脲类降糖药组,出现心梗的风险,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降糖药。

糖尿病治疗的回顾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基于糖尿病者的两个主要代谢异常环节: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

其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前者包括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主要替代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后者包括双胍类药、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胰升血糖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拮抗剂、肾上腺素α2受化体拮抗剂、糖原异生抑制剂和釩化合物等,主要对抗糖尿病者糖代谢的各种障碍。

(一)副作用与临床应用二甲双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如厌食、恶心、腹痛、腹泻等,但如果在餐中和餐后服用,症状会减轻,一般不必停药。

如果用药指征把握不当或者大剂量服用有可能诱发乳酸酸中毒(尽管发生率很低),另外,长期使用本品还可能降低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二甲双胍的临床用途1、二甲双胍是超重和(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它不会使体重增加,甚至有一定的减肥作用;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磺脲类药物疗效不满意时,加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取得较好的降糖效果。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治疗2型糖尿病(简称T2DM)使用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86例在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所选的患者都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TG、2hPG、FPG、HDL-C和LDL-C 以及HbA1C等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患者和治疗前比TG、2hPG、FPG和LDL-C以及HbA1C等各指标都有明显的下降,HDL-C和治疗前比也有明显的上升,组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治疗T2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和血脂,值得广泛使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疗效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的降糖药物,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胰岛素增敏剂,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值,改善胰岛素的抵抗现象以及控制体重的作用,并且副作用非常小[1]。

为具体研究二甲双胍药物的具体药效,现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86例在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中有男性41例,女性有45例,年龄在37~64岁,平均(41.07±11.87)岁,病程在2~7年,平均(4.27±2.24)年,其中有13例高血脂患者,11例高血压患者,有17例冠心病患者,没有严重的脏器疾病。

所有患者都正常进行运动和饮食治疗。

纳入标准:①所选的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标准。

②对本次试验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②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

③排除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大于133μmol/L的患者。

1.2方法所选的86例T2DM病人都进行饮食控制以及运动锻炼等,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0908,规格0.25g)片口服,每次服用250-500mg,每天服药2到3次,服用时间为饭前30min,服药的最大剂量每天不能超过1.5g,每天服药的最小剂量不能低于0.5g。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年9月 第19期综合医学论坛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其临床病理属于代谢性系统疾病,常常会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也被称作是高血糖,这通常是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而导致血糖升高,而在血糖不断增高或者长期持续高血糖状态时,患者生物作用会受到严重损伤,同时在加上其他因素影响,患者血糖代谢功能也会渐渐发生紊乱,最终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3]。

近几年以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下,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生活饮食结构也随之改变,这也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当前临床中哦个并不具备能够彻底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长时间受到高血糖的影响,则十分容易引发一系列心脏系统疾病发生,并且累及患者肾脏与血管等功能,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干预,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胰岛素开展疾病治疗,虽然可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一定改善,但长期服用胰岛素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例如患者体重增加或者低血糖等,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药物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配合胰岛素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药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全都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时间内在我院接收的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都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定患有2型糖尿病,且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与严重并发症发生,都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通过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4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3:11,年龄34~69岁,平均(54.31±2.1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04±1.03)年;研究组男女比重12:12,年龄33~67岁,平均(54.28±2.0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11±1.02)年;将所有资料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2009 2006
二甲双胍是所有新诊断患者的首选用药,在超重肥胖患者中更被 推荐为唯一首选——NICE
二甲双胍是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ADA/EASD
2005 2004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IDF 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
2002 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NIDDK的DPP
PI 姓名
冯波教授 胡仁明教授 刘志民教授
苏青教授 郎江明教授 陈定宇教授
李焱教授
中国研究-5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降低1.8%
平均日剂量 mg SD
1405.0 400.5
基线HbA1c平均值(%)(SD) 8.50(0.839)
16周时HbA1c平均值 %
6.66
1421.7 337.1
8.38(0.847)
6.65
1446.5 386.6
8.26(0.767)
6.48
8.38(0.822)
6.58
77.5%* 中国研究-6
81.1%*
75.0%* *:达标率
二甲双胍在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日本研究
日本研究-1
Ito H, et al. Nutr Metab Lond . 2010 Nov 12; 7: 8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
乳酸酸中毒 荟萃分析-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片及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治疗效果。

方法:从本院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他们平均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治疗组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结果: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血糖都有所降低,血糖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和拜糖平都具有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但二甲双胍更加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药物之一。

【关键词】二甲双胍;拜糖平;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70-021.引言近年来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糖尿病是人体血液中所堆积的葡萄糖过多的一种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型糖尿病”,虽然这种疾病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却会威胁到人体健康[1]。

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选择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就是一种有效降低血糖的双胍类药物,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此药物对人体不会带来很大伤害,而且副作用少,是治疗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

而拜糖平是一种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它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对患者降低餐后血糖也具有一定效果。

本课题为了证明二甲双胍疗效和优势,特意和拜糖平进行了对照比较,现作如下报告:1.研究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100例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都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所入选的病例都不存在严重的肾、肝、心等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100例患者中,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58例,他们的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51.4±6.2)岁,他们的病程为2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5.6±1.2)年。

二甲双胍的临床实验方法

二甲双胍的临床实验方法

二甲双胍的临床实验方法一、引言二甲双胍是一种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本文旨在介绍二甲双胍的临床实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对象选择、实验步骤等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设计在进行二甲双胍的临床实验时,应选取适当的实验设计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等。

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常用的设计,可通过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比较,评估二甲双胍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对象选择在选择实验对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严格筛选。

一般来说,适合进行二甲双胍临床实验的对象包括二型糖尿病患者和高风险群体,如糖尿病家族史阳性者等。

同时,应对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基线糖尿病控制水平等进行匹配,以减小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研究方案设计:确定实验目标、样本量、观察指标等,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划分:根据实验设计,将对象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

3. 数据采集:通过实验前、中、后的生化指标、体征测量、症状调查等方式采集数据。

4. 实验过程管理:监测实验进展,保证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统计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二甲双胍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伦理考虑在进行二甲双胍临床实验时,伦理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实验必须符合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并遵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重要的伦理考虑包括知情同意、个体隐私保护、风险和利益平衡等。

六、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在实验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通过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探索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和讨论也是必要的。

七、结论二甲双胍的临床实验方法是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1期·综述·参考文献[1] 苏雅,夏黎明,祝永福,等.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38-40,42.[2] 唐晓琴. 中医调护对乳腺癌术后癌因性疲乏的缓解作用.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7):28.[3] 罗志芹,焦杰,年伟艳,等. 温灸联合中医五行音乐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观察. 天津护理,2015,23(2):155-157.[4] 张永慧,林丽珠. 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4):485-489.[5] 于颖,柯小娥,李洁,等. 传统中医疗法在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6] 王海明,李柏. 癌因性疲乏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吉林中医药,2015,35(2):214-216.[7] 侯恩存,陆运鑫,林梅英,等. 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2014,(1):106-108.[8] 张永慧. 恶性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9] 陆云,屈惠琴,朱勤芬. 中医护理在缓解直肠癌造瘘术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95-96.[10] 张涛,夏黎明.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治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4):24-25.[11] 林允照,顾华,沈健,等. 癌因性疲乏研究进展.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796-799,802.[12] 罗苑玲,程锡芳,余玲玲. 护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广东医学,2015,21(16):2476-2478.[13] 王梅芳,姚晚侠. 康复期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51-657.[14] 邹凌云,杨柳,何晓玲,等. 有氧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的 Meta 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4-1528,1537.[15] 吴奕帆,侯黎莉,顾芬,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9):693-698.[16] 陈建楠,徐国君,郭慧芳,等. 护理干预对胶质瘤术后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12):1139-1142.糖尿病(DM)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异常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其高血糖水平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和(或)胰岛素分泌缺失所致。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临床 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
1、二甲双胍的研发史 2、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 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二甲双胍的觉察及历史
1、中世纪,山羊豆,又称法国紫丁香,富含胍类成分,可削减尿糖; 2、1920-1950年,先后开发出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及二甲双胍; 3、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 4、1970s,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
1、改善脂质代谢。二甲双胍在治疗T2DM的同时,可改善患者脂质代谢,降低 血浆TG、TC及LDL-C,对HDL-C转变不明显。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NAFLD是一种与IR和遗传易感亲密相 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转变生活方式以及减轻体重、改善IR仍是NAFLD的 首选治疗。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肝损害 (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 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状况, 可安全使用ACEI、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 乱及动脉硬化。
Endocrinology 2023. [12]郭延勋,马士崟.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3年4月第42卷第4期 J Int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 泌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3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23,Vol.43, No.7 [2]帮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三〕
4、Metformin appears to ameliorate atherogenic markers,including inflammatory molecules and AGEs.Ameliorating AGEg may be exerted directly on the pathways of AGE synthesis and clearance.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

据统计,老年糖尿病患者占据糖尿病总患者的较大比例,而且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的特殊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

目前,二甲双胍和门冬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药物。

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通过降低肝糖输出和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控制血糖水平。

而门冬胰岛素则是一种胰岛素注射剂,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和门冬胰岛素的联合应用在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备受关注。

针对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该联合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血脂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观察糖尿病患者在联合治疗下的血糖水平、胰岛素需求量、血脂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治疗方案,并为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探讨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的联合应用是否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减少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对患者安全性的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设计、病例选择、分组方法、治疗方案、观察指标、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其他常规治疗。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药物使用剂量、频次等。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症状改善情况。

临床疗效评价采用国际标准进行评定,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等评价结果。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二甲双胍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其机制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原新生等途径改善血糖控制。

二甲双胍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展现出潜在的作用,通过影响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等方式抑制肿瘤生长。

二甲双胍还具有其他一些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等,并有相关的机制研究支持。

展望方面,未来可以深入探究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广泛发展。

通过总结本文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二甲双胍、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糖尿病、肿瘤、治疗、展望、总结1. 引言1.1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概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广泛用于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还可能对肿瘤等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对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通过促进肝葡萄糖释放、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

在肿瘤治疗方面,二甲双胍被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效果。

二甲双胍还可能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影响细胞代谢等机制,发挥其他药理作用,例如抗衰老、抗炎症等。

深入研究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拓展其临床应用领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2. 正文2.1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主要的治疗作用包括:1. 降低血糖水平:二甲双胍能够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降低血糖水平,尤其是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显著。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1. 引言1.1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现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患者。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4亿人,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

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更加困难。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锻炼等,其中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式。

传统的口服降糖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频繁等。

寻找一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是两种现代降糖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疗效。

而它们联合应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本研究旨在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是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者都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格列美脲是一种二肽酶-4抑制剂,能够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减少血糖上升的幅度。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双胍类药物,通过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糖代谢和减少肝糖原的合成释放来降低血糖水平。

二者联合使用可以相互协同作用,提高降糖效果。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是比较复杂的,但可以发挥出协同作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这也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作为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它们联合应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疗效观察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干预、饮食控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了解观察组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对照组中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2例患者发生糖尿病,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中8例患者发生糖尿病,发生率为23.5%,观察组糖尿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采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ed value of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e-diabetes.Method: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e-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exercise intervention,diet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metformin treatment,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served.Resul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23 cases had marked effect,10 cases were effec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7.1%.The control group,18 cases had marked effect,8 cases were effec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9%,no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re were 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9%,the control group was 20.6%,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By adopting of pre-diabetes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etformin,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level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Metformin Tablets;Pre-diabetes;Clinical effect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它属于慢性代谢疾病,伴随病程不断发展,会出现全身代谢紊乱现象,损害患者重要器官,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1-3]。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葡萄糖输出和促进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本文将对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势之一是其安全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例如腹泻、恶心和呕吐。

然而,这些反应通常在开始治疗时出现,随着剂量的逐渐增加而减轻或消失。

相比其他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对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并且不会引起低血糖。

这使得二甲双胍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药物之一。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生理特征。

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

此外,二甲双胍也可以抑制葡萄糖在肝脏中的产生,从而减少血糖水平。

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效果显著。

一项研究发现,在治疗期间,二甲双胍能够使70%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下降至7%以下,而仅有40%的患者使用其他糖尿病药物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二甲双胍还能够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这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重要。

除了以上优势外,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例如,它还可以降低患者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月经失调和不孕不育问题。

总之,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优势,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口服药物。

尽管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是积极的,但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也应注意医嘱,遵循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摘要:目的:评价予以2型糖尿病(T2DM)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对药理机制实施分析。

方法:取信封法将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T2DM患者分成两组,其中36例纳为研究组,剩余36例纳为对比组,研究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对比组采取阿卡波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血糖水平。

结果:(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比组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FPG、2hPG、HbAIc水平较对比组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予以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减轻疾病损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疗效;药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消瘦、多尿、多饮、多食等,疾病进展后患者胰岛素功能的生物作用丧失,对其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发生糖尿病后,若患者重视度不足,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后极易损害相关器官,例如神经、肾脏、血管、足部、心脏、眼睛等,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二甲双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能够在人体胰岛外组织中发挥了药学作用,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无刺激作用,可有效抑制肝脏葡萄糖形成和输出,继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

本次研究选择医院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72例T2DM患者为账户提,旨在分析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本院收治的72例T2DM,研究日期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以信封法分组,其中36例作为对比组,剩余36例作为研究组。

对比组中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20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62.59±3.71)岁;患病时长为2-13年,平均(7.59±1.72)年。

研究组中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为47-78岁,平均(62.59±3.62)岁;患病时长为2-13年,平均(7.54±1.68)年。

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

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摘要】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药物组合,本文旨在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诺和锐30与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然后详细描述了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影响。

安全性评价也表明该药物组合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综合分析认为,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关键词:诺和锐30、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血糖控制、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前景、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群的健康。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6亿人。

而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约90%。

2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与肥胖、饮食结构不良、缺乏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其中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帮助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诺和锐30和二甲双胍作为常用的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诺和锐30是一种长效胰岛素,能够模拟人体自然胰岛素的释放,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而二甲双胍则能够降低肝脏糖原合成,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研究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评估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评价,以及探讨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17T10:53:19.8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作者:仝翠翠
[导读]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中医院内分泌科二甲双胍和拜糖平都具有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但二甲双胍更加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中医院内分泌科江苏盐城 224700)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片及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治疗效果。

方法:从本院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他们平均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治疗组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拜糖平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结果: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血糖都有所降低,血糖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和拜糖平都具有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但二甲双胍更加安全可靠,不良反应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药物之一。

【关键词】二甲双胍;拜糖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70-02
1.引言
近年来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糖尿病是人体血液中所堆积的葡萄糖过多的一种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型糖尿病”,虽然这种疾病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却会威胁到人体健康[1]。

在临床治疗上,一般选择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就是一种有效降低血糖的双胍类药物,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此药物对人体不会带来很大伤害,而且副作用少,是治疗糖尿病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

而拜糖平是一种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它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对患者降低餐后血糖也具有一定效果。

本课题为了证明二甲双胍疗效和优势,特意和拜糖平进行了对照比较,现作如下报告: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100例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都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所入选的病例都不存在严重的肾、肝、心等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100例患者中,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58例,他们的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51.4±6.2)岁,他们的病程为2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5.6±1.2)年。

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他们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按照糖尿病治疗标准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给予治疗组患者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370),起始剂量为0.25克,每日二至三次,给予对照组拜糖平(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0205),起始剂量为一次50mg(一次1片),一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一次0.1g(一次2片),一日3次[2]。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两个月,对他们进行每个月一次随访,分别测定FBG、PPBG和胰岛素。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3]
(1)显效:FBG在7.2mmol/L以下,PPBG在8.3mmol/L以上;(2)有效:FBG在7.2mmol/L以上,在8.3mmol/L以下,而PPBG在8.3mmol/L以上11.1mmol/L以下;(3)无效:没有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二甲双胍与拜糖平对两组患者的降糖效果比较,见表1如下[(x-±s)]:
由上可见,和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有所下降,但在降低餐后血糖效果更加显著。

2.2治疗二个月后疗效比较,见表2如下(n,%)
2.3 对胰岛素分泌影响
二甲双胍和拜糖平都不会对胰岛素分泌造成刺激,空腹及餐后两小时的胰岛素没有存在差异性(P>0.05)。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其中1例出现腹泻,但没有影响到疗效观察;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出现排气增多情况,还有4例患者出现腹胀,2例患者轻度腹泻,但情况都不算严重。

3.讨论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只有血糖得到控制,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二甲双胍和拜糖平两种药物在治疗糖尿病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中,二甲双胍属于一种双胍类的降糖药,它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减轻体重及缓解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

不过二甲双胍对较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更佳,而对消瘦型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

而拜糖平是一种α-糖苷酶抑制剂,在人体内,拜糖平对蔗糖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和蔗糖酶的亲和力比蔗糖高1500倍,延缓了蔗糖往葡萄糖及果糖的转化时间,从而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作用,同时还可降低空腹血糖。

可以说,拜糖平和二甲双胍各有特点。

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明,二甲双胍对人体心血管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4]。


甲双胍对胆固醇合成还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目前,二甲双胍被认定为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理想药物,而且还是有效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药物。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双胍类药物,最开始出现的是苯乙双胍,但这种药物会导致人体血乳水平升高,后来就不再使用。

二甲双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的,由于它的独特优势,目前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适用于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

它和胰岛素联合使用,还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避免发生低血糖情况[5]。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二甲双胍在治疗中不良反应少,对于单纯控制饮食效果不佳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加上二甲双胍同时使用。

二甲双胍在市场上的药源十分充足,价格又比较便宜,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兰志新,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7(12):356-357.
[2]孙海波.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8):579-581.
[3]朱金刚.不同剂型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成本-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32(09):237-240.
[4]胡颜萍.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06(01):132-135.
[5]黄耀选,邓凌锋.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04(13):643-6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