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臣论》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古文观止卷五 唐文 争臣论-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五唐文争臣论卷五唐文争臣论(韩愈)【题解】本文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
本文又作《诤臣论》。
【一段】或问谏议大夫①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②。
晋之鄙人,熏③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⑤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注释】①谏议大夫:官名,执掌议论政事,对皇帝进行规劝。
阳城(736—805):原隐居中条山(今山西南部),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召为谏议大夫。
《旧唐书·阳城传》载,阳城就任谏议大夫之后,其他谏官纷纷论事,细碎的问题都上达到皇帝那里。
阳城则与二弟及客人日夜痛饮,人们猜不着他的意图。
及贞元十一年。
德宗听信谗言,要处分贤相陆贽,任命奸佞裴贤龄为相,阳城拼死极谏,使事态有所改变,他则受到贬谪。
②晋:周时古国名,辖境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角。
鄙:边境。
③熏:熏陶,影响。
④大臣:指李泌。
《顺宗实录》载,德宗贞元三年六月,李泌为相,次年举阳城为谏议大夫。
⑤阳子:即阳城。
【译文】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学识渊博,广见多闻,又不希望人们知道他的名声。
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住在晋地的边境。
晋地边境的人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修行善良的有几千人之众。
大臣听说后就推荐他,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而阳先生却没有欣喜的表情。
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二段】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⑥。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⑦”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古诗争臣论翻译赏析
古诗争臣论翻译赏析文言文《争臣论》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争臣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作品又名《诤臣论》。
该文采取问答形式,在形成辩论过程中,逐步推出作者的观点。
《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的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其中,评论的人是真人,事也是真事。
韩愈本人直言不讳地发表了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并且评论当时对于“所有者缺位”所形成的民风不振、朝政不清、税收下降、官员腐败等政治现状的进行政治建议。
【原文】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7”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orG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争臣论》韩愈
《争臣论》韩愈(2)《争臣论》韩愈有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喜欢强加于人,而且不揭发别人的阴私指责别人的过失来表现自己的直率。
象先生这样的言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不是损伤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费唇舌吗?喜欢和盘托出揭示别人的过错,国武子之所以在齐国被杀,先生也听说了吧?”韩愈我说:“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
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
而且国武子不能亲近获得善人的理解,只是喜欢在内乱的国家说出所有的言论,所以被杀。
古书上说:‘只有善良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言论。
’是说他们听了能够改正缺点。
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
’现在虽然不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度,阳先生难道不是一个善人吗?”【解析】这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
而且后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本文所批评的谏议大夫阳城在此后三年,改变作风,伏阙上书,挟击奸臣,多少得力于韩愈这一击之功。
可见本文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
本文中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反对因循敷衍,无所事事。
这些原则到今天还是适用的。
区别在于,韩愈论述的出发点是封建名位观念,是忠于封建帝王的。
本文采用的结构独具一帜,截然的四问四答,但又能紧密衔接,首尾呼应。
并有驳有议,时开时阖,忽擒忽纵,从宽处带紧,又从逼紧处放宽。
目的都在于促进阳子诤谏,而不是恶意的讥刺。
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赏析】本文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
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
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
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
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
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
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
[争臣论文言文阅读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争臣论文言文阅读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争臣论》阅读原文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亻朁赏从谏如流之美。
《争臣论》第二十八句是什么
《争臣论》第二十八句是什么《争臣论》第二十八句是:“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这是出自于唐朝韩愈所著的《争臣论》。
附《争臣论》全文赏析争臣论作者:韩愈朝代:唐朝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韩愈《争臣论》
韩愈《争臣论》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的《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争臣论作者: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古文鉴赏《争臣论》-古文观止
古文鉴赏《争臣论》【作品介绍】《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
而且后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本文所批评的谏议大夫阳城在此后三年,改变作风,伏阙上书,挟击奸臣,多少得力于韩愈这一击之功。
可见本文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
【原文】争臣论作者: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韩愈的《争臣论》与奇人阳城
韩愈的《争臣论》与奇人阳城朱永嘉韩愈在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写《争臣论》讥刺当时的右谏议大夫阳城,其云: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
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
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作此文时,韩愈只有二十四岁,年轻气盛,阅历还不够。
阳城,何许人也?其为定州北平人,字亢宗。
《新唐书·卓行》有阳城传,称其世为官族,天资好学,求为吏隶集贤院,窃院书读之,昼夜不出户,六年,无所不通,及进士第,去中条山隐居。
李泌为宰相时,把他推荐给唐德宗,于是召拜为右谏议大夫。
唐高宗时,在中书省设右散骑常侍,中唐时改称右谏议大夫,为谏院之长,掌规谏讽谕。
召拜的时间应在德宗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
其本传称: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当时阳城并没有把韩愈的讥刺之言当一回事,其本传称:韩愈作《争臣论》讥切之,城不屑。
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
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
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无得关言。
……居位八年,人不能窥其际。
阳城为什么如此堵人之口,韩愈那篇文章的批评也够尖刻了,但阳城仍然我行我素。
这是因为说话要看对象,要讲效果,如比干那样当谏官而死职,并不能有益于世。
故谏诤也得看对象和讲究时机。
唐德宗是什么样的君主呢?《新唐书》的赞语称: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
对于如唐德宗这样的君主,苛细之事的谏诤很难打动他的意志,谏官的谏议往往是碰壁受斥,不要说谏官,即使是太子李诵,在有一些问题上,也很难有什么发言权。
他在东宫侍读太子时,《旧唐书·王叔文传》云:太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之。
争臣论
争臣论古代文化1219 1826争臣论韩愈【题解】阳城,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
少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六年无所不通。
隐中条山,李邺侯荐于朝,德宗以束帛召为谏议大夫。
受职后,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五年不谏,文公作《争臣论》以讥之。
后二年,裴延龄谮(zèn,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陆贽失势怨望,贽坐贬。
城上疏论延龄奸邪,帝怒,赖救得解。
帝又欲相延龄,城语于朝曰:“果尔,当取白麻裂之!”哭于廷,坐改国子司业。
【原文】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韩愈《争臣论》
韩愈《争臣论》韩愈的《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争臣论作者: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国学典籍】《古文观止》---争臣论(韩愈)
【国学典籍】《古文观止》---争臣论(韩愈)争臣论(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
韩愈《争臣论》
韩愈《争臣论》韩愈《争臣论》韩愈的《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争臣论作者: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文言文古文观止卷五唐文争臣论
古文观止卷五唐文争臣论卷五唐文争臣论(韩愈)【题解】本文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
本文又作《诤臣论》。
【一段】或问谏议大夫①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②。
晋之鄙人,熏③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⑤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注释】①谏议大夫:官名,执掌议论政事,对皇帝进行规劝。
阳城(736—805):原隐居中条山(今山西南部),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召为谏议大夫。
《旧唐书·阳城传》载,阳城就任谏议大夫之后,其他谏官纷纷论事,细碎的问题都上达到皇帝那里。
阳城则与二弟及客人日夜痛饮,人们猜不着他的意图。
及贞元十一年。
德宗听信谗言,要处分贤相陆贽,任命奸佞裴贤龄为相,阳城拼死极谏,使事态有所改变,他则受到贬谪。
②晋:周时古国名,辖境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角。
鄙:边境。
③熏:熏陶,影响。
④大臣:指李泌。
《顺宗实录》载,德宗贞元三年六月,李泌为相,次年举阳城为谏议大夫。
⑤阳子:即阳城。
【译文】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学识渊博,广见多闻,又不希望人们知道他的名声。
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住在晋地的边境。
晋地边境的人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修行善良的有几千人之众。
大臣听说后就推荐他,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而阳先生却没有欣喜的表情。
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二段】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⑥。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⑦”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韩愈《争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韩愈《争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争臣①论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
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
《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
争,zhèng,后作“诤”,规劝。
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
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
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戚:喜悦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骨鲠:刚正忠直C.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恶:厌恶D.何子过之深也过:责备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使人不得而知焉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B.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吾二臣者皆不欲也C.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谨拜表以闻D.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买五人之头而函之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体现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文言文句子翻译
儿已薄禄相- -- 《玉台新咏古诗为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 外表);相表(相貌;体形); 相品(仪表,人品)
2、照片。如:照个相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 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 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4分)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
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选自苏轼《晁错论》)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译文:
解析:回归语境,推知语义。“以错为之说”是翻译的难点,直译不通顺,结合上文 “天子不之察”,下文“错之以忠而受祸”才能推知:天子不能正确察知晁错的忠心、 诸侯的野心,做出了杀晁错以平定战乱的事情。所以“以错为之说”要意译,“错” 结合语境补充为“诛杀晁错”。
或日:“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日:“君子居其 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 日: “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己,阳子将不得为善 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ZHNG,后作“净”,规 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 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避免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硬伤
步步为赢 知识先导
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句子的意 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 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必考 点,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 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等综合能力,是文言 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争臣论 韩愈
争臣论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注释:1.争臣:诤臣,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
2.阳城:字亢宗。
定州北平(今北京市)人。
中进士后隐居中条山,唐德宗召为谏议大夫。
开头几年,每天都在家中与两个弟弟喝酒,一直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这篇文章来促进他。
这篇文章写成三年后,这篇文章写成三年后,奸臣裴延岭诬逐陆贽等人,阳城才上书指斥裴延岭的的罪恶。
德宗后来打算让裴延岭当宰相,阳城坚决反对,致使德宗政变主意。
但阳城因此获罪,改官国子司业。
后又因故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
在道州任上,因反对上官催迫赋税,放弃官职离去。
德宗末年卒。
3.有道之士:指有学识、有操守的人。
4.晋之鄙:指山西夏县。
阳城中进士后,曾隐居夏县中条山中。
鄙,边远之地。
5.几(jī):接近。
6.大臣:指李泌,他曾为陕虢观察使,闻阳城之名,后入相,荐城为著作郎。
7.谏议大夫:官名。
职责是做皇帝的侍从,规劝皇帝的过失。
翻译:有人向我问起谏议大夫阳城:“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吗?学识渊博,懂得很多,不求被世人知道。
推行古人之道,住在山西的边境,山西边境的人,受到他品德的感化而变好了的,将近千把人。
大臣知道了向朝廷推荐他,皇帝任命他做谏议大夫。
大家都认为光荣,阳城却并不显得高兴。
在这个职位上五年了,看他的品德还像在野时一样。
他难道因为富贵就改变他的初衷吗?”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韩愈《争臣论》原文及翻译
韩愈《争臣论》原文及翻译导语:韩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争臣论》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
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
《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注:①争臣:谏官,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
争,zhèng,后作“诤”,规劝。
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
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
三年后,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译文: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难道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吗?”我回答说:“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 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不能说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治得失,不能说不熟悉了;然而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关系国家政治的话。
韩愈《争臣论》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争臣论》原文|译文|赏析《争臣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作品又名《诤臣论》。
该文采取问答形式,在形成辩论过程中,逐步推出作者的观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争臣论》原文唐代:韩愈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臣论》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争臣论》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
而且后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本文所批评的谏议大夫阳城在此后三年,改变作风,伏阙上书,挟击奸臣,多少得力于韩愈这一击之功。
可见本文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
【原文】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亻朁赏从谏如流之美。
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
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
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
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
《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译文】有人在我这里问谏议大夫阳城:“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吗?他学问渊博见识广博,不用求教于人。
按古人的道理行事,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
晋地的百姓受到他德行的熏陶因此有几千人善良。
有大臣听说了便举荐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人们都认为很光彩,阳子并没有喜色。
待在这个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还是在野一样。
他岂是因富贵而偏移心志的人啊!”韩愈我回答他道:“这就是《易经》的柔顺的恒卦所说的长久不变它的德操对男人是坏事啊。
怎么能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哦?在《易经·蛊》的上九卦中说:‘不侍奉王侯,使自己的情操高尚’。
《蹇》的六二卦就说:‘国家的臣子处境艰险,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和君主啊。
’这也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段境况,而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同。
象《蛊》的上九卦,处在无所作为的境地,却要致力于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尚事业;象《蹇》的六二卦,处在国家臣子的位子,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那么冒进的祸患就会产生,对为官不作为的现象的讽刺就会很多。
这样的样板可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终久难以消除的。
如今阳先生在职不算不久了,了解天下的得失不可能不熟悉了,天子待他不可谓不是厚爱有加了,而他却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象越国的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轻飘飘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点喜忧的感受。
问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俸禄,就说:‘下大夫级别的薪俸’;问他的职责,就说:‘我不知道啊’。
有道之士,原本是这样的吗?而且我还听说:有官职的人,不称其职就离开;有进言责任的人,进言而无作用就离开。
今天的阳先生认为他自己进言了吗?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
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出仕吧?古人有话说:‘为官不是因为贫穷,而有的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说的就是为了俸禄的官员。
这种官员应当辞去尊贵的官职而呆在卑下的地位,离开富有处身贫穷,象那些守关打更的人一样就行了。
孔子曾经做粮仓主管,曾经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误他的职守,必定说:‘统计停当了才算完啊’,必定说:‘牛羊生长好了才行啊’。
象阳先生的俸禄,不是卑下和贫穷,这是非常明显的,却如此作为,他这样可以吗?”有的人说:“不,不是这样的。
阳先生不讽谏皇帝的原因,是作为臣子不做揭示他的君主的过错来得到名望的行为,所以虽然有谏有议论,让人不得而知啊。
《书经》说:‘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说:‘这么好的谋划这么好的策略,只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来。
’’阳先生的用心,也和这是一样的。
”韩愈我回应道:“如果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更让我迷惑的了。
进去讽谏君主,出来不让人知道的臣子,是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
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奖赏他的行为适宜,提拔他到这个职位。
官职以谏作为名称,完全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让全国各地和后代知道朝廷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误赏、顺遂地听从讽谏的美德。
那些山林隐居的人士,听了便羡慕他,绑好衣带扎起头发打扮整齐,愿意来到朝廷申述他们的见解,致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帝,英明名声流芳万古。
如同《书经》所说的,那么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适合去做的。
而阳先生的用心是要让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吧?是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啊。
”有的人说:“阳先生的不求闻名而人们宣扬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起来的。
他坚守他的原则不变,为什么您责备他这么严厉呢?”韩愈我说:“自古圣人贤士都没有有求于闻名、被任用。
为当时的不平而忧患、为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按照他们的原则,是不敢独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勤劳不懈,到死才算结束。
所以禹过家门不入,孔子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子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
这两为圣人一位贤士,岂会不知道自己的安逸是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责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
上天授予某人贤能的才能,难道是使他自己优于旁人就完了吗?其实是要用他们补救这个世上的不足之处啊。
耳目在身上的作用,耳朵是用来听而眼睛是用来看,听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险和易,然后身体才得安宁啊。
圣贤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耳目啊;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圣贤的身体啊。
而阳先生如果不贤能,就要受贤能的人役使来效力他的上级啊。
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为人们的困苦忧愁,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有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喜欢强加于人,而且不揭发别人的阴私指责别人的过失来表现自己的直率。
象先生这样的言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不是损伤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费唇舌吗?喜欢和盘托出揭示别人的过错,国武子之所以在齐国被杀,先生也听说了吧?”韩愈我说:“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
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
而且国武子不能亲近获得善人的理解,只是喜欢在内乱的国家说出所有的言论,所以被杀。
古书上说:‘只有善良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言论。
’是说他们听了能够改正缺点。
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
’现在虽然不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度,阳先生难道不是一个善人吗?”【解析】这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
而且后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本文所批评的谏议大夫阳城在此后三年,改变作风,伏阙上书,挟击奸臣,多少得力于韩愈这一击之功。
可见本文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
本文中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反对因循敷衍,无所事事。
这些原则到今天还是适用的。
区别在于,韩愈论述的出发点是封建名位观念,是忠于封建帝王的。
本文采用的结构独具一帜,截然的四问四答,但又能紧密衔接,首尾呼应。
并有驳有议,时开时阖,忽擒忽纵,从宽处带紧,又从逼紧处放宽。
目的都在于促进阳子诤谏,而不是恶意的讥刺。
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赏析】本文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
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
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
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
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
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
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
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
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
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
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
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