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翻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动机 译诗须像诗 翻译创作论
翻 译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一文中, 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 一文中 条件: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条件 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 对于作者要 有研究; 有研究 四、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不仅要能深刻理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 不仅要能深刻理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这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也是他期望翻译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总结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在翻译方面也是。 在翻译方面也是。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使读者享受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 他们的思想、 愿望, 他们的思想、 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翻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因此有关翻译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郭沫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 郭沫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他为我国翻译事业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George William Russell --Irelandpoet and painter. birthed in 1867, died in 1935.Pen name AE from Greek AEon(forever),him to once actively attend literature renew in Ireland mov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19 centuries. Pleased read thatGreecephilosopher Plato,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poet Emerson etc work,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m,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灭却彼玄妙。
-
爱情与生命,
大限终难逃,
天君冥冥中,
唯一次依靠。
-
艾.野—爱尔兰诗人及画家。生于1867年,卒于1935年。本名乔治.威廉.罗索(George William Russell),笔名AE亦作A。E,取自希腊语AEon(永恒)。他曾积极参加十九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喜读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国哲学家及诗人爱默生、英国诗人布莱克、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作品,并受他们的影响,他热爱祖国,致力于改革爱尔兰农村生活,同时又是泛神论的神秘主义者。他的诗简洁明彻,和叶芝一起被誉为爱尔兰诗坛的双壁。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 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 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他 也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在文 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 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郭沫若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 前夕开始的。大约在1917年左 右,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泰戈 尔、海涅等人的诗歌,这是他 翻译实践的起点。他精通日、 德、英等国文字。郭沫若不但 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在 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 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经 验 , 正 是 靠 着 自 己 在 西 湖 时 所 感 受 到 的 情
那 篇 小 说 改 译 出 来 , 要 多 谢 游 过 西 湖 的 那 一
译 的 《 茵 梦 湖 》 时 , 他 深 有 体 会 地 说 他 能 够
活 情 趣 对 翻 译 文 学 的 重 要 性 。 在 改 译 钱 君 胥
郭 沫 若 还 特 别 强 调 译 者 自 身 的 相 同 或 相 似 的
机 和 高 度 的 责 任 感 , 要 对 作 品 进 行 慎 重 选 择
等 , 他 认 为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译 者 要 有 正 确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郭 沫 若 非 常 强 调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 责 任 心 、 素
者 主 观 感 情 投 入 , 呼 唤 译 界 良 好 风 气 。
沫 若 注 重 译 家 责 任 , 重 视 译 者 主 体 性 , 强 调
和 语 言 的 能 力 。
平 和 广 博 的 文 学 修 养 , 才 能 具 有 驾 御 作 品 内
流 等 进 行 彻 底 考 察 , 译 者 还 要 有 高 度 的 思 想
究 , 尤 其 是 要 对 作 家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 时 代
翻译大师郭沫若(精)
翻译方法: 在具体的翻译方 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 “风韵译
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 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终 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 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 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 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 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 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 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 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 是遗失了。”
好 好 像 像远 点天闪远 着上着的 无的无街 数明数灯 的星的明 街现明了 灯了星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 “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 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 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 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屈原赋>今译》、 《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 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 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 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 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 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 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 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呆译,或先或后, 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 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总结 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 尤为适用。
郭沫若的诗歌名篇赏析
郭沫若的诗歌名篇赏析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杰出诗人和革命家,他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诗歌界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正义的呼唤,其中一些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成为郭沫若的诗歌名篇。
《七律·长征》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被广为传诵和朗诵。
这首诗以抒发对长征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抒发了郭沫若追求梦想和光明未来的决心。
诗中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简洁而有力。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勾勒出红军队伍不畏艰难险阻的英勇形象,并表达出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接着几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以独特的形象描写出了长征艰难的道路,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决心和毅力。
整首诗流畅而铿锵有力,每一句都富有音乐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七律·长征》的意境丰富深远,表达了郭沫若对长征伟业的深情赞叹。
他通过“红军不怕远征难”,“麦苗看得见阳光”等形象的运用,抒发出对光明将至的坚信和无私奉献的追求。
诗中还深刻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困苦和喜怒哀乐,传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牺牲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长征的辛酸抒发,也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仰,使人在诗中感受到革命的伟大和光明的希望。
除了《长征》之外,郭沫若的《红旗颂》也是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红旗和革命烈士的事迹为主题,豪情激昂,富有感染力。
诗中的语言雄浑有力,节奏感强烈。
首句“红旗是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直接表达了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和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仰。
全诗行云流水,措辞精准,每个形容词和动词都充满力量和力度,勾勒出红旗飘扬的雄姿和革命英烈的英勇形象。
整首诗气势磅礴,自信而激越,给人以巨大的力量和动力。
《红旗颂》通过歌颂红旗,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支持,同时也让人们思考革命的意义和人民解放的追求。
诗中反映了红色革命所经历的困苦和危险,但也传达出人民对解放的渴望和对共产主义未来的向往。
翻译大师郭沫若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 忠实准确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 内容,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 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 增删· 遗漏· 篡改 原文的内容。 通顺流畅指译文要充分发挥译入语 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 通 俗易懂· 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存在 死译· 硬译· 生搬硬套· 文理不通的现象。 风格得体指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 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王译: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 用久等? 江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
Herrick 咏黄水仙花 --By Robert Herrick 郭沫若译 To Daffodils 美的黄水仙, Fair Daffodils, we weep to see 凋谢得太快, You haste away so soon; 我们感觉着悲哀; As yet the early-rising Sun 连早晨出 来的太阳 Has not attained his noon. 都还没有上升到天盖。 Stay, stay, 停下来,停下来, Until the hasting day 等匆忙的日脚 Has run 跑进 But to the even-song; 黄昏的暮霭; And, having prayed together, 在那时共同祈祷着, We will go with you along 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2021/3/7
6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 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 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 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 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 由移易。
外国戏剧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影响很大。 郭沫若学习和采用了外国戏剧大师借一段历史表现一个时代、借 古人之口说自己的话的方法; 他从外国戏剧中汲取了象征手法; 他 在戏剧结构和悲剧艺术方面, 汲取和发展了外国戏剧的某些长处, 学习借用了某些技巧, 如开场白和抒情独白的使用等, 并创作了革 命悲剧。郭沫若博采众长, 从各国戏剧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丰富营养, 形成独具一格的剧作风格, 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2021/3/7
11
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
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 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 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 掩瑜, 这些并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 出贡献。总体来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 特色。毋庸置疑,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 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 巨大贡献。
2021/3/7
9
郭沫若的戏剧翻译贡献
郭沫若的戏剧译著约有十一部, 其中大多是悲剧。如: 德国歌 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 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 《悲哀之戴黛儿》、《西域的健儿》等, 郭沫若是第一个把它们 介绍到中国来的。在翻译的选材上, 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 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他总是选择那 些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 借以控诉吃人的剥削社 会; 他总是选择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而且他对作家及作品总 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并不是一概而论。
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
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
总体而言,郭沫若的文学翻译思想可以归结为“以原文为中心”,“尊重译者”以及“积极把握文化差异”。
一方面,他强调,翻译必须以原文为中心,力求原文意义和文学艺术性得到完整而完美的恢复和表达;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承认译者的权利,尊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原文样式的改编,他认为译者应该运用自己的文学特长,综合考虑原文的内容和文体,灵活地运用文体和语言进行翻译。
此外,他也主张把握好文化的差异,不能将原文的文化惯例、象征和文学背景完全套用到译文中,而是要运用和安排适当的本国文化惯例和象征,使得译文在文化上也能和原文同等的吸引力,达到完全的翻译效果。
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
1.恰当而巧妙地选用象征的形象以抒写激情。如《天狗》,借助“天狗”这个传统中的天上叛逆者的形象、以寄托作者急切要求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全诗想象新奇、气势磅礴。《炉中煤》中的煤自称“黑奴”,这正是受压迫者的形象,煤的外表不好看,但内心十分真挚,有热有光这一切特征恰恰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特点;而“炉中”之“煤”的熊熊燃烧,则贴切地显示出对祖国炽烈的爱。
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女神》中的“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欲海》等诗,也都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现出破坏旧世界,冲破一切尘垢(包括自身的尘垢)的激情,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2.借古代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以抒写自己的激情,如《湘累》、《棠棣之花》等诗中屈原、聂荌所唱的实际上是郭沫若要唱的歌,是借历史人物作“夫子自况”;《天狗》、《凤凰涅槃》则是借传说以抒情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总结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在翻译方面也是。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使读者享受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 他们的思想、 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翻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因此有关翻译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郭沫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他为我国翻译事业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翻译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说: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甚至还可 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 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 翻译却要体验别 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语文, 而 且要有很好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 胡适 也认为翻译难于创作。郭沫若在翻译时, 遵循原文思 想,用自己的语言实现再创作。楼适夷说: 我们读郭沫 若的译作常常感到好像在读他自己的创作, 似乎根本 不存在两国文学界限, 因为他把原作的精神实质和艺 术风格融入自己的笔端, 进行了思想与艺术再创造。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希望自己译出的成果成为一种 艺术品。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 翻译是种创造性的艺 术活动, 它的要求是严格的,而它的慰藉却又是甜蜜的。
在郭沫若看来译诗不必把原诗一字一字译出来应该把原诗看成一个整体不要纯粹地直译不太赞成直译只要不破坏原文的含义单词和句子的顺序都是可以移动不太赞成直译只要不破坏原文的含义单词和句子的顺序都是可以移动的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 作家,诗人和翻译家。郭沫若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我国 的翻译事业作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 他的翻译实践几乎与他 的创作同时开始。他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 德》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及其在《鲁拜集》中的体现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及其在《鲁拜集》中的体现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及其在《鲁拜集》中的体现【摘要】郭沫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文学,戏剧,古文字学,书法等领域都颇有成就。
然而,大多数人都只知道郭沫若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并不知道其实他还是个大翻译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并以郭译本《鲁拜集》为例分析郭沫若译诗的优美之处。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思想;鲁拜集;风韵译1.郭沫若的翻译思想郭沫若的翻译思想根据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年代前期和20年代中后期。
1.1 20年代前期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的说法,他曾说:“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郭沫若在译诗上很反对直译,倾向于意译,提倡风韵译,强调译者要译出原作的“神韵”来。
郭沫若还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投入,在《雪莱的诗》的小序中,他写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
……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到他的心声……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
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可见郭沫若注重译者对原作者的了解,译者不仅要弄清原文字句的含义、意义以及原作的韵味,更要真正从原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翻译一部作品。
1.2 20年代中后期郭沫若还对重复译问题发表过见解。
《屠尔格涅甫之散文诗》中,他写到:“翻译不嫌其重出,译者各有所长,读者尽可能自由择选。
”这一时期,他纠正了“翻译是媒婆”这一比喻。
在20年代后期的《简论》中,郭沫若写到:“……翻译工作绝不是轻松的事体,而翻译的文体对于一国的国语或文学的铸造也绝不是无足重轻的因素……这责任并不轻松。
”这段话能看出在这一时期他对翻译的目的和意义及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肯定了翻译这项劳动,并且指出翻译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学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2.从《鲁拜集》分析郭沫若译诗的特点《鲁拜集》是11世纪波斯人莪默·伽亚谟所著的四行诗集。
郭沫若 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还特别强调译者自身的相同或相似的 生活情趣对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在改译钱君胥 翻译的《茵梦湖》时,他深有体会地说他能够 把那篇小说改译出来,要多谢游过西湖的那一 段经验,正是靠着自己在西湖时所感受到的情 趣,他才能把茵梦湖的情趣再现出来。翻译过 程中译者感情自然地参与和融人,这是难免的 ,甚至是必要的。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郭沫若最 早指出和强调了这一点,这是对翻译理论的丰 富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 文坛影响巨大。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 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 彩。他是创造社的核心与支柱,其译论也 影响到郁达夫、成仿吾等创造社其他成员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 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 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 如:“堂堂正正地做个投炸弹的健儿” 堂堂正正地做个投炸弹的健儿”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 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 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 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 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
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 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 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 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 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 化界公认的领袖。
“媒婆处女”论。 媒婆处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 政治活动家,而且是卓越的翻译家。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翻译的领域很广, 主要有自然科学、文学、马克思主义等方面。 他翻译的主要书籍有《浮士德》、《少年维 特之烦恼》、《战争与和平》、《雪莱诗集》 和马克思著作若干。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在翻译上自然侧重于文学翻译 ,他 他 先后为我国读者译介了德、 先后为我国读者译介了德、英、法、美、俄 印度、 、日、印度、波斯等国几十位作家的作品 , 其译介范围之广 ,时间持续之长 ,所涉流派 时间持续之长 所涉流派 在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 之多 ,在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郭 在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 沫若对翻译理论也比较重视 ,他对翻译的意 他对翻译的意 义、作用和地位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 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 家的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均有较为深刻的论述 ,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翻译动机论
郭沫若认为, 郭沫若认为,文学研究不论研究作家或研究作 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 品,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 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 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介 绍家和读者。 绍家和读者。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 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 ,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对读者有指导之责 。郭沫若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态度论述了翻译 的动机。 的动机。他认为如果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 能涌起创造的精神、 能涌起创造的精神、有精深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 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 ,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能把自己的创 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 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那么他的译品必 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 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必然能产生极大的 效果。 效果。
浅谈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浅谈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纵观郭沫若的翻译言论,发现他的翻译思想立论新颖,值 纵观郭沫若的翻译言论,发现他的翻译思想立论新颖, 得我们研究。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 得我们研究。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 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的讨论。 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译者伦理观 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 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 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 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 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 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这样的译法取决于以下先决条件 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 要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 要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这说明他 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要有严 肃的态度。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 肃的态度。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读者应该从教 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 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多培 养直接读外籍的人材; 养直接读外籍的人材;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
郭沫若生平及译品赏析
郭沫若
9/6/2014
内容
生平简介
译介分期
主要译作 翻译思想 译品赏析
总结
9/6/2014
个人名片
中文名:郭沫若 别名:郭开贞、字鼎堂、号 尚武 乳名:文豹 主要成就: 古代社会、甲骨文 研究 新诗奠基 代表作品: 《郭沫若全集》 《甲骨文字研究》等 语言: 汉语、俄语、德语、日 语、英语
9/6/2014
六.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翻译在 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文学中都 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 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掩瑜, 这些并 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总体来 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特色。毋庸置疑, 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 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9/6/2014
4、共鸣说
• 雪莱是郭沫若最敬爱的诗人之一。《雪 莱诗选》是他翻译的最得意的一部译作。 他对雪莱和雪莱的诗歌有着高深精湛的 研究。他认为,雪莱的诗便是他的生命, 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因此, 翻译雪莱的诗—— 要抓住雪莱的“诗心”和雪莱的“诗 风”,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 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 合二为一”
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
9/6/2014
• 2、强调“雅”重“意译”
• 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 雅”),但他更强调“雅”。就“直译”和 “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 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 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
9/6/2014
3、“风韵译”
郭沫若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 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 的“风韵译”原则, 是在直译、意译的 基础上, 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 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 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注重原语的意 境与译语的传神, 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 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若 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它启示并影 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 学的发展
浅析郭沫若诗歌翻译中体现的美学意蕴
浅析郭沫若诗歌翻译中体现的美学意蕴作者:钟云曌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3期摘; 要:郭沫若既是诗人、作家,更是学者,他在翻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在进行诗歌翻译的同时,提出过创作译、风韵译、以诗译诗等,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意蕴。
郭沫若更多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注重源语言上的意境呈现以及目标语言的传神表达。
郭沫若的“风韵译”理论可运用于诸多诗歌翻译实践中,可将源语诗歌浑然天成的绝美意境还原,并以归化、意化的形式注入译作中,同时让目的语读者身临其境,并感受到所在文化背景下的同等美感。
本文选取了一些典型例子对郭沫若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美学意蕴加以分析。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翻译;美学意蕴;诗歌意象引言郭沫若也是一位诗人,他自己所写的诗歌或豪放不羁或秀美婉约,成就了他诗歌翻译的造诣。
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学手法值得学习。
其中,本文所研究的郭沫若诗歌翻译的审美对象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他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兼翻译家。
他的诗歌翻译以文笔优美、雄浑并富于浪漫色彩和丰富的审美意象而著称。
(二)他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他的文学审美受西方审美思潮影响,倾注于诗歌翻译中,中西结合,自然流畅,充满灵活性,丰富读者感官。
(四)研究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文本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工作,有助于充分发挥译者的审美才能,对文学进行再造。
一、翻译的文化与环境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读者群体,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
翻译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人们也从来不会在真空条件下接受它。
正如霍恩比所说:“语言不是孤立地悬浮在真空中的现象,而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应该是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词汇与文化环境的结合尤为重要。
而A·F·泰勒曾提出过翻译三原则——“首先,译文必须充分传达原文的意思;二是任务的风格和态度要与原文一致;第三,翻译要有流畅的感觉。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理念:郭沫若认为,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传达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诗歌要关注现实、批判社会,同时也要体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理想。
2. 创作特色:郭沫若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注重形象的
描绘和比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3. 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
讨论,而且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理念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诗歌理念、创作特色和影响都体现出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独特思想。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转型。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
鲁拜集郭沫若译文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对《鲁拜集》的翻译被认为是最为精彩和传神的一部。
他将鲁拜的文字翻译成了优美、流畅的汉语,保留了原著的思想情感,同时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享受这部世界名著。
下面我们将对郭沫若的《鲁拜集》进行一次文学评析和翻译褒扬。
首先,郭沫若在翻译《鲁拜集》时,不仅尊重了原著的语言风格,更体现了对文学形式的独到见解,他的翻译完全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鲁拜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郭沫若对原著的语言风格进行了精准的把握,他善于将法国文学的浪漫情感和艺术表达方式融入到汉语中,使得他的翻译极具魅力与感染力。
在翻译过程中,郭沫若不仅注重语言的精确,更加注重原著的情感和审美价值。
他深刻把握鲁拜的内心世界,将其情感、挣扎、矛盾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表达得淋漓尽致。
郭沫若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分析,使得鲁拜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和感人。
另外,郭沫若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汉语表达方式,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中国的文化气息和审美情趣。
他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思想和情感,更加注重传达原著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通过郭沫若的翻译,《鲁拜集》得以在中国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鲁拜集》是一部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而郭沫若的翻译更加丰富了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他的翻译作品为中国读者呈现了一副丰富多彩的法国文学画卷,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鲁拜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学的多样性,进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郭沫若的翻译作品来品味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文学作品的照耀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审视时代,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愿郭沫若的翻译作品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激励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文学的美与真理。
郭沫若翻译之四维析论_0
郭沫若翻译之四维析论球形巨匠郭沫若的翻译,乃基于鲜明主旨靶向,满腔炽热理想情怀,深具精深学术功夫,内嵌鲜明主体特色。
本文主要就郭沫若翻译的以下四维度进行析论,即力倡译家使命情怀,凸显译者实践主体性;“风韵译”的翻译美学贡献;又快又好的译风及直意兼用的译法;被动为主的翻译模式及复杂多样的翻译类型。
标签:郭沫若;翻译;四维;析论作为享誉中外的驰名文豪、天才诗人、一代宗师,郭沫若也是蜚声译界的斫轮老手、知名泰斗。
概言之,球形巨匠郭沫若的翻译,乃基于鲜明主旨靶向,满腔炽热理想情怀,深具精深学术功夫,内嵌鲜明主体特色,真正实现了“三大契合”,即翻译作品和自身创作相契合、翻译文本和学术研究相契合、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相契合。
一、力倡译家使命情怀。
凸显译者实践主体性郭沫若非常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责任心、翻译禀赋等。
他笃信,于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译者尤须动机正确且深具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即“正心诚意”,比如,要慎重遴选将译文本,要对所译、所介的外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的作品真正洞悉、深透把握,尤其是要对他们所浸润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势、时代风云等进行扎实探究、缜密思忖。
郭沫若亦非常强调,之于文学翻译而言,译者本人最好应具备同样或相似的生活旨趣、习惯偏好。
比如,于改译钱君胥所译的《茵梦湖》(施托姆著)时,郭沫若深有感触,讲自己之所以能将这部中篇小说改译好,就应归功于当年曾游过西湖的那一段人生经历。
郭沫若强调,于翻译的过程中,译家须将情绪、感触深度融入,这很有必要,大有裨益。
1922年12月4日,郭沫若在写的《雪莱的诗》(载于1923年2月1日《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里深刻论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
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
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
——我和他合而为一了。
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
一株树,他的饥渴的嘴
吮吸着大地的甘乳。
-
一株树,他整日望着天
高攀着叶臂,祈祷无语。
-
一株树,夏天在他的发间
会有知更鸟砌巢居住。
-
一株树,白雪躺在他胸上,
他和雨是亲密的伴侣。
-
诗是我辈愚人所吟,
树只有上帝才能赋。
THE OUTCAST(冥冥)By A.E --郭沐若译文
Sometimes when alone
Winter moon《冬月》By Evelyn Scott郭沬若译
冬月
初月如银钩,
吹过冰岩沼;
如钩初月白,
吹渡寒郊草。
-
Winter moon
By Evelyn Scott伊夫林.斯科特
-
A little white thistle moon
Blown over the cold crags and fens;
地板也不怕冷。
门户就是半开着,
也不怕有甚眼睛。
-
哦,种地回来的人们!
请把脚步放轻,放轻。
玛莉亚要把青披衫,
盖上宝宝的身!
Trees-- By Joyce Kilmer树郭沬若译(17)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最优秀的作品有长诗《仙后麦布》(1813),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
Pomes are made by fool’s k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
《树》
-
我想,永不会看到一首诗,
可爱得如同一株树。
Across the half-door.
O, men from the fields!
Soft, softly come thro?
Mary puts round him
Her mantle of blue.
摇篮曲
哦,从田野归来的人们!
请悄悄地走进家门。
脚步轻点,轻点,
哦,归来的人们。
宝宝就要睡去,
And the starry night;
Autumn evening, and the moon
When the golden mists are born.
-
I love snow, and all the forms
And the radiant frost;
I love waves, and winds, and storms,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
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his passion motherland, concentrate on reforming Ireland village life。
Song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中文郭沬若译)
我爱你所爱的一切,
欢乐的精灵哟!
我爱绿荫葱茏的春郊,
我爱群星灿烂的苍昊;
我爱金雾诞生的
离开我,离开你们。
在梦乡,玛莉会把件蓝披风,
盖在宝宝身上!
闻不到呛人的炊烟,
感觉不到地板的寒凉,
也不怕什么野归来的人们!
请轻点,轻轻地走过,
玛莉把她的蓝披风,
裹在宝宝身上。
Padraic Colum (培德莱克·科拉姆)(1881-1972),爱尔兰诗人,后迁居美国,其父为一作坊主。他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与著名诗人叶芝有交往,与《尤利西斯》的作者James Joyce(詹姆斯·乔伊斯)是密友。作品有诗集Wild Earth(《野地》),还有长篇小说、剧本、民间传说集等。科拉姆擅长描写爱尔兰的农村生活,抒情诗保持着爱尔兰民间文学传统,他的诗歌大都有谱曲,故将此诗名译为《摇篮曲》。
这首诗用词简朴、通俗,便于吟唱。最后一节系由第一节的前两句及第二节的后两句融合而成,起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
【郭沫若译本】
-摇篮曲
-
培德莱克·科拉姆
-
哦,种地回来的人们!
请你们斯文地走进。
脚步儿放轻,放轻,
哦,回来的人们。
-
我的宝宝要去了,
要离开我和你们。
玛莉亚要把青披衫,
盖上宝宝的身!
-
煤烟也不怕熏了,
清秋的夕暮与明朗。
-
我爱璀璨的白雪,
我爱凝霜的光晶;
我爱波,爱风,爱暴雨,
爱那一切自然之形,
不曾人为之灾痛污损。
-
Song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
I love all that thou lovest,
Spirit of Delight!
The fresh Earth in new leaves dressed,
A little white thistle moon
Blown across the frozen heather.
-
伊夫林.斯科特美国现代女诗人,小说家,生于1893年她最著名的小说《浪潮》(1929年出版)。这首《冬月》诗发表于1920年一月号美国《日晷》(The Dial)杂志.
俳句(HOKKU)--Amy Lowell
-
When love and life are over,
And flight’s at an end,
On the outcast majesty
They lean as a friend.
-
冥冥
艾.野郭沐若译文
-
日暮夜已临,
寥寞就归路,
有时晤天君,
匆匆离去之。
-
灯火家中归,
亲人共谈笑;
用此欢乐声,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郭沫若译)
A Cradle Song
O, men from the fields!
Come gently within.
Tread softly, softly,
O! men coming in.
Against the earth’s sweet flowing breast;
-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 arms to pray;
-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 of robins in her hair;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这首《摇篮曲》散发着浓郁的爱尔兰乡土气息。通过母亲哄宝宝入睡的吟唱,显示出母亲对婴儿的珍爱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大人们忙碌了一天,正疲惫不堪地从田野返回,但还要请你们放慢脚步,轻轻地走进家门,以免惊醒宝宝,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深的母爱。另外这首诗将爱尔兰的农家生活也描写得有声有致:从田野收工返家的农人,呛人的炊烟,寒冷的地板,展示着一种典型的乡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