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翻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动机 译诗须像诗 翻译创作论
翻 译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 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一文中, 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 一文中 条件: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条件 一、 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 对于作者要 有研究; 有研究 四、 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不仅要能深刻理 操纵能力。在翻译时 不仅要能深刻理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解原文 对本国文字也要游刃有余 这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 也是他期望翻译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工作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总结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郭沫若在许多领域都很有天赋 而且贡献卓著 在翻译方面也是。 在翻译方面也是。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使读者享受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到了西方的文学遗产 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 他们的思想、 愿望, 他们的思想、 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 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翻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译本身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人类活动 因此有关翻译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的很多理论长期争论不休。就某个翻译家而言 错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郭沫 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郭沫若也不例外。总之 郭沫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若的翻译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他为我国翻译事业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George William Russell --Irelandpoet and painter. birthed in 1867, died in 1935.Pen name AE from Greek AEon(forever),him to once actively attend literature renew in Ireland movement in the beginning of 19 centuries. Pleased read thatGreecephilosopher Plato,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poet Emerson etc work,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m,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灭却彼玄妙。
-
爱情与生命,
大限终难逃,
天君冥冥中,
唯一次依靠。
-
艾.野—爱尔兰诗人及画家。生于1867年,卒于1935年。本名乔治.威廉.罗索(George William Russell),笔名AE亦作A。E,取自希腊语AEon(永恒)。他曾积极参加十九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喜读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美国哲学家及诗人爱默生、英国诗人布莱克、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作品,并受他们的影响,他热爱祖国,致力于改革爱尔兰农村生活,同时又是泛神论的神秘主义者。他的诗简洁明彻,和叶芝一起被誉为爱尔兰诗坛的双壁。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想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 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 代文学家、诗人、翻译家。他 也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在文 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 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郭沫若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 “五四” 前夕开始的。大约在1917年左 右,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泰戈 尔、海涅等人的诗歌,这是他 翻译实践的起点。他精通日、 德、英等国文字。郭沫若不但 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在 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 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经 验 , 正 是 靠 着 自 己 在 西 湖 时 所 感 受 到 的 情
那 篇 小 说 改 译 出 来 , 要 多 谢 游 过 西 湖 的 那 一
译 的 《 茵 梦 湖 》 时 , 他 深 有 体 会 地 说 他 能 够
活 情 趣 对 翻 译 文 学 的 重 要 性 。 在 改 译 钱 君 胥
郭 沫 若 还 特 别 强 调 译 者 自 身 的 相 同 或 相 似 的
机 和 高 度 的 责 任 感 , 要 对 作 品 进 行 慎 重 选 择
等 , 他 认 为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译 者 要 有 正 确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郭 沫 若 非 常 强 调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 责 任 心 、 素
者 主 观 感 情 投 入 , 呼 唤 译 界 良 好 风 气 。
沫 若 注 重 译 家 责 任 , 重 视 译 者 主 体 性 , 强 调
和 语 言 的 能 力 。
平 和 广 博 的 文 学 修 养 , 才 能 具 有 驾 御 作 品 内
流 等 进 行 彻 底 考 察 , 译 者 还 要 有 高 度 的 思 想
究 , 尤 其 是 要 对 作 家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 时 代
翻译大师郭沫若(精)

翻译方法: 在具体的翻译方 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 “风韵译
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 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终 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 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 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 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 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 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 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 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 是遗失了。”
好 好 像 像远 点天闪远 着上着的 无的无街 数明数灯 的星的明 街现明了 灯了星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 “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 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 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 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屈原赋>今译》、 《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 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 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 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 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 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 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 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呆译,或先或后, 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 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总结 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 尤为适用。
郭沫若的诗歌名篇赏析

郭沫若的诗歌名篇赏析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的杰出诗人和革命家,他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诗歌界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正义的呼唤,其中一些作品被誉为经典之作,成为郭沫若的诗歌名篇。
《七律·长征》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被广为传诵和朗诵。
这首诗以抒发对长征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抒发了郭沫若追求梦想和光明未来的决心。
诗中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简洁而有力。
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勾勒出红军队伍不畏艰难险阻的英勇形象,并表达出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接着几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以独特的形象描写出了长征艰难的道路,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决心和毅力。
整首诗流畅而铿锵有力,每一句都富有音乐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七律·长征》的意境丰富深远,表达了郭沫若对长征伟业的深情赞叹。
他通过“红军不怕远征难”,“麦苗看得见阳光”等形象的运用,抒发出对光明将至的坚信和无私奉献的追求。
诗中还深刻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困苦和喜怒哀乐,传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牺牲的决心和信念。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长征的辛酸抒发,也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仰,使人在诗中感受到革命的伟大和光明的希望。
除了《长征》之外,郭沫若的《红旗颂》也是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红旗和革命烈士的事迹为主题,豪情激昂,富有感染力。
诗中的语言雄浑有力,节奏感强烈。
首句“红旗是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直接表达了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和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仰。
全诗行云流水,措辞精准,每个形容词和动词都充满力量和力度,勾勒出红旗飘扬的雄姿和革命英烈的英勇形象。
整首诗气势磅礴,自信而激越,给人以巨大的力量和动力。
《红旗颂》通过歌颂红旗,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支持,同时也让人们思考革命的意义和人民解放的追求。
诗中反映了红色革命所经历的困苦和危险,但也传达出人民对解放的渴望和对共产主义未来的向往。
翻译大师郭沫若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 忠实准确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 内容,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 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 增删· 遗漏· 篡改 原文的内容。 通顺流畅指译文要充分发挥译入语 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 通 俗易懂· 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存在 死译· 硬译· 生搬硬套· 文理不通的现象。 风格得体指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 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
生平及作品
翻译观 作品赏析 我们的翻译观
郭沫若(1892~ 1978),现当代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 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 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 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 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 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 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 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 “桥梁”的道路。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严冬如来时,哦,西风哟, 阳春宁尚迢遥?
王译: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 用久等? 江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
Herrick 咏黄水仙花 --By Robert Herrick 郭沫若译 To Daffodils 美的黄水仙, Fair Daffodils, we weep to see 凋谢得太快, You haste away so soon; 我们感觉着悲哀; As yet the early-rising Sun 连早晨出 来的太阳 Has not attained his noon. 都还没有上升到天盖。 Stay, stay, 停下来,停下来, Until the hasting day 等匆忙的日脚 Has run 跑进 But to the even-song; 黄昏的暮霭; And, having prayed together, 在那时共同祈祷着, We will go with you along 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郭沫若主要翻译思

2021/3/7
6
郭沫若的翻译美学贡献——“风韵译”
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 他指出我们相 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 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 许走转, 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 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后, 或 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自 由移易。
外国戏剧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戏剧创作的影响很大。 郭沫若学习和采用了外国戏剧大师借一段历史表现一个时代、借 古人之口说自己的话的方法; 他从外国戏剧中汲取了象征手法; 他 在戏剧结构和悲剧艺术方面, 汲取和发展了外国戏剧的某些长处, 学习借用了某些技巧, 如开场白和抒情独白的使用等, 并创作了革 命悲剧。郭沫若博采众长, 从各国戏剧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丰富营养, 形成独具一格的剧作风格, 成为一代戏剧大师。
2021/3/7
11
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
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 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 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 掩瑜, 这些并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 出贡献。总体来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 特色。毋庸置疑,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 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 巨大贡献。
2021/3/7
9
郭沫若的戏剧翻译贡献
郭沫若的戏剧译著约有十一部, 其中大多是悲剧。如: 德国歌 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 爱尔兰剧作家约翰·沁孤 《悲哀之戴黛儿》、《西域的健儿》等, 郭沫若是第一个把它们 介绍到中国来的。在翻译的选材上, 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 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他总是选择那 些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 借以控诉吃人的剥削社 会; 他总是选择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而且他对作家及作品总 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并不是一概而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
一株树,他的饥渴的嘴
吮吸着大地的甘乳。
-
一株树,他整日望着天
高攀着叶臂,祈祷无语。
-
一株树,夏天在他的发间
会有知更鸟砌巢居住。
-
一株树,白雪躺在他胸上,
他和雨是亲密的伴侣。
-
诗是我辈愚人所吟,
树只有上帝才能赋。
THE OUTCAST(冥冥)By A.E --郭沐若译文
Sometimes when alone
Winter moon《冬月》By Evelyn Scott郭沬若译
冬月
初月如银钩,
吹过冰岩沼;
如钩初月白,
吹渡寒郊草。
-
Winter moon
By Evelyn Scott伊夫林.斯科特
-
A little white thistle moon
Blown over the cold crags and fens;
地板也不怕冷。
门户就是半开着,
也不怕有甚眼睛。
-
哦,种地回来的人们!
请把脚步放轻,放轻。
玛莉亚要把青披衫,
盖上宝宝的身!
Trees-- By Joyce Kilmer树郭沬若译(17)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最优秀的作品有长诗《仙后麦布》(1813),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
Pomes are made by fool’s k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
《树》
-
我想,永不会看到一首诗,
可爱得如同一株树。
Across the half-door.
O, men from the fields!
Soft, softly come thro?
Mary puts round him
Her mantle of blue.
摇篮曲
哦,从田野归来的人们!
请悄悄地走进家门。
脚步轻点,轻点,
哦,归来的人们。
宝宝就要睡去,
And the starry night;
Autumn evening, and the moon
When the golden mists are born.
-
I love snow, and all the forms
And the radiant frost;
I love waves, and winds, and storms,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穹苍,
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his passion motherland, concentrate on reforming Ireland village life。
Song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中文郭沬若译)
我爱你所爱的一切,
欢乐的精灵哟!
我爱绿荫葱茏的春郊,
我爱群星灿烂的苍昊;
我爱金雾诞生的
离开我,离开你们。
在梦乡,玛莉会把件蓝披风,
盖在宝宝身上!
闻不到呛人的炊烟,
感觉不到地板的寒凉,
也不怕什么野归来的人们!
请轻点,轻轻地走过,
玛莉把她的蓝披风,
裹在宝宝身上。
Padraic Colum (培德莱克·科拉姆)(1881-1972),爱尔兰诗人,后迁居美国,其父为一作坊主。他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与著名诗人叶芝有交往,与《尤利西斯》的作者James Joyce(詹姆斯·乔伊斯)是密友。作品有诗集Wild Earth(《野地》),还有长篇小说、剧本、民间传说集等。科拉姆擅长描写爱尔兰的农村生活,抒情诗保持着爱尔兰民间文学传统,他的诗歌大都有谱曲,故将此诗名译为《摇篮曲》。
这首诗用词简朴、通俗,便于吟唱。最后一节系由第一节的前两句及第二节的后两句融合而成,起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
【郭沫若译本】
-摇篮曲
-
培德莱克·科拉姆
-
哦,种地回来的人们!
请你们斯文地走进。
脚步儿放轻,放轻,
哦,回来的人们。
-
我的宝宝要去了,
要离开我和你们。
玛莉亚要把青披衫,
盖上宝宝的身!
-
煤烟也不怕熏了,
清秋的夕暮与明朗。
-
我爱璀璨的白雪,
我爱凝霜的光晶;
我爱波,爱风,爱暴雨,
爱那一切自然之形,
不曾人为之灾痛污损。
-
Song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
I love all that thou lovest,
Spirit of Delight!
The fresh Earth in new leaves dressed,
A little white thistle moon
Blown across the frozen heather.
-
伊夫林.斯科特美国现代女诗人,小说家,生于1893年她最著名的小说《浪潮》(1929年出版)。这首《冬月》诗发表于1920年一月号美国《日晷》(The Dial)杂志.
俳句(HOKKU)--Amy Lowell
-
When love and life are over,
And flight’s at an end,
On the outcast majesty
They lean as a friend.
-
冥冥
艾.野郭沐若译文
-
日暮夜已临,
寥寞就归路,
有时晤天君,
匆匆离去之。
-
灯火家中归,
亲人共谈笑;
用此欢乐声,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郭沫若译)
A Cradle Song
O, men from the fields!
Come gently within.
Tread softly, softly,
O! men coming in.
Against the earth’s sweet flowing breast;
-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 arms to pray;
-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 of robins in her hair;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这首《摇篮曲》散发着浓郁的爱尔兰乡土气息。通过母亲哄宝宝入睡的吟唱,显示出母亲对婴儿的珍爱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尽管大人们忙碌了一天,正疲惫不堪地从田野返回,但还要请你们放慢脚步,轻轻地走进家门,以免惊醒宝宝,字里行间弥漫着深深的母爱。另外这首诗将爱尔兰的农家生活也描写得有声有致:从田野收工返家的农人,呛人的炊烟,寒冷的地板,展示着一种典型的乡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