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仲景麻黄升麻汤病机心法治疗痤疮临证心得述要
麻黄升麻汤方歌,麻黄升麻汤证解析道医网

麻黄升麻汤方歌,麻黄升麻汤证解析道医网
【方剂组成】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芍药1克,天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术1克,干姜1克。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汗出愈。
【方歌】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方解】本方既用麻黄、升麻、桂枝发汙以解表,又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既以黄芩、知母、石膏除热去烦,又以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故此为表里不解,寒热虚实交错的治剂。
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解析:伤寒六七日,表还未解,而医者用大下法治疗,因虚其里,所以造成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泻利不止。
又因为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利、唾脓血。
正虚邪盛,表里俱困,已属误下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攻邪,颇难措手,故谓难治,亦只有随证用药,如本方主之。
【临证思考】本条所述症状寒热错杂,当属厥阴病。
本方的组成也寒热错杂,也类似于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方,不同的是本方还用麻黄大剂发表。
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泻者。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麻黄升麻汤之我见麻黄升麻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世人因解释不通这条,便异口同声推卸说不是仲景方,其实你真懂了脉之道也就懂了此方,甭管别人咋说,我认为懂此条必先精脉!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 12 升麻 12 当归 15 知母 15 黄芩 30 葳蕤 40 生白术 15 石膏 30 干姜 15 生白芍 15 天冬 15 桂枝 30 茯苓 15 炙甘草 15 麻黄升麻汤十二,当知术姜芍天冬,桂枝茯苓草十五,黄芩石膏用三十,独把葳蕤用四十。
先拆分麻黄升麻汤,以便分析方理!“桂枝白芍炙甘草” 为桂枝汤组、“干姜黄芩”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组、“干姜白术炙甘草”为理中丸组、“桂枝白芍知母麻黄白术甘草”为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桂枝干姜炙甘草黄芩”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组、“升麻当归”为升麻鳖甲汤组、“麻黄石膏炙甘草”为麻杏石甘汤组、“桂枝白芍麻黄甘草” 为桂枝二越婢一汤组、“石膏知母炙甘草”为白虎汤组、“炙甘草、干姜” 为甘草干姜汤组、“玉竹和天冬” 为自己一组、下面我们逐一对比,以上汤组的重要条文,便可明了“麻黄升麻汤”的具体使用指证!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九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三百九十六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历节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伤寒论第一百四十六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干姜主之。
从郁热论治痤疮心得(内附治痤疮歌诀)

从郁热论治痤疮心得(内附治痤疮歌诀)作者:刘保和编辑:李邦源导读:“治痤疮并不难,柴芩楝,赤丹茜,栀豉升降钱乙选,再加化痰解毒通二便。
”刘保和从郁热论治痤疮心得刘保和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
刘保和教授临证善于从调理气机入手,主张气机调达,百病不生。
笔者跟师多年,现就其对痤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
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刘老认为痤疮的本质是郁热,为肝经郁热,或兼其他脏腑郁热,或夹痰瘀化热。
治疗应以清泄郁热为主,尤其是青年人更应如此。
郁热即是火郁,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环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造成火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塞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对于郁热所致痤疮的治疗,刘老根据患者病因、主症、病机随证加减,或化瘀血、或清痰热、或疏泄肝热、或通利三焦、或配凉血解毒之品,而总以调畅气机为其要义。
常用的方药有:(1)升降散(蝉衣、僵蚕、姜黄、大黄);(2)柴胡、黄芩、川楝子;(3)荆芥、防风、黄连;(4)痤疮方(冬瓜皮、白鲜皮、丹皮、秦皮、瓜蒌、半夏、败酱草、公英、大贝、茵陈、苏子、桔梗、生大黄);(5)化瘀灵(旋复花、茜草、泽兰、桃仁、郁金、柏子仁、当归)并根据病因病机随证加减。
刘老自拟方歌曰:“治痤疮并不难,柴芩楝,赤丹茜,栀豉升降钱乙选,再加化痰解毒通二便。
”(注:钱乙选即是根据所兼其他脏腑郁热表现,分别采用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入以上主方中。
)柴胡、黄芩、川楝子侧重于直清肝热。
荆芥、防风、黄连,侧重于通利三焦。
病案举例病案一患者孙某,女,24岁,2013年4月14日初诊。
患者痤疮布满面及颈部,其中两颊及前额部最多,色暗红,融合成片,触之硬。
临床治疗痤疮的经验心得

临床治疗痤疮的经验心得临床治疗痤疮的经验心得最近不少患者通过网络(QQ、E-mail等)向我咨询痤疮的治疗,看着这些长期被痤疮困扰的患者,我觉得很有必要站出来谈一谈关于此病的治疗的一些心得和意见。
一方面,希望这些患者看了此文,对痤疮的了解更加深刻一些,不要再盲目的服用一些不该用的药物,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同行间相互交流经验,抛砖引玉罢!仁之堂主人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这里面提到了“痤”的形成诱因:“汗出见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
从这里面可以感受到,“痤”的外因为“湿”、“风”、“寒”,最后加上“郁”!发病的另一个条件为“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了,外邪才能入,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痤”当为初期,其外邪郁积时间不长,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并形成了“痤疮”。
“痤疮”者,“痤”加上“疮”也。
如果只是“痤”,治疗时相对容易些,《外科大成》定为“肺风粉刺”,采用枇杷清肺饮,组成为: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
此方效果不错,但是只是针对“痤”。
因为此病风、寒、湿郁结而成,虽然已经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所以《医宗金鉴》上采用颠倒散外用。
颠倒散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
本方为主治肺风粉刺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一味寒药加上一味温药,寒热搭配,这样郁热得泄,沉寒得散,“痤”自然就好了。
但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同用,药力激荡,使用时必须注意,只涂抹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
内外兼修,“痤”很容易好。
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到“痤疮”的程度,脸上出现了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就非单纯的“痤”那么简单了!因为涉及到“疮”,治疗时要考虑到疮科的问题了。
治疗痤疮心得

治疗痤疮心得
对痤疮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思考了很久,《黄帝内经》提出“郁乃痤”,从“象”上看,痤疮的确是一种“郁象”。
我认为,痤疮的基本病机是表里同病的结构,在表营卫郁滞;在里三腑壅滞,就是说”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同时出现问题。
三腑壅滞,体内的浊毒没有出路,于是外走皮肤,《内经》讲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这是个由内及外的病,痤疮只是表象,内环境污浊是本质,尤其是青春期痤疮病人,多见舌红、咽红、反复上火,脉滑数有力;舌苔厚腻;大便干结;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治疗思路:一方面开表散寒,流畅营卫;一方面通降三腑,排泄浊毒。
这样,“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得以恢复,一气周流无碍,内环境清透,自然可以取得良效。
我常常用黄师的半张防风通圣散和柴芩温胆汤合方变化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麻黄升麻汤随想

麻黄升麻汤随想麻黄升麻汤随想关于麻黄升麻汤小吹《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组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
此条文历来倍受争议,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云:“六经方中,有不出于仲景者,合于仲景,则亦仲景而已矣。
此方大谬者也……”。
丹波元简云:“此条方证不对,注家皆以阴阳错杂之证,回护调停为之诠释,而柯氏断言为非仲景真方,可谓中古卓见矣。
”观现今之医,亦有用此方者,但其对方证的把握往往强差人意。
由于抓不到仲景的规律,揣度的成分大,把一首特殊的方,作一般视之,或离开仲景用药通则去强解方义,故即便用了此方,也不见得是此方之证。
试举一例如下:李某,男,30岁,1985年1月28日初诊。
患者腹痛腹泻,日3-5次,偶带脓血,时发时止年余,均以“肠炎”、“菌痢”处之。
予抗菌素及“理中”、“四神”类,始而少效,久服如故,现消瘦神疲,畏寒肢冷,动则大汗蒸蒸,咽干口苦,但喜热饮,食后觉胃中荡水,肠鸣漉漉,时时欲便,里急后重,舌红,无苔,脉沉细数。
查乙状结肠纤维镜示:进镜18-25cm处,粘膜呈多个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
肠粘膜粗糙,可见脓性分泌物覆盖。
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中度,活动期)。
《证因脉治》谓“此为中医内伤休息痢之症,无外感之邪,非暴发暴痢之症,但因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终年不愈。
”此当属之。
为湿热积滞而致邪留,因其虚实夹杂,治当清温兼施,补泻并用.升清通下并举,麻黄升麻汤加减主之:麻黄6g,升麻12g,黄芩12g,当归12g,白芍30g,炙甘草20g,玉竹20g,知母10g,茯苓30g,炒白术20g,桂枝l0g,干姜l0g,滑石60g,太子参30g.天冬12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腹痛减,欲饮水,舌脉如故,此为阳渐复,气化得助之兆。
治疗痤疮之心得

治疗痤疮之心得近期诊务繁忙,本拟把《中医的广博与精专》陆续写出,以期和朋友们交流学习心得,看来一时作不了,只好把一些治疗的心得与同仁们交流,可以短时间完成。
我很喜欢民间中医网,它的特点是广博与开放,有些栏目可以直击中医的源头,不足之处有三点,一是能散而不能聚,言用的多,言体的少;二是援引现代科技而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的少;三是佛道儒的内容虽多,但直指中医源头,阐释根本的文章少。
提些许意见,还望版主们笑纳。
自从去年治了两个年轻教师的痤疮,竟然痤疮患者不断,原来是两位教师当了宣传义工,当然来的主要是学生和教师。
治了十几例,兹将心得与同仁共享。
一、痤疮之生理、病理痤疮好发于青春期,多处于人生气血最旺盛的阶段,好发于阳阴经表与太阳经表,阳明主面,手足阳明均会于面部,背部则为太阳经皮部,痤疮之出,实则是阳明、太阳两经、腑排邪祛毒的反应,如发热助人体解表一样,痤疮之出正是人体太阳、阳明走向健康的反应。
然此反应,也分太过与不及,太过者,正是人体气血最旺之时,血气鼓荡而欲祛两经邪毒,遇经表寒郁则发为痤疮,大而红,中有硬结,多是体质强者;另有两经经气明显不足,则两经毒素蓄积太多而发,其疮色晦暗,中软而有脓液,多为体质弱者,中年人为多。
前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病,而是人体走向更健康强壮的必由之路,最直接的证据是这类人只要用清热解毒之类的药损其体质,其疮疮便消失,群医便曰治愈,或患者生它病体质突降,痤疮往往随之而消,至于多数青少年之痤疮更是随着结婚、工作、年龄增长,体质减退,太阳、阳明两经阳气虚衰而自然消失。
人一生之病多随血气之衰而生、而增、而重,唯青春痘则反之,医者宜深究之,是病也?非病也?若细推之,或可启无限法门。
说一句感受最深的话:“一切健康人,若进一步提高体质,必会引出许多所谓的病症来,一个病人,若只是平平常常便治好了病,体质是绝无多大改善的,要提高体质,必受一翻折磨,必经历一翻阵痛,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此外,站在修行的角度,若以佛道的高人观之,人人均是心身俱病。
平脉辨证心得二:痤疮各家经方

平脉辨证心得二:痤疮各家经方徐老师把痤疮归为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等,具体辩证详见于下:原文:1、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
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
病案一:易xx 女 1985年4月29日生塘洲东湖2012-8-16 脉右寸浮弦滑、关稍弦略滑、尺细稍弦,左寸细弦、关沉稍弦、尺沉细稍弦。
舌红,苔薄白有齿,口唇周围痤疮明显。
诉:脸部痤疮一月余,大便干,时有欲吐,余症不显。
阳明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10连翘40赤小豆60桑白皮30杏仁15生姜15大枣15甘草10丹皮15紫花地丁30白芷15 七剂2012-8-24脉右寸细弦稍浮,关浮细弦,尺细弦稍紧,左寸沉稍弦,关稍弦,尺弦细偏紧,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舌下脉络瘀紫。
诉:失眠,梦多,痤疮好转,偶有新发,大小便如常,月经正常。
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5茯苓15桃仁15丹皮15赤芍15茺蔚子15女贞子15菟丝子15土茯苓30白芷15七剂病案二:李x 女 1987年12月生泰和广场2012-8-17 脉右寸浮稍弦,关细弦,尺沉细弦稍紧,左寸细缓稍弦,关弦细,尺沉细弦稍紧。
舌淡红偏胖苔薄微黄。
诉:面部痤疮一年余。
月经提前,稍有痛经。
厥阴病:麻杏苡甘汤合桂枝茯苓丸。
麻黄10杏仁15薏苡仁120甘草10桂枝15茯苓15丹皮15桃仁15赤芍60皂角刺10白芷15七剂2012-8-24脉右寸浮稍弦,关细弦,尺沉细稍弦,左寸浮细弦稍滑,关沉细稍弦,尺沉细。
舌淡红苔薄黄。
诉:面部痤疮已不明显,大便稍稀。
厥阴病:麻杏苡甘汤合桂枝茯苓丸麻黄10杏仁15薏苡仁120甘草10桂枝15茯苓15丹皮15桃仁15赤芍60皂角刺10白芷15紫花地丁15七剂病案三:李xx 男 14岁 1997年文田2012-8-26脉右寸浮细弦稍滑、关细弦、尺沉细弦,左寸浮细弦稍滑、关细弦、尺沉细弦。
临床临证心得体会篇!

临床临证心得体会篇!展开全文1 慢性咽炎:记得曾经和同道们交流过这样一句话:“窍道病,先疏通”。
“窍道”是沟通机体内外的窗口,是一气周流最为活跃的地方,其病变绝大多数是因为“壅塞”使其失去空灵之性所引起。
慢性咽炎的主导病机不是“热”、不是“炎症”,而是咽窍局部的一种“郁结”,所谓的“火热”、“津伤”都是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不要本末倒置。
咽后壁的滤泡增生、病人的异物感都是“郁结”之象。
我还发现,这些病人的胃肠常常有问题,阳明是人体最大的降浊通道,这个通道一旦壅滞,浊气上泛,咽窍之地乌烟瘴气,慢性咽炎何时能了?根据以上思路,我常用:牛子10射干6威灵仙6桔梗10青皮10法半夏10厚朴10茯苓10苏梗10(或苏子10)炒枳壳10。
水煎服。
(泡一小时,煎15分即可)经观察10余例病人,效果不错,大家可以验证。
重在破除郁结,流通气机,少用寒凉凝滞之品是关键!2 神经性耳鸣:这个病很缠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湿困滞;肾精不足是常见证型,无论是哪个证型,我都会针对“主症”加入升清、开窍之品:柴胡10香附10川芎6防风30。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是我学习一位老中医的经验。
上月曾经治疗一位椎动脉缺血的病人,输液几天效果不大,根据主症“眩晕”,用余国俊老师的“柴陈泽泻汤”加减,很快主症平息,但是病人又诉“耳鸣、耳闭塞”严重,舌苔白腻,我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以上几味药,标本同治,吃到第五付时,自觉耳朵一下畅通了,症状随即消失。
3 小儿感冒后遗留咳嗽:这种情况在我这里很多,经过抗生素的治疗,体温正常,血象回落,炎症消退,但是咳嗽缠绵不解,用西药对症治疗效果很差,做雾化也有很多效果不好。
中医认为是外感后,早用、过用寒凉药导致风邪留恋肺系,余邪不尽导致。
治疗要抓三个(1)注意加用祛风利咽之品:这种咳嗽的病位不在下呼吸道,肺部听诊无阳性体征,胸片无异常。
此绝大多数是咽部的一种不适感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或觉咽部瘙痒,或觉有少量痰滞,或者遇风冷、异味刺激就会咳嗽。
麻黄升麻汤方证分析与应用

麻黄升麻汤方证分析与应用方证分析1.原文内容( 356条) :提示了厥阴病误下而成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变证及证治。
2.方药组成:共14味,包括有桂枝汤、越婢汤、黄芩汤、苓桂术甘汤、干姜甘草汤等等,可谓组七法之大方。
3.治疗作用:具有滋阴养血、清上温下、发越阳郁的作用,合补泻寒热为一剂,并使其相助而不相悖。
4.方药主治分析:①麻黄、石膏、甘草为越婢汤之主药,能发越内郁之阳气;②桂枝、芍药、甘草为桂枝汤之主药,善调和营卫、祛邪和表里;③升麻、黄芩、天门冬主清上热、利咽喉;④茯苓、白术配桂枝、甘草为苓桂术甘汤,能温下寒、利湿邪;⑤当归、葳蕤、芍药、天门冬滋阴养血为扶正之品,又能防止发越太过之弊。
通过以上分析,足见麻黄升麻汤具有滋阴养血、清上温下、发越阳郁之功效。
病案①气阴两虚、上热下寒证案柳某,女,59岁。
患者经常腰以上热,腰以下冷,手热足冷。
虽在炎热酷夏,仍着毛裤厚袜,时至严寒,不欲穿棉上衣,头眩耳鸣,面烘热多汗,短气心悸,夜寐不安,口干少津,伴有口疮糜烂,舌根部麻辣感,项背部板滞不舒。
病史已8年之久。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老年性口腔炎,颈椎病。
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未见显效,甚为苦恼。
于1981年7月来诊。
诊脉寸关弦滑,尺脉沉细而弱,舌质嫩红尖赤,中有脱苔,面色不华,两颧潮红。
证见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遂投予知柏地黄汤,少佐肉桂,滋阴清热,引火下行。
服药3剂后,上焦烦热更甚,腰以下寒冷如故,余症有增无减,且增大便溏泻,日2—3行,胃中痞满,不思饮食,脉舌同前。
因思前方滋阴清热,引火下行,似属对证之治,何以不效,反使病情增剧?仔细推敲,此证乃阴虚火旺之上热,元气不足而下寒,总的病机系气阴两虚、上热下寒证。
在此虚实寒热夹杂情况下,若只顾滋阴降火,则下寒不去,虚火难平,反使气阴受挫;单纯补气扶阳,犹恐助火生热。
前方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有余,但少补气扶阳之品。
方中虽佐肉桂“ 引火下行” ,然在酸苦甘寒药中,难收预期效果,反使中阳受伤,清阳下陷,因而产生胃呆痞满,便溏等症,下焦更虚寒,上焦更虚热。
麻黄升麻汤证病因、病机、方证分析

麻黄升麻汤证病因、病机、方证分析麻黄升麻汤方证要点:(1)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仲师云“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尤在泾、汪苓友等认为本证之厥是由于大下之后阴液已有所损伤,阴阳俱有不足,二者不相顺接而致。
由此可见本证的“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虽与阴盛阳衰之“四逆汤证”相类,但本证实为于大下之后,阳气内陷,郁而不达所致。
(2)喉咽不利,吐脓血:喻嘉言云:“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搏阴上逆之征验”。
成无己等医家认为阳气内陷,邪犯厥阴,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咽喉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因此咽喉不利、唾脓血之症乃是由于邪犯厥阴,熏蒸上焦所致。
而曹颖甫认为:因肝藏阴虚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汁生燥,上冲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脓血。
(3)泻利不止:本证若为热迫之泄利不止,下后热邪得退利应自止,仍不止者,知应非湿热下迫之证。
本证既有非热之厥,又见脉沉迟而短之阳虚迹象,则泄利不止应为中阳受损,脾虚气陷无疑。
若把麻黄升麻汤的组方用药,按用量大小做一排列(按东汉之1两等于4分,1分等于6铢计算),则可发现其用量最大的前6味药分别是麻黄、升麻、当归、黄芩、知母、葳蕤。
此6味药,有宣清肺热、养阴生津的作用,也就是说,仲景此方所针对的核心病机很可能是热郁于肺。
但从此方运用干姜、桂枝、白术、炙甘草等药来看,本方所针对病机,非仅实热,而尚有脾阳不足的情况。
在《千金翼方》及《脉经》里,此条文无“寸脉沉而迟”的“寸”字。
仲景此方中既能以宣清肺热之药为主,即代表其病虽阳气不足,但还不到用(通脉)四逆汤,或“脉沉而迟,手足厥逆”的程度。
由此,笔者认为本条文应该从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脾阳虚极,寒邪中阻,故见“脉沉而迟,手足厥逆”,除此以外,应尚可见下利清谷、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干呕、恶寒等症。
仲景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故在此情况下,可用四逆汤温中散寒。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7篇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7篇篇1一、引言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面部、背部等部位的丘疹、脓疱等。
现代医学对于痤疮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中医治疗痤疮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国医大师张震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痤疮的经验。
本文旨在总结张震大师治疗痤疮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张震大师治疗痤疮的基本理念张震大师认为,痤疮虽生于皮肤表层,却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治疗痤疮应内外兼顾,既要从源头上调理脏腑功能,又要针对皮肤症状进行治疗。
他强调,中医治疗痤疮应注重辨证施治,因人制宜,针对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辨证施治张震大师根据痤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将痤疮分为湿热型、痰湿型、血瘀型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湿热型痤疮患者,他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痰湿型痤疮患者,则采用化痰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2. 内外结合张震大师认为,治疗痤疮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在外部治疗方面,他采用中药煎汤熏洗、外敷等方法,直接作用于皮肤患处,缓解症状;在内部调理方面,他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状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中药调理,从源头上改善病情。
3. 注重调理情志张震大师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痤疮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他在治疗痤疮时,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引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压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四、张震大师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及药物1. 清热利湿方剂:如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丸等,适用于湿热型痤疮患者。
2. 化痰利湿方剂:如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适用于痰湿型痤疮患者。
3. 活血化瘀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适用于血瘀型痤疮患者。
4. 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鲜皮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药物,以及丹参、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物。
五、案例分析本文可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张震大师如何运用上述理念和方法治疗痤疮患者,以展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治疗效果。
李赛美教授关于麻黄升麻汤加减临床运用举例

李赛美教授关于麻黄升麻汤加减临床运用举例麻黄升麻汤可以说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奇方,其中可看出白虎汤、黄芩汤、升麻鳖甲汤、理中汤等经方的影子,集苦寒药、辛凉药、温热药、甘润药于一体,为仲景方中所罕有。
历代注家都为此方费尽脑汁,甚至有认为此方为伪方者(柯韵伯)。
其实,此方大意乃寒温并用,针对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患者。
李赛美教授在面对一些病症复杂的患者时,处方师仲景寒温并用之意,随证加减。
现摘录两个使用麻黄升麻汤治疗的病例。
例1康某,女,35 岁,2008 年12月13日就诊。
主诉: 反复咳嗽、咯痰,伴后背酸痛10 天。
患者10天前因气候骤变出现咳嗽,自服止咳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后背部疼痛。
刻诊:咳嗽,痰多色黄,后背尤其是项背部酸痛,两颧潮红,纳差,口淡,双手、双足时觉麻木,寐差多梦,夜尿多且带泡沫,舌红、苔白滑,脉沉细。
X 线胸片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既往有 2 型糖尿病病史 5 年,一直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尚可。
中医诊断为咳嗽,证属肺热郁闭,上热下寒,瘀阻经络。
治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兼以温阳通络,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生石膏30克玉竹15克天冬15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炙麻黄6克炙甘6克5 剂,每天 1 剂,水煎服。
12月20日复诊: 服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少,项背部已无酸痛,夜尿次数减少,手足麻木感明显减轻。
按: 本例患者消渴日久,素体阴亏燥热,病久则阴损及阳,故出现两颧潮红、纳差、口淡、肢冷、夜尿多等阴阳两虚之症; 复感外邪,阳气本欲驱邪外出,但又虚衰无力抗邪,郁闭上焦,导致肺失宣降,痰浊内阻,而出现咳嗽、咯痰;项背部阳气郁闭,不通则痛,故酸痛; 又因久病必瘀,瘀血入络,故双手、双足麻木;舌红、苔白滑,脉沉细为本虚标实、上热下寒之征。
四诊合参,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治以麻黄升麻汤寒温并用,方中麻黄发越肺经之火郁,为防发散太过,麻黄炙用,兼顾宣肺止咳; 升麻升散解毒,使阳郁得伸,邪能外达; 知母、黄芩、天冬、玉竹、石膏清肺胃之热,兼以滋阴; 当归、桂枝合用养血通络;白术、干姜、炙甘草健脾温中。
麻黄升麻汤方证思考及临床应用体会

出“其 方 味 数 多 而份 量 轻 ,重 汗 散 而 畏 温 补 ,乃 后 世 粗 工
之伎 ,必非仲 景方 也 ”l _2]。然 而 我们认 为本 方看 似 药 味
繁 多 ,组方杂乱 ,实 则 组方 严谨 ,用 药有 法 有度 ,紧 扣病
机 ,值得深 入 探 讨 。本 方 以麻 黄 用 量 最 大 ,作 为 君药 ,
1 麻黄升 麻汤 方证 病 机 关 于麻 黄升 麻 汤证 ,历 代 医家有不 同 的看 法 ,有 认 为本 方 出 于厥 阴病 篇 ,病 涉 厥 阴经 脉 ,当 以木 郁论 之 ;有 的认 为本 方 方证 之 病 机为 阴 盛 格 阳 ,应 属 少 阴虚 寒 重 证 ;大 多 数 医 家 认 为 本 证 为 大下之 后 ,阳气 内郁 ,正 虚邪 陷所致 的寒 热错杂 、上热下 寒 (肺热脾寒 )之 证 ,笔者 认 为此说 法 便 于 临床 应 用 ,较 为 可 取 。
麻黄升麻汤临床运用思考

小柴胡汤之类的处方可解决的,所以治 疗时,一方面要解太阳之表,同时要升 散下陷的厥阴风木、清少阳郁热、温太 阴脾寒。
在该病例中我用的是麻黄升麻汤原 方,麻黄、桂枝合为麻黄汤,解太阳之 表;桂枝、升麻、麻黄三药又可以升散下 陷的厥阴风木;当归、白芍养肝血,肝血 充足才能正常发挥疏泄功能,不至于厥阴 风木下陷;黄芩、知母、石膏清少阳之 热;白术、干姜、桂枝、白芍、茯苓、炙 甘草治太阴脾寒;天冬、玉竹养阴清热, 因为麻黄升麻汤证伴有腹泻,腹泻伤阴, 所以这两味药也是不可缺的。
该病例为什么要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呢?首先,我们从五运六气角度分析患儿 的体质情况。患儿生于2013年6月,火运不 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天生 体质风火过盛。因此平素出现高热时,易 抽搐、惊厥。
而本次发病症见发热,怕冷,咽喉肿 痛有脓血点,四肢厥逆,泻下如喷射状, 纳差以及脐周阵发性疼痛,西医检查为肠 系膜淋巴结炎;其证机寒热错杂,虚实相 兼。发热、怕冷为太阳之表未解;咽喉红 肿有脓点,是少阳之热循经上犯咽喉;四 肢厥逆,惊厥,泻下如喷射状,为厥阴风 木下陷的表现;纳差及脐周阵发性疼痛, 则是太阴脾土有寒。
病案举例
2018年8月3日,4岁小儿以“高热、惊
40
2018.09 No.25
厥,伴咽痛、腹泻”就诊。该患儿于8月1 日晚高热,至2日凌晨发热至39℃,怕冷, 四肢冰凉。出现惊厥后,前往医院急诊, 输液治疗后回家,但仍有低烧,并伴呕 吐,腹泻,咳嗽,脐周阵发性疼痛,服用 藿香正气滴丸缓解。3日下午,小儿再次出 现发热,腹泻,咳嗽加剧,咽痛,双侧扁 桃体有脓点,头痛等症;患儿素体瘦,易 感冒,易惊厥;舌苔稍黄厚腻。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化脓性的扁桃体炎,整个咽部有脓点充血。
扁桃体肥大
第一组药是麻桂各半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
第二组是清热的药,白虎汤在里面,石膏、知母、甘草;
第三组药是参术汤在里面,干姜、茯苓、白术;
第四组药,当归、玉竹一类的药来补充身体缺乏的阴液,
而黄芩、升麻就是攻的药物。
呼噜声特别大,咽喉总是慢性的肿大,导致鼾声如雷。
麻黄升麻汤拓展应用的第三个病是痤疮。
比如说脓包型的痤疮,使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的那个证,但下虚的表现可能会更明显一点,用麻黄升麻汤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鼻窦炎可能会用到此方,轻的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症状重的病例我就用麻黄升麻汤,因为这两个方有相通之处。
桂枝二越婢一汤只是用到了麻黄升麻汤的前半部分药,没有用到黄芩、升麻和滋阴药,所以说轻的时候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虚实错杂比较明显的情况下用麻黄升麻汤也是可以的。
一脸痤疮,只因寒气太重了!巧用“麻黄”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这个

一脸痤疮,只因寒气太重了!巧用“麻黄”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这个一脸痤疮,只因寒气太重了!巧用“麻黄”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这个方子宁可公之于众,也不卖一分钱!在临床干了这么多年,说句实在话,我早已经脱离了对世俗的追求,名利的奢望。
如今身边家人健康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患者康复就是我做大的成功。
有幸福,也有遗憾。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收到一个好徒弟,导致自己一生所学无法传承,我知道这个事情强求不得,只能随缘。
这可能也是中医最大的悲哀吧!我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关于我们容貌上面,脸上的问题——痤疮。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满脸痤疮,爱长痘痘,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的体内是不是有淤热。
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因为体寒而导致的满脸痤疮。
先来看一个案例吧。
这是我在19年接诊的一个患者,30岁,满脸痤疮,为这个事情苦恼了很久,中途也就医了很多次,清热的、去火的、解毒的....用过了不少方法,但还是没有明显的效果。
从了解中得知,这人平时也吃不得凉食,只要一吃就会腹泻。
疮面上颜色未见鲜红,不易溃烂。
于是,我拟方:当归、细辛、炒白芍、桂枝、炙甘草、大枣、通草、川芎、麻黄。
患者一看,这里面的药和他从前用过的大有不同,问我:这些药真的能治好我的脸吗?我说:能不能治好我不敢保证,但是你的问题不按照寒症一定没有作用。
这里主要说的是阳郁的问题,什么是阳郁呢?体内寒邪太重,导致阳气不得生发而言。
寒邪郁阳,久而化热,形成了痤疮。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要做的事情就是散寒,把阳气宣解开来。
阳气得解,痤疮自愈。
这张方子里面,第一步,用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几味药,是当归四逆汤的组合。
当能够温里。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体内有寒的时候,用此汤温散是最好不过。
有这个方子做底子,行的就是温里、散寒、通阳之事。
第二步、当归,活血养血,桂枝,功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一句话,它就是通阳的,为阳气的宣通打开阳关大道。
还有细辛,功在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单 位 :1.四川I省 中 医 药 科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成 都 610041)2.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基 础 医学 院 (成 都 610075)
素 。中医最早 的记 载见 于《黄帝 内经》,《素 问 ·生气 通 天论 篇第 三》日 :“劳 汗 当风 ,寒 薄 为 鼓 ,郁 乃 痤 。…‘汗 出见湿 ,乃生痤 痹 。”王冰 注 :“热怫 内余 ,郁 于皮 里 ,甚 为痤疖 ,微作痱 疮 。”可见 寒 、热 、郁 、湿 为其 致 病 之 因 , 由此看 出痤疮 非单一 因 素致病 ,治疗亦 要通 盘考虑 ,方 不 失其 要 旨。《灵枢 -夕 揣 》篇 日 :“故远 者 ,司外 揣 内 , 近者 ,司 内揣 外 ,是 谓 阴 阳之极 ,天 地 之 盖 。”皮 肤 为人 身之藩篱 、脏 腑之镜 鉴 、经 络之华 盖 、荣 卫气 血之泉 眼 , 一 有 异 动 ,便 可 纤 毫 毕 现 。痤 疮 亦 是 如 此 ,五 脏 六 腑 、 荣卫气 血 、经 络运行 功 能 异 常 ,影 响 到肺 之宣 发 肃 降 、 主皮 毛功 能 ,邪 无 出路 ,由 面 而 出 。面 鼻 及 胸 背 部 属 肺 ,本 病常 由肺经 风热 阻于 肌肤 所 致 ;或 因过食 肥 甘 、 油 腻 、辛 辣 食 物 ,脾 胃 蕴 热 ,湿 热 内 生 ,熏 蒸 于 面 而 成 ; 或 因青 春之体 ,血气 方 刚 ,阳热 上升 ,与风寒 相搏 ,郁阻 肌 肤 所 致 。 2 临 床 分 治 及 其缺 陷 与 不 足
痤疮俗 称 “青 春 痘 ”,又 叫 “面 疱 ”、“肺 风 粉 刺 ”、 “酒 刺 ”、“暗疮 ”等 ,是最 常 见 的 毛囊 皮 脂 腺 的慢 性 炎 症性 皮肤 病 。痤疮 是 一种 多 因 素 引起 的疾病 ,在有 遗 传 因素 的条件 下 ,雄 性 激 素分 泌 增 多 和 毛囊 口 内的痤 疮 棒状 杆菌 等微生 物 的作 用是 痤疮 发病 的两个 主要 因
关键词 :麻黄升麻汤 ;痤疮 ;病机心 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3.03.009 文 章 编 号 :1003—8914(2013)-03—0456-02
1 理 论 渊 源 麻 黄升麻 汤 方 见 于 《伤 寒 论 》第 357条 :“伤 寒 六
七 Et,大 下后 ,寸脉 沉 而迟 ,手 足 厥 逆 ,下 部 脉不 至 ,喉 咽 不 利 ,唾 脓 血 ,泄 利 不 止 者 ,为 难 治 ,麻 黄 升 麻 汤 主 之 。”虽 有 寸 脉 沉 迟 、手 足 厥 逆 、尺 无 脉 、咽 痛 吐 脓 血 、 泄 利等诸 证 ,但病 机 为津 伤 热 盛 于上 ,阳虚 寒 盛 于下 , 表 现 为肺热 脾寒 ,实 际上 也 是 阴 阳混 乱 ,上 热 下寒 ,虚 实 错 杂 之 证 。 虽 然 证 情 复 杂 ,但 主 要 矛 盾 在 于 上 热 下 寒 ,邪 陷 阳郁 ,因此 ,针 对 主要 矛 盾设 法 ,治 以清 上 温 下 、育 阴扶 阳 、发越 郁 阳 ,方用 麻黄 升麻汤 。用药 特点 : 麻 黄最 重 ,其 次是 升麻 、当归 ,再次是 知母 、黄芩 、葳蕤 , 其 余则 量很 小 。药味虽 多 ,但 并不是 杂乱 无序 ,而是井 井 有 条 ,突 出 了以宣 发 为 主 的治疗 特点 ,使 内陷 之邪 , 通 过汗 出而 外透 ,又顾及 到 了上下 、寒 热 虚实及 症情错 综 复杂 的情 况 ,使 表 里 上下 阳气 得 以通 达 ,诸 证悉 平 。 脉 涩 ,亦表 里上下 阳 气不 通 之证 ,气 血脉 气 不 顺 ,与厥 逆 有 相似之 处 ,表现不 同 ,理 一致 。 由于药味 多 ,寒热 、 温散 同 用 ,因 此 历 代 注 家 对 此 争 议 颇 多 。 如 柯 韵 伯 《伤寒 来苏集 》、舒 驰远 《新增 伤寒集 注》、丹 波元 简 《伤 寒 论辑 义》、山 田正 珍 《伤 寒 论 集 成 》都 怀 疑 其 不 是 仲 景方 ,理 由如下 :一是 方药 与证候 不符 ;二是药 味庞 杂 , 不似 仲景组 方 风格 ;三 是 药 物剂 量 与 汉晋 不 一 致 。王 焘《外 台秘 要》第 一卷 不仅 载方 ,并 引《小 品》注 ,称 “此 仲 景《伤寒 论 》方 ”,与 柯 琴 之论 大相 径 庭 。 临床 实 践 证 明 ,对一 些错 综复 杂之证 ,用 之得 当 ,取效亦 很新 奇 。
· 456 ·
光 明 中 医 2013年 3月 第 28卷 第 3期 CJGMCM March 2013.V01 28.3
运 用 仲 景麻 黄 升麻 汤病 机 心 法 治疗 痤疮 姗 姗 。
摘要:《临证指南医案.寒》云:“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能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 无所不 宜。”本文探讨麻黄升麻汤与痤疮 病机 之相 合性 ,随其变换 ,灵活化裁,审其 阴阳、虚实 、寒热 、升降,运 用之妙 ,存 乎心 也。并 运用麻黄升麻汤病机心法 治疗顽 固性痤疮 ,效果斐然 ,以此羽翼仲景 ,冀与学者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