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化和个体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在一些国家,以套利为目的的投机经济不断取代以生产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地 位。不确定性、高波动性和高风险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 个体分化意味着,随着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体系的不断发展,个人之间日益呈 现出明显的差别性和异质性。个体的分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体的独特 性得以生动地展开,每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分殊。他们给自我利益赋予不同 的定义,对自身的权利做出不同的理解,其目标取向是多元的,行动能力是有差异的,手段方 式也是多样的。与此相应的是,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在不断变化、解组和重组,这些 都会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不同个体的专业分工、职业岗位、社会阶层、角 色身份等等标识,也会表现出层化、级化甚至极化现象。由此,个体分化过程必然对现代社会
三、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 (一)早期社会化 •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
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 (三)代差问题 •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的 速度和程度。
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 (二)社会化的主体 •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
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 • 1.家庭 (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初始社会化赖以进行的关键环境) • 2.学校 (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化机构,主要内容是预期社会化) • 3.同龄群体 (eg.群体亚文化) • 4.工作单位 (社会化成果的检验与调整) • 5.大众传媒 (形成虚拟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化概述
• (二)社会化的类型 • 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

第六章 社会化和个体化

第六章  社会化和个体化

•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 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 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 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 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 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 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 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即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 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 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 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 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 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 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加 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产生了。米德将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 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 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 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3)学习能力 • 人凭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更迅速、 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和接受社会文化 的熏陶。 • 人在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事物的同时,能迅 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 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以 此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适应 社会的能力。
• (2)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 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 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 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 (3)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 具有社会性。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 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 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 义务。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化和个体化

社会化和个体化
1、人旳主体性是取得旳:前当代社会只有极少部分人享有特权和主体身份, 绝大多数社会组员受着老式社会关系旳束缚;当代人则是普遍具有主体性旳人。
大旳“当代之谜”,集中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中旳问题、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旳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旳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旳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当代社会所未有旳特征,
从而提升了个人旳发展指向,同步也更新了个人旳当代性内涵。两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 (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老式社会化旳超越 个体化不但内含了自然旳生物个体向社会人旳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社会人向更新旳当代人旳连续迈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社会化旳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涉及小朋友期和青年期旳社会化。 小朋友期是社会化过程旳开端,进行旳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大量进行旳是预期社会化。 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旳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旳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当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旳迅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旳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旳,而且是在基本社会化旳基础上进行旳。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旳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方面放弃原已习得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旳类型 社会化涉及五种类型: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旳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么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旳不是目前要扮演旳角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化中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因素影响、引 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还 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 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 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 • • •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扮演 人的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 会 化 概 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 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需要一个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反映着个人与社 会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一种具有复杂意义的社会过程。
为了提高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就让她把白天学的课程 重复几遍;特别是为了提高她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就 让她画出昨天见到的鱼、树叶、面包、人物等等……同 时,为了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矫正她说话吐字不清 用的鼻子哼的毛病,每天都让她背儿歌、古诗、谜语等; 为了使她手、脚、眼、耳达到协调,让她随录音机唱歌、 跳舞;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教她洗头、梳头、 洗衣服、钉钮扣、学蹬缝纫机、淘米洗菜,收拾房 间……无疑,矫正和塑造一个新的王显凤是艰难的,但 是,细心的老师们发现,猪孩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反反复复的适应社会教育面前“返猪”现象的时间越拉 越长,她身上的猪性越来越小……功夫不负有心人,七 年过去了,王显凤在社会大课堂耳濡目染,在老师们辛 勤培养下,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有 了突破性的提高,甚至滋生了许多高级情绪。

社会化和个体化

社会化和个体化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 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 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即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 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 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 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 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 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 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加 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产生了。米德将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 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 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 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综合上述三个研究角度,所谓社会化,是 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 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 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 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 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 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 过程。
• (3)新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 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 以及个体社会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 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 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的内涵,由具 体的人—一个群体或单元。
• 2.社会化理解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 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 (1)从文化角度,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 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 (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认为人的社 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 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 2.社会化的类型 • 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起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 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角色的期望和是 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 色。发生在青年时期。 • 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 势下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 划和知识的社会化。 •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 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 行为规范。

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
促进社会进步: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创新和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维护社会稳定: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汇报人:
感谢观看
个体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平衡:个体需要在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适应社会又要保持自我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影响:社会化和个体化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化与个体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学习、模仿、内化、认同等阶段。
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形成社会角色、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社会化的重要性
社会化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背景: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经济条件等
个人经历:成长经历、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等
心理因素:性格、气质、自我认知等
04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延伸
社会化与个体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化与个体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化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06
过度社会化与过度个体化的影响
过度社会化的影响
失去自我:过度社会化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我无法独立思考和行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1复习笔记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①时期。

西方现代性从17世纪开始,在19世纪进入高峰期,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期。

②基本特征和趋势。

这一时期,社会的集合性趋势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③影响。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社会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社会的整合机制等。

(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其经典研究人物包括:①涂尔干。

研究的起点是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②齐美尔。

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③韦伯。

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④库利。

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⑤米德。

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帕森斯。

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聚焦点始终为“个体的可整合性”。

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包括:①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③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④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⑤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⑥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第6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6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本章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关键概念】社会化集体化社会个体化个体化社会社会互构论社会化和个体化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展开。

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

本章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对社会化与个体化的概括性讨论;第二是对人的社会化的定义、研究视角、过程和内容等的介绍;第三是关于人的个体化的意涵、机制以及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等探索。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迁的背景下,现代性呈现出高度成熟、高度发达的特征,其中有一些现象是当今社会所独具的,它们使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早期现代社会明显地区别开来。

因此,研究者往往用“个体化社会”来刻画当代社会的一些特点。

与之相应,早期现代社会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集体化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新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 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 以及个体社会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 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 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的内涵,由具 体的人—一个群体或单元。
• 2.社会化理解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 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 (1)从文化角度,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 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 (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认为人的社 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 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本章要点
•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 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 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 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 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 和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 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 体。
• 综合上述三个研究角度,所谓社会化,是 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 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 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 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 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 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 过程。
• 发展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 势下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 划和知识的社会化。
•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 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 行为规范。
• 3.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 格”。
•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 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 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 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 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 1.社会化的定义 •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
的发展过程。 • (1)一般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
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人如何从一个“生物人” 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 (2)从50年代开始,在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 推动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 的社会化研究。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 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在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 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 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 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加 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产生了。米德将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 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 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 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成人标准: 1.年龄:20岁; 2.生理上的成熟; 3.掌握一定的农业劳动技能; 4.心智的成熟; 5.对伦理和社会生活准则的自觉认同
• 中国少数民族的成年礼
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成年礼。 比如:基诺族青少年长到15岁左右,就要 举行成年礼,以取得正式村庄成员的资格。 他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将当事人“劫持” 到祭祖场所举行仪式,长老领颂史诗。发 给当事人两包祭肉。父母赠以全套的生产 工具和衣饰。从此即可穿成人衣服,有权 利恋爱。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 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 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即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 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 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 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
• (2)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 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 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 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 (3)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 具有社会性。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 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 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 义务。
• 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照的模式, 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 水平、知识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 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2.社会化的类型
• 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起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 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
•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 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 色。发生在青年时期。
• 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儿童社会化的标准 是:至少有一个朋友并且至少保持6个月以 上;在看不到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主动帮 助别人;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不良后果 但未被别人发现的时候能主动认错;别人 做了对他不利的事时能原谅并且不告状; 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能够分享 他人的幸福和高兴。以上标准,6岁以下至 少应达到一条;7—12岁至少应达到两条; 13—18岁至少应达到三条,才称得上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