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在一些国家,以套利为目的的投机经济不断取代以生产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地 位。不确定性、高波动性和高风险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第六章 社会化和个体化

第六章  社会化和个体化

•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 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 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 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 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 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 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 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 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 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即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 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 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 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 而发展起来的,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 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 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加 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产生了。米德将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 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 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 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3)学习能力 • 人凭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更迅速、 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和接受社会文化 的熏陶。 • 人在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事物的同时,能迅 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 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以 此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适应 社会的能力。
• (2)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 过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 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 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 (3)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 具有社会性。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 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 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 义务。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社会化与个体行为

社会化与个体行为

社会化与个体行为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体进行教育、培养和训练,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化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通过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社会化的过程和方法对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度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社会化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引导作用。

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下,我们都受到前辈和权威人士的言传身教。

这些教育背后包含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守法遵纪、关心弱者等。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经过多年的灌输,逐渐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底线。

我们往往会受到这些规范的束缚,将其内化为行为的一部分。

例如,在公共场合保持秩序和礼貌的行为,就是社会化对我们行为的引导。

然而,社会化也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度和创造力。

社会化过程中规范的存在,对个体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甚至可能压抑了个体的潜力。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会被塑造成与社会期望相符的人,并且接受社会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

这样的社会化过程往往容易让个体丧失一部分个性和创造力。

尤其是在教育环境中,因为追求成绩和标准答案,个体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可能受到了局限。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保持个体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推动个体的自由发展。

此外,社会化也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联系。

社会阶层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决定,而教育是影响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化通过教育和培养,培养了一部分人具备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优势,进而更容易在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

这种社会化过程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固化,阻碍了社会流动性。

因此,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的改革,为每个个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使得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总结来说,社会化与个体行为密切相关。

社会化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然而,社会化也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度和创造力,使个体的行为受到压抑。

社会化和个体化

社会化和个体化
1、人旳主体性是取得旳:前当代社会只有极少部分人享有特权和主体身份, 绝大多数社会组员受着老式社会关系旳束缚;当代人则是普遍具有主体性旳人。
大旳“当代之谜”,集中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中旳问题、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旳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旳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旳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当代社会所未有旳特征,
从而提升了个人旳发展指向,同步也更新了个人旳当代性内涵。两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 (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老式社会化旳超越 个体化不但内含了自然旳生物个体向社会人旳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社会人向更新旳当代人旳连续迈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社会化旳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涉及小朋友期和青年期旳社会化。 小朋友期是社会化过程旳开端,进行旳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大量进行旳是预期社会化。 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旳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旳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当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旳迅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旳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旳,而且是在基本社会化旳基础上进行旳。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旳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方面放弃原已习得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旳类型 社会化涉及五种类型: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旳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么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旳不是目前要扮演旳角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化中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因素影响、引 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还 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 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 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 • • •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扮演 人的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 会 化 概 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 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需要一个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反映着个人与社 会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一种具有复杂意义的社会过程。
为了提高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就让她把白天学的课程 重复几遍;特别是为了提高她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就 让她画出昨天见到的鱼、树叶、面包、人物等等……同 时,为了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矫正她说话吐字不清 用的鼻子哼的毛病,每天都让她背儿歌、古诗、谜语等; 为了使她手、脚、眼、耳达到协调,让她随录音机唱歌、 跳舞;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教她洗头、梳头、 洗衣服、钉钮扣、学蹬缝纫机、淘米洗菜,收拾房 间……无疑,矫正和塑造一个新的王显凤是艰难的,但 是,细心的老师们发现,猪孩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反反复复的适应社会教育面前“返猪”现象的时间越拉 越长,她身上的猪性越来越小……功夫不负有心人,七 年过去了,王显凤在社会大课堂耳濡目染,在老师们辛 勤培养下,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有 了突破性的提高,甚至滋生了许多高级情绪。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化和个体化是两个相互依存且密不可分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并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而个体化则是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

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

社会化过程为个体提供了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动,学会了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社会化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同时,社会化还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帮助个体不断成长和发展。

然而,社会化并不意味着个体的完全同化。

个体化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和价值观,这些个体差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化强调个体在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幸福。

个体化的实现需要社会为个体提供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个体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体的权利和尊严,为个体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条件。

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和资源,帮助个体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

个体化则通过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为社会注入新的创造力和活力。

社会化和个体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过度的社会化可能导致个体的同质化和僵化,剥夺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个体化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中心和孤立,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

社会化和个体化需要达到一种平衡,既要尊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又要保护和促进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双重动力。

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和资源,帮助个体获得社会认同和支持。

个体化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发展,为社会注入新的创造力和活力。

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
促进社会进步: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创新和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维护社会稳定:平衡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汇报人:
感谢观看
个体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平衡:个体需要在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适应社会又要保持自我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影响:社会化和个体化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化与个体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学习、模仿、内化、认同等阶段。
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形成社会角色、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社会化的重要性
社会化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化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背景: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经济条件等
个人经历:成长经历、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等
心理因素:性格、气质、自我认知等
04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是个体化的基础个体化是社会化的延伸
社会化与个体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化与个体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化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06
过度社会化与过度个体化的影响
过度社会化的影响
失去自我:过度社会化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我无法独立思考和行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本章要点】·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关键概念】社会化集体化社会个体化个体化社会社会互构论社会化和个体化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展开。

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

本章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对社会化与个体化的概括性讨论;第二是对人的社会化的定义、研究视角、过程和内容等的介绍;第三是关于人的个体化的意涵、机制以及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等探索。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迁的背景下,现代性呈现出高度成熟、高度发达的特征,其中有一些现象是当今社会所独具的,它们使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早期现代社会明显地区别开来。

因此,研究者往往用“个体化社会”来刻画当代社会的一些特点。

与之相应,早期现代社会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集体化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关注。

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通过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我们能够把握古典社会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标志性的界分,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创新性探索。

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而言,人类生活的现代性转型和变迁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视野。

如果将早期现代社会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组织方式、劳动关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有着巨大的反差,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我们用“集体化社会”来概括早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探查到社会学有关“人的社会化”理论的生长和积累的线索。

(一)集体化社会的发展西方现代性约自l7世纪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进入了高峰期,这也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

与前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秩序逐渐瓦解,初级群体、传统社区和旧的城乡区隔,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认同也受到了削弱,各个狭小的、松散孤立的自然社会逐渐被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结构。

与此同时,社会的组织方式也由自然状态向人为状态转变。

社会对自然事物的控制和转化能力不断提升,而各种大型社会集体和组织提供了实现这种控制和转化的资源、技术及行动的实体条件,从而成为现代性推进的支撑性的社会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集合性趋向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的。

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都提醒我们,这种集体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它们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建构集体性的社会时代。

这种建构卷入了当时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业、群体、集团和组织,从而形成了聚纳和汇集个人的社会机制,使得个人融于现代社会秩序之中,成为这个时代所期待的那种集体性存在。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譬如,社会是整体性的,“整体”即意味着社会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实体,通过经验观察可以把握这种整体性的基本轮廓、直观形态、特定组成等。

再如,社会是结构性的.即社会有着不同的子系统、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它们之间是结构性的关系状态,彼此作用、相互影响。

再有,社会有其整合的机制,这一机制促成不同的子系统、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变化中具有进行自我调节和稳定的能力。

(二)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社会劳动分工造就了高度分化、利益不同、价值多元的个人,与此同时,各种大型的集合体通过技术、制度和文化对个人进行调节和制导,按照标准化的行动模式对之进行教化,促使个人适应于特定行动方式和目标要求。

在此过程中,个人进入了高度组织化的集体之中,以新的组合方式实现生存和获得保障,并在这种集体生活中定义其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更高理想。

这一过程使个人的全部生活基本被纳入了集体性的安排,正如我们所知,现代个人的出生、入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等,几乎都成为集体和整体的构造。

集体几乎是“全能的”,可以承载个人的全部人生,使个人命运与特定集体的命运紧紧捆缚在一起。

所以,个体立存于这种“集体化社会”之中,可以说是19世纪至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基本状况。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譬如,在涂尔干看来,我们研究的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个人变得越自主,他就会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密?齐美尔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库利(Cooley)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米德(Mead)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他的聚焦点始终没有离开过“个体的可整合性”这样一个问题。

在他看来,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从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各种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持续性的消解或重组,它们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地衰落或转变,相对而言,当代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或“个体化的社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个体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仍在持续。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趋势,这一过程使得早期现代性工业化所确立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不断受到动摇,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推动了“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的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如下。

第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第二,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一些国家,以套利为目的的投机经济逐渐取代了以生产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地位。

不确定性、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和数字化,社会生产体系也相应形成了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

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新的劳动和分工趋势,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识别出职业群体、年龄和性别这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项。

这种趋势意味着,个人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力等对劳动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加。

第五,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借助计算机、网络、传媒等新技术,劳动时间和空间的流变性大大加强,同时劳动弹性也达到了空前水平。

各种小规模的、个人的、家庭的作业方式应运而生,劳动场所不断多样、多元和分散,劳动方式也呈现出灵活、流动和权变的特点。

第六,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各种迹象表明,长期就业、稳定就业的观念日益受到挑战,职业和岗位的固定模式不断被打破,个人与群体之间“终生拥有”的现象越来越罕见。

随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各种形式的短期就业、临时就业或自雇用越来越成为常态。

(二)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在当代社会的现代性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的个体化成为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甚至可以这样说,个体化现象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问题。

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学理论的新生长点。

其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反映了个体化问题上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1.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在持现代性立场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家看来,当今社会仍处于现代性的持续过程,但相对于早期现代化和工业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区别。

如贝克(Ulrich Beck)将当代社会称为“第二次现代化社会”,认为“某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标志,社会各个领域和过程的基本机制都是以个人为取向的,个体化进程因而越发加快并深入了,人们的集体性认同已经从内部解体。

贝克援引教育、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民事权利、劳动市场以及家庭等方面的现象指出,人们对既定的集体性范畴的依附变得很脆弱。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主张,我们处在“后传统社会”之中,这是一个真正新型的社会世界,因为社会纽带不是由过去继承而是被建立起来的,无论在个人层次还是在集体层次上,这都是“一项艰苦的事业”。

在吉登斯看来,以往的集体现象比如阶级变得具有了个人特性,并通过个人的“传记”表现出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终生经历”。

他认为,作为集体性人类,我们注定要分裂下去,这不可挽回。

同时他也强调,应当发展出可信赖的人类生活形式,对传统的捍卫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哈贝马斯(JiJrgen Habermas)认同这一看法:社会的边界发生了动摇,并影响了生活世界的时空坐标以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电子媒体技术和大众传播产生的效果,使特定事件在生活世界中变得无所不在,与此同时,差异消失,结构解体,具体角色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生活设计个人化。

他指出,社会分化的趋势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就业者、就业不足者和失业者之间生活条件的差距日益拉大,就业者群体本身的地位也因劳动市场状况、劳动合同、劳动岗位、劳动关系,以及性别、年龄、知识水平、籍贯等特征的影响而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