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

请问猫与羊有什么关系?
猫、田鼠、蜂和三叶草 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 相互联系之中。
达尔文曾提到他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食物 链”。他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可以养得愈 多。
原来羊吃的有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
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 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 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就 越繁茂;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 了。这样,猫、田鼠、丸花蜂、三叶草和羊之间,就形 成了一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食物链。
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二 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 巨大的吸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有巨大 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 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 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 样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 心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出去的石 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 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
联系的普遍性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 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 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 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 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
联系的普遍性
与住房问题相联 系的其它问题— —牵一发而全身 俱动
在基督山伯爵中,有一段很经典 的蝴蝶效应的故事:
给白菜下砒霜,兔子吃白菜,老 鹰吃兔子,老鹰掉到河里,鱼吃了老 鹰,鱼被别人捉住做菜,毒死了仇 人。。。。。。。
一个人的死和豆角涨价
陕西安塞县副县长的父亲大人去世了,孝 子为父亲大肆操办丧事,把老人本该停放 三五天的丧期适当地控制到了十三天—— 因为停放时间越长,吊唁的客人越多—— 结果来吊唁的客人很多,拉动了当地的内 需,使当地的豆角、青椒、西红柿的价格 每五百克分别涨了0.5元、0.2元、0.2元, 导致了当地家庭主妇们的不满,直言不讳 地说什么“就盼着快点下葬,好使菜价掉 下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四课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一章第四课事物的普遍联系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必然与偶然的相互转化
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 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问题:在牛顿发现 万有引力的传说中,偶 然性在哪里?必然性在 哪里?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3.把握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
由果溯因,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由因测果,增强人们活动的预测性。
(三)必然与偶然
1.什么是必然和偶然?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 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 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区别
必然是指确定的趋势,偶然是指不确定的 趋势。
第二,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相互依存:任何原因都必然会引起一定的 结果,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 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相互转化: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 在另一种联系中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多因多果等。
(二)原因与结果 3.把握这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区别
不能把希望寄托 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
守株待兔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必然与偶然的相互依存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寓于偶然之中, 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 然性,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 是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课堂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课堂PPT)

“9.11事件”
美国
世界
中国
9
10
英国奶奶模特
3. 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
Hale Waihona Puke 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
联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
的相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
进人 的全面发展。

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
18
3.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
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 域中的一切现 象,都是作 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
会)
资本主义社 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19
“记录是用来破的”
杰克逊12‘91——约翰逊——刘翔12’88—— 罗伯斯
仍然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
容纳的内容。
17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 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 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 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 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23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1、什么是矛盾?

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
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将失败,别的人已经看得很清楚, 自己却看不清楚呢?算命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成功与否和失败与否可以预测,但是成功的方 式和失败的方式能够预测吗?一个人的前途是 可以预测的吗?为什么人会相信一些人能够成 功,而相信另外一些人不能够成功呢?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在高尚行为后面 是不是有利益动机呢?社会赞扬的高尚的道德 品质的总体来源是否与利益有关系?高尚性如 何超越利益的呢?
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 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50页)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的发展 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这些发展规 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第46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有无用的吗?社会让 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个人学习的动机与社会 让人学习的动机有什么区别?个人学习的动机 为什么可以是好奇心呢?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 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 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 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 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5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5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 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 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 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材料分析:
【透视热点题材】
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 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 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 展。 (1)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什么道理? (2)请用这一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4.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 ,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 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想一个办法 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 之间存在着( A )(2013年) A. 因果联系 B. 必然联系

2、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后, 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 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 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 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BD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C. 主观联系
D. 本质联系
多选题
1、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 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 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 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C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 治理论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首先,事物不是始终如一的,始终如一的只
能是其中的关键点、关键因素而不是所有因 素。这个变化过程构成事物自身 第二,从过程思想来看,至少对我们来说, 不要仅把当下做为自己。
向死而生
想象一下未来的你:
第一个是希望成为的自己。那个人能坚
持锻炼、身体健康、充满能量。
第二个他们害怕成为的自己。那个人懒
要重视过程中人们的感受。
如对于排队一家都有体验,到银行需要排队
、坐飞机、饭店登记、中午在食堂吃饭、取 行李等等。
散度日,毫无活力,体弱多病。
过程思想告诉我们:
过去是现在,现在是过去,现在是未来,未
来是现在 哪一个都是你,你是过程的集合体。 为现在的行为承担后果的,看似未来的自己 ,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未来的自己会对我 们现在的付出感激不尽。
过程思想还告诉我们:
一切都会过去
任何事情都不会永驻,好事情是这样,坏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 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 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 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 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 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 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 “革命”。 不要小看我们的每个行为、每一句话,不知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

课堂练习 1
说出有关事物发展的 若干成语, 并说明该成语中所说的 发展属于哪一种类型?
关于发展的成语
突飞猛进 扶摇直上 一日千里 集腋成裘 水滴石穿 一本万利: 蒸蒸日上:雨后春笋: 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与日俱增:如日方升: 高歌猛进:乘风破浪: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今非昔比: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星火燎原 鹏程万里: 水涨船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循序渐进:后来居上 后生可畏 凤凰涅盘 优胜劣汰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新陈代谢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沧桑之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虎踞龙盘今剩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运动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 主观臆想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疯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互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
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别着急慢慢看
如果你看见这个舞女是顺时针转,说明你用的是右脑; 如果是逆时针转,说明你用的左脑。
爱因斯坦神奇测试近视图
.看到什么了?树还有呢?有没看到婴儿啊?
(三)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从引起和被引起这一侧
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以及 昼夜交替的关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地球公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差异,这种本质差异是 双方斗争的基础;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朝各自相反的方 向相互作用;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克服,其结果是新事物 克服旧事物 。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概念:
►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关系,如金、木、 水、火、土之间有并存关系、依赖关系、相互影响 关系等。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从本质的角度看,它 们的关系是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就是同一关系 “相克”就是对立关系。任何事物内部从运动发展 角度看都有两种相反因素、趋势、力量,二者既有 对立关系,又有同一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也有关 系。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3.世界“辩证图景”的内在规 律
►三大规律及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 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 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 道路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 ⒈ (从自身内容来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 展的内在动力。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 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运动、 变化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 矛盾是客观的,一方面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另一方 面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是 客观的。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世界上找不
到两片相同 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 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有根本矛盾和 非根本矛盾; •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 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 用: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次要方面。 • •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 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 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 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 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 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 、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 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 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3.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
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 域中的一切现 象,都是作 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 会)
资本主义社 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记录是用来破的”

杰克逊12„91——约翰逊——刘翔12‟88—— 罗伯斯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 内容: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吕氏春秋·察微》
(2)普遍性
(3)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
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2020/12/27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统一属性(同一性):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
互转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 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
2. 矛盾两个基本属性
同 一 性
斗 争 性
相互依存
相互排斥 相互离异 相互对立
辽沈战役
2. 矛盾两个基本属性
同 一 性
斗 争 性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相互排斥 相互离异 相互对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区 含义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 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
用的矛盾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地位
支配地位
从属地位
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
关键词
、首要任务等
统筹兼顾
(1)相互影响。
联 (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
被支配地位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
关键词
、主体、实质、优势等
支流、九个指头

(1)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 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
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5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发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5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发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要求
2、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要抓住事物内部的、 本质的和必然联系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做好工 作,就必须把握其规律性。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 联系和必然联系,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要求
间接联系:具有中间环节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火水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决定事物性质
非本质联系:影响事物外部特征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联系的多样性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 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 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 系。
C. 主观联系
D. 本质联系
多选题
1、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 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 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 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C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 治理论试题)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主要内容: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你能用一首诗找出鸭子、气温、水之间的联系吗?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1章 第2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1章 第2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对立属性、斗争性48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48
❖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 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 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在一个矛盾的 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 主导作用的一方(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处于支配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面。
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意义
❖ 两点论与重点论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50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0
❖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 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 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 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质、量、度51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 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 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的表现48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 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 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 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 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 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4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正文 . 第一章
第 17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正文 . 第一章
第 10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机械唯物主义,也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基本观点是将近代 自然科学所认为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看作物质世界的本原。在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14一15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也应时代的要 求,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受此影响,人们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有了较快的发 展,并且不断地深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上,特别是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数 十种化学元素相继在这一时期发现。这一时期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化学 原子论,他在实验中发现原子作为最小的单位在化学反应范围内,进行化合与 分解,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这种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与方法, 反映到哲学上,就逐渐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主要基本理 论有: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属性也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原子是“宇宙之砖 ”,即世界的本质就是原子。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而言,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是联系不可分的。曾有诗句生动形 象地描述过二者的关系,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简洁的两句诗 彰显了静中有动意,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的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 出,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同样,承认相对静止,也并不 否定绝对运动。孤立或分开两者中的任一个,即: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将相 对静止绝对化或者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都会走向形而上学不 变论。为此,要始终坚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始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互静止的统一就是反对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诡 辩论。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空间) 往古今来曰宙(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 一维性。(一个数量、一个方向)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真实的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意识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 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作用。
劳动奠定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是反对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 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必然与 偶然、可能与现实 四种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 历史相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内部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 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那 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 色等都改变了,失去了它的整个存 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 才能获得它的地位。”
——黑格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荆轲是一个刺杀秦始皇最有名的人物,是燕太子丹 派他去刺杀的,据说燕王要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叫美女 为荆轲弹琴,荆轲很喜欢那双弹琴的手,多次说“但爱 其手”,燕太子丹竟然残忍地将美女的手砍下来送给荆 轲。这被砍下来的手,再不是弹琴的手了,失去了人手 的功能和意义。如果离肢的手要有意义的话,除非放到 另一系统之中,作为人体解剖标本。这说明了手离开了 身体就不再有手的功能,所以说事物离开了联系就失去 了意义。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 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 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 程度的范畴。
闪电是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云层
中的正电与负电相遇而发生猛烈放电的
过程。
-
+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A、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 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 思维才能把握。
第一章 世 界的物质 性及发展
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形式有两类:A、外在形式
它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关 的非本质的形式,它的 改变不直接涉及事物的 内容。
B、内在形式
它和事物的内容紧密相关,是事物的本质的形式, 它的改变会引起事物内容的变化。碳原子的结合 方式不同,形成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形态。
金刚石结构图
石墨结构图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A、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对立的。
一个和尚担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辨析题:
有人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 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千真万确的。
参考答案:
(1)唯物辨证认为,任何事物都它的整体和部分两个 方面。整体和部分既有严格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不可分割。
(2)命题中“三个和尚”构成一个整体,如果三个和 尚能搞好分工,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三个和尚就会都有 水喝。各局部以有序、合理、有效、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 ,就会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反之,如果三个和尚不相互配合,甚至相互推委,结果当 然是“没水喝”,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 自然界中有“变色龙” • 人类社会中例子比比皆是,“美国大
选”;日本人篡改历史、霸占别国领土 等等。
B、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 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没有 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 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 反映。
一切以条件、 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
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
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二、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普遍联系观点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 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 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 物的普遍联系。
面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彼此 制约的一对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 结果。

风吹草动
2、因果联系往往具有时间上的顺序性,即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前因后果”。
但并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虽然时间上前后相继,但 彼此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因为一年四季的更 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第二 一事物同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物第三质,整的个客世界观是实 相互在联系性的统一整体。
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 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 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 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 的画面”[1]。
联系的普遍性
说出有关联系的若干 成语, 并说明该成语中所说的 联系属于哪一种类型?
关于联系的成语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爱屋及乌 围魏救赵 牵一发而动全身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窥一斑而知全豹 瞎子摸象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守株待兔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叶知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丢卒保车 舍车马保将帅 一招不慎全局皆输 时世造英雄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盘根错节 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一丘之貉 同病相怜 知微见著 同舟共济 杯弓蛇影 虎父无犬子 一石三鸟 声东击西 实践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形影相吊 权衡利弊 从小见大 形神兼备 树倒猢狲散 群龙无首 鸟无头不飞 人无头不走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课堂练习 1
说出有关事物发展的 若干成语, 并说明该成语中所说的 发展属于哪一种类型?
关于发展的成语
突飞猛进 扶摇直上 一日千里 集腋成裘 水滴石穿 一本万利: 蒸蒸日上:雨后春笋: 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与日俱增:如日方升: 高歌猛进:乘风破浪: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今非昔比: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星火燎原 鹏程万里: 水涨船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循序渐进:后来居上 后生可畏 凤凰涅盘 优胜劣汰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新陈代谢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沧桑之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虎踞龙盘今剩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 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二,现象是个别和具体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 的一般。 下列现象各异,引力相互作用是一般。
房屋倒塌
苹果落地




人造卫星
吉林陨石
第三,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 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水有三态,但 它们都是水的表 现或现象,其 本质仍然是:
H2O
溶解

凝固

第四,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 现象单纯、深刻。
总星系和宇宙大爆炸理论
恩格斯
讨论:是否可以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3、联系具有多样性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在边 境集结重兵
印巴交火,百姓遭殃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 门 失 火 殃 及 池 鱼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偶 然




(一)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 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 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 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 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唇 齿 相 依 唇 亡 齿 寒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 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 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 系。
3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4、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 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 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原因一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 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 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 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 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 免的。
原因二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 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 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 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 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关于禁止月饼过度包装暂行办法》
• 在一些大卖场记者看到, 8个简单包装的粽子配上 一座开过光的佛像开价 88元;竹筒粽以礼盒形 式出售,附带上洋酒、 巧克力,价格马上蹿到 188元。一位促销人员告 诉记者,其实里面的粽 子与2元一个的普通粽子 没什么区别,就是包装 豪华并且加上了礼品。
(二)现象与本质
人的体形、外 对于人体而言 貌、衣着是形式
人的骨骼、肌肉、 血液等是内容
衣着
体形
外貌
骨骼 肌肉 血液
B、内容和形式又是统一的。
•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物质世界 思维 语言
内容
形式/ 内容
形式
内容


与 形
形式/
式 内容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 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 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两小儿辩日”)
3、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 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 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 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运动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