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正 迁 移是 将 母 语 与 第 二 语 言相 同 的地 方 直 接 用 于 第二 语言 中, 母语的正迁移能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这就意味着
不 同母语 的人在学习同一种第二语 言时 ,学习质量是不 同 的,这取决于两者 的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相似度 。众所周知 , 具 有 良好 的母 语交 际能力 的外 语学 习 者 , 其 外语 交 际能 力 的 获 得相 对 容易 一些 , 因为第 二语 言 的学 习与 掌握 不是 一 种孤 立的语言现象 ,只有在深刻理解并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 , 才 能深 入理 解 并 自觉地 适应 第 二语 言 文化 。
负 迁移 对第 二 语言 的 习得 有 阻碍作 用 , 有 必要 重 点研究 以获取 克服母语 负迁 移的方法 ,提高第二语言 习得效率 。 第一 , 语音 的 负迁 移 。 英 语 的语 音 系统 主要是 利 用语 调 来区分词汇表达 的意思 , 而汉语则利用声调来表达词汇的不 同 意思 ,在 英语 习得 过程 中 ,学 习者不 自觉地 就会 出现通 过 声调 转 变词 汇 意思 的错 误 。 汉 语 的每个 字 除 了 由声 母 和韵母 组成 外 , 还有 附 在上 面 的 四个 声调 , 而 这 些声 调起 着 区别 或 改变 字 义 的重要 作用 。 而 英语 却 大不 相 同 , 无 论升 调还 是 降 调都 无法 改 变词 义 。 第二 , 词 汇 的负迁 移 。 由于语 言 的形 成与 运用 环境 不 同 , 不 同语 言之 间 的词汇 并非 严格 地 一一 对应 , 这 种差 异会 干扰 第 二语 言 的 习得 , 比如 汉语 中某 些词 汇 的意 思在 英 语 中无法 直接表 达 , 英语 中某些 词 汇也 很难 直接 用汉 语 表达 , 这 种混 乱 会 干扰第 二 语 言 的习得 。 第三 , 语法 的负迁移。 语法 的负迁移主要是体现在母语 与第二语言之间因语法结构的不同导致第二语言习得障碍 。 从语 法 结构 上来 看 ,以汉英 语 言对 比为 例 , 汉语 的状 语 主要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现象研究述评摘要:语言迁移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受行为主义理论和对比分析假设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中起决定性的负面作用,称之为“干扰”。
长期以来语际的相似性一直被人们忽视。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发现并分析两个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能够促进二语习得。
语言教师不仅要关注负迁移更要重视正迁移,并充分利用语言的相似性促进语言习得,同时减少甚至避免负迁移。
本文着重讨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和制约正迁移发生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二语习得迁移正迁移中介语对比分析一、语言迁移的定义对语言迁移这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对“语言迁移”有着诸多不同的说法。
odlin(1989:27)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迁移不仅仅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它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odlin提出迁移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者的错误上(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还体现在促进作用上(正面影响),即正迁移。
二、语言迁移研究迁移概念是对比分析(ca)时期首先提出的。
在对比分析理论指导下,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上。
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会引起语言错误。
当时二语习得研究者把第二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结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
lado(1957:2)认为:“如果目的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起来会很困难。
”70年代,一些学者(nemser(1971),selinker(1972),corder (1978))开始把二语习得的研究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语言上。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_郭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郭 翠(青岛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语言迁移研究作为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概述语言行迁移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主义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分析语言可迁移性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行为主义;普遍语法;认知主义A 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haping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 ge,the studies ofwhich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 y of second langua 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Behaviorism,Universal Gra mmar and cogni-tivism.This paper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ferability and c haracteriz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and concludes by pointing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 ge transfer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Key words:langua ge transfer;Behaviorism;Universal Grammar;cognitivism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18-061.语言迁移研究与中介语研究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表达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一是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二是指由这一系列目的语知识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连续体。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
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
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0 引言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
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
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
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1)正向迁移。
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序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围,亦属于心理学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平时指母语习得此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搅乱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能阻截的潮流。
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碰到母语的影响,以致不理想的结果。
“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碰到自己母语知识系统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系统移植到英语应用上。
关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供应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授课的张开,启示教师帮助学生战胜母语迁移的搅乱,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授课的见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在相关文件中,全局部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张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张开论述1.1 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授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 行家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照解析假说。
20 世纪 60年关到70年代初,乔姆斯基宽泛语法见解,过渡语 ( inter —language ,也称中介语 ) 理论、错误解析 ( error analysis ,也称偏误解析 ) 流行。
在对照解析研究中张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局部研究结果确实证了然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够讲解的现象,发现学习者经常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简单犯错误等,同时对照解析关于学习者错误的展望能力也碰到了思疑。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
国内外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现状综述

2342020年51期总第543期ENGLISH ON CAMPUS国内外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现状综述文/孙昱岚方面相结合,也为音系分析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框架。
在音节的探究方面,由于它是最为接近词汇的单位,它在二语习得和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测量的一个内容。
影响学习者语音习得的因素可以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包括母语影响和语音意识等。
李景娜和王遥(2017,2019)利用语音感知模型测量学习者对不同程度英语外国口音进行感知判断所需的反应时,考查了母语和接触量对外国口音加工难度的影响。
他们还从音段和超音段的层面来考虑语音要素对学习者二语语音的标准化偏离程度的影响。
苏恩(2015)则从方言母语出发,以隐式单词学习范式为模型,分析方言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中,Özçelik, Ö.(2018)通过考查二语中的重音来探究母语迁移和普遍语法两者在二语语音中的作用,实验发现,中介语自身与其他自然语言并行,也是一种“可能的”语法,另外,被普遍语法排除在外的语音韵律通常不被使用。
Borodkin, K. 和Faust, M.(2014)对低二语表现与母语语音处理困难之间的联系展开实验研究。
这些结果表明,患有阅读障碍和低熟练度的二语学习者都具有母语语音处理上的困难。
非语言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年龄、自我概念、学习动机、音乐能力和个体语言经历等方面。
国内刘慧芳(2014)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年龄因素做过相关综述,她指出,包含语音习得在内的二语习得成功与否,是诸多社会和学习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不是二语语音习得的先决条件,且较早进行二语学习对保证成功的二语语音习得方面没有足够的实证依据。
王初明(2004)引入心理学层面的自我概念,从学习者主观评价上探讨二语语音习得的影响因素。
他的研究表明,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之前有相关研究显示,学习者的音乐能力与语音能力有着较强的联系,裴正薇和丁言仁(2013)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也指出音乐能力可能是影响二语语音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刘登祥摘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迁移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源于心理学,又广泛用于语言学研究,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外语的教和学。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
”(胡春洞)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有两种:即正迁移(()%*!*+’!"#$%, &’")和负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是积极的,即正迁移。
当母语的特征与目标语的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时,迁移是消极,即负迁移。
一、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01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人们通过语言训练,认为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
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困难。
根据这一理论2#3)提出母语迁移观点。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
2#3)的这一对比分析假说指出了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标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作者:张湘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摘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正迁移是值得语言教学者加以利用的资源。
本文对国内学者近年来母语正迁移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的语种情况和研究手段,从母语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层面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正迁移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者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71-02
根据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进度的影响效果,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母语的负迁移。
在传统的语言学思想中,母语的消极干扰将持续伴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展开,整个干扰过程体现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但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提高语言学习的速度和精度,我们称之为母语正迁移。
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积极的影响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
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灵活运用母语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有益的第二语言教学调节机制,将母语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语种情况
国内以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为重点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一共有119篇。
其研究的语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汉语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2,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3,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4,不以某一特定语种情况的综合研究。
由表可见,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学生,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
其他语种情况的研究凤毛麟角,例如: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国内少数民族学习第二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等,因此,除了汉语母语者学习英文的语种情况外,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的母语正迁移研究还有很大的待研究领域。
(二)研究手段
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搜索结果中的119篇文献,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2:
由表可见,国内母语正迁移的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用了实验法、测验法、访谈法、个案法和观察法。
其中,实验法包括了在母语正迁移影响下,学生第二语言的前后学习情况对比;测验法均采用的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式。
但是从论文数目上很明显能看出,国内学者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时,主要使用较为主观的研究手段,这些非实证性研究均在语言迁移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推测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迁移发生的可能性,欠缺了实证性研究的开展。
(三)母语正迁移研究的内容
1.母语正迁移发生的理论基础
熊锟(2002)指出如果外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与其学习的第二语言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习惯,两种语言将产生积极的转移。
在这种积极转移的影响下,一方面外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不会导致语言学习的错误,另一方面会有利于学习者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
黄瑞红(2010)指出制约母语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语言本身带有的标记性功能。
英汉两种语言的标记性既存在差异,也存在重合,通过探讨语言的标记性重合的部分,分析了母语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
吴利琴(2003)阐述了母语正迁移发生的理论基础:各种语言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即是用来表达思维,不同语言的思维模式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当新的话题与母语文化产生一定关联时,学生已有的母语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构思。
这些研究从语言学习习惯、语言标记属性、语言思维模式三方面肯定了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
如果语言教学中我们正确认识语言迁移的积极影响,母语正迁移将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
2.母语正迁移发生的各个层面
以发音和语法实例为基础,王静(2007)、章艳乐(2009)等学者,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出发,找出大量实例,发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语际共性。
利用这种语际共性,可以减轻语言学习者的焦虑感,并增强其语言学习兴趣。
但这种语际共性的效用和范围也是有限的,潘蓉蓉(2011)指出语言学习者无法只依靠自己的母语完成第二语言学习,借助母语正迁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进而推动完成语言学习目标。
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在语用层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杨社英和张钦(2004)突破分析语言本身,以英语和汉语间知识、背景中的共同点和正迁移为研究对象,发现了两种语言学习中潜在的三个共同点:相同的共有知识、相似或相同的背景知识、相似或相同的语言知识。
具体而言,以中国学生英文阅读和写作为例,董慧宁(2012)总结出中国学生自身的汉语能力在学习英语中的五点正迁移作用:1,汉语水平可以辅助学生体会英语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意趣;2,区别词语中的细微差异,以便选择更加恰当的词汇表达思想;3,根据自身的汉语语法逻辑,快速掌握英语中新的语法点;4,理解作者行文结构和布局;5,更准确理解不同文体间的差异。
通过国内的研究成果发现,虽然语言之间有着巨大差异,但是在语言学习中的发音层面、语法层面以及语用层面中都存在具体的正迁移发生事实。
通过总结和概括这些具体的实例,为我们语言教学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
3.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的母语正迁移应用策略
研究母语正迁移的最终目的是作好第二语言教学,讨论重点最终应该落实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母语正迁移的影响。
因此,如果教学者可以加以促成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必定使语言教学事半功倍。
关于利用语言间的共性,常颖(2016)依据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总结了一系列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的教学策略:1,从两种语言间的共通处出发开展实践教学;2,正视母语负迁移的存在,通过母语的正迁移,减少学习者因为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恐惧;3,利用母语正迁移,适当组织轻松有趣的语言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
关于思维模式的构建,周慧芳和李育林(2010)指出,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者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使用母语来解释抽象概念词,让学习者利用母语中已经存在的思维模式,构建新语言中的思维模式。
孙志慧(2007)在探讨提高学习者第二语言写作能力问题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教学者如何利用母语思维的正迁移影响。
关于构建母语正迁移的有利条件,熊志坚(2006)把母语正迁移的条件归为两类:通过归类创造的水平迁移条件、通过上下沟通创造的垂直迁移条件。
同时,语言教学者还需要将“相似迁移策略”“联想迁移策略”等一系列母语正迁移的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身树立起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语言学习的意识。
二、国内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母语正迁移理论体系不完善
国内母语正迁移研究过程偏重于实例的罗列分析,因此语言教学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实例参考。
但关于母语正迁移的理论分析,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深度远不及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影响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不够丰富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正迁移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因此研究的语言主要为汉语和英语,而在现在国内外语选择多样化和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情况下,很多没有被探索的课题还有待更多外语教学者和国际汉语教育人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不够科学
研究多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学者们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一系列母语正迁移推理,这些推理如果能经过实证考察,将更加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同时,也能够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学者通过推理罗列出来的正迁移实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的建议
(一)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母语正迁移实例
母语正迁移具有相对固定的语言条件,如果能够提前找到那些可以辅助语言教学的母语正迁移实例,在安排课堂活动的时候,将母语正迁移的影响设计到教学流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母语正迁移的影响。
因此,需要教学者对学生母语和目的语都有深入的了解。
(二)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母语正迁移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取得成就感和兴趣感,在讲解新的语言点时,可以用母语内容或者思维,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语言点。
如:使用可以内涵对等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等。
(三)把握利用母语正迁移的度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过度依赖母语并不能完成我们语言教学的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培养学生利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语言学习初期,语法结构往往比较简单,两种语言间有可能出现相同的语言结构,但随着语法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学生还依赖自己的母语,这时候母语反而会让学生陷入母语负迁移的迷区。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