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生活第一课教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教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经济概念,了解经济的定义和范畴。
2. 掌握经济的基本规律,理解经济的基本要素。
3. 了解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培养经济思维。
教学内容:
1. 经济概念:什么是经济?经济的定义和范畴。
2. 经济的基本规律:经济的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3. 经济的作用和意义:经济的作用(提供生活品,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的意义(促进人的幸福,保障人的权利)。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讲解经济概念、基本规律和作用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
2. 讨论法:讨论经济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模拟实验,加深对经济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讲授经济概念和定义,引入本课的主题。
2. 讲解
3. 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
3. 通过实例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的基本规律。
4. 讲解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材料:
1. 经济学教材:包括经济概念、基本规律和作用意义的讲解内容。
2. 实例和案例:包括经济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
3. 经济模拟实验材料:包括经济实验所需的模拟市场、模拟产品等。
4. 作业材料:包括经济问题的练习题和相关任务。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全册教案】高一备课组《经济生活》集体备课教案.doc

思想政治《经济生活》高一年段政治备课组【讲授新课】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及其属性教师活动1: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你喜欢呀?拿去,拿去”,我们买东西总得付钱,那为什么要付钱呢?[讲解]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教师活动2: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什么?请看课本。
教师小结: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然后出现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讲解]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1)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学生活动1:(以学生的笔记本为例)厂商生产出来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导出商品的含义)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3:教材P5“这里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 教师活动4:同学们看P4的插图,思考一下,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仍是价值尺度职能吗?2、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其公式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式:W—G—W[提问]同学们看P6的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政治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全套教案

第一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0 年月日星期课标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要求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
▲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讨论:“金钱万能”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难点纸币课时教具方法导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入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
大家都很清楚“钱”新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课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基础知识】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云溪问答,货币的职能、纸币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能力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1、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板书)板书)货币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商品和货币的紧密联系。
(。
(板书板书)商品和货币的紧密联系。
(板书)讨论思考P4探究活动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要求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必须又有着交换的目的的)如母亲为你织的毛衣和商店的毛衣比较。
从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板书)第1 页共149 页/?q-1656.html/view/index17411.html/article.php?pd=funinfo&id=4119035。
经济生活第一课教案(精品WORD文档)

《经济生活》前言、第一课课堂教学实录广州市第七中学陈吉君【教学内容】《<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人教版2005年4月第2版)第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①经济的含义。
②商品是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⑤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⑥商品流通。
⑦货币流通规律。
⑧纸币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理解:①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④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⑤纸币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纸币的本质。
(3)运用:①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②联系我国人民币最近小幅升值的情况,运用汇率的有关知识,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2、能力目标(1)比较能力:通过对商品与劳动产品、商品与货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纸币与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现金结算与转帐结算、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能力:①透过商品交换发展的复杂历史,看清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②通过价值、价格的关系,看清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辨证思维能力:①通过货币的产生及其形态的发展的教和学,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物物交换的困难、纸币产生的原因、电子货币的优点的教和学,初步培养学生辨证否定的初步思想。
③通过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信用工具的教和学,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对人民币利弊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4)信息素养:通过货币发展各种历史形态的教和学,引导学生去搜集古今中外各种货币的形态的实物或图片,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德育目标(1)通过对前言(致同学们)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一课中“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的教和学,使学生树立对劳动、对人类劳动成果的热爱的情感。
第一课 经济生活导入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同学们,大家好!相信大家现在一定都在想,眼前这个人是谁呢?所以,现在我首先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叫XXX,典型的射手座性格,热情开朗,直率乐观。
我的爱好很广泛,首先喜欢音乐,喜欢到那种程度呢,上网要听歌,洗衣服做饭要听歌,跑步要听歌,开心难过都要听歌,但是由于自己唱的实在不好听,所以用乐器来弥补,我自学了吉他和葫芦丝,这两种技术现在仍徘徊于菜鸟级别。
除了音乐,我还喜欢运动,一般是小球,比如说乒乓球、羽毛球、桌球,当然除了斯洛克,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切磋切磋。
当有大段休息时间的时候,我一般会到处去旅游,因为我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去过很多地方,比如说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山东,天津,武汉,西安,甘肃等,重庆的一些区县等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的朋友都戏称我为“涂跑跑”,当然不是08年汶川地震出名的那种“范跑跑”之流的人啊,我是非常有爱心和责任心的。
比说我非常喜欢小动物,尤其是爱狗吗,爱金毛和萨摩耶。
我的联系方式在PPT上都已经显示出来了,邮箱一般用的也是企鹅邮箱,大家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和想法,欢迎随时来找我,我可是考过了心理咨询师三级哦,下面请大家来观看几张我的臭美照吧!(1,这是我欢乐的业余爱好,2这个是一些旅游留影,由于篇幅有限,在我空间和微博里面还有很多哦)不出意外的话,我将陪伴大家一同度过三年的政治课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合作愉快,共同进步与成长。
二、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课?说起思想政治课,在同学们眼中,你们觉得思想政治课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要学习政治课呢?(3同学回答)很好,请坐!同学回答的都很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政治课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我想肯定有同学曾经以为政治课是所谓的副科不需要好好学,或者平时不需要努力只要考前背背就可以了。
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其实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培养你们的基本的政治素质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你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真善美的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货币的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货币的职能、纸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本质2、能力目标: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待货币以及认识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基本职能。
2.纸币本质和优点三、教学过程探究点一、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的作用。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探究:价值尺度活动:说说钱的单位: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
古时候在纸币没出现之前,货币的单位有哪些?黄金万两。
“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单位就更多了。
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备课札记备课札记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备课札记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用数字表明即可)2探究:流通手段。
活动:同学演示教材第6页图片,另一组演示原始人直接的物物交换,思考①这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②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③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总结: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 能够分析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1. 经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2. 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 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分析。
教学难点:1. 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理解和应用;2. 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准备:1. 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2. 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等;3. 教学辅助材料:经济生活案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经济生活的图片和案例,引发学生对经济生活的思考和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超市购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超市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2.1 定义和内涵讲解经济生活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和分配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2.2 基本规律和特点讲解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包括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效益递减规律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和特点。
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与学生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选择一个就业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就业问题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Step 4: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观点。
然后,进行全班讨论,总结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以及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Step 5:拓展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例如观察身边的经济生活现象,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或制作展板等,以加深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应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或写一篇关于经济生活的心得体会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案全集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备课日期上课日期教学目的:(见考点导航)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教法:教具:一、考点导航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6.了解外汇与汇率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纸币的含义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信用卡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工具使用信用卡的优点支票的含义转帐支票信用工具和支票外汇现金支票外汇的含义外汇汇率(汇价)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三、考点疏理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
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学生) 经济生活第一课学案

学科:政治学年:高二课时:课题:神奇的货币本课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学习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货币流通计算;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关注热点:1.关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2.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3.2012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
【课前预习】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用于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和。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产生: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
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的职能。
(3)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符号。
(2)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3)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5)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1.货币与财富(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正确态度:对于金钱,,,。
课型:一轮复习时间:教师:赵洪志2.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方式:结算和结算。
(2)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集、、、、为一体。
支票分为支票和支票。
3.外汇和汇率(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汇率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反之,则说明外币汇。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誉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知道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定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控的信誉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誉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定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道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气力,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第一课奇妙的货币课时安排:3~4课时知识结构: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分;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情形导入学生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案2教学目标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知道邓小平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知识要求识记以下知识: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知道以下知识: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分和联系。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时.doc

第课时编写人审核人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清楚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基本职能,明确价格的含义及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会判定商品,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认识货币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竞争、利他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学习重点】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学习难点】商品的价值;货币的职能。
Ⅰ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熟记基础知识;2.完成预习自测题;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商品1.含义:商品是。
2.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和。
二、货币1.产生: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与本质: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
3.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其公式是。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的货币。
(3)其他职能:除基本职能外,货币还具有、、等职能。
预习自测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①阳光、空气②农贸市场卖的蔬菜③居民使用的自来水④送给朋友的礼物⑤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物品2.你能用图表示出商品、劳动产品、物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吗?3.说一说货币与商品有何不同?4.张某从单位领取3500元工资,到超市买了标价2500元的一辆电动车,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分别执行了哪些职能?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Ⅱ探究案探究点一商品问题1:阳光、空气是否是商品?为什么?探究结论:问题2:妈妈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探究结论:问题3:废旧回收公司回收的废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探究结论:问题4:摆放在超市里的地沟油、三鹿奶粉厂生产的劣质奶粉是不是商品?为什么?探究结论:归纳总结:符合哪些条件的物品才是商品?为什么?探究点二货币问题1:货币也是商品,对吗?为什么?探究结论:问题2: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有何不同?探究结论:问题3:价值与价格有何关系?探究结论:问题4:王某采用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售价为5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30万元,然后在20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0万元及利息16万元。
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案

必修1《经济生活》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纸币。
支票和信用卡。
外汇和汇率。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试。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
人民币外汇牌价。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说明应该正确对待金钱。
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增强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导入法。
介绍货币简史和世界各国货币趣闻,还可以采取由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2)采取讨论和辩论法。
(3)社会调查法。
(4)类比法。
(5)比较法。
(6)热点分析法。
结合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等思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知识纵横:(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21版)教学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21版)教学《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21版)教学设计汕头市潮南区井都中学江象平【教学依据】兴趣,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投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轻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
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金钥匙和有效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因为逻辑和政治及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在政治课中,商品、货币、民主、文化、物质、意识等学生都比较难理解,但弄清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比较好理解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的第一堂政治课,因而其重要性超出了其本身在教材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地表现在通过经济学中商品、货币等最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高中政治的学科逻辑;从对生活中与之经常打交道的经济现象分析中,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科理性,为经济生活乃至整个高中政治的持续学习播下种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商品内涵的理解及商品发展到货币的过程的分析。
(2)货币职能(包括两个基本职能和三个其他职能)的分析和比较。
(3)对货币的发展过程及对纸币的内涵和纸币发行量的认识。
(4)能正确运用上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题。
2、过程与方法:(1)逻辑演绎法:通过对课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推理分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整课的知识是一个整体。
掌握一课的知识不是仅仅靠背背书就行的,还要对课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2)设问法:通过设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性思考;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设问,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得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新的知识点;通过回到课文中的综合探究的设问,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破除对货币的迷信思想。
经济生活第一课 教学案1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4 1收益1.15万元,是改换品种前的6倍。
今年,“玉露香梨”进入盛产期,预计全年产量将达4万公斤。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玉露香梨”是商品吗?为什么?(2)西牛峪村的村民以价格打开市场,用品牌(质量)抢占市场份额,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3)上述材料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启示?No.1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1)编写:赵长荣 时间:2012.9.1 使用时间: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通过货币的产生理解货币的本质;掌握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探究】一、货币的本质1. 商品:自主解决并课堂展示课本第4页第一则虚框内的问题并体会商品的含义。
自主解决并课堂展示课本第5页第一虚框内的问题。
2.做好准备,课堂上能够简单描述货币的产生过程(揭开货币的面纱)。
思考: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不是原始的无物交换消失了?3.准确表述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货币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币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2 3【探究案】【拓展案】1. 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
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
由此可见A. 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 .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D .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3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12 94. 材料一 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材料二 人民币外汇牌价(1)外汇和汇率是一回事吗?(2)对比材料二表格中两天情况,外汇汇率是升高了还是跌落了?人民币是升值了还是贬值了?这种状况与材料一所提到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要求是否矛盾?为什么?No.3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信用工具和外汇编写:赵长荣 时间:2012.9.10 使用时间: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了解两种结算方式;了解信用卡的优点;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懂得外汇的含义;理解汇率的变化;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实践能力。
【知识自主探究】 1. 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方式有哪两种?对这两种结算方式简要做出比较。
(2)信用工具:①信用卡:(从课本上找到如下问题) 含义:功能:优越性:②支票:(从课本上找到如下问题) 性质:种类:思考;使用支票有什么意义?2.外汇与汇率:①外汇:从课本上找出,记住。
②汇率的含义(预习时完整记忆,这对于以后的做题非常重要):10 11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背过默写下来):【探究案】【拓展案】1.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如果该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涨5%,其他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标价应( ) A.上涨不足5% B.上涨5%以上 C.下降不足5% D.下降5%以上2.假定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为150元。
若当年该国多发行了250亿元纸币,导致商品价格上涨25%,则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应是______,每一元货币平均流通___次。
A.1000亿元 6次 B.1200亿元 3次 C.1000亿元 3次 D.1200亿元 6次3.我国规定,各企事业单位使用现金如果超过规定的限额,都要通过银行转账。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经济的概念,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经济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经济现象的分析。
2.难点: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经济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吗?”2.知识讲解(1)讲解经济的概念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2)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师以供求关系为例,讲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价格、弹性、市场均衡等。
(3)讲解经济现象的分析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等。
3.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案例,如:“某城市近期房价上涨,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
(2)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正确率。
3.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知识。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积极思考。
3.作业和考试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经济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货币本质教案

高一经济生活教案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了解价格的含义⑦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⑤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②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
(四)教学难点。
高中经济生活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高中经济生活二、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如2课时、4课时等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和改革开放成果。
-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经济信息的技能。
- 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经济发展的情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劳动观。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和改革开放成果。
2. 教学难点:- 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经济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授:- 针对教学重点,系统讲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结合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互动:- 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或小组讨论。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情况。
-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发言、提问、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 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从容说课一文不名,使英雄气短,百万英镑,识世间冷暖;金融风暴,顿使经济衰退,人民币稳定,尽显大国风范。
为什么货币有如此魔幻般的力量?它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这就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所要回答的问题。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
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走进新课]师:“一叶障目”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我们�起来看一下短剧《一叶障目新编》,边看边思考:俊媳妇为什么能轻巧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是偷东西?这里反映的经济生活道理是什么?(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短剧《一叶障目新编》:俊俏的媳妇上街在摊铺旁轻巧地拿出五文钱给摊铺的伙计说“香粉一盒”,伙计收了钱很礼貌地递上香粉说:“请拿好,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
”俊俏的媳妇轻巧地接着香粉,嫣然一笑,优雅地离去。
俊媳妇的书呆子丈夫则拿着所谓的“蝉翳叶”遮在脸上,很迅敏地从摊铺上拿着东西就走。
伙计一把捉住且大声怒斥说:“你这个读书人怎么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书呆子羞愧万分)师:俊媳妇为什么能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会羞愧万分?生1:俊媳妇是买东西,书呆子是偷东西。
生2:俊媳妇与伙计是两厢情愿,各得所好;书呆子与伙计则是一厢情愿,一得一失。
师:为什么俊媳妇是买东西,书呆子是偷东西?生1:俊媳妇是用五文钱换回自己所需的香粉;书呆子既没有用什么东西去换,也没有征得人家的同意。
生2:俊媳妇同伙计双方是有买有卖,是交换;书呆子同伙计之间是无买无卖,简单地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3:俊媳妇拿出了钱,书呆子没有拿出钱。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都说明了:俊媳妇是用货币去购买,而书呆子不是用货币去购买。
那么,什么是货币?它是怎样产生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一、商品想想议议:师:商品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
红番茄、绿蒜苔是商品,小汽车、小手机、小鼠标也都是商品。
它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称为商品?是不是在各个不同的表面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和游子穿在身上的慈母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都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
生2:都是用来交换的。
生3:毛衣是母亲编织的产品,属于劳动产品,但编织毛衣是送给儿子穿,不是用来交换。
生4:它们都有用,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但一是通过交换得来的,一是接受赠送得来的。
师:(小结)大家谈的都很有见地,很有价值,现将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归纳: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必须对人们有用,才能进行交换,也才能成为商品,没有用的劳动产品不成为商品。
②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自然产品如空气、阳光,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不是商品;像慈母织给游子的毛衣虽然是劳动产品,也有用处,但不是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
③商品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货币的产生讨论交流:师: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家观察、体会一下发生在19世纪的非洲某一集市上的一个实际片断,思考后面的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必然会出现一般等价物。
(多媒体课件展示19世纪非洲某集市上的商品交换情境:卖牛奶的喊:“买牛奶的拿盐来!”卖盐的人喊:“买盐的拿矛头来!”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咖啡的拿红珍珠来!”)问题:(1)上述材料中,各自要卖出的是什么?要买回的是什么?交换方式是怎样的?(2)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这些人能成交吗?这说明了什么?生1:这里面要卖出的产品分别是牛奶、盐、咖啡,要买回的商品是盐、矛头、红珍珠,进行的是物物交换。
生2:拥有红珍珠的如果需要买回咖啡,当然就能同卖咖啡的人进行“咖啡� �红珍珠”的交换,能成交。
如果拥有红珍珠的需要的是牛奶,而卖牛奶的人需要的是盐,卖牛奶的人只会同卖盐的进行交换,而不会同卖红珍珠的进行交换。
这样,咖啡也卖不出,卖红珍珠的人也买不回牛奶。
这应该是“商品��商品”交换的弊端,它呼唤着有一种大家都能接受而又能广泛地拿出去交换的商品出现。
师:(小结)①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可用“商品��商品”进行表示。
②一般等价物是人们普遍乐意接受,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
出现一般等价物后,商品交换成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③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生产商品中人们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它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三、货币的本质讨论交流: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应有哪些特征?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一般等价物应该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
聪明的人总不会挑一担出去,又挑一担回来。
生2:一般等价物应易于分割,分割之后绝不会减少价值,又能方便交换。
聪明的人总不会总是整卖整买。
生3:一般等价物应易于保存,且保存中不使价值发生变化。
聪明的人不会保存价值逐渐减少的物品。
生4:一般等价物应易于携带,以利于在较大地区进行交换。
笨重的东西不方便在更大的地区进行交换。
师:(小结)“既要漂亮,又要潇洒,两全其美是对一般等价物的要求。
作为一般等价物,应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征。
金、银因天生具有这些特征,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二是只有商品才有资格充当货币;三是充当货币的商品是从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延伸新课]例题剖析: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
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
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
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
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
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
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问题:(1)美元、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因这位美国人的需要而联系在一起,就商品交换而言,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3)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剖析:本题的情境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十分典型,通过一个美国人在非洲原始部落的遭遇分析物物交换的弊端之所在。
在这则故事中,象牙、纱布、针都是商品,因这位美国人的需求充当了等价物。
阅读这则故事,要分析出物物交换最大的弊端在于阻碍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
货币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这种物物交换的尴尬,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答案要点:(1)共同点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
(2)原始部落的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原始部落的人不需要美元。
(3)此问是开放性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答:改变商品交换的方式;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美元。
(其他合理的设想均可)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一:援助之手伸向拥有红珍珠的人。
活动二:各抒己见话特点。
课外作业选择题1.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说明①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②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④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2.货币z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偶然的物物交换时期,其交换公式为A.商品��货币B.货币��商品C.商品��商品D.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它出现之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A.以前的是商品,现在的不是商品B.以前的是不固定的,现在的是固定的C.以前的是固定的,现在的是不固定的D.以前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现在的则不体现4.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共同点是①都是商品,都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②都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③在任何地方都一样④二者的本质是有区别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关于货币产生的几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②在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特别多③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了一般等价物的交换④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出现了货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D2.C3.B4.A5.B备课资料中国历代钱币简述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