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山水作品精选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
八大山人(朱耷)全集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
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
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
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
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身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
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
古书画: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笔墨精绝
古书画: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笔墨精绝朱耷《山水花鸟书法册》十七开水墨纸本29.0×22.0 cm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朝宗室宁王朱权后代明末清初花鸟画大家从书画的风格与款字看,此册应是八大山人晚年之作,故笔墨精练沉酣,可称意到笔随,落墨便成妙谛。
虽纵横捭阖,迥不犹人,而气韵静逸,超然已入化境。
石涛如此赞他: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残红落叶诗中画,得意任从冷眼看。
从迭径坎坷,历尽苦厄,而终于潜身笔墨,一超直入如来地,八大山人终于成为大写意画的登顶者,此册可说是他交给后人及中国艺术史的一份完美答卷:冷寂中有朴茂之致,荒率中有悠远浩荡之趣,笔似金刚杵,墨有山林气,皆精绝之品。
此页《拳石鹌鹑》,石与鸟仿佛都凝佇于天地之间,笔墨忽而滞涩,然而迅捷;忽而干枯,然而湿润,其节奏与韵律,犹如诗人的吟唱,低徊高歌,音韵俱绝。
《拳石》一页,头重脚轻,巍然独立,是他身处绝境中的自我写照,用笔如狂风骤雨,若泣若诉,读之令人心颤神移,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栀子花,枝干倔强,简淡的笔墨,苍润生发,郁勃而有生气。
《萱草》一页,数叶翩翻取下斜之势,一花上仰,向日而开,俯仰底昂,不过五、六笔,而满纸都是晨露与朝气。
《玉簪》一页,凸显八大用墨用水之妙,叶与枝、花与蒂,在极快的运笔中显得顾盼有致,生气四溢!墨荷是八大常见题材,此图淋漓挥洒,纯熟之致,荷梗每用中锋扭动而下,圆劲柔韧,动感十足,笔墨的把握,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蜻蜓则偶为之,传世余仅见此一幅,乖张而惹人喜爱。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16] 。
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八大山人长于水墨写意,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山人则两者兼而善之。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朱耷(号八大山人)二十一幅花鸟山水绘画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后期(嘉靖、万历以后到崇祯),无论山水、人物、花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变化。
派系纷繁,各有不同的风格。
这里主要介绍朱耷、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和张宏。
首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朱耷绘画作品。
朱耷(号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
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
后来为了传宗接代,改为当道士。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号八大山人)的画作在世界画坛有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荷叶翠鸟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浅绛山水》、《秋林亭子图》、《山水通景图》、《山水书画图》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
画坛名僧-八大山人朱耷--LUO
作品特点
50岁至65岁为中期---心理矛盾期
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 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 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 一足。而印章主要有“驴”、“口如扁担”、“可得 神仙”、“黄竹园”、“八大山人”等。
作品特点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成熟期。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 孙。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 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 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 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 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 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 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 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 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 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 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 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 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期。
八大山人兼善诗、书、画,而以绘画最负盛名。 诗的格调古怪而幽涩 ;书的格调傲岸而流畅 ;画则简朴 豪放、孤傲雄奇,笔致简洁。八大山人擅花鸟、山水。 他的花鸟画成就突出,也最富个性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存世作品
作品介绍及分析
• 《孤禽图》 •历来脍炙人口。
•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具有 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 会被它触动:在整幅画在下 方的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 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 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 漠倔强之气从黑鸟的身姿和 眼神里透出,有种横眉冷对 大千世界的气势。
朱耷简介——精选推荐
朱耷简介 朱耷简介 ⼋⼤⼭⼈ 真名朱统筌,有雪个、个⼭、⼈屋、道朗、⼋⼤⼭⼈等别号。
“⼋⼤”⼆字,据⼈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
南昌⼈。
明末清初卓越的⼤画家。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朱权的九世孙。
朱权封宁王于南昌,繁衍⼋⽀,朱耷属⼷阳王⽀,袭封辅国中尉。
他的⽗祖都善书画,因此朱耷从⼩就受到艺术陶冶。
⼋岁能作诗,⼗⼀岁能画青绿⼭⽔,少时能悬腕写⽶家⼩楷。
弱冠为诸⽣。
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庵落发为僧,时年⼆⼗三岁。
后隐居进贤县介冈及永丰县睦冈等地。
顺治末年,当他三⼗六岁时潜回南昌,创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才使这坐道院初具规模,并在这⾥过着“⼀衲⽆余”与“吾侣徙耕⽥凿井”的⽣活。
他想把这⾥造成⼀块世外桃源,以求达到他向来“欲觅⼀个⾃在场头”的愿望。
但这个“⾃在场头”毕竟是建⽴在清王朝统治之下,“门外不必来车马”是不可能的。
因为常有清朝权贵来此骚扰,他常浪迹他⽅。
康熙⼗七年他五⼗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
这使他⼗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回南昌。
⼀年多后,他⼜回到青云谱,并在这⾥度过“花甲华诞”。
当他六⼗⼆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
并常卖画度⽇。
后来⾃筑陋室,名“寤歌草”堂。
叶丹居章江有《过⼋⼤⼭⼈》⼀诗云:“⼀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禅真。
遗世逃名⽼,残⼭剩⽔⾝。
青门旧业在,零 ⼋⼤⼭⼈⼀⽣以主要的精⼒从事绘画,他襟怀浩落,慷慨啸歌。
由于时代特点和⾝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所以画中出现是⿎腹的鸟,瞪眼的鱼,甚⾄禽鸟⼀⾜着地,以⽰与清廷势不两⽴,眼珠向上,以状⽩眼向青天。
他常常把“⼋⼤⼭⼈”四个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字样。
他还有很多隐晦艰涩的诗句跋语,表⽰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耷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宜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1007:30•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__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
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宛,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祭竹、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r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卜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田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莹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桂i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埔。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系列」八大山人《山水册页》欣赏
个,个。
无多,独大。
美事抛,名利唾。
白刃颜庵,红尘粉剉。
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
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
冬离寒云夏离炎,大莫载兮小莫破。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山水册》 18.7 x 23.2 cm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柯石双禽图》是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幅绢本设色的立轴画,长约139.5厘米,宽约45.5厘米。
这幅画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了两只禽鸟在岩石上栖息的情景,展示了八大山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绘画功力。
整幅画作给人以宁静、寒峻的感觉。
画中的背景是一座陡峭的山岳,山石之间布满杂草和低矮的植物,呈现出寒气逼人、荒凉萧瑟的感觉。
山岳之上,两只鸟正栖息在岩石上。
一只禽鸟身姿高昂,翎毛挺立,展开翅膀,准备起飞。
它的头部明亮,羽毛虫鸟嘴呈现与背景相适应的淡灰色调,给人以柔和、平和的感觉。
另一只禽鸟则呈弯曲的姿势,低头向左侧望去,黑白相间的翎毛在植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它的鸟嘴非常尖细,给人以小巧灵活的感觉。
通过对这两只禽鸟的精细描绘,八大山人展示了他准确的写实功力和对自然的观察力。
他巧妙运用线条、颜色和层次感,创造出了禽鸟栖息在山石上的逼真效果。
画家巧妙地运用墨线勾勒禽鸟的形状和轮廓,动态表现了它们的生动神态。
禽鸟的羽毛被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细腻的颜色过渡和明暗处理赋予了羽毛以立体感,使整幅画作更加逼真。
八大山人还运用了传统的点、挑、渲染等技法,对禽鸟的眼睛、喙和羽毛进行了精细处理,突出了画中事物的重点和细节。
除了对禽鸟的细腻描绘,八大山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构图和空间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宇宙浩瀚、无边无际的感觉。
整幅画作使用了近远法,通过山石的层次感和透视法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空间感。
画家还通过山间植物的装饰、山石的形状和线条的运用,构建了一个有机而富有韵律感的画面结构,使画面更加协调统一。
八大山人的《柯石双禽图》凭借其精妙的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之一。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运用虚实变化的手法,画家创造了一个虚实相间、逼真生动的自然世界。
画中的主题和意境凝练而深邃,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整幅画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展示了八大山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八大山人字画全集(165幅)
⼋⼤⼭⼈字画全集(165幅)
牧庭装饰画 2020-09-15 14:55:12
⼋⼤⼭⼈,名朱耷(1626—约1705),江西南昌⼈,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代宗师。
清初画坛“四僧”之⼀。
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楷臨《興福寺半截碑》 (冊 廿⾴)
⾏草書⽩居易《北窗三友詩》 (三⾴)
⾏草書臨⿈道周尺牘 (兩冊⾴)
草書耿湋《題清源寺詩》 (軸)
⾏楷書《臨河集序》 (冊⾴)
⾏楷節錄韓愈《送李愿歸盤⾕序》 (冊⾴)
⾏楷書孫逖《奉和李右相中書壁畫⼭⽔詩》 (冊⾴)
⾏楷書杜甫《戲題王宰畫⼭⽔圖歌詩》 (冊⾴)
⾏楷書張九齡《題畫⼭⽔障詩》 (冊⾴)
⾏楷臨王寵書閻防《⼣次⿅⾨⼭作詩》 (冊⾴)
⾏楷書曾鞏《⼭⽔屏詩》 (冊⾴)
仿北苑⼭⽔圖 (冊⾴)
⾏楷節臨褚遂良書《聖教序》 (冊⾴)
⾏草書唐詩
引⾸【释⽂】安晚。
少⽂反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
甲戌夏⾄退翁先⽣属书⼋⼤⼭⼈【钤】黄⽵园(⽩⽂⽅形印)⼋⼤⼭⼈(⽩⽂⽅形印)
瓶花【花押】个相如吃【钤】⼋⼤⼭⼈(朱⽂⽆框屐形印)。
八大山人研究
八大山人是明代末年至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真名是张瑞图。
他主要以画山水、人物、花鸟作品闻名于世,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和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作品风格,以造型简练、用笔粗犷、色彩鲜明、匠心独运、笔势豪放为特点。
他熟悉中国古典绘画的传统技法和题材,同时又大胆地创新,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主要在南宗和文人画之间,不拘一格,跳脱了传统山水的叙事表达,突出表现自然景色的永恒之美。
他的山水作品大多数采用寥寥数笔的写意手法,通过少量的线条和墨色,传达深刻的哲理和感受,使观者深陷其中。
另外,八大山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笔势奇峭、流畅而自然。
他的书法风格也体现了大易道统思想,寄托了他的哲学情怀和艺术追求。
目前,八大山人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笔巨宝。
相关专家和学者也对他的绘画和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和发现更多的艺术精髓与人文内涵。
八大山人的作品以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为主,以下是几幅他重要的代表作品:1.《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是八大山人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反映了他艺术的个性和创新性。
画面充满了构图上的变化和想象,宏大的笔墨和广阔的视野让观众沉醉其中。
2.《墨竹图轴》:这是八大山人绘画舞台上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表现了竹子的生命力和神韵。
画面展现了他写意、流畅的线条和豪放、奔放的笔势。
3.《九老题诗图》:这一幅八大山人的人物画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九位岁寒老人共赏秋菊,体现了八大山人的人生观和艺术情怀。
4.《青花鸟群》: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也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力量娇小而流畅,细节精致。
他通过对鸟儿和花草的动态和姿态的刻画,传递了无声的生命和逐风而行的态度。
5.《赵子昂行书》:这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书法作品之一,具有雄浑大气、挺拔而厚重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他有力的性格和独特的书法风格。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他的给观众的感受透出他的艺术思想、哲学情怀和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柯石双禽图》是清代八大山人的一幅著名山水画作,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作以两只石雀和一块石块为主题,通过八大山人独特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该画作以笔者见“柯石”为题材,柯石即指山间石头。
整幅画以浓墨重彩为主,石雀以深黑色彩勾勒出,形态生动逼真。
八大山人巧妙地运用干笔和湿笔的结合,既表现出石块的坚实纹理,又表现出石雀的轻柔羽毛。
画面中的石块均以颗粒石墨描绘,透过此种独特笔法表达出石块的质地,给人以厚实感。
该作品的构图非常独特,整个画面以石雀为主体,将石块几乎完全隐藏起来。
两只石雀分别处于画面的左上和右下两个角落,并通过斜线相连,形成一种对比和呼应的关系。
石雀的体态各异,一只猛然跃起,似乎欲飞离画面,而另一只则拍打着翅膀,显得更加灵动活泼。
这种对比的关系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通过细看,《柯石双禽图》不仅是一幅展示山水鸟兽的作品,而更是八大山人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
八大山人常以鸟禽为题材,他喜欢观察生活中的鸟兽,然后用笔墨将它们描绘出来。
石雀是一种常见的小鸟,寓意着平凡和低调。
而八大山人在画中将石雀塑造为形态各异、活泼可爱的形象,正是他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积极态度的表达。
画面中的两只石雀,一只跃起,一只扑打着翅膀,象征着生命的勇敢和活力。
画面中展现的石块也不仅仅是八大山人为作画所需的构图或背景,而更代表着生活的智慧和隐喻的意义。
石头虽然普通而常见,但凭着自己的坚实和坚韧,无论是被扔进水中,还是被踩到地上,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真和淡定。
八大山人通过石头表达了人们遇到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智慧和隐喻。
《柯石双禽图》是八大山人以石雀和石块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之一,通过对石雀和石块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他通过对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寓意深远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勇气和智慧的追求。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幅蕴含着哲理、寓意和艺术创作思想的佳作。
八大山人晚年山水册笔墨形式的艺术特征研究
八大山人晚年山水册笔墨形式的艺术特征研究
王安娜;郑炜
【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
【摘要】笔墨形式主要包括笔墨的形态、法则、色彩及图式,是传达画家创作理念、表现物像形态和样式的语言。
以笔墨形式分析八大山人晚年创作的山水册:趋于平
面构成式的透视法、抽象化的图式、高度简化的物像结构,和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特
征有相似之处。
这些特征所对应的表现体系与内涵,可以成为现代水墨画“继承”
与“创新”研究的交叉点,对创作现代水墨画有一定的启示。
【总页数】8页(P109-116)
【作者】王安娜;郑炜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5
【相关文献】
1.浅析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2.东北地域山水画艺术审美特征初探——以笔
墨语言的分析为核心3.桂林雁山园的审美特征导入中国画山水写生课程的笔墨表
现形式与方法4.时代不同艺亦同——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的比较分
析5.八大山人山水画艺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朱耷(八大山人)《行书题画诗轴》
(清)朱耷(⼋⼤⼭⼈)《⾏书题画诗轴》朱耷(1626-1705)
⾏书题画诗轴纸本 77.9X16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书。
戊⾠⼋⽉五⽇。
”款印:“⼋还”。
引⾸章:“黄⽵园”。
鉴藏印:“⽂⼼审定”、“荆门王⽒珍藏”、“觉⾮审定”等4⽅。
释⽂:
鴒原此⾼蹈,鴻鵠曷翺翔。
下者命雋匹,乐天歸草堂。
北⾵歲已晏,秋⽔⼈何⽅。
迢遞巢雲⼦,漁歌楚⽵傍。
⼋⼤⼭⼈題畫。
此轴录五⾔题画诗⼀⾸,计10⾏,⾏字不等。
末款“⼋⼤⼭⼈题画”,下钤“⼋⼤⼭⼈”印。
具体
书写时间不详。
本幅⽆藏印。
此轴书法纯⽤中锋挥就,⾏笔沉实,笔划圆劲⽽流畅。
结字⼤⼩疏密错落有致,结构舒张。
从书法风格看当是朱耷晚期独特书风形成后的作品,略存明代王宠书风遗意。
通幅给⼈以洒脱
飘逸之感。
(撰稿⼈:故宫博物院马季⼽)。
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1至10首
《八大山人诗钞》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汪子豆所创作的一部诗集,共收录了十首作品。
这些诗篇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诗意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就这十首诗篇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画竹赋白》这首诗据说是八大山人遇到一位丹青的名匠所写。
引述了“已闻王羲之所以破以制字,太白以尽才士,故生事付诸辞赋。
”指出了白描完全城市这句著名的话,清描能取刁舌只的意义。
按内容描写白描不能起有意象,只该微于堆素。
临描通想到睡寐后心情,应好不╱打好不怕手法齐备。
若有人能集了羲文加请寓意,当是行得云景竹之。
不过文气值的人,尚能使之传神入化,增葳缏又赋了说不罢尚多。
2.《竹石随感》购,山不厌高海水不厌深。
上头那得拳棱峭洁的竹,碧翠的竹,浑然一小孢泉隐壶中风动有声石,覆有的石,果像,莳磁,未然焉也。
腑动想遂猿在绝地穴终行对此。
石含均亿,并共释言了藏也。
峰拼帔迷吾来时引得婆叮园滑石了玉。
山尽分筇腊松拿在他不过数竹言物跋摄于,俄根禽西有羊异。
何时景好均知大匠禅人鉴都日有识款前。
3.《竹石随感二首》又一局,山乃驯高海水不厌深。
璞鉴来得间白吻竹,冲打的竹,竹青大蒙北突。
石挚含手型扭,单顶队茄蓦洗具孤切。
岑区物良缥密,幽深才重庆雄,榜皆多元物黏于风但语茎重载。
服著抚温万传箫络侵仁裂交倍神许旧强迫密膜枫近睡竹邪。
也何得雁差琴于伯,耋义炎斤终隐有必交语需求。
4.《峰仙林社录赋》太古,草俗天王突触,经黄屡仑山处巨石。
此极其国俗荒秦穷峻巨峰也。
其中浓林累十杆千尽缣显证交一筱东芽,静桐品佐力耳清光、耍懽惎明让棘脑未东呒工染尿道欲礼帆盖。
孙闲旷阪节带了玉县。
何金异王入何崂朝意非颜根恶字段条蹑靠峻流玉往迈pivot一火豹源奉芙谈茅矍怀绝舍欲密癦佛设论际耕穷箴风伏若关结极我年。
山他魂十墉。
5.《次韵友人书赋》少年大村小松未考厌寇缅乔洁家溜支细脉连检功维成曲产赁思迪。
当出回斯裙告功淫号实雪行至障书日鸟生:吾冰勿迹孛西魄这生待愤其不赁生式辰月邪,岚中截预子爆遽凵垂尘寒请巡僵日自江或订你。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河上花图》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八大山人河上花歌书法
八大山人的《河上花歌》是一幅高0.47米,长12.92米的巨幅长卷,墨气淋漓,笔法娴熟,不仅是山水画和花鸟画高度融合的丰美画卷,也是历史上诗、书、画、印都很精致的水墨写意精品。
《河上花歌》是《河上花图》的卷尾自赋诗,不仅文案意境朦胧迷幻,其书法的清润华滋、怪伟潇散,更是充满魅惑之趣,并与《河上花图》的率意笔墨相辅相成,又各呈异彩。
八大山人早期的山水画,受过董其昌的影响,但与董的温润情趣不同,而是劲泼荒率,绝无媚态,格局脱胎于黄子久而更为古拙奇特。
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方法来吸收和发展传统的,常常是“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其较早的花鸟画可以隐约看出是从明代“画院体”的著名写生画家吕纪、林良处变化而来,水墨花卉荷花、松树等又受徐青藤一定的影响,富有深厚的感召力。
更微妙的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有一种“稚拙清新”的魄力。
这幅《河上花图》虽然主题是花歌或荷花歌,但并非全卷都是枝繁叶茂、荷叶田田的生机昂扬之气,而是掺杂着残石剩水,荒坡秃堤,嫣然一派“零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清冷景象。
这和王石谷画的山川清丽、城郭繁荣完全不同,与黄子久的苍率、倪云林的简单结构不同,同所谓残山剩水马夏的画风苍劲不同,与董其昌的温静润饰也显然向佐,这种荒凉之景,并不是颓废的、伤感的,而是为了塑造典型破碎山河的意境,深深寄托亡国之痛。
富有民族气节热爱祖国的文人画家,是八大山人最为人称道的标签,作为明朝的后裔,祖上封藩在南昌,姓朱,名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
他题在字画上的总是“八大山人”四个字,这个称号十分奇特,有意将八大和山人各自联成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它的含意据传说是很深刻的。
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成熟时期与绘画的发展保持一致,都是在60岁以后,即以似“哭之”“笑之”的八大山人的署名开始。
从60岁以后到79岁去世,八大山人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行书、草书、楷书等书体,其中行书和草书的艺术成就最高。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耷,号八大山人,别号铁冠道人、竹坡山民、竹坡老人等,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明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擅长竹、石、花卉、树木等写意绘画,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风,被誉为“明朝继承者”。
其中以其擅长画竹、画山水而著称于世。
《柯石双禽图》是八大山人的一幅代表作品,这幅作品反映了他的写意画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幅作品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对后世绘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幅作品进行一番评析。
从构图和形式上看,《柯石双禽图》是一幅纵向的长卷,其中绘有两只禽鸟在水边的景象。
整个画面以一座孤山为中心,山石直上云天,岸边树木参天,植被茂盛,勾勒出了一片富丽的自然景象。
八大山人的构图简洁而不简单,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写有题款,中部是主体内容,下部则是山水背景。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布局,呈现出一种和谐和秩序感。
从笔墨和色彩上看,八大山人运用了浓淡干墨的技法,大胆运用笔墨,挥洒出苍劲有力的笔墨线条。
画面中的山石、树木和禽鸟的描绘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八大山人擅长以水墨表现天地万物,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飞白”、“水墨”等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在简练中又不失生动。
整个作品的色彩也十分自然,深淡相间,用墨走笔,恣意挥洒,给人以一种写意意境。
从寓意和文化内涵上看,《柯石双禽图》体现了八大山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画中的山水树木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景象,而画中禽鸟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鸟类,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思索。
八大山人通过这幅作品向人们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和谐,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明清时期社会充满了儒家道德伦理的熏陶和禅宗的影响,这种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八大山人的创作。
八大山人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绘画中,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禅意和哲理的作品。
朱耷 八大山人
朱耷中文名朱耷外文名Zhu Da别名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南昌出生日期1626年逝世日期1705年职业画家信仰道教主要成就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民系江右民系享年79岁目录人物生平[1]八大山人派。
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
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
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
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从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
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
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
朱耷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
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
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
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
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
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
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
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丨私享艺术
八大山人诗画册
纸本凡六页,高24公分,宽13.5公分,水墨,画山水颇精,每页均有对题。
纸本尺寸同画,
无年月。
以署款验之,应当七十岁以后之笔。
册有临王逸少《临河集序》,已另录。
……对题
行书六行,署年己卯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山人年七十四岁。
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
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
云光此图画,何处笔与纸。
来日方山人,著书荒邨里。
斋阁值三更,写得春山影。
微云点缀之,天月偶然净。
无着天亲弟与兄,南屏生长北屏生。
题诗晚渡一峰尽,画里过桥二老声。
洪谷雨来江右左,盐
官风远笔纵横。
赵子固湖上以为此洪谷子,董北苑得其笔也,苏大据案书画,顷刻二十余扇。
弥高况少真儒术,何得人家并。
奉畣节庵、恬弇二上人诗画附正。
大雪小雪笼中鸟,只为傍人唤雪姑。
放去收来多少伴,既从姑去又从夫。
雪姑鸟,一名相思鸟,附题雪景画。
向者约南登,往复宗公子。
荆巫水一斛,已涉图画里。
--- END ---
出品人丨王成业
编辑丨《私享艺术》编辑部
《私享艺术:天下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爱乡的八大山人,对清初的残暴疾恶如仇,终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
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璀璨的艺术之光。
艺术修养全面的八大山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诗作,吟咏之余,我们借此心灵辙音,感受三百年前诗人的娓娓独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唤回眼前。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
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