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1 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四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等4个二级主题。另外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第七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植物的生殖也与之有关。

1.2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在教材的编排中改变了原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介绍,而不象原来那样分为三节分别讲解。原因是,一方面这三类植物都是孢子植物,把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放在一节里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得出它们是逐渐进化结果的结论。但主要是新教材简化了这三类植物的知识介绍。删减掉“常见植物”介绍、三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关植物形态结构和分类方面等不必要的记忆知识,降低了知识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①知识目标:

A.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B.能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能力。

③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确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策略

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各项活动。可采用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具体可分以下几步:

①课前号召学生搜集常见的三类植物,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有条件可以网上搜集资料。

②课上结合实验观察标本,请学生汇报所掌握的情况,特别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然后重点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交流。

③比较归纳,讨论解决问题。将三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解决教材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④联系实际,分析这些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课前准备

教师:①准备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可让学生在网上搜寻)

②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挂图、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③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盆栽铁线蕨放大镜、培养皿、清水。

学生:①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

②通过网络,查询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图片等资料。

4.教学程序

4.1 走进新单元

开课伊始,教师在向学生展示精彩的CAI课件的同时,适时配上优美的朗诵:“当你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由蓝色、白色、绿色组成的星球,那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地球。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白色是飘动在地球上空的云彩,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这里有我们的朋友──绿色植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物圈,看一看有哪些绿色植物。

4.2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4.3 新课过程

第一部分藻类植物

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含义引入,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投影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多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第二部分苔藓植物

教师引导提问:“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多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蕨类植物

课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蕨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