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成长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中,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内容。本章节主要围绕北魏时期的政治变革、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北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本教学案例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教育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探讨民族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孝文帝的改革时,可以提问:“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他的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这些改革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4.反思与评价提升自我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法,实现自我提升。
5.内容丰富,拓展学生历史视野
本案例涵盖了北魏政治、民族交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又有对历史背景的全面展示。这种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北方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认同感。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2.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3.了解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图片展示;3.论述分析。

五、教学内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北魏的画像和地图,让学生对该历史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内容(35分钟)(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多个民族互相博弈的局面,其中以鲜卑族最为强大。

(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北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入过程,一方面是鲜卑族先后在魏郡、代郡、上谷、涿郡、中山陆续建立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的帝国,另一方面是魏代统治者逐渐倡导中原文化和制度,逐渐让汉人士族进入到自己的统治阶层。

(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北魏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文明遗产,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3. 学习总结(10分钟)讲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理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讲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对北魏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还需要不断加深对北魏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深刻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历史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教材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提倡儒学等,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时,通过讲述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使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图和实例,观察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增强民族认同感;理解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胸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的交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北魏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人物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物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知道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弘扬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北方民族交融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归纳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图片展示法:教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

2.制作PPT,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相关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详细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地图、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4.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 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案例进行分析,如均田制、汉化政策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
- 多元文化融合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增强视觉冲击力。
- 以时间线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北魏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孝文帝改革的步骤,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 设计有趣的插图,如北魏时期的服饰、建筑等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和历史氛围。
- 引入历史人物漫画形象,如孝文帝的卡通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地记住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北魏这个朝代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展示一些关于北魏时期建筑、服饰和民族融合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北魏时期的历史特点。
简短介绍北魏时期的基本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 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融合过程,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回顾北魏政治制度,强调其对于北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
2. 总结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均田制和汉化政策,以及它们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3. 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后世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北魏政治和民族交融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介绍北魏的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等内容,阐述这些制度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教师着重讲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以及这次改革对北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讲解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如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佛教在北魏的传播等。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6.课后作业:布置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作业要求:
1.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不限;
2.请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避免照搬教材;
3.作业需在课后认真完成,按时提交;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北魏政治制度、官制、均田制在北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4.北魏时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北方民族历史,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方民族会不断南迁?南迁对北方和中原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4.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北魏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北方民族大交融。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6.课堂小结:
-学生能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能够强调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的动力。
反思改进措施
-引入互动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改进措施:
-丰富教学手段:引入更多互动式教学,如游戏、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加强课堂管理:明确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多元化评价方式: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加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践,加深对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应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小论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细节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要求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及教材,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分析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北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概况;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方式、内容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民歌——《敕勒歌》。

这首民歌勾勒出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大家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一时期的吗?教师导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探究新知(一)淝水之战1.教师讲述: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出示《淝水之战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93~94页“淝水之战”这一子目正文内容,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特点东晋以少胜多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教师过渡:3.展示材料:材料一(前秦)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二(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从十六国建立到前秦统一北方,再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介绍淝水之战,展示了前秦的兴衰,为后续北魏的崛起和改革奠定了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其汉化措施对促进民族交融起到了关键作用。

北朝政权的更替以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进一步丰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朝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民族交融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可能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核心素养目标1.时空观念:了解从十六国建立到前秦统一北方的史实,掌握北朝的政权更替,能够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明确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图文史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学会运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观点。

3.历史解释:能够对淝水之战的结果和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

4.家国情怀: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淝水之战的过程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作用。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Lesson 19 Lesson 19 politic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great fus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ie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篇章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篇章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统编版202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5.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政权:前秦。

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

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

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淝水之战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前秦建立的背景及其强盛的原因。

2.小小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3.根据课本简述淝水之战的影响。

4.学生讨论: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总结:
A.从前秦方面看:(1)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2)秦军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学生讨论: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从以少胜多的特点来看,淝水之战同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

相关链接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有:①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②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③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北方的影响。

2.学生根据课本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

背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主要措施:
(1)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4.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谁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最好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而且中间有个“汉”字。

教师作提示语言:语言、服饰、姓氏、婚姻、政治。

学生: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

5.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

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

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

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图解助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
6.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作引导,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历程?
(2)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3)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2.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
(1)各民族的交往: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具体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孝文帝改革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继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毅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融合、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
1.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C )
A.用汉姓B.穿汉服
C.说汉话D.与汉族通婚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D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孝文帝改革虽然距离我们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但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北魏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立下了功劳,但是,孝文帝改革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全盘汉化,使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