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汁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为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
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而导致死亡。
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若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有可能使之获得新生,这些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k)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其中脑复苏是关键。
任何慢性病患者在死亡时,心脏都要停搏,这应称之为“心脏停搏”,而非“骤停”。
如晚期癌症病人临终消耗致死,心脏停搏是必然结果,这类病人当然不是心肺复苏急救的对象。
而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病人虽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但经过积极抢救,完全有可能复苏并恢复健康生活。
[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心脏骤停的病因任何一种疾病或意外均可导致心脏骤停,但一般将其分为两大类,即由心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的所谓心源性心脏骤停和由其它因素和病变引起的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一)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血管疾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且最重要的原因。
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l)的早期。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至少80%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其余20%是由其它心血管疾病所引起,如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马凡综合征、心肌病(其中以肥厚型者最多见,扩张型者次之)、心肌炎、心脏瓣膜损害(如主动脉瓣病变及二尖瓣脱垂)、原发性电生理紊乱(如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详见表99—1。
(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1.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钾代谢紊乱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引起心脏骤停。
高血钾(血清钾>6.5retool/I,)时,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脏自律性,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自主心律或缓慢的心室颤动而发生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多源性室早,反复发作的短阵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均可致心脏骤停。
第六章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BLS(CAB)
人工呼吸 : 口对口: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 廓明显抬起,8-10次/分→松口、松鼻→气 体呼出,胸廓回落 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BLS(CAB)
小儿心脏骤停 小儿常见原因: 非心脏性,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 溺水、感染,中毒等 窒息是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直接原因
环或2min评估脉搏、呼吸一次
当5个循环结束后先评估颈动脉搏动,如果没有马上继续第二个5个循环, 如果颈动脉搏动恢复,呼吸恢复,评估瞳孔、肢端等,将病人安置成复原 体位。
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触摸到颈动脉搏动 收缩压大于60mmhg
自主呼吸恢复
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射。 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 红润。
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舌根后坠和 异物阻塞是造成气道阻塞最常 见原因。开放气道时应先去除 气道内异物。如无颈部创伤, 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时, 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用 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 套或手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 液体分泌物。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外伤时)
心肺复苏—BLS(CAB)
按压方式:单手掌根或 双手掌根重叠 按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 1/3—1/2
婴儿的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 下方水平 按压方式:双手拇指重叠 中指与无名指 按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 1/3—1/2
六、开放气道(Airway , A )
开放气道前清理口鼻
腔可见异物。
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
双手抬颌法 脊椎损伤时,专业人员用
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者均为有目 击的心脏骤停,且初始心律是室颤(VF)或无脉 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这些患者中,基本 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课件
电除颤的能量选择
• 单向波形除颤仪: 360J • 双向波形除颤仪: 200J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除颤步骤
① 打开电源 ② 粘贴电极板 ③ 选择能量 ④ 确认安全后按电击按钮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起搏治疗
• 对心搏停止患者不推荐使用起搏治疗。 • 对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尤其是高度房室传导
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时立即起搏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四环节:有效高级心血管生命 支持
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建立高级 气道和用药进行的抢救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 维持血液充分氧合和清除二
氧化碳潴留
BLS和ACLS阶段应给患者100% 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最大化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 吹气时不能漏气 连吹2次,注意让病人出气 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秒 频率:成人10-12次/分,
儿童/婴儿12-20次/分
注意事项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牙关紧闭时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口 对 鼻 呼 吸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通气装置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判断意识
• 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 呼唤: “喂!你怎么了?”
•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 意识丧失
轻拍重喊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成人颈动脉搏动检查
中、食指横放颈部中 央,向气管一侧轻按 滑动2~3cm
时间<10秒 力度适中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呼救
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需立即呼救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C -人工循环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3.心电-机械分离:心肌仍有生物电
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多为严重心 肌损伤的结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 表现。断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 QRS波群。
三、心肺骤停的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原来清醒的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
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3.呼吸呈叹气样或停止。 4.面色死灰色或转为紫绀。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 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体位
将病员双手上举 一腿屈膝 一手托其后颈部 另一手托其腋下
头、颈、躯干 整体翻成仰卧位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
初期复苏可归纳为CAB三个步骤:
1.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1)心前区叩击:简便快捷,在发现患者心脏停跳而无法 获得除颤器时可考虑使用,对于终止室颤有一定的作用。
三、持续生命支持(PLS)
1.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2.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3.防止肾功能衰竭 4.脑复苏 (1)低温疗法: (2)脱水疗法: (3)其他药物治疗: (4)高压氧治疗:
第三节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一.监测生命体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末梢循环的观察 四.神志和瞳孔变化的观察 五.监测尿量、尿的颜色和尿比重 六.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持续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中止后,有恶
性心律失常危险。
3.阿托品
适应症:
1.心室静止和心电机械分离的心脏骤停病人 2.复苏成功后心率慢至50次/分以下的心脏骤 停
病人 3.伴室性期前收缩及低血压的心动过缓病人。
4.碳酸氢钠
适应症
心肺脑复苏术名词解释
心肺脑复苏术名词解释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种紧急医学措施,用于恢复心脏和呼吸的功能,以防止脑损伤和死亡。
下面是对心肺脑复苏术中涉及的一些名词的解释。
1.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无法提供血液和氧气给身体各个部分。
心脏骤停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
心脏骤停是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2. 呼吸急停(Respiratory Arrest):呼吸急停是指停止或显著减少呼吸。
呼吸急停可由窒息、溺水、中毒、哮喘等原因引起。
呼吸急停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组织损伤和死亡。
在心肺脑复苏术中,复苏人员将尝试通过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来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3. 胸外按压(Chest Compression):胸外按压是指复苏人员使用手或双手对患者的胸骨进行有节奏的按压,从而模拟心脏的收缩和推动血液流动。
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向脑部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以防止脑损伤。
4. 人工呼吸(Artificial Respiration):人工呼吸是指复苏人员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气体,以供患者吸入。
人工呼吸可以维持气体交换,提供氧气和清除二氧化碳。
在心肺脑复苏术中,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交替进行,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5. 自动体外去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自动体外去颤器是一种可用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的紧急设备。
AED 可以检测和分析患者的心律,如果发现可纠正的心律失常,会发出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
AED 是心肺脑复苏术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增加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6. 脑缺氧(Cerebral Hypoxia):脑缺氧是指大脑组织缺少充足的氧气供应,导致脑功能受损或死亡。
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会导致脑缺氧,因此在心肺脑复苏术中,及时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非常重要,以减少脑缺氧引起的不可逆损伤。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
病因治疗:如纠正缺氧、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 酸碱失衡、低温、药物中毒等。
心肺复苏术
4.长期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
• • • • • 保持通气,维持充分氧供: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维持血压:补充足够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防治继发感染。 支持疗法。
长期生命支持 DIC、ARDS、MODS、SIRS的防治。
• CPR成功率主要取决于:
• 心脏骤停的病因。 • 抢救是否及时。 • 措施是否得力。
1.一般临床表现 •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 伴全身抽搐。 • 大动脉搏动消失。 • 呼吸停止,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 • 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 • 面色苍白、紫绀 •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颈动脉 搏动消失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 CPR。
心肺复苏
一、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称为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初 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又称为心 肺脑复苏(CPCR)。如果复苏未能成活则 称为猝死(sudden death)
心脏骤停的原因
2.非心血管疾病 •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 药物中毒和过敏: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 青霉素或某些血清制剂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 • 各种原因所致严重休克 • 意外事件:电击伤、溺水、窒息、严重创伤。 • 其他: 脑血管意外和重症坏死性胰腺炎。
心脏骤停的原因
3. 手术及其他诊疗操作中的心脏骤停 • 心包和胸腔穿刺。 •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 嗜铬细胞瘤摘除术中和心脏手术过程中。
7.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脑保护措施
• 亚低温治疗 • 脱水疗法 • 高压氧 • 钙拮抗剂
• 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
监测CVP
复苏后的监测
1、维持酸碱平衡 2、循环系统:ECG,P,HR,BP,CVP,末梢循环 3、呼吸系统:呼吸道通畅,肺部并发症,呼吸机 4、脑缺氧的监护:头部温度,神志,瞳孔,肢体活动
5、肾功能:尿液(量,颜色,比重);肾功能监测
D 除颤
• 胸外电击除颤的位置常为前侧位:即前电极置于胸骨右侧锁骨下方,侧 电极在左侧第4—5肋间(左乳头)左侧,电极中心在腋中线上。 • 电击能量:首次200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
除颤步骤
• 打开电源
•
• •
粘贴电极板
选择能量 离开病人按电击按钮
复苏效果的判断
一、复苏有效的指标:
,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概述:
猝死: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 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 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率是全世界最高(74%)
Las Vegas 的经验
重视: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
颤仪等急救设施
普及:当地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
频率:100次/min 按压/放松时间:50% 按压/呼吸比:30:2 原规定:单人15:2,双人5:1
中间不换手
闭式按压常见的错误:
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按在胸壁上,易导致肋骨或肋骨软 骨交界处骨折 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导致剑突折断损伤肝脏,向两侧错位易导 致肋骨或肋软骨骨折,导致气胸、血胸 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按压力量减弱,达不到4~5cm
LMA一入位,一个通畅安全的呼吸道就形成了.
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和泵血机械功能。
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或/和严重代谢紊乱诱发心电明显不稳甚至室颤的一种综合征,导致脑与全身器官组织极严重的损害,如果及时、正确、有效的抢救,是有可能被逆转的一种致死性心率失常。
1 心脏骤停的病因1.1 心源性心脏骤停: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最为常见,其次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肺心病等1.2 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药物中毒或严重过敏反应,手术、麻醉意外、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因素。
2 心脏骤停的临床类型2.1 心室颤动:是心室肌极不规则协调的快速颤动,其粗颤说明骤停时间短,而细颤骤停时间长难以抢救成功。
2.2 心电—机械分离: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心律,不伴随心室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没有p 波,QRS 波越宽大畸形说明心脏起搏点越低,越接近死亡。
2.3 心室停搏:心室肌完全丧失收缩功能,心电图呈直线。
3 心脏骤停的诊断3.1 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是脑皮层功能丧失的表现。
3.2 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以上两条是诊断心脏骤停的肯定的主要指标,是立即抢救的主要依据。
而过分强调心音的消失,呼吸的停止。
血压的下降或瞳孔的变化,反而会浪费争分争秒的宝贵的抢救时间。
4 心肺脑复苏术复苏术历经30 多年的研究,国内外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尽管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措施,但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无任何后遗症的复活率极低。
立即、正确、有效的抢救,尽快恢复心室的重新复跳,以保护脑细胞的血液供应为治疗目的。
心前区拳击法:临床实践证明这是争取尽快复跳的最早期最关键额的抢救措施,应争取在一分钟内施行。
拳击胸骨正中位,快速全力下击,一般拳击一次,以免诱发室颤。
第一期复苏术:如心前区拳击无效应立即进行第一期抢救措施,已建立人工循环和人工呼吸。
(1)人工心脏按压:按压胸骨中下段,切忌按压无效的剑突,使胸骨下陷3—5 厘米,每分钟60—80 次,可使心播出量达正常的1/3左右,收缩压可达8—10.5kpa,可扣到颈动脉波动,皮肤黏膜色泽转红润等迹象。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术PPT课件精选全文
心源性 冠心病 心肌病变 心瓣膜病 主动脉病变
2024/10/8
非心源性 呼吸停止 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 药物中毒或过敏 电击、雷击或溺水 麻醉和手术意外
5
心脏骤停的原因
2024/10/8
6
心脏骤停的原因
低血容量
酸碱失衡
低氧血症
6H 低/高糖血症
低/高温
电解质升高/降低
创伤
药物过量
张力性气胸
6T 心包填塞
2024/10/8
22
开放气道---双手托颌法
抢救者用双手从两侧抓紧病人的双下颌并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即可打 开气道。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以下颌上提为主,不能将病人头部后仰及左 右转动。注意,颈部有外伤者只能采用双手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宜采用仰头举颏 法和仰头抬颈法,以避免进一步脊髓损伤。
2024/10/8
17
方法
• 患者平卧,解开上衣,救护者立于患者一侧,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 确定按压部位: • 1 右手中指食指并拢,沿肋弓下缘上移至胸骨下切迹定位,另一手中指放于患者胸骨上。 • 2 双手食指自患者两乳头出同时向中心移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即为正确的按压部位。 • * 注意:定位后掌跟接触患者胸壁,双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成人与儿童按压频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术
2024/10/8
1
第一节
心脏骤停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术
第三节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2024/10/8
2
第一节 概述
•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泵血 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循环终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引起全身严重的缺血缺氧。
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复苏后综合征 定义为严重的 全身系统性缺 血后多器官功 能障碍或衰竭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脏骤停 典型表现
• 意识突然丧失 • 呼吸停止 • 大动脉搏动消失
复苏监测
•冠状动脉灌注压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呼气末CO2分压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肺
VT,及药物治疗等
复
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自主
苏
呼吸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二、病理生理机制
骤停前期
骤停期
复苏期
复苏后期
机体潜在的 疾病及促发 心脏骤停的 因素影响心 肌细胞代谢
心脏骤停引起 血液循环中断 数秒钟内即导 致组织缺氧和 有氧代谢中断
全身缺血延续 胸外按压心排 出量仅为正常 时的30%左右 并随着复苏胸 外按压时间的 延长而下降
主要教学内容
1
概论
2
病理生理机制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一、概 论
心脏骤停(S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
心
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电图类型为心室颤动 无脉电活动
骤
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
停
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
者可获存活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概论
心 心脏性猝死(SCD)指未能预料的 脏 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
性 脏原因死亡
猝
心脏骤停不治是心脏性猝死最
死 常见的直接死因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 :黄子通 沈 洪
概述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生命最基
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
The ABC’s of CPR
• A: Airway • B: Breathing • C: Circulation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概 论
• 本指南的新进展
➢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 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 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 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不得要领
胸外心脏按压
✓ 按压部位 ✓ 按压深度 ✓ 按压频率 ✓ 按压姿势 ✓ 按压与通气比
判断抢救环境
• 判定事发地点是否易于就地抢救
启动EMS系统与取得AED
If a lone rescuer finds an unresponsive adult (ie, no movement or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the rescuer should activate the EMS system (phone 911), get an AED (if available), and return to the victim to provide CPR and defibrillation if needed. When 2 or more rescuers are present, one rescuer should begin the steps of CPR while a second rescuer activates the EMS system and gets the AED. If the emergency occurs in a facility with an established medical response system, notify that system instead of the EMS system.
心脏骤停与心脑肺复苏学习教案
积极治疗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避免使用过量药物,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加强 安全教育等。
重要性
心脏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及时的抢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预防措施的落实,可以降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 存率和生活质量。
03
心脑肺复苏(CPR)基本原理
CPR定义及作用
心脏骤停预防和早期 干预的重视
未来将更加重视心脏骤停的预防 和早期干预,通过加强健康教育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急救 意识等措施,降低心脏骤停的发 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
多学科协作在心脏骤 停救治中的应用
未来心脏骤停救治将更加注重多 学科协作,包括急诊科、心血管 内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 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将共同参与救 治过程,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 专业的治疗服务。
学员的收获和建议
学员表示通过本次学习,对心脏骤停和CPR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建议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中继续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 更新和完善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 复苏技术将不断更新和完善,包 括更加智能化的除颤设备、更加 优化的按压和通气方式等,以提 高复苏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检查患者反应
轻拍患者肩膀,大声询问“你 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
意识。
呼救
如果患者无反应,立即拨打急 救电话(如120)并启动应急
反应系统。
判断呼吸和脉搏
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检查呼吸 是否正常;触摸颈动脉,检查
是否有脉搏。
实施高质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将患者平放在硬质平面上,施救者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交叉互扣,定位在胸骨下半段,用 上身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
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一、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识别、心肺复苏技术和脑复苏护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应急能力和护理水平。
教学目标:1. 掌握心脏骤停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学会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3. 了解脑复苏的重要性,掌握脑复苏的基本护理措施。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急救过程中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骤停的识别1. 心脏骤停的定义2. 心脏骤停的原因3.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4. 心脏骤停的诊断与评估第二节:心肺复苏(CPR)技术1. CPR的意义和原则2. 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和技巧3. 开放气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和技巧5. 婴儿和儿童CPR的特殊要点第三节:脑复苏的重要性1. 脑复苏的概念2. 脑复苏的意义3. 脑复苏的目标和原则4. 脑复苏的护理措施第四节: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1. 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评估与处理2. 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措施3. 心脏骤停患者的转运护理4. 心脏骤停患者的心理护理第五节:急救护理情景模拟1. 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3. 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相关知识。
2.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CPR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急救护理技能。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急救护理经验,探讨如何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环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操作演示环节:观察学生在模拟演练中的操作准确性,评估其技能水平。
3. 课后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能力。
六、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学内容:第五节:急救护理情景模拟(续)1. 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3. 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相关知识。
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一、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1.1 教学目标:了解心脏骤停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学会判断心脏骤停并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
1.2 教学内容:心脏骤停的定义和病因。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急救护理中的药物使用和设备操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心脏骤停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演示:展示心肺脑复苏的步骤和技巧。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操作练习。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心肺脑复苏技巧和准确性。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心脏骤停和急救护理知识的掌握。
二、心脏骤停的定义和病因2.1 教学目标:了解心脏骤停的定义。
掌握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
2.2 教学内容:心脏骤停的定义和解释。
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包括心脏病、电解质失衡、药物过量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心脏骤停的定义和解释。
展示:通过图表和案例展示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心脏骤停定义和病因的掌握。
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1 教学目标:了解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掌握心脏骤停的诊断方法。
3.2 教学内容: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等。
心脏骤停的诊断方法,包括观察患者症状、触摸脉搏、检查呼吸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演示:展示心脏骤停的诊断过程和技巧。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心脏骤停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的掌握。
四、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4.1 教学目标: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
学会心肺脑复苏的技巧。
4.2 教学内容: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开始胸外按压等。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术PPT课件精选全文
治疗
治疗原则:立即恢复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防治并发症和原发病。要争分夺秒进行复苏,不要等待,谁见谁上。
治疗:心肺复苏术
Basic Life Support(BLS)基本生命支持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长程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关注的重点。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请参见“新生儿复苏”部分)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金匮要略》 (公元2世纪): 对自缢者的抢救方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张仲景所采用的这种“以手按胸上,数动之”的急救法,就是今天所说的胸外心脏按摩术的最早记载。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80年代认识到所谓心三联针是错误的。并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后者更为重要,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即心肺脑复苏。
美国心脏病协会后将CPR的标准改为指南,不断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起并组织在Dallas举行数次国际会议,将指南修订成心脏病紧急救治和CPR国际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0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对规范和统一CPR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新的修订指南出炉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救治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三、延续生命支持PLS 的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防治,即除了积极进行脑复苏,应严密监测心、肺、肝、肾、凝血及消化器官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一)脑完全性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心脏骤停时因缺血、缺氧,最易受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
复苏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能否恢复有密切关系。
临床数据表明,心脏骤停病人恢复自主循环后1/3未能得到脑复苏而死亡,1/3长期存活者可遗留运动、认知障碍,其中仅1%~2%能生活自理。
近年来对于心脏骤停后神经系统受损的严重性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引起临床专家的关注。
一项临床统计资料值得重视,经“复苏存活”而住院、但最终死亡的病人,由于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者占59%。
心脏骤停缺氧首当其冲是对脑的损害。
脑组织缺氧量高,能量储存少,无氧代谢能力有限。
因此,脑组织对缺氧很敏感,在正常体温下,心脏停搏3~4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
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母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复苏的研究成败。
现已证实,神经细胞的损害发生在心跳恢复后,即缺血后再灌注损害。
近年来对这种脑缺血后再灌注损害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示了诸多的学说,包括能量衰竭、离子内环境尤其是钙离子紊乱、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氧自由基学说、兴奋毒性学说、基因突变等。
这些研究对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①脑血管自动调节机能丧失,脑血流量减少;②微血管管腔狭窄,微循环灌注受限;③脑细胞代谢紊乱、脑水肿;④二氧化碳蓄积,渗透压升高,加重脑水肿。
有的学者将复苏后的脑损伤称之为“复苏后综合征”,大致可以分为三期:①充血期,这是最初很短暂的时期,灌注可以超过正常时期,但是分布不均匀。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增加了的血流是否确切灌注了微循环。
②低灌流期(无再灌流期),经过充血15~30分钟后,开始发生细胞水肿,同时出现血凝块,红细胞凝集,血流成泥流状,血小板聚集。
此外,还可能存在颅压增高、脑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周围红细胞肿胀等。
最终发生脑血管痉挛,此时脑血流显著淤滞。
这一低灌流现象在脑组织各部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一般可持续18~24小时。
③后期,低灌流期以后,经过救治,脑组织可能部分恢复功能,并逐渐完全恢复(这与抢救是否及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或持续性低灌流,导致长时间或永久性昏迷,甚至脑死亡。
(二)脑复苏1.治疗措施(1)维持血压:循环停止后,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而依赖于脑灌注压,故应维持血压于正常或稍高与正常水平,已恢复脑循环和改善周身组织灌注,同时应防止血压过高而加重脑水肿,防止血压过低而加重脑及其他脏器组织缺血、缺氧。
(2)呼吸管理:大脑缺氧是脑水肿的重要根源,又是阻碍呼吸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心脏骤停开始应及早加压给氧,以纠正低氧血症。
应用呼吸机过度通气,使PaCO2降低,从而使脑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脑血容量缩减,有利于防止颅内压升高及“反跳”现象。
一般采用中等程度控制过度换气。
纠正低氧血症和过度换气对缺氧性损伤的恢复,保证脑组织充分供氧是非常必须的。
(3)降温:脑组织的代谢率决定脑局部血流的需求量。
体温每升高1℃,脑代谢率约增加8%。
复苏后,体温升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影响到脑的康复。
相对而言,低温时降低大脑代谢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曾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中,而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病人可以产生明显副作用,包括可增加血液粘滞度、降低心排血量和增加感染的易感性。
最近研究表明,轻度低温(34℃)对于减轻脑缺血损伤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损害作用也较小.正常脑组织中,脑部温度每降低1℃,大脑代谢率可降低7%。
1)降温开始时间:产生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的关键性时刻,是循环停止后的最初5分钟。
因此降温时间越早越好,争取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用冰帽降温。
2)降温深度:不论病人体温正常或升高,均应将体温(肛表或鼻腔温度)降低至亚冬眠(35℃)或冬眠(32℃)水平。
脑组织温度降至28℃,脑电活动明显呈保护抑制状态,但体温降至28℃易诱发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所以宜采用头部重点降温法。
降温可保护缺氧的脑组织,停止颅内充血(或出血)。
脑部的温度每降低1℃,颅内压下降5.5%。
脑水肿病人要求在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7℃以下,在数小时内达到预期降温目的。
3)降温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根据病情决定,一般需要2~3天,严重者可能要一周以上。
为了防止复温后脑水肿反复和脑耗氧量增加而加重脑损害,故降温持续至中枢神经系统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即以听觉恢复为指标。
然后逐步停止降温,让体温自动缓慢上升,决不能复温过快,一般每24小时体温提升1~2℃为宜。
4)降温方法:①物理降温:除在颈部两侧、前额、腋下(两侧)、腹股沟(两侧)应用冰袋降温外,还必须在头部放置冰帽。
②药物降温:是应用冬眠药物进行冬眠疗法。
物理降温必须和药物降温同时进行,方能达到降温的目的和要求。
5)护理要点:及早降温,平稳降温,深度降温,持续降温,缓慢升温。
①及早降温:产生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的关键性时刻是循环停止后的最初5分钟,因此降温越早越好,在不影响CPR的情况下,应尽早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争取在抢救开始后的5分钟内用冰帽头部降温。
以最快的速度,力争在半小时内使体温降至37℃以下,于数小时内逐渐降至要求的体温。
②够深度,头部温度要求28℃,肛温要求34~32℃。
③足够的低温时间:降温应持续到病情稳定、神经功能恢复、出现视觉反应为止。
④降温过程要平稳,及时处理副作用,为防止寒战和控制抽搐,可用小量肌松剂或镇静剂。
⑤逐渐降温:先自下而上撤冰袋,保持每24小时体温上升1~2℃为宜。
(4)脑复苏药物的应用1)冬眠药物:主要目的在于消除低温引起的寒战,解除低温时的血管痉挛,改善循环血流灌注和辅助物理降温。
可选用冬眠Ⅰ号(哌替啶100㎎、异丙嗪50㎎、氯丙嗪50㎎)或Ⅳ号(哌替啶100㎎、异丙嗪50㎎、乙酰丙嗪20㎎)分次肌注或静滴。
2)脱水剂:为了防止脑水肿,在降温和维持血压平稳的基础上,宜及早应用脱水剂,通常选用速尿或20%甘露醇。
20%甘露醇250ml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30分钟滴完;速尿20㎎静脉注射,视病情重复使用。
也可选用20%甘露醇和50%葡萄糖交替使用。
3)激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除能保持毛细血管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外,还有改善循环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防止细胞自溶和死亡的作用。
最好选用作用强而潴钠潴水作用较小的皮质激素制剂,地塞米松常为首选药物。
4)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的应用:ATP可供应脑细胞能量,恢复钠泵功能,有利于减轻脑水肿。
葡萄糖为脑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
此外辅酶A、细胞色素C、多种维生素等与脑代谢有关的药物均可选用。
5)巴比妥酸盐的应用:巴比妥是镇静、安眠、止痉的药物,对不全性脑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6)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由于脑缺血再灌注损害主要是由于细胞内钙离子增高触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所致,所以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望减轻脑损害。
这在大量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然而在心脏骤停复苏病人只能够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多氟嗪后并无显著效果。
镁离子亦可降低钙内流,离体实验发现其具有强大的脑保护作用,但在整体实验,尤其在人类中的效果有待评价。
7)氧自由基清除剂与铁离子螯合剂:由于氧自由基及其触发的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与铁离子螯合剂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扩散,中和氧自由基,阻抑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进行,从而减轻缺血后脑损害。
氧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酶类的超氧化物、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以及非酶类的α-维生素E、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辅酶Q10、甘露醇等;铁离子螯合物,包括去铁胺、EMHP等。
这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其对脑缺血有保护或治疗作用,但在临床应用效果尚不肯定。
8)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近年研究显示,缺血性脑损伤与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升高,使细胞膜上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兴奋增强有关。
应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减轻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损害提供了重要途径。
这类药物包括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如CPP、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如MK-801以及AMPA受体拮抗剂如NBQX等。
但是,这类药物应用到临床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9)高压氧的应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能快速、大幅度的提高组织氧含量和储备,增加血氧弥散量及有效弥散距离。
显然HBO对纠正细胞缺氧,尤其是脑水肿条件下的细胞缺氧,其效果确实。
近年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HBO能提高缺氧细胞线粒体和细胞器中酶合成功能,增加细胞功能与活力,因而具有脑缺氧时生物能、生命合成和解毒的合适调节作用。
正因其迅速纠正组织缺氧,打破能量危机所致的瀑布氧反应,从而抓住了脑复苏的关键。
同时在无灌流阶段,脑内部分区域会出现“低氧少血”状态,尤以在脑水肿情况下更为严重;而HBO的“压力效应”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开放与重建。
若配合药物的应用,对防止无灌注及低灌注有利,可减轻脑的继发性损害。
在复苏后期,由于HBO具有增强组织活力及生命合成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和重建,对神经细胞的恢复及脑循环的重建有治疗作用。
1)应用时间:心跳停止时间越短即开展HBO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应用要求:CPCR病人心脏复跳后,只要心率>60次/分以上,血压用升压药能维持,即使呼吸未恢复,也应及时进行HBO治疗。
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即在脑水肿及感染高峰出现前进行,可减轻神经损伤,且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恢复。
3)综合治疗:HBO在复苏中能起到其他任何治疗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治疗,应该强调以HBO为重点的综合治疗。
2.转归脑缺血后的恢复进程,基本按照解剖水平自下而上恢复,首先复苏的是延髓,恢复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恢复所需的时间可反映出脑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
自主呼吸多在心搏恢复后1小时内出现,继之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提示中脑开始有功能,接着是咳嗽、吞咽、角膜和痛觉反射恢复,随之出现四肢屈伸活动和听觉。
听觉的出现时脑皮质功能恢复的信号,呼唤反应的出现意味着病人行将清醒。
最后是共济功能和视觉的恢复。
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缺氧,经复苏处理后可能有四种转归:(1)完全恢复(2)恢复意识,遗有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或肢体功能障碍等。
(3)去大脑皮质综合征,即病人无意识活动,但保留着呼吸功能和脑干功能。
眼睑开闭自由,眼球无目的地转动或偏向一侧,有吞咽、咳嗽、角膜和瞳孔对光反射,时有咀嚼,吮吸动作,肢体对疼痛能回避。
肌张力增高,饮食靠鼻饲,大小便失禁。
多数病人将停留在“植物性状态”。
(4)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