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再认识
外部空间再认识——读芦原义信论著之后
[ e rs rhtc rl p c K y wod ]ac i t a- a e;o t p c ; o iv - a e eu s u— a e p s ies c ; s t p
n g t e sa e e a i .p c v
特 性 仍 没有 变 。事 实 上 可 以认 为 , 自立 一 段孤 墙 于
( i t ein & rs ac si t IBe g u 2 3 Fr sg sd ee rhi tu eM . n b 3 01 n t 7,C ia hn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起 的概念 。人 为框 定 内部 空 间的六 面 钢筋 混 凝土
[ sr c]I e uligd s ,h n r p c f uligi Ab t t nt i n e i te n e- a eo i n a h b d n g i s b d s
板, 自胶 合 聚 结起 来 那 日起 , 即宣 告 着 争夺“空 间 ” 活动 的结束 , 同时 也 意 味 着 建 筑 的 社 会 、 济 诸 职 经 能得 以实 现 。“ 部 空 间 ”即 “ 有 屋 顶 的 建筑 空 外 没
间 ” 虽 然缺 少 了一 两 个 空 间 要 素 , 其 人 为控 制 的 , 但
个 系统 纳 入其 生存 环 境 之 中 , 得 以存 在 的 。如 才
果说 , 自然 现 象 在 对 自然 法 则 的 从 属 性 上 带 有 ‘ 必 然性 ’ 意 义 , 么人 为想 象 在 对 环 境 的 易 适 性 上 的 那 则颇 有 些 ‘ 偶然 性 ”’ 建筑 空 间对 人 的感觉 来 说 , 。就
原 先 一 提 起“ 部 空 间 ” 没 有选 择 地 想 到 建 外 就
新课标空间观念
新课标空间观念一、空间观念的培养呼唤单元整体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
实践证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时为单位的碎片化教学割裂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教师必须遵循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以联系的眼光将零碎、分散的与空间观念有关的数学知识予以高效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空间观念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发展空间观念的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是将相关联的、同一体系的知识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以单元知识为整体,构建贯穿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下面笔者就从实践的角度具体谈一谈空间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
(一)基于教材空间,在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中整合知识结构“确定位置”属于“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板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图形位置的表达,理解坐标的意义;通过图形运动的观察和表达,体会坐标表达的重要性,为未来学习数形结合奠定基础。
笔者以“确定位置”为单元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了下表: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确定位置”单元的教学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要基于真实情境,这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具体运算或是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运算的阶段,因此需要具体的情境来帮助进行想象、思考,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空间观念;二是要引导学生在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本质。
“确定位置”的本质就是位置与描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核心要素是:观测点(起点)、方向和距离。
在教学“确定位置”单元时,必须以这两点为核心,明确每节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从而打通课时间的壁垒,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城市“居住空间”再认识——感想委内瑞拉的“贫民窟”
便, 从城市到农村 , 工业 城市到农业省 , 从 从商业 中心到石油开 发区 , 处感受到委 内瑞拉 的富足 , 处 同时也 目睹了一幕幕 贫 民
生 活现 状 。
麻布和纸板绑在一起搭起来 的棚舍组成 的 ,几乎没有家具 , 往
往全家挤在一张破床或一条 旧毯子 上睡觉 , 个人隐私 当然无从 谈起 。下水道 、 排污系统等卫生设施实际上不存在 , 一旦下雨 , 贫 民窟便 成了污秽 的泥潭 , 臭水 和污物散发 出难 闻的气味 ( 见
Re o n to fCi  ̄n p c c g i n o t Li g S a e i y
— —
Ex e i n i gCiyS u n z e a p re c n t l msi Ve e u l n
X iu n u Sg a g
(n u R sac dD s nIsttf rht trl ei , e i 20 0 , hn) A h i eerh n ei tue o A cicua D s H f 3 0 1C ia a g n i r e g n e
西湖公园和五泉山公园等环绕在步行街的游憩规划时站在区域的高度将步行街与兰州市整个的游憩资源通盘考虑步行街定位于兰州市文化性游憩廊道体现文化性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特点与周边的游憩地形成互补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在张掖路步行街创造有特色的人文活动引入重要的城市事件着眼于特色游憩活动的策划可以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广场文化演艺以城隍庙为中心举办各类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民间才艺展示美食节等举办大型的全市性的节庆活动例如丝绸之路文化节兰州市旅游节花车大巡游等充分利用步行街的场地空间特色举办各类软活动使硬质空间与软活动相协调游憩活动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人们的游憩需求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而不断变化张掖路步行街的游憩规划充分满足这一动态过程发挥出辐射效应和社会效应达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结束语张掖路景观规划以营造复合多元的和谐步行街为目标依托兰州的地域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业环境同时也成为社会的公共活动中心步行街的建设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游憩资源参考文献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生存空间理论再认识
系别: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政治姓名:何长天学号:20104108完成日期:2012年11月生存空间理论的再认识——中国能源安全空间中的“马六甲困局”及其对策国政1001 何长天20104108【摘要】无论在当今国际政治还是国际经济领域中,地缘的概念都已深入人心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价值。
但早期的地缘政治学家契伦、拉采尔和豪斯霍夫却因其理论被希特勒所利用而在一段时间内饱受诟病并使地缘政治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讳莫如深。
但理论的价值在于后人对其扬弃以使其能够在实际应用上焕发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从早期地缘政治学家的理论角度对中国能源安全空间中的“马六甲困局”进行分析,阐述其对于目前中国发展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地缘政治生存空间能源安全空间马六甲困局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支撑,能源的稳定供给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越发明显。
早期以拉采尔、契伦和豪斯霍夫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学家所推崇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学说认为,国家有机体的生存和运行依赖于所在的环境,生存空间是国家最基本的需要,国家有机体的生长和发展依赖于生存空间的获取,足够的生存空间才能给予国家足够的发展动力。
虽然生存空间中关于领土扩张的内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符合国际法且受到舆论指责,但不妨将构建能源安全空间也视为生存空间的重要部分。
早期地缘政治学者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和资源呈现不对称的状态时,一国就有动机向人口密度更小的他国领地寻求生存空间。
虽然这种包含社会达尔文主义侵略思想的理论饱受非议,但中国现在的人口和资源压力使我们不得不以构建资源能源安全框架的方式获取生存空间。
为确保发展中必须的能源安全,中国应当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保证进口能源生产、运输安全的新型生存空间,即能源安全空间。
当今中国的能源进口国和运输通道遍及亚非拉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证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能源动力,必须通过自己的政治外交确保这些海外能源运输的安全和稳定,形成海外能源进口运输的能源安全空间。
对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用的再认识-2019年教育文档
对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用的再认识一般来讲,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是为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等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系统。
认识总是随着事物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深化。
从2012 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正式提出“网络学习空间”后,这个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不断地丰富、深化,其内涵、外延也逐渐清晰起来。
在中小学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常把“网络学习空间”与“人人通”并提,使概念更为准确,其实践性、应用性特征更为明显。
本文意在将实践中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作用的认识提出来,就教于大方之家。
实现信息技术“内化”的催化剂2000 年10 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自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代了沿用了近20 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
从2010 年开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战略。
纵观中小学信息化30 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理清这样一条脉络:(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2)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3)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工具;(4)把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教学、学习平台;(5)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
?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进程概括为四个层次: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当前发展阶段属于“应用”“融合”层次,“应用”的因素更多。
在抓“应用”上,我们还有另外一组常用词语:整合、融合、深度融合,在实践中表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笔者认为,在“融合”与“创新”之间,必然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
内化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改变着每一位应用者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内化正在悄悄地发生。
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手法再认识
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手法再认识【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受透视的局限,独辟蹊径,“经营位置”。
本文分析山水画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及画论,探讨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的手法。
【关键词】空间;处理手法;中国山水画;再认识中国山水画有它独特的表现体系,画家们不仅在山水画中仰视俯察,左顾右盼,并且还要不辞劳苦“驱山走海”,在饱览“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许多奇景之后,才开始经营他们的宏伟画面。
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能把相隔千里的山川景色巧妙的组织在一起。
用眼睛遨游来形容我国的山水画真是受之无愧。
一位来自西欧的艺术家在故宫看到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不禁惊叫起来“太美了!太美了”事后还激动的说“太幸福了,这幅画让我一下子跑遍了古代中国的山村水乡。
”其实,在我国古代中像《千里江山图》那样的表现手法比比皆是,如荆浩的《庐图》董源的《夏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在方寸之间百里之回,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曾被称为“散点透视”,阐述这种透视法的理论又叫“散点透视论”,这固然解释中国山水画表现上的一些特点,但是还慨括不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上有一些特点,笔者尝试从“三种转化形式”入手,即:“微观”与“宏观”的转化;“推远”与“拉近”;“时间”与“空间”的转化入手来进一步探讨中国山水画处理的方法,这三种转化形式互相联系,为议论方便起见,按次分述如下:一、“微观”与“宏观”的转化我国的山水画家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无限广阔的三维空间。
[1]沈括认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
可见,古人把高千丈,广百里的山水设想为案头的一个盆景,借以观全局,即把“宏观”转化为“微观”,这仅仅是一个手段,其目的却把对象化为“微观”后再表现其“宏观”。
从传世的山水画作品看,大多是天宇辽阔,描绘千山万壑的大境界。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一开头就是“昆阗之形”“千仞之高”“百里之迥”,王维在《山水论》中说“……或在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耳目前”。
四面皆空四面开敞式的岛屿形展位适合那些展品数量众多或成系列性
练习一:重庆婚博会展位图片分类 6种形式每种3-5张图片。
展示空间环境艺术表现形式:
一 象征与比拟:在展示设计中,通过展示道具和展品组合, 将展示主题思想表现出来,给观众只管深刻的印象。设计 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造型艺术性强。
一 空间再认识
1.空间,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 2.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不再是土,而是当中产生的空间,反之,其器破碎,
空间消失,其碎片又返原为土的本质。
3.空间是视觉受到阻碍形成的范围。
一 空间再认识
1.实——虚
不要把空间等同于实体 的立面造型。
一 空间再认识
3
“人” “物” “场” “时”
2、一实三空 三面开敞的展示空源自间:有三个通道和两个交通汇点.
这样的展位常常在一列的展示单位的最前 列.尽管它是开敞的空间形式,但仍有 一部分靠一个墙体.这样形式的展位通 常与岛屿形的展位便宜,但价格仍高于 其它标准展位15%.
3、两实两空 A 一个封闭角
B 两个开放空间
这是塑造型最高的空间。
展示空间环境艺术表现形式: 二 模拟还原:在展示设计中模拟建造出某一展品实际存在
它的两个开放的面和封闭的两面墙对于那些需 要旋转封闭的办公空间,洽谈休息区,产品 演示屏和产品陈列墙的参展者非常重要。
它的单位价格比前面所提到的两种展示单元形 式便宜,但仍比标准单元贵10%左右。
4、三实一空 三面围和的展示空间:
5、四实皆空
这是一种闭合形式的空间,较传统的 形式,比较私密的展示空间。
“资金”
(1)四维空间特征:时间与空间的高度集合,是指人在特定的时 间中全面认知和感受展览空间,受特定时间的制约,人们在展览 场内,可闻、可观、可触摸,全方位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参与。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机制再认识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机制再认识 李 皓 杨海燕[摘要]区域空间结构演进是分工演进在空间维度上的展开,由分工演进认识报酬递增进而阐释空间集中是理解区域空间演进机制的基本线索。
在分工演进条件下,分工网络扩大并表现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多样化的生产交换格局使得微观主体间的经济关联日益紧密和复杂,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不断增强,分工网络效应在分工与市场相互作用下以正反馈形式非线性放大,经济体报酬递增性质凸显。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是一种降低分工网络运行成本,从而更加充分利用和强化分工网络效应、提升报酬递增程度的空间组织形式。
当分工网络扩大对企业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由于网络扩大和空间集中而增加的企业总成本(包括增加的交易成本和因非流动要素价格上升而增加的生产成本)时,空间向心力大于离心力,空间集中成为必然。
反之,区域低水平均衡状态是长期稳定均衡。
促使分工演进的条件就是区域经济摆脱空间低水平均衡走向空间集中的条件。
[关键词]分工;分工网络效应;报酬递增;空间集中;结构演进;区域结构;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2—0116—05 作者简介:李皓,男,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杨海燕,女,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金融理论。
四川成都 610041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和演进机制是现实经济世界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离开对现实经济空间维度的考察,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区域增长、城市化等现象,也不可能对国际(或区际)间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作出合理解释。
本文试图在梳理和综合新兴古典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内在机制及区域空间结构突破低水平均衡进入空间集中的循环累积过程所需条件。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其核心特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人类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空间组织形式”。
浅谈室内设计中“空”的体现
浅谈室内设计中“空”的体现摘要:“空”是美学中艺术魅力之一,表现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园林同时还反映在中国的室内结构和装饰上。
建筑与室内的空间都要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美与丑的形态、安全与暴露的挣扎、隐私与开放的室内空间。
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负载着丰富的内涵、艺术感、时代感。
关键词:空意境空间表现一对“空”的再认识1、“空”的概念“空”的概念包含二个意思。
一是,“空”—词源于德语Raumkunst,德国莱辛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
“空”是造型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在一定空间中,空间艺术必然首先,因此,空间艺术在本质上是对造型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艺术中,造型性质亦不尽相同。
一般说产生于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和这些意识感知的空间、触觉空间、运动空间。
从精神心理的审美及各种审美的形式:优美的、悲伤的,那么,在营造生活空间的同时,心理空间营造各式各样的精神氛围,这样的空间也就是艺术的空间。
这一方式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种类。
所谓这些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心理感受被区分为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公共空间等类型。
因而,最狭义的空间种类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营造的空间典型代表。
在现实中利用不同性质的空间来驾驭,与此同时,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要营造各种各样的室内外建筑空间。
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需求之一,无论在虚拟社会还是在现实社会里,建筑艺术在虚虚实实的世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建筑空间的满足安全、温暖的心空间满足心理祈祷、净化的需求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工作、交流、娱乐。
二是,我认为“空”的另外的定义是留空的部分,空的用处不在于空的本身,是实体的用处发挥了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擅于运用“空”,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即虚实问题。
几乎在中国艺术都存在对“空”的解读,不仅书画、园林中的空,就连房屋室内的陈设都讲究“空”。
(如图[1])室内空间的多种类型,是基于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日益发展的科技水平和人们不断求新的开拓意识,必然还会孕育出更多样的室内空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室内空间类型。
对空间的多重理解
对空间的多重理解空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物理环境,更是我们思考、感知和互动的重要媒介。
对空间的多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发掘生活的无限可能。
首先,空间是我们生活的物理场所。
从居家的房间到城市的街道,再到广袤的宇宙,空间是我们存在的物理基础。
它提供了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满足了我们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对空间的利用和改造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合理的空间设计能提高生活的舒适度,而高效的利用空间则能提升生活的效率。
然而,空间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空间逐渐超越了物理的界限,成为我们表达思想、传递文化和沟通情感的媒介。
例如,在艺术领域,空间被用来塑造和表达美的理念。
在建筑中,空间不仅仅是砖瓦和水泥的堆砌,更是设计师思想的结晶,是他们与使用者沟通的桥梁。
在文学和电影中,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此外,空间还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通过空间,我们可以感知事物的存在、变化和关系。
我们通过空间来感知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从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我们通过空间来感知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交融,从而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也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最后,空间是我们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在科学领域,空间是探索未知的重要领域。
在数学中,空间是研究形状、大小和关系的抽象概念。
在哲学中,空间是我们思考存在意义的舞台。
通过对空间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激发无限的创造力,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空间的多重理解是一个深邃而广阔的领域。
它既是我们生活的物理基础,又是我们思考、感知和创造的重要媒介。
对空间的深入理解和探索,将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让我们珍视和善用每一个空间,让生活因空间的多样性而更加精彩。
剖析流空间的概念、特征、结构及反思
剖析流空间的概念、特征、结构及反思曼纽尔·卡斯特于 1992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新城市主义”会议上提交的论文《The Space ofFlows:A Theory of Space in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中最早提出流空间(Space of Flows)的概念,指出“流空间是通过流来共享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
”〔1〕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的发展,人们交换、处理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经济社会活动不完全受限于距离,时空观念也正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向流空间(Space ofFlows)转变。
在对空间转化的认识过程中,部分学者将流空间与密斯所提出的“通用空间”(UniversalSpace)和“自由流动空间” (Free-flowing Spaces)相混淆,对于流空间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缺乏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试图在梳理当代空间观念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流空间的概念、特征、结构,进而反思流空间对信息时代空间建构的价值所在。
一、认识空间的维度对于空间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共识性的经典解释。
《辞海》对空间的解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广义的宇宙空间;二是指太空和外层空间;三是指与时间共同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四是指一定的范围。
〔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空间是事物的包围者,但不是事物的组成部分。
〔3〕牛顿则认为空间是相对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是一种参考框架或坐标系统,空间不受时间和其中事物的影响。
〔4〕长期以来,关于空间的争论不断,不同哲学立场对空间的解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空间可视为容器,其空间特性是不可分性和方向性。
享利·勒费弗尔(Henri Lefebvre)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提出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过程,是空间中的主体和周围环境间的一部分。
现代住宅室内空间中精神空间的营造方式
向往 的空 间 , 或者请 求室 内设计 师帮 助 自己完成 心 中理想 的空 间 , 文把 这种用 设计手段 完成 的理想 空 本
室内设计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0809009004对住宅室内空间中精神空间的再认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等高技术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逐渐缩小由工作应酬等带来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更多的人开始迷恋和向往自己心中的家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动手营造自己心中向往的空间或者请求室内设计师帮助自己完成心中理想的空间本文把这种用设计手段完成的理想空间称为精神空问
() 2
式 中, 值在 0~ 之间变化 。 X 2
对 于小 目标 仅< 则 X= 式 ( ) 为 7 2, 2 变
C = cs ・ ot 即著名的 R s 定律。若 < , oe 1时 就很难观察到 目标 ; 目 3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视觉亮度 、 目标对 比度及 目标大小等参数有关。在人眼阈值范 围内人能感受到
间称为精神空问。 住宅提供给人们具有一定形状、 体积和环境质量的生活空间 , 这种生活空间包括结构空间、 实用空 间和视觉空间。以上的陈述显示 : 精神空间是视觉空问的一部分 , 是对视觉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 精神空 间更多的是强调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 视觉空间则是以四维空 间为基础 的空间学说, 它指的是在人类视 线中的空间。也就是说 , 当在构建空间模型时 , 注重的将不再是整个空间的排列 , 而是视觉源点与外界
第2 3卷第 9期
V0. 3 No 9 12 .
弗雷泽对正义实质的解读
弗雷泽对正义实质的解读南希·弗雷泽在《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等一系列着述中完成了反规范正义批判理论的构建。
她认为,全球化广泛而深刻的发展过程酝酿并催生出一种区别于传统正义理论的多维度正义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正义实质的界定,它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的”正义('what'of Justice)。
弗雷泽认为,当代的正义理论涵盖社会的多个领域,具体包括经济维度、文化维度和政治维度,所以,正义自然应该包括再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和代表权正义。
弗雷泽对正义实质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厘清并分析中国当前凸显的社会矛盾,进而促进我国公平正义社会的构建。
一、经济发展中的再分配正义经济维度是弗雷泽提出的正义实质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正义实质的基础性维度,指的是社会正义的基础是再分配正义。
弗雷泽认为,身份政治时代的社会正义诉求中最常见的就是再分配的诉求,即寻求更公正的资源和财富分配。
因此,不论何种正义,都应首要考虑经济中的再分配正义。
作为哲学术语,“‘再分配’来自于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并与康德哲学的《道德论》有关”[1]2。
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析学派的哲学家发展出一种复杂深奥的分配正义理论时,这一传统得到了丰富扩展。
作为福特主义时代的道德哲学和社会斗争的中心,再分配也是威斯特伐利亚时代正义理论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议题,并为那个时期劳工和穷人的诉求提供了评判原则和解决方案。
所以,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普遍把正义的核心理解为确保资源、机会和产品的公平分配。
再分配正义以平等主义原则为基础,强调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一方面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有助于社会经济公正,另一方面改变社会财产状况,进而重新划分所有权的归属,使诸多被压迫的弱势群体的地位得到矫正。
总之,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与之相对应,再分配正义在任何时代的正义理论中都需要首要考虑。
这种首要性体现在弗雷泽对20世纪末世界发生的波澜壮阔变迁的进一步分析:一方面,苏东剧变令世界一片哗然,社会主义运动随之迅速陷入低潮;另一方面,种族冲突、反霸权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运动等斗争此起彼伏,各种思潮应势而生,“为承认而斗争”开始占据全球化视野下正义讨论的中心地位。
对隐喻的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认知过程的再认识_王红孝
[ 收稿日期 ] 2004 - 05 - 25
— 64 —
具有认知效果 , 因为它总是被联系到相关的输入空间 , 以便推理能来回迁移 。由此可见 , 概念整合是来自一个 或多个认知域的心理空间被组合的心理认知过程 。而心 理空 间 指 的 是 在 概 念 整 合 中 的 一 个 场 景 或 心 理 构 建 (mental construct) 。概念整合取决于语言使用者从一个或 多个心理空间中获取信息 ,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 , 根 据信息的输入而转变心理空间的能力 。“整合会衍生一个 在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新显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首先来自各个输入空间的构素使得那些原本在孤立的输 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关系 , 在整合空间中成为可能”[6] 。 在此 , 新显结构是指整合后出现的合成心理空间 , 或新 概念 。在这里所谓的概念是外部世界的抽象的心理表征 或逻辑实体[5] 。概念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直觉或印象 , 也 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 。
WANG Hong - xiao , LI Ming - qu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 Chang’an University , Xian 710064 ,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reviews Fauconnier’s space mapping theory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As we make some improvements in the theories , subjective initiative ,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milar concept abstracting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omission of the abstracted concept are emphasized. Finally this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it is not neces2 sary to divide metaphor into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connotations.
平遥古城空间格局演化的再解析
结 论
首 先 ,通 过对 《 平 遥 古城 志 》纪事 资料 按时 间排 列 整理 ( 见表 2 - 1 ) ,联 系 古 城 街 区 的地 块 特 征 ,结
合其 由内向外空间格局演化的发展的分析 ,平遥古城 的形成过程以及城 邑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 ,分五个阶 段完成。第一阶段 ,西周作为北方军事 防卫城 始建 , 西汉设置平陶县。隋唐时期 ,居民激增 ,建寺立庙 ,
至 宋代 县城 配 套体 系基 本完 成 。第 二 阶段 ,以县衙 为 中心 的 “ 丁 ” 字形 核心 街 区的 形成 。第 三 阶段 ,明洪 武年 间 “ 十 ” 字形 主干 大街 的 形成 ; 城 南片 区 街区 的 整 顿 与主 干 大 街 的 治理 ; 城 区 向 西 、北方 向的 扩 建 。 第 四阶 段 ,东 、西大 街 ,南大 街 ,衙 道街 、城 隍庙街
砖 引玉的 作用 。
参考文献 :
[ 1 ] ( 清) 平遥县志[ M] 、 康熙四十五年 ( 1 7 6 0 年)
( 责任编辑 : 梁 田)
1 9 4
平 遥古 城空 间格 局演 化 的再解 析
“ 干”字形主干大街 的形成 ,城隍庙的建成 ; 平行于 东西 大街 后 街治理 ; 街 区细部 小巷 、小路 的形 成 ; 城 北观 、庙 形成 。第五 阶段 ,由 中心 向周边 街 区 的扩 展 与高 密度 化 。城 南西 侧街 区形 成 ; 城 北周 边街 区 的形 成 ,余 留部 分 空 闲用地 。 其 次 ,对 古城 各 空 间区块 的逐 一 梳理 ,进 一步 证 实 了在这五个发展阶段 中,具体街区里坊的空间格局 演 变的 原初 场景 的形 态 与特征 。 第三 ,对 平遥 古城 空 间构 成形 态 的研 究 ,是平 遥 古城发展与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探讨原真性的 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平遥古城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的梳理 、归纳,对古城原真性空间布局的探讨 ,回归 到理 性 的再 认识 、在 充 实客 观研 究对 象 的基础 上 ,对 城 中四合 院 内部 空 间形态 的 形成 与使 用 功能 的演 变过 程方面 的研究 ,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 。 同时 ,为地 域 性 城市 空 间文 脉与 特色 回 归的研 究 ,希 望能 起 到抛
时间参照框架理论前沿探析对时间—空间关联性的再认识
Review of the Temporal Frame of Reference Theory: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Space-time Relationship
作者: 杨文星[1]
作者机构: [1]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杨州225127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1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时间;空间;空间参照框架;时间参照框架
摘要:自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来自空间的映射:时间不能独立于空间存在,必须依赖空间进行理解和表征,但近年来时间参照框架理论的提出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对时空关系根深蒂固的认识.以埃文斯、高尔顿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集中探讨了时间指称的本质特征,剖析了空间域在建构时间参照框架中所起的作用,对时间是由空间塑造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辩驳.此外,来自语言表征的分析显示,许多语言中的时间参照体系并非一一对应于空间参照体系,该证据为埃文斯、高尔顿等学者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再认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再认识
杨晓艺
【期刊名称】《产城:上半月》
【年(卷),期】2022()9
【摘要】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科学规划国土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由于受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不良观点影响,近阶段国土空间规划面临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国内可持续发展水平。
本文以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再认识为核心进行研究,首先,分析生态文明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意义;其次探究国土空间规划的独特属性,分析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最后,应对挑战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3页(P0034-0036)
【作者】杨晓艺
【作者单位】易景环境科技(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
——9月29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工作视频会议"有感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9月29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工作视频会议”有感3.生态文明视野下
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探究4.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5.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的再认识2001/2/23■结构有其序,材料有其序,构造有其序,空间也有其司役空间与被司役空间之序。
———LOUIS。
I。
KAHNA 平凡的空间实验家里有一张很大的桌子,由一块淋浴房上拆下的玻璃门板搁在低柜上构成。
桌面上总是很乱,各种颜色的马克笔、书、图纸,一片狼籍,盆栽小草、相框等也埋没在杂物堆里。
所以,虽然书桌很大,我也只能挤在角落里干活。
终于有一天,我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于是找来一些容器----笔筒,纸篓,书架,垃圾筐。
各种杂物有了安身之处,桌面上只剩下容器、小草和相框。
光线透过桌面照亮了地板,玻璃的特性得以表现。
这只是简单的家务劳动,勤劳的人每天要重复好几次,并不值得一提,然而我从这里开始进一步认识空间的意义。
桌面限定了我的活动空间,其上容纳身体上半部的活动,其下容纳腿的活动,桌面和地面是活动的载体。
笔,纸、书都是存在的实体,必然要占据一部分空间,如果不加以约束,必然要将使用空间侵蚀殆尽。
约束之手段即容器,或者说“空腔”。
当使用空腔约束了着存在的实体,对空间造成影响的实体就只有这些容器。
容器的存在有两点意义:A.打断其所在空间的连续性B.将其所在的空间的一部分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容器的存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了,空间与被容纳的一部分物与活动的关系变为空间与空间里的容器的关系。
剩下的是空间与其他地位更重要的物与活动的关系----由此,主题更明确了,条理更清楚了,空间的序产生了。
以上或许要被看成废话,因为人类从远古以来就知道容器的用途了。
老子的那段名言是几乎每个建筑学生都烂熟于心的。
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容器的研究。
就像我不断的改变笔筒,纸篓,书架,垃圾筐的位置,不断调换不同形状的笔筒,书架,看这种变化对桌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的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乐此不疲。
B.制造容器----改造空间空间是事物存在的载体,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空间。
人对空间的改造要遵循其客观规律。
人改造空间的基本手段是制造容器,或者说构筑限定物,将需要的特定空间从混沌中分离出来,所谓分离,其实应当是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不同空间里的物质交流。
限定物的性质决定了被分离出来的那部分空间的性质。
比如竹篮和陶罐由于其材料的不同,使得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分离程度不同,于是空间的性质有所不同。
而人要制造怎样的容器以获得怎样的内部空间,取决于被容纳物的特性。
所以盛水要用陶罐而不用竹篮。
一般的认为,容器内部空间的性质取决于:A 限定物的形状;B 限定物的组织方式。
限定物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便于描述,将其抽象为水平面和垂直面。
水平面阻止垂直方向的物质交流,而垂直面阻止水平方向的物质交流。
由于重力的存在,使得水平面与垂直面有了质的差别。
以笔筒为例,其底面是笔筒可以独立容纳笔的前提,而筒壁使其分离于桌面上其他杂物。
若不离开桌面,仅筒壁即可达到目的,而一旦离开桌面,就必须有底面。
限定物的组织方式决定了限定物内外空间物质的交流方式。
在任何时间都完全不需要与外界交流的内部空间是没有其作为空间的意义的。
装在容器里的水要将其倒出来,就要有开口,为了不让它任意流淌,容器的壁须相当致密,因此竹篮不行。
交流的物质不一定是看得见的实物,也可以是空气、声、光、热等。
C 纳人的容器人制造了各种容器,也包括容纳自身的,称之为建筑。
建筑之所以少与其他容器相提并论,是因为它容纳的是主体:人。
建筑容纳人,不仅容纳人的体积,还要容纳人的运动;因为人是作为认识、感知的主体存在于容器内部,他对所处的空间就有生理与心理需要,容纳人的空间相对于其他空间来说,有其主体地位;因为人是有复杂的社会行为的,这些行为有着种种区别和联系,有主次之分,所以建筑空间也有其复杂性和有机性,也有主次之分┅┅以上种种使得建筑空间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事实上容纳人的不止是建筑,还包括一些家俱如:床、桌、椅。
因为它们也限定了一定的空间,容纳人的一些行为。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历史表明,床、桌、椅曾经都是六面的箱形,后逐渐演变,只留下起支承作用的水平面和箱的框架,再后来变成水平面和支撑水平面的四条腿。
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容器的水平面与垂直面的不同作用:家具的水平面用于承载而被保留,垂直面无用而退化。
显然,家俱的箱为人限定的空间在箱外,于是,只有其上表面是直接有用的。
而建筑为人限定的空间是在箱内,这个六面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有着不同的作用:上表面阻挡着自上而下因重力作用可能侵入箱内的物质,应当视为区别内外空间的最重要因素;下表面将人留在箱内,使人真正成为这个空间容纳的对象;垂直面阻挡的可水平向进行的物质交流,主要是光、空气和人的活动,还有声、热等。
人感觉到自己处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是需要一些信息的,这些信息来自限定物。
人需要感觉到一些东西被阻挡了,(这些东西可能是光线(包括景观)、声音以及人的运动),然后才能进行内与外的判断。
因为人的活动大多数是在水平面上进行,视线方向也更多时候是水平的,对内与外、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范围的认知也多是在水平面上进行。
所以垂直面限定与水平面限定在人的心理感知上也有重要区别:单个垂直面限定的一个特点是:它的阻挡、限定作用随着与之距离的增加而渐渐衰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只有当四个垂直面都存在或者被暗示时,内与外的界定才是明确的。
顶平面的限定作用在垂直方向上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弱,因为不影响人的运动,所以对人来说作用要小些。
但是在两种情况下这种限定作用会加强:1,有人可以清楚的感知到的自上而下的物质交流的存在:光线、雨水等。
2,人的视线落到顶面并确定其边界范围。
建筑结构发展的历史可以看作是支起顶面之技术发展的历史:从不得不用垂直面支撑上表面到只需细细的支柱而让垂直面纯粹作为影响空间的限定物而存在。
顶面是六个面中最符合建筑的原始功能需求的:让人躲避日晒雨淋,又不限制自由活动。
而由于重力的作用,顶面又是最难以独立存在的。
现代建筑认识到了水平面与垂直面的这种差别,技术上也有能力将他们分离开来。
巴塞罗那德国馆将箱的各个面尤其是垂直面拆散了重构,确定的箱内空间不存在了,内与外,一个箱与另一个箱之间的差别不是突变而是渐变,于是形成了著名的流动空间,流动的究竟是什么?空气?光?人?综上所述,最终决定空间的差别的是由于限定物而导致的物质存在的状态的差别:存在/不存在可以存在/不可以存在这样存在/那样存在而人对空间的感知最终来自于他对这些差别的感知。
D空间的序正如桌面需要容器来安置杂物,对于一个容纳人的空间来说,它需要容器来使之变得有序。
于是纳人的容器与容器里的容器构成了一种主从关系,LOUIS KAHN 将它称为SERVED ROOM & SERVISE ROOM(被服侍空间与服侍空间)。
在建筑中,两种容器、空间的地位关系是相对的。
以校园里的食堂为例:对于校园来说,食堂是服侍空间;对于食堂来说,厨房是服侍空间;对于厨房来说烟囱是服侍空间……这就是空间的序。
将不希望影响被服侍空间而又不可或缺的物与活动纳入服侍空间,是解放被服侍空间的有效方法。
剩下起作用的是容器里的容器。
如右图所示:A为被服侍空间,B为服侍空间。
上图中B构成了A的一条边界,它的一条边对A造成影响;下图中B插入A,打破了A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它的三条边对A造成影响,将A分解成大小不同的三个隐含的区域,与此同时,B与外界发生关系的边只有一条。
因为服侍与被服侍只是一个功能问题,也可将A看作服侍空间,B看作被服侍空间。
则:上图中A构成了B的一条边界;下图中A包围着B,构成B的三条边界。
可见服侍空间是需要斟酌的。
它一方面解决着功能问题:约束一些物与活动,使之便于利用,且不影响被服侍空间;另一方面又是被服侍空间的限定要素,影响着被服侍空间的状态。
关于这一点,LOUIS KAHN提到了构件形成的空间:“构件形成的空间与构件同样重要,这些空间就尺度而言,有作保温的空隙,有流通空气、透射光线、传送热量的空间,也有大道足以供人行走、居住的空间。
”换句话说,服侍空间可由一片墙、一根柱、一片楼板掏为空心而得,依尺度的不同有不同用处,而墙、柱、楼板所限定的空间仍保持其完整性。
这使复杂的功能问题变得明朗,条理清楚,也使建筑平面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它是将功能与形式统一起来的有效而简洁的手段,复杂的问题可能得到极为纯净的解答。
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问题必将日益简单,但功能问题只会日益复杂。
形式追随功能或许是一句过于偏激的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没有合适的方法解决功能问题,形式没有自由可言。
就像建筑里的管道,喜欢它也好,讨厌它也罢,它必定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必定要对我们所关注的空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认识空间的序,认识空间是如何被占据、分化,认识空间容纳什么、限定物阻隔什么,为了什么目的,然后才能合理利用空间,进行恰当的改造,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上是我本学期来对空间的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