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3PPT课件
考古学通论教学幻灯片
法国,对于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 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模式,即“星期三现象”。 每周星期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都不在学 校上课,他们都将踏出校门走向社会,而学生们这 里要走向的社会大多数都是博物馆。 法国的公立博物馆对教师和未成年的年轻人都 是免费开放的,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校馆交流模式。 博物馆设置教师暑期进修班、研讨班,为学生开设 博物馆入门教育班、实物教育班。
专题课程是一种深度利用博物馆资源的方式,也 是近年来在博物馆中发展较快的文化育人的实践方 式之一,一般称为“第二课堂”。 博物馆的课程一般都会力求内容生动有趣、形式 活泼自由,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和思考。 目前,博物馆开展的课程讲座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博物馆内进行讲座、报告会等,为学生开辟 “第二课堂”;二是利用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写教 案,开发专题课程走进学校为学生服务。
第三阶段,校本课程《湘风楚韵》20课时和“漆 之魅”漆绘课程 35 课时正式被列入学期课程计划 中,并得以顺利实施。 第四阶段,馆校双方以展览的形式展示课程成果, 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乡土史校本课程《湘风楚 韵》的效果进行教学评估,学校教师和博物馆工作 人员则进行课程反思。
在课程设计中,馆校双方根据教材和馆藏文物 共同完成。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包括马王堆汉 墓、商周青铜器、三大窑址的陶瓷。在课堂教学部 分,以冶金、制瓷、纺织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 历程恰好对应了博物馆的青铜器、瓷器、丝织品三 类藏品资源。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历史社团方面, 活动设计紧扣古代经济生活主题,以马王堆汉墓为 代表系统介绍汉代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重点开展 以汉代服饰、漆器等为代表的纺织业、制漆业专题 讲座,使学生对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课本未介绍的其他古代手工 业有所了解。
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中国考古通论第一章概论考古学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基础。
考古学有其完整和严密的方法论,其基本规则是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和考古资料整理中的器物形态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按其质料可分为……。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必须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证史:证明史书记载的正确性正史: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补史:补充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补充历史时期史书记载的不足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笔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由某一社会集团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其物质文化的体现。
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生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座位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等;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
大一上学期中国考古通论
大一下学期中国考古通论1,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并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的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基础之上以相关理论来指导发掘工作,同时对各层次的遗迹进行处理,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于尽可能准确地将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分开来,从而确定他们的相对年代,也就是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2,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遗址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下。
4,遗物:古代或死者留下来的东西,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犊,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
5,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统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
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成为一种文化。
同一文化共同体亦即同一考古学文化,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
由于这一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其在文化遗物和遗迹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
考古学导论(全套134页PPT课件)
人
类
今
出
天
现
2. 记录过程中受记录者眼界、水平、立场 的限制。
3. 流传过程中存在不可靠、不真实的可能, 文献不等于历史本身。
三、遗存的无限性和客观性
文献
遗存
有限性
无限性
主观性
客观性
1. 遗存的无限性:
与现存的有限的文献史料相比,地下 埋藏着的实物资料可谓无穷无尽。
严文明:《走向20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孙英明、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 月第2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 月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程 序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的划分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
铁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铜石并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2、按社会性质来划分:
3、文献史学来划分:
史前考古(包括旧石器、新石器)
夏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隋唐考古
宋元明考古
4、按照区域来划分: 5、按研究专题来划分:
面,以俞伟超为代表。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族学: (2)民俗学: (3)人类学: (4)生态学: (5)动物学: (6)植物学: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遗存
第一节 遗存的分类
可分为:人工遗存和非人工遗存两大类
人工遗存
遗存 非人工遗存
遗迹 遗物
一、遗物
1、定义:这种遗存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 它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是可以携带的实物,在移动或搬迁 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中国考古学通论
玉蟾岩遗址大龙潭一期10000+-
庙岩遗址
一.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
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
泾水上游关中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桥村类遗存客省庄文化三里桥类遗存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小河沿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4500~4000
早期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5000~4500
中期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秦王寨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红山后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金兰寺下层5500~5000
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地下勘探: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3.晋西南的陶寺文化。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
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
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
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 书· 考古学》。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 易漫白:《考古学概论》。 李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 [英]巴恩著;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 来》。
大云山二号墓木棺
西周齐王石椁
唐代石椁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 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物整理,首先是要对出土物分 类。 • 分类的步骤程序:一,出土物经过登记编号之后 ,要依器物的质料或者用途,分成若干个大的类 别;二,大的类别分好后,还要根据某一因素或 几个因素,分成若干小的类别;最后分成器物类 型。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 文化时代和分期;
• 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 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 • 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化; • 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 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考古学文化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 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 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 •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 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 生变化。 • 其三,史前时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 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是形成 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钻 探 、 试 掘
探沟与探方
如何发掘地下文物?
• 探方发掘法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 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 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5_5 秦汉考古(祭)
►由于马家庄宗庙没有火烧的痕迹,亦没有留下 任何朽坏的木柱,韩伟先生认为它的毁坏是有计 划拆迁的结果,可能是斯宗庙代替了旧宗庙。
►遗址中出土玉璧81件,玉璜21件,玉玦21件, 石圭34件。其中约150件均出自前朝及东西夹室 的踩踏面。这些玉石器,以及6座打破建筑室内 地面或散水的祭祀坑可能与宗庙建筑的有序拆毁 移建有关。
铺石的北侧正中树立着 一块青灰色砂岩制成的 长方体立石。立石通高 1.89 米,地面以上现存 部分高 0.41 米,地面 以下部分高 1.48 米。
在立石东北 7 米左右还 发现了一个重 43.1 千 克的黑灰色砂岩石块, 表面有明显加工出
的两道凹槽,从石质看 与立石不同。
►《周礼·大宗伯》说“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 神、人鬼、地示之禮”
示=社主
►社主即社的神主。 《淮南子·齐俗训》又有“有虞氏之祀,其社用 土,……夏后氏其社用松,……殷人之礼,其社 用石,……周人之礼,其社用栗”。
亳社本来是指殷人之社,武王克商之后,周人在 诸侯国内建立殷人的亡国之社,以示警戒,这些 社便称为亳社,它的特点是有屋蔽于其上,使其 不能通于天。
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
庭院
►三号基址的庭院为长方形,保存的相对较好,东西宽 27.328米,南北长22.3-23.1米。发现有台阶、散水、踩踏面、 红烧土面等迹象。
在庭院的中部偏西有一 处长方形的铺石遗迹, 南北长 4.8-4.87 米、东 西宽 4.0 米。这处遗迹 由较大的砾石块铺砌而 成,边缘的砾石侧立, 形成明显的边界。
►根据祭祀方式:1. 燔燎(禋祀--昊天上帝,實柴--日月星 辰,槱燎--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2.血祭(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3.瘗埋、沉水(以貍沈祭山林川澤); 4. 肢解牺牲(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5.献食:(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
考古学 全套课件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4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密切结合其在历史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定位,在强调 其为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的同 时,更强调人文素质培养,更重视学生实际从事文博和旅游行业的应 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考古学与民俗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 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考古文博基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核心应用 能力。
10
前言
九、考试
本课程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50%,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日常考勤、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读书报告)等,占30%;第二部分为 实验报告或调研报告,占20%。
期末考核采取闭卷形式,占50%。
2014-9-11
前言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制作
3
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我们普通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不同于考古学专业开设的考古学通论课程。 本课程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依托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考古学通论III》包括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 五代宋元考古、明清考古共五讲。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6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学习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主要包括浏览“网络学堂”相关学 习资料并利用该平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阅读参考资料、在国家级 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做课外实验、课外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 馆、听考古专题讲座、参加考古调查发掘实践等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
磨制石器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用 的石材。中国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 有:闪长岩、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燧石、 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2.打割
选择好石材后,根据需 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 毛坯。
锯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 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 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材 。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手制 捏塑法:即用直接用 手制作陶坯的方法。
泥条盘筑法:即先将 坯泥搓成长条状,然 后螺旋形向上盘筑。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模制 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
陶鬲足模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轮制
即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 上,用手提拉成各种需要 的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 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 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 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 割的偏心纹。
(一) 陶器的制法
4. 烧制成器
灰陶——在烧造过程中或烧成末期,如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 的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含的铁元素 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3.修琢
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的工序。 用石锤或有硬尖的石、骨、角质 工具,琢去毛坯表面棱角使其平 整,修整成所需的规整器形毛坯。 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 如裴李岗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 是修琢而成的。
9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4.磨光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磨 制技术广泛用于制作各 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 石(即磨石)上加砂加 水,以增大磨擦力,并 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 状和刃口。
二、陶器的发明
最早的陶器
(一) 陶器的制法
1.陶土加工
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我国 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粘土 以及少数高铝质粘土。一般是就—筛选或淘洗 ❖在制作一般的粗陶时,只要把 经过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的筛选 即可使用。
❖若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则需经 过淘洗。即把粘土浸入水中,经 搅动而使植物细末及杂质上浮, 去掉杂质即成很纯净的细土。
一般泥浆中若含有较多的 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 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是 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 方解石、石膏等。
(一) 陶器的制法
3-3.修饰施纹——施纹绘彩 拍压 戳剌 刻划 贴附 镂孔
(一) 陶器的制法
3-3.修饰施纹——常见 拍压纹样 绳纹 篮纹
方格纹
(一) 陶器的制法
3-3.修饰施纹——施纹绘彩
彩绘工具
彩陶
(一) 陶器的制法
4. 烧制成器
陶坯阴干之后,加热至 600℃以上、彻底排除了坯体 中的水分后,粘土就失去了 可塑性而完全硬化。中国新 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一 般在600℃~ 900℃之间,最 高者不超过1000℃。
(一) 陶器的制法
4. 烧制成器
红陶——陶土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烧制时如能让空气与之自 由接触,铁元素就会被氧化成为三氧化二铁而使陶器呈红色。因此, 若陶土中所含铁元素较多、在露天烧造或用敞口式陶窑烧制则很容 易烧出红陶来。
(一) 陶器的制法
1-2.陶土加工 ——加入羼合料 有时,人们根据陶器的用途等,需要在陶土中加入
适当的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末等羼合料。 目的:
➢使陶质疏松,火烧时水分易于逸出,陶器不致绽裂; ➢减低陶土粘性,制坯时不致粘附手指,易于成形; ➢防止干裂,阴干时,不致因不平衡收缩而绽裂或变形; ➢增加陶土熔点,使烧制时不致因火力过高而部分熔化。
(一) 陶器的制法
3.修饰施纹——表面磨光
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 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 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 既可使陶坯紧缩而胎质 坚实,又可使坯体表面 光滑 。
(一) 陶器的制法
3-2.修饰施纹——涂施色衣
色衣又叫“陶衣”,是涂 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 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美观 性。
作法是:把很细的泥浆涂 敷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 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 的陶衣有红、棕、白等色。
5-3.穿孔——琢孔法
即用一带有硬尖的工具,由石 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 这种 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的石器。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1.农业生产工具类——石铲与石锄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2.农业生产工具类——石镰与石刀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3.农业生产工具类——石磨盘与磨棒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5-1.穿孔——钻孔法
钻孔工具多用石钻或带 硬尖的木棍、竹管等。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5-1.穿孔——钻孔法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5-2.穿孔——划孔法
即用一较硬的尖状工具,在石器的两面反复地刻 划,使之成两端细、中间粗的长沟,沟中部着力 处因沟成孔。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一、磨制石器的使用 二、陶器的发明 三、农业的发生 四、家畜饲养的出现
一、磨制石器的使用
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 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磨制石器,大约是在距 今10000前后出现的。
在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12000 ~ 9000B.P), 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庙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均发现有局部磨制石器。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2.木材加工工具类——石斧、石锛、石凿、石楔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3.狩猎工具或武器类——石矛、石镞、石钺
二、陶器的发明
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它羼合料,经成形、晾干、 烧制而成的器具,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容 器和炊器,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
中国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和广西桂林庙岩 等遗址。距今约1万年前后。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第三节 新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