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阅读的建议:1、从出生开始每天给孩子读书;2、给孩子唱歌,念诵儿歌童谣;3、带孩子去图书馆;4、选择有彩图,文字简单的书;5、语言要有感情;6、让孩子玩书;7、鼓励孩子指出书中物体;8、满足孩子反复阅读需要;9、用对话式阅读;10、用你感觉最舒服的语言去读或者讲故事。

亲子阅读,重在通过共通的精神性体验,联接父母和孩子的心灵,增进亲子关系,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做父母的切忌过于刻意地通过阅读去“教育”孩子,“改变”孩子,过强的功利性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逆反,导致孩子厌读,最终适得其反。

李祖文讲座《统整教学与群文阅读的联系》

语文的“统整”在哪里?

赵镜中先生认为:

1.统整听、说、读、写的教学

2.以语文能力统整语文知识、技能

3.以语文统整生活和学习

4.以意义来统整教学活动

二、统整课程是“自我整合的”教育经验

统整是一种历程,意指持续的、理解的、互动的调适。强调学习者在统整过程中的原始角色。因此,统整课程是要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以他们的方式去组织、关联或统合学习和经验。换言之“自我整合的”教育经验也就是要让学生去建构他们自己直接经验的统整,并在寻找有意义的组织和后续经验的关系中,发展某些能力和获得满足。这是“历程的统整观”主张知识和能力是由学生经由操作与体验而建构起来的,而非由成人灌输填充而得。统整课程并不只是对学科或科目做外貌的改变或重新编制,而是学校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方式、包括资源、课程、以及知识的应用。

语文的“统整”在哪里?

赵镜中先生认为:

在设计教学时,应把握统整的精神,设法让语文学习回归到自然、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方面让孩子找到语文学习的动机与乐趣;一方面也提供学生更生活、更实用、更有趣的学习内容。学习的过程是解决问题尝试错误的过程。无所谓准备度的问题。学习的出发点是学习者的需要(实用或情感上)。(一堂课上如果所有孩子所有问题都回答正确,那么这堂课还有必要上吗?)

三、统整课程是基于“学习”的本质与“学习者”的需求

既然儿童不能以成人的逻辑形式来获得学习效果,因此杜威建议教材必须心理化,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去设计和编写教材。心理化后的学校课程自然就能提供学生统整的机会和情境,使其学习能够和实际生活经验及兴趣产生最大的关联。

对于语文统整课程的定义

赵镜中先生如此定义:

统整教学基本上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应有权力、有机会参与课程的建构,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必须是对学生有意义的,是他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在

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权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主题,内容来学习;有权决定用何种语文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

对于统整教学环境下的群文阅读

语文的学习活动应是搭配着沟通、理解、娱乐、解决问题等真实目的而进行的,所以在统整教学环境下的群文阅读,自然会出现诸如:文学特质的讨论、阅读形式与阅读理解的练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读写结合的操作等活动。

对于群文阅读的思考

因为“群文阅读”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的需求出现,但往往学生的需求过于兴趣化,桥接“被整合的经验与议题”是“群文阅读”的重要准备工作。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往往会出现不同于常规课堂的“共读一篇”的形态,成熟的“群文阅读”课堂一定会出现“各有选择,各有所读”。整合从不同文本延伸出同“议题”不同侧面的理解与观点,是群文阅读教学现场所应该关注的重要取向。

因为“群文阅读”一般都是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考量,但每个孩子的“已知经验”是有差别的,在某些时候,这种差别还很大。我们通过群文阅读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就需要将眼光多放到“过程”,而非“结果”。群文阅读因为选材的丰富度,因为“议题”的可辨度,我们应该将“群文阅读”的课时、时间放得更宽泛一些,给学生的空间更大一些。“被整合的经验”与“后续经验”形成的坡度要放缓一些。

聚焦说明文:

传统的做法或许是学习完毕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后,再让孩子们来动手写这篇习作,或许教师会让孩子将一些物品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并查询相关资料,继而让孩子完成这样的习作。这是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分隔开来的做法。

在我的阅读教室中,则不是这样来安排与设计,而是将“阅读”的过程与“写作”的过程相互整合,从“帮助孩子顺利习作”的需求点出发,将孩子“写作”的过程完全融入到孩子对课本的“阅读”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我则以“工作纸”的方式呈现。

具体的方式是这样的:

一、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很有意思,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的。你试着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自行习作,要求是:文章中不可以出现所写物品的名称,但没有字数的要求。(特别注明:无须写题目)

我是____同学,我觉得你的文章写的是_________,我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对于同学的判断,你的意见是):________

二、课本上的四篇文章分别写的都是什么?它们所独到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看到某些文字介绍,就一定可以断定这是某种物品。

《鲸》这篇文章讲的是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我的依据是(我从文章哪些语句看出它的特点的):________

三、为什么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文章不能让我们知道?还欠缺什么?试着修正自己的文章:我的文章中物品的特点是否是独特的?是否可以让同学读完后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物品?(注明:这次加上你所写的物品名称)

四、说明方法的归纳

我的文章运用了_________这些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

其他:

五、我自己的习作与课本上的文章对比:

哪些说明方法你也用到了?

哪些说明方法没有用到?

我的文章是否可以用到这些说明方法?

我的新的文章是这样的:

六、与同学交流、思考:我从同学的文章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是我从同学那里借鉴到了什么?

七、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最终的介绍物品的习作是这样的:

四次习作,四个历程,初步将“阅读”与“写作”统整在一起,将传统的二者分隔的独立定位界限逐步模糊,继而整合,有机的统整。从这个工作纸的设置,一方面,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学习历程,一方面,即使是家长也可以较直接地切入指导,更主要的是学生在每个环节的表现状况,教师都可以及时的感知,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准确到位地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常规的专题设置步骤

一、改变常态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原始习作”开始每个专题的学习。

二、更新学生“学习”的概念,将“学习”涵养变成一种习惯。

三、阅读与习作的过程融合,让学生始终处于“自主修改”的需求中。

这是这两天看的书《上阅读课啰》摘抄:

好多爸爸妈妈总是忧心地认定:“我家的小孩就是没办法静下心来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