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等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变革策略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变革策略
X U E S H U Q I A N Y A N 学 术 前 沿
存在主 义视域下的职 业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肖坤在 《 中 国成 人 教育 ) ) 2 01 3年 第 7期 撰 文 分 析 了 创 业 型 技 术 技 能 型 人 才 是 服 务 产 业 升 级 的 重 要支撑 . 提 出 从 培 养 目标 、 课程 体 系 、 创 业 实 践 等 要 素系 统构 建创 新创 业 型技 术技 能 人才 的培 养模 式 。 产 业 升 级 是 经 济 社 会 和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的 必 然
黄亮在 《 河 南 科 技 学 院学 报 ) ) 2 01 3年 第 4 肖化 移 、 李 中玲 在《 全 球教 育展 望) 2 0 1 3年 第 期撰 文 . 文 章 从 存 在 主 义 哲 学 的 视 域 反 思 了 职 4 期 中 撰 文 深 入 介 绍 了 德 国 KoME T测 评 技术 、 业 教 育 的 问题 . 并 提 出变 革 职 业 教育 的策 略 。 配套 的职 业能 力模 型及 测 评方 案 的设 计 . 并 对此 为我 国开发 职业 存 在主义哲学 中的“ 存 在” 指 人 的 “自 测 评 技 术 的优 缺 点 进 行 了 反 思 . 我” 存在 . 也 就 是 作 为 意 志 或 行 动 主 体 的 个 能 力 测 评 方 案 提 供 启 示 KoM E T是 “ 职 业 能 力 与 职 业 认 同 感 测 评 项 人 的 存 在 它 突 出 了 人 的 主 体 价 值 和 人 的 的缩 写 . 以高 职学 生 为测评 对 象 . 对 其 职 业 能 地位 , 视 自由、 选 择 为 人 的权 利 。 并 将 责 任 目 ” 力 、 职 业 能 力 发 展 等 进 行 测 评 的 技 术 根 据 职 业 上升 到 了一个 极 为重 要 的高 度 。 教育 实践 对 职业 能力 测评 的需 求 . 并 以 新 职 业 主 目前 职 业 教 育 中存 在 主 义 缺 失 严 重 . 义和 方 法 论 为理 论 基 础 . KOME T的开 发 始 于 2 0 主要 体 现在 四方 面 : 1 .职 校 生 被 物 化 了 , 职 世纪 7 0年 代 . 目的 在 于 对 高 职 学 生 的 综 合 职 业 校 更 多 地 关 注 了 学 生 显 性 素 质 . 却 忽 视 了 能 力 及 其 动 态 发 展 过 程 做 出测 量 与  ̄ : ' F f r . 并 进行 学 生 隐 性 素 质 的 培 养 2 . 教 师 在 无 形 中将 自 学 生个 体 、 高 职 间 的水 平 比 较 己物 化 了 。长 久 以 来 . 教 师 形 成 的 角 色 意 识 KOMET 职 业 能 力 模 型 基 于 能 力 发 展 理 论 和 代 替 了 自我 意 识 。 由教 育 的 主 动 实 施 者 , 变 情 景 学 习 理 论 . 对 能力 的内容 和结 构 进行 了系统 为被 动 的教 育实 旌 的工具 。 3 . 职 校 生 自身 人 化 的 表 述 .该 模 型 建 构 的 顺 序 是 确 定 能 力 维 度 . 灯 的存 在 的迷 茫 。普 教 失 败 者 的 形象 使 其 产 划 分 能 力 级 别 , 建 立 能 力 指 标 K0ME T测 评 方 案 jl 营^ 生 自轻 自贱的心态 。他们找不到 自己在职 的 设 计 包 括 : 1 . 测 试 题 目的 开 发 . 开发过 程是 一个 业学 校 的位 置 , 看 不 到 职业 教 育 的 价值 , 陷 复 杂 的 过 程 . 测 试 题 具 有 开放 性 . 由 情 境 描 述 和 I 、 = = 1入 自我 存 在 的 迷 茫 。4 . 功 能性 的 师生 关 系 , 典 型 工作 任务 构 成 . 测 试 题 目与 学 习 范 围 和 职 业 使 教 师 和 学 生都 不 是 以完 整 的人 的方 式存 对应 ; 2 . 测评工 具 的选择 与应 用 . 测 评 工 具 有 茬贝 在 , 而 是 以各 自“ 扮演” 角色 的方 式 呈 现 , 彼 6种 . 针 对 不 同 背 景 的 被 试 者 和 情 境 状 况 可 采 用 不 同工具 ; 3 . 测试结 果 的评f ir . 包括 对评 分者 的培 t =z 此 缺 乏 真 诚 和 信 任 。 受 训评分 者 根据指 标 和评分 点独 立评分 等 。 —- J 因此 , 要 建立 积极 的 职业 教育 范式 。首 训 、 KOME T测 评 技 术 问 世 不 久 , 尚 未 成 熟 。其 优 点 是 : 先 ,剔 除 教 育 过 程 中 的 功 利 主 义 以 及 工 具 . 建 立 了科 学 、 前沿、 跨 职业 的职业 能力 模 型 , 使 不 同 专 主 义 思 想 ,树 立 育 人 为 本 的 教 育 理 念 。 其 1 不 同 职业 、 不 同职业 教 育体 系 间的 比较成 为 可能‘ : 2 . . 苎 ! I - 次 ,职业学校要坚持成才先成人 的教育 目 一 业 、 标 , 在 成 人 的 基 础 上 引 导 职 校 生 成 才 。 培 养 开 发 的 测 试 试 题 独 具 匠 心 . 打 破 了 传 统 测 试 问 卷 封 闭 的局 限 性 : 3 . 测 评 内容 广 泛 , 利 用 恰 当 的 方 法 可 以 根 据 l 学生 自由选择 的意 识 、 责任意识 。 引 导 学 生 1 . 所 山廿 养 成 真 诚 的 个 性 品 质 。 再 次 . 教 师 要 看 到 学 实 际 需 要 对 学 生 做 多 方 位 的 测 量 和 评 价 。缺 点 是 : 需 测 试 时 间 过 长 。 容 易 影 响 测 评 结 果 的 信 效 度 ; 2 . 评 分 生 的独 特 性 、 主观性 。 同 时 发 挥 自身 的 主 动 者 信 度 难 于 把握 : 3 . KoME T 的 职 业 能 力 测 评 问 卷 有 待 性 , 选 择 灵 活 适 切 的 教 育 方 式 。最 后 。 师 生 之 间 要 进 一 步开 发 ; 4 . KOME T测 评 技 术 从 德 国 引 进 的 , 易 受 文 从“ 功 能性关 系 ” 转 向“ 存 在性 关 系 ” 。存 在 性 关 系 化 差异 的影 响 。 包括 “ 对话” 关系 , 以及 “ 我 与你 ” ( I — Yo u ) 的关 系 。 KoME T应 用 于 实 证 研 究 中 还 需 注 意 : 1 .要 把 影 响 前者 指 由“ 传授 ” 转 向“ 对话” . 后 者 指 教 师 不 把 学 测 评 结 果 的 不 可 控 因 素 降 到 最 低 点 : 2 . 以 足 够 的 专 业 教 生 当 作 一 个 可 以 随 意 塑 造 、 任 意 施 加 影 响 的 学 能 力 作 为 选 择 评 分 者 的 条 件 .通 过 适 当 的 培 训 方 法 “ 物” ,而学 生 亦不 把 教师 当作 是试 图征 服 自己 、 确保 评 分者 信度 : 3 . 开 发 适 用 于 我 国 高 职 学 生 的 职 业 能 压 制 自己 毫 无 情 感 的 教 育 机 器 力 测 评 问 卷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收稿时间]2023-04-05[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以高水平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1+1’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220603);国家级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程序设计I ”。

[作者简介]苏日娜(1978—),女,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行业产业不断升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更好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需要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专业产业共制育人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造实践教学、共建实训基地和“双创空间”、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努力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业人才;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8-0105-04Sept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以承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18年起,教育部聚焦未来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的主要特征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衍生性、创新驱动性以及应用实践性[1]。

产业升级政策的解读与转型升级路径

产业升级政策的解读与转型升级路径

产业升级政策的解读与转型升级路径产业升级是指通过对现有产业进行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产业升级政策。

本文将对产业升级政策进行解读,并探讨一些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产业升级政策的解读产业升级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出台的用来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目的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技术创新,使产业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1 政策背景产业升级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需求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产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效益下滑等问题,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转型和提升。

1.2 目标和原则产业升级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改善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原则包括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等。

1.3 主要内容产业升级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方面。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转型是指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通过转型升级来改善产业结构。

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金融支持是为了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投资,激发创新活力和推动产业发展。

二、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产业升级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下面是一些转型升级的路径供参考:2.1 技术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构建研发平台、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2.2 转型升级模式传统产业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004-武汉理工大学-04-华林-面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004-武汉理工大学-04-华林-面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通过全国教指委等平台、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对国内近 130 余所 高校的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起到示范作用。每年在全国汽车类 专业教学分委员会年会上,学院各专业(方向)均作典型发言,受到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高度认 同。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先后访问学院,交流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工程教 育的经验。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 字以内)
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应用,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毕 业生供不应求,行业企业给予高度评价。近 4 届培养学生 2200 余名,其中国际联合培养和交流 学生 230 余名,占比毕业生总人数的 10.5%,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比例 45%以上。学院专业成为 广大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2016 年学院专业是学校招生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湖北省高考录 取分数线超过重点线 100 分。据麦可思公司调查,学院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程度高、收入水平 高、工作专业关联度高。
-2-
3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
车辆工程专业建设 实验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国际合作教育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 字以内)
(1)深化专业内涵,构建了汽车人才科学培养体系 针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对汽车人才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确立了 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在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基础上,拓展了汽车制造、汽车服务技术 领域,建立了支撑汽车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知识构架;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车身工程、 底盘工程等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了汽车人才培养体系。 (2)实施三个协同,建立了汽车人才新型培养方式 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等关键问题,着力实施科教协同、产学协同、 国际协同,有效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搭建了“三层次、三类型”的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建立了国际化合作培养模式。 (3)支撑产业升级,培养了汽车创新发展卓越人才 针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对汽车设计制造试验一体化、汽车技术产品与市场营销一体化的 创新型人才需求,依托专业内涵深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汽车全产业链设计、 制造、试验、服务各环节工作能力的卓越人才,有力支撑了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并从人类的视角进行描述,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叙述。

一、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着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又催生出新的科技创新。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成为了主要的规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传统产业被颠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种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的规律,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快速和高效。

二、创新驱动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创新驱动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规律之一。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科技创新必须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工作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最大化,推动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合作与创新生态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强调开放合作和创新生态的构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开放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交流和共享,推动创新生态的形成。

在创新生态中,创新创业者可以共同探索和实践,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生态系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更快速、更高效。

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跨界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和引进人才,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科技创新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解决全球面临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措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措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措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动力。

我们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

同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二、加快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升级是发展新动能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三、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队伍。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新动能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法治化水平。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保障。

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新动能形成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同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六、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推动新动能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促进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跨境流动。

同时,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维护我国企业的创新利益。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积极采取上述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国际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教交互式融合 推动产业智能化——企业与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产教交互式融合 推动产业智能化——企业与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无论是企业、产业还是国家,创新、建设都离不开人——将创新思想、设计变成创新成果,离不开科技人员,更离不开基层生产一线、基数庞大的技能人才。

中联重科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员,以创新引领发展,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无一不是经由产业协作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创造性的劳动,转化为社会财富和企业发展的资本。

成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是由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由以工程师为主体的8人创业团队,发展为员工逾2万人的企业。

现有员工中,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有8400多人,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实现产品的精工制造,成为推动中联重科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我们通过职业教育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真正构建了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

一、校企合作,实现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中联重科所处的工程机械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经过多年创新发展,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已处于全球第一阵营,诸多品类的世界之最由中国企业创造并保持。

中联重科是产业创新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

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通过构建高端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攻克行业世界性科研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出了许多世界级产品,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截至2019年,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10144件,其中发明专利3800多件,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并位列机械设备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行榜首位。

雄厚的技术实力要转化为产品竞产教交互式融合 推动产业智能化——企业与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CEO 詹纯新争力,才能成就企业和行业实力,这就决定了技能人才在制造型企业的价值链上处于极其关键的一环。

我们与对口职业院校联合创立技能人才订单式供给机制,目前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与9家合作院校联合开办订单班10余个,与7家院校确定实习实训基地培养方式。

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人才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还可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和流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一、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基础。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入是加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学校设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2. 推动产学结合:加强产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学校应当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设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当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确保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4. 鼓励创新和实践:创新和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加强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人才流动,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 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才流动。

例如,可以给予人才流动者一定的补贴或奖励,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相关行业和领域。

2. 建立人才库和信息平台:建立人才库和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人才资源。

政府和企业可以合作建立人才数据库,收集和整理人才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人才匹配服务。

3. 促进跨地区合作:促进跨地区合作可以拓宽人才流动的渠道。

政府应当加强与国外的人才合作和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国内的人才去国外学习和工作,同时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来华发展。

四个面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回复

四个面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回复

四个面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回复
1. 学术型: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立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2. 实践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具有实践经验和技能储备,能在企业、政府及社会组织等各种机构中从事实践应用型工作。

3. 创业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敢于挑战和创新,有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孵化中心、众创空间等组织中从事创业型工作。

4. 国际型:培养全球化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懂得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领导者、管理者和高端人才,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发挥优势,参与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和国际化业务的人才。

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分析概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需求情况,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市场需求的背景和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高等职业教育在满足这一需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呈现以下趋势:1.多样化的就业需求: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不仅涵盖传统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还包括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满足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

2.职业能力的提升: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3.创新创业的培养:随着创新创业热潮的兴起,人们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在实践中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优化专业设置: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确保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同时,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提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施产学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提供灵活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市场需求的前景展望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前景看好,并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以下是市场需求的前景展望:1.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推动,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

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

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各国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经济变革,传统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升级传统产业,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同时,更多的人也开始尝试创新创业,寻找新的商机和未来的机会。

本文将从传统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在当今时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环保要求不达标、产品质量不高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也对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升级传统产业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首先,升级传统产业需要技术创新。

这涉及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投入。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投入力度。

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企业应当重视技术创新,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升级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

这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市场定位等方面。

传统产业应当转向高端、智能化、环保化的方向。

这需要企业进行全面重组和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最后,升级传统产业需要注重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定价能力。

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品牌建设,通过产品的提质、升级和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有助于孕育新的商业模式、推出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和提供新服务。

创新创业不仅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创造财富的机会。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创新创业的领域。

首先,创新创业需要产业支持。

政府和企业应该提供给创新创业者一定的产业支持,包括技术转移、科技资助、土地和资金等方面。

这有助于创新创业者减轻负担,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创新创业需要人才支持。

创新是人才的事业,无论是技术、管理、营销还是战略,都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探索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探索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探索作者:李宁林勇坚郑惠清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探讨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结合行业人才需求趋势,从基地建设、学生构成、教师选聘、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为同类院校开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专业试点【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113-02《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吹响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号角,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战略实施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除了高层次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外,更离不开大量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人才是根本,基础在教育。

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热点。

一、智能制造领域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近70%都直接或间接与机械工业紧密关联,本文以机械行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

到2020年,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企业从业人员将达582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将达28%左右,虽然现在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约50%与智能制造有关,且相关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年增幅达17%左右,但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一“新”一“高”的产业特征以及其所涉及专业的“跨界”现象,使得该领域人才培养主渠道是以企业对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在职人员进行跨专业“转岗”培训或继续教育,这反映出智能制造支撑专业体系建设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专业定位优化的必要性,特别是随着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催生出的新专业并未包括在现行专业目录中,促使该领域的专业建设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成为职业教育的焦点。

产业升级与技术人才培养

产业升级与技术人才培养

产业升级与技术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面临升级的新时代。

产业升级不仅仅是单一意义上的技术升级,还包括产品、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而此时,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便成为了产业升级的复杂问题之一。

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升级,是指原有的产业逐步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

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加速产业升级,这将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打破传统制造业的模式,引进创新运营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因此,企业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才能在新兴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上涨等经济基础后果,为产业升级带来很大的挑战。

当前,千禧一代逐渐走进职场,而他们代表着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未来,其独有的工作方式和办公习惯,同样对传统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于产业升级而言,技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产业升级显然是无法成功的。

然而,如何提高产业人才素质,建立一支真正的技术人才团队,便成为了企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首先,教育系统应该强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对于高中和大学生而言,应该加强对未来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加强与产业相结合的实践科研,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训机制,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储备有力人才。

同时,教育应该注重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的学习,因为这是所有新兴技术的基石。

其次,企业应该强化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和培训。

科技企业和创业公司,应该挖掘潜力技术人才,并提供更多的奖励、福利、公司股份等激励手段,吸引更多的天才到公司工作。

同时,企业的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也很重要,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职业规划,帮助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再次,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以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流动。

政府应该加强对人才、科技创新的投资,促进技术和研发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实施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提升

实施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提升

实施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以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提升随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云计算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产业不断崛起,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快产业升级和人才提升,中国国家计划实施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这一计划将有助于我国在创新领域保持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地位。

本文将对这一计划的背景、目的、实施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

一、背景科技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兴起,具有显著的颠覆性和创新性。

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旨在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军团,推动各类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二、目的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我国基础科研和应用研究的创新能力,加快新型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型装备等的研发应用步伐,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

此举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实施内容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核心是人才引进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面向海内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

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工作,进一步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2. 面向创新型企业的青年创业项目资助。

向创业志向强烈的青年提供启动资金和创业服务,推动其入驻国内具有创新性的科技园区。

3. 推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

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进一步培养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四、影响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产业升级和人才提升带来重要影响。

1. 培养一支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军团,为我国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双百万工程有望吸纳大量优秀科技人才进入实验室、企业、科技园区等领域,为我国产业升级与创新注入更多的“绿色动力”。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经济发展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经济发展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一、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机制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和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人才储备: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提前储备和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2. 创新驱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推动创新的作用。

3. 产业升级: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方法和建议为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1. 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际能力。

2. 建立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 实施终身学习:推动终身学习机制,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让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4. 加强国际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华就业和学习,促进人才的跨国流动与交流。

5. 鼓励创新创业:为创新和创业提供支持和激励,培养和吸引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三、人才培养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1. 技能人才培养:制定系统的职业培训计划,培养熟练工人和技能人才,满足制造业和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和选拔优秀的科研人员。

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转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创新转型,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以下从几个角度探讨一下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转型。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转型的核心。

当前,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信、信息、制造等行业的转型升级。

另外,技术创新不仅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也能产生新的产业,以此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例如,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新的无人机产业,拓展了智能制造和物联网应用的领域。

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的发展和转型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转型,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将比较落后的产业转变为先进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产业升级有助于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环境污染等。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关键能力。

同时,要实施政策支持,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新型产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新型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型产业主要包括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新型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支持,促进新型产业健康发展。

四、人才培养与创业创新人才是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的核心。

对于一个国家和企业而言,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是必要的条件。

除了注重基础教育外,还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招聘,不断提升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另外,政府和企业应鼓励创业创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士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平台,保障其知识产权和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和创造力,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新型产业。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9.03.29•【文号】教职成〔2019〕5号•【施行日期】2019.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

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产教融合。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扶优扶强。

质量为先、以点带面,兼顾区域和产业布局,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产业升级则是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能够催生新的产业,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以互联网技术为例,它的兴起催生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数字金融等众多新兴产业,同时也促使传统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显著改善。

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通过研发新的材料、设备和工艺,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新型能源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渐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减少了对有限资源的依赖,还降低了环境污染。

同时,智能制造技术让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科技创新还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新的趋势。

例如,农业与物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实现了精准农业的发展;医疗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推动了智能诊断、远程医疗等服务的出现。

这种融合不仅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也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然而,要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

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而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许多研发项目可能在中途失败,或者研发出的成果无法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就要求企业和社会具备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长期的战略眼光。

其次是人才短缺的问题。

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但目前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生物医药等,我国还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这不仅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还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

再者,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还面临着体制机制的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肖坤在《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7期撰文分析了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提出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创业实践等要素系统构建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产业升级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纵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并具有创业意识和精神,具备创业能力,能够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构建和实施:1.设立创业培训学院专门机构,保障创业教育实施,提供组织保障;2.确立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方向,适应地方经济和人才市场要求;3.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改革人才培养目标;4.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创业大赛等;5.搭建创业服务体系,服务学生创业,组建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6.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励创业精神;7.开展质量监控与跟踪服务,评价创业绩效,建立在校和离校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宏观上要把握好三个方向;1.推动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是战略选择;2.系统设计,建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3.区域特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变革策略黄亮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撰文:文章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域反思了职业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变革职业教育的策略。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指人的“自我”存在,也就是作为意志或行动主体的个人的存在。

它突出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人的地位,视自由、选择为人的权利,并将责任上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

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主义缺失严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职校生被物化了,职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显性素质,却忽视了学生隐性素质的培养。

2.教师在无形中将自己物化了。

长久以来,教师形成的角色意识代替了自我意识。

由教育的主动实施者,变为被动的教育实施的工具。

3.职校生自身人的存在的迷茫。

普教失败者的形象使其产生自轻自贱的心态。

他们找不到自己在职业学校的位置,看不到职业教育的价值,陷入自我存在的迷茫。

4.功能性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不是以完整的人的方式存在,而是以各自“扮演”角色的方式呈现,彼此缺乏真诚和信任。

因此,要建立积极的职业教育范式。

首先,剔除教育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工具主义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职业学校要坚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目标,在成人的基础上引导职校生成才。

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真诚的个性品质。

再次,教师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主观性,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选择灵活适切的教育方式。

最后,师生之间要从“功能性关系”转向“存在性关系”。

存在性关系包括“对话”关系,以及“我与你”(I-You)的关系。

前者指由“传授”转向“对话”,后者指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塑造、任意施加影响的“物”,而学生亦不把教师当作是试图征服自己、压制自己毫无情感的教育机器。

德国KOMET测评技术及反思肖化移、李中玲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4期中撰文深入介绍了德国KOMET测评技术、配套的职业能力模型及测评方案的设计,并对此测评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反思,为我国开发职业能力测评方案提供启示。

KOMET是“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项目”的缩写,以高职学生为测评对象,对其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等进行测评的技术。

根据职业教育实践对职业能力测评的需求,并以新职业主义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KOMET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的在于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其动态发展过程做出测量与评价,并进行学生个体、高职间的水平比较。

KOMET职业能力模型基于能力发展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对能力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系统化的表述,该模型建构的顺序是确定能力维度,划分能力级别,建立能力指标。

KOMET测评方案的设计包括;1.测试题目的开发,开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测试题具有开放性,由情境描述和典型工作任务构成,测试题目与学习范围和职业一一对应:2.测评工具的选择与应用,测评工具有6种,针对不同背景的被试者和情境状况可采用不同工具;3.测试结果的评价,包括对评分者的培训、受训评分者根据指标和评分点独立评分等。

KOMET测评技术问世不久,尚未成熟。

其优点是:1.建立了科学、前沿、跨职业的职业能力模型,使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职业教育体系间的比较成为可能;2.开发的测试试题独具匠心,打破了传统测试问卷封闭的局限性;3.测评内容广泛,利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根摇实际需要对学生做多方位的测量和评价。

缺点是:1.所需测试时间过长,容易影响测评结果的信效度;2.评分者信度难于把握;3.KOMET的职业能力测评问卷有待进一步开发;4.KOMET 测评技术从德国引进的,易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KOMET应用于实证研究中还需注意:1.要把影响测评结果的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点;2.以足够的专业教学能力作为选择评分者的条件,通过适当的培训方法确保评分者信度;3.开发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问卷。

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谢国东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关注成人教育的发展,其所倡导的成人教育的理念、政策以及行动框架等已成为国际成人教育的共识,为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参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各国政府间探讨有关成人教育的政策对话与政策评估。

大会始终坚信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始终关注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始终强调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是共同责任,始终追求成人教育的最终目标——让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形成了有关成人教育发展在思想理念、行动框架与愿景等方面的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主要表现在九个方面:成人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成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制定发展成人学习与教育的相关政策:加强成人教育的管理;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丰富资金来源,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成人教育监测机制;加强成人教育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党和政府对成人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提出应结合国际成人教育会议提出的思想理念、行动框架与愿景,思考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

作者认为,国际成人教育共识对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体现在;以终身教育(学习)思想为原则转变成人教育观念;在学习型社会形成中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中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和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建立健全各类成人教育制度;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加快终身教育(学习)立法工作;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成人教育发展中加强成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兰小云博士撰写博士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调查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状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依据行业高职院校的特性,选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系统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将行业高职院校分为政府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所属高职院校和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三类,分别对三类院校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共性进行了分析,并借助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展示了我国行业高职院校的大致发展历程。

然后,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这三个维度对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主要划分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1986年到2002年和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分别对各阶段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校企合作的关系和方式、校企合作关系演变缘由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部分因素。

在上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院校和企业对相关制约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并据此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基于产业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模式、集团公司主导下的双师团队共建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和校企共建学生工作室模式等五种较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对其内涵、特点、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运作中所需关注的问题、运作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影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总结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验。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作者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前期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五种合作模式及其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影响因素,归纳得出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模型。

在因素分析基础上,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对行业高职院校所应构建的校企合作机制及其内涵和变化模型进行理性分析与构建,并依据校企合作机制变化模型,分析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最后,论文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并借鉴历史经验、现实经验和国际经验,提出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后大众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侍建曼在《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中撰文分析了后大众化时代的特征与影响,探究了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取向,进而从内部和外部深入剖析后大众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监控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后大众化时代,一方面使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服务对象多样化,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等趋势,另一方面也面临竞争和挑战。

因而在大众化时代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利用远程评估系统进行质量监控至关重要。

在建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取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办学指导思想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和闲暇教育,从培养方式、手段等方面扩展“高等”的内涵;2.客观评价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注重人们的实际学习成果,紧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3.坚持多元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多元化的评价指标,4.突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个性特色,致力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质量评估指标。

从内部而言,要创新评估方式,包括:1.教育教学条件的投入;2.教师、教材及教法质量;3.学员素质及学习质量。

从外部而言,重点是办学效果,包括:1.教育主管部门评估;2.学员社会适应能力;3.社会满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