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实验

合集下载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出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的现象。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他们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于1935年设计了一种实验,使用的自于写这个字的颜色相矛盾,要求被试不念字而是念字的颜色,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字颜色的反应时要长,对10张色纸颜色的反应时为63.3秒,说出与自由矛盾的颜色的反应时为116.3秒。

后续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字色矛盾时,唱色的认知过程受到干扰。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于念字和唱色的加工过程是不同的。

对于成人,念字可以说已经成为条件反射,而唱色要克服字义,单独对颜色进行加工,二者产生了冲突,造成念字对读色的干扰。

而对于幼儿,对文字还没有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干扰的作用也不大。

二、实验目的:2.1了解什么是STROOP 效应。

2.2通过使用STROOP效应,了解被试对七种不同的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促进效应。

2.3学习和掌握STROOP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一人,女,21岁,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右利手,从来没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装有Psy 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刺激字有5种类型,统一用一号宋体字呈现,根据实验目的与2种任务搭配,共有七个系列,每个系列12个字。

在5种类型的刺激字中,黑色词指用黑色显示的字,字义是各种颜色;纯色指不同颜色的无义字符;字义无关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与颜色无关,而刺激字可以用各种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虽然不是颜色,却是一种与颜色相关度较高的事物(例如“草”、“天”、“火”等等),而刺激字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和字义矛盾色词的字义所指的颜色都与书写所用的颜色不同,但字义矛盾词系列里的颜色都是配对的,写字用的颜色会出现在刺激字的字义里,如有红色的“绿”字,就有绿色的“红”字;而字义干扰词系列里的颜色则不配对,写字所用的颜色不会在刺激字的字义中出现,如红色的“棕”、绿色的“紫”、黄色的“灰”,等等。

stroop效应原理

stroop效应原理

stroop效应原理介绍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特定的条件下(如颜色与单词意义不一致),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或错误增多的现象。

这种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

本文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原理以及可能的解释。

Stroop实验Stroop实验是由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心理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报出呈现在屏幕上的词汇的颜色。

实验设计包括三种条件:一致条件、不一致条件和中性条件。

一致条件在一致条件下,词汇的颜色与其所表示的字意义相同,比如红色的字写着“红色”。

此时,参与者容易迅速识别出词汇的颜色并进行正确的回答。

不一致条件在不一致条件下,词汇的颜色与其所表示的字意义不同,比如红色的字写着“绿色”。

这种情况下,参与者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判断词汇的颜色,并往往会出现错误的回答。

这就是Stroop效应的核心现象。

中性条件在中性条件下,词汇的颜色是中性的,即不与其所表示的字意义有任何关联。

在这种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与一致条件相当。

Stroop效应的原理Stroop效应的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解释。

自动化处理一种解释是基于自动化处理的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反应方式,使他们自发地根据字的意义来进行判断,而忽略了字的颜色。

当颜色与意义冲突时,这种自动化处理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增多。

注意力分配另一种解释是基于注意力分配的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进行Stroop实验时会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词汇的颜色上,而忽略了词汇的意义。

当颜色与意义冲突时,人们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来解决这种冲突,从而导致更长的反应时间和更多的错误。

冲突监控还有一种解释是基于冲突监控的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进行Stroop实验时会主动监控颜色和意义之间的冲突,并努力解决这种冲突。

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一、 问题1、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有差别吗?stroop 效应真的存在吗?2、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有差别吗?反转stroop 效应存在吗?3、当字色矛盾的情况下,(例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绿”字),要求字义判断或颜色判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为什么?4、这种字义和颜色的冲突在汉字和英文之间是否会有差别?5、对于颜色和字义判断任务,哪个快? 完成这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有何差别?二、 假设H0:如果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不显著,那么无stroop 效应。

H1:如果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那么存在stroop 效应。

H0:如果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不显著,那么无反转stroop 效应。

H1:如果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那么存在反转stroop 效应。

三、 预期中文条件下,判断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即存在stroop 效应,且字色矛盾条件下反应时> 字色无关条件下反应时>字色一致条件下反应时。

英文条件下,判断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字义反应时差异显著,即存在反转stroop 效应,且字色矛盾条件下反应时> 字色无关条件下反应时>字色一致条件下反应时。

四、 方法1、被试:38个浙江理工大学13届应用心理学学生(男:10人,女:28人,年龄:19—20岁)注:2男5女由于准确率太低,且在三个标准差之外,分别为被试2、10、班 级 13应用心理学 姓 名 张雨佳学 号 2013326601011 实验日期 2014.12.01 指导教师 严璘璘实验名称:s t r o o p 效应16、18、28、32与37。

斯特鲁普的实验报告

斯特鲁普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斯特鲁普效应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以及不同认知过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

实验结果表明,当颜色的名字用另一种颜色显示时,与使用同样的颜色显示相比较,说出颜色的名字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错误率更高。

这一现象揭示了大脑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由于大脑内功能的相互竞争或不兼容导致反应速度减慢。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EPXX实验台、EPT801速示仪、测试卡片4套(共12张)2. 实验步骤:(1)被试分组:将2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过程:a. 被试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实验,每个阶段包含6个测试卡片。

b. 在第一阶段,被试需阅读卡片上的颜色名字,并记录反应时间。

c. 在第二阶段,被试需说出卡片上墨水的颜色,并记录反应时间。

d. 每个阶段的测试卡片颜色与字义不一致。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EPT801速示仪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第一阶段(念字阶段):- 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 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2. 第二阶段(命名阶段):- 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 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五、实验讨论1. 斯特鲁普效应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念字阶段,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在命名阶段,同样存在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延长现象。

这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2. 不同认知过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差异。

念字阶段,字义对颜色信息的干扰作用较小;而在命名阶段,字义与颜色信息的冲突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stroop效应的几种实验类型

stroop效应的几种实验类型

stroop效应的几种实验类型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展示了不同颜色和文字组合时,反应时间受到干扰和延迟的现象。

经过长期研究,现有的stroop测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颜色和文字的组合,有些实验涉及到音乐单词组合、数字和颜色组合等等,本文将围绕stroop效应的几种实验类型进行分步骤阐述。

1. 基础stroop测试实验。

这种实验通常是以高交互性网站的形式展现给受试者。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先对受试者展现一系列颜色单词,然后要求受试者将每个单词的颜色大声朗读出来。

接下来,研究者会在同一列表项里展示一些颜色单词,但是这些颜色单词的字体、颜色、背景颜色和大小都是不同的,此时受试者的任务就是将每个单词的实际颜色朗读出来,而不是单词本身代表的颜色。

这个实验的结果会展示出受试者在识别不同颜色之间的困难,以及处理不同颜色之间的速度和准确性上的挑战。

2. 颜色单字干扰实验。

这种实验是高度定制的stroop测试,其涉及到许多显然无关的颜色单字,但是受试者需要根据这些单字的实际颜色进行反应。

该实验通常会提高难度,或是将时间限制对受试者进行测试,以更好地了解认知负载方面的信息。

3. 声音单词干扰实验。

该实验类似于颜色单字干扰实验,但是代替的是声音单词。

这种实验对认知加工和干扰方面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4. 数字颜色干扰实验. 受试者会在演示画面上显示不同颜色的数字,例如“2”用黄色显示,而“4”则用蓝色显示。

然后在这些组合中间插入其他颜色和数字的干扰项,以测试受试者的速度和准确性。

综上,stroop测试的多种形式和扩展,使得研究人员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到影响任务计算速度和认知准确性的因素,同时也可以对此提出原创性研究问题,以便更好地探寻认知加工背后的神秘力量。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引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跟我们开些小玩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超有趣的Stroop效应啦。

简单来说,就是当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就会变得很奇怪,就像大脑突然卡壳了一样。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绿色的,然后你要说出这个字的颜色,是不是感觉有点纠结呢?所以啊,我就好奇,这Stroop效应到底有多厉害,于是就搞了这个小实验来看看。

四、实验目的。

1. 验证Stroop效应是否存在。

2. 探究不同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五、实验方法。

# (一)被试。

我找来了[X]个小伙伴,他们年龄大概都在[年龄范围],而且视力都正常,没有什么色盲色弱之类的问题,毕竟这对看颜色很重要嘛。

# (二)实验材料。

1. 我在电脑上用一个超简单的软件做了两组卡片。

一组是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比如说“红”字就是红色的,“蓝”字就是蓝色的;另一组呢,就是文字颜色和意义不一致的,像“红”字是绿色的,“蓝”字是黄色的这种。

每个字都在屏幕中央,字号也一样大,保证公平嘛。

2. 还有一个秒表,用来记录小伙伴们的反应时间。

# (三)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的实验设计。

每个小伙伴都要做这两种条件的测试,为了避免先做一种条件对后面的有影响,我还让一半的小伙伴先做一致条件,另一半先做不一致条件,这就叫平衡实验顺序,很科学吧。

# (四)实验程序。

1. 我先把小伙伴们带到一个安静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面对着电脑屏幕。

然后跟他们讲清楚实验的要求,就是要尽快说出屏幕上字的颜色,不管这个字写的是什么。

2. 先进行练习阶段,给他们看几个例子,让他们熟悉一下这个流程。

如果有小伙伴不太明白,我就再解释解释,直到他们都清楚为止。

3. 正式实验开始啦。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当人们尝试识别某些单词的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本身的意义所影响,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变慢。

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参与者:我们邀请了20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

所有参与者都是右利手,并且没有任何阅读或语言障碍。

材料:我们使用了一组颜色和单词列表。

颜色包括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单词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

程序: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所有参与者解释了Stroop效应的定义,并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然后,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个屏幕上快速读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实验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并快速说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是控制组,第二轮是实验组。

每个测试中,参与者需要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读出屏幕上的颜色名称。

结果分析我们用平均反应时间来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控制组:平均反应时间为23.4秒。

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为32.1秒。

这些结果表明,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是因为大脑必须处理两种信息: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

当这两种信息不一致时,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它们。

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证明了Stroop效应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Stroop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1.2 相关研究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2.2 参与者2.3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4. 结果讨论5. 实验结论6.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人们在面对干扰性信息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1.2 相关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stroop效应可有效反映出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材料包括颜色词和色块,颜色词与字体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2 参与者实验参与者为20名成年志愿者,均无色盲和色弱,并在参与实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进行stroop任务前接受基本信息采集。

2. 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参与者面对屏幕,根据指示进行颜色字体识别。

3. 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参与者在stroop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发现参与者在面对颜色与文字信息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出现stroop效应。

4.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支持之前的研究,即stroop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干扰效应,体现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控制机制。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stroop效应实验,我们验证了参与者在面对信息干扰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表现。

这为进一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6. 参考文献- Smith, J. K. (2010). The stroop effect: A dose of cognitive science.- MacLeod, C. M. (1991).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1.引言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

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实验原理

stroop效应实验原理

stroop效应实验原理一、概述stroop效应实验是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通过测量人们在颜色词汇和颜色本身出现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来研究人类对信息处理的认知机制。

该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注意力、自动化过程、抑制控制等方面。

二、实验设计stroop效应实验通常采用以下设计:在屏幕上以不同颜色呈现颜色名称,如“红色”、“蓝色”、“黄色”等,但是文字所表示的颜色与文字本身所呈现的颜色不一致,即“红色”可能以蓝色显示,“蓝色”可能以绿色显示。

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是根据文字呈现的颜色来进行反应。

参与者需要尽可能快地回答出文字呈现的颜色。

三、实验结果stroop效应实验发现,参与者在处理相同数量和类型信息时,当信息之间存在冲突时会导致反应时间增加。

具体表现为: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参与者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来完成任务;而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一致时,则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

四、实验原理1. 自动化过程stroop效应实验中,参与者在进行任务时会出现自动化的过程。

即,当参与者看到一个词时,他们会自动地将该词的意义和颜色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无意识的,不需要额外的注意力。

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一致时,这种自动化过程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快地完成任务;而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则需要抑制这种自动化过程。

2. 注意力stroop效应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是根据文字呈现的颜色来进行反应。

因此,在该实验中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

当参与者需要抑制自动化过程时,他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颜色上,以便正确地回答问题。

3. 抑制控制stroop效应实验还涉及到抑制控制。

即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参与者需要抑制自动化过程,并且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抑制状态。

这种抑制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

五、应用1. 临床应用stroop效应实验被广泛用于临床上,如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通过训练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快速反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stoop效应实验报告

stoop效应实验报告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一、引言看见一个用蓝色墨水写的红字,让被试反应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而忽略词的意义时,“红”字会对蓝色的认知产生干扰。

从而使反应时大大增加,这—现象由JohnRiddley 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它首次将颜色和字义联系在一起。

Stroop 效应可以作为—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其他问题,现在对Stroop效应一般有以下五种理论解释:1.相对加工速度理论;2.自动化理论;3.知觉编码理论;4,logan的平行加工模式;5.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比较几种字与色组合条件下,对颜色反应时的大小。

二、方法1、被试:一名大三女生,年龄为21。

2、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速示仪,卡片4套(12张) A套字色—致:红A1(R);蓝A2(B),绿A3(G)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G),红色的“蓝”字B2(R),蓝色的“绿’’字B3(B)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C1(R),蓝色的“中”字C2(B),绿色的“华’’字(G)D套字色语言无关、音义有关:红色的“栏”子D1(R),蓝色的“虑”字D2(B),绿色的“洪”字D3(G)3、程序:(1).将12张卡片随机排列好(如附后的记录表)。

(2).将主机与附机EPT801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Stroop效应→学号→姓名→A视场(5秒) →间隔(10秒) →次数(12),主试将记录表中第1张卡片插入A视场,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实验中屏幕上“◆”指着间隔时,主试按记录纸顺序换插卡片。

(4).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测试反应时的实验,当呈现卡片时,你发现字是红色墨水写的你就按<否(—)>键,如是绿色墨水写的就按当中的<确定>键,如是蓝色墨水写的则按<是(+)>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是什么,要尽快反应。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实验目的。

咱就是想看看这个Stroop效应到底是咋回事儿。

简单来说呢,就是想验证一下当文字的颜色和文字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会影响我们认读的速度。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蓝色的,你脑袋会不会有点懵,反应会不会变慢呢?四、实验器材。

1. 自制的Stroop效应测试卡片若干张。

这些卡片上写着不同颜色的表示颜色的汉字,比如说“红”字可能是绿色的、“蓝”字可能是黄色的,当然也有字的颜色和字本身表达的颜色相同的,像“黑”字就是黑色的。

2. 一个计时器,用来精确记录认读每张卡片所花费的时间。

五、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

我先找了个安静舒适的小角落,没有什么干扰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嘛。

然后把测试卡片打乱顺序,就像洗牌一样,让它们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

2. 测试过程。

我先从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相同)的卡片开始测试。

拿起一张卡片,比如“绿”字是绿色的,然后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眼睛一瞅,嘴巴快速读出这个字的颜色,再按下计时器停止计时,把时间记录下来。

就这么一张一张地测,测了大概10张一致条件的卡片,取个平均值,这个就是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啦。

接着就开始测不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不同)的卡片。

同样的操作,拿起一张卡片,像“红”字是蓝色的这种,计时开始,读出字的颜色,计时停止,记录时间。

也测10张,再算个平均值,这就是不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喽。

六、实验结果。

1. 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X]秒。

这个时间感觉还是挺快的,就像小火车在顺畅的轨道上跑一样。

2. 不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Y]秒。

哇塞,这个平均时间明显比一致条件下的长呢,就好像小火车遇到了一些障碍物,得绕着走,速度就慢下来了。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认知心理学领域,Stroop 效应是一个经典的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和注意力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和测量,深入探究 Stroop 效应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验证 Stroop 效应的存在。

2、考察不同刺激条件(如颜色与文字的一致性)对反应时的影响。

3、分析个体差异在 Stroop 效应中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_____名被试,年龄在_____岁之间,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实验使用了计算机程序呈现刺激材料,包括三种类型的任务: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相同(例如,红色的“红”字用红色显示)。

不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不同(例如,蓝色的“红”字用蓝色显示)。

中性任务:呈现无意义的彩色字符串(例如,“”用红色显示)。

2、每种任务包含_____个刺激,随机排列呈现。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 3(任务类型:一致、不一致、中性)×_____(重复测量)的混合实验设计。

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因素,重复测量次数为_____。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距离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前,屏幕上显示指导语,向被试介绍实验任务和操作方法。

3、每个刺激呈现_____毫秒,被试需要尽快准确地判断文字的颜色,并通过按键反应(例如,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

4、刺激呈现间隔为_____毫秒,以避免被试的预期反应。

5、每种任务完成后,被试有短暂的休息时间,然后进行下一种任务。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被试在每种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反应时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值(超过均值±_____个标准差的数据)处理。

3、使用 SPSS 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任务类型之间的反应时差异。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认知心理学可是超级有趣的呢!里面有好多经典的实验范式,今天就来好好唠唠。

一、 Stroop效应实验范式。

这个实验可太有名啦。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些字,这些字的颜色和字本身代表的颜色不一样哦。

比如说,“红”这个字,但是它是用绿色写的。

然后让你快速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字本身。

这可就有点难喽,你会发现自己老是忍不住想要念出字的意思,而不是正确的颜色。

这就表明了我们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字的语义加工是自动的,它会干扰我们对颜色的加工,这种干扰就产生了Stroop效应。

这就好像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说“我要念字的意思”,另一个说“不,要念颜色”,可有趣啦。

二、启动效应实验范式。

启动效应呢,就是之前的一个刺激对后面的刺激产生影响。

比如说,先给你看一些和“医生”有关的词,像“医院”“护士”“手术刀”之类的。

然后再让你看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像“医”,你就会更快地把它识别为和医疗相关的东西。

这是因为之前的那些词在你的大脑里启动了关于医疗的概念。

就好像是大脑被提前预热了一样,对相关的东西就变得特别敏感。

这也说明我们的大脑在认知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惯性的。

而且这种启动效应还分正启动和负启动呢。

正启动就是前面的刺激促进后面的刺激识别,负启动就是前面的刺激反而会阻碍后面刺激的识别,是不是很神奇呀?三、双耳分听实验范式。

这个实验就像是给大脑出难题。

实验者会同时给你的两只耳朵输入不同的信息,就像左耳听到一个故事,右耳听到一首诗。

然后让你去注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并且回忆出来。

结果发现呢,当你集中注意力在一只耳朵的时候,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就被忽略了很多。

但是呢,有些时候,即使你没注意,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名字,还是可能会从另一只耳朵“溜”进你的大脑。

这就说明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是有选择性注意的,但是这种选择性又不是完全绝对的。

就好像大脑有个把门的小卫士,大部分无关信息都被挡在外面了,但是有些特别的信息还是能偷偷混进来呢。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被试对给出的不同字义,颜色,字色不一的文字信息进行念色或读字所需反应时进行比较。

实验中所使用的文字材料分别有四种关系: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非颜色词。

实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非颜色词时念色和读字无个体差异;字义对念色有干扰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念色反应时1﹑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 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方法1)被试:延边大学2011级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35名,年龄在20岁左右。

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键盘﹑带话筒耳机﹑stoop效应应用程序3)实验程序:①、在心理实验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实验②、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一种是“念字”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念出来另一种是“唱色”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的书写颜色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说出来。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斯特鲁普效应,即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斯特鲁普实验的经典范式,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文字中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颜色。

文字可以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颜色的字母缩写(如“R”代表红色)或颜色的不相关词语。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有30名参与者(15名男性,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被试组设计,实验条件包括颜色词汇条件和颜色方块条件。

每位参与者需要完成两组实验条件,顺序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前面放置着一台电脑。

2. 研究者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确保他们对实验内容有清楚的理解。

3. 参与者进行熟悉练习,以熟悉实验任务和执行方式。

4. 实验正式开始。

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按键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选项。

5. 研究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颜色词汇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较长,而颜色方块条件下,反应时间较短。

2. 参与者在颜色词汇条件下的错误率较高,在颜色方块条件下的错误率较低。

讨论:斯特鲁普效应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即当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颜色信息和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斯特鲁普效应揭示了这种差异。

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因素如干扰抑制能力、注意力分配等对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斯特鲁普实验范式,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基础。

Stroop实验中颜色与文字的干扰效应研究

Stroop实验中颜色与文字的干扰效应研究

Stroop实验中颜色与文字的干扰效应研究Stroop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颜色和文字之间的干扰效应。

本文将探讨Stroop实验的背景、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干扰效应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讨论。

一、背景介绍Stroop实验是由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首次提出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颜色命名和字义解读之间的干扰效应。

实验参与者面对一系列的颜色方块,每个方块上都印有一个单词,要求参与者忽略单词的意义,仅根据颜色命名方块上的字体。

该实验主要探索参与者在颜色和字义冲突时的处理能力。

二、实验过程Stroop实验通常分为两个条件:一是颜色名称一致条件,即方块上的颜色名称与方块颜色相同;二是颜色名称不一致条件,即方块上的颜色名称与方块颜色不同。

实验过程如下:1. 参与者将会看到一系列的颜色方块,每个方块上都印有一个单词。

2. 在颜色名称一致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快速准确地读出方块上的颜色名称。

3. 在颜色名称不一致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方块的实际颜色,并忽略方块上的单词。

三、实验结果根据Stroop实验的结果,参与者在颜色名称一致条件下有更高的准确率和反应速度。

然而,在颜色名称不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明显下降,并且反应时间也变慢。

这种由于字义和颜色冲突而导致的干扰效应被称为Stroop效应。

四、干扰效应的原因Stroop效应的出现可以归因于认知加工的特性。

当方块上的颜色和字义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大脑会发生冲突。

颜色加工和字义加工是并行进行的,但颜色加工通常更快。

在颜色名称不一致条件下,字义加工提供了干扰信号,使得参与者在决策时产生混乱,从而降低了处理效率。

五、实验意义和应用Stroop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认知加工和干扰效应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实验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神经科学和注意力研究等领域。

例如,Stroop实验被用于检测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患者的注意力水平,以及帮助理解与情绪调节和焦虑症状有关的注意力偏差。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Stroop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所发明的一种实验方法。

该实验通过反应时间测定方式,研究人们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该实验的基础是Stroop效应,即指在进行语义处理与颜色信息处理时,由于它们所占用的认知资源不同,因此可能会发生干扰效应,导致反应时间延长或错误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不同干扰条件下对参与者的影响以及验证Stroop效应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材料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个红色字体呈现在黑色背景上,包括20个单词与30个随机字母;第二部分是50个不同颜色的方块背景与20个颜色名称呈现。

颜色的顺序和颜色名称不一定相对应。

本实验随机选择了60名参与者,其中30名男性,30名女性。

所有参与者均为来自于大学的学生,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

参与者在此之前并未接受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也未曾参与过类似的实验。

实验设备为一台笔记本电脑,参与者在实验前被告知整个实验过程,并被要求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说明。

实验采用单因素混合设计,即考虑不同的干扰情况。

每个参与者将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种实验序列中:实验1:单词读色块被试者根据屏幕上的颜色名称,并快速说出对应的颜色,这个实验中,被试者读出呈现在屏幕上的50个颜色方块。

实验2:颜色命名每个实验会在屏幕中央呈现,参与者需要快速反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实验的结果记录了反应时间和实验精度。

1.4 数据处理2. 实验结果在单词读颜色块实验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力度为436.98 ms,标准差为59.76 ms。

参与者在这个实验中的错误率为5.7%。

2.3 不同实验之间的比较比较实验1和实验2之间的结果可以看出,单词读颜色块反应时间明显低于颜色命名,t(59) = -13.40, p < 0.001, effect size = 1.71。

此外,实验精度也明显优于颜色命名,t(59) = 11.34, p < 0.001, effect size = -1.53。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Stroop效应是指在一个词汇与其字体颜色不同的任务中,当被试要求报告字体颜色时,会发生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增多的现象。

本实验将通过测量反应时和错误率来探究Stroop 效应的影响。

方法
参与者为20名本科生(10男性,10女性),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

实验在计算机
上运行。

每位参与者执行2个任务,探究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在名称
条件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报告每个单词的颜色,字体为黑色,在颜色条件任务中,参与者
需要报告文字的颜色,而不是单词的名称。

通过分析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比较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
在名称条件任务中,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783.60毫秒,错误率为2.75%;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31.15毫秒,错误率为14.85%。

t检验表明,在名称条件下,参与者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均值明显低于颜色条件(反应时间:t(19)=9.31,p = 0.00;错误率:t(19)=9.57,p =0.00)。

讨论
结果显示,在Stroop任务中,参与者在名称条件下的表现优于颜色条件。

这表明Stroop效应确实存在,即单词的名称对字体颜色所产生的掩盖作用会导致参与者对于字体颜色的处理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不受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Stroop效应可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总的来说,本实验提供了证据证明Stroop效应存在,同时展示了Stroop任务可用于
探究注意、认知和语言等领域的基础问题。

Stroop效应及实验20160612

Stroop效应及实验20160612

460
730 700
820
510 490

在3种实验条件下对字和对色的反应时差异
字色一致 念字唱色 色点唱色 420 280 字色矛盾 念字唱色 -420 430 色点唱色 -220 230 字色无关 念字唱色 -380 220 色点唱色 -40 230
实验条件
反应 被试甲 时差 (ms) 被试乙
Stroop效应的临床应用:
3 物质成瘾
成瘾词语 颜色命 名 正常词语
成瘾词语的命名 时间更长
成瘾者对成瘾相关字存在更多的控制加工
Stroop效应实验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装有Psy 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 刺激字有5种类型,统一用一号宋体字呈现,根据实验目的与2 种任务搭配,共有七个系列,每个系列12个字。 在5种类型的刺激字中,黑色词指用黑色显示的字,字义是各 种颜色;纯色指不同颜色的无义字符;字义无关色词指刺激字 的字义与颜色无关,而刺激字可以用各种颜色书写;字义干扰 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虽然不是颜色,却是一种与颜色相关度较 高的事物(例如“草”、“天”、“火”等等),而刺激字用不同的颜 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和字义矛盾色词的字义所指的颜色都与 书写所用的颜色不同,但字义矛盾词系列里的颜色都是配对的, 写字用的颜色会出现在刺激字的字义里,如有红色的“绿”字, 就有绿色的“红”字;而字义干扰词系列里的颜色则不配对,写 字所用的颜色不会在刺激字的字义中出现,如红色的“棕”、绿 色的“紫”、黄色的“灰”,等等。
-40 -20
被试丙
30
230
330
0
210
130
结果分析

分别统计在四种刺激条件下对字和对色的平均 反应时,结果如表15-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王倩学号*************** 专业心理学(师范)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29 同组人姓名吴韩雨舸、陈妮莎成绩Stroop效应实验王倩(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通在字义、字色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字义、字色判断任务来验证经典色词Stroop效应。

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2012级54名同学作为被试,给被试呈现字色和字义一致和不一致的词语,被试在字义和字色一致和不一致的情况下按不同的按键来对字义和字色做出反应。

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和准确性。

结果显示,在字色和字义一致的情况下,被试对字义和字色的判断平均反应时相差不大;而在字色和字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字义的平均反应时最长;字色和一致和不一致对被试反应时长短有显著性差异。

其结果证明了Stroop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色词Stroop效应的存在。

关键词Stroop效应反应时字色1 引言1.1 stroop效应简述stroop效应,又叫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

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其实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之间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麦克劳德在1991 年总结出stroop 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

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

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

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

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

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

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

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

当PDP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反应时(response latencies),是指个体从刺激发出到开始反应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1.2 stroop效应研究范式Stroop效应的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经典Stroop范式即命名词(字)的颜色时,书写目标字(颜色词)的颜色与目标字的语义之间产生干扰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

例如,昼夜Stroop、图—词干扰范式、双语Stroop范式、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情绪Stroop效应范式等。

同时也有许多因素影响并制约着被试在Stroop任务中对词的加工。

像语境因素、被试的颜色识别能力、操作任务、SOA 的多少、被试的年龄、词和非词的比例等等。

当前Stroop效应研究的内容与范式已渗透到很多领域,特别是情绪Stroop效应、Stroop 效应脑机制的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

Stroop效应是个具有迷惑性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目前对它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熟和深入;同时由Stroo效应引起争论也趋于激烈。

国外关于Stroop 的效应研究时间长、范围广,因此研究的相对透彻,关于它的文献相当多;但国内对Stroop效应的研究还不很深入,这也给予国内研究者挑战和动力,促进对Stroop 效应的探究(陈俊,2007)。

1.3 字色Stroop效应实验对于字色Stroop效应实验,吴彦文(2010)提出Stroop效应的典型特点是颜色词的词义与颜色产生相互干扰,产生Stroop干扰的原因被认为是能进行自动加工的字词阅读系统和需要控制加工的颜色命名系统之间的不相容。

采用加工分离范式,使颜色词的词义和颜色相分离,然后考察能否消除Stroop效应。

结果发现,在词义和颜色分离的情境下依然存在典型的Stroop效应。

由此认为,产生Stroop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心理资源的有限性。

当人们被要求同时操作两个快速重叠的任务时,由于有限的中枢心理资源被两项任务所共享,导致两项任务都得不到全部的心理资源,从而出现被延迟的Stroop干扰效应。

2 方法2.1被试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学习实验心理学本科2012级的学生中,抽取54名学生当被试。

2.2 仪器JGW-E型心理实验台。

2.3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取2×2被试内实验设计。

其中一个自变量为字义字色的一致性,有一致和不一致两个水平;另外一个自变量为任务,有字义判断和字色判断两个水平。

因变量为反应时和准确率。

在实验中采用拉丁方的平衡方法,对各实验小组的实验顺序进行随机分配。

2.4 试验程序2.4.1 准备工作及要求本实验采用拉丁方平衡法。

全班随机分组,本小组分到的顺序是52、53、54、55,即分别是对字义判断,字义、字色一致;字色判断,字义、字色一致;字义判断,字义、字色不一致;字色判断,字义、字色不一致;字义判断,字义、字色一致。

将实验系统调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被试阅读指示语,了解具体按键过程后开始实验。

2.4.2 实验方法在仪器上给被试呈现带颜色的词,这个词的字义和字色分别为一致或不一致的两种情况。

被试的任务是对出现在屏幕上的字进行字义判断或字色判断。

对字义判断时,比如,当屏幕上出现字体颜色为红色的“红”字时,被试要根据字义按红色键进行反应。

每次呈现在屏幕上的颜色直到被试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后才消失。

之后,随即呈现注视点,之后呈现下一颜色的词,被试再做出相应的反应。

对字色判断时,比如,屏幕上出现的字体颜色为绿色的“红”字时,被试则需要根据字体颜色按绿键进行反应。

其余要求与对字义判断时相同。

期间,被试需要又快又准的做出反应。

本次实验共有4个条件,每个条件下被试做60次判断,共240次。

每组实验完成后休息30s,在休息的过程中,被试不能随便走动。

在整个实验结束前,实验结果不告诉被试。

3 结果对本小组被试的实验数据做出统计,结果如下:表1 被试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的平均值(单位:ms)、正确率及方差字色判断,字义、字色一致字义判断,字义、字色不一致字色判断,字义、字色不一致字义判断,字义、字色一致平均值876.40 1761.08 1589.96 911.51 方差45162.81 195875.96 324350.65 155675.54 正确率98% 98% 100% 100%表2 字色判断任务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自由度F值P值组内59组间 1 6.782 0.001总变异1039851.84表3 字义判断任务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自由度F值P值组内59组间 1 0.762 0.38总变异148958.49图1 被试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时的平均值的条形图4 讨论4.1 本实验得出的结果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字义与字色不一致对于被试的判断影响较大,无论是判断字义还是字色,字色字义不一致的情况下所需的反应时都明显大于字色字义一致的情况,可见字义对颜色的判断是有明显的干扰作用的。

从方差来看,在字色和字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字义判断的这种情况最不稳定,波动较大。

同时,被试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字义和字色的反应时最长。

说明被试对字色的加工和字义的加工分别属于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

由表二和表三来看,对被试数据进行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出本组实验中,字色和一致和不一致对被试反应时长短有显著性差异。

而字义的一致和不一致情况对被试反应时长短的差异不是很显著。

4.2 对于额外变量的控制本次试验有两个自变量,每个变量分别有两个水平。

为控制额外变量,本实验采用拉丁方平衡设计。

全班随机分组,尽量减少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在心理学部机房进行,每台计算机之间有隔断,能够避免大部分干扰,但由于同时进行实验的小组较多,实验人员相应的也较多,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实验过程中被试每做60次就休息30秒,实验进行时间较短,尽量减小疲劳效应。

但由于实验是在早上的课后进行,部分被试可能会有生理上的疲劳。

4.4 对后续实验的展望本实验表明字色一致条件下明显比字色不一致的条件下的反应时短,可见字义对颜色的判断是有明显的干扰作用的。

这种现象的解释为,被试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控制来判断不协同刺激的颜色,以克服在不同感知和反应选择阶段的干扰,这表现在反应速度的减慢和准确率的下降。

无论是对字色反应还是字义反应,被试在不同情况下反应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在颜色判断水平上Stroop任务不一致条件下,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对Stroop效应有显著的影响,即场依存性被试存在典型的Stroop效应,而场独立性被试不存在典型的Stroop 效应;在Stroop任务为一致条件和无关条件下,场独立性被试与场依存性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基本相同,场独立性被试略占优势,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Stroop任务条件变为不一致条件下,判断水平为颜色判断时,场依存性者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上升显著高于场独立性者(祁禄,2008)。

由此可见个体认知方式对于stroop效应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以后对于stroop效应的研究中,或许我们可以从个人特质的不同,去发现stroop效应对于人们不同的影响。

5 结论本实验证明了Stroop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经典色词Stroop效应的存在。

参考文献陈俊,刘海燕,张积家.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2007(02).祁禄,梁惠英.个体认知方式对Stroop效应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02).吴彦文,辛红娟.分离色词的词义与颜色对Stroop效应加工的影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05).王乃怡. 听力正常人与聋人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J]. 心理学报, 1993, 1: 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