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整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整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1.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读图指导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回答: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解释:在古代,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多种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小,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一些古绿洲相继消失,人们被迫放弃。

课本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解释,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得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增城中学张华梅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得环境与发展得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得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得问题,了解其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得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得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最大阻力、我国就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得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得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与发展得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得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得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得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得成因。

荒漠化就是环境自身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得产物,自然因素就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得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得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得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得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就是为了论今,就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得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得案例分析,警示环境得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得辩证关系,树立良好得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得家园。

这就是本节课得重点内容、四、荒漠化得防治得对策与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得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得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得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得“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就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与应用课堂知识得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具准备:计算机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 年和2002 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 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2. 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1、根据“图2.5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方式和水量变化特征?比较古今城镇在分布位置上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古绿洲相继被放弃?2、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所带来的影响。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3.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防治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搜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和资料。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认识,我以我国西北荒漠化防治为背景,设计了一堂生动的教学案例。
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新课标必修三《地理》中的“荒漠化的防治”展开,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期待下次课的精彩表现。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尝试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对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关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Biblioteka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
教学内容
知识讲授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形成过程
2、荒漠化
(1)概念(2)形成(3)主要表现(4)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教学设计(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1.学生已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2.学生具备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图表和统计方法,为分析荒漠化问题提供支持;
3.学生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可能对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和成效认识不足;
4.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特点;
2.掌握GIS软件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学会分析相关数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7.教学评价,持续改进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汇报、课后作业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采用情境创设法,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遥感图像和实地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资料查阅、数据分析、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情况,需要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2.强调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为家乡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防治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内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激发他们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本章节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旨在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让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地理必修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地理必修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1)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1.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在没有了植被植物就无法保护的情况下正常生长继续发展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约2.荒漠化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作者信息教学设计教学主题|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需用2个课时。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新课导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图。

感受情境。

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新课教学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教帅提出问题1、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2 “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2、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3,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原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幻灯片放映图2.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深居中纬度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强。

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00mm,过度干旱,(找出两个特殊区:贺兰山和塔里木盆地进行分析)西北地区降水呈现自东向西减少的趋势,而且本身就不多,植被越来越稀疏,动物越来越耐旱。

所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板书】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自主活动】请同学们阅读图下面的文字,来归纳为什么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干旱形成大片的戈壁和沙漠(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干旱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脆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风沙易移动(动力因素)西北地区由于干旱使生态环境脆弱,那么西北地区一定就能荒漠化,形成荒漠吗?到底什么原因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板书】2.气候异常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合作探究】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等,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2课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2课时)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和现状。

2.通过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图文资料和人口、经济、社会等人文地理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3.依据资料说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4.通过学习,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5.认识我国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说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学习,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读《中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说出中国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新课学习: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现状读书P16,说出荒漠化发生地区、本质、成因、表现及类型、现状。

注意:区别荒漠和荒漠化:荒漠是一种景观。

荒漠化是演化成荒漠景观的过程。

区别沙漠化和荒漠化: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

简单地说,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而沙漠化是指单纯在干旱地区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区别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红色荒漠化。

读《世界生态破坏》图,认识荒漠化现状严重危害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尤为突出。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一)西北地区区域地理特征读书P16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分析(1)西北地区的位置有何特征?包括哪些省区?(2)西北地区有哪些地形区?以什么地形为主?(3)从位置和地形上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原因。

1.位置和范围位置特点:深居内陆。

从行政区划看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推荐-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推荐-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2.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

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设计意
复习旧对节课的主上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虽然有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起决
内容进行纳总结,性的作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形成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提问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人为原因?)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通过新课导入学生读图分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分析楼兰古注意观察析,汉朝“丝绸之路”。

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越,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

历史学家们誉之为国的消失,时,罗布泊一带就已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商贾、游客云集,一派繁这些古城遗激发学生进荣景象。

是谁让楼兰古国消失了呢?址所在地的一步探求新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荒3公元以地貌状况,漠化严重,人口被迫外迁。

后来,楼兰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了荒漠。

知的欲望;及对照古丝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并非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和图请同学们读课本( P252.12路与现代公只是现代的图中河流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合作探究路干线的位产物,在不题,为什么绿洲被相继放弃?发现置差异,教师归纳][同的历史时塔克拉玛干该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水源枯竭,期,荒漠化大沙漠向南绿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的程度有所推进。

大规模的开发后,相继消失,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同。


通过分析新课导学生读图兰古国的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注意观析汉上的一颗璀璨的明越,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

历史学家们誉之丝绸之失,激发这些古城时,罗布泊一带就已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商贾、游客云集,一派生进一步址所在地荣景象。

是谁让楼兰古国消失了呢求新知的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公地貌状况望;荒漠漠化严重,人口被迫外迁。

后来,楼兰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了荒漠及对照古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并非只是路与现代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2.1P2请同学们读课本)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和代的产物路干线的图中河流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合作探究在不同的历题,为什么绿洲被相继放弃?发现置差异,史时期,荒]教师归纳[塔克拉玛干该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漠化的程度大沙漠向南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有所不推进。

规模的开发后,相继消失,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原则。

[学生归纳](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培养学生信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二)防治内容:息获取能力和归纳总结化的土地的生产力的能力。

(三)防治原则
、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植物固沙)
荒漠地区优良的固沙植物主要有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荒漠植物一般具延伸[]
学生自学。

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
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

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止荒漠化的蔓延?前面我们已经知][过渡
道,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形成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

防治荒漠化首先要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的行
为,我们应该改变哪些不合理的行为?
(四)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区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干旱的内陆地区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2.
课后学生调查三明水土流失概况,通过报
刊、网络等资料分析其形培养
成的原因及学生掌握一综合处理措个区域环境施。

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
(二)防治内容(三)防治原则
(四)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5.
(五)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