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合集下载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顾恺的传世之作,《洛阳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的《洛神赋》后有感而画的。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欣赏《洛神赋图》,我们不妨着眼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纯文学作品,或者说,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绘画上的再创造,在现存古代作品中,《洛神赋图》是最早的。

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那是始皇为自己死后的世界安排的军队,绝非给人看的。

我们现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观赏这些雕像,说它们如何精美,在艺术史上如何有地位,但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封闭而残酷的工程,工程结束时,所有的雕像制造者都被杀光。

再如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是教人如何按儒家道德标准做好人的,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

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

其次,《洛神赋图》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

我们看到,画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次出现,有点像现代的连环画。

这种结构与表现形式,与其它现存相应作品比,算是非常早的,也许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此外,这种多幅、情节性的绘画作品,很适合手卷形式——因为适合拿在手中展卷把玩,故名。

手卷与立轴是中国古代绘画两种最主要的装裱形式,“卷轴画”这个名称就是从这儿来的。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赏析一、作品背景:《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

画面奇幻而绚丽,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三、艺术特色:1.纵观整幅绘画,画者在忠实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与绘画本身的特性。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的形象。

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关系,营造出奇异的幻境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坏。

2.《洛神赋图》的构图采用了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使画面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3.《洛神赋图》的山水作为背景,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烘托了气氛也使得画面很连贯的统一在一起。

而且这种“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点明了主题。

而水的水势、水态、水性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4.从表现技法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

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5.《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6.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

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

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

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

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画家简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赏析“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八个字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完全得到了证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洛神赋图赏析,以供查阅,快来看看吧! 洛神赋图赏析1摘要:洛神赋图,东晋著名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与代表作之一,此画是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里的内容,用水墨画的形重现其神奇魅力故事。

描绘了曹植与美丽的洛神在湖边奇遇游玩,最终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构思精巧,设色古艳,浓墨重彩的画笔显现了这一奇特的爱情。

关键字:洛神赋,顾恺之,洛神,曹植。

1、绘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打破了汉代儒学独尊的教育体制,管理也逐渐多元化。

美术教育也通过官学教育体制和私学教育得以继承和发扬,继鸿都门学之后的又一专业艺术教育机构麟趾学,且迎来了中国美术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蔚然可观。

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而且,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是人才辈出,民间美术活动兴盛,创作技巧不断提高。

孕育了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其属于密体画派,以区别与南朝梁张和唐代吴道子的“疏体”。

其笔迹周密,紧劲连绵,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又称为“铁线描”。

2、画家背景顾恺之(346年407年),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林”画派,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祥”,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七书生 2019-01-18 16:37:18《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赵孟頫书《洛神赋》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后有全卷图)第一集:相遇曹植在树林里散步,忽然抬头发现了河上美人。

且看曹植对洛神的描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些细节烘托仙子的神秘、美丽。

第二集:相恋再次相遇时,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

洛神也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洛神特别开心,就告知自己的姐妹们,姐妹们“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起跳舞庆贺洛神恋爱。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

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拼力收风。

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

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

人身龙爪的女娲凌风而歌。

通过众神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

《洛神赋图》共分为四部分,从开始的相遇到第四卷的辞别,细腻的描绘出了曹植与洛神的真挚的爱情故事,作者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力,非常诗意的表达了原著《洛神》中的意境。

画卷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不断的重复出现。

诗中好多美景人物描写在画中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画卷首先展开在暮色苍茫中,曹植面对滔滔的落水,他心中美丽的洛水神浮出水面,洛神身影比较模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感,画中的洛神委婉从容,衣带飘逸,对岸上的曹植表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两个人的思念之情充分的体现在卷面上。

二卷中曹植依然水边,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眼睛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既痴情又向往。

洛神高高的头发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的感觉,她也是欲去欲留,眼睛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画中的曹植与洛神多次碰面,日久生情,但是神人有别,无奈洛神驾着六龙车,在云端渐渐离去,只留下终日思念的曹植在岸边。

最后一卷曹植坐于洛水畔,依依不舍的离去,画中最感人的一段就是曹植欲前又止的心情,感觉曹植非常矛盾,离去的洛神回头,凝神幽幽地望着曹植,表情万般的无奈,哀怨又叹息,而曹植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与周围的一花一木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更深刻的表达出无声胜有声,周围景色又完美的体现曹植的无奈。

《洛神赋图》在不同时空地点自然的交替、重叠,岸边水,水上船,船边山,山后又是一片自然,在山川景物上体现无与伦比的空间美。

作者顾恺之是东晋时代我国著名画家,在《洛神赋图》中运用神话,先描写洛神姿态面貌,再到诗人的爱慕与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完美的刻在了画卷上,最后洛神无奈离去,又给《洛神赋图》留下了悲剧色彩。

可以看出作者的画工已是炉火纯青,能将山水、花鸟、人物画完美的融汇于一炉。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曲折又分明的情节来逐渐描绘出主人公与洛水大神的真诚纯真的唯美爱情故事。

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

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

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

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

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洛神赋图》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赏析

《洛神赋图》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赏析

画中有诗意,情深已忘言——《洛神赋图》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赏析作者与作品《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共分为四个主题,全画用笔细劲古朴,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原作《洛神赋》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该卷画曹植从京城回东藩路经洛水时遇洛神宓妃的爱情故事,忠实再现了原赋情致,格调缠绵,情节浪漫。

此图卷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之作,学界对其创作权存在争论,主要有晋明帝作品、陆探微作品、史道硕作品等说法,但都没有充分理由推翻就说,因此一般仍按顾恺之作品探讨。

不过,该图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是可以肯定的。

对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正符合“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描述。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这在文学作品中是必要的,否则会显得突兀,但在美术作品中前者无法说明,而后者若详细描绘则显得累赘,因此顾恺之作画时从洛水边的场景开始表现。

纵观全画,画家用较大篇幅详细刻画的是洛神的形象以及曹植与洛神相识相恋最终相别的情节,人物内心的百转千回尽在不言中。

这与原赋的主题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画家的构思艺术。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注重动静结合,巧用对比烘托,形神兼具,入木三分。

在曹植初遇洛神的场景中,画家是这样展示诗人形象的:曹植与随从漫步洛水之滨,忽见丽人于山岩之畔,不由自主地将两臂伸开拦住了随从。

这个瞬时性的动作与现代摄影艺术有相通之处,既忠实于原文“乃援御者而告知”,又将主人公的惊喜与爱慕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与洛神分离后,图卷又在三个场景中描绘曹植的形象。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背景
2、洛神赋现实故事背景 a.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 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 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 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 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 《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 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 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b.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 之女甄宓[12] 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 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 ,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13] ,以作纪念, 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
《 洛 神 赋 》 节 选
《洛神赋图》故事叙述: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 挫未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边 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画很好地 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 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内容介绍
中 国 十 大 传 世 精 品 国 画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藏故宫
作者其人轶事 背 景
《步辇图》 唐代,阎立本 藏故宫 《唐宫仕女图》 唐代,张萱、周昉 藏故宫 《五牛图》 唐代,韩滉 藏故宫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藏故宫 《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 藏故宫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藏故宫 《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前段《剩山图》藏浙江 后段《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宫春晓图》 明代,仇英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 清代,郎世宁 原作藏纽约大都会博物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1.《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用连续图画形式所绘的长卷。

1全画卷主要内容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美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

全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倾诉、别离。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2画中人物服饰分析2.1洛神展开画卷,只见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长裙曳地,正如曹植自己在《洛神赋》里描述道:“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之流风回雪”,多么灵动,多么飘逸啊。

在高耸的云髻的修饰下,洛神显得格外高挑。

洛神的云髻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貌。

当时假发盛行,各种发髻也应运而生,有双髻、螺髻花钗、芙蓉髻等等,别具风采。

洛神身上穿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服饰,杂裾垂髾服。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接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装饰物,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的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而写成了杂裾垂髾服。

迎风而起的衣带更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来自天界的不平凡之感,似是开卷就想告诉我们曹洛早在相遇就已经注定结局的分离。

至于洛神手上持的像似扇子的东西,名为麈尾。

它形如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亦绝不像拂尘,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都有很大不同。

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且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

这就让我有点不解了,为什么洛神,一个女神竟也持麈尾呢?可能是为刻画出一个高雅的女神形象吧。

2.2曹植、随从官员画卷中的曹子建及随从官员“宽衣博带”,给人以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是当时文人、士族十分崇尚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概括性特征是衣下宽、衣袖阔、衣带广。

汉代的服装与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曹植头戴梁冠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尽显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
就生动展现 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神态特点。 _ . 《 洛神 赋 图》 是 顾恺之 的代表 作 , 是依 据文 学家曹植 的《 洛
三、 《 洛神赋图》 的 内容及特 点
《 洛神赋 图》 是 画家从文人 士大夫的角度 出发创
作的 以爱情 为主题 的绘 画作 品 ,用艺术手法再现 了 凄美的爱情故事。
丕见甄 氏年轻美貌 , 就将她 占为己有 , 而曹植也对甄 氏产 生了爱慕之心 , 并想娶她 为妻 , 但遭 到曹操 的拒 绝 。嫁给曹丕之后 , 甄氏先后为曹丕生了曹睿 与东 乡 公主, 后 失宠于 曹丕 , 于 黄初二 年( 2 2 1 ) 六月被 曹丕 遣使赐 死。 [ 3 黄初三年 ( 2 2 2) , 曹植奉 旨回京 , 曹 丕将
顾恺之 天资聪 明、 禀赋超群 , 在绘 画领 域更是有 许 多过人之 处 ,用飞 白掩饰 殷仲堪 的眼疾使 顾恺之 名 声大噪 ,谢 安对顾恺之 的绘 画艺术惊叹 道 : “ 苍生 以来未之有也 。” 顾恺 之不满足于物 象外形 的描绘 , 将 更多 的注 意力放 到人物 性格刻 画上 , 《 洛 神赋 图》
上, 顾恺之提 出“ 迁想妙得 ” “ 以形 写神 ” 的绘 画理论 , 并将 之运用到绘画实践 中 , 以紧劲连绵 、 流畅悠缓 的
家思想提 出质疑 , 这使 追求个体 的精神 超越 、 推崇玄 学 与清谈 的“ 魏 晋风 度” 成 为时代主 流 , 也 标 志着古
代人文意识 的觉醒。随着玄学思想的兴起 , 文人们崇 尚清谈 、 蔑视名教 , 这种重精神 、 轻形骸 , 追 求真性情 的时代精 神深刻影响着艺术 创作 ,在这种 张扬个性 的社会环境 中诞生 了许 多优 秀的艺术 家 ,顾恺 之就 是其 中之一 。[ 顾恺之生活于 东晋 中叶 , 这时司马 睿、 王导 等人 建立 的东 晋政权 已经巩 固, 以王 、 谢为首 的门阀士族 制度逐步形成 ;顾恺 之 的父 亲顾悦 之很有学 问且善 于辞令 , 官至 尚书左丞 , 这种 家庭 出身 为顾恺 之的仕 途及艺术创作 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 成年后 , 顾恺 之深 受谢安与桓温的赏识 , 后任散骑 常侍 。长期的官宦生 活使顾恺之对社会 上层人物 有着深刻 了解 ,并能够 准确捕捉人物 的心 理变化与思想观 点 , 这些 在《 洛神 赋图》 中就有 着鲜 明的体现 。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被誉为中国文艺史上最伟大的巨作,其内容涉及神话、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其画面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洛神赋图》是晋代画家项羽所绘,其绘画手法极其精湛,绘色彩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饱含艺术气息。

在《洛神赋图》中,画面色彩抑扬有致,构图恰到好处,极具层次性。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项羽也是一位极具艺术修养的艺术家。

《洛神赋图》以天宫为中心,全画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为主题,构筑出壮丽的神话气氛。

图中以佛祖释迦牟尼、众神、仙女、神兽、人物等元素构成。

在图中,天宫的建筑多为古汉式,建筑形态端庄典雅,在深青色中尤以纯白显得格外鲜明。

而众神及其仙女也被精心塑造,特别是仙女的画像充满灵性,形容清丽娴雅。

人物则有贤君、将士、士兵、花木、走兽等,画面之间互相呼应,构成画面的基本结构。

画面中更有大自然风景之美,表现形式十分生动,如以向日葵、蒲公英、芦苇描绘出春天;吴茱萸、藤蔓、树叶勾勒出夏天;柳树、杨树、圆月把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冰雪、冬青、梅花渲染出冬天等。

另外,《洛神赋图》在色调上也是十分新颖,如黄色预示神性,表达出佛教教义的尊严;绿色则表示具有苍凉之意;紫色则隐喻出神秘的感觉等。

《洛神赋图》的意蕴深远,它集中古典神话、历史、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浩瀚文化底蕴,把神话故事、神怪、天文地理、服饰等
融入其中,千变万化,而又能完美淋漓的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总之,项羽的《洛神赋图》在中国文艺史上堪称一脉相承,其画面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画中神话、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中的波澜起伏,千姿百态,饱含艺术气息,极具层次性,是一副精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图像与文化考察。

洛神赋图赏析论文

洛神赋图赏析论文

洛神赋图赏析引言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辞章,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曹植。

这篇辞章以奇特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一幅美女图,被后世称为《洛神赋图》。

本文将对《洛神赋图》进行深入赏析,探讨其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文化内涵。

洛神赋图概述《洛神赋图》是一幅描绘了洛神赋的人物形象的绢画。

画中展现了洛树下的洛神,她披着宫装,优雅端庄,面容姣美,身姿轻盈。

洛神的形象呈现出自然与神秘相结合的状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洛神赋图的意境与艺术手法意境洛神赋图通过优美的笔触、精湛的构图,将洛神的优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洛神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追寻某种情感或者境界,给人以沉思的意境。

洛神身边的树木亭台也增添了画面的宁静和浪漫氛围,与洛神形成了交融和谐的关系。

艺术手法在《洛神赋图》中,艺术家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洛神的美丽和神秘。

首先,画面运用了暖色调,使整个画面散发出温暖而祥和的氛围。

其次,画面通过紧凑的构图,将洛神的形象主体居于画面中央,凸显了她的重要性。

此外,画面中用线条勾勒出洛树、亭台等细节,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洛神赋图的文化内涵洛神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视美古朴的审美观。

画面中的洛神端庄大方,凝望远方,体现了古代文人笃信清新自然的审美理念。

其次,洛神赋图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内涵和修养的人生追求。

洛神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了美丽,更寓意着文人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在修养的深意。

结论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赏析《洛神赋图》,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艺术形象,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追求。

洛神赋图不仅仅是一幅描绘了洛神的图画,更是一种对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赞美。

参考文献•曹植.《洛神赋》.•钱穆.《讲苏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洛神赋图》美术赏析

《洛神赋图》美术赏析

一段人神相恋的凄美诗篇一幅动人心魄的千古名画——《洛神赋图》美术赏析一、作品概述《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的历史人物画。

真迹早已散失,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有四种摹本,均是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其中最为生动古朴的一卷,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的最大特点是讲述了一段传奇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恋爱故事。

绘画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

从人们的印章提跋来看,即便是摹本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二、画家简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

顾恺之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而且绘画和理论成就颇丰。

主要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主要绘画理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三、背景故事《洛神赋》是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为了纪念与爱人甄妃之间深厚感情的赋文。

文中作者把美丽善良的甄妃想象成神彩飞扬的洛河女神。

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相遇、相爱到生离死别的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四、画面内容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多维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多维赏析

望。 第三段描绘的是激扬、 迷离 、 依依惜 别的场 面。 洛 神 乘着云车驶 向远方 ,眼神 中流露 出无限 的不舍 与 依恋, 在这离 别的场 景 中, 龙、 鱼、 云等 都呈现 出奔放 飞驰 的生动状态 , 给人 以惊心动 魄之感 , 悲剧情感达 到 高峰 , 场景催人 泪下。第 四段 描绘 了洛神 离去 后 , “ 余”急忙追赶 已不见 佳人影踪 , “ 夜耿耿而不 寐 , 沾 繁霜而至曙 ” , 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顾恺之 神 赋 图 的多维赏析
◎张 慧
( 许 昌学院美术学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六 朝时期 , 女性题材成 为各种艺 术创作 的主题 ,
( 二) 《 洛神 赋 图 》 的 主 要 内容
美丽迷 人的洛神 更是成为许 多艺术作 品中不可 或缺 的艺术形 象。曹植 以优 美动人 的《 洛 神赋 》 抒发 了自 己对意 中人的深切怀念 之情 , 《 洛神赋 图》 是顾恺之 有感于 曹植的《 洛神赋》 而创作 的浪漫主义 爱情题材 绘画。 画家将文雅华 丽的诗赋 句子转化 为具体 生动
的绘 画形象 , 诗 中有 画 , 画 中有诗 , 诗画 结合体 现 出 独特的审美意境 。画家高超 的绘 画艺 术水平也 是《 洛
《 洛神 赋》 共用六个段落 来描 写曹植 与甄 氏人神 分离 的故事 , 故事将容貌 非凡 的甄 氏描 绘成 “ 翩若惊 鸿” 的洛神 , 两人情投意合 , 无奈人神 有别 , 无法长相 厮守 , 只 留无尽思念 。根 据《 洛神 赋》 , 《 洛神赋 图》 共 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主要描 绘了傍晚时分 , “ 余” 在 水滨散步 , 流水潺潺 、 鲜 花盛开 , 此 时洛神 “ 回翔于碧 水之 间” ,彼此 思慕之情 跃 然纸上 。第二 段描 写 了 “ 余” 与 洛神 四 目相对 、 人 神殊 途 的哀 怨 、 悲伤 与无 奈 。与他们悲伤流转相 对应 的是 两种 迥然不 同的场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南朝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山水画。

它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神舞动着手中的丝绸,翩翩起舞,在洛水边留下一曲天籁之音。

整幅画作中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画中融合了艺术与哲学,给人带来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接下来,笔者将以艺术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顾恺之的这幅作品。

首先,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借女神的形象来表现出高贵美丽之神的神秘气质。

女神不可亵渎,她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灵,拥有无上的美貌和神秘的力量。

画中的女神身姿婀娜,红裙飘动,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朵瑰丽的花,引人入胜。

同时,她手中的丝绸和她的舞姿相得益彰,将艺术和神性融为一体,充满了灵性和神秘的气息。

其次,画中所描绘的洛水和山峦都十分具有艺术感受性。

洛水清澈见底,山峦秀美,这些都是顾恺之自然观的流露。

画家通过笔下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察觉和把握,进而抒发了对生命之美的赞颂。

他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回归到自然,体验自然之美,表达自然之美。

这些不仅反映了顾恺之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最后,顾恺之运用画面中的空间安排来表达思想情感。

画中,女神和水、山、树叶之间的空间和谐自然,丝绸舞动之处,空气仿佛被展开,空间拓展得宽广无限。

这种空间安排彰显了中国绘画中所追求的“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通过清修、隐含、微妙的表现方法,达到了意境深远、逼真高远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仅在绘画技巧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是一次对世界上美的追求的艺术与哲学的思考,把艺术和生命、自然、哲学等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特殊魅力和独特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现存的《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洛神赋》是以曹植与嫂子洛神甄氏之间缠绵而凄凉的爱情为原型而创作出的神人之恋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

赋文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动人心魄,令读者感动。

顾恺之有感于此,于是便依赋文而作出传世名作《洛神赋图》。

画作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

《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长572.8厘米,宽27.1厘米。

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这幅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被列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造型产生很大影响。

画卷从曹子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极其鲜明的形象,画出了一副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在“日既西倾,车怠马烦。

尔乃税驾蘅皋,容与乎阳林,流恺乎洛川”之际,忽然遥遥望见一个丽人,疏忽出于岩石之畔。

画家以生动的笔资,将这位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想望的恋人,画的丰神绝世,含情脉脉,回眸顾盼,飘飘若仙,表现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

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一马俯首吃草。

其后画到“冯夷鸣鼓”.“女娲清歌”以及诸神游戏的几段,也都十分细致生动。

与洛神的满腹心事不相同,与曹植的惊疑不定更形成鲜明对照。

用’铁线描”的手法画出曹植与美丽的妃子在洛河游玩的快乐景象。

仙乐飘飘,歌舞升平,悠然自在,一幅浪漫的的爱情跃然而上。

不知不觉,已到了夕阳西下时。

再后画洛神架六龙乘云车,“文鱼警乘”,“玉鸾偕逝”,“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画
卷的最高潮,这场诗人的梦幻,经过画家的妙笔,把人们引进了神话世界。

最后画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目痴口呆,茫然若失,这时天已破晓,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寂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借以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先描写洛神的面貌,姿态和装束,而后写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画的十分突出。

最后写到由于“人神子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给人留下失意追恋的心情,有容厚的悲剧色彩,艺术魅力很强。

顾恺之洛神赋一图之艺术成就,堪称绝世之佳作。

它在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

它无论在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以及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堪称画中一宝!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大多为宋代摹本,相传是根据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以“美人香草”爱情的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自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曹植《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

《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洛神赋图》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此《洛神赋图》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

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洛神赋图》的意境。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

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
不及。

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