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探究方案(201X秋)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探究方案XX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组策划人:XXX(201XX年秋)*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现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在眼下的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少、慢、费、差”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差,学生成绩差。
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摆在我校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现状探究以下课堂教学模式,以便省时高效地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语文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与教学方法:一、激趣导入:1、猜谜激趣法2、故事引路法3、设问引入4、对联揭示法5、开门见山法6、穿插吸引法7、简笔图形法8、诗歌朗诵法9、创设情境法 10、以旧带新法二、交流预习:交流预习的内容一般是:1、扫除音形障碍2、扫除字词障碍3、搜集作者资料4、搜集背景材料5、相关故事知识三、品读感悟:(一)“读”——动情朗读,整体感知。
1、动情朗读,掌握好:轻重、快慢、停连、升降。
(1)教师范读法(2)整体朗读法(3)角色朗读法(4)配乐朗读法(5)配景朗读法(6)比较朗读法(7)重复朗读法(8)跟读朗读法(9)分组朗读法(10)勾画朗读法2、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句或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1)联系背景点(2)捕捉动情点(3)连接感悟线(4)分析标题义(5)重点人物(6)抒情议论语句(7)作者感情线(8)某一人物见闻(二)“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
1、学会圈点勾画的符号标记法,标出关键词句。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3、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2)拟人(3)夸张 (4)排比(5)对偶 (6)反复(7)设问(8)反问4、重点句子理解(作用)5、仿写句子一仿句式结构;二仿修辞手法;三仿语法;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6、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7、描写句理解(作用)(1)人物描写句(2)自然环境描写句(3)社会环境描写句(三)“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
如何搞好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之我见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散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能够起到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感情操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线索与思路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的散文教学。
一、抓住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
它融合着自然美、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谐统一。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
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
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掌握技法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线索,抓住文眼;巧借联想,领会意境。
散文的线索是对文章结构与情感的贯穿。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的语句或词语,即文章的点睛之笔。
文眼多为议论、抒情或象征比喻的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嵌与文中的。
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作者的感情脉搏,也就抓住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
散文在行文上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景写情。
充分地展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用“问题链”设计建构散文阅读教学——以《昆明的雨》为例
谈起汪曾祺的散文,众人必说汪老的散文“淡而有味”,其文白夹杂、雅俗共赏的妙语“如话家常”。
谈起他的经典散文《昆明的雨》,众人也必定被那淡而雅的文字所营造的景美、人美、情美所深深打动。
“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这篇散文的“至味”,学生如何能品尝得到?又能品尝到何种程度?笔者以《昆明的雨》为例,对用“问题链”设计建构散文阅读教学加以探讨。
一、文本解读概述《昆明的雨》于2016年被选入统编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背影》《白杨礼赞》等一起组成散文单元。
散文是抒情性的,它一般都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外化。
[1]笔者以为,《昆明的雨》在情感的抒发上,有汪老散文的一贯风格: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背后,掩藏着的是真挚深沉的情感。
作者对昆明的雨、雨季以及这座城市的喜爱和想念是显性的,而隐性的、更深沉的情感却是对当年昆明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这种生活状态所折射的心境的一种审美与赞赏。
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既有小欢喜,如干巴菌“这东西这么好吃”的惊喜,也有小哀伤,如房东寡妇与养女可能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既有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如吃菌子、卖杨梅、送缅桂花、喝小酒等,也有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如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若园巷带雨的缅桂花的清香,小酒店院子里大木香花树上半开的白花和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等事物营造出的盎然诗意。
这种真实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彰显的是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是一种“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生命力。
二、教学方法择定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指出,《昆明的雨》是作为写景抒情类散文的代表性篇目被编选进入散文单元的,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中指出:“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领悟的人生经验。
”[2]那么,《昆明的雨》与《春》《济南的冬天》等篇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它作为“这一篇”的独特教学价值究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阅读【摘要】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往往呈现板块化、碎片化状态,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思维过程不能向纵深发展。
初中散文教学教案教案
初中散文教学教案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掌握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散文作品,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教学难点:散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引出散文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散文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散文的特点。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分发准备好的散文作品,学生自主阅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特点,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形式自由等。
3. 学生分享对散文作品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写作技巧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构安排等。
2. 学生举例说明散文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2. 学生分析散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散文的审美价值,如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散文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散文作品,让学生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意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学生在散文学习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点评和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限。
初中散文语文教案
初中散文语文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
3. 学会欣赏散文中的美景,提高审美情趣。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欣赏散文中的美景。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散文,谈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
2. 提问:什么是亲情?亲情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美景和亲情。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谈论亲情对自己的成长的影响。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2.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亲情的美好。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散文教案范文
初中散文教案范文课程类型:散文阅读与欣赏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能够分析散文中的表现手法,体会语言的美感。
3. 能够发挥想象,感受散文中的画面,提高审美能力。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分析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散文中句子的深层含义。
2. 散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准备:1. 课文《散步》文本。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散文,谈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
2. 提问: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散步》,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散文中的语言美感。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口语表达,提高表达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特点和语言美感。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散文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散文《散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散文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初中生散文写作教案模板
初中生散文写作教案模板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散文的特点2. 散文的写作技巧3. 写作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散文的概念,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散文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散文的特点:真实、生动、情感丰富、文字优美。
二、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15分钟)1. 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
2. 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
三、写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如“我的故乡”。
2.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进行散文写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优秀散文作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5分钟)1. 教师对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写作作业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改进建议。
二、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
2. 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提升文章质量。
三、写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写作话题,如“我最尊敬的人”。
2.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进行散文写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优秀散文作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写作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学习和进步。
运用“自学探究”模式指导散文阅读教学
运用“自学探究”模式指导散文阅读教学散文是文学性很强的文体,高中新教材和语文读本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散文篇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教学。
但是,传统的散文阅读教学,通常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分析文章,主要是抓住段意的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使学生达到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努力构建“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散文阅读教学方面,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重视文本的阅读欣赏,注重阅读情境的设置,指导学生阅读自学,引导学生对散文意境探究发现,品赏揣摩语言,感受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一、创设情境,启发引入学习情境的创设历来是教师和教育心理学家关注的三个焦点区域之一(其他两个是“学习者”和“学习过程”)。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抓住导语的设计和课文的范读来进行。
根据不同课文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设计导语和朗读。
以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为例,这篇散文紧紧地围绕“清静”、“悲凉”两词写景抒情,呈现出低沉、伤感色彩,那么导语的设计就应该把情调放得低沉一些。
笔者导语设计的是:“对于秋天,固然大家都有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但面对黄叶飘零,西风残照的凄凉景象,涌上心头的更多的则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秋风雨愁煞人’的伤感与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体现出这种悲秋的情绪,现在我们来学习体会一下。
”缓缓的语调使学生不再有课前的兴奋与喧闹,都静静地沉浸在课文中。
这就为鉴赏课文奠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和氛围。
然后笔者进行了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故都的秋》是一篇清丽婉约型的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思想感情含蓄。
散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基 本 模 式 , 模 式 共 分 六 个 环 节 : 前 准 备 一 整 体 感 知 一 质 该 课 疑 解 惑一 精 彩 赏析 一 课 文 小 结一 拓 展 延伸 。
【 关键词 】散 文教 学; 基本模 式
让 学 生 学 会 阅读 、 会 表 达 、 成 语 言 积 累 习 惯 是 初 中 学 养 语 文 教 学 的主 要 任 务 。虽 教 无定 法 , 教 学 有 法 。基 于此 , 但 我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结 出 了散 文 教 学 的一 种 基 本 模 式 , 模 式 总 该
在 听 录 音 ( 范读 ) 速 读 课 文 后 , 学 生 概 括 文 章 的 主 或 或 让 要 内容 或 谈谈 初 步 感 受 。 目的 的读 书 才 是 最 有 效 的读 书方 有 式 , 此 , 师 一 定 要 做 好 导 读 工 作 , 以 设 计 几 个 对 学 生 有 因 教 可 力 于 把 握 全 文 内容 的简 单 的 问题 , 学 生对 文 章 内 容 有 整 体 使
果 有 难 度 , 师 可 以适 时 点 拨 , 生 共 同解 决 。 二 是 精 彩 片 教 师 段 、 、 赏 析 , 生谈 感 受 , 说 作 者 这 样 写 有 何 妙 处 … … 句 词 学 说 在 你 一 言 我 一语 中 , 渐 加 深 对课 文 本 质 性 的深 层 理 解 。 逐 这 一 环 节 是 课 堂 教 学 的主 体 部 分 , 师 是 点 拨 者 是 催 化 教 剂 , 煽 情 者 , 时 的 点 拨 会 起 到 画 龙 点 睛 、 波 助 澜 的作 是 适 推
常重 要 , 师要 加 强 指 导 和 督 促 , 不 可 等 闲 视 之 。 教 切 二 、 本 教 学 流 程 基
( ) 整体 感知 。 一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3. 能够写出简短的散文。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2. 写出简短的散文。
三、教学难点1. 应对题目和写作材料;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引导、举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散文,让学生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案例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已有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发掘散文中的情感、意境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散文是一种散文体裁,不同于小说、诗歌等。
散文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的感情、对历史的思考等,通常有叙述、议论或抒情性质。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不像诗歌那样急功近利,它更多的是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表达一些情感。
散文的特点是真实、清新、朴素、形式灵活、可读性强等,是大众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还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1)对比手法:用对比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绿色和黄色,思想和行动,一份神秘和一份智慧,它们交融在一起,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的情感统一在一起。
”(2)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指的是用同一句型、同一结构的语句,列举多个内容,使文本更加生动、感染。
例如:“世界上只有变化不变的真理,只有不变才是变化的本质;只有规律才能走向灵活,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3)比喻手法:比喻手法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感受到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琴声犹如溪涧,声声回荡在山中,宛如初次听到自己心跳般的激动。
”3. 写出简短的散文结合生活,让学生写一篇题材简单的、朴实自然的散文,有两个选择:(1)描述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八年级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本现代散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本现代散文阅读八年级语文课程优秀教案范本:现代散文阅读教案目标:通过阅读现代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2.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欣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欣赏;2.引导学生分析现代散文中的意象、主题等要素;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现代散文作品;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介绍现代散文的背景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教师逐段朗读现代散文的一篇作品,学生跟读;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共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3.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个人感受。
三、分析与讨论(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现代散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例如比喻、夸张等;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进行交流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散文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创作与表达(2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篇现代散文进行改写或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2.教师提供适量的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同伴评价和欣赏。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和体会;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建议。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并阅读其他现代散文作品,并写下读后感;2.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形成个人阅读报告;3.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现代散文阅读比赛。
文末小结:通过以上教案的编写与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现代散文的兴趣与热爱。
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复杂,从而培养出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叙事性散文三步教学模式探究
对学生的情感 体验是截然不 同的。这样 , 学生的心 门打开 了, 对 三、 拓展延伸文本 。 寻找切入点模仿 写作 拓展延伸文本是很多教师也会设计 的一个教学环节 ,翻阅 ・
文本的深层解 读才有一种继续 的可能 , 否则 , 面对文本 的讲解 后
本不可能有深层 的体验 。 随着教学设备 的完善 , 更多 的现代科技手段出现在 课堂上 , 创设教学情境 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 但是我想方式再多 , 形式再花
思念 , 但更多的是回忆了与爷爷奶奶 、 外公外婆的温馨 日子, 有 去的痛楚和思念 , 深入骨髓 的思念却又无可 奈何 的忧 伤 。有 了 的甚至因为爷爷刚去世 而潸然泪下。所以在这篇 文本情境 的设 这些铺 垫 ,文 章最后一 句 “ 是让我 到哪儿 去找真正 的家醅 可
置上 , 我紧紧扣住思 念两字做文章 , 而并非从思乡之情人 手 , 这 呢” 让所有的情感 都呼之欲 出。 ,
●关 注 ・ 【 语文与成7 】 r
枳 亨 性 散 量 步 救 学 横 武探 究
现代文课堂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以散文《秋天的怀念》为例
疑解疑、合 作 交 流 等 过 程 中 进 行 文 本 深 度 阅 读,切实成 为 课 堂 学 习 活 动 的 主 体,才 能 达 到 高 效 阅 读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质 量 。
《秋天的 怀 念 》文 章 中 主 要 是 表 达 对 母 亲 的深切怀念,所以 教 师 应 当 先 引 导 学 生 初 步 解 读文本,在 此 基 础 上 设 计 主 问 题,引 导 学 生 更 好地进行思考交 流。 例 如,教 师 可 以 先 要 求 学 生分析文 本 写 的 什么内容?为 什 么 这 样 写? 怎样写 的? 然 后 再 设 置 教 学 目 标,提 出 问 题。 引导学生 根 据 文 本 解 读 进 行 分 析。 通 过 文 本 解读,使学生了解 到 史 铁 生 的 写 作 背 景 以 及 思 想情感变 化、文 章 的 具 体 经 历、对 主 人 公 的 描 写 ,等 等 。
初中散文优课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散文优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散文的概念,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如真实性、抒情性、描写性等。
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运用感悟、朗读等方法,体验散文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散文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领会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手法。
2.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 散文中哲理的提炼和感悟。
2. 散文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如通过讲解散文大师林清玄的作品《阳光密度》,让学生初步感受散文的魅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如真实性、抒情性、描写性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散文的特点。
4. 感悟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 散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讲解散文写作技巧,如如何选材、如何抒发情感、如何进行描写等,并进行现场示范。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散文写作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7.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散文的价值和意义。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2. 尝试创作一篇散文,可以是写人、记事、状物或抒情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及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散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培养热爱散文的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一)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教育改革。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该做些什么?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新课程,新理念,我们的日常阅读课教学,不仅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更应该切实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努力。
一、传授方法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除保留了老教材少量的经典文章之外,加入了相当多的散文和诗歌,这对于我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教学的难度。
细致比较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课本中,语文知识的含量相对固定,就所占比例而言是比较少的。
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用宁鸿彬老师的话说不过是一个个例子。
既然如此。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范例,也是辅助教师完成阅读课的材料和工具。
作为教师光明白了这一点还不成,更需要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明确阅读课的目的不仅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向学生传授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向学生传授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最为重要。
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相反教师把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她)在初学此类文章时便有了切实的体验,并掌握了相应的方法,他(她)将受益终生。
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样的道理。
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
在实施教学时就要使学生非常明确的抓住这篇文章对人物塑造的方法,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细致准确的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类散文不一定都通过外貌写内心,但总的规律是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写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点无疑是学习这类文章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写人叙事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讲疑解难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化基础,他们学习文章并非一无所知,不懂得只是文章中的某些语句、某些段落等。
因此,阅读课教学中不需要从头到尾串讲。
如果要讲也一定是不懂得的地方。
但讲不懂得地方又不要越殂代疱,而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实现教学目的,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文化探索88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实用、操作性强,受到一线教师的推崇。
笔者搜集了余映潮初中经典散文的教学实录,对“板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出初中散文教学主要运用三块式和四块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余映潮老师具体的教学课例,发现他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注重朗读审美体验和多角度欣赏能力的训练。
并对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模式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出:注重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的流失;教学模式板块化、学生创作力弱化的两点思考。
关键词: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案例分析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他用几十年的时光,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钻研才得以形成,这一教学模式因其“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得到了中学教学语文界的大力推广,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青睐。
他是这样定义的:“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
”[1]这一模式主要采用三至六个板块前后有机勾连,层层递进,对不同的行文风格、不同的问题,从而设计不同的板块,充分利用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一、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1.注重朗读方法指导和审美体验散文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而余老师在散文教学中侧重朗读和审美体验,读出课文的美,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对于精短的散文,可以整天理解和赏析,那么较长的、不易理解的散文,我们不必面面俱到,感悟其精髓即可。
以精短散文《紫藤萝瀑布》为例,这是宗璞的一篇抒情散文,其篇幅短小,由赞美眼前的紫藤萝,回忆起昔日的紫藤萝,在对比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在情感上积极向上,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余映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它分为三个板块:“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2]”。
从《老王》看初中叙事类散文的教学
从《老王》看初中叙事类散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散文的教学十分重要,而叙事类散文作为散文中重要的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主体性等特点。
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教学应该更加重视独特性,因“材”施教。
《老王》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初中散文选篇,本文力图通过一篇叙事性散文――《老王》,来分析叙事类散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一、叙事类散文的特点(一)主体性叙事类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主体性是其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在散文中,每一位作者都在真实地表现生活周遭,其内容都与作者相关,所叙之事、所记之物、所述之人,都是生活中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是作者真实生活的自我体验和客观反映。
这是散文与小说在文体特征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散文文体的显著特征之一。
《老王》中所讲述的杨绛一家与老王的相处和交往,是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艺术加工后创作而来,因为在现实中存在过,所以杨绛在文章中寄托了深厚的现实情感,集中体现在《老王》中写道:杨绛觉得老王“不幸”、觉得对老王“愧怍”,这种情感贯穿在这篇散文的始终,而作者情感和老王情感的错位也成为这篇叙事类散文最高明的“设计”。
(二)散漫性“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故事情节类散文的关键特点。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老王》中选取了杨绛与老王相处的几个代表性的事件,前后没有鲜明的连接性,杨绛在文章中多次运用到“有一天”“有一年夏天”“有一天傍晚”等词语,使得文章中的多个时间“送冰”、“送鸡蛋”等等事件各成体系。
但于此同时,整个散文中所描述的杨绛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基本都在写善良朴实的老王对“我们一家”的亲人般的关照,以及“我们一家”对老王始终用钱表达的谢意。
当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感情,与作者对老王的感情产生偏差和错位,生发出杨绛一家对老王的“愧怍”,这“愧怍”就是贯穿在整篇散文中的“神”。
初中图文散文试讲教案
初中图文散文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文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图文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文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文散文的定义和特点2. 欣赏和分析图文散文的方法3. 实践创作图文散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图文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图文散文。
2. 难点:培养学生实践创作图文散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图文并茂的散文作品,引发学生对图文散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图文散文,了解图文散文的基本特点,为后续欣赏和分析打下基础。
3. 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图文散文的内容,体会图文散文的美。
4. 实践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图文并茂的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 展示与评价: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图文并茂的作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审美能力。
3. 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审美能力。
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构图、文字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图文散文进行教学。
2. 图像资源: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图文散文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知行式六步”阅读教学模式在散文类文本教学中的应用——以《母亲》为例
细析文—比较—研析—积累—应用—提将研析与比较两个环节进于无疑处生疑笔者向学生发布一个“课文回头激发自己的探究散文类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内涵丰富的文相关试题的得分率也不理想。
复笔者如果说小说家与小说的关系那么散文家建筑师就离开这个建筑物了。
但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成了可以离开作者而独立发挥尽管这个人已经把自但这个家仍然是他的家。
他不必他可以很舒适地徜徉而你来做客却未必怡然自得。
像是客人去感受主人的作家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需要我领会。
专题研究以下是几名学生重读散文课文之后提出的问题,颇有探讨的价值。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为什么唯独“秋日胜果”这一幅没有浸染悲凉的色彩?《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在说起日日走过的寂静的煤屑路时说“今晚却很好”,明明什么都没有改变,为什么说“却很好”?读《囚绿记》的时候一定要理解成“爱国者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不屈于黑暗”吗,能不能就理解为一个人对另一种生命的敬畏?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科学素养”,在“课文回头看”环节,笔者的教学设想就是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意识和信息意识。
接下来,笔者请学生阅读何家槐的《母亲》文本,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以下是学生提出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1.母亲为什么想看却不去看火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作者对母亲是否有埋怨或批判?3.以母亲劳作时的叹息结尾,用意何在?这几个问题都直指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散文的“神”,文章多个“母亲向行人探问火车”的场景也暗含了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笔者鼓励学生再次走进何家槐的“家”,细析文本,以“母亲为什么想看却不去看火车”作为切入口展开文本研析。
二、敢于比较:于思辨中探疑学者谢小庆在《审辩式思维》一书中,用12字解读“何为审辩式思维”,提出了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笔者认为这也是阅读者必须具备的逻辑思辨能力。
面对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大胆比较分析,利于保持思维的警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因此,散文课堂遵循“四环节”、“三核心”。
四环节:(1)激趣导入(2)交流预习(3)品读感悟(4)拓展延伸三核心:读、品、悟。
(一)激趣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语文教师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预习有利于拓展学习语文的时空,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的内容一般是扫除文字障碍、搜集作者资料、背景材料、与文章相关的故事知识等。
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第一手资料就有了学习主动权。
(三)品读感悟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先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的文体和主要内容。
然后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或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掌握记叙的要素概述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价值倾向;明确说明的对象及方法,理清说明顺序;抓准议论的话题,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
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根据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
理解文学作品有一些难度,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提取能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有效信息,也可让学生根据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指向。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感悟生活。
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
可让学生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据作者的精辟观点,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提升思想境界。
“读、品、悟”是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的核心。
其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
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精细阅读品味揣摩和阅读回顾感悟提高三个阶段。
“读”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
“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
“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谋篇布局,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
(四)拓展延伸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而豪放的生命力量美。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热烈而豪放的生命力量美。
(一)激趣导入1.了解“鼓”字的演变过程,学习中国鼓文化2.介绍安塞腰鼓3.播放视频《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雄浑的气势(二)交流预习检测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三)品读感悟(1)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预设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美、震撼人心的力量)预设2: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我读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此环节,旨在指导学生从重音、节奏、情感、语气等四个方面进行朗读,感受安塞腰鼓雄浑壮阔的气势。
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好一个安塞腰鼓)投屏展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句式在文中并不是连续出现,而是承载一部分的内容间隔反复,作者从四个形式高声赞叹安塞腰鼓,每一部分皆以同一句式“好一个安塞腰鼓”作总结起到情感升华的作用,情感呈递进式。
分段朗读、齐读(2)品用“好一个(词或短语或句子)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并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从修辞、句式、炼词等角度进行品析。
预设1:好一个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段文字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后生们表演安塞腰鼓时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安塞腰鼓恢弘的气势。
具体表现在哪些词上?急促、蹦跳、旋风、斗虎……这些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后生们表演安塞腰鼓时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安塞腰鼓恢弘的气势。
因为这些词都极富有表现力,所以我们应该重读,自由读、个人读。
预设2:好一个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段文字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具体表现在哪些词上?(隆隆隆隆)“隆隆”是拟声词,反复出现即叠词,一系列的叠词模拟鼓声,鼓声是沉重有节奏的,像这样(教师用手拍击桌面),引领学生打节奏进行有感情朗读。
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是由什么人敲响的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表演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预设3: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感受到了后生们的豪迈与奔放,安塞腰鼓动人心魄的力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悟安塞腰鼓在黄土高原上响了起来,陕北人为什么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链接-资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比较贫穷,由于植被少,土层厚,风沙大,地质灾害多等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和羁绊,但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
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人好像落伍了,他们想要通过浓重的鼓声展现陕北人的什么精神?预设:积极进取、顽强拼搏链接-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接二连三的动荡使中国愈加艰难,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原来美好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渺茫。
然而,转机来了!1978年12月,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道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小组交流讨论)……安塞腰鼓所迸发出来的生命与力量,不仅是陕北地区的文化象征和符号,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四)拓展延伸作家冯骥才在《激流中:1979-1988我与新时期文学》说:“我承认,我有八十年代的情结。
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也是一个反常的时代;一个百感交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一个涌向物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纯精神和思考的时代;一个干预现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文学的大门,全国上下所有的文艺学者不约而同地以各种文艺形式彰显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郭风《长江》袁鹰《筏子》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浮躁》欣赏《长江》长江,你以宽阔江面上的黎明和粼粼的水波,你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我们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长江,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我想,那是祖国人民无比幸福的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时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欢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比较两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