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一课时 )-课件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 第一课时 )
水蒸气
水
涡轮机
热 燃烧化石燃料 产生的热能等
电能
发电机
节约1度电 相当于减少排放约1kg的CO2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演示实验
向盛有生石灰(CaO)的烧杯中加入少 量水,观察实验现象。
CaO + H2O
Ca(OH)2 放出热量
氢能源的开发
消太耗阳能能量(催化剂)
H2O
释放能量
H2 + O2
氢氧 气气
四、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煤
石油
天然气
煤的综合利用
合 成 材 料 筑路材料
电极
染 料
煤综煤合利用
的部分产品
消毒剂 杀虫剂
炸药
气体燃料
医药 钢铁工业
石油的分馏
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石油中各 成分的沸点不同,将 它们分离。
…… ……
资料卡片
一些燃料的热值(单位为J/kg):
固体
液体
气体
干木材 1.2×107 石油 4.4×107 煤 气 4.2×107
焦 炭 3.0×107 汽油 4.6×107 天然气 4.4×107
无烟煤 3.4×107 柴油 4.3×107 氢 气 14.3×107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9年级上册》(苏科版)
2050
地热能 其他可再生能源 太阳热能
光伏及太阳热能 发电
风能 生物质能(现代) 生物质能(传统) 水能 核能 天然气 煤炭 石油 2100年
氢能源 “东方红”卫星
2H2 + O2 点燃 2H2O
燃料电池
氢能源的利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B.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探究分子不断运动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解析:AA、对比试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B、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只烧杯中的试剂没有接触,但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不生成气体,用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正确。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错误。
故选:C。
3.“天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它以甲烷(CH4)和液氧为推进剂。
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具有可燃性B.它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解析:C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说法正确;B、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说法正确;C、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D、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说法正确;故选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内容概述】本单元包括两个课题。
课题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课题2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使用生活燃料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单元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分析探究常以情景题出现,尤其是新科技中使用的燃料和能源,更是中考的热点。
【学习目标】重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可再生性。
4. 化石燃料的特点及用途。
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 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7. 使用和开发新能源。
难点: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4.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命题分析】1. 本节考查内容主要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要形式为实验探究题,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与灭火的原理、反应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综合出题,但在中考题中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灭火的原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中考中将会出现利用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安全常识、自救方法来设计灭火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考查了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及思想。
2. 反应的放吸热问题主要记清课本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燃烧反应及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为清洁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在反应的吸放热方面经常与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相联系,同时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新能与新能源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熟记目前使用的新能源为氢气、乙醇等,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缺点、及制备,在此基础上与环境污染相联系,举例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的种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讲义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33)考点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有些反应是放热的,如物质的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等,这称为★放热现象;有些反应是吸热的,如CO2在高温条件下与炭反应等,这称为★吸热现象。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⒈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⒉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如发电、冶金、发射火箭等;⒊爆炸产生的能量:如开山炸石等;⒋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供给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考点5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①焦炭:冶金、炼铁等②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③煤气:气体燃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关爱、尊重、引导为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章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燃烧和灭火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设计火场逃生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防火安全意识。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燃烧的本质、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火警新闻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燃烧和灭火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探讨燃烧和灭火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掌握灭火的方法,能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3.了解燃料的分类和利用,能分析不同燃料的优缺点,提出合理化的燃料利用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3.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燃烧和灭火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讨论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和灭火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设计与反思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引发学生对燃料燃烧现象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燃料燃烧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燃料燃烧的原理,理解热值、燃烧产物等概念。
(3)学习化石燃料及其影响:介绍化石燃料的利用现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节能减排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燃料的燃烧过程,掌握热值、燃烧产物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认识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不同燃料的燃烧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撰写实验报告。
3.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能源转换和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
-收集有关新能源的新闻或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4.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燃料及其利用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拓展知识面。
-观看有关新能源技术的纪录片,了解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
4.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新能源的种类(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特点及优缺点,鼓励学生关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讨论主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针对讨论主题,提出至少三个应用实例,并分析其优缺点。
4.讨论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人教版化学九上7.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件
植物或植物枯萎后
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煤。
①煤的形成:
煤也叫做煤炭,被喻为“工业的粮食”、“黑色的金子”
1、⑴化石燃料的形成
②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石油又叫原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重要而又较洁净的气体燃料。
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氮、硫、氧元素;燃烧产物为CO2、NO2、SO2等。
石油的分馏炼制图
给石油加热, 组成石油的各物质的沸点不同,它们就会被先后蒸馏出来而得到分离,是物理变化。
⑴石油可以直接做燃料吗?
⑵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不可以,因为石油是混合物,里面有很多的杂质,导致石油的易燃度减低而且直接燃烧石油会 产生很多的废气,污染环境 如果把石油的原油提炼后会分解出多种产物如:汽油,煤油沥青,柴油等,可以充分利用。
1.煤和石油
煤的干馏
隔绝空气
加 强 热
煤
焦 炭
粗氨水
煤干馏是化学变化
煤 气
炼焦炉出焦
煤焦油
煤干馏后的综合利用,既可以充分利用煤的资源,还可以极大的减少污染。
煤的用途
工业的粮食
思考下列问题: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主要组成元素是什么?还含有哪些少量元素? 甲烷(CH4)(俗称沼气)
2、天然气
(2)a.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 极难溶于水
城镇的许多家庭做饭使用一种罐装“煤气”作为燃料,罐中所装的是液化石油气,这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液化石油气是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的,瓶内压强是大气压强的7~8倍。
煤气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解释和科学思维三个方面。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燃料的分类和性质,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培养科学解释的能力。此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燃料及其利用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火灾案例,引出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灭火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3.灭火的方法:灭火可以通过冷却法、隔离法或抑制法来实现,分别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或抑制燃烧反应来终止燃烧。
4.燃料的分类与性质:燃料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它们具有不同的燃烧过程和能量释放特点。
5.燃烧与能量: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主要的化学概念:(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4)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5)化石燃料的利用;(6)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7)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8)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9)学科九年级化学总课时单元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授课人单元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本课题主要内容是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更倾向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课题内容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题2本课题主要内容是燃料的合理利用与研究,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燃料的不节制不合理的使用会增强温室效应,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本课题继续深入研究燃料以及其他能源的合理利用。
综合性较强,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应用化学的意识。
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主要学习燃料的燃烧和灭火原理,以及对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紧接上一单元先学习燃烧和灭火,注重实际生活与化学知识的紧密结合。
先从实验探究开始学习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透过现象研究其本质,充分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再进一步学习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了解化石燃料的资源现状,了解化石燃料额开发和利用,珍惜化石资源,树立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氢气的制取实验,探究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培养学生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的内容多以实验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制作燃料性质比较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能源利用的积极态度,认识到合理利用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能源节约意识,培养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作业一:查找一种新型燃料的资料,了解其特性和应用前景。
-作业二:调查家庭或社区的能源使用情况,提出节能建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从课本中选择5道与燃料相关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准确回答并解释原因。
-作业提交时,请注意规范书写,尽量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3.创新思维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以下思考:
-设计一种新型燃料或燃料利用技术,并说明其原理、优点和应用前景。
-撰写一篇关于燃料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小论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4.案例分析题:选取一个与燃料利用相关的真实案例,如某地区的能源转型、某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等,进行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案例中的燃料利用方式是如何转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燃料及其利用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燃料的分类及其特性:学生对燃料种类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常见燃料,对新型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特性了解不足,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一 燃烧及灭火 说课稿 (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及灭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燃烧及灭火。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以及分类,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2.掌握常见物质的燃烧性质及其应用;3.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 1. 燃烧的概念、条件和分类; 2. 常见物质的燃烧性质及其应用;3.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突破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知局限,帮助他们理解燃烧的本质;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燃烧及灭火。
2. 呈现(15分钟)通过黑板演示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条件和分类。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燃烧物质的燃烧性质和应用。
3.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本质。
4.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燃烧的概念、条件和分类。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加深学生对燃烧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灭火器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提醒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的重要性,并进行示范演示。
6. 小结(5分钟)通过简要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讨论。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手段: 1. 教师讲授; 2. 讨论和展示; 3. 实验探究; 4. 案例分析;5. 示范演示。
教学资源准备: 1. 黑板和粉笔; 2. 相关实物和实验器材; 3.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呈现课件); 4. 灭火器示范用具。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课件
酒精燃完 酒精烧完 酒精烧完 不燃烧 实验现象 棉布破损 棉布无损 棉布无损
(1)你推测 ⑤的实验现象是__不__燃_烧________
(2)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实验②③中,酒精的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温度降低,达不到 着火点,故棉布无损。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燃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酒精灯使用后可能未盖灯帽,使灯芯上吸附水分过多点不燃酒精灯。
甲烷是一种无色密度比 空气小的气体。
极难溶于水。
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验证甲烷燃烧的 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 实验现象: • ①明亮的蓝色火焰; • 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干冷的烧杯);
• ③杯壁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内壁涂有澄 清石灰水的烧杯);
• ④放出热量。
CH4 + 2O2==点燃=CO2 + 2H2O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思考1:煤中主要含哪 种元素,可能还含哪 些元素?
碳元素
CO 有毒气体
煤 的
硫元素
CO2 温室效应
燃
SO2
烧
酸雨
氮元素
NO2
桥梁
人体健康
腐蚀
建筑
建筑
农业
文物
酸雨的防治
1.使用脱硫煤 2.使用新能源 3.减少使用人为排放物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一氧化碳、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 (4)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
[LPG]作燃料。
归纳总结:煤和石油等燃料燃烧造成对空 气的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1 燃料的燃烧
感悟新知
考向 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判断
知3-练
类型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例3 [中考·枣庄] 下列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及灭火原
理均正确的是( D )
选项 A
实例 油锅着火
灭火方法 用水浇灭
灭火原理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以下
感悟新知
知3-练
选项 实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B 液化气起火 关闭阀门
隔绝空气
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从热量变化的角度,
可将化学反应分为:
(1) 吸热反应:
如:CO2+C
高温
====
2CO。
感悟新知
知5-讲
(2) 放热反应: 如:①燃烧;②缓慢氧化;③其他反应,如
Mg+2HCl===MgCl2+H2 ↑,CaO+H2O===Ca(OH)2 等。
感悟新知
知5-讲
2.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1) 生活燃料的使用:做饭、取暖等。 (2) 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发电、发射火箭等。 (3) 爆炸产生的能量: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等。 (4) 食物在体内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体温、提供 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知4-讲
感悟新知
知4-讲
知识链接: 1. 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液化
石油气、天然气; 2. 可燃性液体:汽油、煤油、柴油、酒精等; 3. 可燃性粉尘:如煤粉、面粉等。
感悟新知
考向 考查易燃、易爆物的安全使用
知4-练
类型1:爆炸原理的分析
例5 [中考·百色] 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D )
感悟新知
类型2:火灾中的逃生知识的正误判断
知3-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整体优秀教学案例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提出问题:“燃烧是什么现象?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燃料燃烧的过程,包括燃烧的条件、燃烧产物的形成等,让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料燃烧的现象,加深对燃烧过程的理解。
3.讲授燃料燃烧的能量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差异。
4.讲解灭火的原理,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题目,如“如何合理利用燃料?如何减少燃料利用过程中的污染?”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燃料燃烧过程的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不同燃料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4.学会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一)一、(共5小题,满分0分)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A .B .C .D .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②。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
3.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全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1)下列物质都可以用来作为燃料:①煤;②氢气;③石油;④天然气。
其中最清洁第1页(共1页)的燃料是(填序号,下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下列反应放出热量的是(填字母序号)。
A.氧化钙与水反应B.镁与盐酸反应C.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3)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B.将炭做成空心的有利于充分燃烧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4)利用化石燃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煤燃烧时排放出NO2和,这些气体会导致形成酸雨。
下列做法能预防酸雨的是。
A.推广使用脱硫煤B.用天然气来替代煤C.使含硫煤充分燃烧(5)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Ⅰ所示。
合成气中的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物质C和D,其微观过程如图Ⅱ所示。
第1页(共1页)“气化炉”中主要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填字母)。
A.使用一次性木筷和纸巾B.推广太阳能热水器C.逐步淘汰白炽灯D.草稿纸双面使用4.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第1页(共1页)(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D装置总质量E、F装置总质量反应前156.6g356.8g反应后158.4g359.0g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5.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二、选择题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第1页(共1页)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③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A.①③B.②③C.④⑤D.②⑤7.现有的是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8.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10.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
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
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第1页(共1页)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11.(2分)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核能B.天然气C.可燃冰D.风能12.(2分)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13.(2分)为防止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某些场所常贴有下列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A .B .第1页(共1页)C .D .14.(2分)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D.已知:3Mg+N 2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15.(2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A.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氢气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D.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16.(2分)下列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A.电器着火﹣﹣用水泼灭B.身上着火﹣﹣就地打滚压灭C.桌面上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D.图书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17.(2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A.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通风第1页(共1页)B.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D.林区发生火灾,砍倒附近树木开辟隔离带18.(2分)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因山脊的一棵云南松被雷击起火而引发森林火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云南松为可燃物B.雷击使温度达到云南松的着火点C.开辟隔离带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D.可以喷洒干粉(NaHCO3)进行灭火19.(2分)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A.减少空气通入量B.充分利用热能C.块状煤碾成粉末D.净化尾气2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的火焰出现橙色或黄色时,可调小炉具进风口B.化学反应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放出热量C.从石油中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野炊时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二、填空题(共16分)21.(4分)冬季常用煤炉生火取暖,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
(1)常用的煤为“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第1页(共1页)(2)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4)燃煤时要开窗保持室内有良好的通风:。
22.(6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反应放出的;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等物质污染空气。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的是。
压缩天然气也可用作汽车燃料,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人们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之一是。
23.(6分)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A是我国“西气东输”的物质,F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1)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2)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题(共14分)24.(8分)小明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然后他进行了如图实验:第1页(共1页)(1)按A装置进行实验,其中不能燃烧的是(填序号)。
①铜片上的红磷②铜片上的白磷③水中的白磷(2)将B和C相连,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
(3)由以上实验分析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和。
(4)D中玻璃容器中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运动情况是,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25.(6分)H2、O2、CO2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请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a,b。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第1页(共1页)(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B、E来制取气体,试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计算题(10分)26.(10分)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1)m、n的值是;(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吨,则理论上最大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第1页(共1页)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共5小题,满分0分)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A .B .C .D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与氧气隔绝,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正确;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故错误;第1页(共1页)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故选:A。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隔离可燃物,②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