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解析:B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解析:B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
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
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解析:B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正确;故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错误,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燃料及其应用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灭火的原理: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B.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探究分子不断运动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解析:AA、对比试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B、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只烧杯中的试剂没有接触,但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不生成气体,用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正确。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错误。
故选:C。
3.“天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它以甲烷(CH4)和液氧为推进剂。
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具有可燃性B.它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解析:C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说法正确;B、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说法正确;C、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D、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说法正确;故选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可燃物与氧气的发生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实质:破坏燃烧的条件)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 隔绝氧气(或空气);3. 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注意: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举例: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干粉灭火器——隔绝氧气(或空气)。
②水枪灭火——使温度降低着火点以下。
③森林灭火,设置隔离带——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四、易燃物、易爆物1.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的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 易燃物、易爆物易燃气体:天然气、CO 、H 2、CH 4。
易燃液体:酒精、汽油。
易燃固体:镁粉、硫磺、白磷遇水易燃:金属钾、钠。
受热、撞击易爆:KClO 3、KMnO 4、NH 4NO 3、KNO 3。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1.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O CO C 22高温+2..放热反应:如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22)(OH Ca O H CaO ===+CaO 生石灰 Ca(OH)2熟石灰一、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
煤是古代植物遗骸形成的黑色固体混合物。
煤气主要成分为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
2.石油: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石油是古代动植物遗骸形成的黑色或深棕色粘稠状液体混合物。
3. 天然气:主要含碳、氢元素。
天然气主要是含碳、氢元素的混合物,以气态碳氢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是甲烷CH 4。
沼气主要成分也是甲烷CH 4。
二、甲烷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 化学性质(可燃性)①实验现象:纯净的甲烷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要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知识要点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3、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②隔绝空气(氧气);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4、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①泡沫灭火器适用扑灭木材、棉花失火;②干粉灭火器适用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③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
5、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火均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6、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都属于混合物。
7、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主要含有C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主要含有C、H 元素;天然气又称瓦斯,主要成分甲烷,化学式CH4,甲烷俗称沼气。
是较清洁的能源。
8、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CH4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CH4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反应方程式CH4 + 2 O CO2 + 2 H2O甲烷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出现,证明甲烷中含有H元素,把烧杯倒过来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甲烷中含有C元素。
9、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⑴化学上把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⑵把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有可燃物的燃烧、镁与盐酸的反应等,吸热反应有C + CO2 2 CO等。
(一般条件为“高温”或“加热”的反应多数为吸热反应)10、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使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②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的接触面,充分燃烧的好处有①产生的热量更多②节约了资源,减少污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第七单元,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逐一解释这些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个知识点是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发生时所写的化学式,并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符号和系数的组合来表示。
方程式的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生成物。
例如,当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时,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₂ + O₂ → 2H₂O。
在这个例子中,2H₂表示两个氢气分子,O₂表示一个氧气分子,2H₂O表示两个水分子。
方程式中的系数代表着物质的摩尔比例,所以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中,氢气和水的摩尔比例是1:2。
第二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各种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发生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主要包括热能的吸收和释放以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当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而当温度下降,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此外,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也涉及到能量的变化,当化学键形成时,会释放能量;相反,当化学键断裂时,会吸收能量。
第三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这个定律可以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将反应物放入封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最后得到的反应物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相等。
第四个知识点是化学当量的概念。
化学当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相互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例。
化学当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确定的。
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当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来确定,这个比例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质量关系。
第五个知识点是溶液的浓度计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而九年级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
下面我将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结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在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一炮发声后容器感到炎热,这是因为爆炸反应中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
这里涉及到的知识点是焓变与反应热。
二、溶液的构成与性质变化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汽水、茶水等。
其中,九年级第七单元中我们学到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到了浓度的计算方式。
同时,我们还会了解到一些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实验室中的应用。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其特点是延展性好、导电性好以及在常温下呈现金属光泽。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同时也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原料。
在九年级第七单元中,学生会了解到金属元素的周期表分布规律以及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一些重要性质。
比如,氧化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它在空气中易于氧化和腐蚀,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铁生锈现象。
四、碳的化合物及其应用碳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我们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石油、煤等。
在九年级第七单元中,我们学到了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且还接触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碳化合物。
比如,乙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丙酮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溶剂。
通过以上的几个小节,我们可以看到九年级第七单元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化学反应、溶液、金属与化合物以及碳化合物等方面的内容。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总的来说,九年级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我们对化学现象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_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焚烧及其利用焚烧和灭火一、焚烧1、观点: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强烈的氧化反响。
2、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行,不然不可以焚烧)3、焚烧与迟缓氧化的比较迟缓氧化 :铁生锈、食品腐化、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酒和醋的酿造同样点:都是氧化反响、都放热;不一样点:前者发光、反响强烈,后者不发光、反响迟缓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焚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需损坏焚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能够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除去可燃物(如丛林大火时制造隔绝带)(2)隔断氧气(或空气)(如锅盖、酒精灯帽盖灭火焰,如泡沫灭火器)(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3、泡沫灭火器:息灭木材、棉布等焚烧惹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息灭一般的失火外,还能够息灭电器、油、气等焚烧惹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息灭图书、档案、名贵设施、精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响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快速反响产生大批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响方程式: Na2CO 3+2HCl=2NaCl+H 2O+CO 2↑二、爆炸① 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② 化学变化惹起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焚烧,短时间内聚集大批的热,负气体体积快速膨胀而惹起爆炸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淆,碰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查验纯度 ,以防备发生爆炸的危险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禁止烟火” 的标记: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焚烧越强烈常有灭火的方法②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断空气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再灭火。
③ 煤气泄露,先应封闭阀门,再轻轻翻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 酒精在桌面上焚烧,用湿抹布扑盖⑤ 息灭丛林火灾,将大火延伸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余: A 、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由于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假如翻开门窗,会增添空气的流通 ,增添氧气的浓度,反响强烈,焚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固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添了空气的流通,因此越扇越旺。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课题2 燃料和热量一、化石燃料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③属于不可再生能源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1、煤①称为“工业的粮食”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④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①称为“工业的血液”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③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⑤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3、天然气(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A、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B、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 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七单元知识点+习题+方法规律总结
九年级化学(⼈教版)第七单元知识点+习题+⽅法规律总结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1.认识的燃烧的条件并会依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解释“燃烧了”或“没燃烧”的原因。
2.认识灭⽕的原理并会依据灭⽕原理解释“⽕灭了”的原因。
3.知道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点的情况有: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缓慢氧化放热、电器产⽣的电⽕花、发动机等产⽣的各种明⽕。
4.知道着⽕点低的物质容易点燃;知道空⽓流动加快即能提供更多氧⽓,⼜能带⾛⼤量热起到降温作⽤。
5.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灾⾃救等常识。
1.探究燃烧三个条件的实验:提⽰:⽩磷着⽕点是40℃,红磷着⽕点是256℃。
⑴⽣活中我们知道,⽯头和⽔是⽆法燃烧的,由此推理,要燃烧的第⼀个必备条件是必须是可燃物。
⑵如图所⽰的实验现象是:A.铜⽚上的⽩磷燃烧了,B.红磷没燃烧,C.⽔中的⽩磷没有燃烧。
A 与B 对⽐说明燃烧需要满⾜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着⽕点,A 与C 对⽐说明燃烧需要满⾜的条件是要与氧⽓接触。
⑶综上所述,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是可燃物、要与氧⽓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点。
⑷要使⽔中⽩磷燃烧,⽅法是把氧⽓通到⽩磷上。
2.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现象,并练习有关燃烧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格式:⽇常中,⽩磷要浸没在⽔⾥,原因是⽩磷是可燃物且着⽕点很低,暴露在空⽓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易使温度达到着⽕点⽽燃烧,放在⽔中能隔绝氧⽓。
3.灭⽕原理:⑴灭⽕原理:隔绝氧⽓、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⑵灭⽕原理应⽤:下⾯是⼀些灭⽕实例,试分析所⽤的灭⽕原理:①油锅着⽕可盖上锅盖,灭⽕原理是隔绝氧⽓;②柴草着⽕可泼⽔灭⽕,灭⽕原理是⽔蒸发吸热能使柴草的温度降到着⽕点以下;③森林着⽕可在⼤伙蔓延的前⽅割出⼀条隔离带,灭⽕原理是清除可燃物;④野外野营时,可⽤沙⼟覆盖压灭篝⽕,灭⽕原理是隔绝氧⽓。
4.常见灭⽕器,及灭⽕常识分析(紧扣灭⽕原理进⾏分析和表达):⑴灭⽕器种类及灭⽕对象:扑灭⽊材、棉布等⽕灾常⽤泡沫灭⽕器;扑灭档案、图书、电器、档案材料的⽕灾常⽤CO 2灭⽕器;扑灭燃油、燃⽓的⽕灾常⽤⼲粉灭⽕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知识归纳 复习课件
【知识结构】
可燃物
1.燃烧和灭火燃烧条件 与 氧气 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清除 可燃物
燃烧和灭火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隔绝 氧气
温度降到 着火点以下
爆炸原理
易燃与易爆物 安全知识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2.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煤:主要含有 硫 元素
燃 料
化石燃料:石油:主要含有
丁烷(C4H10)及丙烯(C3H6)、丁烯(C4H8)等,无毒;天然气的 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无毒。
四、能源的分类
能源类型
定义
实例
不随本身的转化或被人 太阳能、生物能、水能、 可再生能源
类的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风能、地热能等
随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
的利用而减少的能源
五、三种可燃性气体H2、CO、CH4的鉴别
项目
二、爆炸、燃烧、缓慢氧化的比较
燃烧
爆炸
缓慢氧化
概念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 可燃物在有限空 的一种发光、放热 间内发生的剧烈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 应
温度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达到可燃物的着
点
火点
未达到着火点
能量变化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热缓慢,不易察 觉
是否发光 发光
发光
不发光
联系 缓慢氧化可能引起燃烧;有些燃烧可能引起爆炸
气体
H2
CO
火焰颜色 微弱的淡蓝色
蓝色
CH4 明亮的蓝色
燃烧产物
H2O
CO2
根据燃烧的产物不同进行鉴别
H2O、CO2
鉴别方法 由于三者火焰颜色相差不大,所以不能用观察火焰 颜色的方法区分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同学们!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又有哪些?你们记住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欢迎参阅呀!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燃烧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引言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七单元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
以下是对该单元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平衡符号:使用“=”或“⇌”表示反应的可逆性。
3. 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类型1. 合成反应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例子:CaO + H2O → Ca(OH)22. 分解反应定义: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例子:2H2O → 2H2 + O23. 置换反应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例子:Zn + CuSO4 → ZnSO4 + Cu4. 复分解反应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例子:AgNO3 + NaCl → AgCl↓ + NaNO3第三章:化学反应的条件与速率1. 反应条件温度:升高温度通常加快反应速率。
压力:对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而自身不消耗的物质。
2. 反应速率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量。
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第四章:化学平衡1. 动态平衡定义: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宏观上看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 勒夏特列原理原理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会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
3. 平衡常数定义:描述平衡状态的常数,与温度有关。
第五章:化学反应的计算1. 摩尔概念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物质中包含的粒子数与1摩尔粒子数(6.022×10^23)相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原理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核心,第七单元主要讲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及简单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本文将从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性质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而成的表格。
这些元素按照原子结构的规律被划分为一些列、一些行和四个区域,不同列之间元素的外层电子数量相同。
2. 周期律和族律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律规律是指电子壳层数增加,对应元素原子半径减小、元素化学性质有规律地变化的规律。
族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族律规律是指在相同电子壳数的元素会有同一价态和相似的化学性质。
二、化学键化学键是指使原子产生连结的力。
根据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和分配情况不同,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1. 离子键离子键通常是由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强,且成3D网状结构,固体一般是晶体。
离子化合物通常存在,如NaCl、CaCl2等。
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电子对的共享而形成的。
共有两种共价键:单键、多键。
通常存在共价键,如H2、O2、H2O等。
三、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通过离子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由特定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按比例结合而成。
通常有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离子排列成有序晶体,硬而脆,易溶于极性液体,其熔点和沸点较高等。
四、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在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有:分子或离子成对或多对,分子或离子之间是长程无序,并呈气体、液体或者具有低熔点和沸点的固态等。
总结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律和族律,以及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是初中化学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此外,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也是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中的现象。
2021中考复习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
课题1燃烧和灭火【要点梳理】要点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实验1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可燃性实验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灭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后氧气被完全消耗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同一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煤球很难燃烧起来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温度比较高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
【要点诠释】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
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_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12燃烧和灭火3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45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6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7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8缓慢氧化: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酒和醋的酿造9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10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11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2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13到灭火的目的14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如森林大火时制造隔离带)15(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锅盖、酒精灯帽盖灭火焰,如泡沫灭火器)16(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17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18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1920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21碳来灭火22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23二、爆炸24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25②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26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27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28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 29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30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31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32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3常见灭火的方法34②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35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再灭火。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 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并能进行简单的能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实践意义。
二、核心知识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的定义: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 反应物和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还原-氧化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3.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通常表现为系统温度升高。
- 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通常表现为系统温度降低。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4.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正确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平衡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 能量计算:通过反应热和物质的量来计算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5. 实验操作与安全- 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 实验安全:了解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正确处理化学品,预防意外事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能量计算。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点大全单选题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答案:D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这是正确的做法,故A正确;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用适当措施,故B正确;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这是逃生的正确做法;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应使用电梯逃生,这样做非常危险,故D错误。
点睛∶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遇到火灾,应采取正确措施保护自己,并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2、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B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因为火柴的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错误,符合题意。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物体的燃烧条件需要氧气的支持,隔绝空气可以使物体与氧气隔绝从而使可燃物灭火。
D、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1、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正确。
故选B。
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B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错误;B、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错误;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不能燃烧)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缓慢氧化: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酒和醋的酿造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如森林大火时制造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锅盖、酒精灯帽盖灭火焰,如泡沫灭火器)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二、爆炸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
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②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再灭火。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
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一、化石燃料
①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煤
①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还产生CO2,引起温室效应
④(水煤气:H
2与CO 的混合气体制法:C + H
2
O高温 H
2
+ CO)
2、石油
①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③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④石油各产品:汽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3、天然气
(1)、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
A、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B、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CH
4+2O
2
CO
2
+ 2H
2
O(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3)、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a)放出热量: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不通过燃烧也可放热,如
Mg+2HCl=MgCl2+H2↑;CaO+ H2O=Ca(OH) 2
b)吸收热量:CO 2+C 2CO;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旧建筑
二、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
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密度小,则安装在上方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
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
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如NO)、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⑤可燃性:C2H5OH+3O22CO2+3H2O
⑤用途:被用作酒精灯、火锅用固体燃料、内燃机的燃料
⑤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①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是水,无污染。
②有可燃性2H2 + O2 2 H2O
③有还原性H2+CuO 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
2SO
4
= ZnSO
4
+H
2
↑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下)、排水法(难溶于水)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