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壤分类和分布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3)各粒级的主要特征
①石块:主要是残留的母岩碎块,山区的土 壤中常见,土壤中含石块多,对耕作和作物 生长是不利的,一般可发展林业与果树,如 农业利用时要设法除去。 ②石砾:多为岩石碎块,山区土壤与河漫滩 土壤中常见,含量多时,孔隙过大,易漏水 漏肥,损坏农具,应进行改良。
③砂粒:常以单粒存在。主要为石英颗粒。 通透性好、保水肥能力差。比表面积小,无 粘着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性质。矿质养分 含量低。
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 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 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 光滑的实心圆球,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 的圆球直径,作为该土粒的直径,这样所得 到的土粒直径,就叫做当量粒径。
土粒和水的 密度差
重力加速度
土粒半 径
水的粘滞系数
至于如何把土粒按大 小分级,分成多少个 粒级(粒组),各粒 级间的分界点定在哪 里,至今尚缺乏公认 的标准,不同国家和 部门所采用的土粒分 级制都是不同的。
63
<0.005 10
长石
14
12
15
8
10
云母
——
——
7
21
67
角闪石 ——
4
2
5
7
其它矿 物
——
3
4
3
6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由于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所以它的分 布规律是粒径越大者含量越多;
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弱,在越细的粒级中 分布越多;
角闪石极易风化,甚至彻底分解而消失, 只在较细粒级中有所残留。
砂粒 粉粒 粘粒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探究土壤的种类和分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土壤的种类和分布。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
1.认识土壤先来认识一下土壤吧!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物质,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水流、气候等作用所形成的松散浅层,是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最基本条件,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水分、氧气和其他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土壤的种类土壤是由不同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及其成果乃至人类的文化遗存所组成的,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成因分:一般土壤:形成于正常的自然界过程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较为平衡。
人工土壤: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主要是建筑垃圾、工业污染源等。
(2)按照成分和特性分:砂土:砂粒直径在0.05~2.0mm的土壤,排水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差。
壤土:砂、粘、板颗粒混杂的土壤,比较平衡。
粘土:粘性比较强,吸水保水性好,但缺氧容易。
(3)按照化学性质分:酸性土壤:PH小于7,适合生长酸性植物。
中性土壤:PH值在7左右。
碱性土壤:PH大于7,适合生长碱性植物。
3.土壤的分布我国的土壤类型很多,松散层分布广泛,在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环境下,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我们主要了解一下我国常见的土壤类型。
(1)黄土地:在我国北方,黄淮海地区、山西等省份都分布着黄土地。
这种土壤质地厚大,由于水分的缺乏,氧化作用较弱,土壤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含腐殖质,肥力低下。
(2)水稻田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江南地区,土壤为淤泥土。
水稻是这种土地上的主要农作物。
因为这种土壤含水量较高,被称为"江南水乡"。
(3)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这种土地富含钠盐,不适合种植任何作物。
(4)石灰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这种土地因钙质含量非常高,土壤属于碱性,栽培作物需在土壤中添加适量酸性物质。
土壤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种类和分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土壤对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和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地理教案:土壤形成与分布
地理教案:土壤形成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
2. 掌握土壤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
2. 土壤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土壤形成过程的细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2. 土壤分布规律和特点的复杂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地图或地理图片。
3. 实物或模型展示土壤样本。
教学过程:第一章:土壤的形成1.1 引入:介绍土壤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讲解: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作用。
1.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土壤形成实例,如黄土高原的土壤形成。
1.4 讨论:讨论土壤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5 练习:学生自主研究土壤形成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土壤的分布2.1 引入:介绍土壤分布的概念和意义。
2.2 讲解:讲解土壤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如纬度、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土壤分布实例,如我国南方红壤的分布。
2.4 讨论:讨论土壤分布规律和特点的形成原因。
2.5 练习:学生自主研究土壤分布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土壤的分类3.1 引入:介绍土壤分类的概念和重要性。
3.2 讲解:讲解土壤分类的依据和标准,如土壤质地、酸碱度、肥力等因素。
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土壤分类实例,如黑土、黄土等。
3.4 讨论:讨论土壤分类的意义和应用。
3.5 练习:学生自主研究土壤分类的相关问题。
第四章:土壤的功能4.1 引入:介绍土壤的功能和重要性。
4.2 讲解:讲解土壤的主要功能,如养分供应、水分保持、生态平衡等。
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土壤功能实例,如水稻土的养分供应功能。
4.4 讨论:讨论土壤功能的作用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4.5 练习:学生自主研究土壤功能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土壤的保护与利用5.1 引入:介绍土壤保护与利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5.2 讲解:讲解土壤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如合理施肥、防止水土流失等。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灰化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铝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释放了盐基及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在指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该过程的实质是土壤处于静水封闭中,因长期缺氧,加上分解有机质的参与,便形成低价化合物状态。通常若以低价铁为主,土壤呈兰青或黑色,若以低价锰为主,土壤则呈红棕色或稍带紫色。总之,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浸没于不流动的地下水或托水层中发育的,潜育性土壤pH值一般在7左右,且往往含较多的易溶性磷。
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聚积过程
粘化成土过程
盐化脱盐过程
碱化与脱碱过程
白桨化成土过程
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潜育化和潴育化成土过程
钙积与脱钙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04
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厚的腐殖质层。
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合成腐殖质
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固氮、释放养分
土壤剖面的发育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土壤的种类》教案
玩玩自己带来的土壤。用泥做成各种玩具等。
四、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课堂检测与反馈
板书设计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教学难点: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提问、观察、讨论、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
教师准备: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⑤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小居中。这三类土壤外观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土壤中含砂越多,看起来颗粒越大;含砂量越少,颗粒越小。
(2)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①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例如下雨以后,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高山土
灌耕土 湿寒高山土
半湿寒高山土 干寒高山土 寒冷高山土
灌淤土
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 化灌漠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 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 山草原甸土)、棕草毡土(高山灌丛 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 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 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 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 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
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 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干旱土 漠土 初育土
4
黑垆土
干温干旱土
土壤类型
三.成土过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受 到强烈风化,以致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产生了以 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游离氧化物。在风化过 程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 土中盐基离子已被强烈淋失,使土壤盐基离子含量明 显降低,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交换性铝离子占了优 势。此外,不仅盐基离子淋失,硅酸也被迅速淋失, 从而使铁、铝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当移动到一定深 度时即发生凝聚沉淀作用。
四.土壤性状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 Ah - Bms - BC - C 。铁铝土 因成土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
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粘重,粘
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 化 铁 ; 铁 铝 土 一 般 呈 现 强 酸 性 反 应 , 土 壤 PH 值 在 4.5~5.0之间。
三.成土过程
均腐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繁茂, 每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较多,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微生 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质主要以腐殖质的形态积累于土壤 中,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含量由上向下逐渐减少的腐殖质层。 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不足,降水只能 淋洗其易溶性的氯、硫、钠、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盐类只部分淋 失,部分仍残留于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 钙镁所饱和,土壤呈中性或碱性。土壤表层的部分钙离子,可与 植物残体分解所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向下移动,并以 碳酸钙的形式淀积于土层中、下部,形成钙积层,或者只具有钙 积现象。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5-5 中国淋溶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龚子同,1999)
五. 土壤分类
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
农民培训实用手册
农民培训实用手册第1章农业基础知识 (4)1.1 土壤的类型与改良 (4)1.1.1 土壤类型 (4)1.1.2 土壤改良 (4)1.2 气候与农作物生长 (5)1.2.1 光照 (5)1.2.2 温度 (5)1.2.3 降水 (5)1.2.4 风 (5)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 (5)1.3.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5)1.3.2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 (5)第2章作物栽培技术 (6)2.1 粮食作物栽培技术 (6)2.1.1 选择适宜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6)2.1.2 整地与施肥:深翻土地,增加土壤肥力,施足底肥,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6)2.1.3 播种技术:掌握适宜的播种期、播种深度和密度,保证全苗、壮苗。
(6)2.1.4 田间管理:合理灌溉、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促进作物生长。
(6)2.1.5 收获与储藏:适时收获,降低损失,注意粮食的晾晒和储存,防止霉变。
(6)2.2 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6)2.2.1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品种。
62.2.2 土壤改良:通过深翻、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满足经济作物生长需求。
62.2.3 播种与育苗:掌握播种时间、方法和密度,培育健壮苗。
(6)2.2.4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高产、优质。
(6)2.2.5 收获与加工:根据作物成熟度及时收获,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6)2.3 蔬菜作物栽培技术 (6)2.3.1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
(7)2.3.2 土壤准备:深翻、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为蔬菜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7)2.3.3 播种与育苗:掌握播种时间、方法和密度,培育壮苗。
(7)2.3.4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第3章 土壤分类
二、苏联土壤分类
土壤发生学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
类的理论基础,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包括土 壤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土壤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矿物以及生物特征等等)相结合进行分类。 分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
土相,并把土壤分类与土壤分区相结合。土类之上为
2.亚纲(Suborder) 亚纲反映了控制现代成土过程的成 土因素,一般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在土纲下进行划分。但也有 的根据温度状况,有机质分解度、人为影响等来划分。
3.土类(Great group) 根据诊断层的种类、排列和发 育程度以及其他诊断特性对亚纲续分而成。在土壤和亚纲水 平上,仅应用了少数几个最重要的诊断层或诊断特性,因为 在它们的分类等级上仅有少量分类单元。在(大)土类水平 上,就要考虑诊断层的组合,如在土纲水平上用对整个土壤 重要的性质,如土壤温度状况、水文状况、盐基状况等。可 见,(大)土类综合反映了在成土条件影响下,成土过程组 合的作用结果。
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 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 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性。美国 《土壤系统分类· 第二版》共设立了26个诊 断特性。详见100-101页
每种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都有一定的甚 至是复杂的数量规定或定义(见下表),它 有别于传统的只有定性说明的发生学土层。 因此,诊断表层不一定正好相当于发生学A 层,它可能也包括了AB层;诊断表下层也 不一定正好相当于发生学B层,它可能涉及 发生学的E层(如漂白层),也可能仅涉及 B层的某一特殊层段(如薄铁盘层)。
一、概况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理发生分 类体系,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历 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的。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 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随成土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的种类课件ppt
棕壤主要分布在西欧 地区,适宜种植小麦 、大麦等作物。
美洲地区
美洲土壤类型以红壤、棕色石 灰土、火山岩土为主,还包括 冰碛土等。
红壤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 等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 作物。
棕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墨西哥 、美国等国,适宜种植棉花、 花生等作物。
非洲地区
非洲土壤类型以热带稀树草原土、热带荒漠土为主,还包括红壤、黑色石灰土等。 热带稀树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适宜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
增加有机质
01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
改善土壤质地
02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
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调节酸碱度
03
通过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应作
物生长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保护
保护土壤资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是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基础。
碱性土壤
pH值大于7的土壤,适合种植一些 喜碱植物。
02
CATALOGUE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的组成
01
02
03
矿物质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构成土壤骨架的基础,主 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
土壤中含有的动植物残骸 ,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有重要影响。
水和空气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 物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有 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 小和比例,对土壤的保水 性、通气性和肥力有重要 影响。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 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 保水性和抗侵蚀能力有重 要影响。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ppt
全球富铝土分布
世界灰化土分布示意图
全球钙积土分布
① 沿海型 沿海型: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灰化土 红壤 砖红壤 ② 内陆型 内陆型:
暗棕壤
棕壤
黄壤
亚欧大陆内部自北向南:灰色森林土 黑土 钙土 棕钙土 灰钙土 荒漠土 2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规律:从沿海 一般规律: 内陆
黑钙土
栗
湿润森林土类 半湿润森林草原土类 干旱荒漠土类 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 我国 (温带 温带):暗棕壤 温带 灰漠土 黑土 黑钙土
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教师:王丽丽
第三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 概念: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概念: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在系统地认 识土壤的基础上, 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区分和归类 (一)、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发生学分类 诊断学分类 形态发生学分类
半干旱草原土类
栗钙土
棕钙土
灰棕漠土
中国土壤分布
土壤 土壤 灰棕漠土 灰漠土 钙 栗 钙 土 钙
林 森
棕
灰
灰化土
色
黑 暗棕壤 黑土 土 土 棕漠土 棕壤 灰钙土 黑垆土 褐土
土
棕壤 褐 土 土 壤 壤 壤 壤 壤
热 带 与 亚 热 带 带
壤
暖温带: 暖温带:棕壤
褐土
黑垆土
灰钙土
棕漠土
3、大地形对土壤水平分布的影响 长城:长城沿海是暗棕壤与棕壤, 长城:长城沿海是暗棕壤与棕壤,长城内陆是钙积土与弱淋溶土 秦岭:秦岭以北是褐土, 秦岭:秦岭以北是褐土,以南是黄棕壤 南岭:南岭以北是红壤, 南岭:南岭以北是红壤,以南为砖红壤 天山:以北是灰棕漠土, 天山:以北是灰棕漠土,以南是棕漠土 (三)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三 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 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 一致的土壤带 建谱土类:在土壤垂直带谱中, 建谱土类:在土壤垂直带谱中,除基带外的其他主要土壤带的土 壤类型, 壤类型,称建谱土类 1 、土壤垂直带谱的特点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才能 形成肥沃的土壤。
土壤形成的地理分布
地带性分布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也存在明显的 差异。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土 壤富含有机质,而沙漠地区的土
壤则贫瘠。
非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是指那些不受当地 主要自然条件限制的土壤分布,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https://
REPO壤类型与分类 •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 土壤的保护与利用 • 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主题简介
土壤地理学概述
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 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帮助 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2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人的 需求。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强土 地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
3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
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壤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土壤的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决定了土壤的水热状 况和干湿变化,地形影响了地表物质的再分配,母质为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物活动参与了土壤有机质的形成, 而人为活动则通过耕作、施肥等手段深刻地改变了土壤的性状和肥力。
某地区土壤类型案例
总结词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
主要受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
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二、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所发育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①气候湿润,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 ②由于淋溶作用较强,表土层物质下移显著。 ③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 明显地集中于土壤表层,并向下急剧减少。
1、灰化土
(1)灰化土在地球上分布较广,在欧亚大陆 和北美洲北部,呈连续带状;在南半球,由于相 应的纬度地带为水域占据,故其灰化土甚少。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 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土壤分布示意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 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 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 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 更替的特性。
我国的棕壤分布区气候因受明显的东南季风 影响,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易旱,年均温为 5—6℃,全年降水量为500—1200毫米。天然 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母质多是残积物、坡积物 以及黄土壮沉积物等。 (2)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由于棕壤地区气候适宜,土壤中不仅粘化作用 强烈,而且淋溶作用也相当显著,使得易溶性盐 类和碳酸盐(主要是石灰)均遭淋失,粘粒沿剖 面下移并发生淀积。 (3)利用和改良 棕壤地区盛产玉米和小麦,这类土壤在农业利 用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冬季往往土温过低,作物 不能生长,常为一年一熟。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 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土壤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目前世界土壤分类方案中影响 较大 的两个体系; 2、了解两大土壤分类体系的基本要点。 二、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土壤分类和分布第一节土壤类型的划分一、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是在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随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发育和演变,并在自然界中能看到、摸到、量测和研究的实体。
土壤形态和属性的差异,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所以土壤分类,就是以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础把各种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按发育程度系统地加以区分。
二、土壤分类依据土壤是历史的自然客体,人类劳动的产物,深受其多种成土因素的作用影响,但其深刻的程度是不一致的。
不同母质、不同植被、不同气候、不同地形以及成土时间长短和人类活动强弱不同,土壤的形成、发育、演变和所呈现的基本特性因地因时而异,自然界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壤,但不同土壤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
所以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人类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土壤发生分类的依据。
三、土壤分类原则(一)土壤分类发生学原则土壤分类是土壤普查的技术核心。
分类系统的科学性、生产性、地方性,关系到土壤普查的质量和资料的应用价值。
分类是综合地反映了土壤的发展规律,不但要体现不同发育阶段,各类土壤的基本性质,肥力特征,而且,要揭示土壤内部矛盾和改良利用方向,同时还必须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主导成土过程与土壤基本性质,高、低级分类相统一的原则。
各级土壤分类单元不仅具有独特的土壤属性,而且还有发生学联系。
(二)自然土壤与耕地土壤相统一的原则土壤是劳动的产物,耕地土壤是从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耕作,培肥、改良、熟化演变而成的,只有把两者视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充分体现土壤分类系统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三)土壤分类系统性原则土壤有一个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系统规律,所以,土壤分类也必须相应地全面地反映各级土壤的上下联系和演变规律,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类系统。
四、土壤分类的划分标准杭州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是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及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修订稿)和1985年9月“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修订稿)”的分类要求,结台各县(市、区)土种的比土评土和土壤分析化验结果,归纳,修改县(市,区)分类后拟订的。
分类系统采用四级分类制,即土类一亚类—土属一土种。
其中,土类和亚类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土属和土种属低级分类单元,其划分标准如下:(一)土类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定的土壤属性而划分的。
不同的土类,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是不同的。
土类间有质的区别,相同土类具有相似层次。
如在湿热气候和强烈淋溶成土条件下,产生了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而发育形成A—[B]—C发生剖面形态的红壤;在河溪两岸温滩地,深受地下水和耕作双重影响下而发育形成的A—[B]—C发生剖面形态的潮土;近期钱塘江滩涂母质发育的Asa—Csa发生剖面形态的盐土;地处陡坡山脊,成土级不稳定,水土流失,延缓红壤化作用的A—C发生剖面形态的粗骨土,各种土壤在长期水耕熟化,导致在起源土壤的基础上,形成由特定发生层构成的剖面形态的水稻土。
因此,将本市土壤分11个土类,其中红壤和黄壤土类属于地带性土壤。
(二)亚类在同一土类范围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区分。
在主导成土过程以外,还有另一个次要或新的成土过程参与,使土壤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同土类内的各个亚类土壤,其成土过程总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如红壤土类中,按红壤化作用强弱,划分出红壤、黄红壤和红壤性土三个亚类。
水稻土类中,按水耕熟化程度和水型不同划分为淹育、渗育、潴育.脱潜潴育和潜育等亚类。
又如潮土类,按土壤发育阶段不同分为潮土和灰潮土两亚类。
全市土壤分21个亚类。
(三)土属是亚类中的归纳。
在同一亚类范围内,1米土体,按母质成因类型、风化度、质地分异程度、盐分含量和氧化还原交替程度等进行划分。
土属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同生产性能关联。
1.母质类型、风化度不同。
多数土壤是因母质类型不同而划分为另一土属区分。
如红壤亚类中的红筋泥是第四纪红土砾石层母质发育的,红泥土是由凝灰岩、流纹岩和细晶花岗岩风化母质发育的;黄红壤亚类中的亚黄筋泥是由Q3红土母质发育的,黄泥土是由凝灰岩、流纹岩、细晶花岗岩及石英砂岩风化母质发育的,砂粘质黄泥是由粗晶花岗岩风化母质发育的,红壤性土亚类中的红粉泥土是浅色凝灰岩风化母质发育的,油红泥是石灰岩风化母质发育的,潮土亚类中的洪积泥砂土是由洪积母质发育的,培泥砂土是由冲积母质发肓,泥砂土是由洪冲积母质发育,潮泥土是河湖相沉积母质发育,粉泥土系河海相沉积母质发育等。
2.质地分异程度不同,土壤质地不同,其属性也不同,以不同土属区分。
如均为河湖相沉积母质发育的水网平原土壤,因质地不同。
粉砂质粘土的水稻土为黄斑田,粉砂质粘壤土的为小粉田;湖海相沉积母质发育的水田土壤,质地为壤质粘土一粉砂质粘土的为青紫泥田,粘壤—粉砂质粘壤的为青粉泥田。
3.盐分含量高低划分土属。
土体内盐分含量高低,使土壤属性生产性能发生差异,以另立土属区分。
如含盐量>O.1%至<0.6……为咸泥土属;>O.6%为涂泥土属;<O.1%为淡涂泥土属。
4.氧化还原交替程度不同划分土属。
这是水稻土发生、发育、演变的独特成土过程。
氧化还原交替程度反映了水稻土的发育度和生产特性,改良利用方向。
如原青紫泥,青粉泥田,后因土壤环境条件改变,排除了土体内积水,提高氧化还原电位,铁,锰在土体中氧化沉积,而黄化,就另立黄化青紫泥田或黄化青粉泥田土属以区别于青紫泥田、青粉泥田。
全市土壤分为60个土属。
其中红壤亚类分2个,黄红壤亚类分5个,红壤性土分2个,黄壤亚类分1个,石灰性紫色土亚类分2个,酸性紫色土亚类分1个,黑色石灰土亚类分1个;棕色石灰土亚类分2个,铁铝质粗骨土亚类分3个,石质土亚类分为2个,水成新积土分1个,山地草甸土亚类分1个,潮土亚类分6个;灰潮土亚类分为1个,滨海盐土分为1个;潮化盐土亚类分为1个;淹育型术稻土亚类分为1个,渗育型水稻土亚类分为6个,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分为13个,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分为4个,潜育型亚类分为4个。
(四)土种在同一土属内,处在一定景观部位,剖面性态特征在数量上基本一致的一组土壤实体,土壤性质比较稳定,直接反映了生产性能。
划分土种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基本层次,土体中特殊层次出现深度,不同来源母质叠加程度,表层土壤生物累积量程度,母质类型,土体中盐分含量和地形部位不同等。
1.土壤基本层次划分。
红筋泥,剖面发生层为A一[B]—C型,但因水土冲刷而[B]层被蚀,砾石C层裸露地表,呈A—C型,另立土种为红泥骨。
2.以土体含砾石量划分。
黄泥土和黄红泥土体,有的含有多量砾石,有的砾石置较少,就分划二个不同土种,黄泥土和黄砾泥,黄红泥和砾石黄红泥。
3.以土体中特殊层次出现深度划分。
有的土壤土体的不同部位,出现砂砾、铁锰结核,青泥、腐泥等特殊层次,使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耕作等生产性能发生了变化,另划土种加以区别。
如潮闭土土层中在0--40厘米内出现砂层,另划砂塥潮闭土,黄泥砂田土体中,在塥层部位出现青泥层,另划为青塥黄泥砂田,在土层40--80厘米内出现白土层或腐泥层,就另划称白心、腐心黄泥砂田,洪积泥砂田土体中,在塥层部位,出现铁锰结核层,另划为焦塥洪积泥砂田土种。
4.不同来源母质叠加程度划分。
在坡积和洪积,洪积和冲积,河海相和河湖相交互沉积的过渡地带不同母质叠加,土壤类型难分划,根据作物根系活动范围,以50厘来土体内的母质类型为主而定名,命名,在前面加附加层名。
如青紫、青紫心,黄斑心小粉田土种,就以此而划定。
5.表层土壤生物累积量划分。
如乌松土、乌潮土就是在黄松土和潮闭土中划出来的。
6.成土母质类型不同划分。
如黄泥土和黄泥砂土种。
7.以土体中含盐量高低划分。
如含盐量为0.1—0.2%划为轻咸砂土,在0.2—0.4%为中咸砂土,在0.4%以上,为重咸砂土。
8.土壤质地不同划分。
如黄泥砂田、黄粉泥田和黄大泥田,培泥砂土土属中的培砂土、培泥土和泥质土,堆叠土属中的粉质、壤质和粘质堆叠土等,都因质地不同而区分土种的。
9.以地形部位不同划分。
如地处山丘狭谷的洪积泥砂土称狭谷泥砂土,在谷口较开阔地带的称谷口泥砂土种。
全市共分149个土种。
五、土壤分类系统杭州市土壤分类系统。
是在县(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基础上,参照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简索表,结合土壤实际情况而拟订(详见表1—22)。
第二节土壤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的分布受地貌的约制,因地貌因素的变化常导致生物气候及母质的相应变化。
而杭州市地貌塑造深受湖、河、江、海的影响,母质类型众多,有湖积物、浅海沉积物、河流冲积物及残积坡积物,还有河海、湖海交互沉积物.不同的地域又经历了盐渍化、沼泽化、草甸化和富铝化等自然成土过程,以及人类长期的耕作熟化过程,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耕作土壤和山地土壤.因此,在每一地带土壤中,镶嵌着一系列非地带土壤与耕作土壤,构成了土壤地域分布特点。
一、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杭州市山地面积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16.9%。
整个杭州市除东北面外,北、西部,南部都被中,低山包围。
随着山体海拔高度增加,生物气候也发生变化。
据市气象区划资料表明:山体气温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如本市天目山南侧,年平均递减率为0.47℃/100米,夏半年大于冬半年。
从歙县清凉峰(北坡)的气象资料也证明这一递减速度基本相似.只有新安江水库周围山体,因水库水体效应影响,海拔400米以下递减率特大,达0.93℃/100米。
而海拔400—700米递减率很小,仅0.16—0.250C/100米。
降水量和湿度却随山体海拔升高而递增(1100米以内)。
据杭州大学王日玮等三同志对西天目山森林植被调查资料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植被也发生更替演变,从而使土壤类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一个以红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垂直带谱。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杭州市山地一般规律是海拔650—700米以下是红壤,以上是黄壤。
从西天目山土壤分布中(见图1—4)可以看出,本市红壤向黄壤过渡中,大量为黄红壤,典型红壤很少,在黄红壤的带谱中,还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土壤(如石灰岩土壤)和耕地土壤(旱地和水稻土)。
坡度陡峭,人为开垦严重的红壤和黄壤带内,因水土流失严重,也出现了一些粗骨土(如石砂土和山地石砂土);在海拔1000—1500米的夷平面上,植被又密,湿度较大,土体体内排水不畅,产生草甸化过程,形成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
二、河谷的土壤分布规律河谷土地的分布规律是由河谷冲积物的沉积规律决定的。
河流冲积物形成过程就是河谷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条河流的发展,都是从它的幼年期经壮年期,最后到老年期。
河谷发育的初期,横断面呈“V”字形,其纵剖面坡降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烈,堆积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