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痛经辨治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
”我师张洪义以此四味药来补气健中,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良好。
2.2滋补胃阴———麦门冬、北沙参、肥玉竹、金石斛这四味药都具有性甘寒,具有养阴生津的效果,其中玉竹滋益阴精,与地黄同功,增长阴气,又与人参同力,润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诸盛德之人,无往不利,可阴阳双补。
2.3通气消胀———郁金、枳壳、木香郁金性苦寒,具有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的功效。
《本草汇言》上讲:“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其性轻扬,能散瘀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为心肾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
”枳壳性质平缓,顺应慢性患者薄弱的体质,可降气消胀;木香性甘温,乃三焦气分之要药,能升降诸气。
另外郁金和木香配伍使用,一寒一温,也体现了张老师“和”的思想,使药物不温不凉,适合更广泛的患者。
2.4化痰制酸———大刀豆、煅瓦楞大刀豆不仅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还具有修复胃黏膜的功能。
煅瓦楞可以消痰软坚、制酸止痛,其主要成分在现在药理上来讲是碳酸钙,可中和多余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张老师选用刀豆和煅瓦楞两味药,主要是因为其既可以化痰制酸,同时还具有补益的作用。
2.5活血定痛———卷柏、泽兰、血竭、参三七卷柏、泽兰通血脉,走血分,能破除瘀血、涂痈毒;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
”张教授临证选用此四味药,取其性禀温和,益精和胃,通腑而不伤津液,患者服用后舒畅愉悦。
3结语
我师张洪义教授治疗胃病,补气健中、甘温缓急、理气宽中、清热化湿,中西合参,知常达变,不拘一格,主要从病情的实际需要和患者的实际要求出发,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组方遣药一丝不苟,“有是证,用是药”,从不拘泥,力求疗效,堪为我辈楷模。
(收稿日期2012-09-18)
继发性痛经辨治浅析
李龙骧
(阜阳市人民医院,安徽阜阳236004)
摘要: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内异物、子宫颈狭窄等疾病而引起月经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小腹疼痛,属于中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
笔者认为肝郁血瘀、湿热下注、寒湿凝滞、肾气不足、阴阳亏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分别采取解郁化瘀、清利湿热、温化寒湿、补肾固本、燮理阴阳等治法,加减化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继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038-03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内异物、子宫颈狭窄等疾病而引起月经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小腹疼痛,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股内侧,甚至因剧痛而晕厥。
本病属于中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
笔者仅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用药体会浅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1追溯本源,肝郁瘀为先
妇女月经按时盈溢,是胞脉冲任气血调和的结果,各种致病原因引起胞脉冲任气血的运行异常,极易发生气血瘀阻,不通则痛的病机变化。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与冲任二脉通过经络互为联属,肝藏血,司疏泄,肝藏之血,蓄于冲任,肝之疏泄能调节气血之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畅,经络疏浚,任通冲盛,月事得以时下。
育龄期妇女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时常忧思不解,所欲不遂,久则肝气结滞,胞宫冲任气血失畅,不通则痛。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古有“气郁为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王”之说。
张山雷云:“经前腹痛,无非厥阴气滞,脉络不通。
”常见经前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或经色紫黯挟有血块,或伴乳房胀痛,胸闷叹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止痛。
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谓:“妇人经水不调,多因气郁所致,治以开郁行气,则血随气行,自不致阻塞作痛。
”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
药用: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红花、延胡索、益母草、甘草等。
若腹部胀痛明显,或伴胸肋攻冲胀痛,甚或双乳疼痛不能触碰者加郁金、玫瑰花、娑罗子;伴脘痞胸闷,纳少干呕者加砂仁、苏梗、姜半夏;如经血暗红有块,块下痛减,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加穿山甲、三棱、莪术;若伴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干少,脉细弦或细数,加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
兼口苦心烦,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数者加栀子、丹皮、夏枯草、丹参、赤芍等。
·
83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
2审病识机,注重湿热寒
育龄期妇女经期摄生不慎感受湿热邪气,或贪食辛辣煎炸食品,或因性生活不洁,致使湿热蕴结,流注冲任胞宫,与经血相搏发为痛经。
诚如颜德馨所说:“致病之因,乃恶血凝结,湿热交蕴,客于胞脉,留滞下焦,冲任受损,最易反复。
”[1]此多见于慢性盆腔炎、炎性包块的患者。
常见经前或经期下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红或有血块,质稠或挟有较多粘液,平素小腹隐痛或有不适感,白带量多粘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使用自拟方黄连薏苡仁汤治疗,效果可靠。
药用黄连、薏苡仁、苦参、香附、苍术、土茯苓、当归、丹参、赤芍、益母草、甘草。
若带下黄稠味臭,外阴或阴道瘙痒,尿频尿黄者,加败酱草、黄柏、车前子、地肤子等;若腰骶及双膝酸重者,加秦艽、牛膝、巴戟天。
对于贪图凉爽,坐卧当风,或久居湿地,嗜食油甘厚味者,则寒湿之邪易客胞宫冲任,以致经血凝结不行,《诸证辨疑录》云:“经前脐腹绞痛,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两尺脉涩,余皆弦紧。
此寒湿搏于冲任,寒湿生浊,下如豆汁,与血交争故痛。
”此类患者症势急重,月经多愆期而至,经色呈豆沙褐黑或有小血块,经量少,腹痛剧,甚则手足厥凉,冷汗淋漓,伴肢倦身重,白带量多,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或弦滑。
此非辛散不能宣通脉络之瘀阻,非温化不能解其寒湿之凝滞,治用辛温芳化之品以温经散寒除湿、暖宫化瘀止痛,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治法利其湿而温其寒,使冲任无邪气之乱,脐下自无疼痛之疚矣。
”可选用蔡小荪经验方温经散寒汤加减。
药用当归、川芎、延胡索、赤芍、白术、苍术、小茴香、炮姜、五灵脂、紫石英、葫芦巴、制香附、艾叶炭、桂枝等;若痛连少腹而胀满者,加枳壳、乌药;下腹刺痛连及腰背,或痛如刀割样,经下不畅,挟有大量血块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蒲黄等。
3固护肾气,燮理分阴阳
育龄期妇女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早婚多产,或房事不节,或久病失养,以致肾气不足,精血暗耗,经行时胞宫冲任失养,不荣而痛,《傅青主女科》谓:“妇人有少腹疼于经行之后者,人以为血气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痛为主,时作时止,月经稀薄量少,经色黯淡不泽,头晕耳鸣,膝软肢弱,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益肾气,调经止痛。
方选大补元煎化裁:药用:党参、熟地黄、山药、当归、益母草、枸杞子、杜仲、怀牛膝、炙甘草等。
偏阳虚者,平素畏寒怕冷,腰膝酸凉,夜尿增多,性欲减退,颜面虚浮无华,眼睑周围色黯,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润,脉沉细或细微。
诚如颜德馨(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痛经证治)说:“或素体阳虚,因阴寒内盛,血被寒凝,乃致血瘀经脉而腹痛。
”治宜温肾助阳,选用金匮肾气丸化裁。
可酌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紫石英等。
叶天士云:“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
”可酌加温通活血之品,如红花、川芎、桂枝等。
偏阴虚者,见经期或经后面颊烘热,消瘦盗汗,头晕头痛,夜寐不安,健忘耳鸣,咽干口燥,或情绪易波动,悲伤欲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细涩。
治宜益肾滋阴,用两地汤加减。
生地黄、地骨皮、山药、白芍、玄参、当归、麦门冬、白蒺藜、钩藤、女贞子、龟版胶。
佐以凉润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桃仁等。
4用药心得
“女子以血为用,以肝为先天”,古有“调经肝为先”之说,治肝分疏肝、养肝、清肝,即疏通、柔养、清解之意,是治疗肝郁的主要方法,目的是使肝气流畅,全身郁结之气消解,经络血脉之滞通畅,肝之气血重新归于平衡运行状态。
疏肝常用柴胡、香附、青皮、枳壳、木香、玫瑰花等。
柴胡辛行苦泄,并走气血,既能入气分行血,入血分调气,又能引导诸药归于肝经,善发郁遏之气;香附辛香浓郁,独以解郁见长,李时珍谓其“利三焦,解六郁”,对经带胎产等百病之气郁均有佳效,故称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青皮理气散结、疏肝下气,功能通导行散;枳壳味辛性平,李东垣云其有“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之功;木香辛苦性温,功擅行气止痛,《本草新编》谓“行肝气,散滞气、破结气”。
玫瑰花以疏肝解郁、活血定痛见长,张山雷说其:“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宜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
肝血不足,肝气有余,则易于横逆致变[2],疏肝不可一味仗恃辛燥劫阴之品,否则容易造成肝郁化燥,气逆化火的病理变化[3]。
秦伯未在《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精华》云:“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故疏肝剂中勿忘配入养肝之药,如白芍、当归、熟地黄等,以疏养结合,动静相宜,开阖有度,从而缓肝之急,使用有所归。
《汤液本草》谓白芍“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
《本草正义》载其“补血养肝脾之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
熟地黄味甘微温,入肝肾而功专滋阴养血,《药品化义》云:“专入肝脏补血,因甘苦急,用甘缓之。
”清肝用于肝郁日久,化热化火,以致火郁血热,阻于胞宫冲任,药如栀子、丹皮、夏枯草等,临证时根据热邪之孰轻孰重,斟酌用量,灵活使用,禁苦寒太过,过则遏伤肝气,劫损肝体,反致郁结难解。
《寿世保元》说“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生理上气血共存互用,病理上互为因果,临证当审血瘀之轻重,每于行气之中,伍活血之药,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轻则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重则三棱、莪术、穿山甲等。
当归质润平和,走而善补,能入气分,为血中之气药,《本草正》云其“味甘而厚,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
张锡纯谓其“能缓肝木之急”。
又谓:“气香、液浓,性
·
93
·
2013年第31卷第01期Vol.31,No.01,2013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温,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而又能宣通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
川芎辛温,其性动窜,能走血分而行血中之气,利肝胆而解郁通经[4]。
《海藏》载:“搜肝气,则气滞不利者,用此以宣通疏达之,洵无不宜。
”丹参味苦性凉,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之力,疏中有养,通中兼补,《夫人明理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补血活血。
”《本草备要》曰:“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堕死胎,调经脉,除烦热,功兼四物。
为妇科要药。
”红花活血行血,为止痛通经之要药,长于行瘀散滞,善治经脉不利之证,《药品化义》谓:“红花,善通利血脉,为血中之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
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和血也。
”三棱苦平降泄,能逐血中瘀结,兼能理气开郁;莪术辛散温通,长于理气,善行气中之血[4],《本草求真》说:“三棱气味苦平,既于肝经血分逐气,莪术气味辛温,复于气分逐血,故凡气因血窒而见积痛不解……需当用此调治。
”穿山甲性咸微寒,有活血消癥、通经止痛之用。
焦树德谓其“通经活络,力达全身,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的不通和疼痛”。
痛经必挟瘀血,瘀血常贯穿痛经的整个病程,瘀血是血无气帅而失去流动的坏血,活血化瘀有助于祛除坏血,促使新血复生。
瘀血分有形之瘀、有瘀之症及无形之瘀。
有形之瘀是肉眼可见到的,如经下血块,多是血瘀凝块,死血聚结,属瘀血重症,用药要峻破通逐,如三棱、莪术、穿山甲等。
有瘀之症以腹痛固定不移,舌黯唇青脉涩等为特征,可用药力稍缓和的化瘀活血之品,如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等。
蒲黄甘缓不峻,性平而无寒热之偏,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本草纲目》曰其“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本草正义》记载其“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分”。
《本草汇言》云其“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
五灵脂甘苦性温,功擅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主入肝经血分,为治疗血滞诸痛之要药,且每于蒲黄相须为用,两药气味俱厚,专入血分,二者配伍,能增强其通利血脉、散瘀止痛的力量;延胡索味苦微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张景岳谓其“善行滞气,破滞血,血中气药,故能止腹痛,通经”。
《本草便读》云:“能行血活血,而又能理血中之滞,故一切气血阻滞作痛者皆可用之。
”刘云鹏老中医认为妇女行经之时,“无论有无他症,一见疼痛,即以祛瘀为先”,此当属无形之瘀,可选加活血养血药力更趋缓和的益母草、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等。
益母草辛苦,能降能散,《本草纲目》载其能“活血,破血,调经”。
桃仁、红花活血养血,为妇科调经之常用佳品。
妇科名家刘奉五常谓桃仁、红花少用可养血,多用可活血,重用可破血。
验之临床,效专力宏,确为经验之谈。
育龄期女子“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经期又多失血,故温经散寒之药不宜多用重用峻猛燥烈之品,《灵枢·五音无味》篇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如大辛大热之鹿茸、细辛、附子等药可伺机使用,中病立止,多选用温润之品如紫石英、葫芦巴、鹿角霜、菟丝子、肉桂、当归、川芎等。
紫石英味甘性温,入心肝经,以暖宫见长,《经疏》云其能“散风寒,镇下焦,为暖子宫之要药”。
葫芦巴苦温纯阳,散寒止痛,能入肾经而补命门之阳,鹿角霜咸涩性温,为血肉有情之品,功能温养冲任、填精益肾。
菟丝子补肾益气,性较平和,补而不腻,温而不燥,阴阳并补,《药品正义》载:“用之入肾,善补而不峻,益阴而固阳。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血脉,《用药心得十讲》谓其“作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之真火(温补肾阳)”。
总之,遣方用药以清解而不遏阳,利湿而不伤阴,温阳而不化燥,补虚而不壅滞为原则,同时兼顾情志因素,重点调理肝肾两脏,裨气血畅行,阴平阳秘,通则不痛也。
5体会
继发性痛经的病机有虚实寒热之异,盖实则郁瘀,阻遏经脉,因于湿热则胞宫壅滞,经血郁结不下,寒湿之邪收引浊腻,凝滞血脉,“不通则痛”;虚则肾亏血涩,或阴阳失调,“不荣而痛”。
临证时宜详审病机,审因施治,要把握好治疗用药的最佳时机,注重经前、经期、经后调理。
偏于实证者,总是由于气滞血瘀,寒凝热结,经前及经期腹痛出现气滞血阻时,故用药在经前及经期[5]。
朱小南认为,凡属肝郁型痛经,治疗应在先兆期……不仅可以使行经期间痛感减轻,还可以使经水畅行,经期正常。
一般可以从出现预兆时起,直服至行经初期止,然后到下次经前再行服用[6]。
虚性痛经,多肾虚所为,因阳弱不煦,阴虚不濡,经血不足,虚则运行乏力,必多夹滞[7],此虚为本,痛为标,故在补肾、温阳、养阴之同时,不忘佐加辛温或辛润之品以活血络、行血滞,此宜于平时服药,缓慢调理。
同时应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生理知识,消除多余的精神忧虑和压力,以乐观的态度积极的配合治疗,多做耐心解释劝导工作,使之保持心情舒畅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精神刺激,鼓励其多做户外运动,多参加有益的群体活动,以增强抗病能力,经期要保暖避寒,劳力适度,平素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过食生冷或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经期卫生。
参考文献
[1]陈择霖,宋祖憼.名医特色经验精华[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231
[2]朱良春.医学微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6
[3]丛春雨.近现代二十五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0
[4]李龙骧.从调气血论治痛经的用药体会[J].河北中医,2010,32(10):1499 1500
[5]扈有芹.孙光周老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J].河北中医,2011,33(3):333 334
[6]朱小南,朱荣达.朱小南妇科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7]王芳芳.张晓甦教授治疗痛经经验[J].四川中医,2010,28(10):16
(收稿日期2012-09-19)
·
04
·
四川中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年第31卷第01期
Vol.31,No.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