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整理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整理保护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保护取得的成就与现状以及中国古籍整理保护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整理保护的人才匹配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关键字: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就与现状信息化建设人才匹配

中华文明自甲骨文时期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积淀了深厚的精神财富和自然研究财富。而古籍正是承载记录这些财富珍贵史料,整理保护古籍是一项重大而意义非凡的工作,是一项跨越古今的工作。通过古籍整理,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古籍整理是浩大而长期的工作,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与欠缺。同时随着整理的深入以及时代的发展,对古籍资料的需求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古籍管理的数字化建设要求更细致更全面。

1、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整理的成就及现状。

古籍整理出版小组的建设。早在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就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于此同时,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其它一些与古籍密切相关的部门也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支持下,为古典书籍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管理运作及资金保障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古籍的整理及书目的编纂。古籍整理工作从启动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但中国古籍的数量、实际存世多少、分布情况、收藏情况,这些都仍难以做出最后精确的定论。曾有人根据历代书目做过一次计算,认为自两汉至秦代,已出版古籍181755部,2369046卷。对于古籍存藏情况,政府及学术团体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及规模的调查,目前一般认为存古籍10-12万种,主要存藏于各类型图书馆及博物馆,地区分布以津京和江浙一带为最。因此古籍书目的编辑出版大多出自这些地区或单位。古籍书目是古籍整理者必备的工具用书。我国当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及学术性的书目有:上海图书馆编辑的《中国丛书综录》、朱士嘉编辑的《中国地方志综录》、科院天文台编辑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王重民先生编撰的《中国善本书提要》,孙殿起编辑的《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傅增湘编撰的《藏园群书经眼录》,国家版本图书馆编的《古籍目录》,杨绳信编的《中国版刻综录》。

古籍的抢救拍摄工作。我国自1985年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古代图书的抢救及拍摄工作,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通过微缩复制手段得以抢救的各种珍贵文献已达37,000余种,3,600余万拍。其中报纸3,206种,1,216万多拍l期刊11,630种1,307万多拍;古籍善本23,000余种,1,106万余拍。通过缩微复制这种再生性的保护措施,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濒危的古旧典籍,而且大大提高了馆藏文献的质量和读者利用率,对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古籍整理的发展现状。在完成的大量的古籍整理保护工作的基础之上,我国古籍整理保护工作正向着更加纵深的目标迈进。一是以团队模式,对古代文化遗产某一领域或朝代单位文献进行总结性研究,几大院校联合作战。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汇集分藏于海峡两岸200多个图书馆及散落在美、欧、日等地的现存四库存目中历代典籍4,000余种,60,000余卷,综合了乾隆以前中国历代典籍之全,《续修四库全书》是继十八世纪清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之后,又?次中国古代文献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全书共收书5,000多种。从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同构筑起一座中国基本占籍的大型书库,二是,古籍研究走向国际化,与世界上收藏中文古籍较多的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协同开发、整理中国古代文献。《中国古籍海外影响研究丛书》、《美国所藏汉籍善本书录》、《欧洲所藏汉籍善本书录》等列入研究课题,进行跨国古籍整理编目工作。同时,多家图书馆参加了美国研

究图书馆协会的《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的编制工作。三是古籍整理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必备的有效手段,进行古籍整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集中人力与物力深入研究古文化的最佳途径。我国目前已建成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以及公共图书馆文献微缩协作网络。就目前看,我国古籍的整理、保护、开发仍存在许多欠缺与不足。一是古籍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全国性的普查还不够,对于古籍线装书的底数还不是很清楚。古籍数据库仍不够完善。许多古文献的破损情况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二是古籍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人才仍显匮乏,且人才补充后劲不足。三是,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2、古籍管理的人才匹配。

古籍的整理、保护、开发是一项繁琐、枯燥且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逐步发展深入,对古籍整理的专业度及精细度都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使得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籍整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还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一个合格的古籍整理者,必须对这项工作投以真诚的热爱,以弘扬发展中华文明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还有具有不断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及管理单位,要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制度建设及人文管理,建设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良性发展环境。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丰富授课内容。一部分刚刚从事古籍管理的人员,进入图书馆搞古籍整理,对古籍整理工作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不过是抄抄写写和借借还还,平庸琐碎,没有技术含量,不会干出什么业绩,从而工作懈怠没有积极性。另一部分人员则是利用馆藏,在工作时间里埋头写自己的文章,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把古籍整理当成索取的途径,对古籍整理不会倾注任何的热情。因此,培训的首要任务是端正古籍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增强古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事业心、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制定每周学习日、每月学习日,进行统一的培训学习,以培养事业心以及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为目标。课程的内容丰富化,包括:馆史、馆藏古籍史、图书馆古籍整理的性质、工作范围和方法等。熟悉馆藏,了解古籍整理的基础工作,引导馆员热爱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讲授我国古籍整理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古籍整理的过程、步骤及相互联系,引导古籍整理人员正确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古籍整理工作包括:一方面是古籍出版所作的标点、校勘、注释、今译和汇编等古籍整理,是学术性的;另一方面图书馆对于所藏古籍所作的采选、版本鉴别、分类编目、典藏、为读者服务以及整理缩微再生、建立古籍数据库、制作古籍全文光盘等的古籍整理,则被有人视为非学术性的。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前者要利用后者的整理成果;后者的整理要为前者的整理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二者是一种工作的两个阶段,那种把前者整理视为学术性,而把后者整理视为非学术性的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仅就图书馆对古籍的收集保管、整理分编、揭示馆藏、促进社会各界对古籍的开发利用来说,它既标志着图书馆古籍整理的成果,也反映了图书馆古籍整理的学术水平;特别是现今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也利用馆藏图书资料方便条件作了些标点、校勘和编辑出版的工作。古籍管理人员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投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树立起事业心与责任感。

以实践促学习,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建立以工作促学习,以学习促工作的良性循环模式。将古籍的人才培养与大型的综合性古籍的整理工作结合起来,对古籍工作者进行边工作边培养,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和锻炼。在干的过程中边讲、边学、边做;遇到疑难问题进行研究、解答析疑;完成一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使之成为共同的财富。实践证明,这种培养古籍整理工作者的方法,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例如:中国图书馆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曾汇集了中国各大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在20年的编纂实践中,通过对古籍善本的调查、鉴别、分类、著录、校对、审核等项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古籍专门人才,当年参加过该书编纂的主要单位,如上海图书馆、**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图书馆的中青年学者,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