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所谓教育性原则就是指一切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 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日记法 2. 传记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 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学 前儿童心理的常用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思想, 根据正式文字记载, 在2 5 0 0多 年以前, 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如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有《 三字 经》 中“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 近现代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四)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 则。
(1) 新的需要。 (2)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 小大人” , 即 成人的雏形, 认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来研究儿童。人 们甚至从未想过,腊、 古罗马社会, 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 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念
(二)幼 儿的概
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身体、智力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学前儿童阶段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儿童个性和发展潜能的关键期。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0-6岁的儿童,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智力、社交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对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问卷调查等。
观察是最直接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动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和情境,了解儿童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问卷调查则可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面对面或者书面访谈的形式进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儿童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可以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促进家庭教育。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是促进学校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四是促进社会保护。
通过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对学前教育的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节,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提高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单元1 绪论
1.沃森的心理发展观 沃森,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如图1-3 所示。其理论观点主要体现 为以下几点:否认遗传的作 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原始情绪(怕、怒、 爱)的研究。
单元1 绪论
(三)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创立,被公认为20 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认知发展是 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 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 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单元1 绪论
主要 理论 观点
①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 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单元1 绪论
2.斯金纳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
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奠 基者,如图1-4所示。斯金 纳斯金纳继承了沃森行为 主义的基本信条,认为行 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两类。
单元1 绪论
3.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
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 人,如图1-5所示。班杜 拉理论是阐明人是怎样在 社会中学习,从而形成和 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可能性
单元1 绪论
2.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 上实现的,生理成熟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 于准备状态。
单元1 绪论
【资料卡】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选择双生子T和C作为实验对象,研究 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格塞尔根据试验断定,儿童的学 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 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而一旦在生理达到准备状 态(即成熟)时,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02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优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价值1.2 儿童发展概述掌握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和观点1.3 研究方法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掌握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儿童行为和发展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2.1 感知觉和注意力理解儿童感知觉和注意力的发展过程学习如何促进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力发展2.2 记忆和语言掌握儿童记忆和语言的发展特点探索如何促进儿童记忆和语言能力的提升2.3 思维和问题解决了解儿童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成长学习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第三章:儿童情感和社会发展3.1 情感和情绪发展掌握儿童情感和情绪的发展过程探索如何理解和管理儿童的情感和情绪3.2 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学习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巧和合作能力3.3 道德和价值观探索儿童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习如何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第四章:儿童个性和自我意识发展4.1 个性特征和人格发展掌握儿童个性特征和人格的发展过程探索如何培养儿童的积极个性和健康人格4.2 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理解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学习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4.3 自尊和自信探索儿童自尊和自信的培养方法学习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第五章: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和干预策略5.1 常见发展问题了解儿童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儿童发展中的常见问题5.2 干预策略和方法掌握儿童发展中的干预策略和方法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和支持促进儿童的发展5.3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理解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发展中的合作重要性第六章:儿童发展中的心理健康6.1 心理健康概述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学习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和识别方法6.2 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掌握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常见类型探索针对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预策略6.3 心理创伤和逆境了解儿童心理创伤和逆境的影响学习如何帮助儿童应对心理创伤和逆境第七章:特殊儿童的发展7.1 特殊儿童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特殊儿童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学习如何识别和评估特殊儿童的需求7.2 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掌握特殊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挑战探索如何适应和支持特殊儿童的发展7.3 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了解特殊教育的原则和目标学习特殊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第八章: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8.1 文化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差异学习如何尊重和促进儿童的文化多样性8.2 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掌握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8.3 社会公正和平等了解社会公正和平等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九章:观察和评估儿童发展9.1 观察和评估的重要性理解观察和评估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学习有效观察和评估儿童发展的方法和技巧9.2 发展适宜的评估工具掌握常用的评估工具和量表探索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合儿童发展的评估工具9.3 评估结果的应用和改进了解评估结果对儿童教育和干预的意义学习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改进和家长支持第十章:未来趋势和研究前沿10.1 技术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理解科技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机会学习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10.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掌握跨学科研究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探索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儿童发展研究10.3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了解儿童发展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学习如何为儿童发展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的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章节: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重点关注儿童感知觉、记忆、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需求,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的学前儿童。
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发展迅速,他们逐渐掌握语言、思维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并开始培养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前儿童期是儿童人格形成和特殊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
因此,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和性格发展等方面。
儿童的生理发展涉及身体的生长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成熟,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分类、组织和处理能力的提高,从简单的感觉发展到复杂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语言发展是儿童逐渐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言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对情感的感受、表达和管理能力的逐渐成熟,包括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情感理解和关怀。
社会发展是指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包括幼儿园生活适应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性格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儿童性格形成过程的反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和测量法等。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
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儿童对其中一种刺激或任务的反应,来推测他们的特定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等。
访谈法是通过与儿童和家长交谈,了解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测量法是通过量表或测试工具来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于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和支持起到重要作用。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12-18岁
18-24岁 25-65岁 65-
忠诚
爱 关心
不确定感
孤僻和疏离 自私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二、行为主义观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 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
• 经典行为主义 •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 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 “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 与动物等同起来。
性器期 (3-6岁)
•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 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 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 欲幻想。
•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 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 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 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 性,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 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 子。
• 重要概念: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 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适应、平衡、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 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发生认识论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章绪论

医疗服务机构
传统
社区活动场所所 祖辈及亲朋
外层系统统
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孩子即时(直接接触)环境中的作用系统
中间系统:即时环境(直接与孩子相互 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
外层系统:非即时环境,间接影响孩子
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中间系统“蒸发 ”出的文化氛围 动态系统:以上四个系统的状态属性
小艾尔伯特实验
斯金纳区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 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
心理发展的机制:条件反射
外界刺激的强化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 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两者相 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儿 童可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2、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重难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 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 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由感 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 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 物体是分别存在的。
万能养育机到底缺乏了什么?违背了什么?
缺少的是父母之爱、同伴之爱和社会 之爱。没有爱生命便不能成长。
违背了个体成长的规律。语言的发展规 律、社会性发展的规律、道德发展的规律等 等
。
启示: 从事儿童教育要先要有颗爱心(最重 要的),然后学习好儿童发展的基本理 论知识,并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幼 儿教育中的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振宇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电话: 邮箱: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简称学前儿童心理 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学前儿童(0-6岁)心 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学前儿童心理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为: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 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发展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 象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最能体现这个发展过程。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和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发 现儿童”,对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有着启蒙作用。 卢梭指出,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不能催熟,不应体罚, 教育要注意个别差异,不要造就“稚气的博士和衰老的儿童”。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发 表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一百多年 来,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分 支,无论在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认 识儿童心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 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最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玩具的设计和 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以时间取向把实证研究法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类型。
但无论持什么观点,其研究的主题总是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
(一)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心理学绪论、第一章

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 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 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 验的心理活动。
喜、怒、哀、乐、爱、憎、 惧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有 目的活动中自觉地调 节自身的行为和情感,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基础
调控
情感过程
动力
意志过程
一、反映人的态度和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倾向性。
环境决定论:主要代表人物,洛克和华生
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 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其意义在儿童教 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具体的延展。
心理学家华生[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等认为,个体 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 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关系。 ⑤小脑: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身体姿势。 ⑥大脑: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表面覆盖着 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约由150亿个 脑细胞分六层组成。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很多褶皱, 凹陷部分称为沟或裂,隆起部分 称为回。
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额 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 脑 皮 层 ——高级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二)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表现在: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态度和经 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观点。
2. 人的心理能够支配调节人的行动,能动地反作用于
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 种需要。
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例如:三峡大坝的 修建、旅游景点的建设,还有为了得到玩具的小朋友吃自己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谈话法 例如,某班老师想了解儿童对“死亡”的认识,在提问时应该特别注
意孩子的表情,尽可能保护孩子幼小的内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避免伤 害、吓唬儿童。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作品进行分
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最常见的是 对儿童的日记、绘画作品、工艺制品等作品进行 分析。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思考: 你认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
究意义有哪些?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理论价值
1.有助于丰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儿童观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重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意义 4.研究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发展心理学
是基础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案例分析】
受虐女童笔下的《幸福的家》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特殊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
(一)横断研究设计
(二)纵向研究设计
(三)混合研究设计
例如:瑞文测验
第一章 绪论

人文主义思想在17世纪至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要尊重 儿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要依据儿童的天性。
社会发展
大工业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
请同学们阅读第9-10页,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发展与儿童观产生有何关系? 3.近代自然科学与儿童观产生有何关系?
(一)社会的发展和新儿童观的产生
欧洲中世纪时,宗教统治着一切,教育被教会垄断,儿童通常 被看作是小大人,人们并不把儿童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来看待。
称号: “美国心理学之父”———开创了美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使用科学方法对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第一人 “心理学界的达尔文”
运用当时的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复演说的观点来说明个 体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你所认为的“学前儿童”指的是多大年龄的儿童?
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正式接受小学教育之前
学
(一般为六七岁)的儿童
前
儿
童
3-6岁的儿童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需要描述学前儿童在身体动作、认知、语言、
实验
情境中不常出现 应与自然情况下
“点红测验” 的行为;
可能不一致。
3.保证情境相同。
皮亚杰在观察儿童 玩游戏。
视觉悬崖实验
点红测验
自然观察当中,如何减小 观察误差? 1.把摄像机放在一个隐蔽 的地方拍摄观察对象 2.在正式观察之前,先让 观察对象在这个情景当中 待一段时间,让观察对象 习惯观察者的存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 华编译《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儿童心理 学》等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黄翼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性格 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 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 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在逻辑上从属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 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儿童发展心理 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符号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符号运算
三、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研究备受关注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兴起 (四)研究方法呈现生态化趋势 (五)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生理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 (五)个性的发展 (六)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发展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 如: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一章_绪论

进行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以探索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 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也叫追踪研究。
二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把学前儿童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研究,主要探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面貌,也称为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
入的研究,也称为专题研究。
三
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
⒋平衡作用: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
经验和社会互动,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试的状态。
2、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重难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 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 )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经 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 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 、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 。
(二)生理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当你安排幼儿园活动时,不知道给孩子安排何种活动强度。 “户外活动我才带他们跑了1000米,怎么就跑不动了呢? ”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
学 前 儿 童 发 展 心 理 学
不知道怎样引起幼儿的兴趣,不知道他们的小脑袋里想的是 什么? “啊!!!他们就像是小魔鬼……”
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案例3:恋母(父)情结
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 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 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 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 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 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 。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 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 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目 录
CONTENTS
二、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
(一)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 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每时每刻(甚至在睡梦中)都在从事着形形色色的主观
• 大脑皮质各部位既分工又合作,在机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绝大部分不 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大脑具有不对称性,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 • 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 • 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 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 定向、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 态度的理解。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出生
简单
低级
复杂
高级
上升过程
心理的发展不仅
是量的增加,更 重要的是质的变 化。 儿童的心理发展
下降过程
混沌
分化 衰减
呆板混沌 朦胧
成熟
健全
灵活
最能体现这个发 展过程。
衰老
清晰
综述
•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 心理是发展的;
二、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心理学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怎样研究心理?”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A C B D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人脑是一种高度发展起来的物质,它无比精细,极度分化又高度组织化。 人脑的复杂结构为人的复杂心理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 • 人脑的机构受遗传基因的控制,而控制人脑结构的基因又是人类几十万年 来进化的结果。
• 社会环境:大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小到家庭、学 校、同伴团体及各种人际关系。
• 所有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人脑反映的对象, 没有这些客观存在,就失去了心理活动的实际内容。因此说,心理活动具有 客观源泉。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社会 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课程基本说明
教学周数:16周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卷面分数80%
第一章 绪论
主讲人:易柳 (QQ:)
本章提要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心理学又是
心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发展心理学通常把人的一生划分为
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所有这些活动,
构成了人复杂的心理过程。 • 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核心。 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乐。 意志过程:人在活动中为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动态结构,其发展 和成熟,不仅取决 于遗传因素,也取 决于学习经验。
低级神经中枢:
指大脑以下的中枢 神经各部位
1.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 2.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 沿(延)着小桥中间走 3.接受感觉信息、调节情 绪和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的结构
脑 脊髓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的结构
灰质层,大脑皮质,皮质。
高级神经中枢:
指大脑,分左右两半球, 占整个脑重的80%。
人 脑
控制
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 者和调节者,由1000亿个脑细 胞分6层组成。脑细胞上长有突 触,相互之间通过突触发生联 系。 灰质下面是白质,由脑细胞延 伸出来的神经纤维组成。 延髓 脑桥 中脑 间脑 小脑
(一)心理过程——知情意相互关系
知
调 基 础
情
控
意
(二)个性心理
• 个性心理简称个性。
•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成熟水平,与其遗传素质、社会关系、所受教育和
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整合成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这种总的精神面貌, 称为个性。 • 个性是一个人想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的。个性形成后,人们 会在 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完整的、稳定的有社会意义的特征。
•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
形成。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
这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德国)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 • 感觉器官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 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状况又会通过 信息环路报告给大脑,以便做进一步的调节。 • 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大脑皮质上的四个叶在机能上也有 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额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受伤导致智力、性格变化。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 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 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而且,个人当 时的主观状况,如情绪、动机、觉醒水 平等,都会影响对现实的反映,从而使 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事物与自己的 关系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 另一方面反映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也就 是说,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 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
外周神经系统
与感觉器官、 肌肉、骨骼、 内脏、腺体 等相联系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功能
• 1.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心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
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 按起源分为: 无条件反射: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如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光线刺激引起瞳孔变化等。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容易变化的反射。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功能
• 条件反射: 每当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无关刺激获得信号的功能, 引起无条件反射,就表明一个最初级的条件反射形成了。 在初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更复杂的条件反射。 如学校铃声。 •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类:
具体信号,包括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词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不同的时期,称之为年龄阶段。 • 本章首先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着重说明对心理的 基本认识和对个体心理发展应该要树立的几个基本观点。
LOREM IPSUM DOLOR
胎内期: 从受孕到出生, 历时9个月; 婴儿期: 从出生后1个月 至1岁; 幼儿期: 3岁至6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2岁至14/15岁;
• 同时,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也受学习经验的影响。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是客观现实,构 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这种客观现实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后,人脑 就对它产生了映像,就是人的心理。 • 物质环境:各种自然现象,如天体宇宙、飞禽走兽; 人造的环境,如城市乡村、住宅交通等。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不对称性是一个人在活动中逐渐稳定下来的, 也是相对的。 大脑的机能同样也受学习经验的影响。学习经验能使神经细胞 变得更加有力和有效,从而增强大脑的协调模式。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大脑的机能与心理
•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 心理是脑的机能。
• 大脑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 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原有经验对新事物的认识具有两重性。
• 主观能动性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 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 接受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衡量。 • 总之,人的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因 此,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新生儿期: 从出生至1个月;
幼儿早期: 1岁至3岁;
童年期 (学龄初期): 6岁至11/12岁;
青年初期 (学龄后期): 14/15岁至16/17岁。
本书儿童期分段情况
• • • • • • • • 胎内期:从受孕到出生,历时9个月; 新生儿期:从出生至1个月; 婴儿期:从出生后1个月至1岁; 幼儿早期:1岁至3岁; 幼儿期:3岁至6岁; 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至11/12岁; 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至14/15岁; 青年初期(学龄后期):14/15岁至16/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