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特征
1现状
1.1唱的好听。在教师的嘴里,在各种级别的教研会上几乎都能听到“我们要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学”。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在高中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常常被置之冷板凳,教学的生命本体被搁置了起来。
1.2现行高考阅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写,甚至放弃写。近几年从高考阅卷场不断传出信息,一篇作文几秒钟就改定,阅卷老师为了不招惹麻烦,几乎就在四十分左右给分,写得好、写得差得分没有多大差别,字写得好的多得两分。辛辛苦苦教三年,辛辛苦苦写三年,人家几秒钟就给你定死。死心,心死!(写到此,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二十几年的教师,我的心在流血,但不死心)这种情况又给了教学上不尽责的教师一个偷懒的借口,给他们些许的侥幸;把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学校的语文教师变成了训练学生的机械师,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语文教学还谈什么生命力呢!
1.3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把读与写结合。
2读与写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特征。只读不写的教学是残缺的,
当然不读就谈不上写。读得懂不等于写得来,写得来不等于写得好,写得好还要追求得心应手,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脍炙人口。
会读是能写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写就无从谈起。聪明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把读到的优美句子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经不起仔细地推敲,出现了油水分裂的现象。会写,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合理优美的修饰、语意的完美表达、精心的谋篇布局等等都来自于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通过写作又能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审美能力就提高了。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读与写看做是不可切割的同生死、共命运的孪生兄妹,以此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3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读与写的结合呢
由分解阅读到分点写作。分解阅读就是教会学生局部阅读的技巧。分解阅读即指对句子、对段落的阅读。例如,散文语段、句子的阅读,要求学生了解散文语句常用的描写的角度、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文中的一些语段进行赏析。赏析体现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分知识点进行仿写训练,仿写训练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技巧差,那么要针对这一点,设置题型。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句子运用了通感,表现了荷香若有若无的特点,写得可听、可感,生动形象。学生仿写此句目的在于掌握其表现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仿
写句子更长,句式更有特色,表现手法更复杂的语句。例如仿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段,训练学生运用列举、对比、比喻,整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句式、多种手法来细仔描写事物,提高写作能力。有的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语言,激发其创作的欲望,让生命的体验融入其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富有生命力。
由整体阅读到整篇文章写作。整体阅读教会学生认知文体特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构思的目的,创作意图、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告知我们什么样的生命价值。比如散文了解它的特征、类型、谋篇布局的特点,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等。整篇文章写作就是借鉴其中一到两个特点即可,不要力求面面俱到,否则什么也做不到。例如,学习了陆蠡的《囚绿记》,可以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借鉴其构思特点,注入个体对绿的精神感悟,创作出一篇赋予生命力的文章教材联想,培养学生联想的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低也制约学生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缺了联想能力的培养,学生就缺乏了科学的思维,语文教学的生命就没有了灵魂。学生在描写事物时常常无话可说,似乎才思枯竭;阐释道理时展不开,语言严重缺乏逻辑性。有的学生每篇文章离不开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六个人。
我们不能为自己、为学生找借口,简单的归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时间接触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没有了语言就死了,而联想思维正是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让语言活起来。“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如《论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外名人传记》等等就是很好的阅读文本,通过阅读可以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间接经验的获取又为学生解读文本元素提供了更高一级的途径。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帮着学生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用”,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就是对教材展开相关联想,到教材中寻找材料,我把它命名为“教材联想”。教材是学生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源泉”不仅是写作的素材,更是写作的精神力量(如对鲁迅先生精神的解读),有了精神力量语文教学就拥有了生命力。
绝大多数的学生高中毕业就结束了语文的学习,高中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承担了培养他们终生写作能力的重任,随着他们生活阅历的丰富,文章会越来越有血肉,越来越富有生命特征。我们有什么权利把读与写割裂开呢!我们有什么理由扼杀这样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