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朗兹.法侬(Frants Fanon):《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 不幸的人们》-最有名的一章《论民族文化 》
西努亚.阿契贝:《后殖民主义批评》 塞舌尔:《殖民主义话语》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主要思想:“解构”、“延异 ”、“播撒”、“差异” 其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思想为后殖民主
义解构东方学及其本质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支持。 萨义德和巴巴对文化 “杂交性 ”策略的强调 , 巴巴对 “模拟 ”、“第三度空间 ”的阐释都是以德里达思想为 基础。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思想
观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强制手段 , 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 霸权 文化领导权 控制市民社会 , 使其心甘情愿地遵循由统治 者制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 , 认同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行为 规则和思维习惯。
(从主体视点看东西方关系)
关注“边缘 ”、“他者 ”、“属下 ”、“少 数 ”等 “弱者 ” ,旨在揭露文化霸权主义话 语对 “弱者 ”话语的压制和剥离。
从女权主义出发,推而广之得出结论:殖民地人 民,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是无法在充斥殖民话语的世界中得到真实表述的 ,他们都成了沉默的他者。
霍米.巴巴: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 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被 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 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巴巴强调被殖民者的能动性(agency), 认为唯有混杂的状态才能使能动性成为可能。
比尔·阿什克劳夫特:混杂性是“由殖民行为所带来的两种文化接触地 带所产生的跨文化形式”。在后殖民话语中,混杂现象既不完全属于 殖民者一方,它也不完全属于被殖民者一方,它一方面重复现有文化 的起源,另一方面也在殖民压迫下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实 践,以新的文化来抵抗旧的文化。
——《文化与帝国主义》
对西方文化霸权的认识
后殖民主义关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联结、文化参与 帝国主义事业的思想 , 是对传统文化观和帝国主义 观的极大挑战 , 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范式及其认 识标准 , 即西方本质上是由各种帝国事业构成的 , 而文化在帝国主义事业形成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
内容3. 沉默的“他者”
观点:
语言构成话语,表现总伴随扭曲,掌握话语的人就是权威,但是 权威必须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有力量。
知识带来权力,而更大的权力反过来要求更多的知识,所以话语 构成层层叠叠的权力网。
知识是主体借以征服客体的工具,知识就是霸权。
萨义德:福柯对知识与权力的分析为他 “提供了一套分析 工具话语的概念和范畴 ”。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是什么 ——对教育的启示
陈冬梅 2010.10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理论
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理论渊源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 研究的主要范畴与问题 对后殖民理论的主要批评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对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文化反 思,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
它充分汲取非洲反殖民主义话语、葛兰西的文 化霸权思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福柯的 话语权利理论的营养。
关注的理论主题之一 , 就是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中的民族 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重建以及东西方的关系问题 。
(——张其学)
产生:理论渊源
后殖民主义关注主题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民族文化重建 东西方的关系问题
文化与权力的关系 文化殖民问题
理论来源
非洲的反殖民主义话语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教育反思:后殖民的视野
教育目的
学校试图使孩子适应一定的模式,培养他们承担既定的角 色和任务——这些角色和任务基于他们的社会阶层。从这 个意义上说,学校具有殖民主义者的性质,因为它们把社 会上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强加于孩子身上,特别是那些从这 些关系中获得最少而失去最多的孩子。
霍米.巴巴 (Bhabha Homi)
《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主要观点及发展
后殖民主义的“后”,要害是在文化、知识和 精神领域里。(王宁,1995)
照当今一些学者的考察,后殖民主义理论并没 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批评方法,而是“采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由于其与另一些批评理论方法之关 系密切故很难将其予以区别” 。(王宁,1995)
民族主义思潮:民族身份的认同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追求民族文化独立 西方思想界反思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从西方的角度反思 后殖民主义:转向东西方关系的反思
在众多的“后 ”、“新 ”主义中 , 后殖民主义之所以 能够脱颖而出并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 就在于它从殖民 视角来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 , 较深刻地解答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的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建设等问题 , 较自觉地领悟到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现代性和全 球化中的殖民性问题 , 以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关系问题 。
东方学中的东方并非什么谎言或神话结构 , 它不是西 方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情异想 , 而是一套被创造出 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 并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及其机 构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对东方学本质的揭露:
西方人把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检验标准扩 展到东方;
东方只是西方人所希望它成为的某种状态,是西 方人使西方全球扩张合理化的文化论据。
萨义德的三点补充说明:
这一说法并不否认现实东方的真实性 , 不能由此得出 东方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观念性存在的错误结论;
所谓东方是一种人为的建构, 强调的是东方和西方之间 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正是因为 这种关系, 东方是被 “制作 ”或者说是被 “驯化 ” 成了所谓的“东方 ”;
后殖民主义者的诉求:
重新审视霸权语境中的东西方关系 , 重新思考西方霸权主义 文化的错位和严重的表征危机 , 从而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行 径加以消解。
给予在殖民主义中被迫沉默的人们以发言权,重新找回失去 的文化。
内容4. “混杂性” 、“能动性”
(多元文化及文化主体的视角)
混杂性(Hybridity)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 方面的混杂;另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种或方言之 间的混杂。
这是西方人凭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力而获得 的知识上的权力。
(Said,1978)
内容2. “文化霸权”和“文化身份”
(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的新形式)
三个主要的批判角度:
文化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
没有纯粹的文化形态 , “文化是民族同一性的根源 , 而且是 导致刀光剑影的那一种根源 ”。
文化绝不是什么中性的东西,文化必然受到其主体的政治 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等的 “污染 ”。
内容1-- “东方学”
(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理论)
将“东方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进行批 判。
东方学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和 方式,是西方人在书写、研究、建构、控制和君临东方 , 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之间一种特殊的不平等关系。
东方学中的“东方”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假定和幻想 ,是以 西方文化为背景和标准,以西方的思维方式而制作出来 的非现实的东方。
非洲的反殖民主义话语理论
从语言、心理、文化角度读解殖民主义。 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非洲大陆,对西方文化殖民展开激烈批判
,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尊严。 提出民族文化发展的三阶段说 , 即辨析地吸收西方文化、有所醒
悟地探索自己的传统文化、彻底觉醒并投入民族解放运动。
代表人物
主要人物
萨义德(Edward W. Said)
《东方学》( Orientalism) 《文化与帝国主义》(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
斯皮瓦克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贱民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
它并结合“文化研究”的成果对东西方关系进 行再认识,从文化角度解读殖民,对“边缘” 、“他者”、“属下”、“少数”等予以特别 的关注,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反话语”、“颠 覆性”、“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 倾向。
殖民主义 -- 旧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地 --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政治
新殖民主义 -- 二战后,冷战期间的第三世界国家 -- 阿明的“依附”理论:经济
基本范畴:东西方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关系
身份、自我/他者
借助自者和他者的文化研究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 和意识形态批判,并由此解构和消解西方资本主义社 会中某些既定的概念与偏见。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身份认同是被建构出来的,与建构者和被建构者在社会中所 处的权力位置紧密相关。
身份认同是不稳定的,身份可以转化。(萨义德,《东方学》后记)
对后殖民理论的批评
文化主义倾向
把大部分的社会问题归结为由文化因素影响和决 定,属于极端的一元决定论。
试图从文化的批判角度寻找想象新社会结构的可 能性,构成了后殖民理论的乌托邦色彩。
过于倚重文本解读/批判,忽视政治、经济批判 ,忽略资本主义全球化渗透对第三世界造成的问 题。
(《关于后殖民理论的反思》,2006)
葛兰西的着眼点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领导权问题 , 主要围绕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来探讨意 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 ;
后殖民主义将葛兰西的这一思想推演到对世界范围的东西方之 间的文化霸权关系的考察 , 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西方对于东方 的整个殖民主义过程。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核心是话语、知识与权力的 关系)
后殖民主义 -- 70年代前期出现在政治学领域,后移植至文学 文化及其他领域 研究殖民主义之后并未随之完全消失的延宕效应 突出和强调文化问题
产生:社会历史背景
二战后国际局势:如何看待殖民时期及之后的 世界?
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 术界:人/学科从边缘进入中心,视角和方法。
话语权与混杂性(Hybridity)
知识:如何生产、如何影响社会的?
动态的思考过程:怎样的知识,谁的知 识,如何产生,如何作用,结果如何, 权力从何而来……
主流与非主流知识:公平性问题
后殖民理论发现了非主流知识的“失 语”,对其如何wk.baidu.com出声音却没有做更 多的探索。
权威的问题(中心-边缘) 知识的独特性问题(Grain,2008) 跨文化交际、文明间对话的问题
内容5. “少数话语理论”和 “模拟”
(文化生成的途径)
被征服者在被殖民之后被迫不断地对殖民话语 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也不断从内部对其 进行改造,在殖民意识中发现、撕开裂缝,打 破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其中制造含混与杂 糅,生成第三个空间,以抵抗本质主义、整体 性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类失语者:种族(前殖民地民族)、阶级(贱 民subaltern)、性别(女性)
直面西方的权力话语 , 以向中心话语挑战者的姿态 , 进入文化中意识形态话语的矛盾交织处 , 以其 “边缘 ”、“少数 ”话语的特殊视角解读 “中心 ”、“多 数 ”话语掩盖下的话语暴政和文化霸权 , 展示 “弱 者 ”的自我言说与被权力话语所说、自我生命表征与 权力话语压抑的命运,。
文化与权力的结合 文化参与帝国主义事业
探讨帝国主义如何依赖文化、文化又是如何为帝国的殖民 扩张服务 , 以及文化与权力的 “共谋 ”等问题 。
“身份”
多种文化的“共同制造物” 想象的地理和历史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
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它 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 在方式。 殖民机构对自身话语的不断宣传,实现了西方话语 的霸权地位。
侧重话语反抗,忽视“革命”和殖民的有效 抵抗。
以概念或理论替代真实经验,纸上谈兵
注重文化“杂交性”,掩盖不平等和权力差 异。
谁在杂交谁?杂交的主体是什么?谁有权杂交?
忽视阶级分析,没有指明反殖民的主体
(徐辉,2008)
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目的 知识观 课程观 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教育全球化 比较教育:视野、主题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