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概述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概述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1)赛义德不仅将文本与世界和批评家联系起来,而且将文学经验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进而强调政治和社会意识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推行文化政治批评并强调跨学科研究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2)东方主义:①宗主国与边缘国:赛义德《东方主义》一书介入政治、参与社会、强调历史,将文学研究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表明其从纯文学方向扩展出去而走向广阔的“文学与社会”的研究,并进入到了对文化帝国主义这一“禁区”的研究之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析和政治权力批判倾向。
他在“话语-权利”的结构中看到了宗主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与边缘国政治文化的二元对立,边缘国往往是宗主国强大神话的一个虚弱陪衬,一种面对文化霸*权的自我贬损。
②东方主义所虚构的东方,只能在欧洲人的想象中说话。
东西方冲突的东方主义理论迎合了世界的政治权力格局和紧张的意识形态冲突。
他强调一种文化总是趋于对另一种文化加以改头换面的虚饰而不是真实的接纳这种文化,总是为了接受者的利益而接受被篡改过的内容。
作为东方主义者的西方知识分子利用文化研究并没有增进人类总体经验,也没有消除民族主义和宗主国中心主义的偏见去解释人类总体文化体系,而是通过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参与着种族歧视和文化霸*权、精神垄断。
(3)个体特殊性对抗:①赛义德将福柯的“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结合起来,强调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结构,强调恢复人的范畴并承认个人经验在提供理论和政治基础方面的有效性。
②他坚持学者的个体特殊性对批判思维的重要性,特殊性使得学者能够以个体经验从人类主义或世界主义的角度上去对抗整体性殖民文化。
③赛义德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经验才能有效的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是群体的命运,希望能够通过分析西方和东方彼此对立的文化统治权力结构而寻绎消解这种中心-边缘矛盾体。
但因为西方对东方的歪曲是深深植根于西方政治文化环境与制度之中的,通过个体经验选择境遇就并非易事。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将葛兰西的这一思想推演到对世界范围的东西方之 间的文化霸权关系的考察 , 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西方对于东方 的整个殖民主义过程。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核心是话语、知识与权力的 关系)
霍米.巴巴 (Bhabha Homi)
《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主要观点及发展
后殖民主义的“后”,要害是在文化、知识和 精神领域里。(王宁,1995)
照当今一些学者的考察,后殖民主义理论并没 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批评方法,而是“采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由于其与另一些批评理论方法之关 系密切故很难将其予以区别” 。(王宁,1995)
话语权与混杂性(Hybridity)
知识:如何生产、如何影响社会的?
动态的思考过程:怎样的知识,谁的知 识,如何产生,如何作用,结果如何, 权力从何而来……
主流与非主流知识:公平性问题
后殖民理论发现了非主流知识的“失 语”,对其如何发出声音却没有做更 多的探索。
权威的问题(中心-边缘) 知识的独特性问题(Grain,2008) 跨文化交际、文明间对话的问题
侧重话语反抗,忽视“革命”和殖民的有效 抵抗。
以概念或理论替代真实经验,纸上谈兵
注重文化“杂交性”,掩盖不平等和权力差 异。
谁在杂交谁?杂交的主体是什么?谁有权杂交?
忽视阶级分析,没有指明反殖民的主体
(徐辉,2008)
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目的 知识观 课程观 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教育全球化 比较教育:视野、主题与方法
弗朗兹.法侬(Frants Fanon):《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 不幸的人们》-最有名的一章《论民族文化 》
post-colonialism translation theor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 主义理论
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 批判策略
两种声音
“归化”与“异化” 问题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
1、定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 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 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 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
殖民主义
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 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代表作: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代表理论
34
2、失语症话语 西方:话语的主动权与文化输出权 东方:失语症候(尼玛斯人与“星期五”) English/english
第一世界的西方操持着第一世界的“英语”(English),而第 三世界的批评家或者后殖民地批评家使用的则是带有当地语音 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english),因此第三世界失 去了话语的主动权,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无言的状态或
38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 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 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 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 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经济的 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 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1
结构
后殖民主义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 权”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论(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1、文化领导权的概念 (1)“统治”:西方的国家机器是一条 外围的壕堑,其身后具有一个由堡垒和 “阵地”组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不 仅控制着本国的工人和其他从属阶级, 而且还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着一个高度 发达的社会。暴力统治是通过军队、警 察、法院等实现的;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判策略
1、著作:《世界、文本、批评家》 2、观点: (1)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是 文本与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 (2)批评也是一个文本事件 ,文本批评 就是文化政治批判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1、边缘性: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大特 色 西方:普适真理与“东方应该怎样” 的权力指向(鲁滨逊的宗教文化殖 民) 东方(第三世界):边缘性(香蕉人 的尴尬) 后殖民:边缘到中心,边缘对中心的 消解
2、失语症话语 西方:话语的主动权与文化输出 权 东方:失语症候(尼玛斯人与 “星期五”) English/english
第一世界的西方操持着第一世界的“英 语”(English),而第三世界的批评家 或者后殖民地批评家使用的则是带有当 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 (english),因此第三世界失去了话语 的主动权,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 无言的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 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 中。”
佐哈尔:“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 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 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 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 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 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
后殖民主义
赛义德将福柯的“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结 合起来,强调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结构,但他不同意福柯关于 “主体死亡”的命题,强调恢复“人”的范畴,并承认个人经 验在提供理论和政治基础方面具有有效性。他在东方主义研究 中重视种族分析和政治干预,肯定了文化政治与帝国主义利欲 的一致性。东方主义者打入第一世界文化政治的高层,使“东 方主义”对东方的整体误读出现了裂缝。同样,东方主义者的 对抗,也意味着西方自己内部的混乱。东方主义表现了西方文 化内部出现了多种声音,也表明西方主义曲解东方的企图日益 落空。
意义:一方面,他勾画出心理分析中的文化心理由被动转 化为主动地可能性。另一方面,划出了所谓“跨文化比较”中 的边界,因为一切忽视文化差异的结果,一切抹平少数话语的 立场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可能是复制老牌的帝国主义的政治 和文化,使得全球性文化丧失差异而变成一种平面的模块,那 将是人类文化的末日。
法学视角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法学视角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成为法学界的研究热点。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对传统殖民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提出了一种以平等和多元为核心的新型思维方式。
在法学领域中,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引入能够为我们审视和重构某些已有的法律制度提供全新的视角。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后殖民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运动,被认为是西方学界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问题的回应。
后殖民主义理论主张将权力视为非中心化的,质疑西方中心主义和现代性的普遍性,提出了对权力关系、身份政治和文化认同的全新思考。
该理论极大地挑战了以往以西方为中心的法律思维方式,并通过关注被压迫和边缘化群体的权益,提出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法律视角。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法学的启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法学带来了许多启示,其中之一便是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审视。
在过去的殖民主义时代,殖民者通过控制和管理殖民地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其统治目的。
后殖民主义理论批判了这种一元化的权力结构,并强调被压迫群体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在法学领域中,我们应该以被压迫群体的视角来审视法律制度,并通过多元和包容的方式来重构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框架。
同时,后殖民主义理论还提醒我们重视文化认同和身份政治。
在殖民主义时代,殖民者通过强加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来剥夺被殖民地的文化认同。
后殖民主义理论呼吁重建被压迫群体的文化认同,并确保其在法律和社会制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法律制度中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使每个个体都能在法律保护下实现自由发展。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法学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它使我们反思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并打破了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
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法律应该从被压迫者的视角来审视,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需要在法学教育中引入多元化、包容性和后殖民主义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全新思考能力。
后殖民主义 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理论框架,它关注着以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它仍然可能受到先前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
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揭示和对抗这种持续的不平等和压迫状态。
后殖民主义思想强调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并试图恢复被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的尊严和权力。
它主张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也关注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其他社会差异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第三世界"、"文化认同"、"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他们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述、重新评估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以及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来推动社会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后殖民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中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在具体研究和讨论后殖民主义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十四章后殖民主义
正如赛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 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 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 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 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 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 一方的。
2、贯穿时间的目的论叙事
①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罗马帝国,黑暗的 中世纪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资本主义发 展史,这个叙事开始并终结于西方的经典文 化,西方成为“上帝的选民。 ②西方的进步完全源于其内在的特质:科学 理性、新教伦理,工业革命,议会民主,市 场经济等,对于殖民主义在西方发展史上并 不光彩的作用只字不提。
3、西方文化普遍化情节下的种族优越论
2、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①不平等的信息流,即作为一种媒介帝国主义论述的 文化帝国主义; ②第二,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威胁,即作为一种民 族性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③第三,消费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即作为一种全 球资本主义论述的文化帝国主义; ④第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即作 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帝国主义;
在西方的强势文化面前, “东方”失去了古老神奇 迷人的光环而沦落为 现代“灰姑娘”。
四.后殖民主义关键词
1身份/认同(Identity)
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想 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 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 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 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 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 ( 想象秩序与象征秩序)
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理论
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理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后殖民主义成为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其主要思想是在解决殖民主义问题上强调被统治者的主体性和对抗性。
在这方面,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理论,并探讨它们如何互动和影响。
一. 后殖民主义的定义与发展后殖民主义的定义是一种文化理论,是殖民主义后期形成的反殖民运动。
它强调解决殖民主义问题上被统治者的主体性和对抗性,认为在对抗思想中培养自愿性,认同和团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且它强调了非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价值,对世界和文化的贡献。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后殖民主义理论通过文化研究为主的多种方式,逐步形成。
尤其是在1994年,文化理论家休·布迪尔(Homi K. Bhabha)发表了《位置致意(The Location of Culture)》一书,以及加缪·爱德华·格兰特(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的《在印度雾中失踪:列巴怎样无声了;关于地理学话语的一般提问》(Can the Subaltern Speak?)等书的出版,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 艺术的定义和发展艺术是一种以观念、感性和审美特征作为表达方式的特殊人类活动。
它包括各种领域和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电影、舞蹈以及文学等。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和表达情感、思想、观念,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早期的艺术更倾向于宗教和礼仪,比如印度教的寺庙艺术和欧洲的教堂艺术。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自我表达和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更多的新兴艺术形式,例如电影、摄影、数字艺术等,不断涌现。
三. 后殖民主义与艺术的关系后殖民主义和艺术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1. 艺术作为表达后殖民主义思想的途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可以传达出后殖民主义思想。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 所谓文化霸权, 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 ,文化领域的 控制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 全面控制 ,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 觉认同来实现的。
• 葛兰西认为, 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有两种手段 : 一是依 靠军队、警察和法院等国家机器的强制性, 二是借助 学校、家庭、教会和传播媒介等的非强制性 。后者通
• 后殖民理论家借助于福柯的这些思想, 批判了殖民者 把自己视作真理化身和上帝使者的虚妄 ,揭示出殖民 者的一切话语,都不过是在确保殖民统治的合法性。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 • 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佛朗茨·法农 • 圣三位一体——爱德华·赛义德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文化霸权理论
•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1891-1937)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著 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 播和研究。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 《狱中来信》 《葛兰西文集》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 ), 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 权”。 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 现代意义上的殖民起源于十五世纪,从哥伦布1492年 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对那里实施殖民开始,直到二战结 束,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至七十年代非殖民 化运动基本完成。
• 新老帝国主义继续使用各种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渗透 和控制。
1. 在经济方面推行西方发展模式,将世界纳 入自己的分工体制
2. 在政治方面推行西方政治体制,扶持代言 人 3. 在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渗透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引言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以研究和理解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文学产生的影响为重点。
本文将以探讨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和应用为主线,分析后殖民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以及相关批评。
第一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在讨论后殖民主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殖民主义是指一国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势力延伸到其他地区,并对其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一种制度。
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大量欧洲国家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进行了殖民统治。
20世纪中叶,随着殖民地群体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殖民主义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
后殖民主义即从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理论,旨在揭示和分析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文学产生的影响,并促进民族解放和文化复兴。
第二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学批评、历史考察和社会学调查等多种手段。
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后殖民主义试图还原被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真相,揭示被殖民地人民的遭遇和反抗。
其中,文学批评是后殖民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语言和叙事结构等进行详细解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试图探究殖民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对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观念进行批判和颠覆。
第三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构建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构建方面,以法国学者菲利普·福活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提出了“他者”和“文化认同”的概念。
“他者”是指那些在殖民主义统治下被视为“异类”的个体或群体。
后殖民主义将“他者”视为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主张尊重差异和平等待人。
通过对“他者”的理解和包容,后殖民主义试图消除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剥削和排斥。
而“文化认同”则是后殖民主义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后殖民主义主张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文化认同。
他们反对文化上的强加和一元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后殖民主义
神者;并有明确的目的:获取精神或肉体的力量。到了20世纪20
年代,在巴西庆祝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巴西
人开始反思昔日殖民地的巴西及拉美各国与欧洲宗主国之间在
文化上的关系。他们要彰显自己的多元文化,拒斥原来作为欧
洲文化的“附庸”的角色,并达成共识——巴西只有“吃掉”
欧洲点,击才请替能换文在字内文容 化上找到自我,实现文化认同。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
会争夺中医话语权的胜利。 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 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 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
后殖民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其 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 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 面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 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 现实意义的揭示。
霸权语言—英语
一、数量
英美文本的翻译输出量最大,而翻译输入量却最小。
二、待译文本的选择
体现东方国家(泛指殖民地国家) 软 弱 、专制、 贪 婪 、落后的文本常常成 为西方译者的首选。亚非拉那些宣扬本族落后的影片或作品在国外屡屡获奖,而 弘扬本族文化精华尤其是弱小民族反抗霸权的“英雄”主义作品总是受到冷落。 这是因为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国家落后愚昧逆来顺受的形象才符合霸权文化的价 值期待。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 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 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 的内容到此。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为标志;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谓后殖民,一是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三是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从西方众多的后殖民理论中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现象;后殖民理论是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它是指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政治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的殖民地差别的理论研究;包括关于各种经历的讨论:迁徙、奴役、压迫、抵抗、表现、差异、种族、性别、地方以及诸如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欧洲帝国主义的主流话语的反应;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它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国家的文化关系,一国之内的种族关系以及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都成为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主题;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观点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一世界和东方的文化传统长期被排挤在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充当点缀物的西方“他者”角色;二、后殖民主义的发展1.酝酿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代表人物法农,其着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被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2.形成和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形成,他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开创者;斯皮尔克提出了后殖民状况下被殖民者的“自我表征”问题;巴巴则提出了“受殖民者的身份构建”问题,他们三人共同促成了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广泛影响,被称之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3.反思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德里克,他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学术立场及其理论自身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支出他们理论的盲点;三、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1.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20世纪20年代时,非洲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正;本土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以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尊严;于此,形成了一股殖民主义的批评话语;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后殖民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有些还信仰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写过两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3.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你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4.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提出:不存在绝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纯粹的整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分;四、后殖民主义与文学批评把后殖民主义理论应用在文学批评中,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在文学批评者看来,后殖民理论所关注的就是关于与“殖民话题”相关的文学阅读和写作;包括两个方面:即过去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殖民地国家的文学,以及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文学;如何把深深地烙印在殖民地人民身上的备件和低下科协在殖民地国家的文学上,面对“他者”优势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重塑自己的过去,都无法回避这三个方面,即“他者”、“身份认同”和“混杂性”;1.“他者”按照萨义德的理解,“他者”就是“东方”,即被殖民的一方,是“在西方人对熟悉的事物的藐视和对新奇事物的狂喜或恐惧之间摇曳不定的存在”;事实上,被殖民者在其本质和传统方面有丰富的多样性;作为文化的产物,他们的形象既具有确定性,同时也处于变化中;对殖民者而言,他们是“他者”,而他们自己本身也彼此互相区别,自身的过去也已成为“他者”与他们相对立;殖民主义者利用殖民主义文学“作为一面镜子来反映殖民主义者的自我形象;”文学评论者关注“他者”在作品中的形象被塑造的方式,并透过这些表层的形象和创作方式,去探寻和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他者”被扭曲、被排斥和被憎恶的缘由;2.“身份认同”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过程是一个抗争的过程;这种身份“不仅仅是被殖民者个体的身份,而且是一种文化身份和民族身份;”这样的“身份”过去通常由殖民者来加以界定;在殖民地,为了确认身份的目的,抗争无所不在,或彻底颠覆,或奋起反抗,或吸血魔方,其影响深刻,形式多样;“抗争”作为一个概念,带有或可能带有关于人的自由、身份、个性的认识;但是,“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立一种明确的、属于“他者”自己的“身份”;3.混杂性“混杂性”概念首先基于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它所指的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文化中,文化符号和文化实践的混杂和整合、文化实践的趋同和相互适应;既是积极的、富有成效和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具有压制性的作用;弱势文化为了从复杂的、业已陌生的过去寻求自身的身份和意义,努力想要去换回或重建一种属于被殖民者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有不平衡性;它通常是混杂的、包含不同语言的、具有多个意义层面的综合体;。
《2024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范文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霍米·巴巴是当代后殖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殖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及其对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巴巴的理论主要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并对其在学术界的影响进行简述。
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概述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他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概念,如文化混杂、多元文化、流散等。
他认为,后殖民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单一文化的表达,而是多元文化的混合和碰撞。
在这种混合和碰撞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了主要的特征。
首先,巴巴提出了“文化混杂”的概念。
他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已经成为了常态。
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混杂的现象。
这种混杂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融合,而是在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同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其次,巴巴强调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多元文化是后殖民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差异和冲突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也使得人们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最后,巴巴还提出了“流散”的概念。
他认为,流散是后殖民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容易跨越国界和文化的界限进行流动和迁徙。
这种流动和迁徙不仅带来了人口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后殖民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变化。
三、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界限,将后殖民时代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中。
美学概论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
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
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
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
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
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与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在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从概念、历史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概念后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后期,对西方社会标准和文化普遍化形成反制的思潮,这些思潮在国际上推动民族主义、文化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发展。
主张从文化到政治形成一种新的,相对自治的文化和经济体系, 逐步抵制西方的社会标准、价值观和文化范式。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以同时关注民族和文化特性发展为主旨。
二、历史背景后殖民主义根植于历史独立运动的背景之下。
它强调的是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与西方文化、价值和历史解释不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殖民主义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反殖民主义的社会运动。
1970年代中期以后,后殖民主义运动则发展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它在文化、社会学、政治、女性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三、影响后殖民主义的提出,对于国际关系和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崇的多元文化和异质性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它呼吁强调文化差异的尊重,反对大一统的文化,从而为文化多元化提出了真诚的倡导。
除此之外,后殖民主义也为经济多元化和互惠主义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反对单方面贸易和文化、信息殖民主义。
结语后殖民主义的提出,对于推进国际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呼唤文化多元性的尊重、思想的灵活性、开放性, 自主精神,在时代发展的挑战中,定位、反思批判,以期为世界构建合作、发展繁荣的新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