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章节后复习及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绪论复习与思考题一概念题
(一)观察法: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注意:(1)每次观察项目不宜过多(2)观察的行为从特征上加以界定(3)观察中应随时记录(录音、录像)(4)可时间取样方式。
(二)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
心理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是一种自然实验法。
特征:第一,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进行,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第二,实验控制的特殊性。
(四)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对学习困难或品德不良学生、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学生的研究。
二思考题
1 怎样理解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和性质?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内容,兼及中等学校学生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
(1)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2)中等学校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2、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2)调查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3、学习和研究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1)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
(2)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4)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与思考题一概念题
第二章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特性:一是动力性、二是对象性、三是社会性。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按照需要所指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类需要产生的规律,在普通社会人中具有普遍性他建立了一个直观的、明确的需要组织层次系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马斯洛把需要看成是严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暴露其思想的机械性。
他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贬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发生感觉的分析器的
不同,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发生的反映。
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的不
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每种感觉现象不仅有各自的特点,表现为感觉的规律。
感觉的规律是感觉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联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为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人脑对有着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即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抽象记忆和情绪记忆。
记忆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角度看,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识记。
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建立忘记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保持。
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
遗忘并不是所记忆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被顺利地提取出来。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再认或重现。
再认或重现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历的过程。
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加以确认叫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
能抽象地回忆起来叫重现。
遗忘的规律有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材料的顺序和识记者的态度。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人的思维过
程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两个特征。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按照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不同,我们把它分为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
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
想象的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形式是黏合、夸张、典型化、想象联想。
问题解决可以被看成是思维活动最普遍的形式,它突出地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创造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有动机水平、问题情境、定势、原型启发、个性因素。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按照倾向性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照功能
不同可以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接收、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的最重要的条件。
按照参与活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特征。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行为的方方面面,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动力色彩,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点,常常内容互不相同的活动都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
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反映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好坏,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多侧面、多成分心理特征构成的多层面。
对性格结构的分析可以从性格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方面展开。
二思考题
1根据你的学习体会,分析认知过程、行为过程、心里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己回答:参考(认知过程:即认识过程,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程序。
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心理特征理论: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独特组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渐次发展养成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
2影响思维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你至少列举5条提高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3结合自己对能力理论的学习,谈谈在大学学习期间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完善能力结构?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有情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机水平(2)问题情境(3)定势(4)原型启发(5)个性因素
5怎样理解信息加工理论的系统性?
第三章心里的发展
复习与思考
一概念题
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有4个方面:①心理发展的一个既有边疆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同化:
顺应: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2、简述我国心理学界对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一般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年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死亡)。
3、试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4、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二是顺应,即改变主体结构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5、试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与弗洛伊德一样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级人物。
他把个人一整的发展氛围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矛盾或危及,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了每一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6、试说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教育上的意义
参考答案:(有可能不对或不全)他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心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里和教育心里,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心问题。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在概念上就是超越已知基础求未知的境地,将学生置于“接近全知而不能全知”的境地,在教师帮助下从事新知识的学习,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除了带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之外,更因为面对新知识时需要新的认知思维方式,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智力。
按维果斯基的说法,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一级。
因此,教学最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会产生。
7、结合实际说明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复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题
自我意识: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初中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
均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湮没无闻的发展趋势;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各个特征的发展有其各处的特点,是不平衡的。
成人感、独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迅速发展是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理想:
二思考题
1、简述初中阶段在个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转折期的开始,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年龄期,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2、简述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
(1)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2)神经系统的发育(3)性成熟开始
3、简述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1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
(1)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2)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的发展。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
3思维的品质有很大的发展(1)敏捷性(2)批判性(创造性)
(二)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1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的倾向性基本定型(2)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3)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执拗(4)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5)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2意志发展的特点
(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4、简述初中学生认识活动发展的特点
(1)观察力发展的特点(2)注意发展的特点(3)记忆发展的特点(4)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
5、简述初中学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主要特点为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对异性感兴趣。
初中生的意志力比小学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做出意志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等方面
6、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独立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矛盾;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
7、简述高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的身体发育已臻成熟。
身高、体重、胸围已接近成人水平。
骨髓骨化已基本完成,韧带和肌肉力量加强,从而提高了身体活动能力。
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
性机能发育已基本成熟,生殖器官逐步完备。
8、简述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二)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三)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9、简述高中生认识发展的特点
一是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表现在两个方面:(1)抽象与具体得到了较高的统一。
(2)辩证思维得到了明显发展;二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很活跃;三是思维的品质有很大发展。
10、简述高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拗;内向型和表现性共存;社会性情感更丰富、更深刻。
11、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矛盾;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12、初中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随着少年兴趣的扩展,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与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初中学生的想象变得十分丰富、生动而复杂,其主要表现为:(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初中学生的想象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题
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
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发现学习:
程序教学:斯金纳提出了程序学习与教学的思想。
程序学习是一种自动学习方式,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
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基础上,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以
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2、如何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
第四,学生的学习是
在班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3、试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是,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了实际意义。
4、简述奥苏泊尔提出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也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泊尔任务,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而他更强调前者。
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这正是教学的目的。
此外,奥苏泊尔还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5、斯金纳提出的编制程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斯纳金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创始人。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的刺激——反应都应看成是反射。
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在于给予已知的刺激并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探索学习的规律。
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与此相对应,条件反射也有两类:一类是刺激型条件反射或称应答性条件反射;另一类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学习与教学的思想。
程序学习是一种自动学习方式,是根据程序编织着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的项目,然后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6、试分析观察学习的过程
无(自己答)
7、试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如下;(1)关于学习的本质。
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
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表征。
(2)关于学习过程。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布鲁纳把对学习的看法与学习内容结构起来,强调应该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4)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有为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8、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派的学习论和认知派的学习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第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第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有以下几种:第一,古典的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第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第三,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第四,加涅的学习理论。
第六章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复习与思考
一概念题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始动因素,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失去学生进
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
自我效能感:
学习迁移:关于学习迁移;一般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是学习的普遍特征,任何学
习都存在迁移现象。
学习迁移的分类:一是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是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军民关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三是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四是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
关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实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在个体身上最初表现为探究的需要。
这种需要最初带有一定的先天性,它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
但是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则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起来的,它更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
特别是当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体验,看到只是的力量、学习的价值后,就更加会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满足。
这就使学生逐渐形成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并不使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二是指向学习以外的尊重的需要;而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也并不是学习本身提供的,而是学习成就之外的一定的地位。
因而,它是一种外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教师和家长)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这种内驱力和自我提高需要一样,也是一种外在学习动机。
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这种内驱力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赞扬的认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