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go kuma隈研吾建筑技术策略分析.
隈研吾个人简介及案例分析

谢 谢!
展览
1999 、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2000 奥尔良建筑实验室2000,法国 1997 虚拟建筑——大学博物馆,东京都文京区大学 1995 米兰双年展,意大利 1996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个展——传输速率,东京都港区间画廊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机构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代表作品: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程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
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
隈研吾-著作
用水创造人与自然的连接和融合
作品二——根津美术馆
项目名称:根津美术馆 项目地址:日本东京都港区 项目面积:4,014.08平方米 空间性质:艺术博物馆 设计:隈研吾建筑事务所 客户:根津美术馆 位置:港区,东京 结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工程:清水建设 设备:清水建设 照明计划:松下电器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Seifuen 设计时间:2004年-2007年 建设周期:2007年-2010年
隈研吾这个人(一)
隈研吾
外文名:Kengo Kuma 国 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出生日期:1954年 职 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著有《十宅论》、《负建,带有茅草的屋 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 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 这 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 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 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 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 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消隐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创作手法解读与评析

消隐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创作手法解读与评析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以消隐的手法为特色,这
种手法在建筑界被称为“隐蔽美学”。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艺术品,它们融合了建筑、艺术和自然,给人们带来了独特
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采用消隐的手法,即将建筑物
隐藏在自然环境中,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消隐”的效果。
这种手法不仅可以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增强建筑物与自然环
境的融合度,使建筑物更加自然、和谐。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还常常采用简洁、纯粹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形式美和空间美。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采
用大量的玻璃和钢材,使建筑物看起来轻盈、透明,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人文关怀,他的建筑作品
常常将人的需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
他的建
筑作品还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以消隐的手法、简洁的设计风格、人文关怀和可
持续发展为特色,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了独
特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隈研吾案例分析

隈研吾尝试让凸显的造型性存在形式反过来变 为凹陷隐蔽的形式
在原来山顶公园的地面上, 筑造一个剖面呈U字形的混 凝土构造体,然后在上面 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 来形状。/ /采用了造型的 逆转形式,建筑的形态被 抹消了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长城脚下的公社 竹屋
这座建筑是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作品,叫“竹屋”。按 照传统做建筑,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但 这座建筑是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 层在山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 这座建筑的外表 都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 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 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 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 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 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 发展。
设计理论-----展望台 设计理论
“让建筑消失” 让建筑消失”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 筑的存在感。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的、新的、大 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 一起。这既是亚洲都市的常见的缺点同时也是魅力所在之处。 隈研吾考虑把这种混沌实现在一个建筑中,使它与周围的混 沌融为一体。他的建筑师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是20世 纪80年代末,东京正值经济景气充满活力的好时代。 20世 纪90年代后情况变化。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建筑项目剧减,隈 研吾尝试让凸显的造型性存在形式反过来变为凹陷隐蔽的形 式。
竹子在作为其原生态的时候,给人一种很强的柱 子感觉 \因为竹子是一个很容易裂的材料,如果 要做支撑结构,
竹子---轻快感
建筑消失感
建筑中的建筑--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建筑中的建筑--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来源-视觉中国对于隈研吾的作品,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
2008年4月20日以“Build built 建筑中的建筑”为主题的隈研吾建筑展,观众将看到隈研吾几乎全部的代表作品,如三得利美术馆、那须历史探访馆、莲屋、热海的“水/玻璃”房子、广重博物馆、龟老山展望台……这些作品并非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
关于隈研吾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先生(Kengo KUMA),1954年生,1979年东京大学建筑硕士。
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得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建筑奖。
1998年起受聘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那须历史探访馆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这些铝板是与Akira Kusumi合作制造的。
东京农业大学“粮食及农业组织”博物馆新纪元时代对社区开放的大学博物馆。
赛马场前的空地上矗立的一排排的榉树与博物馆合为一体,芦野石造的垂直透光栅格立在二者之间。
我们基于﹁古老﹂这个主题来选用建筑材料,尝试创造一个(活的建筑),为配合这所农业大学,采用留下时间痕迹的自然材料(例如芦野石构造柔软,吸水性佳)。
高柳町社区中心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
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
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
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
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安养寺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放置木制的阿弥陀如来坐像(特定的重要文化财产)的地方,可追溯至12世纪的坐像被安放在山口县丰浦町吉祥寺内。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作品简析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作品简析作者:马雅丽吴卫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7期摘要:隈研吾是日本50后建筑大师,他的建筑创作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的影响,他是日本本土建筑院校培养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师,同时又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的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
隈研吾设计的作品类别多元化,除了建筑设计,还包括建筑外围设计、展厅和装置类设计等,创作上强调根据建筑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等去构建设计思路。
他巧妙地将混凝土与木材、现代和传统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材料的选用上烙下了鲜明的独创性。
隈研吾深受日本禅宗文化的影响,在设计语义上能明显感受到他的作品中颇有禅意。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广受国人的喜爱,其设计思想为中国建筑界探索回归了传统提供更为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设计;多元化;独创性;禅意一、背景明治维新注1运动以后,动摇了日本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观念,一些年轻的日本建筑师开始寻找新的建筑之路。
[1]P.13此后西式的建筑设计教育和设计手法被引进,1886年日本成立建筑学会,标志着日本走上了现代建筑之路。
二战后,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等建筑设计大师都到过日本,其中赖特的助手安托宁·雷蒙德(Antonin Raymond 1888~1976)也曾长期驻留在日本。
[1]P.14这些西方建筑大师不仅去日本讲学考察,而且还带来了西方的设计教育,为日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同时战争所造成的一片废墟为日本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商业街技术的成熟,都为日本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材料的创新性运用也为日本建筑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时的日本建筑设计水平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设计和制造技术更加成熟。
浅析隈研吾作品中建筑与环境的表达

t h ou gh t i s n o t o nl y a b o u t t h e b u i l d i n g i t s el f , bu t al s o mo r e f o c u s e d o n b u i l d i n g
关键词 :
隈研吾 建筑 环境 自然
( 二) 水/ 玻璃 水/ 玻璃的设计 中采 用除水面边缘的处理 , 让水流 不着痕迹地溢出 ,
使人仿佛置 身于与 热海连接的空间 中。 其地 面被 控制成平坦的水面, 尽管 水深仅1 5 厘米 , 却因为有 了贴深 绿色 花岗岩的水底 , 使水底的存在感 在人 的视线中消失了。
方法。 Βιβλιοθήκη 建起 来之前就被水平切掉 了c 在设计该观景台前 , 隈研 吾意识到观景台 自 身所存 在的矛盾一 一 因为环境优 美, 所 以要 建观景台 ; 建 了观 景台, 环境 就会遭 受破坏, 不管观 景台 的形态 多么优美也改 变不了这个事实。 为了消 除造 型体与 观景台的矛盾 , 龟老 山展 望台设计得 看起 来像是 山谷 中的一 条狭长的裂缝 。 这是颠倒了我1 ' r ] t  ̄ 9日常生活 的观念 , 因为任 何观测平台的 特征就在于矗立于自然环境 中。
pe op l e a r e p a y i n g mor e a t t e n t i on t o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p r o b l e ms a n d e n v i r on me n t al e l e me n t s b e g i n t o p l a y a v i t a l r o l e i n ar ch i t e c t u r e de s i g n , Ke n g o
隈研吾KengoKuma让建筑消失!

隈研吾KengoKuma让建筑消失!隈研吾说:希望大家用行走的眼光来看建筑,而不是用肉眼。
不要从上到下俯视建筑,因为人类是不停在大地上走动的生物。
某个建筑会不会让人产生安心感,人会不会希望被它保护,这些超越了视觉美丑、更具生物性的必然性才是决定建筑的要素。
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
我的作品也力争做到这样的感觉,从外面看是一种感觉,但进入之后,人们又会感觉是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
说起隈研吾,结构工程师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但在建筑师可谓是尽人皆知。
有人会提起他的《十宅论》和《负建筑》;有人会提起他的长城脚下的公寓;也有人会提起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他与zaha之间关于抄袭事件的官司。
作为一名与中国合作颇多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总是绕有话题性的在建筑圈的日常生活中被提及。
隈研吾 Kengo Kuma(1954.8.8~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87年建立“空间设计”事务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完成了50多个工程——包括枥木县那须市的Bato-machi Hiroshige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山口县“木佛博物馆”、北京“竹墙”和在东日本的“莲花房”等。
他的著作《十宅论》主要讲述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负建筑》,提出“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论。
另还有著作《再见?后现代》、《建筑的欲望之死》、《自然的建筑》。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
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
老的、新的、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

Vol.40/No.20/Westleather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杨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限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对材料的创新和独创,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使他的建筑外81是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品。
二是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止感。
三是他在空间氛围中充分营造体现禅意,抛弃一切矫饰,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用最少时元素来展现空间的全部功能和意境。
限研吾餉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他的理念也醪响了中国的建筑界。
关键词:侵研吾;建筑设计;材料;自然;禅意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1背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涌现了大量设计作品的抄袭以及模仿,而忽略了其建筑背后对于材料和构造等的研究,也忽视了建筑是否能与自然融合、建筑材料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和本土特色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考究,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基于表面材料的运用和标准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是适合于环境,能与环境相融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并激发内部生活、工作者的热情,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的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观和象征意义,而是应该更多考虑富有创造性的空间。
2隈研吾简介隈研吾(KengoKuma,1954—),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一直秉承着注重建筑与自然相结合,在材料的运用上具有独特的见解,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
3隈研吾作品分析及理念限研吾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立感,使建筑具有延伸性,在他的《负建筑》一书中也在深入探讨如何建造一种与自然融合,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与大自然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
隈研吾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使材料具有创新性和独创性,善于利用竹子、水和阳光等自然元素来创造灵动的空间,他的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充满意境和想象,注重对建筑背后的文化进行探讨,无论你站在哪一处望向窗外都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让人与丈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
建筑师以失败换取成功

隈研吾:建筑师以失败换取成功伊登·科基尔隈研吾在快乐地“输掉〞许多的情况下,通过“折中〞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图片1 隈研吾最近在位于东京南青山区的办公室,向记者解释他的设计设想。
隈研吾〔Kengo Kuma〕可能是最不喜欢出风头的建筑师。
他的代表性作品,不是巨大的纪念碑的形式或壮观的雕塑形式。
但有精心打造的细节——例如在高层建筑上安排的简洁的石头外表、设计不太可能的斜屋顶或一个花园的附加景观。
隈研吾设计的建筑物多半顺从某些外部的东西——客户的偏好、它们的场所、场地的历史、这儿以前的建筑,甚至对公众预期的理解。
隈研吾将他的作品归类于“负建筑〞〔architecture of defeat〕——说它们“输给了〞上述每一样东西。
这不是巧合,最近几年,他乐意吸纳大家的意见,设计在日本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建筑工程:重建歌舞伎剧院的传统房子——位于东京银座的“歌舞伎座〞〔Kabukiza〕。
旧的建筑物现在处于撤除的过程中,它一直被认为是历史性的地标,其实它的年龄不到60年,是这个地方修建的第四个剧院。
由隈研吾设计的第五个“歌舞伎座〞,将在2021年投入使用,并且在功能和特色方面,与以前的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这个场所的拥有者松竹电影公司要求隈研吾增加一幢29层的办公楼。
这样,不仅脱离了他自己对这个工程的设想,隈研吾还必须面对“两个难题〞——即怎样既满足客户的要求,又满足歌舞伎爱好者的期望。
但这是可能的。
隈研吾将以折中的、非常有艺术性的设计,在这幢建筑上打上他的标记。
他突破了许多挑战性的限制。
那样的例子是他最近设计的、位于东京东京南青山区的“根津美术馆〞〔Nezu Museum〕;东京六本木的“三得利美术馆〞〔Suntory Museum of Art〕;在的“三里屯商业居住混合用途工程〞〔Sanlitun Soho〕;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的“格拉纳达表演艺术中心〞〔Granada Performing Arts Center〕,以及数十个其他的工程。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优秀课件

5
——
负 建 筑
在 消 除 建 筑 界 线 中 的 三 种 策 略
6
《负建筑》一书,作为隈研吾本人 的建筑宣言,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建 筑创作的内容,而更多的偏向社会 学以及建筑历史学范畴的评述。那 么,何谓“负建筑”,他只是在序 言当中淡淡的讲出要建立一既明快 又能承受各种外力的建筑。而在后 来与朱锷的对话中,隈研吾给自己 所说的“负建筑”下了个定义—— 因地制宜的建筑。 他主张建筑设计从建筑物所在的场 所出发。他把场所定义为各种素材, 以及围绕各种素材展开的生活。这 个素材包括自然景观,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的建筑是按 照不同的场所,设计不同的建筑。
14
室内: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 的禅意。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 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15
道可道——四川新津 志博物馆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山脚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造价:3000万人民币 用地面积:2580㎡ 建筑面积:2353㎡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建设周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
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 研吾尝试將长城特有的“就地 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 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 ,小心翼翼的將分段的細长平 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 一個完整的连续体。
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 上,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 用竹子做材料,视竹子的密 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 的空间分割。我们决定放置一 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 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分析

现代主义也宣称追求建筑的透明性,但其目的最终还是没有脱离要建造一个对立于环境的强烈造型。
高柳町社制区 作方法(原始技法):将泥和草的混合物贯注到一个薄木板做成模子中制成砖,现规格为 360 x 325 x
安藤广重美术馆
近代社会,人们自身延续下来的地缘和血缘遭到破坏,近代家庭作为孤立的个体漂泊,没有明确的形式,因此希望混凝土这种坚硬的材质来给予家庭安定感。
”存在“是某个内事物气被候创造条的件结果就,可即生以产得的到结果满。足 。
混凝土背后的社会文化 安养寺木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困境: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运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填上粘土砌块
作者认为”自然的建筑“是建筑在场所中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能够带给人幸福感。
实例分析
高柳町社区 安藤广重美术馆 长城脚下的公社 水玻璃
高柳町社区
高柳町社区
天然素材:手工和纸 制作方法(原始技艺):用魔芋胶和柿漆做防水处理,制作成双层和纸,同木材一起成为建筑的围合材料 地点:日本柏崎市高柳町的原型村落 设计构思:这个村中保留了大量的茅草屋顶民居,屋顶的比例非常大,在这样原始优美的村庄中嵌入钢和玻璃
‘“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 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 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
——原研哉 负建筑的人性化“令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感受到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
是混凝土的时代
1. 混凝土的随意性 1.1 不挑剔场所
材料普遍、施工方式简单、一项技术统治全球
1.2 造型的随意性
隈研吾
三个阶段
1.带有批判特色的后现代主意风潮期
1970年,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世界,日本也 出现了黑川、矶崎新等建筑师。1991年,隈研吾为马自 达公司设计的M2项目,被贬为“都市恐怖主义”,是日 本泡沫经济崩溃前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的最疯狂表现。随 着经济泡沫破裂,“M2”成为殡葬场。
隈研吾的建筑风格

限研吾的建筑风格一、材料运用在材料运用上,隈研吾展现出对自然材料的高度重视。
他善于运用木材、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通过精细的工艺和设计,使这些材料在建筑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质朴的特质。
例如,他利用竹子的轻盈与韧性,创造出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空间效果。
二、自然融合自然融合是隈研百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主张建筑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割裂或对抗。
他通过运用自然材料、引入自然光和绿植等方式,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舒适和宜居,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
三、空间设计在空间设计方面,隈研吞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他通过运用透明材料、打破固定空间等方式,创造出一种流动、通透的空间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感,同时也增强r空间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四、文化元索作为一位日本建筑师,隈研存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
他通过运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借鉴FI本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和设计手法等方式,将口本文化的精靛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具文化底蕴,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五、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隈研吾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通过巧妙的窗户设计和利用透明材料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舒适的光环境。
六、结构创新在结构创新方面,隈研百始终秉持着“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
他通过运用先进的结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美学价值的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强r建筑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同时也为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做出r贡献。
七、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方面,隈研百注重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他通过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运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使建筑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温暖、亲切的体验。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人物简介

• 这些奖项进一步证明了隈研吾在建筑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2009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这是对隈研吾建筑成就的高度认可
• 隈研吾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师
隈研吾对建筑界的创新与贡献
隈研吾的极简主义建筑风格,为建筑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极简主义风格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隈研吾简介及设计风格
隈研吾的生平与背景
1954年出生于日本横滨
• 父亲是一名建筑师,对隈研吾产生了很大影响
• 在东京大学学习建筑,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
• 1987年成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
• 采用自然材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注重光线与通风,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自然与人文的平衡
• 尊重原有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 强调人与建筑的互动,使建筑更具人性化
• 融入当地文化,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空间与功能的统一
• 通过简洁的线条与几何形状,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 强调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建筑适应多种功能需求
• 融入东方哲学与西方建筑理论,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 采用自然材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隈研吾对建筑设计的持续影响与贡献
隈研吾的极简主义建筑,将为建筑界带来新的启示
• 通过简化空间与功能,使建筑更具实用性
• 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平衡,提升建筑的舒适度
• 注重细节与工艺,提升建筑的品质感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将持续影响建筑界的未来发展
05
工程类Kengokuma隈研吾建筑技术策略分析

如何借鉴Kengokuma隈研 吾的建筑技术策略
策略借鉴的方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深入研究:深入了解Kengokuma隈研吾的建筑技术策略,包括其设计理念、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 结合实际:将Kengokuma隈研吾的建筑技术策略与实际项目需求相结合,考虑当地环境、文化等因素。 创新发展:在借鉴Kengokuma隈研吾的建筑技术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等,进行创新和发展。
案例启示:分析案例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Kengokuma隈研吾的建 筑技术未来发展
数字化技术:Kengokuma隈研吾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以提高建筑的精度和可持续性。
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系统:Kengokuma隈研吾将 智能化系统应用于建筑中,以提高建 筑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者的舒适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绿色建筑材料:Kengokuma隈研 吾致力于使用可再生和环保的建筑 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预制构件:Kengokuma隈研吾使 用预制构件进行建筑建造,以提高 建筑的施工速度和降低成本。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环境保护: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更新:如何跟上快速发展的科技,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 资源利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安全问题:如何保证技术的安全性,避免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智能化设计:Kengokuma隈研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建筑的智能化设 计和管理,提高建筑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技术策略的评估与优化
评估现有技术策略的有效性和适用 性
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技术策略的改进 和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探析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探析隈研吾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隈研吾的建筑理念展开深入探析,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哲学。
一、从简到繁的建筑设计方式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往往以简洁和极简主义为特点。
他强调建筑应当尽量减少冗余的元素和装饰,通过简化结构和形式,以实现对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在他的设计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空间连接和开放性布局,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二、深度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哲学隈研吾非常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师应当在设计中尊重并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简单地把建筑物独立地植入其中。
他常常运用自然光线、景观和环境音响等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生态优势的建筑空间。
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打破传统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使建筑与自然成为无缝衔接的整体。
三、回顾性与对主题的深度理解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展现出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度理解。
他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研究建筑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将过去与现代相结合。
他善于通过建筑元素和空间布局来纪念和呈现文化遗产,使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延续。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隈研吾的建筑理念强调了建筑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他以简约和深思熟虑的方式创作建筑,从而赋予建筑以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学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人们对建筑与环境、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探究了建筑的简约、与自然的融合、对历史的回顾性和对主题的深度理解。
通过他独特的设计方式和艺术表达,他不仅仅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更唤起了我们对建筑与环境、文化与传承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环境观念,给人们带来了美学和功能上的双重享受。
隈研吾是当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探究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

探究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隈研吾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当代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以其自然融合的风格而闻名。
他的建筑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将建筑视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本文将探讨隈研吾建筑风格的自然融合特点,并从多个方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自然融入建筑的设计理念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建筑的平衡处理上。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因此,他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使用天然材料、注重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以及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他的建筑作品通常在视觉上呈现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使人感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存。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隈研吾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非常注重自然和环保。
他倾向于使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竹子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建筑材料的质感、纹理和色彩,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在设计“北京长城静心苑”时,充分利用了竹子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将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
三、色彩和光线的运用隈研吾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也十分出色。
他善于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和视觉效果。
在室内设计中,他通常会使用柔和的色彩和自然的材质,营造出一种舒适、放松的氛围。
同时,他还会利用窗户和阳台等设计元素,引入自然光线和景观,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外观设计上,他同样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会使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色彩,以增强建筑的融入感。
四、景观设计隈研吾非常注重景观设计,将自然景观视为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物体。
因此,他在设计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植物和水体等因素,将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
在“京都圆苑民宿”的设计中,他将周围的竹林、山峦和溪流等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隈研吾建筑技术策略分析
2017/9/29 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关于建筑师的介绍:
姓名:隈研吾(Kengo Kuma)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年 出生地: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1979 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硕士课程 1985-86 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 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7 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 1990 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1998-99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 授
2017/9/29
所获奖项:
2002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芬兰 2001 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 意大利 2000 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 2000 “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 1999 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 1999 设计奖
主要作品:
那须历史探访馆
马头町广重博物馆
面对石、土、木材等自然材料,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来设法创造一个远离混凝土建筑的状态。更明确的说, 是想创造一个材料分散、带点暧昧、互相不依赖的状态,通过传统的技艺或现代手段去把这种状态表现出来。 ——摘自隈研吾《建筑构造细部》
而我们的理解是:
对待每一个建筑,尽量运用当地材料或自然材料,运用传统的结构手法或者现代结构手法去最大的还原和表现
隈研吾使用的材料节点 2017/9/29
祖姆托使用的材料节点
2017/9/29
隈研吾通过在地面上开一段缝隙,从而把建 筑分割为两栋,能直接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这 种“间隙”趋向一直贯穿于他以后的设计中。 2017/9/29
运用现代材料 和自然材料 技术策略
玻璃、木 钢筋、混凝土
运用自然、现 代结构
结构上的创新
一般砌体构造做法
创新砌体构造做法
在垒的时候给土块侧壁之间留出空隙,使它兼具采光、换气的功能。
2017/9/29
2017/9/29
新津· 知艺术馆
2017/9/29
运用自然材料
瓦片
技术策略
运用现代结构
干挂法
现代节点
锚固和栓固
2017/9/29
结构上的创新
一般瓦片做法
创新瓦片构造做法
混合构架、叠 压 锚固和栓固
传统和现代节点
为了使开放侧的透明性发挥到极致,在封闭 侧建造了能承载地震压力的混凝土墙。同时 采用结构柱和玻璃作为支撑,固定玻璃的细 部尽量最小化。 2017/9/29
在结构上首次尝试了I型连接梁,构成 强韧的屋顶。这样一来就不必贴顶棚, 裸露的木质连接梁能赋予室内空间以韵 律感。顶棚上处处都开了天窗,从起连 接作用的I型连接梁上方引入光源。使 顶棚形成线的集合 2017/9/29
在与陆地侧的混凝土墙平行的地方, 立了一面开孔的砖墙,创造出一个半 透明且有进深感的垂直面。砖上的孔 其实是为了穿钢筋设置的。 2017/9/29
同种建筑材料在不同建筑师的表达手段
隈研吾建筑的外表面即使是透明玻璃,其也要在结构的节点处突出结构构件, 表现出”隙间“构件。而SANA的建筑立面给你最大的纯粹、细腻的感觉, 把结构构件”隐藏“在内。
Thank you!
The End2017/9/29源自2017/9/29小结
• •
•
不同的建筑师对待不同的建筑使用不同的建筑策略。 建筑策略的表现往往是建筑材料、结构等综合的体现。不仅仅是一方决定另一方,而是相互 的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以至是材料、结构达到各自的最真实、最有利的效果,才是建筑 策略的目的。 通过对前几节课:材料、结构和节点的讲解,初步对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及建筑策略有所了解。 对建筑的分割有两种:一种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分割,常常通过过渡性的构筑。于是将粒子 做到足够小,使可见的粒子与不可见的整体由此相互游离,不再联系。 另外一种分割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分割,常常不是只处理物质的技工,同时包括建筑所存在 的事物的掌握。
瓦片通过金属丝制造出悬吊在空中仿佛摆脱重力并增加轻盈感的视 觉效果。
2017/9/29
同种建筑材料在不同建筑师的运用手法
隈研吾建筑的外表面铺设的瓦片是就地取材并结合当地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通过覆盖一层粒子可呼吸性表皮,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已然相互融合。而祖 姆托的建筑是对周围建筑形制和居民记忆的采拮,而做出的木瓦鳞状表皮。 一种会呼吸的表皮。 2017/9/29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 文化/公共机构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三里屯SOHO Ginzan 浴室 高柳町社区中心 瑜舍
2017/9/29
对隈研吾建筑作品及思想的总结:
材料的原真性。以细部节点去联结建筑的各个层面,同时运用光线来暗示建筑物的结构。所以每个建筑都呈现出“隙
间”的主题,也是对他“粒子观”最好的阐述。
2017/9/29
安养寺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2017/9/29
运用自然材料
夯土块
技术策略
运用传统结构
垒叠
传统和现代节点
锚固
与基地紧邻的土墙是用夯筑建成的,为了与 周边环境与建筑形成统一,于是采用夯筑的 手法。 201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