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中图版)】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练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土壤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A、气候因素B、生物因素C、地形因素D、母质因素2、下列哪种生物对土壤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A、真菌B、细菌C、动物D、所有生物3、土壤的质地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A、气候因素B、生物因素C、地形因素D、母质因素4、下列哪种因素最能加速土壤形成过程?A、降水稀少B、气温低C、地表植被覆盖率高D、坡度陡5、(选择题)下列哪项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如气候、母岩和生物因素显著?A. 地形B. 气候C. 母岩D. 生物6、(选择题)以下说法中,哪一项与土壤层次结构无关?A. 土壤质地B. 土壤肥力C. 土壤颜色D. 土壤pH值7、题干:以下哪种因素不是土壤形成的非生物因素?A. 气候B. 母质C. 生物D. 地形8、题干: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以下哪种生物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促进作用?A. 蚯蚓挖掘土壤B. 树木根系固定土壤C. 草原植被覆盖土壤D. 食物残渣积累土壤9、下列哪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最小?A、生物因素B、气候因素C、地形因素D、地质因素 10、以下哪种气候条件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寒带气候11、下列哪项不属于土壤形成的成土母质?()A. 岩石B. 沉积物C. 农作物残留物D. 水体12、影响土壤形成最直接、影响范围最大的因素是()。
A. 地形B. 气候C. 生物D. 成土母质13、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非生物因素?A. 气候B. 地形C. 地质D. 植被14、在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种土壤的形成主要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关?A. 黄土B. 黑土C. 红壤D. 沙土15、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这一过程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最大?A、生物因素B、气候条件C、母质D、地形条件16、在以下哪个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速度会相对更快?A、寒冷湿润B、炎热干燥C、温暖湿润D、温带海洋性气候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分析下列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并说明其作用原理。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答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记住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难点)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3.土壤的形态(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3)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6)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二、土壤剖面1.概念: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土壤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可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发生的土壤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检测1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合格·过关练]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据此回答1~2题。
1.组成土壤的四种物质分别是( )A.岩石、有机质、水分、空气B.砾石、矿物质、水分、空气C.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D.岩石、砾石、有机质、水分2.下列土壤以颜色命名的是( )A.黑土、水稻土B.黑土、黄壤C.水稻土、红壤D.荒漠土、黄壤解析:1.C 2.B 第1题,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砾石是岩石破碎物,可为土壤形成提供矿物质。
第2题,黑土、黄壤和红壤等都是以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水稻土是以农作物的名称命名的;荒漠土是根据植物难以生长的自然状态命名的。
下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A.甲B.乙C.丙D.丁4.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解析:3.A 4.C 第3题,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
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据此完成5~6题。
5.图a中甲为( )A.有机层B.淀积层C.耕作层D.犁底层6.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解析:5.B 6.C 第5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项。
第6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故选C项。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1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成功登陆月球,在完成采取月球土壤任务后,将一面五星红旗进行展示。
据此完成1~2题。
1.研究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与月壤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是( )①风化作用强②侵蚀作用强③天气变化无常④昼夜温差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壤( )A.水分含量高B.矿物质含量多C.空气比例高D.有机质丰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分布着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柽柳能在重度盐碱地上正常生长,改善土地盐碱化的同时保肥效果较好。
科研人员在黄河三角洲某实验样地对不同密度的柽柳林土(3.关于柽柳林保肥效果,说法正确的是( )A.低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好B.中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差C.中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好D.高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差4.不同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差异较大,其影响原因主要有( )①生长密度影响光照条件②生物量影响枯枝落叶量③生长过程消耗土壤养分④不同地貌影响淋溶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下表示意武夷山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及相应的区域背景资料。
据此完成5~7题。
5.与①相比,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排水条件好,淋溶作用强B.针叶林植被,生物总量少C.坡积物较多,矿物质丰富D.降水量较少,生物生长慢6.造成③④两地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母质C.植被D.地形7.对比表中四地的环境资料,推测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如图),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
(新教材)2021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1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含解析)
课时作业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选择题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
读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回答1~3题。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A.①B.②C.③D.④2.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A.①B.②C.③D.④3.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A.黄土B.红壤C.水稻土D.黑土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回答4~5题。
4.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A.植被稀疏B.气温较高C.降水量大D.地下水丰富5.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①水循环②生物循环③地质循环④大气三圈环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7.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
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
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45°45′01″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
据此回答8~9题。
8.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C.低温多雨D.低温少雨9.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B.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C.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读土壤的物质分布图,回答10~11题。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doc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________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________的疏松层。
(2)组成:________、有机质、________、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2.土壤的形态:土壤________、土壤________、结构、松紧度、孔隙状况和干湿度等。
(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________、成土过程、________和演化的依据。
(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________和黏土等。
3.土壤剖面(1)定义: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土层:________层、________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1.(1)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在土壤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母质的特征决定了土壤的________,包括土壤的________与________等。
2.生物(1)分类:________、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2)影响:是土壤________的制造者和________,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________的因素。
提高了________,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3.气候(1)是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即风化作用(3)对土壤有机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起重要作用。
4.地形(1)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________影响。
(2)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________上。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________的。
6.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________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________。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2.土壤水分越多越适合植物生长。
( )3.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物质组成不同,但颜色相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后巩固提升 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A.有机质含量越低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D.越利于作物生长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东南丘陵的红壤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A.引水灌溉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D.红壤掺沙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越不利于作物生长,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
故选A。
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可知,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四个选项中松嫩平原的黑土最肥沃。
故选B。
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会提高土壤容重。
故选A。
2.B3.A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据此完成第4~5题。
4.据图可知( )A.该地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地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C.该地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D.该地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5.如果该地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4题,图中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
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土壤的保温性不够好。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后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教学资源
作业练习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民对土地的崇拜。
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成的社稷坛,上面铺垫着五色土:东方为甲,南方为乙,西方为丙,北方为丁,中央为黄色土。
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来自我国不同地方。
完成1、2题。
1.图中丙代表的的土壤颜色为A.黑色B.白色C.红色D.青色2.下列关于对乙代表土壤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表层疏松通气透水B.腐殖质的含量丰富C.表层枯枝落叶较多D.质地黏重较为贫瘠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完成3、4题。
深度(cm)N(ng/kg)P(ng/kg)Na(mg/kg)Mg(mg/kg)012834030102091265451050842835683.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A.N B.P C.Na D.Mg4.影响土壤淋溶强度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A.土层厚度B.土壤质地C.土壤肥力D.土壤有机质5.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存在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左图为草原土壤剖面图,右图为森林土壤剖面图。
与草原土壤相比,说明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厚度大小及其原因。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到武夷山区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下左图)示意图。
(1)图中①、①表示地表径流的代码是____。
当地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致环节①____(增加、减少)(2)野外对土壤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A.土壤肥力B.土壤质地C.土壤颜色D.土壤剖面(3)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____层。
(4)研学小组注意到相同的植被在武夷山东坡分布的上限更高,因为该坡属于____(迎风坡、背风坡),降雨量较。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建议用时:45分钟)1.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有很大流动性,它们的运动和比例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很大作用。
当土壤中水分过多时( )①空气受排挤②土壤温度上升③土壤缺氧④影响植物生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C[土壤孔隙总体积是一定的,而占据这部分体积的是水分和空气。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所占的比例就小,导致植物根系有氧呼吸减弱,植物根系被迫转向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植物根部,导致烂根,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死亡。
同时,土壤因水分过多导致比热容增大而使土壤温度难以上升。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2~4题。
2.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A.岩石的风化产物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C.土壤的质地D.腐殖质的含量4.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A.甲B.乙 C.丙D.丁2.A 3.B 4.D[第2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质,A对;坡积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的,B、D错;洪积物主要是山洪携带的在山前谷口一带堆积的砂粒、泥沙,C错。
第3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腐殖质属于土壤有机质。
第4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图,完成5~6题。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答案
[基础过关]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2.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
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
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B、C、D错误。
答案:1.C 2.A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 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4.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解析:第3题,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
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故A正确。
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3.A 4.D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图,完成5~6题。
5.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6.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不符合题意;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不符合题意;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不符合题意。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步练习含答案
A.甲-海陆变迁 乙-水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B.甲-海陆变迁 乙-大气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
C.甲-搬运作用 乙-大气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D.甲-搬运作用 乙-水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
6.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8.与阳坡相比,阴坡( )
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2.C3.D4.B5.A6.D7.C8.D
9.A10.B11.D12.B13.A14.B15.A
16.(1)直布罗陀海峡;少雨;缩小。
(2)新兴工业;服务业或第三产业。
(3)市场或延长市场供应期;保持水土
(4)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并减少水分蒸发(答出有利于水分下渗或减少水分蒸发即可得1分);中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避免水分流失或避免养分流失或防止盐分上升即可)
17.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由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水分等物质组成。
(2)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____________,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3)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指出这种土壤环境对该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简述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角度,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
1.B
2.B
3.(1)土层薄,土壤贫瘠,限制了农业类型和规模;地表植被少,薪柴来源少。
(2)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3.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地理学科(中图版)17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6 月
学生信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1.在一个发育成熟的剖面中,富含有机质的层次是( )
A.母质层和母岩层 B.腐殖质层 C.淋溶层 D.淀积层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