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的信赖保护原则条款释义

合集下载

行政许可法复习题.doc-如何理解行政许可信赖保护的原则?(精)

行政许可法复习题.doc-如何理解行政许可信赖保护的原则?(精)

《行政许可法》复习题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行政许可信赖保护的原则?《行政许可法》第八条首次在我国立法中规定信赖保护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任何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信赖保护原则是二战后在许多国家的行政法制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运用的,它的兴起是行政伦理及责任政府理念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国家,无论是权力的行使还是义务的履行,都要求不得损害对方的信赖。

根据该原则,经合法性和安定性、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衡,如果存在值得保护的信赖,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或者只能在给予合理补偿的前提下才能撤销。

基于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将极大地解决我国现存的一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不讲诚信,在其行政行为作出后,无正当理由擅自改变或者废止其行为,无端给相对人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者改变或者废止其行为虽有正当理由,但是对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不予任何补偿,导致相对人不能获得救济的不合理现象。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应作如下理解:首先,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存在违法授益性行政行为的场合。

比如被许可人相信该行政行为存在,而且被许可人的信赖利益值得保护。

所谓信赖利益值得保护是指被许可人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该利益,而非通过恶意欺诈、胁迫或者贿赂促成行政许可。

这时如果撤销该行政许可行为对被许可人非常不公平。

其次,信赖保护的结果以维持现状为原则,以撤销并给予充分补偿为例外。

也即行政许可决定一经作出生效,非有法定事由和依法定程序,不得擅自废止或者改变;行政机关只有在下述情形下:才能废止或者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决定:(1)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2)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且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规定(3篇)

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规定、具体适用、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规定1. 宪法层面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为信赖保护原则提供了宪法依据。

2. 行政法层面(1)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一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效性。

(2)信赖保护原则:我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保护。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这一规定明确了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的适用。

(3)行政强制法:我国《行政强制法》第6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强制领域的适用。

3. 其他法律法规(1)合同法:我国《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这一规定要求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应当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

(2)民法总则:我国《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一、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改变行政行为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补偿。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后经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的效仿、继受与发展,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则。

依据该原则进行的制度设计在保障人权、维护法的安定性、实现实质的法治行政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行政许可的原则1、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是指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某种活动或者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公开,是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保护。

公平、公正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时,不仅在实体和程序上都要合法,而且还要合乎常理。

要求平等地对待所有个人和组织,禁止搞身份上的不平等。

3、便民原则。

便民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许可过程中能够廉价、便捷、迅速地申请并获得行政许可。

4、救济原则。

救济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国家予以补救的制度。

5、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改变行政行为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补偿。

6、行政许可不得转让原则。

行政许可不得转让原则是指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转让的行政许可外,其他行政许可不得转让。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二、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期限有多长1、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3、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5、四十五日内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论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者提出,因与众多国家行政改革的民主化潮流相适应,逐渐为很多国家立法所接受,成为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目前,我国也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将信赖保护原则应用于行政法领域,尤以《行政许可法》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使其对保护人民信赖利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容信赖保护原则被称为诚信原则在行政法中的运用,是指管理相对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到法律的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己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确实需要改变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以补偿。

现粗浅的将其具体内涵分解如下:(一)保护行政相对人因正当信赖而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

行政相对人在无欺诈、胁迫等主观过错,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要求行政主体授予利益的,行政主体应依法给予;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达成合意,签订行政合同后,行政主体应全面履行,非法变更应赔偿,依法变更应补偿;行政主体做出行政指导应尽心尽职,对有过错的行政指导应负行政责任.(二)行政主体应依法行政,履行法定义务,对行使自由载量权的行政行为,应对其行为在合理限度内承担责任。

在行政法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得拒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要求.在行政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可在法定限度内自由裁量,但应满足行政相对人的合理期望。

(三)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皆应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且言必信,行必果。

对行政机关而言.其所谓行政行为应具有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或溯及既往,应信守其做出的承诺,言而有信,不得反复无常或任意反悔,否则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等有权机关应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乃至自然规律、公序良俗等等,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由于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政决定一旦作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

行政法学的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法学的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法学的信赖保护原则
所谓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机关诚信原则的延伸。

行政机关的诚信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对公众的行为应当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不得变化无常,不得溯及既往,表现在行政许可上,就是行政机关一旦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就不能随意更改或者撤销,并有责任依法采取措施保证被许可人顺利地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生产经营等活动。

由诚信原则引申而来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信赖保护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信赖而与行政机关合作,这种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应当受到保护。

二是行政相对人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获得的利益,应当受到保护;行政机关一旦撤销其行为而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行政机关应当承担责任,否则行政机关将逐渐失去公众的信赖。

三是第三人由于不知道行政行为有瑕疵而与行政相对人发生某种法律关系,其由于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授益行为而带来的利益也应当受到保护。

四是因行政相对人怀有主观恶意从行政机关取得授益行为而获得的利益不受保护,因为相对人的主观恶意不是对行政机关的信赖。

这些内容表现在行政许可上,就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给被许可人带来利益,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撤销该项行政许可,如果遇有必须撤销行政许可的情形,行政机关在撤销许可时,也必须对被许可人以及利害关系人受到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是,被许可人由于怀有主观恶意而从行政机关取得的行政许可,一旦被撤销,其所获得的利益则不受保护。

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最先由德国等大陆法系行政法学者提出,后为立法所接受,现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上一项重要原则,对完善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律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至今没有在立法上确立该原则,造成与此相关的制度极不完善。

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后经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的效仿、继受与发展,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则。

依据该原则进行的制度设计在保障人权、维护法的安定性、实现实质的法治行政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概念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改变行政行为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补偿。

2来源信赖保护原则来源于民法的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双方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以诚相待。

西方民事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历史始于古希腊、古罗马,中兴于13世纪左右,直到近代发展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诚信原则经过岁月洗礼,已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如个人信用制度。

随着诚信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发展完善,行政管理的诚信制度也在逐渐形成,信赖保护原则就是诚信原则在行政管理体制运用的重要体现。

这个原则被移植到现代行政法,成了许多法治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二战后在联邦德国首先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许多国家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是公众对自己国家及国家权力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全性和其工作、生活行为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

行政许可法第8条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第八条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释义」本条是关于信赖保护原则的规定。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信赖保护原则起源于早期的“不准翻供”原则,二战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行政法治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其中德国是推行这一原则的代表。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决定一旦作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

法律要求相对人对此予以信任和依赖。

相对人基于对行政决定的信任和依赖而产生的利益,也要受到保护。

禁止行政机关以任何借口任意改变既有的行政决定甚至反复无常,即便是自我纠正错误,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有错必纠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但在撤销行政行为这一点上,主要限于对相对人课以义务为内容的违法行政行为方面,在此领域,即使相对人已超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限,行政机关仍可随时撤销这类违法行政行为;但在授益性行政行为方面,信赖保护取代法律优先原则而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违法的授益性行政行为,尤其在违法原因可归责于行政机关的情况下,应当首先着眼于保护受益相对人的权利或者利益,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擅自撤销。

如确实基于明显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收回该项权利或者利益,也必须给予受益相对人补偿,以免让相对人承担政府自身违法的责任。

信赖保护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为一经作出,未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对行政相对人的授益性行政行为作出后,事后即使发现违法或者对政府不利,只要行为不是因为相对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亦不得撤销、废止或改变;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时,行政机关对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给予补偿。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所谓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当个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已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而如果撤销就必须补偿其信赖利益损失。

在这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高于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优先原则受到一定程度弱化。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最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也必须诚实信用。

我国于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确立仅有利于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信赖利益,同时,对于行政机关树立诚信观念,建设诚信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及重要性做一些阐述。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源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保护人民对国家之信赖,即不容许国家之行为使人民值得保护之信赖利益丧失,或是使人民因此无法预估到负担之增加或丧失之利益。

”[1]也就是说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利正当合理的信赖应当给予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撤销或变更的,对无过错的相对人应给予合理的赔偿或补偿。

因此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设立该原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第二,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确定力,因此对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该行为有轻微违法或对政府不利,只要该行为不是因相对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不得变动,承续保护;第三,行政行为作出后,如果事后发现它可能给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变动该行为时,行政机关应对因变动该行为而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即进行财产保护。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础是公众对自己国家及国家权利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定性和其他工作,生活能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

这种信任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受到损害,公众权利,公众利益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处于不稳定,不连续的状态之中。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06
信赖保护原则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因公共利益需要改变许可的案例
总结词
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当出现公共利益需要时,可以对已作出的许可进行变更或撤销。
详细描述
某市一家企业经过行政审批取得了土地使用权许可,但在许可决定作出后,市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 决定对该地块进行城市规划调整,因此根据信赖保护原则,政府可以改变或撤销原来的许可决定。
推进法治建设
01
建设法治政府
信赖保护原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 内容之一,坚持该原则有助于推进法 治政府的构建。
02
完善法律制度
信赖保护原则对于完善行政许可相关 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法律的 制定和修订提供了指导原则。
03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 行使职权,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已做 出的行政许可决定。这有助于规范行 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 水平。
证件变更的范围
变更许可证件的范围应当 限定在合理和必要的范围 内,不得随意变更。
证件变更的正当性
变更许可证件应当遵循正 当程序原则,确保当事人 的合法权益受到公平、公 正的保护。
许可效力的存续
效力存续的情形
在行政许可的实施过程中,出现 特殊情形导致许可效力存续受到
威胁的情况是常见的。
效力存续的保障
为确保许可效力的存续,应当采取 必要的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 括依法给予补偿或者赔偿等。
效力存续的正当性
保障许可效力存续应当遵循正当程 序原则,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 到公平、公正的保护。
04
信赖保护原则的例外 情况
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需要改变许可的情形
公共安全
当被许可人的行为可能危害公共 安全时,行政机关可以改变许可 ,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论述行政许可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论述行政许可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应当保护申请人或者许可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其依法所形成的合法利益。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们对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形成信赖,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行政许可中的信赖保护原则展开论述,并对其相关问题作出分析。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和基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二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形成信赖,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必须尊重并保护其在申请许可过程中合法所形成的期待和信赖。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在于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行政行为都应当遵循依法行政的要求,对于已经形成的合法权益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信赖保护原则也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其在行政许可过程中的合法期待和信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行政许可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1. 在许可条件的确定上在确定行政许可的条件和程序时,行政机关应当公开透明,明确规定适用的条件和标准,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提高许可条件,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2. 在许可程序的进行中在行政许可的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程序,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和决定,不得滥用职权或者违法操作,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3. 在许可结果的执行中行政机关在作出许可决定后,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依法履行许可,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保障许可对象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许可中信赖保护原则的限制在行政许可中,信赖保护原则并非绝对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以下情况下,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1. 当许可对象的申请材料存在虚假、隐瞒或者其他欺诈手段的情形,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

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⑴.信赖保护得内涵信赖保护原则主要内容为: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必须区分负担性和授益性行政行为,对于违法得负担性行政行为,在其相对人已经不可诉请撤回之后,行政机关仍得全部或一部分撤销之。

但对于确认权利或法律利益得行政行为原则上不可以撤销,这是因为受益人对此行政行为得信赖应受到保护。

⑵.信赖保护原则进入行政法领域得理论依据法律的价值在于保障自由、维护社会秩序、主持社会正义。

自由是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法律必须体现自由,保障自由;法律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法律只有符合正义的准则时才是善法、良法。

行政许可活动中,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处于强势地位,而行政相对人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权利需要法律明确细致的加以维护,为了实现此目的,信赖保护原则应运而生,同时也是法律上述三种重要价值的体现。

⑶.信赖保护原则之必要性政府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行政决定一旦作出,法律要求相对人对此予以信任和依赖。

基于这种信赖因素的存在,法律也理应充分认可并保护相对人基于其信赖所生之利益,禁止政府行为以任何借口任意变更既有行政决定甚至反复无常,哪怕是“有错必纠”也应予以必要的限制。

基于这一考虑,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主要限于以课以义务为内容的违法行政行为方面,在此领域,即使相对人已逾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令期限,行政机关仍可随时撤销这类违法行政行为;但在授益性行政行为方面,信赖保护原则取代法律优先原则而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于违法的授益性行政行为,尤其违法原因可归责于行政机关的情况下,应当首先着眼于保护受益相对人权利或者利益,行政机关原则上不得径行撤销。

如确实出于明显重大公共利益需要而收回该项权利或者利益,也必须给予受益相对人充分补偿,以免让相对人承担政府自身违法的责任。

⑷.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制度①依《行政许可法》第69条第一款规定,行政主体做出授益行为是对相对人利益的一种增加,因此当行政主体发现这一授益行政行为违法而需撤销,明显对相对人不利,根据信赖保护原则,行政主体就不能不受任何限制而主动为之。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保护与之相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事先依法取得的权益,不得在未经事先说明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任意的变更或废除。

简单来说,信赖保护原则是一种合法权益保护规则,即国家对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真实信赖行为负有负责任的后果。

信赖保护原则的发展历程:信赖保护原则的发展,经历了从初始的无挑战性到现在的半有力性的进化过程。

最初,信赖保护原则仅被视为一种不成文的原则,不具约束力,但它被赋予了类型特殊权,它被广泛地认为需要得到保护,并逐渐成为案例法中司法议论的常态。

从无挑战性到半有力性,这是信赖保护原则的巨大进步。

随着欧盟法律体系和国际法进一步形成,信赖保护原则逐渐取得了相对的地位,并在国际法和欧洲法中得到了重视。

同时,德国、波兰、奥地利、荷兰和瑞士等国的立法也对信赖保护原则进行了规定。

我国的法规亦充分肯定了信赖保护原则,如《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许可自被发出之日起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规依法规定的行政许可不履行审查程序或者征求意见程序或者其中一项程序的,自审查程序或征求意见程序结束之日起生效,自行政许可机关签发行政许可证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特征:(1) 信赖保护原则对具有保障的法律事实起作用。

这些法律事实可以是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或法人的承诺,也可以是行政机关的行为;(2)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利时要重视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只有当当事人真正依靠行政机关的承诺或行为产生了安全的预期,才能使用这一原则;(3) 倘若行政机关改变了其承诺或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了预期持续的损失,则必须对当事人承担新的法律责任;(4) 虽然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内容因案而异,但该原则总体上涵盖了行政机关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此,信赖保护原则可以为当事人提供重要的法律保护,也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的作用。

信赖保护原则的应用情况:在实践中,信赖保护原则主要应用于几个领域:(1) 行政许可制度:行政机关在发出许可证之后,如无特殊情况,不能要求许可证持有人执行新的要求;(2) 行政契约:行政机关与民事主体之间的行政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契约双方必须履行契约的内容;(3) 行政规划和城市建设:行政机关对土地使用、规划等事项进行管理时需重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需取消计划、改变规划,需向当事人进行充分的解释,允许当事人行使自己的权利;(4) 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在行使处罚权时需要依据法律进行,如行政机关依据错误的法律对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就要对其错误行为进行纠正。

浅析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浅析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浅析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作者:刘岳来源:《法制博览》2017年第04期摘要:信赖保护原则以法典化形式确立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此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效仿。

我国行政法学领域对信赖原则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腾飞、法制环境改善,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学领域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该项原则。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行政许可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与适用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信赖保护原则;立法;规定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1-0098-02作者简介:刘岳(1984-),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治。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首次关注信赖保护原则。

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信赖保护原则首次被明确写入法律,这是信赖保护原则符合社会需求的结果。

一、信赖保护原则基本理论德国有一个案例能够表明什么是信赖保护原则及其意义。

这个案例如下: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分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在民主德国住着一位寡妇,该寡妇在联邦德国民政局领导的劝说下,从民主德国搬到联邦德国,但是到达后却被告知她没有资格领取领导人承诺的抚恤金。

事实上,联邦德国政府是按照法定资格对该寡妇做出的认定,但是该寡妇的权益却受到损害。

此时出现的即是依法行政和信赖保护原则的冲突。

当前我国不同学者对于信赖保护原则的表述不一,但是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主体对于自己作出的行为和承诺应当履行,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行政行为的,对于给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二、信赖保护原则立法现状我国传统行政法领域重视依法行政,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在该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益经常被忽略。

依法象征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只要行为违法就会被撤销或者宣告无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存在冲突。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行政法是规范国家机关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它是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关系的重要法律分支。

一方面,行政机关应该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也需要有相应的权力来保障国家的稳定、安全和发展。

因此,行政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平衡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和利益。

一个有效的行政法体系需要有一系列的原则和规则作为框架。

其中,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具有法律价值,而且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所谓信赖保护,就是指针对行政机关的坦诚交流和行政裁决,公民应当如实提供其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前提条件,行政机关应当诚信履行承诺以及事先与公民共同建立的合法期望保护的权利。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公民根据行政机关的承诺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所形成的合法期望所保护的权利。

1. 行政机关的合法承诺信赖保护原则的核心在于行政机关的合法承诺。

行政机关的承诺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和行政机关许可等形式的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的承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遵循相应的程序、符合公正合理的原则等。

2. 合法期望的形成信赖保护原则要求公民依据行政机关的承诺所形成的合法期望得以保护。

合法期望是指公民因行政机关的合法承诺所形成的具有合法效应的预期,包括公民的权利、利益、利益的合法期待等。

3. 保护合法期望的权利行政机关对于公民的合法期望应当给予保护。

除非其行为合法性及其公民之间交往行为的特定性质、各种特定因素等情况的存在,如国家的刑事正义、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等原则的所要求的,一般情况下,任何行政行为受到了公民的合法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给予保护。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实现方式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点:1. 制定合理规则行政机关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行政规章、行政文件和政策,使得其行政行为不会轻易改变。

合理规则的制定可以使得公民的合法期望得到保护,从而实现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

解读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解读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

解读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是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取得行政许可时所依赖的行政规定、公开承诺、许可承诺等法律效力,使其具有合法的保护效力。

下面将从原则的内涵、适用条件、法律效力、保护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内涵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的核心是“诚实信用原则”,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依规申请行政许可并取得批准后,行政机关不得擅自变更、撤销行政许可,保障其合法权益。

此外,行政机关应当遵守法定程序,确保办理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和公正,不得滥用职权,防止虚假承诺、欺诈误导等行为。

二、适用条件1. 具有行政许可法定依据和法律效力,如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政府决定等。

2. 取得行政许可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严格遵守办理程序和要求,如填写申请表格、提供相关材料等。

3. 取得行政许可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依规履行许可义务,如缴纳相关费用、遵守许可范围等。

4. 行政许可存在变更、撤销等情况时,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和条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效力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是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法律保障和明确适用范围。

具体表现在:1. 法律保护。

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

2. 行政规定保障。

行政机关发布的规章、规定、通知等也要遵守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具有法律效力。

3. 行政承诺保障。

行政机关在办理行政许可时,给予公开承诺、许可承诺等类似形式的保证,也具有法律效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靠此保障行使自己的权利。

四、保护机制1. 行政复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行政机关违反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的决定或行为时,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2. 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复议未达成一致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 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

浅论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权益的一个重要法律规定。

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确切含义和适用范围并不容易被准确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适用范围和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信赖保护原则意味着在公民与政府进行各种法律事务时,必须保持诚信、信任和信赖。

这一原则使得行政机关负有保护个人拥有的权利、利益和合法期望的职责。

言下之意就是,公民有权期望政府遵循法律的规定,并且不能随意更改规定,导致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必须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进行保障,同时必须依据诚信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公民,不偏不倚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正当权益。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信赖保护原则通常适用于两个方面。

首先,它适用于那些与政府机构之间有事务处理的公民、企业或组织,如申请行政许可证、与政府签订合同等。

这些申请人或签署方必须能够依赖政府的决定,以便他们获得相关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对其合法期望的保护显得十分关键。

其次,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那些因行政机关错误操作遭受了损失的人。

如果行政机关的某个决策或操作造成个人或企业的损失,则理当给予相应的赔偿和补偿,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行政机关对各方进行的承诺或作出的行为也应该能够受到相应的尊重和执行。

三、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的问题和应对尽管行政法之信赖保护原则是一项很好的法律制度,但在线条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

1. 对合法期望的界定不明确信赖保护原则的核心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期望,但从法律上看,这是一个含义比较模糊的概念。

这种模糊性使其容易受到不同解释,为此,在行政操作的实际应用中,频繁出现对“合法期望”的不同解释。

2. 对界定过期合理期望缺乏需求当行政机关对某个问题做出决策时,许多人都可能会基于这一决策来做出行动或作出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
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
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
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释义】本条是关于信赖保护原则的规定。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
信赖保护原则起源于早期的“不准翻供”原则,二战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行政法治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其中德国是推行这一原则的代表。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行政决定一旦作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

法律要求相对人对此予以信任和依赖。

相对人基于对行政决定的信任和依
赖而产生的利益,也要受到保护。

禁止行政机关以任何借口任意改变既有
的行政决定甚至反复无常,即便是自我纠正错误,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有错必纠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但在撤销行政行为这一点上,主要限于
对相对人课以义务为内容的违法行政行为方面,在此领域,即使相对人已
超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限,行政机关仍可随时撤销这类违法行政行为;但在授益性行政行为方面,信赖保护取代法律优先原则而居于主导地位,对于违法的授益性行政行为,尤其在违法原因可归责于行政机关的情
况下,应当首先着眼于保护受益相对人的权利或者利益,行政机关原则上
不得擅自撤销。

如确实基于明显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收回该项权利或者
利益,也必须给予受益相对人补偿,以免让相对人承担政府自身违法的责任。

信赖保护的具体要求是:(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为一经作出,
未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2)对行政相对
人的授益性行政行为作出后,事后即使发现违法或者对政府不利,只要行
为不是因为相对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亦不得撤销、废止或改变;(3)行政
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撤销或改变此种行为时,行政机关对撤销或改变此
种行为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给予补偿。

行政许可法体现了这一
原则精神。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
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决定。

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基础在于:第一,无论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都要以诚信为基础。

诚实守信既是一项道德原则,也是一项法律原则。

就行政行为来说,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

第二,就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来说,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政决定一旦作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不得随意变更。

第三,行政法
律关系要保持相对稳定,无论是对行政机关,还是对相对人,亦或是公共
利益,都非常重要。

行政相对人据此可以作出判断,作出自己的行为。


果行政法律关系变动频繁,就会使相对人不知所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二、撤回生效的行政许可的两种情形
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或者撤回生效的行政许可,并不等于一律不得
改变或者撤回。

在一定条件下,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撤
回或者改变生效的行政许可,但需要有严格的限制和条件。

行政许可法总
结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改变或者撤回行政许可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

也就是说原来的法律、法规、规章准予从事某种活动,后来通过修改,对
这种行为加以禁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对原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的颁发行政许可的条件进行了改变,提高了准入的门槛,或者对许可范围
进行了调整。

被许可人必须满足新的许可条件或者对其从事活动的范围作
一定的限制,因而对已颁发的行政许可作出变更。

二是颁发行政许可所依
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2003年春季,一些地方流行“非典型性肺炎”,医学研究初步证实,“非典”病毒与野生动物有关。

为了控制“非典”的传染源,一些地方收回了颁发的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

因为“非典”期间的情况与颁发
经营许可证时的情形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合同法中有情势变更的理论,即指法律行为成立后,作为其成立基础及环境的客观情况因不可归责
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了行为成立之时不能预见的重大实质性的变化,当事
人据此可以解除或者变更合同而不需承担违约责任。

行政机关因客观情况
变化而撤回或者变更已经颁发的行政许可,与情势变更有相似之处。

其不
同之处在于,行政机关撤回或者变更许可,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
当给予补偿。

只有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行政机关才可以撤回或者变更已
经颁发的许可。

除此之外,其他情况不得撤回或者变更,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给予赔偿而不是补偿。

三、撤回或者变更已经颁发的行政许可,应当给予补偿
行政补偿不同于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是因为违法行政行为给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所给予的赔偿。

补偿即行政机关的合
法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所给予的补偿。

行政机关撤回或者变更行政许可,给予补偿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造成了损失。

这种损失是客观存在的。

确定的,而不是想象的或者是或然的。

这种损失只包括财产损失,不包括精神
损失。

二是财产损失与撤回或者变更行政许可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存
在因果关系。

关于补偿的原则,有合理补偿、适当补偿、充分补偿以及相
应补偿等。

我国外资企业法中规定,对外资企业实行征收时,给予相应的
补偿。

本法规定的是依法补偿,即依照有关单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补偿。

如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开办的矿山企业矿
区范围内已有的集体矿山企业,应当关闭或者到指定的其他地点开采,由
矿山建设单位给予合理的补偿,并妥善安置群众生活;也可以按照该矿山
企业的统筹安排,实行联合经营。

四、本法有关条文对信赖保护原则的延伸
本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机关
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
政许可:(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
决定的;(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三)违反法定
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
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这些违法行政行为,按照违法无效的原则来说,应当一律予以撤销。

但行
政许可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不能简单套用这一原则,而要着眼于对相
对人权利的保护,因此,只是规定可以撤销。

是否撤销,行政机关要基于
信赖保护予以处理。

如果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不予撤销。

行政机关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
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行政许可行为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过去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
问题之一。

在一些人看来,行政许可是可以随意行使不受约束的。

郑重的
承诺瞬间可以改变,严肃的法律可以化为笑谈,政府招商引资时随意承诺,过后即予改变。

其结果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背离了政府管理目标,
而且影响了政府的效率,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短
期内的经济损失,而且是一种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信赖
保护原则,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撤销、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这对于加
强行政机关的诚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