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9a936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c.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
(难点)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
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
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1. 品析细微的“变"(1)漫谈交流话蒹葭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
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
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
(板书:重章叠句)(2)咬文嚼字品微“变"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明确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
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
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4f8dd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3.png)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45c3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4.png)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蒹葭》精品课件教案
![《蒹葭》精品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0a6ea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d.png)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蒹葭》的精 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思考是否有更有效、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 生领略《蒹葭》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习惯。
教学视频
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 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 解诗歌的背景和情境。
教学音频
提供诗歌的配乐朗诵音频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 律和情感。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蒹葭》的背景图片和播放优美的音乐,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兴趣。
03
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评估所教授的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涵盖了《蒹葭》的主题 、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思考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是 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根据学术研究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确保 其与时俱进。
总结词:写作练习
详细描述:布置与《蒹葭》主题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创作诗歌或散文,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小结与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 《蒹葭》的主题、手法和特点,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其他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等,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进一步
《蒹葭》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总结词
分析《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 形式和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9e65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4.png)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美。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
2、《诗经》知识介绍。
(1)《诗经》又名《诗》、《诗三百》,共有305篇。
(2)介绍“诗六义”。
重点解说赋、比、兴,与现代作品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
(3)《诗经》影响。
3、赏析《蒹葭》(1)学生散读,初步体会。
(2)指名朗读,再次感悟。
(3)重点欣赏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关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
师生共同探讨“伊人”与“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关作品比较,如海伦形象描述和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
(4)学习二、三两章,学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处,具体分析。
齐读,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唱特点。
4、背诵全诗。
四、拓展阅读1、《硕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运用。
2、《木瓜》赏析《蒹葭》教案设计2一、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621e3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7.png)
《蒹葭》精品教案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 ǐ)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59c4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d.png)
《诗经·秦风·蒹葭》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白露时节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白露时节的氛围中,感受《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精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起兴、重章叠句等,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分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多重意象和含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背景音乐、诗歌朗诵视频等)•预习材料(诗歌原文、注释、背景介绍)•互动问答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时节——白露。
在白露这个时节,秋意渐浓,露水凝霜,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自然之美。
在这样的氛围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与追寻。
多媒体展示:•播放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蒹葭》有什么联系?”二、初读感知(10分钟)活动设计:1.配乐朗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享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播放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加朗诵的感染力。
三、精读分析(20分钟)1.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多媒体展示:介绍《诗经》及《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10分钟)•起兴手法:分析诗歌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理解起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章叠句:通过对比不同章节的变换词句,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031ac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2.png)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蒹葭教案优秀教案第1 篇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73181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f.png)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3篇)《蒹葭》教案设计篇1蒹葭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蒹葭》教案(精选12篇)
![《蒹葭》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9e1b1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f.png)
《蒹葭》教案(精选12篇)《蒹葭》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中国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 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1. 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0825c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b.png)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601e9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b.png)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d74c2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3.png)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语文《蒹葭》教案编写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郭慧“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比赛2019.4.30《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蒹葭》,揣摩词意。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蒹葭》。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蒹葭》的歌曲视频)一段音乐,带我们走进《蒹葭》的世界。
二、解题《蒹葭》选自《诗经》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三、整体感知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节,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及,却仍然执著而专一。
四、诵读,发现《蒹葭》的美(一)诵读体会1、全班齐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2、男女分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③读出节奏④读出感情(美好、追寻)(二)思考问题为什么这首诗读之如此美呢?美在何处?1、一读:建筑美:诗节均匀、诗句整齐。
2、二读:音乐美:①押韵(韵脚):苍、霜、方、长、央(ang);萋、晞、湄、跻、坻(i);采、已、涘、右、沚(i)②叠词、叠句:苍苍、萋萋、采采;“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1语文《蒹葭》教案编写人: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郭慧“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竞赛2019.4.303、三读:绘画美:模糊、凄清、唯美。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蒹葭泛白,白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升沉,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烟波浩渺,空中雾蔼迷漫,水中小洲,宛然在目。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ddcfe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e.png)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bc6b9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a.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诗经》二首的第二首,是一首抒情诗,出自《诗经·秦风》,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文字简单,重章反复,一唱三叹,唱出了古今多少人的追寻之音。
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继续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悟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通过对《关雎》的学习,学生对于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将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但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与表达上有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从而知道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
3.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
难点: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理清文意(采取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掌握《蒹葭》的朗读节奏,体悟诗歌的情感。
1.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我们知道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及追求的故事,从而知道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蒹葭》,什么是蒹葭呢?诗歌借蒹葭又将抒写什么样的情感呢?2.朗读诗歌初读《蒹葭》,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齐读《蒹葭》,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并纠正读音。
听读《蒹葭》,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教师范读并展示朗读节奏之后组织学生再次按朗读节奏朗读。
3.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情感?(师生讨论得出结果:一个热恋者对伊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活动二:精读课文,把握特点(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蒹葭》诗歌的特点。
《蒹葭》公开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da1a2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蒹葭》公开教案设计《《蒹葭》公开教案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蒹葭》教学设计邻水县丰禾中学包维平【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音韵美.2.品味诗歌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解读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MV,学生欣赏。
2.师:从同学们刚才的眼神我发现大家还是喜欢这首歌的。
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和反复吟唱的形式,精华部分保留下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感受她的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走进作品《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朗读诗歌,体会音韵美:(1)师大屏幕出示《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句式以四言为主,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师:“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听一遍配乐朗诵。
①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学生自由读后,思考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明确:音韵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句式是四言。
②采用叠章的形式。
③押韵。
小结;《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3)齐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3.疏通诗歌基本意思.(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主疏通诗歌的大意。
蒹葭公开课教案
![蒹葭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ae03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d.png)
蒹葭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蒹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能够正确朗读《蒹葭》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的意境和情感。
2. 正确朗读《蒹葭》这首诗歌。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蒹葭》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蒹葭》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蒹葭》这首诗有了解吗?它是属于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分享《蒹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境?三、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蒹葭》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
2. 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一段诗歌,强调情感表达。
4. 学生自由朗读: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展示个人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四、诗歌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促进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探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蒹葭》被称为经典之作?五、诗歌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以《蒹葭》为主题进行创作。
2.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2023最新-《蒹葭》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蒹葭》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3f92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c.png)
《蒹葭》教案【优秀6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蒹葭》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一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诗经》中一篇经典篇目《蒹葭》,下课很久了,我和学生们却沉浸在主人公愁肠百结,幽情难解的相思之中。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如下:(一)、教师活动:1、朗读过程贯穿整个课堂诗的韵律美感染学生一开始,教师配上音乐(有一点淡淡忧伤的轻音乐)朗读,触发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多种方法反复读,以便理解诗歌内容,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导阅读理解第一节诗,二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主人公情感的逐层深入和强烈3、充分发挥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到各种美(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据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扩充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题。
(二)学生活动:1、同学们,朗读、自主学习、讨论积极主动,气氛好2、自学后,总结了本诗以晚秋凄凉之景起兴的好处3、通过反复朗读读,学生想到了一副绮丽的追求图,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让学生自学体会的时间安排不够,教师有关灌输嫌疑,以后当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
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
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语言要简洁生动。
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1组的同学准备第一章,2组的同学准备第二章,三四组准备第三章。
(3分钟)
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浮想联翩。
从大家的话语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在写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描绘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正如诗人王维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咬字清晰,饱含感情,有声有色,掌声鼓励一下。
2.在这幅精美的画面中,诗人一路艰辛,却依然执着追寻,而那身影却始终都是可望不可即,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明确:诗人啊,我认为
你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_热切憧憬_的感情。
你在第二章抒发了对伊人_焦急怅惘_的感情。
你在第三章抒发了对伊人_空虚失落_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朗读。
小结:(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个性。
而老师认为,诗人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的热切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追寻伊人的焦急怅惘,第三章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失落。
诗人通过反复咏唱,感情逐渐浓郁,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执着坚毅与怅惘感伤。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感情变化读出来呢我们就来试试,读出诗人的热切憧憬、焦急怅惘和空虚失落。
齐读。
要是我们真能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我们一定要问问这位诗人,刚才我们倾情的朗读是否读出了你的心中所想,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呢
四、与诗人探讨——大胆地赏读
同学们动情的朗读让我想和诗人探讨一个问题,我想对诗人说:诗人啊,这位伊人让你魂牵梦绕,不辞艰辛地执着追寻,在你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确切地考证伊人的具体含义。
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她进行独特的解读。
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伊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让自己的神思再次飞扬起来,大胆地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桌间先相互交流一下。
(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会不会是某种事物……鼓励多种理解)
明确:“在水一方”揭示了距离,伊人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伊人艰难长途,突出伊人的魅力之大。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伊人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因此诗人才会在河上艰难而执着地追寻。
你通过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诗人并没有明确写出伊人的形象,而是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她的美,表达对她的爱意。
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小结: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幻灯片展示)。
附:伊人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
(二)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三)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即良民。
(四)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而老师觉得,伊人是诗人倾心的美丽女子,出现在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晨,与诗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只见诗人一次次追寻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执着等待她的一次回眸。
而她却如幻影云雾,如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面对如此惊恐,诗人的心怎能不失落惆怅呢!
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任何角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接下来我们用惆怅却又不失执着的语调朗读这首经典的诗篇,再次感受华夏祖先丰富的情感!我们来分组朗读。
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看看是男生还是女生读得酣畅淋漓。
男生读得执着坚毅,女生读得含蓄婉约,真棒!请再次给自己热烈的掌声好吗
五、古墨流芳
当年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肯定没有想到,他这一倾情之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500多年来《蒹葭》依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千年古墨、流芳百世啊。
从这首诗衍生出来的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广泛使用.
1、大家知道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吗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等。
同时后世有不少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战国时期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情状的描写,制造了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正是受到了《蒹葭》的影响。
2、魏人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南宋吴文英曾写道:“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此句流露出羁旅漂泊的悲秋之情以及空灵的意境与《蒹葭》一脉相承。
除此以外,从内容到笔法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可见《蒹葭》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到了现代,《蒹葭》这股几千年的古墨依然散发着古朴的芳香,今天它不仅在课堂上被人们所吟诵,它婉约朦胧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读者将它改编现代诗,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取题于《蒹葭》,写下了小说《在水一方》,讲述了美丽伊人杜小双的凄美故事,在与之同名的电视剧里面,有一首由琼瑶作词的著名主题曲——《在水一方》。
接下来,我们聆听歌曲,再次感受《蒹葭》这千年古墨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迷人芬芳。
六、结束语:《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血液里,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不息。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人的崇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用最深情最饱满的声音来朗读这首古老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