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合集下载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的特点。

2.通过地形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当地地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2.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四、教具准备泥、水、托盘、烧杯、记号笔、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指认地形种类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创设情景:现在我有一袋泥,大家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并试着在模型上画出等高线。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用泥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然后用手指在模型不同部位,让其他同学判定其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教师引导:假如用橡皮泥或高岭土来制作地形模型,还可在其上标出等高线。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试着做一下。

教师设问:我们周围的地形比刚才做的更丰富多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讨论后回答:三、地形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形式:地壳运动-------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作用特点: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海洋、深谷。

)(二)外力作用1.形式⑴.流水:冲刷、沉积、溶蚀、海浪。

⑵.风、沙:吹蚀和沉积。

⑶.冰川:角峰和冰斗谷。

⑷.生物作用: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活动2.作用特点:缓慢而持久,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四、知识运用1.思考与讨论:我们周围所处的丘陵地形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外力的作用?2.课内巩固练习:见课件。

3.课外作业:作业本。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3.7.2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练习课件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3.7.2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练习课件新版浙教版

A.①山谷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图33-K-4
二、填空题
8.2017·昆明 图33-K-5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问题。
图33-K-5
(1)甲山峰在乙山峰的___西__南___方向。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 是 ___2_3____米。 (2)M和N处易形成河流的是 ____N____。 (3)P处的地形部位是( B )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 (4)该图所示的地形类型是 ___丘_陵____。
6.2017·赤峰 读“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图中A-D是山脊
B.图中B-D是山谷
C.图中C点的海拔高度是400 m
图33-K-3
D.从A处爬到山顶D处比从B处爬到山顶D处容易
7.图33-K-4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
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B )
图33-K-1
[解析]甲处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且海拔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增高,应为山 顶。
3.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 ) A.150 m B.200 m C.300 m D.400 m
[解析]由题图可知,A、B两地的海拔分别是750 m和600 m,所以两地的
相对高度是150 m。
依据图33-K-2提供的信息,回答4~5题。 4.A点与D点的相对高度是( B ) A.400 m B.200 m C.300 m D.100 m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
(用▲表示) (2)略。 (3)A点和B点的海拔高度___相_等____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先是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主要地形区的海拔,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自制地形剖面图、自制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其在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地形和地势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学习。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地图阅读和有关地形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形种类和地势特点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内容包括两部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其中“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在第一课时已经学过,这节课学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教学方法指导读图法、列表比较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分布的特点;2、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其特点;3、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要求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2019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7.1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地形和地形图课件新版浙教版68

2019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7.1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地形和地形图课件新版浙教版68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相对应的地方。
密集 处。 陡坡:等高线________
稀疏 处。 缓坡:等高线________
重叠 峭壁:等高线________ 处。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新知三 地形的变化
1.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力、流水、冰川、波浪、
缓慢而持久 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生物等,它对地形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山地:海拔______ 高 ,地面起伏较_______ 大 ,相对高度________ 大。 高原:海拔________ 高 ,相对高度________ 小 。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新知二 等高线地形图
含义: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
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增高 山顶:等高线由外向内海拔________ 。 高处 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_ 低处 凸出。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_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归纳提升]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
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
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

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变化的影响B. 风力的作用C. 流水的作用D. 生物的影响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C.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3.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 风力B. 冰川C. 流水D. 生物4.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A. 高原、山地B. 高原、平原C. 平原、丘陵D. 丘陵、盆地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A. B.C. D.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A. 河流B. 山脉C. 高原D. 盆地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A. 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B.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C.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D.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A. 山脊B. 山谷C. 鞍部D. 盆地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A. B.C. D.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A. 盆地B. 山顶C. 山脊D. 陡崖二、填空题(共5题;共19分)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_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________,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________、山地、________、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五种类型。

第7章 地形图的知识与应用

第7章  地形图的知识与应用
101 3
教室大楼
图书馆
天佑楼 学生公寓 办公楼 学生公寓
101
4
城市地形平面图
101
5
农村等高线地形图

512.0 282.0

塘 塘

513.0 282.0


水 塘 塘
渠塘塘来自樟塘水 塘
树 村
塘 塘 塘 塘 塘
水 塘
水 塘
281.0 512.0 281.0 513.0
101
1:2000
6
地形图的主要用途
地形图是国土整治、资源勘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矿藏采掘、河道整理等工作的重 要资料,可以从地形图上获取地物、地貌、居民点、水系 、交通、通讯、管线、农林等多方面的信息,作为设计的 依据。 在地形图上可以: * 确定点位、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直线方位角; * 确定点的高程和两点间的高差,绘制集水线和分水线; * 计算出土地等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土石方量、蓄水量等; * 确定工程设计对象的施工数据; * 编绘出一系列专题地图,如城市规划图、地籍图等; 因此,地形图也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纬度 纵坐标 (km)
39°57′30″
4291
坐标格网 内图廓 坐标格网
90
89
外图廓
88
横坐标 (km)
4287
经纬线格网
39°55′00″ 20340 116°15′00″ 41 42 43 44 116°18′45″ N 2°30′ N 0°15′
纬度 经度
三北方向线
8
1980 西安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山脊,山谷和山坡的等高线
25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含解析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含解析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01实验报告【实验目标】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

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

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

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02实验突破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出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2.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认识陆地地形,并会辨识陆地地形;
2.能绘制地形图,辨识并说出五种陆地地形的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使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五种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件播放地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并进行适当讲解。

提问:同学们,看完刚才老师所放的几张图片后,有什么感觉呀?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地球表面并不是完全平坦,而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呀?
没错,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地球表面陆地的类型,简称地形。

(二)讲授新课
1、地形的类型
地形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地形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要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知道并理解几个概念。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③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线。

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的起伏的图。

等高线的特点为:
(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

3、认识五种等高线地形图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便于登山。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易发源河流。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便于修建水库。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然后,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练习。

(三)、课堂小结
地形的类型;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认识五种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