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的特点。
2.通过地形和等高线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当地地形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2.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地形形成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分析。
四、教具准备泥、水、托盘、烧杯、记号笔、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指认地形种类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创设情景:现在我有一袋泥,大家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并试着在模型上画出等高线。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用泥制作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模型,然后用手指在模型不同部位,让其他同学判定其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教师引导:假如用橡皮泥或高岭土来制作地形模型,还可在其上标出等高线。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试着做一下。
教师设问:我们周围的地形比刚才做的更丰富多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讨论后回答:三、地形的变化(一)内力作用1.形式:地壳运动-------板块的碰撞和张裂2.作用特点: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海洋、深谷。
)(二)外力作用1.形式⑴.流水:冲刷、沉积、溶蚀、海浪。
⑵.风、沙:吹蚀和沉积。
⑶.冰川:角峰和冰斗谷。
⑷.生物作用:人类活动、动植物的活动2.作用特点:缓慢而持久,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四、知识运用1.思考与讨论:我们周围所处的丘陵地形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外力的作用?2.课内巩固练习:见课件。
3.课外作业:作业本。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_地球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3.7.2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练习课件新版浙教版
A.①山谷 ②山脊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图33-K-4
二、填空题
8.2017·昆明 图33-K-5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问题。
图33-K-5
(1)甲山峰在乙山峰的___西__南___方向。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 是 ___2_3____米。 (2)M和N处易形成河流的是 ____N____。 (3)P处的地形部位是( B )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 (4)该图所示的地形类型是 ___丘_陵____。
6.2017·赤峰 读“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图中A-D是山脊
B.图中B-D是山谷
C.图中C点的海拔高度是400 m
图33-K-3
D.从A处爬到山顶D处比从B处爬到山顶D处容易
7.图33-K-4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
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B )
图33-K-1
[解析]甲处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且海拔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增高,应为山 顶。
3.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 ) A.150 m B.200 m C.300 m D.400 m
[解析]由题图可知,A、B两地的海拔分别是750 m和600 m,所以两地的
相对高度是150 m。
依据图33-K-2提供的信息,回答4~5题。 4.A点与D点的相对高度是( B ) A.400 m B.200 m C.300 m D.100 m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
(用▲表示) (2)略。 (3)A点和B点的海拔高度___相_等____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中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先是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主要地形区的海拔,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自制地形剖面图、自制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其在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地形和地势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学习。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地图阅读和有关地形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
这一节是从地形种类和地势特点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内容包括两部分“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其中“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在第一课时已经学过,这节课学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教学方法指导读图法、列表比较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分布的特点;2、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其特点;3、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形与地势》教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要求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2019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7.1地形和地形图第1课时地形和地形图课件新版浙教版68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相对应的地方。
密集 处。 陡坡:等高线________
稀疏 处。 缓坡:等高线________
重叠 峭壁:等高线________ 处。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新知三 地形的变化
1.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力、流水、冰川、波浪、
缓慢而持久 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生物等,它对地形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山地:海拔______ 高 ,地面起伏较_______ 大 ,相对高度________ 大。 高原:海拔________ 高 ,相对高度________ 小 。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新知二 等高线地形图
含义: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
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增高 山顶:等高线由外向内海拔________ 。 高处 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_ 低处 凸出。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________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归纳提升]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
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
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形图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
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变化的影响B. 风力的作用C. 流水的作用D. 生物的影响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C.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3.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A. 风力B. 冰川C. 流水D. 生物4.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A. 高原、山地B. 高原、平原C. 平原、丘陵D. 丘陵、盆地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A. B.C. D.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A. 河流B. 山脉C. 高原D. 盆地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A. 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B.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C.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D.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A. 山脊B. 山谷C. 鞍部D. 盆地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A. B.C. D.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A. 盆地B. 山顶C. 山脊D. 陡崖二、填空题(共5题;共19分)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_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________,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________、山地、________、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五种类型。
第7章 地形图的知识与应用
教室大楼
图书馆
天佑楼 学生公寓 办公楼 学生公寓
101
4
城市地形平面图
101
5
农村等高线地形图
樟
512.0 282.0
树
塘 塘
村
513.0 282.0
塘
塘
水 塘 塘
渠塘塘来自樟塘水 塘
树 村
塘 塘 塘 塘 塘
水 塘
水 塘
281.0 512.0 281.0 513.0
101
1:2000
6
地形图的主要用途
地形图是国土整治、资源勘察、城乡规划、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矿藏采掘、河道整理等工作的重 要资料,可以从地形图上获取地物、地貌、居民点、水系 、交通、通讯、管线、农林等多方面的信息,作为设计的 依据。 在地形图上可以: * 确定点位、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直线方位角; * 确定点的高程和两点间的高差,绘制集水线和分水线; * 计算出土地等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土石方量、蓄水量等; * 确定工程设计对象的施工数据; * 编绘出一系列专题地图,如城市规划图、地籍图等; 因此,地形图也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纬度 纵坐标 (km)
39°57′30″
4291
坐标格网 内图廓 坐标格网
90
89
外图廓
88
横坐标 (km)
4287
经纬线格网
39°55′00″ 20340 116°15′00″ 41 42 43 44 116°18′45″ N 2°30′ N 0°15′
纬度 经度
三北方向线
8
1980 西安坐标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山脊,山谷和山坡的等高线
25
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含解析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01实验报告【实验目标】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
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
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
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02实验突破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
第七节 地形和地形图说课稿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的第7节,安排3课时,今天说的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地形类型和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
本课时内容安排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板块构造之后,按照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编排顺序;又为八年级气候类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为学生在《历史与社会》中已经接触过地形的内容,所以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简化,教学中要防止“零起点”。
(二)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本课时制度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知道地形的主要类型,能说出各类地形的特点。
②能根据等高线特点识别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的用途。
③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副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②通过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③通过家乡地形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过程。
④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验家乡地形与经济发展讨论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②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③树立用辨证的发展观看待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地形类型的判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它们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实际操作不够规范和熟练,因此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分析:1、地形及特点的教学,创设情景---讨论教学法。
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形着手---分析地形类型特点---延伸到家乡经济发展政策,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关心家乡发展。
2、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教学,创设悬念---实验教学法。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7篇)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展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展了沟通。
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
闻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裂”()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挨次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展讨论,总结特点之外,还要讨论由于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看思索: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详细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凹凸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
这种地表凹凸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
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讨论我国地势的特点。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3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教师版)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一至两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能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解读1: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小。
解读2:等高线的特点,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常以选择题、解答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解读3: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
知识点01 地形的类型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一)地形的类型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即学即练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答案】B【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即学即练2】读图,完成(1)(2)题。
地形和地形图(PPT课件(初中科学)39张)
探究学习
你知道你所在故乡是 什么地形?你出去游 玩看到过哪些地形?
山地
相对高度大,坡陡顶尖,连绵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
高原
高原:海拔高,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积较大,起伏小。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缓。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起伏较小的地区, 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情景导入
地球的陆地表面形态各异,
高原
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平坦、
平原
有的峻峭、有的一望无际、
有的峰峦叠障……。我们把
它们统称为地形。
山地
盆地
丘陵
新课学习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种差别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 来表示。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C.山地
D.盆地
2.等高线从低处往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D )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
3.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的原因是( B )
A.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
C.风力的作用
D.地震
4.以下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
B.流水
C.火山
C)
D.冰川
盆地
四周为山脉、高原环绕的中部相对低陷地区。 海拔四周高,中间低。
小结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山地
海拔
高500米 以上
相对高度 大
高原 高500米 以上
小
丘陵
平原
较低200米 很低200米 或以上 以下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讲解
等高线表示地形部位
等高线表示地形部位
等高线表示地形部位
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 起伏的地图。
地处某山区的王村镇,要从如图所 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 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 识,选择一个最合适建造大坝的地点, 并说明理由。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B )
A:绘制平面图
B:绘制等高线图
C:绘制政区图
D:绘制旅游图
随堂练习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⑴判断地形部位的名称: AB、__山__顶_____ C、___山__谷____
B CD
D、___鞍__部____ E、____峭__壁___
EA
⑵ 山峰A和B哪个较高? B
随堂练习
(如何画?注意什么?)
制作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投影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就是将不
同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 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山洼
洼地的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规律:等高线较密处表示 陡坡,等高线较疏处表示缓坡,等高线为很小封 闭曲线处为山峰(中间高)或洼地(中间低).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你 认 识 吗 ?
世界第一高峰
鞍部
山谷考:用什么方法能把立体的
山表示在平面的地图上呢?
山的模型结构特点:每层高度相等。 等高线:高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讨论:
• 俯视山峰,上面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
闭合的曲线。
• 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 位置绘到白纸上?
下图中A、B、C为三幅等高线地形图,D、E、F为实际 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用短线把它们 一一对应起来:
七年级上科学_地形和地形图_ppt浙教版
第一课时 地形 地形图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的平坦、有的陡峭、有 的高、有的低、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峰峦叠障,我们 把它们统称为地形。
你能说 出地形 的类型 吗?
一、地形的类型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超 过200米,坡陡顶尖,连绵起伏。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平 坦宽广。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相对高度不超过100米,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缓。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内高外低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珠穆朗玛峰
活动:
1、用马铃薯块做一个山峰。 2、在山峰 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
(如1厘米)依次画上等高线。 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4、俯视山峰,观察上面的 等高线所呈的形状。 5、将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 来的位置绘到白纸上。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的平坦、有的陡峭、有的高、有的低、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峰峦叠障,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地形。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11:30
山顶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等高线呈 等高线
封闭状态, 向海拔
由外向内 海拔增高。
较低处 凸出
等高线向 两个山顶 海拔较高 间的平坦 处凸出 区域
等高 线重 叠处
表示起伏地形的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
11:20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5篇)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教案(篇1)题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
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
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学习过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
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
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
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此教案的难点来说,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1.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以小见大”的原则。
2.通过先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更容易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3.在活动设计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展示结构的方法,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
4.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积累,将概念性的知识以细节、感性的方式展示给他们,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5.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增加知识的吸收度。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
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在家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七年级学生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并观察过一些岩石,有的从课外科普书籍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对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时越是熟悉的事物学生越不容易产生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岩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课件(共21张PPT)
小 到 大 、 从 弱到强 、从幼 稚 到 成 熟 ,不 断 发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执教:
杭州地区的地形(一)
鞍部
山谷
峭壁
பைடு நூலகம்
山脊(陡坡)
山顶 山脊
(缓坡)
等高线形成的基本过程
动手做一做等高线: 1.将模拟山峰置
于水槽中;
2.用红粉笔 画好等高线
动手做一做等高线:
3.用刀沿等
高线切开
4.用笔沿下 沿画线
我的作品一 我的作品二
等高线的投影原理
▲你能利用细铁丝,做这个实验? ▲从模型上方看一看! ▲归纳各种等高线地形的特点?
各种地形等高线的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处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洼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低 (盆地)
等
你知道下面是什么地形吗?
高
线
地
形
公 司 职 员 入 党申请 书范文 5000字 _1 公 司 职 员 入 党申请 书5000字
入 党 申 请 书 频道《 公司职 员入党 申请书 5000字 》,供大 家阅读 参考。 敬 爱 的 党 组 织:
我 志 愿 加 入 中国共 产党,愿 意为共 产主义 事业奋 斗终身 。我衷 心地热 爱党,她是中国 工 人 阶 级 的 先锋队 ,是中国 各族人 民利益 的忠实 代表,是 中国社 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心 。 中 国 共 产党以 实现共 产主义 的社会 制度为 最终目 标,以马 克思列 宁主义 、毛泽 东 思 想 、 邓 小平理 论为行 动指南 ,是用先 进理论 武装起 来的党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 的 党 ,是 有 能力领 导全国 人民进 一步走 向繁荣 富强的 党。她 始终代 表中国 先进生 产 力 的 发 展 要求,代 表中国 先进文 化的前 进方向 ,代表中 国最广 大人民 的根本 利益, 并 通 过 制 定 正确的 路线方 针政策 ,为实现 国家和 人民的 根本利 益而不 懈奋斗 。我之 所 以 要 加 入 中国共 产党,是 因为中 国共产 党是有 着光荣 历史的 党,是使亿万中国人在 世 界 面 前 站 起来的 党,是带 领中国 人民摆 脱贫困 落后,实 现社会 主义现 代化的 党,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出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2.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认识陆地地形,并会辨识陆地地形;
2.能绘制地形图,辨识并说出五种陆地地形的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使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五种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件播放地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并进行适当讲解。
提问:同学们,看完刚才老师所放的几张图片后,有什么感觉呀?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地球表面并不是完全平坦,而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呀?
没错,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地球表面陆地的类型,简称地形。
(二)讲授新课
1、地形的类型
地形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种类型。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地形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要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知道并理解几个概念。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
③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线。
等高线是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形的起伏的图。
等高线的特点为:
(1)均为闭合曲线;
(2)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等;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
3、认识五种等高线地形图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便于登山。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易发源河流。
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便于修建水库。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然后,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练习。
(三)、课堂小结
地形的类型;
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概念及其特点;
认识五种等高线地形图;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步骤。